伤寒论方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阴阳解析

合集下载

伤寒论方歌整理

伤寒论方歌整理
奔豚病 桂枝加桂汤 桂枝汤加桂枝二两 奔豚汤 奔豚汤中归芩草,二根芎夏生姜芍。肝郁化热气冲胸,降逆止痛清热良。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胸痹心痛短气病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 乌头赤石脂丸 温阳乌头石脂丸,附姜椒入逐阴寒。心背彻背脉沉紧,形寒肢逆怎缠绵。 薏苡附子汤 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皮枳实生姜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蒌合治胸痹方。胸阳不振痰气结,通阳散结效非常。 人参汤 即理中汤方 桂枝生姜枳实汤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理中丸 理中参术草干姜,温中健脾基础方。中阳不足痛呕逆,丸汤两用暖脾阳。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食入即吐是何因,胃热脾虚两相拼。温脾干姜人参共,清胃黄连与黄芩。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用芩归,天冬桂苓草姜随。石膏白术芍知母,清热养阴用葳蕤。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散,瓜蒌商路根。蜀漆葶苈子,捣末海藻均。 枳实栀子豉汤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除风湿,生姜大枣甘草同。身痛转难脉虚涩,祛邪莫忘和中宫。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桂枝去桂加术汤,附姜枣甘合成方。阳虚痹证偏于湿,脉虚而涩体烦僵。 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主何,骨节烦痛伸不得。温阳散寒除湿去,煎加术桂起沉疴。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白虎汤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猪苓汤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证自平。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栀子柏皮汤 伤寒栀子柏皮汤,湿热熏蒸肝胆伤。煎加甘草和中气,清热利湿善退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小豆汤,杏仁大枣生梓姜。甘草燎水同煎服,风水夹寒及发黄。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名方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名方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
【方剂组成】桂枝 9 克,芍药 9 克,甘草(炙)9 克,生姜〔切)9 克,大枣(擘)4 枚,炮附子 6~10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尚有振兴代谢机能的作用,无论表里若陷于阴证
者,多宜以本药配方治之。

桂枝加附子汤即治桂枝汤证而现少阴证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 20 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
附子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本桂枝证,医误以麻黄汤大发其汗,遂使汗漏不止。

其人恶风半由于桂枝汤证未解,半
由于已陷入阴证。

小便难,即由于汗漏不止,体液大量亡失的结果。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亦由于津液亡失,
筋肉失和的极虚证候。

以上种种,纯由于误治表证还未解而且陷入阴证,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按:桂枝加附子汤为少阴病的发汗剂,即不因误治,而见本方证者亦宜用之。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验案】任某,女,33 岁,首都机场门诊病历号 131,初诊日期 1966 年 3 月 25 日。

因腰背疼在积水潭
医院、北京中医学院附院检查均诊断为“脊椎骨质增生”。

近来头晕、头痛、目胀,下肢关节胀疼,手麻,
乏力,四肢逆冷,易汗出,恶寒,苔白舌淡,脉沉细。

证属桂枝加附子汤证,予其方药:
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炙甘草 10 克,生姜 10 克,大枣 4 枚,制附片 10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痛减,四肢逆冷好转。

服一月后全身症状好转。

《伤寒论》药对简述 总结

《伤寒论》药对简述 总结

《伤寒论》药对简述1桂枝-甘草解:桂枝(辛温)能通能散》既温通阳气又温振阳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甘草(甘平)益气内守用:麻黄汤桂枝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痹汤小青龙汤泽漆汤苓桂术甘汤小建中汤桃核承气汤温经汤炙甘草汤2桂枝-芍药解:桂枝(辛甘温)善通阳气能升能散平冲逆之气主入气分兼入血分》调营卫调气血调阴阳芍药(苦平微寒)善和营敛阴能收能敛能平肝阳利水气主入血分兼入气分用: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独活寄生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当归建中)3桂枝-茯苓解:桂枝(辛甘温)宣通阳气》通阳利水的作用(作用肺脾肾膀胱)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用: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苓桂味甘汤苓桂草枣汤苓桂甘草汤防己茯苓汤4麻黄-桂枝解:麻黄(辛温微苦)温通阳气宣发肺胃之气温通经络通调水道》协同桂枝(辛甘温)温通阳气用: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麻桂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一汤麻黄加术汤小青龙汤桂枝芍药知母汤5麻黄-石膏解:麻黄(辛温微苦)宣肺祛痰平喘强但温热》石膏之寒凉是监制麻黄之温性而不是抑制麻黄宣肺之功石膏(辛甘大寒)清中上焦之热无祛痰功取长补短之配伍用:麻杏石甘汤(麻石1:2)越婢汤(麻石3:4)小青龙汤三黄石膏汤6麻黄-附子解:麻黄(辛温微苦)解表治外感风寒治太阳发汗散邪相反相成使阳气虚衰之人》能有效驱散寒邪附子(辛甘大热)温里治阳虚里寒治少阴回阳救逆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太少两感证”麻黄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小续命汤再造散7附子-干姜解:附子(辛甘大热)温补肾与命门之火》温通经络温散寒邪协同干姜(辛热)温化肺脾之寒饮痰湿“附子无干姜不热”配伍用:四逆汤(加减的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回阳救急汤六味回阳饮赤石脂丸乌梅丸(附子干姜用量小在于散寒止痛)8附子-甘草解:附子(辛甘大热)回阳救逆通行十二经驱散寒湿之邪》取长补短甘草(甘平甘缓)缓和作用补中益气之功增强温补解附子毒用:四逆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温通经络温散寒湿治痹证)[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土汤附子粳米汤9附子-人参解:附子-回阳救逆》温补结合人参-大补元气用:1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2竹叶汤乌梅汤3气阳两虚兼寒湿凝聚-附子汤10附子-大黄解:附子(辛甘大热)回阳救逆益火祛寒除湿通痹止痛》相反相成配伍大黄(苦寒)清热泻下凉血活血祛瘀解毒用:大黄附子汤附子泻心汤11附子-瞿麦解:附子(辛温大热)归脾肾祛寒助阳温肾止痛》相反相成配伍瞿麦(苦寒)归小肠清热通淋活血通经用:瓜蒌瞿麦丸(附子瞿麦瓜蒌根茯苓怀山药)[寒与温通与涩润与燥]-用于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排尿不畅12芍药-甘草解:芍药(酸寒)》酸甘化阴[1化生津液血液津血2平肝缓急3和营止汗4柔肝健脾]甘草(甘平)用:芍药甘草汤桂枝汤黄芩汤芍药汤四逆汤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加减复脉汤独活寄生汤三痹汤13黄连-干姜解:黄连(苦寒)苦降泻心胃之火凉血热除烦躁沉降之性》相反配伍干姜(辛热)辛开宣散之性能燥脾湿散寒邪消寒痰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汤14黄连-阿胶解:黄连(苦寒)泻心火利于存肾阴》阴阳相配法阿胶(甘平)养肾阴助于抑心火用:黄连阿胶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驻车丸15黄连-肉桂解:黄连(苦寒)清心泻心阴》相反配伍肉桂(甘热)温肾补肾阳用:交泰丸(治阴虚火旺兼阳虚或肾阴阳两虚)黄连配桂枝-治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病毒性心肌炎传导阻滞16柴胡-黄芩解:柴胡(苦辛微寒)升阳透达使病邪外解疏肝解郁治在肝胆》协同黄芩(苦寒)沉降使热邪下泄清降郁热治在肺大肠亦治肝胆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桔梗汤清镇丸普济消毒饮17石膏-知母解:石膏(甘辛大寒)协同味辛能发汗解肌使邪外散清中焦之热》清热《知母(甘寒)气分滋阴泻火使邪从下泄泻三焦之火用:白虎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清瘟败毒饮化斑汤苍术白虎汤柴胡白虎汤18黄芪-防己解:黄芪(甘微温)益气升阳健脾利水》在利水面起协同作用在药性寒温升降补泻面起互抑作用防己(苦辛寒)通行十二经利水消肿用: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19黄芪-防风解:黄芪(甘温)益气升阳固表止汗[补剂中之风药]》相反相成防风(辛肝微温)祛风解表发散风寒祛除风湿[风药中之润剂]用:玉屏风散升阳益胃汤20黄芪-当归解:黄芪(补气药)》益气生血气血双补气血调和阳生阴长当归(补血药)用:当归补血汤(5:1)十全大补汤补阳还五汤(20:1)21麦冬-半夏解:麦冬(甘微寒)润肺生津清热除烦以滋润见长》相反配伍用于气阴已伤而痰湿未除半夏(辛温)除湿化痰和胃以燥湿见长用: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22生地-百合解:生地(甘平微苦)养阴补血要药主治在肾相辅配伍》滋养肾阴以强百合(甘微寒)养阴清热既宁心安神又润肺止咳平喘宁心润肺用:1 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治(百合病-心失所养的神经官能症)2 百合固经汤23玄参-苍术解:玄参(苦咸寒)清肺胃之热养肾脏之阴利咽喉消结肿》寒与温润与燥互制配伍苍术(苦辛温)燥脾胃之湿通经络之痹健运化祛风湿用:苍术玄参加黄芪山药葛根丹参--善治糖尿病24枳实-厚朴解;枳实行气(苦寒)破气强善消积导滞[理气药] 消痞《厚朴散结(辛温)行气缓善消胀燥湿用:大小承气汤栀子厚朴汤麻子仁丸枳实消痞丸25青蒿-鳖甲解:青蒿(苦寒微辛)苦寒清热辛香透散》养阴清热方配伍核心[深入阴分领邪外出]鳖甲(咸平)既能滋补肝肾之阴液又能搜剔深伏内之余邪用:青蒿鳖甲汤。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去了解更多的中医知识1.桂枝汤类方 歌 (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伤寒论中祛湿的方子

伤寒论中祛湿的方子

在《伤寒论》中,针对不同部位的湿气,提出了相应的去湿方剂。

以下是部分去湿的方子:
1.湿在皮肤:麻黄加术汤,用于治疗皮肤病症。

2.湿兼表证:桂枝附子汤,对应症状为舌苔白厚身沉。

3.湿在肌肉:麻杏薏甘汤,用于治疗皮肤干燥及关节病。

4.湿在关节:甘草附子汤,用于治疗关节病痛。

5.湿在血脉:防己黄芪汤,用于治疗肥胖症。

6.湿在中焦:白术附子汤(大便坚)和桂枝附子加术去桂汤(大便溏)。

7.湿在肺:小青龙汤,对应症状为肺寒。

8.湿在脾:白术茯苓厚朴汤,对应症状为中满。

9.湿在胃:理中丸,对应症状为泄泻。

10.湿在肾:五芩散,对应症状为淋漓。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也提到了一些去湿的方子,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等。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2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方解:本方即桂枝汤加附子,故治桂枝汤太阳中风而陷于阴证者,即由表阳证太阳病变为表阴证少阴病。

简单说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太阳少阴合病偏于实证,本方侧重太阳少阴合病偏于虚症;《伤寒论》2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方解:本方即桂枝汤加附子,故治桂枝汤太阳中风而陷于阴证者,即由表阳证太阳病变为表阴证少阴病。

简单说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太阳少阴合病偏于实证,本方侧重太阳少阴合病偏于虚症;刘渡舟解释:桂枝加附子汤证,是太阳中风又兼有表阳虚的证候,可见于太阳病发汗之后。

太阳病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理所应当,但为什么病没有治好,反而伤了表阳呢?问题就在于汗不得法。

按要求,太阳病发汗只宜发微汗,不可大汗令“如水流漓”。

若发汗太过,不仅邪不去、表不解,反而使阳从汗泄,更伤卫阳。

表不解,则仍见汗出、恶风;表阳虚,肌表不固,则汗漏不止;汗出过多,津气俱伤,筋脉失养,气化不利,所以“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此时,表不解又兼见亡阳脱液,故以桂枝汤解肌发表,加附子以温经回阳,固表敛汗。

本证既有津伤,但方中并不加生津益阴的药物,其理何在?陆渊雷作了很好的说明:“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

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桂枝加附子汤之证,伤津而兼亡阳也,仲景则回其阳而已,不养其津,学者当深思之”。

深入浅出讲伤寒:现代科学语言解读“桂枝附子汤”

深入浅出讲伤寒:现代科学语言解读“桂枝附子汤”

深入浅出讲伤寒:现代科学语言解读“桂枝附子汤”人体的太阳表系统是位于人体体表抵御外邪的最外“一层防线”。

疾病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我们用归纳法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外伤病”,即大自然的邪气突破人体太阳表系统的防线入侵到人体内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另一类是“内伤病”,即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或情志受伤导致内部脏腑精气空虚,工作失调导致的疾病。

气和血是人体最基本能量单元,人体血管中流动的气和血既起到滋养人体和抵御外邪的作用,又起到新陈代谢和能量交换的作用,人体的气血主要贮存在五脏六腑和肌肉血脉当中。

当人体的气血水平下降时,人体的整体身体机能就会下降,抵抗外邪的能力也会下降。

具体承担太阳表系统防御功能最基本的能量单元是津、血、气、水四种能量物质,太阳系统的供应来自内部其他五大系统的支撑,当这些基本的能量物质匮乏时,外邪入侵太阳表系统很容易攻陷人体最外层的防线。

大自然的风邪和湿邪入侵人体后,可以“附着”在太阳系统的肌肉和表层的血脉当中,令人感到周身肌肉酸痛;另外,太阳表系统的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的体表的“水道系统”,外邪入侵太阳表系统也可以导致人体的水道系统流通失常,造成水流不畅而积聚变成湿气,多余的湿气滞留在身体内会感到“沉重”和“烦痛”。

《伤寒论》第174条说“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

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

分温三服。

去桂枝加白术汤方: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术四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

分温三服。

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

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

桂枝加附子汤方剂配方

桂枝加附子汤方剂配方

桂枝加附子汤方剂配方桂枝加附子汤【方剂名】桂枝加附子汤,出自汉·《伤寒论》。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各三两(各9克),大枣十二枚(3枚),附子一枚(9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扶阳固表,调和营卫。

【主治】主治伤寒表阳虚弱,恶风发热,汗漏不止,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小便难,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虚【临床病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盗汗、慢性鼻炎、疼痛、室性早搏及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

1.盗汗(个案):患者证系心阳不足,卫气虚弱一以本方加枣仁、五味子治疗。

3剂后复诊,盗汗显减,再进3剂原方,盗汗止,心悸除,食欲增进:瞩其按上方为丸,连服2周以巩固疗效。

半年后随访,盗汗一直未发。

(《中医药学报》1990年第1期)2.慢性鼻炎:以本方合玉屏风散治疗慢性鼻炎120例。

中药治疗前4日停用西医抗组胺药和鼻喷雾剂。

1个疗程为15日,治疗2个疗程:与盐酸羟甲唑啉鼻喷雾剂联合鼻甲封闭治疗120例对照。

1个疗程为5次。

显效标准:单纯性鼻炎:鼻腔通畅,分泌物消失,鼻黏膜恢复正常;肥厚性鼻炎:鼻塞消失,鼻甲明显缩小。

结果:显效67例,有效4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3.33%。

(《陕西中医》2013年第2期)3.疼痛:以本方加减合济生肾气丸治疗糖尿病性疼痛30例,与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及芬必得治疗30例对照。

2组均予控制血糖:1个疗程均为2周,观察2个疗程。

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前和治疗后1、2、3、4周的疼痛强度变化。

疗效评定以疼痛程度减轻2度以上即为显效。

结果:显效8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

(《河北中医》2008年第5期)4.室性早搏(个案):本方加味治疗:患者证属阳虚自汗。

予以本方。

三诊,患者自觉冷汗止,身体轻松,自行再服原方4剂,心悸消失。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新中医》2002年第5期)5.更年期综合征:以本方加减治疗52例,与更年安片治疗42例对照。

《伤寒论》七方加减辨析

《伤寒论》七方加减辨析

染25替浆2l{I】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5、”2::∑_尘:兰::::====:兰::=:::=:=:::=:::2::=:《伤寒论》七方加减辨析沈成飞,指导:高中祖州白省昭通大关县中医院._南I}}{通657400摘要:峨≮伤寒沦》111』j・h后F【l胄nl【槭进退的小柴胡1南、小青垃汤,强枝l;ff“而^乏』、谴肌h槭巧、;t-戚汤rI嗵扬、旧逆散、州中』LL山』J口减进退配伍精义的辨析,盘Ⅱ冶“热深蹶深”的叫逆敞加}一萱刚f’☆:J啄㈨.且武汤【I安术~{}约+舢减q一击附于之论,以及小柴占月汤n.自咳症u、f上参,簧枣m加1喜』L昧f的嗵删,-尘仃小古坨汤Ⅲ的喘士麻黄.以技性杖附子汤和去佳加fl术汤中大便硬析加白术的原Ⅲ.过4JM怂‘、忏『fIIjl】囱加托加岑之小…等等,说叫r山制酣什1的精髓是辨证施冶.‘啦H惊证.葡犯佃逆瞄认治之”关键词:伤寒论;小柴胡汤;小青龙汤:棒枝附子汤;真武汤;rI通汤:阴道散;坤-{r丸中图分类号:R2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卜2723(2002)02--0021—1)3考《伤寒论》113力‘后列加减进退着,仅t=细研之,觉此乃仲景录于沦中珍贵之七个脉案内蕴方药配伍精义,辨证施治精神,试述如1小柴胡汤加减案小柴胡{8JJn减中.未动者是君药柴胡及调台诸药刖的炙甘草,故无柴胡者,不为小柴胡汤。

易方巾苴它任何药.其小柴胡汤义仍在。

胸中烦而不呕.去’F夏人参加栝萎实・枚,无啊去夏,知半夏为叭而改.烦去人参.囚人参益气而助热,所谓“+L自余便足火”者也、加栝萎实者,除I‘焦邪热、痰宴苔耳,从胸中烦而不呕可知、渴加栝萎根、人参,去半夏,乃因邪热已伤津液.故去、},夏之燥烈.加栝萎根、人参之益7(养津也。

腹中痛加芍药,合炙H‘争以缓急【L痈,取芍药甘草汤之义耳。

玉垮嫌其忡寒滞血碍气也。

胁下痞硬加牡蛎软坚,大大枣之摩心F悸她小便不利乃胃中饮作,水气凌心,故加茯苓以行水化气,去黄苓之助邪。

三附子汤解析

三附子汤解析

三附子汤解析詹晓欢【摘要】“三附子汤”(即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或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的简称)在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脉证治篇及《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篇均有论述,但历代医家争议颇多,笔者通过拜读多位医家的注解,就三附子汤存在的疑问进行解析.【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01【总页数】2页(P126-127)【关键词】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作者】詹晓欢【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正文语种】中文【方药纵横】《伤寒杂病论》载:“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关于这两条条文,历来众医家争议颇多,大多数认为桂枝附子汤用于表阳虚而风邪偏盛,风胜于湿而相持于表;白术附子汤用于里阳虚而湿邪偏盛,湿胜于风而相持于里;甘草附子汤则用于表里阳气皆虚而风湿俱盛。

后来也有部分医家从病位入手,如李赛美在《伤寒论讲义》[1]中提出桂枝附子汤用于风湿侵犯肌肉而偏于风邪在表;白术附子汤用于风湿侵犯肌肉而偏于湿邪在里;甘草附子汤则用于风湿侵犯关节而风湿俱盛。

笔者近期通过阅读各家观点,试着对三附子汤进行重新解析,以有利于其之间的鉴别。

白术附子汤的服法中明确指出:“今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

”由此可以看出,桂枝附子汤证中除了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外,还应伴有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的症状。

多数医家认为桂枝附子汤证是外有风湿兼表阳虚,风寒湿杂至,痹着肌表,阻滞营卫,气血不利,故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

而没有提及内湿和里阳虚,孰不知道大便不硬,小便不利是由脾阳虚,气化功能失常,不能运化水湿,影响水液正常代谢导致的。

【中医】伤寒论112方证总结

【中医】伤寒论112方证总结

【中医】伤寒论112⽅证总结特别提⽰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禁⽌⾮医护⼈员采⽤,若因私⾃采⽤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关。

《伤寒论》112⽅证1.汤证:桂枝汤(12)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营弱”;风邪乘虚⽽⼊,在腠理,故⽈“卫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和不渴,脉浮缓(阳浮⽽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桂枝6g 芍药6g 炙⽢草3g ⽣姜6g ⼤枣4枚应⽤: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汗等证可⽤此⽅。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于治疗过敏性⿐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疹,⽪肤瘙痒症,肩凝症,⽆脉症,妊娠反应,⼈⼯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姜6g 炙⽢草3g ⼤枣4枚应⽤:⿇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

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此⽅。

注:原书中有⿇黄,于理不合。

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黄。

3.汤证:桂枝加附⼦汤(20)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兼见因阳虚⽽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冷,肢节微痛,脉沉微。

治法:扶阳⽌汗,调和营卫。

处⽅:桂枝6g 芍药6g 炙⽢草3g ⽣姜6g ⼤枣4枚炮附⼦3~4.5g应⽤:治阳虚⾃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病机:太阳病⽽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上冲胸,胸满⽽微闷,苔薄⽩,⼨⼝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桂枝6g 炙⽢草4.5g ⽣姜6g ⼤枣4枚应⽤:本⽅加味可⽤于冠⼼病⼼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

本⽅为桂枝⽢草汤加姜枣⽽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汤(22)病机:太阳病,⾥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致。

自学《伤寒论》必掌握112经方

自学《伤寒论》必掌握112经方

伤寒论112方一、太阳篇1、桂枝汤方桂枝15g 芍药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大枣10g2、麻黄汤方麻黄15g 桂枝10g 炙甘草5g 杏仁10g 3、小青龙汤方麻黄15g 芍药15g 细辛15g 干姜15g炙甘草15g 桂枝15g 五味子10g 半夏15g 4、大青龙汤方麻黄30g 桂枝10g 炙甘草10g 杏仁5g生姜15g 大枣8g 石膏30g5、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8g 芍药5g 生姜5g 炙甘草5g麻黄5g 大枣3g 杏仁3g6、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8g 芍药8g 麻黄5g 生姜5g杏仁3g 炙甘草5g 大枣3g7、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4g 大枣3g生姜5g 石膏6g8、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20g 桂枝15g 芍药15g 生姜15g炙甘草10g 大枣10g9、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15g 芍药15g 炙甘草15g 生姜15g大枣10g 炮附子15g10、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0g 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0g炮附子15g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方芍药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茯苓15g白朮15g 大枣10g1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芍药15g大枣10g 炙厚朴10g 杏仁10g1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桂枝15g 芍药20g 炙甘草10g 人参15g大枣10g 生姜20g15、小建中汤方桂枝15g 芍药30g 生姜15g 炙甘草10g大枣10g 胶饴30g16、葛根汤方葛根20g 麻黄15g 桂枝10g 生姜15g炙甘草10g 芍药10g 大枣10g17、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20g 麻黄15g 炙甘草10g 芍药10g桂枝10g 生姜10g 半夏半升大枣10g 18、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40g 炙甘草10g 黄芩15g 黄连15g 1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20g 杏仁10g 炙甘草10g 石膏40g 20、茯苓甘草汤方茯苓10g 桂枝10g 炙甘草5g 生姜15g 2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40g 桂枝20g 炙甘草10g 大枣15g22、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方茯苓20g 桂枝15g 白朮10g 炙甘草10g 23、桂枝甘草汤方桂枝20g 炙甘草10g24、芍药甘草汤方芍药炙甘草各20g25、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炙甘草各15g 炮附子15g26、桂枝加桂汤方桂枝25g 芍药15g 生姜15g 炙甘草10g大枣10g27、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15g 芍药30g 炙甘草10g 大枣10g生姜15g28、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15g 大黄10g 芍药30g 生姜15g炙甘草10g 大枣10g29、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5g 炙甘草10g 牡蛎10g 龙骨10g 30、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0g牡蛎25g 蜀漆15g 龙骨20g31、桂枝人参汤方桂枝20g 炙甘草20g 白朮15g 人参15g干姜15g32、炙甘草汤方炙甘草20g 生姜15g 人参10g 生地黄80g桂枝10g 阿胶10g 麦门冬40g 麻仁15g大枣10g3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10g 连轺10g 杏仁5g 赤小豆30g大枣10g 生梓白皮30g 生姜10g 炙甘草10g 34、五苓散方猪苓12g 泽泻15g 白朮12g 茯苓12g桂枝5g35、猪苓汤方猪苓5g 茯苓5g 泽泻5g 阿胶5g滑石5g36、小陷胸汤方黄连5g 半夏15g 栝蒌实20g37、大陷胸丸方大黄40g 葶苈子40g 芒硝40g 杏仁15g38、大陷胸汤方大黄30g 芒硝40g 甘遂1.5g39、桂枝附子汤方桂枝20g 附子30g 生姜15g 大枣10g炙甘草10g40、去桂加白朮汤方(白术附子汤)附子30g 白朮20g 生姜15g 炙甘草10g大枣10g41、甘草附子汤方炙甘草10g 附子20g 白朮10g 桂枝20g 42、抵当汤方虻虫10g 桃仁10g 水蛭20g 大黄15g 43、抵当丸方虻虫8g 桃仁12g 水蛭12g 大黄15g44、桃核承气汤桃仁15g 大黄20g 桂枝10g 炙甘草10g芒硝10g45、三物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46、文蛤汤:文蛤25g 麻黄15g 甘草15g 生姜15g石膏25g 杏仁10g 大枣10g二、少阳篇1、小柴胡汤方柴胡40g 黄芩15g 人参15g 半夏15g炙甘草15g 生姜15g 大枣10g2、大柴胡汤方柴胡40g 黄芩15g 芍药15g 半夏15g生姜25g 枳实25g 大枣10g3、四逆散方炙甘草10g 枳实10g 柴胡10g 芍药10g4、柴胡桂枝汤方桂枝黄芩7.5g 芍药7.5g 人参7.5g炙甘草5g 半夏7.5g 大枣5g 生姜7.5g柴胡20g5、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40g 桂枝15g 干姜10g 栝蒌根20g黄芩15g 牡蛎10g 炙甘草10g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20g 龙骨7.5g 黄芩7.5g 生姜7.5g铅丹7.5g 人参7.5g 桂枝7.5g 茯苓7.5g半夏7.5g 大黄10g 牡蛎7.5g 大枣5g 7、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7.5g 黄芩5g 人参5g 炙甘草5g生姜5g 半夏4.5g 大枣3g 芒硝10g8、黄芩汤方黄芩15g 芍药10g 炙甘草10g 大枣10g 9、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15g 芍药15g 炙甘草15g 大枣10g半夏半升生姜5g10、黄连阿胶汤方黄连20g 黄苓10g 芍药10g 鸡子黄20g阿胶15g三、阳明篇1、白虎汤方知母30g 石膏80g 炙甘草10g 粳米30g 2、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30g 石膏80g 炙甘草15g 粳米30g人参15g3、竹叶石膏汤方竹叶15g 石膏80g 半夏15g 麦门冬30g人参10g 炙甘草10g 粳米30g4、小承气汤方大黄20g 厚朴10g 枳实10g5、调胃承气汤方大黄20g 炙甘草10g 芒硝20g6、大承气汤方大黄20g 厚朴10g 枳实10g 芒硝12g7、麻子仁丸麻子仁60g 芍药40g 枳实40g 大黄80g厚朴15g 杏仁30g8、茵陈蒿汤茵陈蒿30g 栀子5g 大黄10g9、栀子檗皮汤肥栀子5g 炙甘草5g 黄檗10g10、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10g 黄连5g 黄芩5g11、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10g 黄连5g12、栀子豉汤方栀子5g 香豉7g13、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5g 炙甘草10g 香豉7g14、栀子生姜豉汤方栀子5g 生姜25g 香豉7g15、栀子厚朴汤方栀子5g 厚朴20g 枳实8g16、栀子干姜汤方栀子5g 干姜10g17、枳实栀子豉汤方枳实6g 栀子5g 香豉30g18、蜜煎方食蜜七合四、太阴篇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20g 干姜10g2、理中丸(理中汤)方人参15g 干姜15g 炙甘草15g 白朮15g3、吴茱萸汤方吴茱萸30g 人参15g 生姜30g 大枣10g4、旋覆代赭汤方旋覆花15g 人参10g 生姜25g 代赭5g炙甘草15g 半夏15g 大枣10g5、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15g 生姜40g 半夏15g 甘草10g 人参5g 6、桃花汤方赤石脂80g 干姜5g 粳米60g7、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大枣十枚8、牡蛎泽泻散方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蒌根各等分五、少阴篇1、麻黄细辛附子汤方麻黄10g 细辛10g 炮附子15g2、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10g 炙甘草10g 炮附子15g3、干姜附子汤方干姜5g 炮附子15g4、四逆汤方炙甘草10g 干姜7.5g 附子15g5、四逆加人参汤方炙甘草10g 附子15g 干姜7.5g 人参5g 6、茯苓四逆汤方茯苓20g 人参5g 炮附子15g 炙甘草10g干姜7.5g7、当归四逆汤方当归15g 桂枝15g 芍药15g 细辛15g炙甘草10g 通草10g 大枣20g8、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当归15g 芍药15g 炙甘草10g 通草10g桂枝15g 细辛15g 生姜40g 吴茱萸30g大枣20g9、白通汤方葱白20g 干姜5g 附子15g10、通脉四逆汤方炙甘草10g 附子15g 干姜15g11、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炙甘草10g 干姜15g 猪胆汁20g 附子15g 12、附子汤方附子20g 茯苓15g 人参10g 白朮20g芍药15g13、真武汤方茯苓15g 芍药15g 生姜15g 白朮10g炮附子15g14、猪肤汤方猪肤80g 白蜜80g15、甘草汤方甘草10g16、桔梗汤方桔梗5g 甘草10g17、苦酒汤方半夏10g 鸡子20g18、半夏散及汤方半夏桂枝炙甘草19、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赤石脂80g 太一禹余粮80g六、厥阴篇1、乌梅丸方乌梅100g 细辛30g 干姜50g 黄连80g炮附子30g 当归20g黄櫱30g 桂枝30g人参30g 蜀椒20g2、黄连汤方黄连10g 炙甘草15g 干姜15g 桂枝15g人参10g 半夏15g 大枣10g3、半夏泻心汤方半夏15g 黄芩15g 干姜15g 人参15g炙甘草15g 黄连5g 大枣10g 4、生姜泻心汤方生姜20g 炙甘草15g 人参15g 干姜5g黄芩15g 半夏15g 黄连5g 大枣10g5、甘草泻心汤方炙甘草20g 黄芩15g 半夏15g 大枣10g黄连5g 干姜15g6、附子泻心汤方大黄10g 黄连5g 黄芩5g 炮附子15g7、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干姜15g 黄芩15g 黄连15g 人参15g8、瓜蒂散方瓜蒂一分赤小豆一分9、麻黄升麻汤方麻黄12.5g 升麻5g 当归5g 知母4g黄芩4g 萎蕤4g 芍药1.5g 天门冬1.5g桂枝1.5g 茯苓1.5g 炙甘草1.5g 石膏1.5g 白朮1.5g 干姜1.5g。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相同点:①在病机上同属风湿袭表,表阳已虚;②在症状方面,都有发热,身重,身体疼痛等症;治疗时皆以温经助阳,祛风除湿为法。

三者不同之处在于:①在病机方面,桂枝附子汤证为风湿俱盛,表阳已虚;白术附子汤证虽表阳已虚,但风邪已去,湿邪独盛;甘草附子汤则为风湿俱盛而表里阳气皆虚。

②在症状方面,桂枝附子汤证多见风邪偏盛之症状;白术附子汤证则多见湿邪偏盛之症状;甘草附子汤证不但身体疼痛剧烈,又有汗出恶风,短气浮肿,小便不利等里阳已虚的表现。

③在治则方面,三者虽然都能温经助阳,但桂枝附子汤意在温助表阳,祛风除湿;白术附子汤旨在祛除湿邪,扶助表阳;甘草附子汤在祛风除湿之外,又能温助表里之阳。

④在用药方面,三方明显不同。

桂枝附子汤以桂、附相伍,助表阳而散风湿;白术附子汤中术、附相合,走皮中而逐水湿;甘草附子汤以术、桂、草并用,祛风除湿之中,又能扶助表里之阳气。

某女,27岁患者经常头晕,乏力,周身关节疼痛,1晚,突然觉得肢体沉重,不能转侧,手不能握物,足不能稳步,衣食住行均需他人料理。

两人搀扶前来,全身关节剧痛似鸡啄,游串不定,头晕,耳鸣,四肢不温,畏寒恶风,口干少津不欲饮,舌质偏谈,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苔薄白,寸关脉浮,尺微弱。

证属太阳证,风寒湿邪郁久成痹,治宜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方用甘草附子汤加味,药用:灸甘草30克,附子60克(久煎),白术12克,桂枝18克,生姜3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副。

2副。

二诊:服药后,关节痛减轻,稍可转侧行动。

上方加麻黄,、细辛,以增强祛风散寒,开闭止痛之效,续进7副。

三诊:自拐杖前来,关节疼痛及全身串痛显减。

头晕、耳鸣、畏寒、恶风亦明显好转。

上方加茯苓以渗湿,续服7副。

四诊:全身活动已较自如,精神好转,但腰腿尚觉疼痛、重着,虽见初效,一时难收全功。

须培补脾肾,通窍除湿,以清余湿,加味续服,药用:党参60克,白术60克,甘草60克,干姜120克,附子120克,茯苓60克,肉桂30克,桂枝15克,1周,基本痊愈,恢复正常工作。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1.桂枝汤:12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煎服方法】: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117条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处方】: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煎服方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以是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279条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

煎服办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279条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煎服方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43条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XXX,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煎服方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浅谈《伤寒论》桂枝汤功效归属

浅谈《伤寒论》桂枝汤功效归属

浅谈《伤寒论》桂枝汤功效归属摘要:桂枝汤在《伤寒论》中首见于太阳病篇第12条,用以治疗发热、恶风、头痛、汗出的中风表虚证,全方用药精当,配伍严谨,发汗而不伤正,止汗又不留邪,桂、芍、草、姜、枣五药相合,共同发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

关于桂枝汤的功效,是归属于方剂学中的解表剂、调和剂、温补剂抑或其他,至今说法较多,且颇具争议。

本篇主要通过历代部分医家对桂枝汤功效归属的论述以及桂枝汤中部君药桂枝的药性方面来分析归纳桂枝汤的功效归属问题,以期为临床桂枝汤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伤寒论》桂枝汤功效归属1.医家言论成无己是宋金时期的名医,亦是第一个对《伤寒论》进行注解的人,成书《注解伤寒论》。

其指出,“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所以发散风邪。

”他认为《黄帝内经》提到气味辛甘的药物具有发散的作用,药性属阳。

桂枝汤就属于辛甘之剂,又以辛甘发散的桂枝为君药,故桂枝汤用于发散风邪,可归属到解表剂范畴。

清代名医王子接认为桂枝汤可平调阴阳,应是和剂之祖。

他提到《伤寒论》太阳病篇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并未明确指出桂枝汤是用于发汗的。

桂枝汤位列《伤寒论》113方之首,乃和方之祖。

桂、草辛甘化阳,助卫阳,芍、草酸甘化阴,滋营阴。

姜桂走表通阳气,枣芍走里滋营阴,纵观桂枝汤,既走表又入里,既调阴又可通阳,可谓之和法。

清代名医曹颖甫认为“若是论之,桂枝汤直是一首补方,纵令完全无病之人,亦可服此矣。

”桂枝汤应是温补方,无病之人亦可服之。

他提出《伤寒杂病论》多首补益剂均以桂枝汤为基础方加减而来。

“……故仲圣以本汤为温补主方,加桂即治逆气冲心”,桂枝汤重用桂枝,即桂枝加桂汤,可温补心阳,平冲降逆,治疗心阳虚之奔豚证;“加附子即治遂漏不止”,即桂枝加附子汤,治疗阳虚漏汗不止的病证,此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的桂枝附子汤,亦有温经助阳,散寒除湿止痛之功效,治疗表阳虚风湿痹证;“加白芍饴糖即治腹中痛”,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即小建中汤,可治疗里虚寒腹痛,建中补虚,益气血生化之源;“加人参生姜芍药即治发汗后身疼痛”,即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可益气养营补虚,治发汗太过气营两虚的周身疼痛;“去白芍加生地麦冬阿胶人参麻仁,即治脉结代心动悸”,桂枝汤去白芍加生地麦冬阿胶人参麻仁而成炙甘草汤,治心阴阳两虚之脉结代心动悸,滋阴养血,通阳复脉。

伤寒论处方大全

伤寒论处方大全

伤寒论处方大全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张仲景所著,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珍品。

其中所载的处方,是中医治疗伤寒病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在伤寒论中,包含了大量的处方,涉及到了不同的病情和症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方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伤寒论中的经典处方之一——桂枝汤。

桂枝汤是治疗伤寒
病的常用方剂,其主要成分包括桂枝、芍药、甘草和生姜。

桂枝汤具有解表散寒、和解表里、调和营卫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桂枝汤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配伍,以增强疗效。

其次,我们介绍一下伤寒论中的另一经典处方——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
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了附子、干姜和大枣等药物,其作用是更加温阳解表,适用于寒邪入侵,引起阳气不足,出现手脚冷、恶寒、肢体疼痛等症状的患者。

桂枝加附子汤在治疗伤寒病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温暖身体,驱散寒邪,恢复阳气,对于寒邪侵袭所致的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除了桂枝汤和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中还包含了许多其他经典处方,如桂枝二
越婢汤、桂枝二越婢加半夏汤、桂枝二越婢加大黄汤等。

这些处方在治疗伤寒病的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治疗选择。

总的来说,伤寒论处方大全中所包含的处方,都是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验证,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合理选用伤寒论中的处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医生们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挥伤寒论处方的优势,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伤寒论方证

伤寒论方证

伤寒论方证伤寒论方证六经病提辨证论治的原则辨病证之阴阳、转归与寒热真假辨表里先后六经病辨证选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阳明病外证与主脉少阳病主脉太阴病主脉、下利特点及用药少阴病可见脉象及治禁厥阴的表现及病机霍乱病辩证要点汤方证桂枝汤类方证①桂枝汤证外感风邪,卫强营弱②桂枝加葛根汤证风邪袭表,卫强营弱,兼太阳经气不舒,筋脉失养③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太过,致阳虚液损,兼表邪未解。

④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外邪内陷,胸阳被遏,兼全身性阳气不足。

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⑥桂枝二麻黄一汤证邪气轻微,表郁不解,较上更轻⑦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表郁邪轻,兼有里热⑧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脾虚津伤,水气内停,兼太阳经气不利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风邪袭表,营卫不和,兼肺失宣肃⑩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营卫部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11桂枝甘草汤证——心阳受损,心失所养1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心阳受损,水气上逆13 小建中汤证——中焦虚损,气血不足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证——心阳虚,心神不宁兼痰浊内扰15 桂枝加桂汤证——心阳虚,气机逆乱,冲气上逆16 桂枝甘草牡蛎龙骨汤证——心阳虚,心神不宁17桂枝附子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风寒湿邪侵袭肌肉经脉,气血运行不利。

18 甘草附子汤证——风寒湿邪侵袭肌肉关节,病邪更深重,兼阳气虚19 炙甘草汤证——外邪侵袭,心的气血阴阳俱虚,以阴血不足为主。

20 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27921 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麻黄汤类方证葛根汤类方证栀子汤类方证五苓散类方证泻心汤类方证陷胸汤类方证承气汤类方证白虎汤类方证柴胡汤类方证11.理中汤类方证12. 四逆汤类方证13.白头翁汤类方证14.黄连阿胶汤证15.少阴咽痛类方证16.瓜蒂散证17.烧裈(kūn)散六经病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阴阳解析
伤寒论: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擎)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

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一)桂枝附子汤解析:
阳性药:桂枝、生姜、附子、大枣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无
君药:附子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炮附子:辛,大热,有毒。

归心、脾、肾经。

回阳救逆、温里逐寒、温经止痛。

大枣:甘,温。

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阳性药物多,没有阴性药物,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温里逐寒为主,针对虚证;少阴太阴合病,内需去寒,外要解表。

方剂中,附子,温里逐寒;桂枝、生姜,发汗解表;大枣、甘草,补中益气。

诸药合用以温里逐寒为主,发汗解表为辅,兼顾补中益气。

适用于素有虚寒,并外感风寒者。

(二)白术附子解析:
阳性药:白术、生姜、附子、大枣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无
君药:附子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炮附子:辛,大热,有毒。

归心、脾、肾经。

回阳救逆、温里逐寒、温经止痛。

大枣:甘,温。

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阳性药物多,没有阴性药物,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温里逐寒为主,针对虚证;少阴太阴合病,内有寒湿,外要解表。

方剂中,附子、生姜,温里逐寒;白术,健脾利水;大枣、甘草,补中益气。

诸药合用以温里逐寒为主,健脾利水为辅,兼顾补中益气。

适用
于素有虚寒,并兼水湿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