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原则50468
【干货】针灸知识点
【干货】针灸知识点一.针灸治疗原则1.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2.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3.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4.三因制宜因人治宜、因时治宜、因地治宜二.处方选穴原则1.近部选穴:如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脘;面瘫局部选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远部选穴:如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等。
3.辨证对症选穴:(1)辨证选穴: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①如发热、多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均无明显局限的病变部位,而呈现全身症状,这时我们采用辨证选穴,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
②对于病变部位明显的疾病,根据其病因病机而选取穴位也是治病求本原则的体现;如牙痛根据病因病机可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和肾虚牙痛,风火牙痛选风池、外关,胃火牙痛选内庭、二间,肾虚牙痛选太溪、行间。
(2)对症选穴: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运用。
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落枕穴;崩漏选断红穴等;这是大部分奇穴的主治特点。
三.常用配穴方法1.按部配穴远近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左右配穴2.按经配穴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四.特定穴①《灵枢》:“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和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这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②《灵枢》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③《难经》又作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④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治疗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的荥穴内庭可清泻胃火。
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是中医学传统疗法之一,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遵循一些原则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一些针灸治疗的原则。
一、辨证施治原则中医针灸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症状和体质来制定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等要素存在着动态平衡,当这种平衡被破坏时,疾病就会发生。
因此,针灸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辨别病人的病因和病机,选择相应的穴位和疗法进行治疗。
二、针刺得法原则针刺得法是指针灸师在进行治疗时,要准确的把握刺激的力度、深度和角度。
过浅或过深的刺激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此外,需要掌握插针的速度和手法,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在选择穴位时,也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症状来确定刺激的位置。
三、因证施治原则针灸治疗不同病症需要采用不同的针灸穴位和疗法。
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病证来确定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寒证,可以选择温阳的穴位和疗法;对于热证,可以选择清热的穴位和疗法。
因证施治原则是针灸治疗的核心原则之一。
四、治未病原则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治未病是中医的基本原则之一。
针灸治疗也可以应用于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
例如,在冬季使用温阳的穴位进行调理,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可以根据个体情况来进行调理,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调气活血原则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能够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气血循环,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以调气活血为目标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血瘀证,可以选择具有活血作用的穴位进行治疗。
六、个体化原则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相同,因此,针灸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体质虚弱的人,可以选择补益的穴位和疗法进行治疗;对于体质健壮的人,可以选择疏散的穴位和疗法进行治疗。
个体化原则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的四大原则
针灸治疗的四大原则概述针灸治疗原则:就是运用针灸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是确立治疗方法的基础。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
《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病理变化复杂多变→虚实寒热之分病情有标本缓急之分病人体质有强弱之差地理环境及气候也不尽相同补虚泻实补虚泻实的基本概念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虚”→指人体正气不足(虚弱)“实”→指邪气盛(偏盛)。
邪正的盛衰决定着病变的虚实→而虚实是区别人体病性的两大纲领。
针灸“补虚、泻实”→通过“针灸”的方法→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使不平衡的阴阳双方,达到平衡→从而产生补泻作用,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补虚泻实法在临床上的应用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虚则补之”——虚证采用补法治疗实现方法1.针刺手法→补法(捻转、提插)。
2.穴位的选择和配伍。
临床应用具体实施1.治疗时刺激相关的脏腑经脉的背俞穴,原穴→施补手法→改善脏腑功能,补益阴阳气血等的不足→补虚。
2.应用偏补性能的腧穴→关元、中极、气海、命门、肾俞、足三里等穴→可起到补益正气的作用。
“陷下则灸之”——以“灸”治为主含义“陷下”→气虚下陷的病证。
本法是指:气虚下陷的病证。
实现方法以“灸”治为主。
温灸治疗→温补阳气,升举阳气的目的。
临床应用具体实施1.子宫脱垂→病机:中气下陷→灸百会、气海、关元等。
2.五更泄→病机:脾肾阳虚,失于固摄→灸百会、肾俞、脾俞等→可温补脾肾之阳、升举阳气。
2.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实则泻之”——实证采用泻法治疗实现方法1.针刺手法→泻法2.穴位的选择和配伍临床应用具体实施1.治疗时在穴位上施行捻转,提插,开阖等泻法→祛除病邪→恢复(改善)脏腑功能。
2.选用偏泻性能的穴位:如十宣、井穴、水沟,素髎等穴位→可达到祛邪的目的。
“宛陈则除之”——出自《灵枢·经脉》,是实证用泻法的一种含义“宛”同“瘀”→即气血瘀滞,或邪气瘀结不散之义。
简述针灸的治疗原则
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身体以调整气血流动和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其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穴位选择:根据病情和体质选择适当的穴位。
每个穴位有不同的功能和效应,针灸师根据病人的症状和诊断来选择合适的穴位。
2. 刺激方法:针灸的刺激方法可以包括旋转、插刺、拔罐等,甚至有的会配合灸法(燃烧艾叶或其他物质产生热量)。
刺激的强度和深度也会根据病情而定。
3. 病因辨析:针对不同的疾病,针灸会根据中医的病因辨析来进行治疗。
比如,对于风寒感冒和湿热感冒,针灸的穴位和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4. 治疗周期:针灸通常需要连续多次的治疗,形成治疗周期。
疾病的轻重和病程的长短会影响治疗的持续时间。
5. 个体化治疗:针灸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每个病人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来制定针灸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6. 整体观念:针灸治疗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通过在特定穴位的刺激可以影响整个身体的平衡和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在一些病症的治疗中可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在临床应用时仍需谨慎选择,特别是对于严重疾病应当结合现代医学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在接受针灸治疗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专业的针灸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1/ 1。
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原理和方法
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原理和方法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针灸也得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成为一种重要的综合治疗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原理和方法。
一、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在人体穴位上采用针刺或灸烧等方法,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人体穴位是指身体上一些特定的位置,它们与身体的内脏、肌肉、骨骼和神经等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贯穿全身,负责人体各个部位及器官的代谢、运行和调节等功能。
针灸治疗的原理在于通过针刺或灸烧等方法刺激人体经络,调节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针灸治疗中,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和病因,选用不同的穴位和方法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针灸治疗的适应症1. 内科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胃病、肝病、脾病等。
2. 外科疾病:包括疼痛症、风湿病、骨折、腰痛、肩周炎等。
3. 妇科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4. 皮肤病:包括荨麻疹、湿疹、银屑病、痤疮等。
5. 神经病:包括头痛、失眠、抑郁症、癫痫等。
6. 慢性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关节炎等。
三、针灸治疗的方法1. 针刺法:针刺法是指通过针刺的方式刺激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刺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头和穴位,并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刺激时间和穴位。
2. 电针法:电针法是指在针入穴顶后,通过电流的作用改变穴位的生理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电针法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电流强度和时长。
3. 灸法:灸法是指通过在穴位上燃点艾叶或灸条等物,使其产生局部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疗也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燃灸时长和穴位选择。
4. 推拿法:推拿法是指通过手法对经络和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调节气血、舒筋活络的效果。
推拿疗法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刺激力度和时长。
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治疗原则《灵枢·官能》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
”针灸治原则是根据八纲的理论,结合疾病的病位、病性确定的治疗大法—是用针法,还是用灸法,或是针灸并用;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或是补泻兼施。
针刺和艾灸虽同属于外治法,但毕竟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施治方法。
不同的施治方法,对机体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也就不尽相同。
例如,天枢用针刺的方法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胃肠瘀血、痛经、闭经;用艾灸的方法则能够发挥益气止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胃肠出血、月经过多、崩漏。
再如,关元、肾俞、带脉、三阴交四穴,针刺有清下焦、利湿热的功能,可治疗赤带;艾灸有温下焦、祛寒湿的作用,可治疗白带。
补泻手法不同,治疗效果也不相同。
例如,补合谷、泻复溜可以发汗;反之,则可止汗。
又如,补照海、泻申脉可治疗失眠;反之,却可治疗嗜睡。
第一节治神守气《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旨在言明治神守气是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
治神所谓治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患者的精神状态,二是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应专一其神、意守神气,患者应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可见神贯穿于针灸治病的全过程之中《灵枢·官能》曰“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徐语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也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都提示我们在施行针灸治疗之前,医者必须把针灸疗法的有关事宜告诉患者,使其对针灸治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以便稳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这对于初诊和精神紧张的患者为重要。
《素问·举痛论》曰:“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也。
”《针经指南》亦云:“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即刺之,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对于个别精神高度紧张、情绪波动较剧,以及大惊、大恐、大悲之人,应暂时避免针刺,以防神气散亡,造成不良后果。
而对一些患疑难病症、慢性痼疾或因情志致病者,还应在针灸治疗期间多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辅以心理治疗,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机体状态、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和作用,鼓励他们树立并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加强各方面的功能锻炼,促使疾病好转和身体康复。
针灸治疗方案
第1篇
针灸治疗方案
一、方案背景
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当前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下,针灸治疗已成为众多患者寻求绿色、天然治疗方法的重要选择。本方案旨在规范针灸治疗过程,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辨证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舌苔、脉象等因素,进行中医辨证诊断,明确治疗方向。
3.治疗计划:
(1)针灸治疗:根据辨证诊断,选取相应穴位进行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每周治疗2-3次。
(2)辅助疗法: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用推拿、拔罐、艾灸等辅助疗法,提高治疗效果。
(3)药物治疗:在必要时,可适当选用中药进行调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2.感染防控: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3.饮食调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
4.休息与锻炼: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休息与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治疗效果评估
1.疗效评估: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病情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
2.随访观察: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指导患者继续治疗或康复。
三、治疗方案
1.患者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评估患者病情和适宜治疗方法。
2.辨证诊断:根据患者病情、体质、舌苔、脉象等因素,进行中医辨证诊断,明确治疗方向。
3.制定治疗计划:
(1)针灸治疗:根据辨证诊断,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每周治疗2-3次。
3.安全优先: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原理
针灸治疗原理针灸治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中华传统医学的瑰宝。
针灸治疗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调整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当阴阳失衡时,人体容易生病。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脏腑功能的平衡,使阴阳重新达到平衡,从而恢复健康。
二、扶正祛邪针灸能够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免疫力,从而抵抗邪气的入侵。
同时,针灸还能够引导邪气外出,达到祛邪的目的。
三、疏通经络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针灸能够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顺畅,从而改善疾病症状。
四、现代研究结果现代研究发现,针灸具有调节作用、镇痛作用和修复组织作用。
针灸可以治疗多器官、多系统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方面的病变。
五、治疗方法针灸治疗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方法。
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病因、找出疾病关键、辨别疾病性质、确定病变所属经脉和脏腑,并辨别表里、寒热、虚实等类型,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六、治疗过程针灸治疗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诊察,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了解患者的病情。
接下来是辨证,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病史等,辨别病因、病机、病变部位等。
然后是确定治疗方案,医生根据辨证结果,选择适当的穴位和针灸手法。
最后是实施治疗,医生按照治疗方案,进行针灸操作。
总之,针灸治疗原理主要包括调整阴阳平衡、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等方面。
针灸具有调节作用、镇痛作用和修复组织作用,可以治疗多器官、多系统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方面的病变。
通过中医的诊疗方法,医生可以诊断病因、制定治疗方案,并进行针灸操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天然疗法,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
针灸治疗的原则
针灸治疗的原则针灸治疗的原则就是运用针灸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是确立治疗方法的基础。
在应用针灸治疗疾病时,具体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从总体上把握针灸的治疗原则具有化繁就简的重要意义。
针灸的治疗原则可概括为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和三因制宜。
一、补虚泻实补虚泻实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因此,'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
虚则补,实则泻,是属于正治法则。
《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在针灸临床上补虚泻实原则有其特殊的含义。
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虚则补之'就是虚证采用补法治疗。
针刺治疗虚证用补法主要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法和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如在有关脏腑经脉的背俞穴、原穴,施行补法,可达到改善脏腑功能,补益阴阳、气血等的不足;另外,应用偏补性能的腧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肾俞等穴,也可起到补益正气的作用。
'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也就是说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当气虚出现陷下证候时,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目的。
如子宫脱垂灸百会、气海、关元等。
2.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实则泻之'就是实证采用泻法治疗。
针刺治疗实证用泻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泻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如在穴位上施行捻转、提插、开阖等泻法,可以起到祛除人体病邪的作用;应用偏泻性能的腧穴如十宣穴、水沟、素髎、丰隆、血海等,也可起到祛邪的目的。
'宛陈则除之', '宛'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
'陈'即'陈旧',引伸为时间长久。
'宛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除'即'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等;就是对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中医针灸疗法的原理和功效分析
中医针灸疗法的原理和功效分析一、介绍中医针灸疗法的概述中医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珍贵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其原理基于中医学的理念,采用刺激穴位和经络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健康。
在过去几千年中,针灸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其功效不仅包括疾病治疗,还涉及健康保健和身心调节等方面。
二、中医针灸疗法的基本原理1. 穴位选择与刺激:根据经络理论,在人体表面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穴位。
经过长期耕耘实践和总结,中医发现每个穴位都与特定的器官或系统相对应,并通过刺激这些穴位来调节相关部分功能。
2. 经络系统:在中医学中,经络是构成全身脉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常情况下,气血通过经络流动,保持身体平衡和协调。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和通畅。
3. 阴阳平衡:中医强调阴阳的概念,认为健康取决于阴阳的平衡。
针灸可以调整和平衡身体内部的阴阳关系,从而促进健康恢复。
三、中医针灸疗法的主要功效1. 疼痛管理:近年来,针灸在缓解各种类型的疼痛上表现出色,包括头痛、颈肩腰背痛、关节炎等。
针刺可以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并调节神经递质,减轻或消除不适感。
2. 内分泌失调:许多内分泌问题,如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等,针灸都能帮助恢复正常的生理排泄与代谢。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进行刺激,可促进相应机能的正常发挥。
3. 免疫系统增强: 针灸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及相关因子水平, 如白细胞、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等,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4. 康复治疗:针灸在康复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在中风康复中,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能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和重建神经连接,加速康复。
5. 心理健康:许多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失眠等,都可以通过针灸来缓解或改善。
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情绪和睡眠问题。
四、中医针灸与西医治疗的结合中医针灸疗法已逐渐得到国际认可,并被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中。
总论1-针灸治疗原则
一、治神
J.MO
(1)概念
中医学的“神”是指整个人体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人的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气血、津液外在表现的概括。
所谓治神,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患者的精神 状态和机体变化,主要包括两方面:
《针灸治疗学》
上篇 总论
中医药大学
卢老师
概述
思考
什么叫针灸治疗学?
针灸治疗学的概念
针灸治疗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经络腧穴理论和刺灸 方法以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131的模式
一个指导思想 三大研究内容
一个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腧穴 刺灸方法
临床防治 疾病
针灸治疗学的概念
针灸治疗疾病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将临 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 位病性——疾病的部位是在脏在腑,在表在里;疾病的性质是 属寒属热,属虚属实。然后,根据辨证,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 按方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 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从而达到防病 治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治神与守气是充分调动医者、病人两方面积极性 的关键措施。
医者端正医疗作风,认真操作,潜心尽意,正神守气;病人 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安神定志,意守感传。既体现了医 者的良好医德,又贯穿了“心理治疗”于其中。
所以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疗法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针灸异常现象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内容 治神守气 补虚泻实 清热温寒 治标治本 三因制宜
第一节 治神守气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经气 已至,慎守勿失。”旨在言明治神守气是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
第一章、针灸治疗原则
总结:
补虚泻实既是针灸治疗原则,又是针灸治病的重 要方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无实实,无虚虚,损 不足而益有余,是为甚病。”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补泻反则病益 笃。”都明确指出补泻不可误用,勿犯虚虚实实 之戒。对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之证,针灸应补泻 兼施。
肢软无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面色苍 白,形体消瘦,肌肉萎缩,便溏,尿频或遗尿, 以及身体素虚、大病久病后气血亏损等。
补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用偏补的穴位:对五脏虚证多用背俞穴和原穴, 也可用五输穴的生克补泻法选取相应的穴位
二是针灸方法的选择:针和灸皆可补可泻,但灸法偏于 助阳,针刺放血偏于泻。
第一章、针灸治疗原则
是研究和阐述在临床如何应用针灸的方法治疗 疾病的一门课程。
是对中西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 及临床各科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具体而言:
运用中西医知识诊察疾病,以获取病情资料
以中医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为特色,对于各种不同的症候 进行分析归纳
明确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及标本缓急。
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以原穴和五输穴最为适宜。 当针下得气后,再行均匀地提插捻转(即“平补平 泻”)手法,使本经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如何辨病在本经:《内经》记载对比人迎脉、 寸口脉大小的不同,来辨别病在何经的方法已较少使 用,但仍有深入研究的价值。现在临床一般根据经脉 的循行及“是主……是动……所生病”来判定病在何经。
(一)急则治标
《灵枢·标本》曰:“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 ……大小便不利,治其标。”
如: 高热抽搐者,先以大椎、水沟、四关等穴退热 止痉,再从本论治。 肺结核咯血者,应取鱼际、孔最、膈俞等穴以 止血为先,血止后再以多方多法治其本。
针灸治疗概述及常见病
01
肾虚腰痛--长期操劳过度,久坐久立,或因房劳伤肾,精气耗损,肾气虚惫导致腰痛。
02
瘀血腰痛--腰肌劳损,每因闪挫撞击未完全恢复,或积累陈伤,经筋、络脉受损,瘀血阻滞所致。
03
一、病因病机
寒湿腰痛--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喜按喜暖,遇寒加剧,舌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01
治则:温经通络止痛
02
配穴处方原则
远部(远道)取穴 根据阴阳脏腑经络学说等中医基本理论和腧穴的主治功能提出的。是在病痛较远的部位取穴(特别是在本经肘膝以下的部位)。
配穴处方原则
对证取穴(随证取穴、辨证取穴) 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的功能提出的。它与近部与远部取穴不同。
八会穴就是典型的对证取穴,八会穴是指人体气、血、筋、骨、髓、脉、脏、腑等其精气聚会处的八个腧穴。
2
胃脘痛
寒邪客胃--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主收引,致胃气不和而痛。
01
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致胃失和降,壅滞而痛。
02
一、病因病机
肝气犯胃--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若忧思恼怒则气郁而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而发生疼痛。
脾胃虚弱--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若饥饿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等,均能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或胃阴受损,失其濡养而发生疼痛。
针灸的治疗原则
因此在临床运用针灸治病时,必须根据中医基本理论,运用望、闻、问、切四诊配合其它方法,确立八纲,始能决定针灸治疗原则。
阴阳- 中医的基本理论核心, 八纲中的总纲。
01
01
02
03
04
表里- 一般是指疾病所在部位的深浅而言。
寒热- 指疾病的性质而言。
针灸的治疗规律
针灸的治疗规律针灸,是指在身体某特定的部位用针刺和烤灼的治疗方法。
针是指针刺法,灸是指烤灼法,因为烤灼所用之物以艾叶为主,所以又称为艾灸。
不过针灸学上,把局部的刮痧和拔火颧也归于针灸学中。
而对于按摩方面,因为有较复杂的手法,还有运拉等,已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局部的刺激,所以按摩并没有归纳到针灸学中。
要了解针灸,先要了解经络和穴位。
经络是五脏功能系统作用于身体的能量通道,五脏功能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通过经络通道进行有机联系的。
所以古人会说学医必要了解经络学说,要不起手就错,这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穴位是经络上的某个反应点。
(经络学说,是古人长期的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总结、完善的,现在有些修道的人说经络学是练功返观得出的,这是一个笑话。
《黄帝内经》里对经络系统已有较完善的阐述,而道教的创立是在汉代,时间上相差七百来年。
也就是说在道教创立七百年前,就有经络系统学说就已经差不多完善了。
所以关于经络学说是修道士内观得出来,这样的说法是不能立足的。
孙思邈是一个专职道士,又精通中医,他的修道水平总要比现在很多修行者要深厚多了,可是我翻阅了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都没有讲到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至于针灸学的发展史上看,儒医的贡献是远远的大于道医。
道医上,也就出了孙思邈、王冰、葛洪等少数的大家。
而儒医,则自从宋代以后,大批的涌越,不仅仅是针灸,而是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道听途说。
)经络系统,有五脏(加上心包)和六腑各一经,加上任、督二脉,共十四经,这是针灸治疗的主体。
经络是某一脏腑沟通其它脏腑的通道,所以该脏腑经络上的穴位都有针对该脏腑的功能进行调整作用,某脏腑生病,在该脏腑相对应的经络上取穴治疗,中医上称为“循经取穴”,这是中医治疗上用得最广泛的取穴方法。
从经络的分布上来看,也很有规律的,比如肺和心(及心包)都处于上焦,而其相对应的经络都分布上肢。
而脾、肝、肾则分布在下肢。
针灸治疗原则
第二节针灸医治原则.txt38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
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
针灸医治原则,就是应用针灸医治所遵循的准则,在论治过程中,均以医治原则为指导。
关于针灸对疾病的医治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针灸施治的方法,是依据疾病开展变化的性质来决定的,疾病性质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施治时总不离其准则,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依据疾病的表现,灵敏施治。
对针灸医治原则的具体运用可从标本缓急、补虚泻实和三因制宜等方面予以阐述。
一、标本缓急标与本、缓与急是相对的概念,在疾病的发生、开展过程中,标本缓急复杂多变。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强调了医治疾病掌握治标治本原则的重要性。
(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医治。
临床疾病表现病症只是疾病反映于外表的现象,通过辨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变的部位,病变的机制,然后归纳为某一证型,从这一证型大体上概括出疾病的本质,再针对这一具体证型立法处方,以到达治病求本的目的。
例如头痛,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外感、血虚、血瘀、痰阻、气郁、肝阳上亢等等,仅用止痛的方法选取局部腧穴治疗,虽可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但简单复发,因此必须针对引起头痛的原因,分别采取解表、养血、活血化瘀、化痰、理气解郁、平肝潜阳等方法,选取相应经脉的腧穴予以医治,才能收到根治的效果。
(二)急则治标在特别情况下,标与本在病机上往往相互夹杂,其证候表现为标病急于本病,如不及时处理,标病可能会转为危重病证。
论治时则应随机应变,先治标病,后治本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2.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补虚泻实,清热温寒。
3.治神守气:(1)治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二是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
意守神气;病人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2)守气:针灸疗法所言之气,主要指经气。
经气即经络之气,也称“真气”,是经络系统的运动形式及其功能的总称。
4.补虚泻实:即扶正祛邪。
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病邪。
(一)虚则补之:是指虚证的治疗原则应该用补法。
适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虚弱病症。
诸如精神疲乏、肢软无力、气短、腹泻、遗尿、产后乳少以及身体素虚、大病、久病后气血亏损、肌肉酸软无力、肢体瘫痪失用等。
补虚就是扶助机体的正气,增强脏腑组织的功能,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以抗病邪。
(二)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
所谓“陷下”有多种含义:一是指中气不足,失于固摄而导致脏腑功能低下或有关组织下垂;二是指血络空虚;三是指脉像沉伏无力;四是指阳气暴脱,脉微欲绝之
危象。
针灸临床对于因脏腑、经络之气虚弱,中气不走,对气血和内脏失其固摄能力而出现的一系列气
虚病症,如久泄、久痢、遗尿、崩漏、脱肛、子宫脱垂等,常灸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俞、
胃俞、足三里等穴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三)实则泻之:实证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点刺出血。
例如对高热、中暑、昏迷、惊厥、痉挛以及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等实热病症,在正气未衰的情况下,取大椎、合谷、太冲、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等穴,
只针不灸,用泻法或点刺出血,即能达清泻实热之目的。
若病属本虚标实,正气已衰退,则应泻实与补
虚兼顾,或者先行补虚,而后泻实。
(四)宛陈则除之:是“实则泻之”的一种。
“宛”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
“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
“宛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变。
“除”即“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
“血实者决之”即
瘀血闭阻或邪入营血郁结不解、久痛入络形成的血实证,应用刺血之法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例如由于
闪挫扭伤,毒虫咬伤,丹毒等引起的肌肤红肿热痛、青紫肿胀,即可选用局部络脉或瘀血部们施行三棱
针点刺出血术,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五)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并非病症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脏,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或虚实兼而有之。
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一时性的气血紊乱,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血病。
在临床上,
虚证和实证的表现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诸如有表虚里实或表实里虚、上虚下实或上实下虚,还有
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
5.清热温寒:热性病证用“清”法,即以寒治热;寒性病证用“温”法,即以热治寒,均属于正治法。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是针对热性病证和寒性病证制定的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
(1)热则疾之(2)寒则(温之)留之(3)温清并用
6.经络辩证:25页(辨证归经,辨位归经)
7.选穴原则:(35页)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辨证选穴、随症选穴
8.针灸处方包括二个方面:穴位的选择,刺灸法的选择
9.五输穴十二经脉有什么五输穴:
经络井(木)荥(火)腧(土)经(金)合(水)
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胃经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胆经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10.子母补泻: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
10.原络配穴表
11.俞穴募穴表
名称八会穴脏章门腑中脘气膻中血膈俞筋阳陵泉脉太渊骨大杼髓绝骨13.下合穴
合治内腑是指下合穴14.八脉交会穴
15.治痿独取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