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1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及练习题答案教案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⑵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⑶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⑷通过对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了解,感受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
⑸通过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等活动,增强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2.教材说明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感受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
前几节介绍了6种物态变化,而本节教材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云和雨等自然现象的成因,认识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首先通过图片(图4-38)让学生感知自然界中的水在进行着周而复始的循环,再综合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成因;然后从水循环拓展开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发学生认识水资源,了解水的珍贵;最后通过图例说明:人们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旧教材没有这部分内容,新教材打破以往只重视知识体系的编排思路,通过水循环将物态变化的知识综合在了一起,另外“水循环”和“水资源”与第一节谈到的“全球变温”相呼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水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本节教学重点:本节内容既为学生综合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搭建了一个平台,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极好素材.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形成,涉及到多种物态变化,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它们的成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初中初二物理上册《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教学设计
2.研究作业:鼓励学生选取一个与水资源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城市内涝、农业灌溉等,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谈等方式,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提交一份不少于500字的研究报告,要求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能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了解当地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讨论节水措施和水资源保护策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创设互动式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
-鼓励学生提出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问题,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探究找到答案。
-组织辩论会,让学生就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展开讨论,提高思辨能力。
-期末通过测试、报告、小组展示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水循环与水资源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体图片,如湖泊、河流、冰川等,引发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同时,提出引导性问题:“水是如何在这些不同的地方流动和循环的?”“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自然水体的循环过程,收集数据,撰写考察报告。
-与社区合作,开展节水宣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播水资源保护的知识。
5.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1.蒸发:讲解水从地表和植物体表面转化为水蒸气的过程,强调太阳辐射对蒸发的影响。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4.5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在设计这节沪粤版八年级物理4.5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时,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以及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我希望通过这个教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包括:1. 理解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
2. 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学会保护水资源。
3. 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是:1. 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
2. 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为了顺利进行本节课,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PPT课件,用于展示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
2. 实验器材,如烧杯、水、镜子等,用于进行水循环实验。
3. 相关文章和视频,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
一、引入:我通过展示一些与水相关的图片,如洪水、干旱等,引发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水循环有什么关系呢?”二、讲解:我利用PPT课件,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水循环的概念。
三、实验: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烧杯、一些水和一面镜子。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过程,亲身体验水循环。
四、讨论:学生通过实验,对水循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
五、拓展:我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文章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活动重难点是:1. 理解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
2. 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学会保护水资源。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水循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认识到了水资源的重要性。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悉,需要在课后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
我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沪粤版八年级物理4.5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时,我注意到了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5水循环与水资源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5水循环与水资源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设计了一堂关于水循环与水资源的教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互动式教学,通过让孩子们亲身参与,观察和体验,让他们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水资源的珍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2. 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
3. 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
难点:水资源的珍贵和如何节约用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水循环模型、图片、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贴纸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什么东西越用越少,越少越要用?”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引入本次活动主题——水循环与水资源。
2. 讲解:通过PPT展示水循环的图片和视频,讲解水循环的过程,让孩子们了解水从哪里来,流向哪里,以及水循环的重要性。
3. 实践:分组进行水循环模型的实验,让孩子们亲身参与,观察和体验水循环的过程,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
4. 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节约用水,如何保护水资源,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节约用水的随堂练习,让孩子们在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
难点:水资源的珍贵和如何节约用水。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活动拓展: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水库、河流等水源地,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水资源的珍贵和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
同时,也可以开展一次关于水资源的绘画比赛,让孩子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用水的理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关于水循环与水资源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引入环节的谜语设计二、讲解环节的PPT展示在讲解环节,我使用了PPT来展示水循环的图片和视频。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之后引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置悬念“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来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教师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4.5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1(合集五篇)
《4.5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1(合集五篇)第一篇:《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1《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意义:知道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2、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2、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情境: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 学生阅读教科书,观看录像和图片后,进行讨论: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二)新课教学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净的水。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
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更重要的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如图所示。
2、云、雨、雹、雪、雾、霜的形成陆地和海洋的水不断蒸发,空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冰品和小水珠,如果凝聚,会越聚越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
如果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珠,这就是雨。
如果水珠在下降过程中,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于是水珠便快速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带动下上升,冰珠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
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完全熔化,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其结合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这就是雪。
4.5水循环和水资源导学案
4.5水循环与水资源教学设计芹池中学冯伟学习目标1、能用水的三态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2、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3、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意义。
4、通过对自然界水循环的了解,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环保和节水意识。
重点: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的成因,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增强环保和节水意识。
难点:正确区分和合理解释云、雨、雹、雪、雾、露、霜的成因。
一、课前热身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六种物态变化,它们分别是什么?并试举一例。
2、请你分别说出六种物态变化的概念,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二、合作探究聚焦目标1:阅读课本P105-—P108完成下列各题。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地表水通过______进入大气,又通过______回来,使陆地淡水得到______。
2、自然界中水的物态变化:(填物态变化名称)(1)云:水蒸气在高空遇冷______成小水珠或______成小冰晶,飘在空中形成。
(2)雨:云中小水珠(冰晶)→凝聚变大→下降→大冰晶______成→大水珠(雨)。
(3)雹:云中小水珠→随气流上升到0℃以下的高空→______成冰珠→上下翻腾→聚大下落→雹。
(4)雪:冬,高空水蒸气遇冷______成小冰晶→雪花→飘落形成。
(5)雾:空气中水蒸气遇冷______成小水珠附在尘上形成。
(6)露:早晚气温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______成小水珠附在草木石上形成。
(7)霜:冬天的早晨气温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______成小冰晶附在草木石上形成。
聚焦目标2:阅读课本P108-—P110完成下列各题。
3、水是珍贵的资源:(1)地球上的水________以上是海洋水,是人类无法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________,其中________以上的淡水被固定在________和________的冰盖中,人类实际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不到________。
4.5水资源和水循环
铜都双语学校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型物理导学稿
班级姓名日期12.08 编号
比一比看谁表现最好!拼一拼力争人人过关!
课题:4.5水资源和水循环
【展示课导学】(时段:_______________ )
一、学习目标:1.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2.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的生存的意义;
3.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10min 姓名
1.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成小水滴,有的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
2.春秋季节,夜间气温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较冷的地面成小水珠,这就是。
3.雨、露、霜、冰都是自然界中水的化身,其中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是()
A. 雨
B. 露
C.霜
D.冰
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到处都是水,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人们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上水的0.03%,所以要保护水资源
C.保护水资源,只要减少污染就可以了
D.只要节约用水,就能保护好水资源
5.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在循环过程中水的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
如图所示。
(1)请根据水循环的示意图,简单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2)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请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
【培辅导学】(大自习时段)
【日学习反思】。
《水循环与水资源》说课稿45说课稿
《4.5水循环与水资源》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前几节介绍了六种物态变化,本节教材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云和雨等自然现象的成因,认识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本节首先通过图片(图4-38)让学生感知自然界中的水在进行着周而复始的循环,再综合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成因;然后从水循环拓展开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发学生认识水资源,了解水的珍贵;最后通过图例说明:人们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新教材打破以往只重视知识体系的编排思路,通过水循环将物态变化的知识综合在了一起,另外“水循环”和“水资源”与第一节谈到的“全球变温”相呼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水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2.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没有新的概念,是前几节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时可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询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2.教学难点重点及依据教学重点及依据: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依据是本节内容既为学生综合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搭建了一个平台,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极好素材。
教学难点及依据: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形成,涉及到多种物态变化,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它们的成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依据是多种物态变化在自然界中应用广泛,中考中也不乏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考察。
二、说目标: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⑴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⑵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⑶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意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
第四章
5 水循环与水资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
(2)知道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3)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再认识,归纳总结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2)通过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的渗透教学,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
(3)通过设想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引发学生认识水资源,了解水的珍贵。
(2)使学生自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对水的使用有自己的见解,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用水的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教学策略: 通过知识梳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运用时要紧紧抓住物态变化的特征。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科学推断出物质的三态变化所遵循的规律。
突破策略:通过对水的三态发生变化时总要伴随着吸热或放热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从而推断出一般规律。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设备、放像设备、水循环的示意图
(学生准备)水资源的相关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地球的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
地球的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一、引言地球上的水循环是地球气候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水的存在和流动对生物和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水循环以及水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水循环过程,并能够解释其原理。
2. 了解和分析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分布情况。
3. 掌握一些简单的水资源保护方法。
4. 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水循环和水资源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教学素材,显示地球的水循环示意图和相关数据。
2. 实验器材,包括瓶子、水、热源等。
3. 工作表,用于学生实践活动的记录和总结。
4. 海报或展板,用于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对水循环有初步的了解。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水在地球上是如何循环的,以及水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2. 理论学习(20分钟)使用幻灯片或教学素材向学生介绍地球的水循环过程。
重点解释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和蓄水等过程,并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说明。
3. 学生实践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以下实践活动:a. 实验1:观察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在一个瓶子中加入适量水,加热一段时间后快速覆盖上盖子,观察瓶内水滴的凝结现象。
b. 实验2:模拟降水过程。
用水在纸巾上造成湿润的区域,并将纸巾放在一个底部有洞的容器上,轻轻将容器倾斜,观察水滴从纸巾渗出的过程。
4. 实践活动总结(15分钟)让学生通过工作表记录实践活动的过程和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水循环原理之间的关系。
5. 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分布(20分钟)介绍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使用相关数据和图表让学生对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格局有直观的了解。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是否合理,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6. 水资源保护方法(15分钟)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水资源保护方法,例如减少浪费、节约用水、合理使用农业灌溉等。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水的循环和水资源的利用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水的循环和水资源的利用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水的循环和水资源的利用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2.掌握水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规律;3.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合理利用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水的循环过程2.水的三种形态3.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的循环过程、水的三种形态、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水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规律。
四、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幻灯片、图片等;2.实验器材:水杯、锅、冰块等;3.教学资源:学生课本、教辅资料。
五、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3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描绘水循环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图吗?它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水的循环过程。
Step 2: 探究水的三种形态(8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向学生解释水的三种形态:液态、固态、气态,并示范使用水杯、锅、冰块等实物来进行展示。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在什么情况下水会从固态变成液态?在什么情况下水会从液态变成气态?”Step 3: 实验探究水的循环过程(1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每个小组需要准备一杯水和一个透明塑料袋。
2.学生将水倒入杯子中,覆盖上透明塑料袋并用橡皮筋扣紧。
3.学生将杯子放在窗户阳光照射的地方,观察透明塑料袋内是否出现水滴。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实验结果,解释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Step 4: 讲解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15分钟)1.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向学生介绍水资源的重要性。
2.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例如:每天洗澡要控制用水量,浇花要用雨水等。
Step 5: 拓展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例如:1.请简述水的循环过程。
2.列举你所知道的合理节约利用水资源的方法。
Step 6: 小结与反思(4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地理教案:水资源与水循环
地理教案:水资源与水循环水资源与水循环一、引言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同时也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关键要素。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全球水资源正面临日益严重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资源的现状、水循环的过程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二、水资源的现状1. 水资源的分布问题全球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有些地区水资源丰富,而有些地区则极度缺乏。
在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往往享受优质的自来水和灌溉用水,但在资源匮乏的地区,人们面临着缺水问题,甚至不得不长途跋涉寻找水源。
2. 水资源过度开发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许多地区进行了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和湖泊退化等问题的出现。
三、水循环的过程1. 蒸发和蒸腾水循环的第一步是蒸发和蒸腾。
太阳能将水体加热,使其中的水分蒸发成水蒸气。
同时,植物通过叶子表面的气孔释放水蒸气,这个过程被称为蒸腾。
2. 云的形成和降水蒸发和蒸腾产生的水蒸气上升到大气层,在适当的条件下,会经过冷却而凝结成云。
当云中的水粒子足够大时,它们会落下来形成降水,如雨、雪或冰雹。
3. 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降水的一部分直接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形成地表径流。
另一部分降水则渗入土壤,经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后再逐渐向下渗透,最终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可以通过井泉、湖泊和泉眼等途径与地表水相连。
四、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1. 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减少用水量、改用节水设备和确保用水的高效利用来节约水资源。
同时,各个行业也应该采取措施,减少用水量和加强水资源管理,以确保可持续利用。
2. 水资源的保护保护水资源需要综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首先,应加强水污染的监测和治理,禁止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流和湖泊。
其次,要加强水源地的保护,保护植被和湿地,维护水循环的正常进行。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参与与合作。
《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
沪粤版物理《4.5水循环与水资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
2、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
3、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4.树立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再认识,归纳总结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和水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引发学生认识水资源,了解水的珍贵。
2、使学生自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对水的使用有自己的见解,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用水的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教学策略: 通过知识梳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运用时要紧紧抓住物态变化的特征。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难点:科学推断出物质的三态变化所遵循的规律。
突破策略:通过对水的三态发生变化时总要伴随着吸热或放热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从而推断出一般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式学生探究式合作与交流【教学用具】:水循环的示意图、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玻璃片各一个,冰块少许【教学过程】:复习六种物态变化,在水的变化过程中,发生了那些物态变化?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放热还是吸热?请大家讨论完成下图。
一、创设物理情景,导入新课朦胧仙境的雾,晶莹剔透的霜,形状各异的云;时而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的雨;使大地“银装素裹”的雪等等……虽然这些现象变化万千,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是什么呢请同学告诉我好吗)——它们都是水。
那么,水是怎么变化的呢?二、自然界的水循环:让我们一起来听小水滴的故事。
小水滴的自述“我叫小水滴,住在大海里喜欢到处旅行,有一天我不知不觉中,我的身体变轻了,终于和其他伙伴一起慢悠悠地升上高空。
开始新的旅程了。
“我们越升越高,高空的低温使我们挤成一团,凝结成很小很小的水珠,渐渐的我和许多来自各地的小水珠连成一朵朵千姿百态的云。
《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一.课程标准要求: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3.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中考考点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
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知道六种物态变化现象,结合实例能正确区分物态变化3.水的三态变化,节约用水。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温度不变特征。
2.)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特点及影响。
2.难点:1.)晶体与非晶体溶解曲线的辨识。
液体沸腾的温度曲线特点与辨识。
2.)实际生活环境下水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辨识。
四.教法:自学讲练结合五.教学过程物态变化知识梳理一、物质的三态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的。
二、物态变化1、汽化和液化(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液体汽化时要吸热。
(2)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的物体(或自身)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降低,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3)影响蒸发快慢因素:a、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b、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c、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
(4)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
在相同气压下,不同液体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
4.5水循环与水资源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循环与水资源》。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是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第五节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物态知识分析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成因,了解水的珍贵;说明如何有效合理的用水。
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生活与物理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节水意识。
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水的存在形式有比较丰富的了解,但对他们的联系缺乏系统的认识。
这一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很强,刚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和前概念支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现象明显的实验或者生活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改革理念,我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意义;知道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的重要性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了解,感受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增强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掌握水的各种形态的形成原因,了解水资源的现状。
难点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讲授法为主分组讨论法为辐的教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本节课的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更好的理解本节的知识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主要谈一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是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示水相关的一些图片:大海,白云、雪山,河流。
4.5《水循环与水资源》(1)
莲都中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 4.5水循环与水资源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了解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及意义;2.能用“物态变化”知识分析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相关现象;3.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教学设计新课导入:情境1: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当他醒来开口说话时,第一个字一般会说什么呢?。
情境2: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学生阅读课本、分析插图、进行讨论:(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新课内容:(一)水循环: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进入大气,进入大气的水基本是纯净的水。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回到陆地和海洋。
2.水循环的意义:使陆地上的不断的得到补充。
(二)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用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练习:据报载2001年5月10日,在新疆罗布泊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10cm厚的积雪。
阴天,气温约为–15℃。
中午大约过了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
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家惊讶不已。
这些雪为什么不见了?请你用所学的知识予以解释。
2020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单元第5节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新版
《第五节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意义。
2.知道云、雨、雹、雾、露、霜、雪的形成。
3.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
4.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5.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6.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云、雨、雹、雾、露、霜、雪的形成。
教学难点知道云、雨、雹、雾、露、霜、雪的形成。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五节水循环与水资源》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自学互研(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自主阅读教材P103~1041.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后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
(二)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自主阅读教材P104~1062.云、雨、雹、雪、雾、露、霜都是水的家族成员。
3.云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液化,雨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液化、熔化,霜和雪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凝华,雾和露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液化,雹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凝固。
4.空气中总含有水蒸气。
秋天,白天气温升高,地表中的水分大量蒸发;夜间气温降低,这些水蒸气就在草木、石块上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露。
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空气中的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这些浮尘上,这就是雾。
5.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
图中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同时伴随着吸热;过程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华和液化,同时伴随着放热。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意义:知道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2、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2、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情境: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
学生阅读教科书,观看录像和图片后,进行讨论:
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
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
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
(二)新课教学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净的水。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
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
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更重要的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如图所示。
2、云、雨、雹、雪、雾、霜的形成
陆地和海洋的水不断蒸发,空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冰品和小水珠,如果凝聚,会越聚越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
如果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珠,这就是雨。
如果水珠在下降过程中,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于是水珠便快速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带动下上升,冰珠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
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完全熔化,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其结合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这就是雪。
夜晚或早晨,当地面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雾。
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露。
气温低于O℃时,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霜。
3、水是珍贵的资源
水资源主要指的是淡水资源,地球上的水有97.2%以上是海洋咸水,人类无法直接利用。
淡水只有2.8%,且2.2%以上的淡水被固定在南极洲和格陵兰的冰盖中,人类难以利用,人类实际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不到0.03%,所以水是十分珍贵的资源。
4、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危机
缺水已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
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
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的污染,而污染水资源的源头则是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
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频繁出现是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
赤潮是海洋遭受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灾害性海洋现象,是因有机物和营养盐过多引起的。
由于海水过于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里爆发性繁殖。
这种生长量特别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红色或红褐色的,因此染红了海水,导致赤潮。
2)珍惜每一滴水
水是生命之源: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缺水、污染问题,请珍惜每一滴水。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
因为人类现在面临水资源危机。
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很多,如污水处理,循环使用;农业喷灌,节约用水;科技处理,海水淡化等。
5、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并对学校如何节约用水提出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