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时间的脚印.

合集下载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共53张PPT)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共53张PPT)

我们为什么 会变老?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 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 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
铜壶滴漏
还有什么记录了时间的更替?
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些科学知识?
(1)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存时间记录的一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一一铜壶滴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 的方式。 (4)大自然中他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运动着。 (5)“海枯石烂”会有时。 (6)“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 击”: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 ,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
【教学重点】
1 真正理解用岩石的破坏和新生来记录时间的含义。 2 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和重要意义。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 浑浊 shí zhuó
山麓 lù
海枯石烂 kū
粗糙 cāo
刨刮 bào
天公和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中一次即大笑,也笑了千亿次 了。我想驾日车揽六龙,转车东回,挂车于扶桑之上。用北斗酌 酒浆,每条龙都各劝其一觞酒,让它们都沉睡不醒,不能再驾日 出发。富贵荣华非我所愿,只愿为人们留住光阴,永驻青春。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出自唐代:佚名《金缕衣》
五、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提示:读第31—32自然段。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48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48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主旨概括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 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 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 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1、这篇科普文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 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由此你对科普类文章有 了怎样的认识呢? ①科普文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理 趣、情趣兼备。 ②科普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 ③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 和成就。 ④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的热情。
2、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 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 式仿写一个句子。 岩石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岩石是记录地下宝藏的书签。 ……
人们对时间感受的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第27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 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探索时间的脚印
1、课文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
时间伯伯,
“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
的探寻。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4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42张PPT)

分析说明方法
1、举例子。在讲到人对岩石的破坏时,举 了建筑兰州铁路时,一个山头几分钟就被炸掉的 例子;在讲到泥沙沉淀的后果时,举了我国洞庭 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的 两个例子。这些例子都很简洁,有力地说明了问 题。
2、打比方。如课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 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 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缓 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 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生动形象。
4、时间的脚印”是怎样留下的?
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 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 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 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 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 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 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 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 记录下它的zōng jì( 踪迹 )。 (2)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 时zhuāng zhì( 装置 )。 (3)真的有hǎi kū shí làn“( 海枯石烂 )”的时候。
(4)空气和水中的酸类,fǔ shí( 腐蚀 )了岩石中 的一部分物质。 (5)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shā lì( 沙砾 )、 泥土。 (6)在shān lù( 山麓 )、ɡōu hè( 沟壑 )、河谷、 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 断地被留下来。
2、与时间有关的古诗句。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3】莫等闲,白了头,空悲切。 【4】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5】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 (共27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 (共27张PPT)

3、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 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有不少单句成段。
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 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 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 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 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 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 文划分层次。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 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 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 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 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目标导学一: 自主学习,培养探究意识 1.给加点字注音。 cāo jūn shì hè
粗糙
shí
龟裂

消逝

沟壑

腐蚀

沙砾
wéi
山麓
xiē
琥珀
qiào
犀牛
帷幕
楔形
地壳
2.解释下面词语。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 遮挡用的幕。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山麓:山脚下。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粉碎。形 容经历久远的时间。多指意志坚定, 永不改变。 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
图片欣赏
年 轮
图片欣赏
恐龙化石
图片欣赏
琥 珀
图片欣赏
沉积岩
图片欣赏
海枯石烂
学习目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理解文章的说明层次及方法。 2.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唤起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作家档案:
陶世龙,1929年4月出 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 地质系。1952年参与 创建北京地质学院, 此后长期在该校工作。 出版有《打开地下宝 库的钥匙》《我们居 住的星球》《谈天说 地》《时间的脚印》 《变幻多彩的地球》 等科普读物。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及课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及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课时安排与教学重点
本课计划安排2课时,其中第一 课时主要进行课文讲解和相关知 识点的介绍,第二课时则进行实
践活动和课堂讨论。
教学重点包括:时间管理的基本 概念和原则、时间规划的方法和 技巧、时间利用效率的提高途径
等。
在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引导学生 思考、讨论和实践,确保他们能 够真掌握所学知识并加以运用
修辞手法辨识
本课涉及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 人、排比等,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辨识 。
作用分析
分析每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帮 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效 果。
相关知识拓展延伸
地质学知识
本课涉及到地质学的相关 知识,可以进行适当的拓 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地球 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文学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陶世龙 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 元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 解读:这段文字通过描绘“海枯石烂”的场景和山崖崩落的情景,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写作风格及技巧分析
本文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多种修 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抽象的 时间和自然界的变化变得具体而生动。
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从岩石的形 成、变化入手引出时间的概念,进而展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8 课《时间的脚印》教 案及课件
REPORTING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课文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课堂互动与探究环节 • 作业布置与指导建议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目录
PART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REPORTING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52张PPT)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52张PPT)

长毛象
琥珀
三叶虫化石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共几段? 共 31段
2.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 分别是哪些? 9段(1、5、7、11、13、18、22、24、27)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 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总结: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 Nhomakorabea助人们认识地 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 为人类造福。
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 法。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 方面来的“攻击”……
“攻击”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攻击”是进攻 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等有了行为意识,生动形 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坏,语言极富表现力。
第四季冰河时期来临
石炭纪
红色岩
黑色岩
海洋宽广
气候炎热 寒武纪 气候寒冷
光滑的擦痕
高大树木化石
长毛象化石 三叶虫化石
冰河经过
温暖潮湿 天气寒冷
6.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提示:读第30—31自然段。
增加知识 找寻宝藏
7.分析第5—21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提示:解题思路:简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关段落 ——对照顺序类型进行发现
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的缓慢。
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 法。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 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 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41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41张PPT)

谢谢观赏!
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原因,记录的 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 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探索自然奥 秘。
整体感知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
整体感知Leabharlann 3.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工具;岩石记录时 间的方法;岩石记录的内容;研究岩石记录的大 自然的文字的意义。
2、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启下: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启下,解读下文有关 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3、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接上文,化石的作用;开启下文,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 的发展过程的。
精读细研
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 录有什么重大意义?
课堂小结
2.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
本文作为说明文,其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特点,如“ 根据计算”“大约”“很可能”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的运用 ,使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这也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 度。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说明文的语言生 动有趣。
课堂小结
人类记录时间 大自然记录时间
作者名片
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人,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 《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 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 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 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 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 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部编八下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解析版)

部编八下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解析版)

第8课《时间的脚印》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踪迹.( )装zhì( )悬崖绝bì( )腐蚀.( )沙砾.( )山麓.( )沟壑.( )粗糙.( )覆.盖( )wéi mù( )楔.形( )海枯石烂.( )2.判断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

所有这些都叫作“化石”。

( )(2)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 )(3)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 )3.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滴漏宗迹低洼海枯石滥B.悬崖裂缝烘烤吹拂C.光蹓蹓扫帚沙砾浑浊D.山麓沟壑石碳纪鹅卵石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B.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说得有声有色。

C.本文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D.课文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体现作者构思的巧妙。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A.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B.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C.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感谢
单句成段的作用
1.显示文脉:层次结构(主题线索、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等); 2.突出强调:视觉上的醒目,提示重点内容,表明观点态度; 3.调整节奏:短句简捷、明快、有力,既便于抒发情感,又能 够在长篇大论中调整总体的阅读节奏。



1.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
究 1.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时间的脚印”相照应;
的,为下文岩石可以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
2.“铜壶滴漏”和岩石对时间的记录本质都是一种
“此消彼长”的方式,这是一种类比。



3.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1.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既可以增长知识,又可以帮助找寻地下宝库;
2.启发读者的探索意识。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以及认识这一奇异 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都在随着时间的 流逝而改变,人类社会也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具有科学精神和 探索意识,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读懂大自然的奥秘。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时间无处不在, 和每个人的生活、生命息息相关,但它并不像空 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见,可以触摸。我们只能通 过事物的变化、变迁,来间接感受时间的存在。
人的一生
我们日常生活可以通过 什么来感受时间?
8.时间的脚印
—— 陶世龙
烘( hōng)烤 砂砾( lì) 山麓( lù) 鹅卵(luǎn)石 帷(wéi)幕
腐(fǔ)蚀(shí) 掸( dǎn) 沟壑(hè) 琥(hǔ)珀(pò) 楔( xiē)形

刨( bào)刮 浑( hún)浊
字 词沉Βιβλιοθήκη ( diàn)龟( jūn)裂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8课 《时间的脚印》课件 (共33张PPT)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8课 《时间的脚印》课件  (共33张PPT)

第二层 (7-15) 第三层 (16-29)
分说岩石遭破坏被分解为泥沙的 过程(即“石烂”的过程)。 分说泥沙形成岩石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 (30-31)
照应开头,说明辨别岩石中留下的“时间的 脚印”之难,意义之重大。
走近作者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曾参与建立北京 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
综—踪 沙—砂
失—逝 烁—砾
涯—崖 殚—掸
巩固提升
3、下面句子中的“躺”字用得十分神,请作简要的分析。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
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这个“躺”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
平卧的岩石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岩石 平卧地底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情形。这个字 体现出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特征。
2、辨析多音字
掸:dǎn(鸡毛掸子) 壳: ké (蛋壳)
shàn古国名
藏: cáng (隐藏)
qiào(地壳)
龟: guī(乌龟)
zàng(宝藏)
jūn(龟裂)
qiū(龟兹,古国名)
字词积累
3、生词积累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山麓:山脚下。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粉碎。形容经历久远的时间。多指 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3、从“死”的石头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些地壳活动?
可以根据石头的颜色判断当时的气候;
可以根据石头中的化石判断古生物状况;
还可以根据这些化石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
整体感知
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岩石记录时间
的方法和内容。

第8课《时间的脚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内容梳理
运动规律 岩石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形成规律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 胶结→新岩石。
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 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这是一种辩证的 科学主义精神。
请以沉积岩为例,说说为什么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我们能 知晓过去的年月。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 3000-10000年的时间。 “大约”一词,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内容梳理
内容梳理
跳读课文,划出生动形象的描写时间脚印的句子,简要欣赏。
第⑨段: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 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 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内容梳理
内容梳理
作为科普作品,首先要准确客观的介绍说明的内容。本文是如何体 现出了说明的准确?
内容梳理
第⑭段: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 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 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人对岩石的破坏——建筑兰新铁路时,一个山头几分钟就被炸掉的例子。
第⑫段: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 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 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 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 的一些石头。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 一米厚的岩石”。
非生物 生物
聚焦标题
——就是__________的印记
时间的脚印就是岩石里的印记 时间的脚印就是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留下的印记 时间的脚印就是地壳变化留在岩石里的印记 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将发展的过程留在岩石里的印记 时间的脚印就是时间流逝所留下的印记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⑦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假若你成了一个数据科学家, 你便拥有了神奇的魔力,就好像中世纪的炼金术士们所声称的那样。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 A.《大数据时代》中指出,多数信息都以数据形式存储在电脑硬盘、通 信设备和其他数字设备中。 B.互联网并不是产生大量信息的唯一地方,另有大量信息是由科学家们 “制造”出来的。 C.在犯罪率高的城市,警察们可以利用以前积累下来的犯罪数据,提高 工作效率和防范效果。 D.在医学领域,来自人体或者人体细胞的数据就可以告诉医生们,某种 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从而帮助医生治疗这些疾病。 【解析】“可以”应为“有可能”。
【解析】“才思敏捷”指进行文艺创作时构思和完成都非常快。用在此
句不符合语境,应用“孺子可教”。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时间的脚印》这篇说明文获得好评,是因为其内容新颖有趣、科学 探秘自然的缘故。 B.驻青高校开展、筹备、策划的“我为峰会添光彩”活动,得到广大师 生的热烈响应。 C.为了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首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征稿活动,目 前全面启动。 D.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大了对市场上牛肉的抽样检测,防止不合格肉制品 重现百姓餐桌。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文章的标题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数据比作无价之宝,形象生 动地揭示了信息时代数据的重要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 准确地说明了“数据经过分析和归纳会形成有用的信息”。 C.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介绍了“大数据”的价值和未 来展望等内容。 D.本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紧密严谨,文脉相通,内容完整,给读 者留下深刻印象。 【解析】应该是逻辑顺序。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时间的脚印》是⼀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的是说明认识岩⽯这⼀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然奥秘的热情。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原⽂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的旅⾏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过历史的每⼀个时代。

——⾼⼠其《时间伯伯》 时间⼀年⼀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们却想出了许多法⼦记录下它的踪迹,⽤钟表、⽤⽇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或者在⼈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 然⽽,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

在⼤⾃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野⾥的岩⽯,就是其中重要的⼀种。

每⼀厘⽶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种古⽼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从⼀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的⽔空了,那个壶⾥的⽔却⼜多了起来。

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岩⽯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在死亡,那⾥在⽣长;这⾥在建设,那⾥在破坏。

就在我们读这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的岩⽯在被破坏,同时它们⼜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成岩⽯的过程。

真的有“海姑⽯烂”的时候。

到过⼭⾥的⼈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往往堆积着⼀⼤摊碎⽯块。

碎⽯是从哪⾥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是坚固不坏的,它⽆时⽆刻不经受着从各⽅⾯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打着它……空⽓和⽔中的酸类,腐蚀了岩⽯中的⼀部分物质。

⽔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地转动,岩⽯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头。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时间的基本单位、钟表读取以及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时间管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钟表读取:部分学生难以理解钟表上长短指针的指向,以及如何读取时间,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和可视化教学。
(3)时间管理:对于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学生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规划,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4)古代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理解日晷、水钟等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较为抽象,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科学原理进行讲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时间单位换算和钟表读取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物演示和互动问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时间相关的实际问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钟表模型来学习读取时间。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时间的脚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时间的流逝?”比如,一分钟我们可以完成哪些事情?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时间测量和管理的奥秘。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8课 时间的脚印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8课  时间的脚印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01 文题解读“脚印”指的是痕迹、印迹。

“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

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新颖别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陶世龙(1929—)中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揭开大地的奥秘》、《地球的画像》、《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略有改动。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

它所说的时间,本质上是一个地质学概念。

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日常的感觉延伸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又一种境界。

知识点03 字词积累1.字音:掸.(dǎn)踪.迹(zōng)烘.烤(hōng)腐蚀.(shí)沙砾.(lì)山麓.(lù)沟壑.(hè)龟.裂(jūn)帷.幕(wéi)海枯.石烂(kū)2.词义: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装置:机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部件。

海枯石烂:大海干涸,岩石成土。

喻指经历极长久的时间。

烘烤:指用火燥物。

烤东西。

腐蚀:指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失去它原有的性质的变化。

沙砾:指沙子和碎石。

掸: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拂,去掉灰尘等。

浑浊:指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山麓:指山坡和周围平地明显的交线或山坡和周围平地之间的过渡带。

沟壑:山涧,山沟。

龟裂:裂开许多的缝隙。

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幕布。

【即学即练1】根据语境和拼音写汉字或给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

(1)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shí()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2)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zhuāng zhì():铜壶滴漏。

(3)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8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时间的变迁,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类似的主题,对时间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如何更深入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仍然是学生需要学习和提高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时间的痕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的哲理,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时间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时间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案例素材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呈现与课文相关的案例素材,引导学生关注时间的变迁。

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时间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如何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让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

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

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真的有“海姑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

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44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44张PPT)

第四纪
气候寒冷
精读课文
4.读第三部分(30—31)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重大意义?
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宝 藏”。
精读课文
合作探究
1.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
主题?为什么?
示例一:没有偏离。从写作思路看,由前面写岩石能记录时间, 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之后再从比较的角度,说 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所以没有偏离主题。
岩石是由湖海中沉积的泥沙不断积累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 压,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 岩石最初生成时,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每 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 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 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为什么?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
三叶虫化石 寒武纪 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2)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一般是在有刻度的盘的中央装着一根与盘垂直的金属棍儿。
预习思考
学习字词
踪· 迹(z5ng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山麓(
·
l*

琥··珀(hǔ p8)
悬崖(
·
y2

沟壑(
·


龟·裂( jūn )
腐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时间的脚印.
8 时间的脚印
激趣导入出示记录时间的工具组图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
学习目标
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重点)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难点)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重点)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

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字词学习
踪迹()腐蚀()浑浊()
山麓()粗糙()龟裂()帷幕()刨刮()沟壑()楔形()钟鼎文()海枯石烂()
zōnɡjūn cāo shíwéi páo hèlùzhuóxiē dǐnɡkū
词语解释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

(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

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整体感知
贴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相应段落的开头。

自由读1-5自然段,说一说: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钟表和日历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铜壶滴漏
3.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
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

小知识
铜壶滴漏
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

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自由读6-21自然段,分组讨论:
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2.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淀→重压→胶结→→新岩石
3.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重点读第19自然段)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思考。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自由读22-29自然段,分组讨论:
1.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2.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
②气候的变化;
③古代生物的状况;
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3.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小知识
三叶虫化石图片
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
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可以探寻地下“宝藏”,更有无穷的大自然奥妙存在。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么?
不好。

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的缓慢。

品析语言
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把“胶结”改成“粘合”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

用“胶结”准确地表明了泥沙变成岩石所起的变化。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把“躺”字改成“铺”字好吗?为什么?
不好。

“躺”字,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动。

深入探究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主题?
深入探究
没有偏离主题,原因:①增强文章吸引力,使人联想到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也会很有趣;②这是一种做铺垫的写法,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有如此奇异的,那么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会更奇妙,更具内涵。

2.从本文的说明顺序和探索意义上谈谈你所获得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同时我们还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岩石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

陶先生不过是给我们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来造福人类。

3.本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大家讨论讨论,然后踊跃争当中心发言人,谈谈大家的认识。

板书设计
主旨概括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写作借鉴
1.条理清晰,有逻辑性。

文章第二部分,首先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然后分说岩石的原因和过程。

接下来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最后总说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语言生动形象。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

例如,作者采用了排比句式,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说明了岩石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破坏。

再如,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生动、形象,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刨刮着所遇到一些石头”。

拓展延伸
人们对时间感受的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课后作业
找一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课外阅读有关科普读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