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文言文复习《过秦论》《师说》新人教版必修3 (2)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3课内文言文《寡人》《劝学》《过秦论》《师说》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答案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六跪二螯
蛇鳝之穴
輮以为轮róu 槁 gǎo暴pù 就砺则利 lì 须臾yú 跂而望矣qì 舆马yú 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qí骥jì 驽马nú 锲而不舍qiè 金石可镂lòu 六跪二螯áo 蛇鳝之穴shàn
课文理解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 蓝;冰,水为(形成,凝结)之,而(却)寒于 水。木直中(合乎)绳。輮(通“煣”,使弯曲 )以为(把它做成)轮,其曲(弯度)中规(圆 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 又晒干,不会再挺直)。故(所以)木受绳则直 ,金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 学而(表递进)日(每天)参省(检查反省)乎 (相当于“于”)己,则知(通“智”,智慧) 明而(而且)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 臾之(的)所学也;吾尝(曾经)跂(踮 起脚后跟)而(表修饰)望矣,不如登高 之(的)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但)见者远;顺风而(表修饰)呼, 声非加疾(强,大)也,而闻者彰。假 (借助)舆马者,非利足(脚步快)也, 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 (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 于物也。
高中语文必修3
文言文词语解释句子翻译训练
杨振文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sù )于河内 王好(hào )战 弃甲曳(yè )兵 衣(yì )帛(bó ) 数(cù )罟(ɡǔ )不入洿(wū )池 鸡豚(tún)狗彘(zhì )之畜( xù ) 庠(xiánɡ )序 申之以孝悌( tì ) 然而不王(wànɡ )者 饿莩(piǎo )
狗彘食(吃)人食而不知检(约 束),涂(通“途”,道路)有饿莩 (通“殍”,饿死)而不知发(打开粮 仓赈济百姓);人死,则曰:‘非我也, 岁(年成)也。’是(这,这种说法)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 也?’王无罪(归罪归咎)岁,斯(则, 那么)天下之民至(到,归顺)焉。”
专题11 《师说》-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材知识清单大汇总(必修3)
专题11《师说》一、相关常识1、“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意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李蟠爱好先秦两汉的散文。
3、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人们称“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4、《师说》是针对当时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形成的门阀制度,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步步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江苏)学案3 必修三教材文言文复习(一)
学案3 必修三(一)——《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 《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学案目标 1.把本专题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其”、“因”、“则”等虚词。
2.从本专题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间⎩⎪⎨⎪⎧ 得间.奔真州 间.以诗记所遭②按⎩⎪⎨⎪⎧按.诛五人 缇骑按.剑而前③殆⎩⎪⎨⎪⎧殆.例送死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④视⎩⎪⎨⎪⎧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⑤治⎩⎪⎨⎪⎧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⑥易⎩⎪⎨⎪⎧以乱易.整,不武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⑦除⎩⎪⎨⎪⎧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⑧已⎩⎪⎨⎪⎧无能为也已. 亦已.众矣 学不可以已.⑨请⎩⎪⎨⎪⎧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⑩诚⎩⎪⎨⎪⎧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诚.能见可欲⑪相⎩⎪⎨⎪⎧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则噪而相.逐2.解释下列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①则⎩⎪⎨⎪⎧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②其⎩⎪⎨⎪⎧吾其.还也 其.可忽乎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注意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用类聚法记实词。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学案(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学案(含答案)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孟子为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
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
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2.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4.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5.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姐妹的友爱,也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7.故不积跬步跬古代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8.外连衡而斗诸侯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
9.南取汉中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10.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免于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步步高】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师说》 (13)古之学者 必有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劝学》
验、检查;省察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磨刀石 (9)金就砺 则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师说》 以示美人及左右 传递、传送 秦王大喜,传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教授 . 也久矣 流传 (6)传师道之不传 . 舍驿站、客舍 . 舍相如广成传 古代解释经书的文字 皆通习之 六艺经传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寡人之于国也》
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 (1)养生 丧死无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名词作动词,种植。 (2)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读“wàng”,名词作动词, (3)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称王,统一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名词作动词,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办好。 (5)谨 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修3二单篇梳理基础积累课文3过秦论课件
单篇梳理 基础积累
课文3
过秦论
(第1段)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 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 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 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 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 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1.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①务( 从事 ) ②具( 器械 ) ③斗( 使……争斗 ) ④拱手( 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
【迁移小练】
[解释加颜色字] 楚欲亡( 使……灭亡 )齐,齐王使大夫晏子于楚,楚人 欲捕晏子,其从曰:“楚王无义,汝当亡( 逃跑)去。”晏子不从,与楚 王辩,曰:“齐亡( 灭亡 )于楚无益。”楚王亡( 通“无”,没有 )以应, 遂存齐。
(3)遗
遗
金文
小篆
楷书
在金文中,“遗”是一个会意字:上方是一只手;中间一竖表示遗落
王万世之业也。
6.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秦__始__皇__接__着__就__废__除__古__代__帝__王__的__治__世__之__道__,__焚__烧__各__学__派__的__著__作__,__来__ _使__百__姓__愚__蠢__;__毁__坏__高__大__的__城__墙__,__杀__掉__英__雄__豪__杰__;__收__缴__天__下__的__兵__器__,__集__中__ _在__咸__阳__,__销__毁__兵__刃__和__箭__头__,__冶__炼__它__们__铸__造__十__二__个__铜__人__,__以__便__削__弱__百__姓__的__ _反__抗__力__量__。__(得__分__点__:__愚__、__隳__、__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师说(部编人教必修三)打印版.doc
2012年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一. 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三、一词多义1 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6.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7.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9.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10.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三)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二)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三)倒装句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2.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 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5. 固定格式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赠送以下资料考试知识点技巧大全一、考试中途应饮葡萄糖水大脑是记忆的场所,脑中有数亿个神经细胞在不停地进行着繁重的活动,大脑细胞活动需要大量能量。
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 《过秦论》《师说》新人教必修3 (山东专用)
答案: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 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 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 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 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 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 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 (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翻译时注意几个 “惑”“师”“道”和几个“乎”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古 今异义词“从而”以及判断句式、状语后置句)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62022/1/16January 16,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62022/1/162022/1/161/16/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62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 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 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 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 族矣。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五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29过秦论师说课件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牢固地
②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固 ④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廉颇 蔺相如列传》)
坚固的屏障 本来
坚持、坚决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互为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 就会出现“_位__卑__则__足__羞__,__官__盛__则__近__谀___”的尴尬局面。
(二)语句翻译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 而亡秦族矣。 译文:_砍__下__树__木__作__武__器__,__举__起__竹__竿__当__旗__帜___,__天__下__豪__杰__像__云__一__样__聚__集__,__ __回__声__似__的__应__和__他__,__许__多__人__都__担__着__粮__食__如__影__随__形__地__跟__着__(_陈__涉__)_,__崤__山__以__ __东__的__英__雄__豪__杰__于__是__一__齐__起__事__,__消__灭__了___秦__的__家__族__。__(_得__分__点__:__“__兵__”__,__ __武__器__;__“__揭__”__,__举__;__“__云__”__“__响__”__“__景__”__,_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__山__东__”__,__ __崤__山__以_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齐桓晋文之事》) 名词,门徒,弟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二)——《过秦论》《师说》学案目标 1.识记《过秦论》《师说》中的各知识考点。
2.掌握文言文倒装句式的用法。
3.掌握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准确判断文言活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全文背诵并默写《过秦论》最后三段以及《师说》全文,掌握易错难写字的字形。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过秦论》(1)合从.缔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过秦论》(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2)氓隶..之人:________(3)然秦以区区..之地:______《师说》(4)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过秦论》(1)以致..天下之士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山东省。
(3)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4)国家..无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师说》 (5)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6)小学..而大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7)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目的和结果的连词。
4.解释下列多义词 《过秦论》(1)道⎩⎪⎨⎪⎧有碑仆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不足为外人道.也:《师说》(2)传⎩⎪⎨⎪⎧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舍相如广成传.舍: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过秦论》 (1)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下云.集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履.至尊而制六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序.八州而朝.同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外连衡而斗.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吞二周而亡.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却.匈奴七百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会盟而谋弱.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以愚.黔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赢粮而景.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 (15)而耻.学于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小.学而大.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孔子师.郯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吾未见其.明也: ④其.可怪也欤:(2)则⎩⎪⎨⎪⎧①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以⎩⎪⎨⎪⎧①以.为桂林、象郡: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给予归类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⑤委命下吏⑥耻学于师(1)判断句:(2)状语后置句:(3)宾语前置句:(4)被动句:(5)省略句:(一)重点掌握文言文倒装句式的用法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翻译加点的词语。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怎样推断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类型(下)2.说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
(1)序.八州而朝.同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外连衡而斗.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会盟而谋弱.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耻.学于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孔子师.郯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规律:一、使动用法的判断方法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或者具有某种性质状态或者成为某一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