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训基地关系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训基地关系的探索
章祥伟龙丹
[摘要]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在健全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业时的岗位适应能力和面对复杂环境应变能力;它充分体现了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实训基地是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补的重要平台。因此,处理好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的关系,将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应用型专门人才
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在制造业、软件开发业、品牌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也正迅速发展壮大,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越来越大,加之管理观念的不断进步、用人理念的不断更新,现代企事业单位在选聘人才时,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都会聘用能快速适应岗位环境、动手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甚至是有相关经验的员工。但真正选聘下来,能满足聘用条件的并不多,甚至有些岗位根本就无法选聘到所需的人才。这样的现象,将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与实训基地的建立,除受传统教学模式、资金紧缺的影响外,仍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如对职业能力目标内涵认识不清、标准模糊,职业能力培养的主线尚未贯通,教与学的运行不相协调,缺乏行业和企业参与的机制,教材编写存在闭门造车、低水平重复甚至错误、新知识和新技术含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它们的解决是决定高职教育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训基地的关系分析
(一)以市场为导向,职业活动为起点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作为肩负为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并不是简单沿袭普通高校“教、学、做”相结合的学科理论教学形式,而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主题为轴心,以实践为“先导”和“主线”,以在“做中学”为主的“实践性学习”形式;打破普通高校沿袭的学科理论界限,调整知识的知行结构,从“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之类的问题入手,再按知识逻辑不断展开,用职业的逻辑来选择、吸纳和整合学习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才能以职业活动为起点来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二)从职业能力的设计出发,促进和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人们对能力的认识,有多种看法,所以也就导致了不同的人力资源建设导向,导致了不同样式的教育类型的建设。但人们普遍认同“人的能力是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与活动保持着紧密联系”,如学习能力与学习活动有关,实践能力与实践活动有关,人的能力总是与一定的活动对象有关。“职业”是高职学生活动的对象,因而从这一意义上说,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践能力,更不是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而是针对职业岗位群需要的职业能力,即“个体在现实的职业工作表现中所体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才称之谓能力。所以,在职业教育体系中,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我们要设计一种教学,使理论学习与职业的现实及潜在需要相结合,促进整合性学习,从而引导、保障、促进、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三)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依据,设计实训基地的功能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个体能够实现整合性学习,即在职业工作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的职业能力培训场所。按空间划分,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按属性还可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等不同层次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功能应是多元的,包含实践教学功能、研发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等。实训基地必须既是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实训场所,又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单位,是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的依托,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必备物质条件。总体来说,校内实训基地应具有培训学生及受训者职业技术能力的功能、社会性功能、研发功能;校外实训基地应具有培训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功能、预就业功能、产学研合作功能、信息反馈功能和参与教学方案设计等功能。
三、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训基地关系建立的设想
(一)调整和改革沿袭的普通高校教学体系,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结构
我国高职教育,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实训)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这种安排具有明显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倾向,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一般做法。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因此,建立实践教学体系,须建立以实践为“先导”和“主线”,以在“做中学”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性学习”结构。
1、设计能力结构,确定职业能力目标
高职院校职业能力目标教学体系是一项严谨的系统工程,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的载体,是教育目标具体化的体现,是培养目标的根基。能力目标比培养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测量性。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根据职业岗位群要求,坚定不移地淡化专业意识,拓宽专业口径,整合和重组各专业职业能力体系。开展社会职业调查,确定职业能力行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和各组成能力模块,确定形成能力模块的技术技能内容。
2、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柔性课程结构与内容
为了满足就业市场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统筹就业和教学的需要,既考虑就业的灵活性,又考虑专业技术学习的稳定性。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确定必修课程,组成专业学习的主干课程群,在此基础上安排适应若干个职业岗位需要的学习模块,或根据企业的即时需要为学生就业提供“定制”的学习内容,并使之成为为企业“订单”服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在设计思想上要体现服务学生、服务企业的理念;在执行时,要避免学校教学相对于就业市场的偏差,课程结构与内容要具有更强的柔性,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产学合作组织项目开发,开展实践性学习
在课程的实践性学习模式上,高职院校可根据课程学习的整体任务,设计系列的、递进的专业(或基础)技术与技能项目,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设计若干“全真”或“仿真”的职业任务作为学生的学习开发项目,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术、基础(公共)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可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策略,如以“双师导学,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技术应用为核心,程序性知识为先导”,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以“特色文化为底蕴,创设职业认知风格”,提高学生职业创造力等学习策略。
4、依托区域先进文化,开展人文素质和人文知识应用的实践教学活动
当前文化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物质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文化含量日益增长,精神产品的大众消费日趋上升,文化已不仅体现在抽象的认识上,而且体现在千万个职业创新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除了承担一般意义上的育人任务以外,还有更多高等职业教育所赋予的功能。如让学生体验本区域的文化生活情趣、人际亲情、细腻品性、创新创业的独特魅力和特有的山水与人文情境等,从中学会个性化的表现技能,从而提高基于职业活动的审美情趣。
5、变“教”为“导”,以“导”为主,以此贯通实践性学习“主线”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对象、不同能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