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导学案

合集下载

013《想北平》导学案附答案

013《想北平》导学案附答案

ZX-YW-10-013《想北平》导学案编写人:张楠审核人:贺贞冰编写时间:2013-09-03【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努力,带着梦想飞翔)1.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2.能够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重点难点】1.体会浓厚的眷恋思乡之情,领悟文章的人文精神。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2、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原名( ),字( )。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等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学习过程】合作探究1.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2.齐读第4、5节,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3.思考讨论:这些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4、齐读第6、7小节,思考并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5、我们再来看一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又是如何“想”的呢?(过渡到1—3节的学习)6、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7、思考探究: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束全文,这一笔好在哪里?【课后练习】(试试你的身手吧!)课内阅读题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想北平导学案

想北平导学案

想北平学习目标:1.反复研读,体会作者对北平母亲般的爱和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的手法。

3.学习评点手法,用评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章独特的体验。

学习方法:1.诵读法,在朗读中注意语言的节奏和情感。

2..评点法,在书上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勾画是“点”,针对勾画的文字进行概括、写体会,写赏析,写出联想想象的内容或者是质疑是“评”。

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剧本、。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他所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浓浓的“京味”。

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被授予称号。

2.基础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廿.什刹..海菜圃.粘.合(设计理念,让学生积累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温故知新1.回忆文人笔下的思乡诗词句。

举头望明月,。

(李白《静夜思》)仍怜故乡水,。

(李白《渡荆门送别》)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的瓜洲》)(设计理念。

根据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策略,帮助学生在已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联系)导学过程1.文章题目是“想北平”,老舍所想的北平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作者通过哪种手法来表现北一特点的呢?。

请找出事例具体分析。

2.思考P52页对话栏的问题。

如果让你来写,会怎样写。

会和本文有什么不同,这给我们怎样的写作启示。

(设计前两个问题,是想让学生了解文本的主要写作手法,并能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应用)选材特点:写作启示:3.研读前三段,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老舍对北平情感的句子,在对话栏写下你的见解。

(评点是一种阅读学习的好方法。

我国古代许多评点范本,如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

通过这个环节教会学生用评点的方法来阅读,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个性解读)示例: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2011-2012想北平导学案

2011-2012想北平导学案

《想北平》导学案编制人:王秀玲王海伟赵健审核人:刘常艳领导签字:【使用说明】1.先读书,注重勾画重要基础知识和喜欢的好句子,所谓的好句子就是语言优美,表意深刻的句子,重视自己的品读感悟。

5分钟2.用心学习导学案的要求,第二次读书试着在学案的提示下勾画文本,概括信息。

7分钟3.结合探究题目的要求,再次重点阅读文本,完成学案。

18分钟【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圃”“刹”等基础知识,提高领悟散文情感的能力。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学习作者写平凡事物、用对比衬托方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3.激情投入,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增强家国意识。

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1.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

他的以描写北平生活为基调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在种文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之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家。

2.背景: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

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此时,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

二、诵读品味,稳扎稳打本文浓缩了作者沉甸甸的的情感,请用心朗诵,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上自己的批注,同时每段标上序号,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标点),认真巩固落实。

1.字音讨教..(tǎo jiào) 什.(shí)刹.(chà)海苇(wěi)叶辜.(gū)负菜圃(pǔ) 廿.(niàn) 粘.(nián)合粘.(zhān)贴湍.(tuān)流揣.(chuǎi)测揣.(chuāi)在怀里2.字形脾气稗官野史不无裨益空旷粗犷风景名胜以此类推摇篮僻静园林3.辨析下列词语①北平的好处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休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想北平导学案教师篇

想北平导学案教师篇

《想北平》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类比手法,体会细节描写,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2、以文章为切入点,了解北京的市民文化,体会作者浓烈的思乡情,爱国情;一、导入同学们,你觉得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最能想起自己的故乡?(失意时,《故乡的云》;得意时,衣锦还乡;年老的时候,落叶归根,身处异国他乡的时候……)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有一篇脍炙人口,关于怀念故土的美文——《想北平》!谁能告诉我这篇散文是在一个背景下写下的,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故园情?(检查上节内容)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平(北京在1928-1949年间称北平)。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日本侵略需要“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写下这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

其实,爱故乡就是爱国的一种具体体现,一个热爱故乡的人也一定深爱着他的祖国,他的人民。

今天就让一起走进这篇《想北平》!去体会那一份浓浓的故土情、爱国情。

二、合作探究1、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请从课文1—3段中找出原句并简析。

文中有一句表达感情的句子反复出现,请找出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这“说不出”在二、三两段中4次出现,有何作用?(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

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

有时候,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而对于过于浓烈感情也常常不能轻易道出。

)2、作者为了让读者能够更真切体会他对北平的那种爱,提到了他的母亲,文中是怎么说的?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并说说运用这种手法在表达方面的好处。

类比。

类比其实就是“比较类推”,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摩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

《想北平》导学案

《想北平》导学案

《想北平》导学案安吉职教中心马卫红【使用说明】1、认真研读课文,勾画重要字词并扎实记忆,对富有哲理的语言做好批注,以备交流展示。

2、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学案,规范书写;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2、反复品读,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初步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浓厚的眷恋思乡之情,初步领悟文章的人文精神。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自学检测】一、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骆驼样子》、《四世同堂》。

老舍名字的由来:老舍先生是满族人,出生于北京市一个贫民家庭。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由父亲所起。

因为他出生在阴历腊月二十三那天,离春节只差七天,父母为图吉利,便取名“庆春”,是庆贺春天来到的意思。

上师范的时候,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别名,叫“舒舍予”。

这个名字取得很巧妙,他是把自己的姓拆成两半,成为“舍予”二字。

这两个字又有两个意义,既是“舍我”——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的意思,又有奉献自己的含义。

以后他取“舍予”中的头一个字,前面加一个“老”字,成为“老舍”,他正式署名“老舍”是在192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上。

2、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平(北京在1928-1949年间称北平)。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日本侵略需要“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写下这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

二、基础积累: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七黏.合()什刹..海()()匀调.()翩翩.()菜圃.()便.宜()辜.()负三、预习思考:(1)标题《想北平》的“想”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能不能换成“写”或“忆”?(2)作者眼中的北平有什么特点?【我的疑问】【合作探究】1、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请从课文1—3段中找出原句并简析。

《想北平》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1)-文档资料

《想北平》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1)-文档资料

《想北平》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B案1、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原名,字。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等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2、加点字注音浸湿()黏合()什刹海()参差()期年()空旷()濒临()道观()3、根据注音写汉字hào ( )天zhé ( )伏隐dùn ( )zhì( ) 息jué ( )悟4、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俊伟峻伟愧杀惭愧(1)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___________。

(2)___________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前。

(3)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________.(4)所托之事,未能妥当安排,深感_________.5、《想北平》的写作背景1936年他在山东济南时,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变得幽远绵长。

6、整体感知课文: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①圈出《想北平》中老舍喜欢的事物。

②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③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C案思考1:“说不出”在文中四次重复出现,对于北平的这种“说不出”的爱,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在1-3段中找出表现爱的句子,再分析)例如:(1)我真爱北平分析:正面描写,直抒胸臆,表达对北平特殊的爱思考2:第4、5、6、7节分别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试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予以说明。

《想北平》导学案5(教师版)

《想北平》导学案5(教师版)

《想北平》导学案5(教师版)导读:专题三月是故乡明《想北平》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3、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二、背景资料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

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

)很浓。

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话剧《龙须沟》、《茶馆》。

全是写北京的。

三、预习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廿七(niàn)黏合(nián)什刹海(shí)菜圃(pǔ)勾结()勾当()奔跑()投奔()编纂()篡夺()饿殍()俘虏()2、解释下列词语匀调:配合得均匀合适愧杀:形容极度惭愧四、质疑讨论①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说自己爱北平就是说不出来,请列出来他说不出的理由。

答案:①北平与“我”就象母亲与儿子的关系,一个儿子爱母亲,爱母亲是什么都说不出的;②“我”爱北平不是北平的枝枝节节,而是北平的一切,“我”的心灵与她整个儿黏合在一起;③北平已在“我”的血液里,“我”的性格与脾气有许多地方都是北平给的,“我”无法不爱自己的血液,但“我”说不出。

②作者爱北平可以从很多大的地方着眼,但作者却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

这是为什么?答案:北平已经成为作者生命中的一部分,日常事物更能表现自己对北平的爱。

这更能说明作者与北平的关系,这些日常的事物真正融入他的生活,深入到他的血液。

③文章以“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呵”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答案:点明题意,照应开头落泪才足以将内心表达出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五、迁移创新(完成时间:20分钟完成日期2010—10—19)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C)A.黏(nián)合膝(xī)盖吮(shǔn)吸赝(yǎ)品B.僻(pì)静蜷(quán)曲赡(zhàn)养什(shí)刹海C.韭(jiǔ)菜海棠(táng)菜圃(pǔ)摇曳(yè)D.茉(mò)莉惴惴(zuì)破绽(zhàn)咖啡(fēi)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A.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

《想北平》导学案 共2课时

《想北平》导学案   共2课时

(4)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
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
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3、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 为什么?他是怎样表达这种“说不出”的爱的, 有何效果?
实际上,并不是作者真的说不出,而是他 不愿意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 “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平 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 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 方 式 , 将 自 己 对 北 平的 爱 喻为 对 母 亲 的 爱 , “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 者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 的心。
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 同堂》 话剧《龙须沟》、《茶馆》 这些都是写北京的。
舒乙说: 一、他是北京人 二、他是一个满族人 三、他是一个穷人 四、他有十年生活在国外 五、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去世 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
本文是作者于1936年在山东济 南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当年身 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 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②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生动 鲜明,通俗易懂:
以“还差点事儿”、“挤的慌”、“带霜的玉李 儿”、“还不愧杀”等蕴涵及其深刻的话语经老舍 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 师的举重若轻的语言功力。
4 、 第7段中化用陶渊明的诗句,目的是 什么? 这里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一有田园风味的诗句, 表达了作者对接近自然的北平的极度喜 爱、眷恋之情。
5 、 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并说说其中蕴涵 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与前文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点明了文章主旨,把“想北平”的情感推 向高潮。 (2)这一结尾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念家 乡之情,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想北平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想北平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对比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方法。

【教材助读】1.老舍和北平是怎样的关系?2. 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预习反馈:1. 为什么想北平?2. 写了北平哪些特点?找出关键词或关键句。

【课堂探究】学生活动1——自主探究思考: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北平的特点的?学生活动2——自主探究思考:作者为什么反复写到他对北平的爱“说不出”?。

学生活动3——小组合作讨论: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吗?【当堂检测】1、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原名,字。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等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2、加点字注音浸湿()黏合()什刹海()参差()期年()空旷()濒临()道观()3、根据注音写汉字hào ( )天zhé( )伏隐dùn ( )zhì( ) 息jué( )悟4、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俊伟峻伟愧杀惭愧(1)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___________。

(2)___________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前。

(3)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________.(4)所托之事,未能妥当安排,深感_________.【归纳总结】1.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北平的众多特点的一个共性,那就是接近自然,北平是理想的适合人居的城市。

2. 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了很多还是为表达对北平的爱。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想北平班级:学号:姓名: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 在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解读一些内涵深刻的重点语句,进一步了解天涯游子深切的乡思。

2 了解本文所采用的对比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主观感情的写法。

【知识准备】预习案一、人物档案简介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4年与胡絜清女士结婚。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51年12月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年8月24日因被迫害而弃世。

作品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贫血集》等,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评价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

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二、相关背景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以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老舍先生当时正在山东,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的形势,他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作者抒写了对这座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作者描写一景一的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想北平导学案

想北平导学案

《想北平》导学案班级___姓名___ 组号主备人:李玉龙使用日期:____学习目标:1、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多媒体出示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课堂导学:一、朗读感知:1、给加点字注音浸.湿()黏.合()什刹.海()参差.()期.年()空旷.()濒.临()道观.()2、根据注音写汉字hào ( )天zhé( )伏隐dùn ( ) zhì( ) 息jué( )悟二、整体感知课文: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①圈出《想北平》中老舍喜欢的事物。

②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三、思考探究1、“说不出”在文中四次重复出现,对于北平的这种“说不出”的爱,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在1-3段中找出表现爱的句子,再分析)2、第4、5、6、7节分别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试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予以说明。

3、北平是历朝古都,能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可老舍为什么要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来写北平呢?这样写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4、把握对比衬托的写法:文中除了介绍北平,还给我们介绍了巴黎等城市,试着找出文中相关语句,体会对比衬托的写法。

达标测评:1、字词:什刹.海()参差.()期.年()空旷.()濒.临()hào ( )天zhé( )伏隐dùn ( ) zhì( ) 息jué( )悟2、找出文中运用对比衬托写法的句子写在下面,并简要分析。

课后反思:。

《想北平》导学案(高质量)

《想北平》导学案(高质量)

《想北平》导学案天略外国语学校许和琴学习目标:1.初读文本,掌握“廿”、“黏”等重要字音、字形;2.认真研读文本,划出并体会北平的特点,体会老舍对北平的深深的眷恋之情;2、初步掌握类比、对比、衬托等散文常见手法,感受老舍散文中语言的地方色彩。

课前预习1.预习字词:廿.()七黏.合()什刹..海()()匀调.()翩翩.()菜圃.()便.宜()辜.()负2. 记易混字:脾()旷()稗()犷()裨()3.知人论世:老舍,原名,字。

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他的以描写北平生活为基调的长篇小说、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他关注平民,关注底层,曾因创作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但他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还是。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之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家。

4. 整体感知:第一部分(- 段)第二部分(- 段)第三部分(- 段)5.典故积累:搜集关于典故“杜鹃啼血”的材料。

课内探究一、文本研习1.读课文,思考:老舍想北平,他“想”了北平哪些特点?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北京作为历朝古都,这里有宏伟的故宫,巍峨的长城,美丽的颐和园,温馨的四合院,为什么作者没有挑这些地方写?3.品味语句,体会老舍的故土情思。

①我所爱的北平……只有说不出而已。

②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③我将永远道不完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也图画所引起的爱。

④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座古城所赐予的。

⑤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4.熟读文本,感受老舍的语言特色。

二、反馈练习1.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两个富有意蕴的句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歌,。

故乡的歌,。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练习:月光饼琦君①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

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

《想北平》导学案

《想北平》导学案

《想北平》导学案一、导入近年来,社会发展迅速,城市风貌也在不断变化。

许多人心中仍然存有对旧时光的留恋与向往。

电影《想北平》就是一部通过讲述故事来展现旧时代风貌的作品。

本导学案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想北平》这部电影,探寻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二、主要内容1. 电影背景介绍《想北平》是一部以北平为背景的文艺片,讲述了一个被命运改变的家庭。

片中展现了北平老城区的景象,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

2. 影片主题分析本片主要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通过辛酸的家庭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美好,引发观众对人生意义和家庭关系的思考。

3. 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饱满立体,通过不同性格和经历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情感表达真挚动人,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4. 文化价值观的传承《想北平》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和思考,传达了珍视传统、珍爱家庭的价值观。

影片以北平老城区的历史为背景,唤起了观众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思念和怀念。

5. 创作手法与艺术表现影片选取传统手法拍摄,通过细腻的人物情感刻画和场景描绘,展现了北平旧时代的生活画面,带领观众重温老时光,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情感温度。

三、启示与思考通过观摩《想北平》,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旧时光的情怀与美好,更可以汲取其中传达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

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持对家庭的珍爱与敬重,用心体会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与升华。

四、作业布置1. 对《想北平》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影评,表达你对影片的观点和感受。

2. 尝试挖掘身边的文化资源,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分享给同学们。

以上为《想北平》导学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的意义和价值。

愿我们在传统与现代、家庭与社会之间找到平衡与力量,共同成长和进步。

祝愿大家学习进步,生活美满!。

想北平导学案p22-25

想北平导学案p22-25
内容
任务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字。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等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2、加点字注音
浸湿()黏合()什刹海()参差()廿七()
菜圃()匀调()橘子()辜负()
期年()空旷()濒临()道观()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4、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5、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4)所托之事,未能妥当安排,深感_________.
5、《想北平》的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故乡北平,而在青岛教书。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北平北平,可北方不太平呀!我们文化的古都可能就要成为侵略者的肥肉,我的北平可能不再属于我了!亦正如诗人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老舍的《想北平》、以及吴伯箫的《话故都》,都写于1936年前后。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雀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雀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2023最新-《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优秀5篇

2023最新-《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优秀5篇

《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优秀5篇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勤劳的为大伙儿找到的《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优秀5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篇一【一】预习目标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二】预习内容1、资料链接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2、作者简介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原名舒庆春,笔名有“舍予”、“老舍”。

1926年7月,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

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一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作品大多取自城市下层市民生活,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

三、【提出疑惑】文章的标题是“想北平”,能不能换成“写北平”?为什么?课内探究学案【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资料链接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2、作者简介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北平》导学案【使用说明】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一、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

1918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一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著作颇丰,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等。

2、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

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

二、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2、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原名------------,字-----------。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等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2、加点字注音浸湿()黏合()什刹海()参差()菜谱()空旷()濒临()道观()3、根据注音写汉字期年( ) zhé ( )伏隐dùn ( )zhì( ) 息 jué ( )悟 hào ( )天4、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俊伟峻伟愧杀惭愧(1)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___________。

(2)___________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前。

(3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________.(4所托之事,未能妥当安排,深感_________.三、合作探究1.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2.齐读第4、5节,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3.思考讨论:这些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4、齐读第6、7小节,思考并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5、我们再来看一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又是如何“想”的呢?(过渡到1—3节的学习)6、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7、思考探究: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束全文,这一笔好在哪里?四、展示点评,解答疑惑。

五、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辜负僻静脉搏旁证博引B.蛰伏磋商凌驾欢欣鼓舞C.窒息纰漏辐射各行其是D.残骸寥落寒暄委曲求全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那几幅画都不怎么徉,只有这一幅山水画还差强人意。

B、日本外务大臣麻生太郎 2 日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再次大放厥词,诬蔑中国增强军备“威胁周边国家”。

C、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即将开演了,热闹的城镇顿时变得万人空巷。

D、今年人夏以来,不少地方发生电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除了夏季空调增加用电量上升、江河缺水等原因之外,更与地方煤炭、电力行业长期存在的体制弊端有直接关系。

3、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麦琪的礼物》欧.亨利美国一小说B.《热爱生命》杰克 .伦敦美国一小说C.《沉沦》一郁达夫一中国——散文D.《我与地坛》一一史铁生一中国现代一小说(二)、课内阅读题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_____________,以便刺激;在北平,_________________。

1、对前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强调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而自己知道的太少,是为了表明本文是写“我的北平”B、作者用对自己的母亲的爱来类比对北平的爱,突出了爱的真挚深厚C、作者反复说自己“爱北平”“想说而说不出”,是指“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D、第3段中,作者用杜鹃作比喻,是取杜鹃啼声悲切的特点。

8、第2段中,作者说“每一细小的事情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9、分析第4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句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作者说“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作者反复强调“说不出”,并自己解释是因为自己“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你是如何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补充阅读,写100字读后感。

藕与莼菜叶圣陶同朋友喝酒,嚼着薄雪藕,怀念起故乡来了。

若在故乡,每当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使人丐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着短的布裙,躯干固然不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着一副担子,盛着嫩玉的长节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

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上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污泥,就人家欣赏的凝感打破辽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意先它们濯得这样洁了,才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随便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是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衫的小姑娘一节,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腹的帮闲茶房们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守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相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