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周期中的运动学分析(1)-尚江共41页文档

合集下载

步行周期分期方法ppt课件

步行周期分期方法ppt课件

4、足偏角
5、步频
步数/Min
6、步行速度 行走距离/Min
四、行走运动学
(一)行走中的下肢运动
1、髋关节 迈步相中期 度
髋关节屈曲角度最大30
2、膝关节 两次屈曲和两次伸展;迈步相末期,站 立中期,伸展;站立相早期15度,迈步相早期6 0度,屈曲
中身体其它部位的运动 1、躯干 前后旋转运动和上下垂直运动,左右侧
注意几点:在表中由黑格子,浅灰 格子和空白格子 3、结果分析 各个关节活动在步行周期中常
见的异常表现,可能原因以及提示进一步 的检查,供同学们自学,查表备用。
九、行走能力的评定
1、功能独立性测量-FIM评分,七分制 每一项最高分七分,最低分一分,得分依据: – 患者的独立程度 – 对于辅助具或辅助设备的需求 – 他人给予帮助的量 2、行走能力的评定依据:行走的距离,辅助量 3、评分标准
十、常见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二)肌无力 • 臀大肌无力-挺胸凸腹的臀大肌步态,足跟着
地,伸髋,肩关节后撤,胸凸腹 • 臀中肌无力-Frendelenburg步态,下肢离地
侧骨盆下降,躯干向支撑腿侧侧弯 • 髋关节屈肌无力-跛行步态 • 股四头肌痲痹-对足跟着地的影响,膝反张 • 胫前肌无力-足前部拍击地面,足下垂,足尖
十、常见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一)疼痛 共同特征:1】跨步长缩短
2】步行速度下降 3】站立时间相对缩短 1、髋关节疼痛的步态 1】站立相,患侧站立时间缩短 2】迈步相,患侧屈髋外展,外旋 3】尽量避免足跟着地 2、膝关节疼痛的步态:轻度屈膝,足尖着地 3、踝关节疼痛的步态:跨步长明显缩短,正常 足跟-足尖运动的模式消失
七、步态分析步骤
– 了解病史
了解病情主诉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内容:
• 掌握正常步态的步行周期 • 掌握步态的评定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 • 熟悉常见的异常步态
一、正常步态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
• 利用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对人类 行走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包括步 行和跑两种状态。
• 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
二、步态的评定方法
步态观察
• 步态临床观察要点(p120)
步态内容 观察要点
步行周期
步行节律 疼痛 肩臂、躯干、骨盆、
时相合理、左右对称、行进中流畅
节律、速率
ROM MMT
• 观察分析表的应用 — 美国加利福尼亚RLA步态分
析依据评定表
二、步态的评定方法
步态检查的注意事项
• 向病人明检查的要求,以期病人的良好配合
股四头肌、腓肠肌、 腓肠肌、比目鱼 肌 臀中肌
腓肠肌、比目鱼 肌、股四头肌和 髂腰肌
胫前肌、髂腰
肌、股四头肌
胫前肌
腘绳肌、臀大肌、 胫前肌、股四头肌
小腿三头肌的作用
常速步行时髋、膝踝各关节的屈伸活动
支撑相(Stance phase)
– 早期 – 中期 – 末期
摆动相(Swing phase)
的影响因素,从而协助康复评估治疗。
一、正常步态
基本组成
一、正常步态
步行参数
步频(cadence)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步/分(steps/min) 正常值:95~125steps/min 步速(velocity) 沿前进方向单位时间内步行的距离。 米/秒(m/s) 正常值:1.2m/s
一、正常步态
• 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了解步态异常的可能原因

步态分析-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中心

步态分析-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中心
步态分析 Gait Analysis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中心
概述
步态的矫治训练是物理治疗师的工作内 容,训练方案的制订以及疗效观察均以 步态分析为基础。
步态分析是对患者行走方式的检查,包 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应用步态分析进行障碍学诊断,分析障 碍发生的原因,对制订康复治疗方案以 及评价疗效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
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 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包含着 一系列典型姿位的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位变化划分出 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gait phase),一个步行周期可 分为支撑相(stance phase)和摆动相(swing phase)。一般用 该时相所占步态周期的百分数(cycle%)作为单位来表达,有 时也用秒(s)表示。
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 被称为一个步行周期。一般成人的步态周 期约为1~1.32 s左右
1.2正常步行周期分期— 美国加利福尼亚RLA分期方法
① 首次着地 ② 负荷反应期 ③ 站立中期 ④ 站立末期 ⑤ 迈步前期 ⑥ 迈步初期 ⑦ 迈步中期 ⑧ 迈步末期
支撑相 迈步相
支撑相
摆动相
4. 踝关节 正常步行时踝关节的跖屈、
背伸运动中最大背伸发生在足跟离地,约15°, 足跟离地时为最大跖屈,约20°,共35°。一个 步行周期中有2次跖屈和背伸,尤其在支撑相的驱 动期踝关节从跖屈位急剧变为背伸位。
除屈伸运动外,踝关节还有旋转、内外翻运动。 踝关节外旋8°、内旋2°,共约10°范围;外翻 3°、内翻12°,共约15°范围。
步宽(stride width) 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 的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参 考点,如上图示Ⅲ,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 约为8±3.5cm。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臀大肌步态
步态异常-分类&临床特征
6.臀中肌步态
臀中肌麻痹多由脊髓灰质
炎引起,一侧臀中肌麻痹 时,不能固定骨盆,也无 力提起、外展和旋转大腿, 髋关节侧方稳定受到影响, 表现为行走中患腿站立相 时,躯干向患侧侧弯,以 避免健侧骨盆下降过多, 从而维持平衡。两侧臀中 肌受损时,其步态特殊, 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 状如鸭步。
其它部位(1)


头 头的上下移动与重心的上下移动几乎一 致,上下振幅约5~6cm,左右移动振幅约 5~6cm。 上体 上体垂直,双肩平齐,速度加快时稍 有前倾;行走时上体有与骨盆旋转方向相反 的转动,这个动作可以减少整个身体的扭转。
其他部位(2)



上肢 正常行走时双上肢交替前后摆动,其方向与同侧 下肢的摆动方向和骨盆的旋转方向正好相反,如当左 下肢与左侧骨盆向前摆动和旋转时,左上肢向后摆动, 右上肢向前摆动。此时,上肢的关节运动主要发生在 肩关节,足跟着地时为最大伸展,为21.1°,足跟离 地时为最大屈曲,为17.4°,共约40°范围。肘关节 屈伸是在双足同时支撑时期改变运动方向,最大屈曲 为38.9°,最大伸展为-0.4°,共约40°范围。 上肢与下肢 上肢摆动方向与下肢相反,才可以达到维 持身体平衡,减少转动。 肩关节 自由摆动约30 °(屈曲约6°,后伸约24°)。
正常步态中关节和肌肉的活动

2.髋关节 正常步行时髋关节屈伸运动中最大 屈曲约30°(摆动相中期),最大伸展约20° (足跟离地),共约50°范围,其运动为正弦 曲线,如图12-2;内收、外展运动中最大外展 约6°(足跟离地)、最大内收约4°(足底着 地),共约10°范围,其运动几乎是直线性变 化;内外旋运动中外旋4°(足趾离地到足跟 着地的摆动相)、内旋4°(从足跟着地到足 跟离地的摆动相),共约8°范围,其运动呈 曲轴状,从支撑相到摆动相、摆动相到支撑相 过渡时产生急剧变化。

步行周期分析

步行周期分析

自然步态 - 步行周期1、 支撑相 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60%,包括:(1) 早期包括首次触地和承重反应① 首次触地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使下肢前向运动减速,落实足在支撑相的位置的动作。

参与的肌肉包括胫前肌、臀大肌、腘绳肌。

首次触地异常是造成支撑相异常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② 承重反应指首次触地之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的过程。

参与的肌肉包括股四头肌、臀中肌、腓肠肌。

(2)中期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动相,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行周期的38%~40%。

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下肢承重力小于体重或身体不稳定时此期缩短,以将重心迅速转移到另一足,保持身体平衡。

(3)末期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push off)的阶段,开始于足跟抬起,结束于足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10%~12%。

此阶段身体重心向对侧下肢转移,又称为摆动前期。

参与的肌肉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等长收缩)、股四头肌和髂腰肌(向心性收缩)。

2、摆动相下肢在空中向前摆动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40%,包括:(1)摆动初期:主要的动作为足廓清地面和屈髋带动屈膝,加速肢体前向摆动。

参与的肌肉为胫前肌、髂腰肌、股四头肌。

如果廓清地面障碍(如足下垂),或加速障碍(髂腰肌和股四头肌肌力不足),将影响下肢前向摆动,导致步态异常。

(2)摆动中期:从膝关节最大屈曲到小腿与地面垂直。

足廓清仍然是主要任务。

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胫前肌,保持踝关节背屈。

(3)摆动末期:主要任务是下肢前向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的姿势。

参与的肌肉包括腘绳肌、臀大肌、胫前肌、股四头肌。

正常人站立姿势的特点是:支撑面窄,质量中心位置高,以稳定左右对称的稳定支撑面为基础的下肢、躯干和头部进行抗重力伸展活动,保持着直线站立的姿势控制。

中风患者,下肢、躯干、和头部进行抗重力伸展活动弱化,骨盆前倾髋关节伸展不充分,瘫痪侧骨盆后撤,膝关节过伸,多伴有足下垂内翻,难以形成左右对称的支撑面。

步行周期的评定

步行周期的评定

四、临床常见异常步态
四、临床常见异常步态
(二)足印法
是一种简便、定量、客观而实用的临床研究方法。所需设施和器材有 绘画颜料、地板胶、卷尺、量角器等,让检查者足底黏上颜料,两眼平视前 方,步行约600cm。要求在上述600cm的步道中至少连续包括6个步印供测量使 用,最后参照正常步态参数进行分析。
三、步态分析技术
(三)复杂的定量分析方法
步态分析系统、足底压力系统、动态肌电图、与足印法一样也是通过获得的 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来分析步态特征。
三、步态分析技术
(一)观察法(目测分析法) 指由检查者用肉眼观察受试者的行走过程,根据所得的印象或按照
一定的观察项目逐步评定,并作出定性分析的结果。包括: 1、病史回顾 要仔细询问现病史、既往史、手术史、康复治疗措施
等基本情况。 2、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判断步态障碍的基础,体检的重点在生理
反射和病理反射、 肌力和肌张力、 关节活动度、感觉、皮肤状况等。
1)支撑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从足跟着地时起,经历全足 放平,足跟离地,膝部屈曲,足趾离地,占步行周期的60% 2)摆动相:指在步行中足始终与地面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从一侧 下肢的足尖离地到该侧下肢的足跟着地间的阶段,占步行周期的40%
二、正常步态分析
2、正常步态相关参数
(1)步频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以步数/分表示,正常约 95-125步/分 (2)步速: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以米/秒表示,正常约1.2m/s (3)步长: 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以cm为单 位,正常约50-80cm (4)跨步长: 同一侧足跟前后连续两次着地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 (5)步宽: 左右两足间的横向距离,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点 (6)足夹角: 贯穿一侧足底的容:

【康复评定】步态分析康复评定,一文读懂

【康复评定】步态分析康复评定,一文读懂

【康复评定】步态分析康复评定,一文读懂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足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每一侧下散有其各自的步行周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两个阶段。

站立相又称支撑相为足底与地面接抽的期边远步相亦称摆动根指支离开地面向动的阶。

站步行周期的60%短步相约占其中的40%一条腿与地面接触并负重时称“单支撑期体重从一侧下肢向另一侧下肢传递,双足同时与地面接触时称为“双支撑期”。

(1)首次着地:步行周期和站立相的起始点指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

正常人行走时的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

不同的病理步态中,首次着地方式表现各异,如前脚掌(即跖骨头)着地、足底外侧缘着地、足跟与前脚掌同时着地。

(2)负荷反应期: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触瞬间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下肢足趾离地时(0~15%步行周期),为双支撑期,是重心由足跟转移至足底的过程,又称承重期,指正常行走时足跟着地至膝关节屈曲角度达到站立相期间的最大值(约发生在10%~15%步行周期)。

(3)站立中期: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位于该侧(支撑)腿正上方时(15%~40%步行周期),为单腿支撑期,此时重心位于支撑面正上方。

(4)站立末期:为单腿支撑期,指从支撑腿足跟离地时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40%~50%步行周期)。

(5)迈步前期: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50%~60%步行周期),为第二个双支撑期。

(6)迈步初期:从支撑腿离地至该腿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时(60%~70%步行周期)。

此阶段主要目的是使足底离开地面(称为足廓清),以确保下肢向前摆动时,足趾不为地面所绊。

(7)迈步中期:从膝关节最大屈曲摆动到小腿与地面垂直时(70%~85%步行周期)。

保持足与地面间的距离仍是该期的主要目的。

(8)迈步末期:指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之前(85%~100%步行周期)。

该期小腿向前摆动的速度减慢并调整足的位置,为进入下一个步行周期做准备。

步行周期中的运动学分析-尚江

步行周期中的运动学分析-尚江

脑瘫患儿步态矫正方法探讨
针对脑瘫患儿的不同步态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步态矫正 方案。
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等辅助手段,促进患儿神经系统 的发育和重建。
通过康复训练,提高患儿的下肢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 改善步行能力。
鼓励家长参与康复训练,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 量。
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平衡能力测试 等方法,对老年人进行跌倒风
05 典型异常步态案例分析
偏瘫患者步态特征描述
01
偏瘫患者常表现为患侧下 肢支撑能力减弱,步长缩 短,步行速度减慢。
02
患侧膝关节在支撑期常 出现过度伸展或屈曲, 导致步行稳定性下降。
03
患侧踝关节背屈受限, 影响步行过程中的推进 力。
04
偏瘫患者常出现患侧上肢 摆动减少或消失,影响身 体平衡和步行效率。
多模态数据融合
系统能够融合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多模态分 析,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视化界面友好
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方便医生和患者使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训练中应用前景
沉浸式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提供沉浸式的训练环境,让患者更加投入和专注。
个性化训练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提高训练效果。
头部的稳定性对于视觉感知至关重要。保持头部稳定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周围环境,从而更好地感知 运动状态和身体平衡情况。
颈部肌肉对头部稳定性的控制作用
颈部肌肉在维持头部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收缩和放松颈部肌肉,可以实现对头部的精细控制, 保持其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前庭系统对头部稳定性的调节作用
确的数据支持。
实时性强
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数据,及时反 馈步行状态,为运动学分析提供实 时信息。

行走运动学

行走运动学
骨盆 :5°旋前 髋关节:30° 屈曲
膝关节:0°-15 °屈曲
踝关节:0°-15 °跖屈
站立中期

骨盆 :中立位 髋关节:30°- 0°


膝关节:15°- 0°
踝关节:15°跖屈-10°背屈
足跟离地(站立末期)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0°- 10°过伸展


膝关节:0°
踝关节:10°背屈-0° 趾关节:0°- 10°过伸展
2. 膝关节
时期 活动度
膝关节屈伸
首次触地
承重反应 站立期中期
全范围伸展
屈曲15-20 全范围伸展
足 趾 蹬 离 地 屈曲35-40 面 摆动期早期 摆动期后期 屈曲60 全范围伸展
3. 踝关节
时期 首次触地 承重反应 站立期中期 足趾蹬离地面前 足趾蹬离地面 摆动期 活动度 0 跖屈10 0 背屈10 跖屈20 0
2.基本概念

步行:通过双足的交互动作移行 机体的人体特征性活动。正常步 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 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步态: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态分析: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 的概念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 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 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步 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 长、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 期、步行时相,其中步长、步频 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 3大 要素。
6. 其它部位

( 1 )头 头的上下移动与重心的上下移动几乎一致,上下振幅约 5 ~ 6cm,左右移动振幅约5~6cm。

(2)上体 上体垂直,双肩平齐,速度加快时稍有前倾;行走时上体有 与骨盆旋转方向相反的转动,这个动作可以减少整个身体的扭转。

步行周期中的运动学分析1尚江

步行周期中的运动学分析1尚江
第31页/共39页
站立相 摆动相
第32页/共39页
▪ 腘绳肌:摆动相末期,腘绳肌离心性收
缩使小腿向前的摆动减速,以配合臀大 肌收缩活动(使大腿向前摆动减速), 为足跟着地做准备。足跟着地时及着地 后,腘绳肌又作为伸髋肌,协助臀大肌 伸髋,同时通过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 倾。
第33页/共39页
站立相 摆动相
▪ 小腿三头肌:在站立相,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
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
第34页/共39页
站立相 摆动相
▪ 胫前肌:足跟着地时,胫前肌离心性收缩以控制
踝关节跖屈度,防止在足放平时出现足前部拍击 地面的情况。足趾离地时,胫前肌收缩,再次控 制或减少此时踝关节的跖屈度,保证足趾在摆动 相能够离开地面,使足离地动作顺利完成。
第20页/共39页
承重反应期
骨盆 :5°旋前 髋关节:30° 屈曲 膝关节:0°-15 °屈曲 踝关节:0°-15 °跖屈
第21页/共39页
站立中期
骨盆 :中立位 髋关节:30°- 0° 膝关节:15°- 0° 踝关节:15°跖屈-10°背屈
第22页/共39页
足跟离地(站立末期)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0°- 10°过伸展 膝关节:0° 踝关节:10°背屈-0° 趾关节:0°- 10°过伸展
指下肢向前摆动 的动作过程中,从 膝关节最大屈曲摆 动到小腿与地面垂 直的时期。
第17页/共39页
迈步相末期 (85~100%GC)
▪ 从与地面垂直的
小腿向前摆动到 该侧足跟再次着 地之前。此时小 腿减速向前摆动。
第18页/共39页
2、步行 中关节运 动轨迹
第19页/共39页
足跟着地
骨盆 :5°旋前 髋关节:30° 屈曲 膝关节:0° 踝关节:0°

步行周期中下肢各关节生物力学讲解

步行周期中下肢各关节生物力学讲解
步行周期中下肢各关节生物 力学讲解
内容提要
❖ (一)步行动作的一般生物力学原理 ❖ (二)步行周期中髋膝踝部肌所起的作用 ❖ (三)步态周期中的运动学参数
教学基本要求
❖ 1.掌握步行周期中髋膝踝部肌所起的作用 ❖ 2.熟悉步态周期中的运动学参数 ❖ 3.了解步行动作的一般生物力学原理
重点和难点
2.髋部侧面下降:在步态周期中,一侧髋关节也有一 个上下起伏的过程。在足趾离地和足跟着地时,摆 动腿一侧骨盆下降,可以增加腿的长度,而在摆动 过程中,髋关节稍提起,形成骨盆绕矢状轴的转动。
3.支撑阶段的膝关节弯曲: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着地和脚趾离地时膝 关节处于伸直状态,而在单腿支撑阶段膝关节轻微 弯曲,有利于蹬伸阶段大腿肌群用力,又可降低重 心波动。
跟骰活动轴不同。 足活动范围受 阻,但稳定性增 加。足弓加强, 跖筋膜因跖趾过 伸而拉紧,足形 成强杠杆。
(3)支撑相末期: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的时间,开 始于足跟抬起,结束于足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
10%-12%。 此期小腿后 肌收缩。足 跟离地,足 跖屈内翻, 小腿外旋, 体重分布在 跖骨上,身 体前进。
(2)摆动相中期: 指足在迈步中期的 活动,足离地仍然 是主要任务,占步 行周期的10%。参与 的肌主要为胫前 肌,保持踝关节背 屈。
(3)摆动相末期: 指迈步即将结束, 足在落地之前的活 动,主要动作是下 肢前向运动减速, 准备足着地的姿势, 占步行周期的15%。 参与的肌包括腘绳 肌、臀大肌、胫前 肌和股四头肌。
(1)支撑相早期:指进入支撑期开始阶段的时间,包 括首次触地和承重反应,即:自足跟着地至足完全 负重,占步行周期的10%~20%。此期足跖屈,吸收撞 击力,骨盆及大小腿 内旋,足跟外翻,距 舟关节、跟骰关节活 动轴平行,足活动度 最大,但不稳定,以 适用不平地面,足肌 少活动。

康复——步态分析

康复——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主要内容概述基本概念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步态分析方法常见异常步态的评定中枢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周围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骨关节疾患所致的异常步态基本概念步长:一侧脚跟着地到紧接着对侧脚跟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步长,也称单步长步幅:由一侧脚跟着地到该侧脚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也称复步长或跨步长步宽:双足足中线之间的宽度足角:足跟中点到第二足趾连线与前进方向之间的夹角步频: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步速:单位时间内步行的距离步行周期: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通常用时间单位秒(s表示步行时相:行走时每个步行周期都包含着一系列典型姿位的转移,这和典型姿位变化被划分出一系列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支撑相:足跟着地、足掌着地、支撑中期、足跟离地、足尖离地摆动相:摆动早期、中期、晚期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关节活动:骨盆:上下4.5cm,左右各3cm髋:屈30°伸20°外展6内收4°膝:屈60°伸0°踝:伸15°屈 20°上肢头颈部:上下、左右各5~6cm主要肌肉活动:竖脊肌:脊柱后伯、躯干正直臀大肌:伸髋髂腰肌:屈髋股四头肌:伸膝臀中肌:骨盆稳定胫前肌:踝背屈、内翻小腿三头肌:踝跖屈,踝关节稳定步态分析方法临床定性:病史回顾/体格检查/观察法定量分析:足印分析法,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动态肌电图、电子量角器等偏瘫步态骨盆后缩→屈膝不充分→提髋、下肢外旋外展,伴足内翻、跖屈→不能正常负重提髋型膝过伸型瘸拐型划圈型脑瘫步态剪刀步态:髋内收肌张力过高蹲位步态:腘绳肌痉挛马蹄内翻足:跟腱挛缩或踝背屈无力舞蹈步态:四肢肌张力均高截瘫步态摆至步:无单支撑相,摆至双手附近摆过步:无单支撑相,至手稍前方四点步:左手-右下肢-右手-左下肢其他蹒跚步态:左右摇摆,呈鸭子状,见于小脑病变等慌张步态:帕金森病患者,启动困难、步幅短小、阵发性加速、上肢摆动缩小或停止臀大肌步态(鹅步)伯髋障碍__躯干后仰重力线落于髋后_膝绷直、仰胸凸腹臀中肌步态(鸭步)无力提起、外展和旋转大腿_患腿支撑相时躯干向患侧弯股四头肌步态不能维持伯膝__代偿性伯髋__躯干前倾__重力线落在膝前胫前肌步态足内翻、背屈受限__屈髋屈膝增加以避免拍地- -跨越步腓肠肌步态屈膝、足跖屈受限__蹬地无力__支撑相身体向患侧倾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髋:屈曲挛缩,骨盆前倾,足尖着地,步幅短小伸直挛缩骨盆上提,过度屈膝,躯干旋转膝:屈曲挛缩20°以上 _斜肩步态;伸直挛缩,躯干健侧倾,患侧骨盆上提,髋外展踝:跖屈挛缩15°以上,足跟不能着地,跨栏步态背屈挛缩15°以上一足尖不能着地,支撑相短重心左右、上下移位均明显增加疼痛步态患者通过步态的改变来改善疼痛下肢的负重,夫受累的下肢快速向前摆动以缩短患者的支撑相直腰步态:脊柱疾患侧弯步态:腰椎间盘突出踮脚步态足尖步态:髋/膝关节疼痛其他短腿步态>2.5cm 斜肩步 >4cm 足尖着地平足假肢步态老年步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迈步相初期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0°- 20°屈曲 膝关节:35°- 60°屈曲 踝关节:20°- 10°跖屈
迈步相中期
骨盆 :中立位 髋关节:20°- 30°屈曲 膝关节:60°- 30°屈曲 踝关节:10°跖屈- 0°
迈步相末期
骨盆 :5°旋前 髋关节:30°屈曲 膝关节:30°屈曲 - 0° 踝关节:0°
相的起始点,指 足跟或足底的其 它部位第一次接 触地面的瞬间。
足放平 (0~10%GC)
▪ 整个足底着地的
瞬间。即首次着 地至支撑腿于站 立相过程中膝关 节达到最大屈曲 角度的时期。
站立中期
(10~40%GC)
▪ 从对侧下肢离地
到躯干位于支撑 腿正上方。
足跟离地 (40~50%GC)
站立相中期过后, 支撑腿足跟离地 的瞬间。
迈步相末期 (85~100%GC)
▪ 从与地面垂直的
小腿向前摆动到 该侧足跟再次着 地之前。此时小 腿减速向前摆动。
2、步行 中关节运 动轨迹
足跟着地
骨盆 :5°旋前 髋关节:30° 屈曲 膝关节:0° 踝关节:0°
承重反应期
骨盆 :5°旋前 髋关节:30° 屈曲 膝关节:0°-15 °屈曲 踝关节:0°-15 °跖屈
3、步行中的肌群活动
站立相 摆动相
股四头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至支撑相 负重期达最大值。此时作为膝关节伸肌,产生 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膝关节屈曲度,从而使支撑 中期免于出现因膝关节过度屈曲而跪倒的情况
▪ 步行周期中,股四头肌的第二个较小的收
缩活动见于足跟离地后,足趾离地后达峰 值。此时具有双重作用:其一,作为髋关 节屈肌,提拉起下肢进入摆动相;其二, 作为膝关节伸肌,通过离心性收缩来限制 和控制小腿在摆动相初、中期向后的摆动, 从而使下肢向前摆动成为可能。
足趾离地 (50~60%GC)
支撑腿足趾离地 的瞬间,标志着 站立相结束和迈 步相开始。
迈步相分期
▪ 初期 ▪ 中期 ▪ 末期
迈步相初期 (60~70%GC)
▪ 从支撑腿离地到
该腿膝关节达到 最大屈曲时。
迈步相中期 (70~85%GC)
指下肢向前摆动 的动作过程中,从 膝关节最大屈曲摆 动到小腿与地面垂 直的时期。
▪ 步行周期中从足跟着地到足趾离地
的过程。约占60%GC。其中包含 两个双支撑期和一个单支撑期。
双支撑
(double support)
行走中双脚与地面同时接触的时 期。以秒为计时单位,或步行周期 百分比表示(各占10%GC,共
20% GC)。
单支撑
(single support)
行走中仅一侧下肢与地面接触 的时期。以秒为计时单位,或以 步行周期百分比表示。行走时, 一侧下肢单支撑期所占时间实际 上完全等于对侧下肢的迈步相时 间。
▪ 髂腰肌:为对抗髋关节伸展,从支持相中
期开始至足趾离地前,髂腰肌呈离心性收 缩,最终使髋关节从支撑相末期由伸展转 为屈曲。髂腰肌第二次收缩活动始于摆动 相初期,使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 摆动。
三、运动学分析在步态分析中的作用
▪ 1、膝塌陷步态:小腿三头肌无力或瘫痪,胫骨在
支撑相中期和末期前向行进过分,股四头肌代偿。
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
站立相 摆动相
▪ 胫前肌:足跟着地时,胫前肌离心性收缩以控制
踝关节跖屈度,防止在足放平时出现足前部拍击 地面的情况。足趾离地时,胫前肌收缩,再次控 制或减少此时踝关节的跖屈度,保证足趾在摆动 相能够离开地面,使足离地动作顺利完成。
▪ 臀大肌: 在摆动相后期臀大肌收缩,其目
的在于使向前摆动的大腿减速,为下一个 步行周期作准备。在支撑相,臀大肌起稳 定骨盆、控制躯干向前维持髋关节于伸展 位的作用。
站立相 摆动相
▪ 腘绳肌:摆动相末期,腘绳肌离心性收
缩使小腿向前的摆动减速,以配合臀大 肌收缩活动(使大腿向前摆动减速), 为足跟着地做准备。足跟着地时及着地 后,腘绳肌又作为伸髋肌,协助臀大肌 伸髋,同时通过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 倾。
站立相 摆动相
▪ 小腿三头肌:在站立相,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
摆动相 (swing phase)
▪ 步行周期中从足趾离地到同侧足跟
再次着地的过程。约占40%GC。一 侧下肢迈步相时间等于对侧下肢单 支撑期时间。
站立相分期
▪ 首次着地 ▪ 足放平(负荷反应期,预负荷) ▪ 站立中期 ▪ 足跟离地(站立相末期) ▪ 足趾离地(迈步相前期)
首次着地(0%)
▪ 步行周期和站立
站立中期
骨盆 :中立位 髋关节:30°- 0° 膝关节:15°- 0° 踝关节:15°跖屈-10°背屈
足跟离地(站立末期)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0°- 10°过伸展 膝关节:0° 踝关节:10°背屈-0° 趾关节:0°- 10°过伸展
足趾离地(迈步前期)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10°过伸展-0° 膝关节:0°- 35° 踝关节:0°- 20°跖屈 (关键点:膝关节被动屈曲)
一、概述 二、步行周期的运动学特征
1、步行周期 2、步行中关节运动轨迹 3、步行中的肌群活动
三、运动学分析在步态分析中的作用
一、概述
▪ 行走及其步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终极目标
在生物力学水平上的体现 。
生物学水平
生物力学水平
神经学水平 肌肉水平 关节水平
二、步行周期的运动学特征
1、步行周期
站立相 (stance phase)
▪ 2、膝僵直:常股四头肌痉挛,导致拖足,常采用
划圈步态代偿。
▪ 痉挛或躯干前屈时重心 落在膝关节后方。
▪ 4、膝屈曲:腘绳肌痉挛或挛缩,蹲伏步态,导致
股四头肌过度负荷。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