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枯竭的测量方法_王芳
职业倦怠综述
职业倦怠综述教师职业倦怠综述摘要:高校教师特定的职业性质和生活方式使其工作压力难以得到有效排解,从而导致其职业倦怠现象十分严重。
这不仅导致教师的职业效能降低,而且对学生发展也造成显著的消极影响。
文章针对中国高校教师的职业现状,分析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内涵、分析模式、影响因素及测量模式,并对今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自从Freudenberger在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概念以来,职业倦怠现象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其相关研究也迅速发展,已经成为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近年来,有关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对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一)从职业倦怠的成因、发展过程及症状方面来定义奎内思(Cherniss )认为职业倦怠是指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helpingprofessions )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贝斯(Blase )认为,在长期的压力下,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开始产生退缩或不愿投身于工作,最后发展导致了身体、情绪及态度方面的耗竭,即形成倦怠。
Maslach&Jackson 认为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者,经常要面临一些不确定感,而且经常将情感投入在当事人身上,因此他们的情绪和精力极易变得枯竭,产生精疲力竭、身心枯竭等一系列症状。
(二)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对职业倦怠来定义以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 )为代表的临床观点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无视个体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以马勒诗(Maslach )等人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观点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
以奎内思(Cherniss )为代表的组织观点认为许多人对工作的期望并不现实,因此导致幻想破灭和倦怠,他还认为倦怠通常是由于专业人员感到他们的付出与他们的回报不相匹配而产生的。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研究综述
战略 的迫 切需要 。 “ 职业 枯 竭 ” bbrot一 词 被普 遍 认 为是 由 Fedn 教兴 国” ( unu) o r e- u
br r 1 4 e e于 9 年首 次提 出 的。 国内也有 人把 j r u翻译 g 7 obn t buo
成“ 职业倦怠” “ 作耗竭” “ 、工 、工作倦 怠” 等词。以后该领域 的 研究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 特别是 18 年 第一届 国际职业枯 90 竭研讨 会的召开 , 加 凸显 了它 的重要性 。 更 …近年来 , 国际 职 业枯竭 的相关 研究 也 已经延 伸到 教 学领域 。Fr r a e 估计 , b 有 ( 职业枯竭 的概念 。 一) 1l 床观点 。Fednegr 为职 业枯 竭是工 作 强度 过 、缶 I r ebr 认 u e
一
、
职业枯竭的概念及其表现
3% 一 5 0 3 %的美 国教师对 自己的职业强 烈不满 , 5 一2 % 高并且元视 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 不堪的状态 , 过 而 % 0 是“ 的人则已经在工作倦怠状态 。 外 , _此 2 有关 教师心理 的研究 表 分努 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 的期望” 的结果 。
王贵 林 马林芳
514 ) 20 1
( 韩山师范学院 广东潮州
摘 要 : 回顾 中小学教师职 业枯竭的概念及其表现的基础上 , 在 从社会 、 组织、 个人 3个方面梳理 了中小学教 师职业枯竭
现 象的成因及 其对策的研 究成果 , 并对教师职业枯竭的研 究方向提 出个人观 点。
关键词 : 中小学; 师 ; 教 职业枯竭 中图分类号 :7 0 ( 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 49 20 )5— 18 o 10 —89 10 60 04 一 4
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枯竭的关系:职业承诺的调节效应
师 职业枯 竭 指教师 无法 应付 外界 超 出个人能 量 和资
源 的过度 要求 时 ,所产 生 的生理 、情 绪情感 、行 为
等方 面 的 身 心 耗 竭 状 态 ( K a l l i a t h e t a 1 .2 0 0 0 ;王 芳 ,许燕 , 2 0 0 4 ) 由二者 的概念 可 以看 出 ,工作 压
度 国内外 已有 相关研 究 发现 .教 师职业 承诺 对 职 业 枯 竭 具 有 负 向预 测 作 用 ( 刘 在 花 ,2 0 1 0 ;张 丽 ,
边 玉芳 ,2 0 1 0 ;K l a s s e n ,& C h i u ,2 0 1 1 ) 。 目前 ,对
致教 师工 作效 率 的降低 .影 响教 师的 身心健 康并 阻
要 集 中于分别 探讨 两两 之 间的作 用 .而 同时探 讨 三 者 之 间作用 机制 的研 究较 为鲜 见 在时代 变迁 、教
育发 展改 革 的社 会 背 景下 .在 压 力存 在 的 前提 下 ,
系统 ,那 么压力 就会 逐渐 引起 职业枯 竭 。 目前 .国内外对 于教 师工作 压 力与 职业枯 竭 的 关 系进行 了大量 研究 。普 遍发 现 .教师 工作压 力 与
心 理 与行 为 研 究 2 0 1 3,1 1 ( 1 ) :1 1 0 ~ 1 1 4
S t u d i e s o f 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 B e h a v i o r
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枯竭的关系 :职业承诺的调节效应
张国礼- , 2 边玉芳2 董 奇2
2 研 究 方 法
日记研究
三、案例
日记式追踪研究高校教师职业枯竭的 产生原因及内部关系 王芳 许燕 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探新》
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假设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一、研究的目的
目前职业枯竭的产生机制众说纷纭以 及内部发展过程尚不清晰。本研究想在原 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职业枯竭产生的原 因和内部关系。
1、关于职业枯竭的原因的假设提出 个体所拥有的资源作为应对工作要求的 重要资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外求资 源,即金钱、晋升机会等必须由外界提供 的;另一类为自足资源,即个体本来就拥 有的自尊、身体能量等
三、研究假设
假设:职业枯竭产生的原因,可以通过三 条途径:第一,工作要求直接导致枯竭; 第二,为完成工作要求,个体需要付出努 力,相应地也会获得外求资源,个体对努 力和所得外求资源进行是否平衡的评价, 若不平衡,则会导致枯竭;第三,工作要 求会带来自足资源的损耗,导致枯竭。
3.职业枯竭内部维度及关系的以往研究 目前职业枯竭领域最权威的是Maslach 提出的三维度枯竭模型,即枯竭是耗竭 (Exhaustion)、讥诮(Cynicism)和职业效能 降低(Reduced Professional Efficacy)的表现。 对于这三者的关系众说纷纭。
二、问题的提出
3.1诸多学者认为是耗竭——讥诮——职业 效能降低三者随时间渐次发展的过程。
努力一回报不平衡的中介效应检验
压力感
耗竭
压力感
不平衡
不平衡 压力感
耗竭
耗竭 不平衡
五、研究结果
2.2 前因变量对讥诮的影响
五、研究结果
从表2 中我们看出,个体每日报告的压力感及努 力和回报之间的不平衡对于讥诮有着显著的正 向预期作用,但后者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说 明压力感对讥诮的正向影响在不同个体内高度 相似或者相同,不依赖于个体自身因素,而不 平衡对讥诮的作用则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自 足资源对于讥诮没有显著的预期作用,但存在 着个体差异,及依赖于个体因素的影响。
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3 解 决 对 策
体育 教育是 中学教育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 育教师 是 中学 体育教 育 的主要实施 者 。因此 , 育教 师职业倦 体 体
怠 问题对 中学体育 教育具有 重要 影响 。通 过科学 合理 的激励 机制 、 立并完 善科 学 的考 核体 系 、 建 尊重教 师需
求及 个体差 异等措施 可 以有效预 防或缓解 中学体 育教 师职业倦 怠 。
表 1 中 学体 育 教 师 在 职 业 倦 怠 三维 度上 性别 差异 t 验 检
2 2 中学体 育教 师职 业倦 怠学 历差 异 .
诸 多关 于职业 倦 怠研究 发 现 , 高学历 者相 对 于较低 学 历者 认 识具 有 较 高 的工 作倦 怠 。本 文 结 果 同样 显 示: 学历 是工 作 职业倦 怠 的 良好 预 测指 标 。在 工 作 倦 怠 的不 同维度 上 , 科 教 师 与本 科 、 究 生 ( 专 研 主要 指 在
黄 向 阳
( 建 省龙 岩 市第 四 中 学 高 中部 , 建 福 福 龙岩 34 0 ) 6 00
摘要 : 运用文献资料、 问卷调查、 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对福建龙岩市中学体 育教师职业倦 怠情况 进行研 究 , 结果表 明 : 龙岩 市 中学体 育教 师存在 一定程度 职 业倦 怠 , 并据此提 出 了一 些缓 解体 育教
性 体 育教 师 ( 性 M = .7, 男 35 女性 M =33 ) 去 个 性 化方 面女 性 总体 均 值 则 略高 于 男 性体 育 教 师 。一般 而 .5 ;
言, 由于女 性 自身性别 特点 , 性 教师更 容 易受情 绪 困扰 , 易 多愁 善感 , 中学男 女体 育教 师在情 绪枯 竭维 女 更 但 度 上并 没有 体现 出很 明显 的性别 差 异 。究 其 原 因 , 或许 与 女性 由于 长 期 从 事体 育 运 动 , 成 了不 拘泥 于 小 形 节 、 爽奔放 的性 格特 点有 关 系 ; 外 , 豪 此 由于 体育学 科 在 中学普 遍不 受重 视 , 乏学 校与社 会 应有 的尊重 和认 缺 可 , 点与 男女 体育教 师普 遍存 在严 重 的低 成就感 有 重要 联 系 。 这
浅谈教师职业枯竭
者 ”“ 育者 ”“ 、教 、家长代 理人” 等诸 多角色 , 一旦任何 方面出现问题 都会
招来社会上各方 面的误解和指责 。
() 育改革 : 国教育体制 的全 面改革 , 2教 我 给教 师带来 了除去 教书 育人 之外更 大的压力。同时 ,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普及下 , 教师需要具有 各方 面的技能 , 这对教师个人素质无疑是相当高的要 求。 () 3社会 比较 : 提供的教师待遇与教师劳动付 出的不平衡给教 社会 师带来 了极 大的失落感 。劳动强度大 、 工作时间长 、 福利待遇偏低都会 对 教师产 生一定 的影 响。 2来 自职业本身 、 () 1 压力情境 : 教师职业 1平均工作 1比其他职业长 , 3 3 同时教师职 业 工作 内容重 复度高 , 易产生厌倦 感 。 以成绩论 教师 ” “ 这种普遍 的观 点, 给教师职业内部也带来 了激烈 的竞争压力 。
() 2 学生问题 : 目前学校学生人数多 , 且身处独生子女 的地位 , 性格 偏激 , 问题学生极易 出现。教师需要 在众多学生 中了解 每个学生 的特 质, 这对于教师来说 , 是一种类似于心理学 家的挑 战。 () 3 社会联系 : 教师职业相对属 于一个 比较孤立 、 闭的群体 , 封 与社 会联系较少 。教师群体在社会融入 和社会支持方 面的需要经常得不 到 满足 , 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 来 自组织( 、 学校) () 1科层制结构 : 学校科层制结构 的直接影 响是使得教师 的专业 角 色受到挑战 , 加重 了教师 的工作负担 。一些学校缺乏 民主管理氛 围, 校 领导 与教师缺乏沟通等 , 都是造成教 师因工作环境恶化 而导致 的心情 恶化的原因。 () 2收入分 配 : 一些学校存 在片面 的把薪 水待遇 、 住房分 配等与考 试成绩 、 升学率挂钩 , 使教 师背负 了沉重 的包袱 , 同时容 易导 致恶性竞 争。 () 3 人际关 系 : 一旦学校 内部失去 了积极健 康的竞争氛 围 , 就会导 致教师之间互相嫉妒 、 台的恶性竞争方式 , 拆 这样 的环境必然导致教师 产生无归属感 和压 抑感 , 迁移 到工作 中会导致压力加剧 , 诱发倦 怠。 4 来 自个人 、 () 1 过高 自我期 望 : 长期 以来社 会对教师 “ 完美形象” 的认识 误区 , 已经导致教 师对 自己产生 不切实际 的过 高期 望 , 这种 由高度 紧张和焦 虑维持的“ 理想 ” 为 , 行 必然加速职业倦怠的产生。 () 2 个体心理 承受力 : 之前分 析的一 系列来 自外界的压力 , 对一部 分教师来说 可能是轻度 的 , 另一部分人则 可能是严重 的。如 果长久 对 得不到释放 , 产生一 系列相应 的生理 、 就会 心理反应 , 导致职业枯竭。 ( ) 体保健 意识 : 3个 不少教师面临各种压力挫折时缺乏积极的 自我 调控 , 而表现出一 系列不 良行为 。 以上是综合考虑各方 面要素得 出的导致教师职业枯 竭的压力 源。 四、 关心教 师群体 。 解职业枯竭 缓 教 师职业枯竭作 为教育领域 的突出问题 , 应该 受到社会各 方面的 关注 和重视 , 解职业 枯竭需要 依靠社 会 、 缓 学校 和个体 三方面共 同努 力。 首先 , 高社会对教师职业 的支持 : 要提 1 提高教师的职业声 望 , 、 在宣传 、 教育过程中加深人们对教师职业 的理解 和感 恩。 2 制定合 理的教育政 策法规 , 、 开展符合地方实际的教学改革 , 同时 考虑到教师 群体的需求和利益 , 以人为本 。 3给予 教师恰 当的角 包期待和社会期望 , 、 尊重教师真实的 自我 , 接 纳其 作为人 的不完美性 。 其 次 , 学校内部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 , 改革 给教师一个舒 适的劳动 环境 : 1 建立 良好 的组 织氛 围——实行 开放 民主 的管 理模式 , 予教师 、 赋 更多的专业 自主权 和 自由度 。 2 改革 教学评 价体系 . 、 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 , 激发教师的热情 和工作动力 , 同时避免教师之 间恶性竞争所带的人际关系紧张。 最后 , 教师个 人需要进行积极 的 自我调节 , 正确 认识职业倦 怠 , 并 且积极寻找缓 解的方法 。 教育的发展关 系到社 会 、 国家和民生的未来 ,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力 军, 更应该 受到社会 的关心 和帮助 。对教 师职业 枯竭的研究 和解决策 略还需进一步深人并落实 , 这都需要来 自学界和政府 、 社会各方面的努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枯竭与解决途径
以一种消极的、 否定的、 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
对待 自己身边的人, 对他人再无同情心可言, 甚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发展还不够完善, 社会的错误认识, 院校本身管理 的缺陷及教育者个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导致教师 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表现为成就需求不当、 情绪 不稳定, 缺乏自 尊心、 信心、 自 责任心、 使命感, 缺乏 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等职业枯竭现象。因此, 研究
价值感
重不足。 教师知识结构陈旧老化, 能力得不到提升, 从而难以胜任教育教学, 产生了知识、 能力的枯竭
感。 3.高职院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影响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 学习信心不足, 或
学习方法不科学, 或对学习缺乏兴趣, 考试成绩与
教师的期望有差距, 往往使任课教师感到 自己无能
为力, 有时会产生一种沮丧、 失意、 焦虑、 愤怒的心
摘 要: 高职教师职业枯竭是一种在工作重压之下产生的身心疲惫状态, 它已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质 量、 管理水平及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造成高职教师职业枯竭原因有社会发展因素、 学校内 在因素和个人因素,
所以应该从社会、 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来解决高职教师的职业枯竭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枯竭; 心理健康
(二)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
非人性化是枯竭的人际关系维度, 表现为个体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枯竭与解决途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科技的进步, 对高 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意
识、 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 大学生精力旺盛, 接受 新知识快, 但对世界的认识又有些片ilw 常出现许
1974年, 精神病学家 美国 Freudenberger将其引 人心
职业枯竭:研究现状与展望
、
职业枯竭的定义和维度
( ) 义 和 维 度 一 定
对于职业枯竭这么一个来源于生活的名词, 究竟该如 待;3 个人成 就感降低 ( eue esnl c m lh () R dcdPr a A c ps一 o o i
收 稿 日期 :0 6 0 — 4 2 0 — 6 1
作 者简 介 : 燕 ( 9 9)女 , 北定 州人 , 京 师 范 大 学 心 理 学 院 , 授 , 士 生 导 师 , 要 研 究 人 格 心 理 学 ; 芳 许 15 一 , 河 北 教 博 主 王
国大众的语汇, 以描述一种歪曲的人职关系。17 年, 数的职业枯竭研究都是在这一操作定义的基础上完成的, 用 94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 Fedne e 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 得到了比较一致的证实与认 同, r ebr r u g 因此可 以综合 Fedn r e— u 康领域, 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 bre 和 Mal h e r g s c 的定义, a 将职业枯竭看做是个体无法应 的持续情感付出、 由于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 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 所产生的生理、 各种矛盾、 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的加剧, 而最终导致的在情 情绪情感、 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它主要表现在以 绪、 情感、 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_ 。“ 】 职业枯竭” j 下三个方面:1 情绪衰竭( m t nl x aso ) ] (b o () E oi a E hut n 。是枯 o i
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成因及对策
的过度要 求时 , 所产 生的生理 、 情绪 情感 、 为等 行
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有时又称为职业倦怠 。心
理咨询是一种需要 付出大量情感 与精力的特殊职
业 。有效 的心理 咨询需要 咨询师在 工作 中投人大 量的情感 、 杂的智力 活动 、 练的技能操 作 , 复 熟 咨
询师在为当事人 提供 帮助的 同时 , 常常会体 验到
报 的; 第二 , 为他 咨询工作顺 利进 行 , 心理 咨询工 作者经 常会设 身 处地 地 体验 对方 的 内心情 感 世 界, 经常会体验到焦虑 、 紧张的情绪 ; 三 , 第 在涉及 到某些 特殊 问题 时 , 如家庭 暴 力 、 奸 等案 例 例 强
时, 心理咨询工作 者被 引发 的消极情 绪反应 更是 常人难 以想象 的。因此 , 感投 入既是 咨询 工作 情 的需要 , 同时 也是 导致 心理 咨询 工作 者 心理 “ 枯
14 1
柳州 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
20 0 6年 l 2月
2 1 1心理 咨询需 要投入 大量 情感 。从事 心 ..
心理问题 时 , 只有少 数人 寻求 心理 咨询专 门机构
理 咨询工 作 的人 都知道 , 心理 咨询 是一项 需要 大
量情感投 人 的工 作 , 具有 以下 特点 : 一 , 第 情感 投
维普资讯
第 6卷
第 4期
柳 州职业 技术学院 学报
J OURNAL 0F L UZ I HOU VOC I AT ONAL & T HN C OL EGE EC I AlC L
V0. o 4 16 N . De . 0 6 c2 0
来 自当事 人 、 自我 和服务机构 的 巨大压力 , 此 , 对 若不及 时加 以有 效应对 , 则很 容易产 生诸如 心理
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的现状及对策摘要职业枯竭(Job 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
职业枯竭可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工作上的消极状态还会进而影响整个生活状态.我以前很喜欢这份工作,可是现在,唉,越做越没劲!” 、“这次任务又没完成,最近屡战屡败,是不是我的工作能力下降了?” ……常听到上班族这样抱怨自己工作中日益加剧的竞争和超负荷的工作量,使职场变成了“战场”,不少人刚参加工作时踌躇满志地冲劲渐渐被消磨殆尽。
这种在职场上表现出的身心透支的现象是一种慢性职业病,心理学家称之为“职业枯竭症” 。
1.1职业枯竭的形成1.1.1“蜜月期”个人有旺盛充足的精力,工作有很高的热情和期望值,同时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1.1.2“适应期”开始接受正常的工作内容。
慢慢进入角色并已习惯了频繁重复的工作内容;1.1.3“先期厌倦期”开始对稳定的工作方式、乏味的工作内容及单调的工作环境产生了倦怠之感,但是因对个人晋升机会的渴求还没有完全丧失对工作的主动性;1.1.4“后期挫折期”个人的自信心受到威胁,对工作的热情、积极性与主动性逐步消减:出现了身心失调的不健康病症;1.1.5“淡漠期”个人无法继续工作,出现严重的心理衰竭状况,对周围人、事表现出极端的麻木不仁、冷漠态度。
了解职业枯竭的演变过程对于正确认识和消解其中症状的困扰有很大帮助。
2.产生原因2.1 社会大环境因素职业枯竭产生于特定的环境氛同中。
社会变革的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是产生枯竭的原因之一。
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给现代职业人带来了机遇也有很大的挑战,竞争的加剧,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使得现代人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迅速发展之时也经历了这样的心理冲突。
瑞典的研究人员对2—4万不同公司机构的员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发展迅速的公司(年增长率在18%以上)中的员工,长期因病不上班(90天以上)和住院的比例最高,尤其是女工更为严重。
[职业枯竭的自我检测和解决方法]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的自我检测和解决方法]职业枯竭如何拯救你的职业枯竭感你有没有感到自己就像一台被榨干了的机器,目前不过是在靠惯性机械地运转?你有没有一种“本领恐慌”,看着比你年轻、却比你有才华、有冲劲、学历更高的后起之秀一拨又一拨地站起来,心里感到惶恐、不安?或者是,外人看起来你似乎很有业绩,但是你自己却觉得已经在原地踏步,自我重复,江郎才尽,进入了一个个人发展的“瓶颈”时期?如果是,那么危险,你已经不幸被职业枯竭症击中了!什么是职业枯竭国际心理学家认为,所谓职业枯竭,又称工作倦怠(Job Burnout),是人们对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产生一种疲倦感,从而引起了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问题,诸如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攻击性行为等。
职业枯竭是一个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
根据国际上的分类,一般把职业枯竭分为3个方面: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
职业枯竭的高危人群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职业枯竭”有其特殊的高发人群,主要包括:助人工作者、工作投入者、高压力人群以及自我评价低者。
具体的数字则显示在以下这些人里,50%是企业白领、20%是心理咨询师,20%是教师,其他还有新闻工作者、警察和医护人员等。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也十分令人担忧:负责解除他人心理疾病的心理咨询师、从事教育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从事文化和信息传播的媒体人、从事治安的警察、从事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等等,这样一些本身需要担负起高度社会责任的职业人士,现如今也居然成为心理问题的主要发病人群。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会当中,心理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白领精英仍然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诸如要求正常工作负荷等问题,他们不能有效保卫自己的权益。
其次,工作的个性化要求、个人的性格原因也导致个人承担重压而贫乏于沟通:特定的层次地位,决定更高的个人期望值,并为此而付出的社交情趣、身体健康代价;过高的生活质量所减少的必要的体质锻炼;受教育程度高素质高,自我内省能力高,羞于向外表达,使得内心的宣泄受到压制,独自忍受长期的痛苦,不能对外敞开式地寻求专业、全面的帮助等等。
教师职业枯竭的研究综述
枯竭至今 尚未有一致的定义,但有共同之处 ,即认 为教师职业枯 健康教育的培训 ,帮助他们充分认识 自己,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
竭是教师在工作环境 中,因长期过度工作的压力 ,而造成心力交 和调适方法 ;建立教 师心理咨询室 、开辟教师心理保健热线等 ; 瘁 ,并在个人行为、情绪及生理上产生不 良症状 ,降低个人工作 有组织 、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测验与调查 ,建立教师心理档 效率及工作品质的状 ” 。
案 ,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作动态观察 ;改进学校的管理方式 ,以
、给予教师恰 当的角色期待和社 二 教 师职业枯竭 的成 因分析 。国内外 的研 究表 明 ,社 会 人为本 ,进行人性化的管理 。2 会期望 。要尊重教 师的教师以外的其他角色 ,尊重教师的真实 组 织和教 师个人 等 因素 对教 师职 业枯竭 现象 的产生具 有很 大 自我 ,接纳教师作为人的不完美性 ,使教 师在从不完善趋向完善 的影响 。 ( 一)社会组织 因素 。1 “ 、 付出一 回报”不对称 。 F ed n eg r 9 1 ru e b r e( 8) 1 在探讨心理枯竭的心理机制时 ,曾提出 “ 付 的发展过程 中感受职业的快乐和成就 ,减少教师的枯竭体验 。 ( )自我干预 。1 二 、正视现实 。教师首先要对心理枯竭有 明确 出一 回报”不对称理论 。这里的 回报至少包括两方面 ,即经济 上的和精神上的回报 。他将枯竭定义为 “ 一种迫不得 已的生存方 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 。了解自己并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信念 ,尽量 式调整的结果,即在现实不能吻合所期待的 “ 付出一 回报”逻辑 摈弃不切合实际的想法 ,同时把关注的重心防到工作的积极方面
非洲原始丛林的建筑师的故事。 自此 , “ 枯竭( u n u ) b r o t”被进 和起控制作用的因素。它通过影响以环境为基础的组织因素的过 入了大众语汇 。17 ̄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 e d n e g r 94 r u e b r e  ̄ 滤来起作用。2 、控制感 。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控制点存在显著 该 词引入心理健康领域 。 目前关于职业枯竭的研究都比较认同 的正相关 ,即教师越 多地表现为外控 ,他们的职业倦怠越严重。
大学教师职业枯竭的差异分析
2008年第10期(总第148期)沈氓券唷讫丝T H E M O D E R N E D U C A T I O N.I O U R N A LN o,10.2008G ene r al.N0.148教师专业发展大学教师职业枯竭的差异分析邱秀芳【摘要】职业枯竭现象是心理疾病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560()多名大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岗位类型、学历、婚姻状况、月薪酬、教龄等不同,教师的职业枯竭状况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大学教师;职业枯竭;不同变量【作者简介】邱秀芳,南华工商学院副教授(广东广州,510507)一、问题提出近几年,专家学者开始研究不同人群的职业枯竭问题,他们发现职业枯竭现象是心理疾病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教师成为职业枯竭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通过对前人研究结果的分析发现,前人对教师职业枯竭问题的研究非常少,且现有的少量研究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教师职业枯竭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还没有发现对大学教师职业枯竭问题的实证研究。
如:王芳等(2004)通过对巾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的研究,发现男教师、教龄在11—20年的教师的枯竭程度较高,来源于学生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及情感型支持对于降低枯竭水平更为有效”。
;熊志勇等(2005)从教师职业要求、传统观念、教育体制改革、臼我强度”等方面分析教师职业枯竭的原因;叶科(2005)从学校和社会的压力过大、职业要求较高、工作期望过高、教9币工作量的影响、角色冲突等五个方面分析教师职业林竭的原冈,并从外部环境、白我干预”1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罗增让等(2006)从教学心理、人格魅力、归闳方式、自我效能、保健意识、角色冲突,教育改革、评价体系、人际关系”I等方面探讨影响教师职业心理枯竭的冈素;沈.59.绮云等(2006)从实施人性化管理、合理运用激励手段、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降等方面提出解决职业桔竭的措施。
本实证研究首次采用大样本,目的在于更加准确了解大学教师的职业枯竭问题,有利于大学教师及时发现自身问题,解除压力。
职业枯竭的六大特征
职业枯竭的六大特征最近,北师大心理学教授许燕针对职业人谈了职业枯竭的六大特征———第一个特征是生理耗竭。
是职业枯竭的临床维度,主要表现特点是感到持续性的精力不充沛、极度疲劳和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也在下降,然后出现一些身心症状,比如说头疼、腰酸背疼、肠胃不适、失眠,饮食习惯的改变等等,严重的会导致精神疾患。
第二个特征是才智枯竭。
属于职业枯竭的一个认知维度,它主要表现在,感觉到一种空虚感,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你会觉得自己的知识已经没有办法去满足工作的需要了,思维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够很好地去适应当代的知识更新。
第三个特征是情绪衰竭。
这是枯竭的一个压力维度,也是职业枯竭非常显著的一个特征,主要表现在工作热情消失了,尔后表现出许多情绪上的特点,比如说烦躁、易发脾气、易迁怒于人、对人冷漠无情、麻木不仁、没有爱心,甚至沮丧、抑郁、无助、无望,直至消沉。
第四个特征是价值衰落。
它属于枯竭的一个评价性维度。
主要表现是,个人的成就感下降,同时自我效能感、自我评价也在降低,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好工作。
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评价也在下降,觉得工作没有意思,工作变得非常机械化,然后出现一系列工作的问题。
这样一种挫败感会使职业人减少心理上的投入,不再去付出努力了,会出现消极怠工,甚至出现离职或者转行的倾向。
第五个特征是“去人性化”。
它属于职业枯竭的一个人际维度,会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质量,其特征就是很消极的、否定的一种态度,即以冷漠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人,甚至是对待自己非常亲近的人,包括家人或者一些好朋友。
这些人表现出多疑、猜忌,同时对别人充满了一种批判性。
第六个特征是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一般来说有两个方向。
一是对别人的攻击行为会增多,比如说人际摩擦增多,会在极端的情况下出现打骂无辜人的情况。
比如说有的人在公司里面受了老板的气,回家可能就会拿老婆孩子“开刀”,去找“替罪羊”。
另外一种,他的攻击并不是指向外人的,而是指向自身,出现自残行为,甚至在极端的枯竭情况下出现自杀。
浅谈对档案管理人员职业枯竭的解决方法
三尧绩效管理以及档案管理人员职业枯竭的解决方法 绩效管理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袁 通过持续开放的 沟通袁推动团队和个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袁形成组织所 期望的利益和产出的过程遥 即通过持续的沟通与规范化的 管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和组织绩效袁 并提高工作人员能力 和素质的过程遥 通过上述对档案管理人员职业枯竭的形成 原因的分析袁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为档案管理人员对工作缺 乏兴趣和激情袁对生活缺乏挑战和动力袁对压力缺乏认识和 释放遥而上述产生档案管理人员职业枯竭的具体因素袁正好 可以通过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以及绩效管理培训来得到有 效地解决袁从而降低档案管理人员产生职业枯竭的机率袁促 进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和档案事业的发展遥 1尧通过设定目标来激励档案管理人员遥 目标本身就具 有激励作用袁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袁使人们的行为 朝一定的方向努力袁 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 对照袁进行及时调整和修正袁从而实现目标遥 2尧通过建立档案管理人员指标评价体系袁变职称评定 终身制为竞争上岗制遥 在指标评价体系中要鼓励档案管理 人员通过较长时期的艰苦劳动创造出高质量尧 高水平的成 果袁并对其进行引导尧激励和约束遥 打破档案专业技术资格 终身制袁实行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袁最终不断激励档案管 理人员有责任地发展和完善自己遥通过绩效工资遥按照期望 理论的观点袁绩效和工资是相互联系的袁能激活档案管理人 员的工作动机遥但管理实践中袁绩效工资不一定能带来好的 结果遥这取决于绩效工资的制度及贯彻情况遥如绩效评估是 否能反映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袁让他们感到公平曰 绩效工资的差距是否合理袁对他们是否有吸引力等遥 3尧通过建立绩效反馈机制袁促进绩效改进遥绩效反馈是 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应用袁通过绩效沟通来实现遥妥善 地对绩效考评结果进行及时反馈袁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袁将经 过认真分析的考评结果运用到绩效改进工作中袁 对有效提 高整个绩效管理工作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袁 对档案管 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有重要的意义遥 4尧通过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组织的承诺尧满意感等激 活他们的工作动力遥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袁帮助他们排除 工作中的障碍袁并对他们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袁从而激活 其工作动机遥 渊 作者单位院154004 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研 究所冤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考评员》专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与答案大全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考评员》专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与答案大全1、判断题(共280题)1. 题目对鉴定点所指内容的测量程度,用于把握一道试题所考内容与对应鉴定点内容间的一致程度。
答案:(√)2. 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下设三个专家组织机构,分别是职业道德指导委员会、职业技能技能鉴定技术方法委员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业委员会。
答案:(√)3. 职业资格证书编码采取 16 位数字代码。
答案:(√)4. 考评人员培训工作由省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实施。
答案:(√)5. 操作技能的可观测性依赖于操作技能表现时与操作技能表现时与操作对象、工具、环境、习惯乃至程序的关联性。
答案:(×)6. 开始阅卷评分前,考评组长应召集考评人员统一对评分标准的认识,进行合理分工,保证鉴定质量。
答案:(√)7. 鉴定比重主要反映鉴定细目表在试卷中所占分值比例。
答案:(×)8. 考评员在评定成绩时应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及要求。
答案:(√)9. 为了区分出考生实际水平,试卷应该越难越好。
答案:(×)10. 职业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劳动分工。
答案:(√)11.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答案:(√)12. 考务管理的公正性,就是使用相同的考核方式和试卷对所有考生进行考核。
答案:(×)13. 同一考评人员可以对多种职业(工种)、等级和类别的职业技能鉴定对象进行考核、评审。
答案:(×)14. 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系统的建设将依据中央数据标准、接口范围、通信协议为核心,奠定系统的主结构,建立国家职业资格中央数据库。
答案:(√)15. 理论知识鉴定要素细目表是某职业不同等级理论知识鉴定要素的结构化清单。
答案:(√)16. 职业技能鉴定测量学基础对命题工作在命题步骤与试题编制方面的要求是建立专门的组卷模型和试卷模版。
职业枯竭的测量方法_王芳
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6):814~821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职业枯竭的测量方法王芳许燕蒋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 100875)摘要职业枯竭领域研究使用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类:问卷测量法和客观测量法。
问卷测量法又包括自陈问卷测量法和他评问卷测量法。
常用的四种自陈问卷以及它们的使用情况和优缺点进行了重点评述。
他评问卷法和客观测量法也简要地提及。
从目前来看,自陈问卷测量法是枯竭领域的主导测量方法,并还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这一地位。
关键词职业枯竭,测量,自陈问卷,他评问卷,客观测量。
分类号 B849:C93在Frudenberger1974年将“枯竭(burnout)”一词引入心理健康领域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之前,它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也就是说,枯竭作为一个大众通俗概念的历史要比它作为一个心理学科学概念的历史长得多。
可以说是人们对枯竭现象的关注带动了枯竭领域的研究,这种应运社会需要而生的、自下而上的先天特点带给枯竭研究许多优势。
不过,理论的发展与这一概念在普通大众中的流行程度并不相称,即理论滞后于实践。
因此,虽然有关枯竭的实证研究已经进行了30年,但还有一些基本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首当其冲的便是概念界定的混乱。
枯竭是一个来源于生活的词汇,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理解对它提出了纷繁杂乱的界定。
在枯竭研究刚刚兴起的80年代,最多同时存在着48种之多的不同界定,而这种情况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在概念界定上涉及到几个最主要的问收稿日期:2005-01-15通讯作者:许燕,E-mail: yanxu2000@ 题:一是职业枯竭的外延,它究竟是特指助人行业,还是可以扩展到一般行业;它究竟是只局限于工作领域,还是可以推广到其他领域。
二是职业枯竭的内涵,它究竟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结果;它的表现究竟是单维的还是多维的。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各种枯竭定义彼此之间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手册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您好!下面一共32道题目,描述的都是与工作有关的情绪情感,请您仔细阅读这些题目,判断一下自己近来是否曾经对工作产生过这样的感受。
如果您从来都没有感受过的话,请在题目后“从不”对应的“0”打勾;如果您有过这样的感受,请在数字1-6中选择一个最能代表您体验到这种感受的频率的数字,并在上面画基本资料请在符合您实际情况的答案前加上√号或在空线上填上您的答案。
个人及家庭情况:1. 性别:□男□女2. 年龄: ___________________岁3. 婚姻状况:□未婚□已婚□离异□再婚□丧偶学历:4. 教育程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其他:请注明________工作经历:5. 参加工作共: _____________________年6. 您单位的规模(教职工人数):约___________________人7. 在单位,您目前的职称:□特级□高级□中级□初级□无8. 您所担任的职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9. 您是班主任吗? □是□否10. 您一周任课数目(包括补课):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11. 您所授科目:□语文、英语、高中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思品、音乐、体育、美术、劳动、心理、自然、其它12. 您所在的学部或年级:□小学□初中□高一高二□高三13. 您所在学校的类型:□普通□区重点□县重点□市重点其他:14. 是否曾经考虑过辞去目前的工作或职务□从不想□极少想□有时想□经常想□极想问卷结束,谢谢!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使用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问卷维度简介及计分问卷简介:职业枯竭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该问卷是王芳、许燕(2003)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ES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编写而成的,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6):814~821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职业枯竭的测量方法王芳许燕蒋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 100875)摘要职业枯竭领域研究使用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类:问卷测量法和客观测量法。
问卷测量法又包括自陈问卷测量法和他评问卷测量法。
常用的四种自陈问卷以及它们的使用情况和优缺点进行了重点评述。
他评问卷法和客观测量法也简要地提及。
从目前来看,自陈问卷测量法是枯竭领域的主导测量方法,并还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这一地位。
关键词职业枯竭,测量,自陈问卷,他评问卷,客观测量。
分类号 B849:C93在Frudenberger1974年将“枯竭(burnout)”一词引入心理健康领域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之前,它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也就是说,枯竭作为一个大众通俗概念的历史要比它作为一个心理学科学概念的历史长得多。
可以说是人们对枯竭现象的关注带动了枯竭领域的研究,这种应运社会需要而生的、自下而上的先天特点带给枯竭研究许多优势。
不过,理论的发展与这一概念在普通大众中的流行程度并不相称,即理论滞后于实践。
因此,虽然有关枯竭的实证研究已经进行了30年,但还有一些基本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首当其冲的便是概念界定的混乱。
枯竭是一个来源于生活的词汇,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理解对它提出了纷繁杂乱的界定。
在枯竭研究刚刚兴起的80年代,最多同时存在着48种之多的不同界定,而这种情况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在概念界定上涉及到几个最主要的问收稿日期:2005-01-15通讯作者:许燕,E-mail: yanxu2000@ 题:一是职业枯竭的外延,它究竟是特指助人行业,还是可以扩展到一般行业;它究竟是只局限于工作领域,还是可以推广到其他领域。
二是职业枯竭的内涵,它究竟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结果;它的表现究竟是单维的还是多维的。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各种枯竭定义彼此之间的差异。
概念的不统一会直接导致测量困难,因此,测量枯竭的方法多种多样。
总结起来说,目前在枯竭研究领域中主要存在两类测量方法:问卷测量法和客观生理指标测量法。
问卷测量法又可以分为自陈问卷测量和他评问卷测量。
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自陈问卷测量法。
下面就对各种测量方法进行一个粗略的介绍与评价。
1 自陈问卷1.1 Maslach枯竭问卷(MBI)1982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联手开发了“Maslach枯竭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
MBI 虽然不是第一份职业枯竭测量问卷,但却是第13卷第6期职业枯竭的测量方法 -815-在其后的20年中该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问卷。
Maslach等人从7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职业枯竭,他们在临床研究中搜集了大量对个案的观察和访谈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编制了MBI。
Maslach等将职业枯竭界定为发生在助人行业工作者身上的一种心理综合症,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1]。
因此MBI包含3个维度,分别是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Personal Accomplishment)。
最初的MBI包括服务版MBI-Human Services Survey和教育版MBI-Educators Survey,前者适用于咨询员、社会工作者、医生、警察等服务行业的工作者,后者适用于教师、学校心理学家等教育行业的工作者[1]。
二者的题目及表述区别不大,不同的只是对于服务对象的说法,服务版称为“接受者(receiptor)”,而教育版则是直接称为学生。
这两个版本在1996年还经过了一次修订,但前后差别不显著。
从Maslach等1982年对职业枯竭所作的操作定义可以看出,他们一开始是把职业枯竭的特征人群局限于助人行业的。
但是随着研究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似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那些从事一般性工作,不需要太多感情投入的工作者也会产生职业枯竭现象。
因此,1996年,Maslach又出版了MBI通用版MBI-General Survey,淡化了服务者和服务对象的关系,从而适用于一般工作人群。
相应的,维度也有所改变,原有的第一个维度情感衰竭转变为耗竭(Exhaustion),第二个维度去人性化转变为讥诮(Cynicism),第三个维度个人成就感变为职业效能(Professional efficacy),但实际上各维度的内涵还是大同小异。
因此,现在可供使用的MBI共有3个版本——服务版、教育版、通用版。
服务版和教育版有22个项目,通用版有16个项目。
项目均以陈述句的形式呈现,要求被试在从0(从不)到6(每天)的7点量表上,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对项目一一进行评分。
例如,“早晨起床不得不去面对一天的工作时,我感觉非常累”、“我对工作不像以前那样热心了”、“我觉得我做的工作是对公司有贡献的”等等[2]。
在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分量表上,个体的得分越高,表示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越高,相应的枯竭体验就越高;得分越低,表示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越低,相应的枯竭体验越低。
在个人成就感分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示个人成就感越高,相应体验到的枯竭程度越低;而得分越低,表示个人成就感越低,体验到的枯竭程度越高。
从这可以看出,个人成就感维度和实际的枯竭体验是相反的,但是在报告结果时并不能对这个维度进行反向计分,最后的枯竭程度也是用三个维度的分别得分来表示,而不累加成一个总分,因此MBI所测量的职业枯竭是一个三维的结构。
MBI在面世之后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和检验,已经被证明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再测信度、结构效度、构想效度、判别效度等等[2~4]。
职业枯竭的三维结构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具权威性的模型,在多数相关研究中MBI都是测量职业枯竭的首选工具。
但是随之而来的批评也不少,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816- 心理科学进展 2005年1.1.1 如何根据量表得分诊断是否枯竭及程度高低?MBI的3个分量表——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个人成就感——目前仍保持独立,不能合并成一个总体的分数,这给实际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比如一个高情绪衰竭、高去人性化,同时又高自我效能感的人,研究者难以判断其是否真的枯竭,或者枯竭的程度如何。
如果想要使用一种方法将分量表的分数结合在一起,那必须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且具有理论意义的。
目前来说显然缺乏这些数据和理论,所以仍不清楚是应该将分量表的得分简单地累加,还是有另一种加权方式。
又或者,这种分量表得分的模式就是说明枯竭的最有意义的指标。
比如,一个情绪衰竭得分高,非人性化得分低,个人成就感得分低的人,和一个情绪衰竭得分高,非人性化得分高,个人成就感得分低的人可能处在枯竭综合症的不同时期或阶段。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对不同模式的人进行纵深的研究。
1.1.2 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如何?职业枯竭的三个维度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一般有以下几种说法:(1)依次说。
即去人性化、成就感降低、情绪衰竭三种行为表现是按时间顺序依次出现的,且彼此独立[5]。
(2)同时说。
即三个维度之间彼此独立,但是同时发生,也就是说若表现出枯竭症状,则定是三种现象的并发。
(3)递进说。
即枯竭是一种长期的压力反应,是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过程[6,7]。
这个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特点是资源与要求(压力)之间的不平衡,大量的情感要求和过度的工作负荷耗尽情感资源;第二阶段,发展出一系列消极的态度和行为,比如以疏离、机械的态度对待他人,也就是去人性化。
这可以看作是防御应对机制,为了减轻情绪上的衰竭感,个体创设出一个心理距离,试图保护自己,对抗有压力的社会环境,然而,这并不是一个足够的应对策略,因为它贬抑了当事人与接受者的关系,加剧了人际上的问题,反而会增加压力,这样,工作对于达成个体目标就不那么有效了,个体成就感降低,无能感和自我怀疑感增长,也就是第三阶段。
这一假设比较符合人们的一般经验,即“压力-应对-结果”这一发展历程,但它尚需要大量追踪研究以及个案访谈的实证证据来加以证明。
(4)分离说。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结论发现,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两个维度总是相关很高,结合得很紧密,而它们与个人成就感则相关很低。
由此提出了三者关系的新假设,即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才是枯竭的核心成分[8],且二者是平行而非相继出现的,是对工作环境中不同方面的反应,而个人成就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于前二者发展的[9]。
也就是说,个人成就感反映出的是一种人格特质,类似于自我效能,而并不是枯竭的原生成分[10,11]。
这一假设虽然得到了一些实证证据,但是也有人质疑,造成前两个维度间相关高,与第三个维度相关低的原因在于测量工具本身的偏向。
因为在MBI中,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两个维度全部都是负面题,如“我已经感觉精疲力竭了”等,而个人成就感维度中则全都是积极正面的题,如“我已经做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事”等,这样在进行统计计算的时候,正面题和负面题会自然分开,各自聚合,因此出现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相第13卷第6期职业枯竭的测量方法 -817-关高,与个人成就感相关低的现象[12]。
1.1.3 是否能够将三维模型简化为情绪衰竭/耗竭的单维结构?从三个维度的相对重要性来讲,情绪衰竭被认为是枯竭的焦点和最关键的方面[2]。
因为当人们描述自己或他人的枯竭特征时,最常报告的就是情绪和生理上的极度疲劳感。
由于它太过于典型了,以至于其他两个维度都显得次要了。
因此,有研究者主张只保留情绪衰竭维度,因为三维结构只会使得枯竭概念模糊不清,阻碍理论的发展[13]。
但是,Maslach认为只是把情绪衰竭作为职业枯竭的评估标准是不够的,如果只关注这一个维度,就会丧失掉许多信息,无法对职业枯竭做出整体全面的分析[2]。
1.1.4 以频率作为反应方式的利与弊MBI所采用的频率反应方式不像其他评估态度、感觉的自我报告测量常用的典型模式。
一些研究者因此抱怨其大大加大了被试回答的困难度,建议修改为一般使用的“同意-不同意”方式。
不过,Maslach自己的解释是,采用频率反应的好处是可以将由于反应模式的相似性所造成的与其他测验的虚假相关最小化;此外,频率对反应者来说都是外显的、可参照的,使量表更为标准化,也使得所得的结果更加客观和可信[1]。
1.1.5 症状与原因的混淆在MBI的教育和服务版中,有“我觉得疲乏”这样表示症状的题,又有“我觉得接收者/学生对于我处理他们问题的一些方式感到不满”这样表示原因的题,被认为是在同一个量表中混淆了对于症状和原因的测量,但通用版没有这个问题。
1.1.6 题目的单向性偏差MBI中所有都是单向题,其中耗竭(情绪衰竭)和讥诮(去人性化)是负向的,职业效能(个人成就感)是正向的,这样不仅会引发单向性偏差(one-sided bias)[12],而且导致问卷的表面效度很高,无形中增加了大量测量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