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德育反思的途径
包括自我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 、专家指导等,这些途径可以帮助教 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德育工 作。
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更新德育理念
丰富德育内容
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德育 理念,使德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丰 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导向性原则
德育应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又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严格要求 。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使知行合一。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熏陶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风采,营造健康向上、 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02
德育过程与原则
德育过程的阶段性
01
02
03
04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等 方式,形成对道德规范的初步
认识。
情感阶段
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 道德规范的情感体验,形成道
德情感。
意志阶段
学生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形 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愿意为履
行道德规范而付出努力。
行为阶段
学生将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 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形成

教师考试必备 课件 教育心理学第9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教师考试必备 课件 教育心理学第9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 (一)皮亚杰理论的启示
根据皮亚杰的看法, 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 达到自律, 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 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二)科尔伯格理论的启示
鉴于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 鉴于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 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 特征加以实施,同时, 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 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 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 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 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 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 为了形成道德认识, 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 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 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故事1 故事1: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 诉他的丈夫海因茨, 诉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 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 症。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 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 2000美元 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 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 1000美元 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因此他要求药剂师 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说“ 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说“不 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 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 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 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 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海因茨 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 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法官是应该判他 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 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9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9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பைடு நூலகம்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
(一)道德情感及其类型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处理 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举止时所体验到的情感。
按内容分 按形式分
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 、荣誉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感等
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 长才能对行为做出判断。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2.他律阶段
5~8岁或10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对直接的行为后 果进行反应,以痛苦和高兴为原则来说明一个道德问题,好的行为 能够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而坏的行为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后果。
获得反馈信息的两 条途径:
一是来自他人与社 会的外部反馈;
二是来自主体内部 的自我反馈。
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
(二)品德的动态结构(从动态角度分析)
包括对道德情境 的知觉过程、解 决道德问题的决 策过程和道德行 为的实施过程。
获得反馈信息的两 条途径:
一是来自他人与社 会的外部反馈;
二是来自主体内部 的自我反馈。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研究了儿童 道德判断的发展情况:
前道 • 德阶

出现在4~5岁以前, 思维是自我中心的 ,其行为直接受行 为结果所支配。
他律 道德 阶段
4、5岁~8、9岁之间 对道德的看法是遵 守规范,只重视行 为后果,称之为道 德现实主义。

教育心理学 (9)

教育心理学 (9)
❖ 良好的行为是与个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 道德情感是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道德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张三捡 到被人的钱于是准备把钱还给失主。
❖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张 三在路口等了许久没见有人来找钱包,他又想干脆把钱包交给警察叔叔好了。这是道德意志;去派 出所的路上他看见一家游戏厅忍不住进去玩了一会,没想到张三连捡到的钱也输光了,从游戏厅出 来张三十分的懊悔。这是道德意志不坚定的结果。
不良品德的矫正方法
第一节 品德的界定及心理结构
LOGO
一、道德及品德的概述
㈠什么是道德 道德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中 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标 准评价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惯 和社会舆论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和 行为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 总和
是由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各种行为 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极为复杂,为了便于分析, 心理学上一般认为品德包含四个基本的心 理成分: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识 ❖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
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的概念、 原则、信念、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 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对人、对事包括对自 己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
❖(一)道德观念的形成
❖对道德概念的掌握是从具体到抽象; ❖再从抽象到道德实践的过程,个体知道了 什么“应当”什么“不应当”。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二)道德信念的产生 ❖1.道德信念的概念及特点

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一、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 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补充:道德有私德、公德与职业道德。

(二)德育的特点永恒性(社会性):学校德育的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中,德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

共同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德育原则、内容、方法有共同性。

继承性:就德育原则、方法而言。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功能(一)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3.享用性功能: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二)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德育的政治功能①德育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具有维系作用。

②德育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效。

③德育对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

2.德育的经济功能①宏观层次②微观层次3.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

德育具有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第九章:小学儿童品德发展

第九章:小学儿童品德发展
小学低年级的儿童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处事的果断性、做事的坚韧性、抗拒 诱惑的自制力都比较差,需要教师或家长的指导、监督和控制。到了小学中 高年级,儿童道德行为的主动性、自制力明显增强,但还不能完全脱离外力 的约束和控制。小学各年级都存在着言行不一致的现象,且越到高年级,言 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越严重。有些高年级儿童由于道德认识错误或缺乏自 制力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或做了坏事,编造谎言,试图通过欺骗的方式逃 避责罚。知行不一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明明知道做某事不对,但是缺乏良好 的道德意志品质,控制不住自己或者经不起诱惑,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甚至犯 罪的歧途。
(二)品德与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早的意识形态之一,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 它是指一定社会为了维持其稳定、保护共同利益、协调人际关系而约定俗成 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品德与道德有着相互依从的关系。 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没有社会道德规范就难以评价个体的品德,而 个体的品德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社会道德舆论、道德风尚产生重要的影响 ,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集中表现和反映时代特征。另一方面, 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 发展的规律,而品德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发生发 展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道德主 要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 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索、揭示品德形成及发展的规律,为德育工作的实施提供 科学的依据,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简称知、情、意、行。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 掌握。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个体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或心理感受。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克服一切内外阻力和困难 所做出的自觉顽强的精神努力,它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 能力。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 人或社会具有的道德意义的行动和表现。来自第二节 儿童品德发展理论

第九章社会规范的形成与品德培养

第九章社会规范的形成与品德培养

第九章社会规范的形成与品德培养社会规范是一定社会用来调节人的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

社会规范的功能是通过社会规范的学习实现个体品德的培养。

这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社会规范的学习,使个体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从而扮演合格的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的学习、品德培养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意行的整合学习。

个体通过社会规范的学习来建构自己的品德结构,实现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本质一、社会规范学习的涵义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认识并自觉遵从社会规范的过程。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从出生那天起,就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规范。

这些社会规范以政治、宗教、法律、制度、道德、风俗、礼仪等形式存在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通过种种渠道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规范社会成员的言论和行为。

同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认识各种社会规范并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反应,最后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这个过程就是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品德培养的过程。

如果这个过程顺利进行,就能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如果这个过程受到阻碍,则会导致种种反社会行为的社会成员。

从学习过程看,人的社会规范学习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社会行为规范逐步内化为个体自身的行为规范的过程。

即把“他人的规则”变成“自己的规则”的过程。

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

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也就是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只有通过学习,掌握社会规范和生存的技能,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社会规范学习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

正式的学习主要在学校通过接受学校教育实现的,非正式的学习主要通过社会生活中接受家庭教育、公众舆论、人际关系、大众媒介等影响实现的。

学校教育是影响学生形成社会规范的主导力量,对其他影响因素进行调控、指导,促进学习者的成长。

第九章德育第三节德育的原则

第九章德育第三节德育的原则
4、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4、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自我修养
看着几个不肯剪掉长发的男同学,长发被高领毛衣排起,翘得像要下蛋的母鸡尾巴,肖老师忽然问过:“想听听我的意见吗?”这下, 这几个同学可来劲了。
3、激发学含习榜义样的:动机指,见在之行德动 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既要尊重、爱护和信 3首、先人,们班长主期任以是来任班德级育,的实管践又理经者验要和的教总提育结者出。 合理的要求,进行严格管理,把严格要 求和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 赞可夫的比喻:在我们面前有一块搀着石子的劣质土 壤,它既不会叫人高兴,也没有希望提供起码的收成,
可是来了一批地质工作者,经过一番勘探,结果在地 下深处发现了巨大的宝藏。——教师也应该发现差生 深处的宝藏,产生热爱差生的情感。

有一个学生,在老师上课板书时,常用两手食指
敲打桌沿,发出“哒哒哒”的响声。有的老师警告说:
一、德育原则
(一)什么是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它以个体品德 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 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二)德育原则的意义
二、基本的德育原则
现阶段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根据
(四)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对
学生既要尊重、爱护和信任,又要提出合理的要求,进行严格管 理,把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 贯彻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 – 1、尊重学生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 – 2、要敢于、善于严格要求学生。 – 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法纪教育和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一般说来,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村注,变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装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整段)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四搜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㈠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说,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㈡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㈢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1.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时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会因素人的因素四.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促使德育目标变革; 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1. 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2.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3.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三.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㈠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㈡德育过程与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教育学第九章德育第九章德育 ? ? 论述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它一般在认识基础上形成,是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或某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

(2)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首先,德育要注意全面性,要全面关心和培养学生品德中的知、情、意、行,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其次,德育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弥补其薄弱环节,改变其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科尔伯格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提出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

皮亚杰提出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

麦克费尔及其同事首创了体谅德育模式。

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引导、培养和促进着学生品德的发展,因而,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的一种施教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外因和条件。

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是在教育和环境等外部条件影响下,个体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品德

品德

第九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第一节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概念(一)道德道德是泛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

道德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反过来它又成为人们分辨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

在心理学中,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称之为品德。

(二)品德1、定义:品德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或倾向。

2、特征:①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②品德是由个人的道德行为来体现,这种行为不是偶尔的或一时的,而是在稳定的道德观念支配下一贯地出现。

③品德是个性中最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

性格是个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且一贯的表现。

性格中既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一个层面,也有不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一个层面。

(三)道德与品德的关系1、道德与品德的区别①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②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还受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条件的制约。

③道德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道德与品德的联系①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同时,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②品德的形成不是由遗传获得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条件中,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③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以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是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代表人物的品德,作为一种道德品质的典范,往往对整个社会道德风气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一)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组成(五要素说)。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

思修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思修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1.教学目标2.学习要点3.基本概念4.基本内容6.复习思考题5.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目标学习道德品质的内涵及其形成与发展,学习和实践公民道德规范,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现代高素质人才。

学习要点1.道德品质及其形成与发展2. 努力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3. 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基本概念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范畴,通常也称为品德或德性,系指一定社会整体(社会、民族、阶级、党派等)的道德规范体系要求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具体体现,亦即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道德认识指道德主体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道德关系,以及一定社会整体用以调节这种关系的道德理论、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等的了解、理解和掌握,是一定社会整体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环节,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指道德主体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从某种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出发,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肯定或否定、喜爱或憎恶、倾慕或鄙弃等稳定的情绪态度。

道德意志指道德主体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克服困难、障碍而作出行为选择的努力和坚持精神。

道德信念指道德主体对于某种人生观、道德理想和行为原则的正确性和正义性的深刻而有根据的笃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

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道德主体)按照一定社会整体的道德要求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等方面所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功夫。

道德境界道德境界是一种复杂的道德意识现象,是指人们通过接受道德教育和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觉悟程度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状况和精神情操水平。

基本内容道德品质及其形成与发展第一节1.道德品质涵义道德品质指一定社会整体(社会、民族、阶级、党派等)的道德规范体系要求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一、道德品质涵义及其构成2.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二、道德品质的基本特征1.道德品质以道德行为为基础,二者是统一的。

第9-10章 德育

第9-10章 德育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 原则 1、含义 ——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 培养学生集体,并通过集体的活动、 舆论、优良风气和传统,教育影响 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同时抓好个 别学生的教育以影响集体的形成与 发展,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 起来。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教育、培养好学生集体。 (2)善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3)抓好个别教育工作,把集体教育 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含义 ——是指影响学生的各方面要相互配合, 协调一致。同时,教育内容和要求应循 序渐进,前后连贯,有目的,有计划, 有系统地进行。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2)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家庭、 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 (3)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 连贯和一致。



说教式、灌输式、专制式、唯我独尊式的教育 方式已经落伍。 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 生、全面依靠学生” 作为班主任或教师在教育学生或处理师生关系 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1、热爱学生 2、尊重学生 3、了解学生 4、赏识学生 5、让学生当主人 6、改变自身的观念:学生观、教育观;公正 地对待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学科教学的德育机制

间接的道德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各 个层面的道德影响。 1.教学内容中的德育


(1)教材明显的思想内容 (2)教材暗含的价值取向 (3)教师的课程价值观


2.教学过程中的德育
(1)渗透在教法中的道德影响 (2)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道德表率作用 (3)课堂生活气氛的道德感染力

第九章德育及答案

第九章德育及答案

一、选择题1、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A 德育目的B 德育原则C 德育规律D 德育目标2、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A基础 B 途径 C 出发点 D 重要环节()3、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 德育内容上B 德育规律上C 德育原则上D 德育方法上()4、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A内容B层次C结构D方法()5、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A知B情C意D行()6、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 D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A关键B基础C内容D途径道德行为8、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A 疏导原则B 因材施教原则C 导向性原则D 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9、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A方法B手段C内容D途径10、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A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B()课外校外活动 C 劳动D 共青团活动1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A 榜样法B 说服法C 陶冶法D 锻炼法12、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A 说服法B 榜样法C 锻炼法D 陶冶法13、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14、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15、创立社会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A 柯尔伯格B 皮亚杰C 麦克费尔D 班杜拉()二填空题1 德育是思想教育、 ____________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____________等形式。

3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 ____________。

4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____________和主体设计。

第九章德育ppt课件

第九章德育ppt课件
是由英国教育家彼得· 麦克菲尔(Peter Mcphail)和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内 尔· 诺丁斯(Nel Noddings)创立的。
(二)主要观点
a)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道德教育的课程。 b)道德教育应该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和
行为。 c)要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 d)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e)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心,强调感情
的沟通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f) 以母爱式的关心为道德教育的途径。
(三)特征与评价
基本特征 ➢麦克菲尔和诺丁斯在著作中都曾指出其理
论原理受布贝尔(M.Buber)“我—你”关 系的影响; ➢注重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对他 们周围的成人,主要是教育者和家长的看 法; ➢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五、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以正面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 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六、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 想言行作出判断的方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 段。
以上德育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都是进行德育所 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在整个德育过程 中它们是不可分割、彼此有机联系着的整个方法 体系,并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三、价值澄清模式
(一)理论前提
价值澄清模式是指使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 选择的学习,获得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价值观的 一种道德教育模式”。
(二)主要观点
➢ 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通过一种“评价过程” 来促进形成一致的价值,以帮助人们减少价值的 混乱;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是随着个人经验的变 化而变化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而是 多变的、相对的;
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一)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般认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以《小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九章 德育内容

第九章 德育内容

第九章德育内容我国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的均有统一的基本要求。

这些要求集中体现在国家陆续颁布的德育大纲或纳要中,如《小学德育纲要(试行草案)》( 1988 年 7 月)、《中学德育大纲(试行草案)》( 1988 年8 月)、《小学德育纲要》( 1993 年 3 月)《中学德育大纲》( 1995 年 2 月)、《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此外,一些大学在联手制订“研究生德育大纲”,一些地方甚至制订了幼儿园德育纲要。

这些文件对我国现时期各级学校德育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继续讨论我国学校德育包括哪些内容,似嫌多余。

但是,我国教育界是在“大德育”的概念框架下制定中小学德育大纲的,按照“德育”本义,有必要把其中的道德教育内容与政治思想教育内容相对地区分开来。

现行德育大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惟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尚待进一步澄清,本章的讨论将为这种分析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

一、道德类型与德育(一)以家庭伦理为主要内容的古代德育德育的内容因时代而异,也因地域而有所不同。

古希腊的习俗重视虔敬、好客、勇敢、节欲、自制之类的美德,尤以虔敬为重,强调孝敬父母。

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机构都致力于灌输和强化这些美德。

古罗马人教导年轻人刚毅、坚贞、勇敢、虔敬、忍耐、好客、自制,并要求他们把这些美德落在实在行动上。

古代希伯来人的宗教和道德教育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摩西十诫”上。

显然,古代德育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简单的行为规范。

这些私人生活的道德规范,又以家庭伦理为基础和核心。

这一特征在东方尤为明显。

以我国为例,古代习俗道德强调的是上慈下孝、敬史友弟、朋友有信、忠君等,慈、孝、悌、信、忠也就成了基本的德目。

其中多系家庭伦理,少数属于朋友关系和君臣关系的规范。

这是因为,一方面古人的生活虽有一小部分属于国家生活,但以家庭生活为主。

因此,家庭伦理相对发达,而且成为德育的主要内容。

另一方面,古人认为家庭是私人生活和国家生活的道德基础,“家”是一个小“国”,“国”是一个大“家”,因此,家庭伦理可以直接衍生出私德和国民公德规范,“内圣”之道可以直接推出“外王”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则关于道德认识的小故事
故事1: 头戴帽子,身穿裙子,三个女孩在海边玩耍,她们分别来自 中国、美国和日本。一阵海风吹来,中国女孩两手去抓裙子;美 国女孩两手去抓帽子;日本女孩一手去抓裙子,一手去抓帽子。 提示:中国是东方道德传统的代表,耻辱意识强,在义与利 上,重视义。美国恰恰相反,重视利。日本既吸收了中国传统道 德的精华,又很好地借鉴了西方道德传统的优秀成果。 故事2: 两个饥饿的中国人从主持那里得到一个面包的恩赐,二话不说, 两人对半分着吃。两个饥饿的美国人从主持那里得到一个面包的 恩赐,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反正两个人分着吃都吃不饱,不如 我们打个赌,谁赢了谁就享用这个面包”。 提示:中国人重视结果的公平,美国人更重视机会的公平。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二)道德情感 如果以道德情感产生的诱因、道德情感和道德 认识的关系为指标,那么道德情感形式可以分 为三个层次: 第一种是直觉的情绪体验,它是由对某种情境 的感知而引起的,对于道德规范的意识往往是 不明确的; 第二种是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第三种是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道德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张三捡 到被人的钱于是准备把钱还给失主。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张 三在路口等了许久没见有人来找钱包,他又想干脆把钱包交给警察叔叔好了。这是道德意志;去派 出所的路上他看见一家游戏厅忍不住进去玩了一会,没想到张三连捡到的钱也输光了,从游戏厅出 来张三十分的懊悔。这是道德意志不坚定的结果。 道德行为是指个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动。案例 2中老师把全班42名学生各任命为班干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官衔”,其中中队长就有12名, 负责收作业的小组长25名,还有专门负责关门的“门长”,负责关灯的"灯长"。 这其实老师想让 每一位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
(一)道德情感的内容
义务感是个人对所负社会道德任务的认识和体验。义务感 有促使个体在活动中积极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 责任感是个人力求完成自己的道德任务的行为倾向的内心 体验。义务感和责任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羞耻感是个人的道德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这是一种谴责 自己的行为或动机的道德情感体验。
一、道德及品德的概述
(四)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1.联系
品德的内容来源于道德 个人品德的内容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一、道德及品德的概述
(四)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 (2)道德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3)道德的内容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
(4 )道德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和调节是通过外在舆论的压力来实现的;品德对人的行为的 约束和调节是通过内心驱使来实现的。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品德?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如何?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3.简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4.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5.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6.影响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思考与练习
7. 品德不良行为主要有哪些种类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二)道德信念的产生
2.道德信念的培养 (1)教育者言行一致 (2)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促进道 德认识的内化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三)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1.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趋势 2.由注重行为效果向注重行为动机发展的趋势 3.由评价他人向自我评价发展 4.由片面向全面发展的趋势 5.由外部向内部发展的趋势
二、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
(一)品德不良形成的客观环境因 素 1.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 2.不良的学校环境 3.不良的社会环境
二、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
(二)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心理因素
1.道德认识水平发展低下 2.道德情感的匮乏 3.道德意志的薄弱 4.道德行为的不良习惯
二、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组织、调 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 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个体在一定道德意识 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 德意义的行动。
第二节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LOGO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 5 )道德是社会学与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二者研究 的范畴不同。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极为复杂,为了便于分析, 心理学上一般认为品德包含四个基本的心 理成分: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 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的概念、 原则、信念、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 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对人、对事包括对自 己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
一、道德及品德的概述
㈡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由国家 政权保障执行的行为规则,由执法机关监 督执行。 法律总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 级专政的工具,在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 守法者不一定是道德高尚者,违法者不一 定是道德低下者。
一、道德及品德的概述
(三)什么是品德 品德是指个人的道德面貌,它是个人 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 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也称作 道德品质。 在我国品德还可以称为德行或品行,操 行等。
讲完这个故事,研究者要求儿童回答一些问题: 海因兹是否应该被判刑?为什么?
一、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阶段 第六阶段:普通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LOGO
一、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道德是由种种规则体 系构成的,道德的实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社会规则的认识和理解; 二是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道德 的基础。
一、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 故事1: 一个男孩约翰听到妈妈叫他去吃饭,就过去开餐 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 一个盘子,盘子里有15只茶杯,结果撞翻了盘子, 打碎了15只杯子。 故事2: 一个男孩亨利趁妈妈外出,想偷吃橱柜里的糖果, 由于糖果放得太高,他爬上椅子后还是够不着, 结果碰翻了杯子,杯子掉到地上碎了。
第九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LOGO


案例1: 张三是小学6年级学生,有一天他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包, 心想这个钱包要还给主人。张三在路口等了许久没见有人 来找钱包,他又想干脆把钱包交给警察叔叔好了。去派出 所的路上他看见一家游戏厅忍不住进去玩了一会,没想到 张三连捡到的钱也输光了,从游戏厅出来张三十分的懊悔。 案例2: 据某报报道,最近在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二年级(5)班发 生了一件稀奇事:全班42名学生各个都当上了班干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官衔”,其中中队长就有12名,负 责收作业的小组长25名,还有专门负责关门的“门长”, 负责关灯的"灯长"。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 1.直觉的情感体验 2.形象的道德情感 3.理性化的道德情感体验
三、道德意志的形成
(一)果断性 (二)自觉性 (三)坚韧性 (四)自制性
四、道德行为的形成 (一)道德动机的激发 (二)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三)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三节 良好品德的培养模式
主要内容
品德的界定及心理结构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良好品德的培养模式 不良品德的矫正方法
第一节 品德的界定及心理结构
LOGO
一、道德及品德的概述 ㈠什么是道德 1.关于道德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1)道德的起源 (2)阶级的起源 (3)道德的沦丧 (4)道德的重建
一、道德及品德的概述 ㈠什么是道德 2.道德的心理学概念 道德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 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 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传 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 关系和行为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 活动的总和 是由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各种行为 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是 否符合准则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是人们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 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绪体验。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道德情感的形式; 一个是道德情感的社会性内容;
一、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 1.前道德阶段 2.他律阶段 3.自律阶段
一、道德发展理论
(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论
海因兹的老婆患了癌症,医生说只有本城的一家 药店的药才能救她。海因兹四处借钱一共凑得 1000元钱,可药店的老板却把成本只有200元 的药卖2000元。海因兹只好跟老板说他的妻子 要死了,请求他便宜点或赊账给他,老板不同意, 并且说他卖药就是为了赚钱的。走投无路的情况 下,海因兹夜里撬开了药店的门,偷走了他妻子 需要的药。
二、品德不良的转化
(一)醒悟阶段 (二)转变阶段 (三)自新阶段
案例分析
本章开始所列的案例案例讲的是个体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道德行为方式等基本心理成份的相互转化。 如本章第一节所述个人的品德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行为中,体现在当个体的行为可能影响他人的利益 时个体所作的行为选择中。随着品德的发展,个体可能学会体谅别人,自制和利他。 良好的行为是与个人的道德为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