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能力培养的多样化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只顾传授知识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原来的应试教育就过多的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割裂开来,培养出来的只是眼高手低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人才。所以,我们应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应完成的第一个目标。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这几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如,在学习《春》这篇写景文章中,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如,在每节课前安排两名同学进行演讲,开辩论会等,从而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写日记,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我认为“听、说、读、写”能力都应注意培养。同时,学生的处世、应变、协调能力等也应在语文课上得到培养。

2、注重师生交往的平等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教师要转变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有效参与学习的主体者、主动者。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如课堂上,一位同学对某个问题做出了正确解答,老师仍然追问:“他回答的对不对呀?”学生则齐答:“对”。由此可见,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互动。

3 、注重学习方式的民主化

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这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传统学习方式强调接受,建立在人的客观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失,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消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如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分组合作表演课文内容,学生便自由组成了一个小组。课外他们为表演好课文内容,献计献策,选资料,互相帮助,学习研究。有的编歌舞、话剧等。等到课堂交流时,在课堂上尽情展现,使得课堂生动、活泼,对课文的理解收到了显著效果。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潜能得到了开发,主动的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语文课堂应该

是开放而富有创新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

4、注重课堂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教学评价的“多元”,既要评价学生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评价学习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要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回答后可以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在评价中,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如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对“愚公移山”一事你持何态度?让学生展开讨论,大多数同学表示赞成,并要学习他不怕困难,坚信有志者事竟成。但也有个别同学持反对态度,主张搬家或绕道而行,批评愚公不知变通等。同学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最终焦点落在老师的评价上。我们老师在总结时可以说:同学们各有各的理解,大家讲的都有道理,特别是持反方意见的同学,发言能与众不同,表述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了不起!我们尊重了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而且使学生爱思考,敢思考,会思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还经常多用赞赏、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在课堂评价中有效的落实“三维目标”,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独特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5、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生活世界中。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等歌颂父母的课文时,我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事。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还能对学生心灵产生强烈震撼,很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如学习了关于环保类的文章后,布置学生开展对当地的生态和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类似这样的活动,把语文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扩大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范围,新课程所要求的对学生实施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6、注重教学内容的问题化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称为“去问题教育”。而美国人却不这样理解教育,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了,我的知识就是这么多,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已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7、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化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