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寻租
非税收入管理中的权力寻租分析及防治
[】 卓敏 .从现 行会 计准 则看公 允价 值 计量 1 [】 数量经济技术 经济研 究, 0 3 0 ) J. 2 0 ( 1. [] 志英. 会计 准则体 系 下公 允价 值 计量 2张 新 的谨慎 运用 [】 中国 商界 ( J. 下半 月 )2 0 ,09
( 2) 0 .
权 力 和 管 理 、 控 、 规 中 的漏 洞 , 求 获 监 法 寻
( ) 三 使用 者 监 督机 制 要 逐 步 形 成 财 务 报 表 中 的 利 润 表 和 现 金 流 量 表 中要 单 列 公 允 价值 变 动 损 益 的有 关 信 息 。 要 及 时披 露 公 允 价 值 的 确 定 方 法 、 认 政 确 策 、 值 计 算 影 响 、 允 价 值 与 交 易 价 格 估 公 差 异 等 信 息 。要 尽快 形成 使用 者在 现 实适
配和 再 分 配 的一 种 形 式 加 强 非税 收入 管 理 是 实 践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必 然 要 求 , 构 建 是 公共 财政 框 架 的 重 要 内容 之 一 , 时 也 是 同
诸 多因素的影响 , 再加上相应的法制 建设
滞 后 , 国 的 非税 收 入 管 理 中还 存 在 不 少 我
化 程 度 。 此 外 , 必 要 进 一 步 加 强 对 公 允 有 价 值 计 量 的信 息 披 露 。 比如 说 , 允 价 值 公 与 目前 市 场价 格 的 差 异 与 比较 说 明 , 货 非 币 类 的 金 融 性 资 产 的 公 允 价 值 的 确 定 方 式和 公允 性 的具 体 说 明 。 位 在 资 产 负 债 单 表 的 附 注 中 说 明 公 允 价 值 的 属 性 应 用 和 损 益 影 响 , 起 到很 好 的效 果 。 将 ( ) 行 公 允 价 值 的 应 用 环 境 要 完 四 实
禁止利用职务进行权力寻租
禁止利用职务进行权力寻租权力寻租是指在拥有权力的职务上,以违法、违规的方式为个人谋取私利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为了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必须禁止利用职务进行权力寻租。
本文将探讨禁止权力寻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和惩处。
一、禁止权力寻租的重要性利用职务进行权力寻租,首先会导致公共资源的非法获取。
在政府机关和公共部门中,公共资源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的,以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和利益。
但是一旦官员或公务员滥用职权,将公共资源据为己有,就会将资源流向个人或特定团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不公平分配。
其次,权力寻租行为容易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
腐败是不道德和不合法的行为,主要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
当权力被滥用时,往往需要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
这不仅违背了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削弱了政府的信任和公众的对政府的支持。
此外,权力寻租还会破坏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包括教育、医疗、社保等。
但当权力被滥用,职务不正被利用时,就会导致公共服务的质量下降,无法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这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二、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和惩处为了防止和打击利用职务进行权力寻租的行为,需要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和惩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做法: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权力寻租的行为,并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这样可以为打击违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
2. 强化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务人员行为的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权力寻租的违规行为。
同时,加大对监督部门的力度和力度,确保监督的有效性。
3. 加强纪律约束。
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公务人员,应该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这包括严肃查处、追究责任以及追回被侵害的利益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震慑公务人员的违规行为。
4. 完善公共服务机制。
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和机会。
预防政府官员权力寻租现象
预防政府官员权力寻租现象一、权力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1、权力过分集中:在政府和企业内个别人员权力过大,决策权力过分集中,都会违背民主制度的实施。
权力过分集中会导致公民与政府公职人员双方权力制衡的模式失调。
公务员行贿受贿,滥用权力的现象就没有可制约其的力量,这样会加剧权力寻租行为。
2、监督体系缺陷:严重缺乏基本的管理体系,为权力寻租行为加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内部监督不到位或脱节,不能形成环环制约的良好制约格局。
3、中国遗留的封建习俗影响:中国人有特殊风俗习俗,有自己的处事方式。
而这种处事文化,容易助长寻租行为的滋长。
中国强调中庸,强调自律,缺乏建立规范制度的意识。
4、缺乏诚信文化:代理人应当有履行自己的义务的法律的意识和要求。
然而在中国前当的市场环境气下,缺乏诚信文化严重阻碍了的市场正常竞争,为滋生寻租行为提供了机会。
代理人、本人的正义和责任心缺失,显示机会主义倾向和只为追逐短期利润的倾向,加重了权力寻租行为的问题。
二、权力寻租行为防治的措施1、强化监督机制,遏制权力寻租行为监督机制一直是市场的薄弱环节。
缺乏监督机制只显示市场透明度不高。
一个良好的监督机制既保证系统和规定实施和执法,正确使用各种标准,和保证透明和公平的市场操作。
2、改变地方政府的功能,遏制权力寻租行为科学合理、准确地划分范围和界限政府的经济职能,并对地方政府的执行功能设置基本的手段和方法。
尽可能地规范官员行为和约束行为的程序,注意规范地方政府官员的锻炼形式和办事程序。
同时,尽可能多地对公职人员进行严格辅助。
所以,寻租人员无法从寻租行为获得可观利益,寻租者会选择放弃寻租。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可以将一些程序交给市场自动调节,下放官员权力,削弱寻租的有效方式就是优化政府的经济管理方式,缩小其管制范围,减少政府办事人员,党政干部寻租的机会。
3、增加寻租惩罚的机制,遏制权力寻租行为惩罚机制存在的严重的缺陷,会导致许多当地政府和寻租者继续寻租没有顾虑。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学理论——“权力寻租理论”。
该理论主要关注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从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权利和损益者之间的关系。
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该理论逐渐成为了经济研究的重要分支。
本文将回顾权力寻租理论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启示。
1.权力寻租理论的起源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一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他们认为政府应该放弃管制市场的想法。
然而,他们发现政府不仅没有完全放弃管制市场,反而更加积极地干预市场。
以布坎南、扬森等人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政府行为背后的主要动机就是权力:政府的行为不仅是为了满足公众利益,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特权阶层的利益。
他们提出了权力寻租理论。
权力寻租理论主要研究政府行为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
根据该理论,政府为了追求其自身利益,会使用其掌握的权力来寻求更多的好处。
具体而言,政府的工作人员通过政府规定和政策来协助特定群体(即“特权阶层”)获取一定的利益,并通过这些措施获取更多的收益。
在20世纪80年代,布坎南等学者进一步扩展了权力寻租理论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他们通过深入探究某些经济和政治结构上的弊端和制度上的异常,揭示出政府和市场交互作用的真正本质,在更广泛的领域和实践中提供了更严谨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权力寻租理论的出现,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们必须意识到,在交互作用中,我们可能将自己置于特定的社会位置,并利用政治、经济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同时,我们还不能忽视政府的“慷慨”和其在道德制度上的“哲学缺陷”,从而形成政府的形象利用宣传和道德引导来树立自己的形象。
总之,权力寻租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尤其针对现代社会和经济学中市场和政治相互作用发展的趋势。
我们需要重视权力寻租行为以及它们产生的综合影响,以便更全面、科学和有效地进行管理运营,提高我们对市场和政治的理性认识和决策水平。
_权力寻租_现象的形成及其矫正
出 如 下 特 征 一 是 权 力 具 有 强 制 性 因此 无 论 权 力 行 使 的 结 果 对 与 错 就 须 执行 二 是 权 力
,
” 具 有 独 立 性 这 是 指 权 力 独 立 行 使 不 受 外 力 干 涉 又 谓 独 断专行 三 是 权 力 不 能 自 己 运
, , ,
“
行 必 须 由公 职 人 员 来 行 使
, , ,
、
“
”
了 财 产 所 有 权 使 得 一 方 面 传统计 划 体 制 下 的 行 政 约 束 软 弱 无 力 另 一 方 面 市场 主 体 尚未
, ,
发 育 成 熟 新 的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产 权 约 束 尚未 形 成 这 是 造 成 国 有 资 产 被 权 力侵 吞 而
年
总量为 即有租金为
计算
, ,
亿
元 租 金 之 大 腐 败 程 度 之 高 让 人 咋舌
,
进入
化
“
。
年 代 由 于 计 划 体 制 还 在 起 作 用 市 场 体制 仍 未 健 全 出现 了经 济 秩 序 的无 序
年 前 情况 比较 寻租 有 了新 的特 征
, ,
。
与
、
归 纳 起 来如 下
, ,
年 代 在 我 国 第 三 次全 民经 商 大 潮 下 权 力 市场 化 已 呈 公 开 和 半 公开 化 各 种
延安 教 育 学 院学 报
年第
期 总第
期
“
权 力 寻 租 现象 的 形 成 及 其 矫 正
艾延 河
”
一
我 国在 向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制 的 推 进 中 出现 了 以 权 力参 与 分 配 为特 征 的 寻 租
我国农村权力寻租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其治理
我国农村权力寻租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其治理在中国社会厉行反腐倡廉的背景下,我国农村权力寻租现象仍然呈现高发态势。
究其原因,主要有思想、经济、制度、文化等层面的问题。
农村权力寻租现象造成阻碍经济发展、动摇群众基础、扩大社会不公和败坏道德风尚等不良影响,亟需从经济建设、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等方面加以治理。
标签:农村;权力寻租;成因;影响;治理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腐败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的重要论断,权力寻租首入政府工作报告。
权力寻租是将政府官员假设为经济人的一个概念,是指政府官员以自身掌握的权力作为资源,非法利用自身权力来维护甚至寻求自身利益的一种行为。
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厉行反腐,强调“老虎苍蝇一起打”,大力肃清从中央到基层沉积已久的腐败淤泥。
然而,我国农村基层的权力寻租现象依然呈现高发态势,对全面深化改革与反腐倡廉建设的持续推进阻力甚大。
厘清我国农村权力寻租现象的复杂成因,深刻认识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其有效解决路径,成为当前深入推进反腐进程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村权力寻租现象的成因现今,权力寻租现象已成为阻碍国家进步的一大顽疾,特别是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多方面原因交互作用产生的贿选、侵吞公共资产、扣留政策拨款等贪腐行为,对农村发展产生严重阻碍。
对农村权力寻租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可发现其成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思想层面。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农村权力寻租现象频发的根据便在于农村干部与村民个人思想素质的不足。
相对城市而言,由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的限制,农村干部与村民思想素质较低,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繁衍滋生的内心沃土。
从村干部来看,村干部基本由选举出来的当地农民担当,文化水平较低、政治意识和法治意识不足。
部分农村干部缺乏为民服务的政治素养,权力边界概念模糊,对寻租所产生的法律后果认识不清,法律威慑作用难以发挥。
在如此思想条件下,部分干部认为自己是掌握大权的“一村之主”,为满足一己私利滥用手中权力,从事设租寻租,对农村发展危害巨大。
权力寻租
寻租理论”(Rent-seeking theory)最早始自亚当?斯密。
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一向是以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上的自由竞争为增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最佳机制。
然而,现代经济学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在现实社会中,由于某种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引导,个人趋利避害的竞争行为有可能导致经济资源的非生产性耗费。
寻租理论就是以研究非生产性竞争活动为主的经济理论。
寻租理论的着眼点,并非这类活动的道德范畴,而是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寻租”这上概念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安?克鲁格于1974年正式提出,她在《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中说:“在多数市场导向的经济中,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制比比皆是。
这些管制导致各种形式的租金,以及人们经常为这些租金而展开竞争。
在某些场合,这种竞争是完全合法的。
在另一些场合,寻租采取其他形式,如贿赂、腐败、走私和黑市。
”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布坎南则把寻租定义为:“指那些本可以用于价值生产的资源被用于只不过是为了决定分配结果的竞争…寻租从总体上看没有配置价值,是一种纯粹的社会浪费。
”“权力寻租”一般指政府的各级官员或企业的高层领导利用手中的权力,避开各种控制、法规、审查,从而达到寻求或维护既得利益的一种活动。
一方面,政府官员行使各种政府行为,对资源进行调控,此为权力;另一方面,政府官员本身又是经济角度的人,如果有客观上缺乏对政府官员的有效监督和管理,而在主观上政府官员缺乏职业道德和崇高的社会不胜任心,此时,缺乏约束的政府官员就渐渐丧失理性,利用政府赋予的权力换取金钱以满足个人私利,这就是所谓的“权力寻租”。
寻租活动被称为人类社会的"负和博奕",即一场就社会整体而言损失大于利得的竞赛,它不但造成寻租行为本身的资源非生产性消耗,而且通过引起经济扭曲而导致效率损失。
这种效率损失被称为是"看不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
"权力寻租"具有必然性,只要有权力的存在,只要这种权力一旦失去制衡或制约,它必然会有寻租的要求。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现代社会,权力寻租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权力寻租是指利用权力来获取私利的行为,是权力滥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许多国家和领域,权力寻租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对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对权力寻租理论进行回顾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权力寻租现象的本质和特点,为解决权力寻租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背景中,学者们对权力寻租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
在政治层面,权力寻租往往表现为官员滥用职权、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
在经济层面,权力寻租可以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竞争受限等问题。
在社会层面,权力寻租可能导致失信、社会不公正等问题。
权力寻租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权力寻租理论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指导意义:权力寻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权力寻租的本质和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权力寻租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权力寻租对不同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相关领域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社会政策意义:研究权力寻租问题有助于政府和管理者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治理措施,防范和打击各种形式的权力寻租行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和公共管理水平。
3. 经济发展意义:权力寻租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扭曲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阻碍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权力寻租的影响机制和路径,有助于加强经济改革和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更好的成效。
4. 知识补充意义:权力寻租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其研究内容涵盖广泛,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丰富学科理论。
研究权力寻租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社会政策意义、经济发展意义和知识补充意义,对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提升管理水平和学科研究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权力寻租理论是由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戴维·麦克劳德(David Meckrath)提出的,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权力寻租理论认为,在一个政治和经济条件下,各种权力组织都会以任何可行的方式,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这种利益最大化包括垄断市场、获得特权、获得行政计划和税收收入等方面。
而权力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政治、正式和非正式渠道。
政治渠道解决了官僚主义、政治操纵、选举等问题,正式渠道也解决了法律框架下的法律规定、政策制定过程等问题,非正式渠道解决了一些潜规则方面的问题。
这些渠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良性的利益博弈环境。
权力寻租理论给我们提出了以下三点启示:第一,政府部门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应当审慎。
政府机构应当秉持最小化干预、最大化自由市场的原则,制订出可持续的有效政策,从而维护企业的公平和公正竞争的环境,避免派系斗争、政治操纵和严重的行政不当行为,从而维护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环境的良好性。
第二,要利用好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被广泛认为是分配资源和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透明、高效、自发和竞争性。
使用市场机制能够对一些企业进行监管,防止他们抱团行业垄断,促进企业间的竞争,挑战传统行业,提高各个行业的内部效率,并需要具备自我修复能力,可以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第三,完善法制环境和监管体系。
这可以确保政府利益和企业利益之间的平衡,保护公众利益和消费者权益等,高效解决对市场恶意机构滋生、针对市场自身的问题。
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监管体制不仅可以防止一些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更可以推进营商环境的良好性。
总之,权力寻租理论为我们建立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深刻启示。
在政府机构的监管下,市场自由化,权力分散,竞争平等,才能重塑健康的市场经济格局,建立良好的营商环境。
基于市场化条件下物资采购中的权力寻租行为研究
基于市场化条件下物资采购中的权力寻租行为研究一、权力寻租行为的概念权力寻租行为,是指个人或组织利用其所掌握的权力位置,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或收入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规范性制度相对不完善或监管不严的情况下。
在物资采购中的权力寻租行为,一般是指采购人员或相关管理人员通过滥用职权,以虚假或不合理的理由,干扰市场的正常竞争机制,谋求不正当的私利。
二、市场化条件下物资采购中的权力寻租现象1. 合同内部交易在市场化条件下,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时往往倾向于与固定的供应商进行合作,这种合作可能导致供应商与企业内部人员之间形成合同内部交易的关系。
采购人员可能会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向某些指定的供应商提供信息,使其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位置。
而这些供应商在获得订单后,会将部分涉及到的利润返还给采购人员或相关管理人员,因此形成一种双方共谋的权力寻租行为。
2. 不公开竞争性招标在市场化条件下,企业物资采购往往通过招标的方式进行。
一些企业往往会通过不公开、透明度不高的招标程序,以及指定特定的供应商参与招标,这就给了部分供应商与企业内部的相关管理人员合作的机会。
这些供应商可以利用其与企业内部人员的关系,在不正当的得到招标的信息,从而获得不正当的竞争优势。
3. 滥用职权导致信息不对称在市场化条件下,物资采购执行人员常常会利用自己的职权地位,以不真实或不完整的信息使供应商失去了真正确的参与招标的机会。
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那些真正的合理的供应商与企业的采购人员无法进行公平竞争,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权力寻租的行为。
三、市场化条件下物资采购中权力寻租现象产生的原因1. 制度不完善市场化条件下的物资采购通常需要依赖一定的法规和规范去规范和约束企业内部物资采购活动。
当前一些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监管不严格,导致一些内部人员滥用职权,以获取不正当的私利。
2. 利益驱动在市场化条件下,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和市场优势,往往会倾向于选择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多利益的供应商。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权力寻租理论是指一些个人或团体通过占据有利的地位,获取特权和利益的行为。
这一理论对于解释社会中的权力分配和资源分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文献回顾和理论启示两个方面来探讨权力寻租理论的相关内容。
一、文献回顾1.权力寻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权力寻租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戈登·图洛克提出。
他认为,由于政府在资源分配中的重要地位,政府的官员和行政机构就有能力在资源分配中获取特权和利益,这种行为就是权力寻租。
图洛克的理论得到了后来许多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和拓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权力寻租理论体系。
2.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许多学者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权力寻租现象在各个社会中普遍存在。
腐败行为、政治家族化、行政垄断等现象都可以看作是权力寻租的表现。
一些案例分析也表明,权力寻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负面影响,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公平的缺失。
3.理论批判与反思虽然权力寻租理论在解释权力分配和资源分配方面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也受到了一些批判。
有学者认为,权力寻租理论过于简化了政府行为和官员行为的复杂性,忽视了政府在资源分配中的积极作用。
对于这一理论的评价和反思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理论启示1.政府监管与制度建设权力寻租理论的研究表明,政府在资源分配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加强政府的监管和制度建设是防止权力寻租的重要途径。
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和制度框架,降低官员和行政机构的权力寻租成本,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的公平发展。
2.公众参与与信息公开权力寻租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和政府行为的不透明。
加强公众的参与和信息的公开是防止权力寻租的有效手段。
通过加强公众监督和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3.法治建设与民主监督权力寻租理论的研究也表明,法治建设和民主监督对于预防和惩治权力寻租行为至关重要。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司法机构,加强对权力寻租行为的打击和制裁,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途径。
试论权力寻租行为及其防治
试论权力寻租行为及其防治【摘要】权力寻租行为是造成官员腐败、社会不公和社会动乱的源头。
寻租腐败的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日益突出。
本文将通过分析权力寻租行为的含义、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字】权力寻租;防治;制约机制0.引言权力寻租行为是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阻碍。
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的监督体系中,存在着许多缺陷。
如果没有规范的监督机制,会造成政府部门在调控经济的过程中的权力寻租行为的泛滥,削弱了政府调控对经济的积极因素。
1.权力寻租行为的含义以及危害1.1 权力寻租行为的含义寻租是指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而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
它包括“旨在通过引入政府干预或者终止它的干预而获利的活动”[1]。
这一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安·克鲁格提出。
资源的优化配置要以有效控制作为发展条件,产权的归属决定了交易成本的水平。
权利的结构和制度的规则会决定产权的归属。
人类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有两种:有一种是就像企业等经济组织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合法的对利润的追求,通过正当的生产性活动增进自己的福利。
另一种是如政府部门用自己的特权,通过设置一些收费项目的方式,来为本部门谋求好处,是通过一些非生产性的行为获得利益的行为。
官员通过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个人捞取好处,企业贿赂官员得到项目、特许权或其它稀缺的经济资源。
类似这样的寻租行为是一些既得利益者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和对既得利益进行的再分配的不合理的活动[2]。
政府公职人员在寻租时并不是被动接受,往往是主动谋求各种利益,寻租的腐败是寻租双方的经济个体利用体制漏洞获益的过程。
寻租行为往往会使政府的决策或运作受利益集团或个人的摆布。
这些行为有的是非法的,有的合法不合理的。
权力寻租行为往往是造成官员腐败、社会不公和社会动乱的源头。
1.2 权力寻租行为的危害对权力寻租行为的管理不规范造成了国内经济丑闻频发。
它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对社会导向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权力寻租理论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来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的研究。
简而言之,权力寻租是指个体或组织利用其在政治、经济或社会中的地位和资源来获取不劳而获的收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关于权力寻租理论的经典文献,探讨其启示对于当代社会和经济的重要性。
在经典文献中,最为著名的权力寻租理论之一就是Mancur Olson的《集体行动与政府》。
在这本书中,Olson认为在任何一个群体中,总会有一小部分人通过利用自己的权力来获取不义之财,这就是所谓的“特殊利益集团”。
他指出,这些特殊利益集团往往能够通过政治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而导致整个社会资源的极端不平等分配。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当今社会中一些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比如政治腐败、贿赂现象等都可以被视为一种权力寻租行为。
另一个经典的权力寻租理论文献是George Stigler的《政府的企业行为》。
Stigler在这本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政府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提出了所谓的“规则犯罪”理论。
他指出,政府往往通过制定一些有利于特定企业或产业的法规和政策,来为这些特殊利益集团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
这一理论在当今的经济体制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垄断行业通过政府干预来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等问题都可以被理解为权力寻租的表现。
除了这些经典文献之外,还有一些关于权力寻租理论的新发现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近年来兴起的“监管寻租”理论。
监管寻租理论认为,一些企业或产业通过操纵监管机构的行为来获取不义之财。
这一理论在当今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比如一些行业通过行业协会、行业协商等方式来影响政府对其行业的管理政策,从而获取更多的利益。
权力寻租理论是我们理解当今社会和经济中一些不平等现象的重要工具。
通过回顾一些关于权力寻租的经典文献,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权力寻租的本质和现象,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
当前我国权力寻租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当前我国权力寻租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财务管理1103 郭珈瑞著名政治思想家阿克顿说过,“权力会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会产生腐败”。
因此权力寻租与权力就是一种伴生的关系,自人类社会产生以后,就出现了权力,而权力的出现则衍生了权力寻租,这是亘古的社会现象,亦是权力寻租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哲学上,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原动力。
而对于一个有权力的人来说,权力的公用和私用就是一对矛盾,即权力之于公众需求的满足和对自我需求的满足,而权力对于有权人的非生产性自我满足就是权力寻租。
因此,人的私欲是权力寻租产生的另一个根本原因。
以上两点是权力寻租这种社会现象产生的普遍原因,我国权力寻租现象也不例外,但是我国权力寻租也有特殊性,即我国权力寻租产生的个别原因。
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自秦朝以后,权力便收归中央,实行严格的集权制。
并且以后历朝历代,这种趋势不断加强(元朝是历史中的特例),权力愈发地集中在某一些人或某一个利益集团手中,甚至某个人。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依然实行单一制体制,即权力集中在中央。
而我国又实行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其他政党参政的政党制度,因此我国现行体制并没有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局面,并且权力的集中是相对而言的,中央对于地方来说有至高的权力,而这种现象对于地方来说也是存在的,一级地方对于下一级权力也高度集中,因此权力集中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普遍存在,在某一区域中权力总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我在文章的开始就引用阿克顿的名言,“权力会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会产生腐败”。
而当前我国权力过于集中的政治体制便是我国权力寻租产生的个别原因之一。
二、以上所说的历史渊源正是我国权力寻租不断衍生的另一个原因,即权力寻租在历代民众心中的影响和对意识的干扰。
权力寻租这一名词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是若说腐败,便无人不知了,腐败是概念分界更加明确的权力寻租,二者几无所异。
人人都对腐败有一个明确的认知,那就是腐败是一种黑暗的、错误的社会现象,人们对于之也都持之反对的态度,可是深入到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对于腐败却只能是过多的无奈甚至妥协,更甚至是默认,尤其是在我国悠久的剥削制国家历史中,妥协思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这种思想的不断延续则是我国权力寻租产生的另一意识层面的原因。
权力寻租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汇报
权力寻租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汇报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权力寻租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方针政策,全面推进权力寻租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现将我局权力寻租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汇报,供各位领导参考。
一、工作开展情况自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权力寻租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以来,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落实,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在工作开展初期,我局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同时,我局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二、整治工作成果在权力寻租专项整治工作中,我局深入挖掘问题线索,加大查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具体表现如下:1.加大了对权力寻租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严肃处理了一批违纪违法行为;2.强化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建立健全了相关制度和机制;3.加强了对决策程序的监督,规范了决策程序,保障了决策的公开透明和公正公平;4.深入推进政府监督体系建设,建立了健全的监督机制和工作流程,有效防范了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
通过以上工作措施的落实,权力寻租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开展权力寻租专项整治工作过程中,我局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领导干部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存在一些权力寻租行为,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纠正;2.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规范和不规范现象,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3.一些职能部门对权力寻租行为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有些工作措施和举措还不够得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以上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分析和总结,找准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在权力寻租专项整治工作中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我局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整治执法司法领域的权力寻租问题。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权力寻租是指政治家或政治团体利用其权力或地位获取非经济或非公共利益的行为,即“不劳而获”或“耍小聪明”。
此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能够深化人们对政治制度的认识,为改革提供合理建议,为反腐提供依据。
本文将就相关论著进行回顾,并得出分析与启示。
本文关注的四部著作是Joseph E. Stiglitz的《制度经济学:制度对市场和政府之间的交互作用之影响》、Douglass C. North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Daron Acemoglu和James A. Robinson的《为什么国家贫穷》和Mancur Olson Jr.的《权力寻租:官员、利益团体和社会的演变》。
Stiglitz在他的书中介绍了制度经济学的概念,认为制度改变可以影响市场和政府的互动。
他强调了制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政府中产生的权力寻租现象。
他认为政府机构存在信息不对称,官僚机构有着更多的信息流通,因此官员能够利用这些信息流程获得专业知识和影响力。
这种影响能够使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兼顾其他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导致政策的不公平性和低效性。
North在他的书中较少阐述这种“权力寻租”的现象,而更强调了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
他指出,制度变迁是必然的,因为制度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例如,新技术的引入、经济现象的发生、政治动荡等,都是制度变迁的推动者。
此外,他还提出了制度持续性的概念,即一个制度能够持久存在,是基于事实而非个人意志的结果。
Acemoglu和Robinson的经典著作《为什么国家贫穷》中,他们使用组合理论来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国家比其他国家更富裕和稳定。
他们认为,成功的制度是建立在对公民利益和稳定性的基础上,而成功的经济政策应该是衍生于制度。
而基于权力寻租的制度则会导致制度脆弱,经济政策不负责任,经济腐败并严重影响经济增长。
最后,Mancur Olson Jr.的《权力寻租:官员、利益团体和社会的演变》详细阐述了权力寻租的现象及其影响。
浅析权力寻租及治理
力缺失, 力的行 使就容 易丧 失理 性和超越制度规范 , 权 使权 力成为换取
金钱满足个人私利和小 团体利 益的手段 , 终导致“ 力寻租 ” 最 权 行为的
发生。
由此可见, 公共选择 学派 的视野里 ,权 力寻租 ” 在 “ 是指政府的各级 官员或企业的高层领 导利用 手中的权力, 避开各种控制 、 法规、 审查, 以 权力来换取个人及小团体的利益,从而达 到寻求 或维护 既得利益的~ 种活动。因此, 权力寻租 ” “ 实际上就是政治生活 中“ 钱权 交易” 的学术范
・ 学术论坛
浅析权力寻租及治理
施 玲
摘 要 :寻租” “ 从最初的经济学含 义扩展到政治领域 , 与政治权 力结合 的“ 权力寻租 ” 为腐败的代名词 。 成 本文从权力寻租的 内涵和危 害及其治理对
策方面作 了 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权力寻租 内涵及危 害 治理对策
一
“ 权力寻租” 的内涵
现男女就业平 等, 在需要进行社会观念 的变 革外, 最终还 是取决于女性 主体意识的觉醒和 自身素质 的提 高
故此, 在这个科技发达及 信息革 命的年代 , 女性不应 处于被动, 相
当然 , 要真正消除女性就业歧视, 用人单位从观念上改变对女性 的
偏见更为重要 。因为 , 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女性就业 问题 , 是不可能在招
1 3 2
【] 刘继 同 社 区就 业 与社 区福 利 [ 社会 科 学文 献 出版 社 2 M ]
2 0 . : 8 8 0 3 1 l -1 9 2 8
公 共选 择 理 论 的 代 表 人 物 布政 府
保护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活动 。人们 在寻租过程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权力寻租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某些人或者组织通过政治、行政手段获取非市场性财富的行为。
权力寻租理论是经济学和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其研究对象是政治力量如何通过权力寻租获取非市场性的经济利益,以及这一行为对市场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本文将对权力寻租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权力寻租理论的发展历程权力寻租理论最早源自经济学家戈登·图洛克(Gordon Tullock)的著作《政治学分析的计量方法》(The Calculus of Consent),并由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在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作《公共选择理论:政治博弈与经济分析》中得以系统化和完善。
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该理论逐渐得到了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关注和拓展。
二、相关文献回顾1. 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政治博弈与经济分析》布坎南在该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公共选择理论,探讨了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在权力寻租行为中的角色和影响。
他强调了政府干预在市场经济中可能导致的负面效应,指出政府部门也存在利用职权获取私利的动机,从而加大了市场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和失衡。
2. 格洛布《政府失败:公共选择的逻辑》格洛布在该著作中深入探讨了政府在权力寻租中的作用和原因,他认为政府的权力扩张是导致权力寻租行为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政府的干预往往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容易被少数人利用,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公。
3. 区佩薇《权力寻租与制度设计》区佩薇在该文中强调了制度设计对权力寻租行为的影响,她指出好的制度设计可以有效遏制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
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案例分析,她得出了一些有关制度设计的经验和启示,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4. 费雪《政府干预与政策失灵》费雪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认为政府的干预往往具有副作用,导致政策失灵。
政府在权力分配上的不公和权力滥用的行为容易促使权力寻租行为的加剧,从而加大了市场经济中的不确定性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力寻租
————探求权力腐败的根源引例:
2005年,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一家被视为拥有巨额市场价值的煤矿,打着“产权转让”的幌子,最终竟仅以1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私人。
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该煤矿挂牌出售1个半月前,转让结果的文件平鲁区政府已经出笼,且文件中所述的内容与最终的转让情况几乎完全一致。
这家煤矿原本是一个“集体企业”,后来被地方政府和有些相关部门莫名其妙地给戴上了一顶“国有企业”的桂冠。
企业性质悄然变更,成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随意玩弄的“权力物产”。
殊不知,正是因为这座价值数亿元的煤矿被所谓“国有”以后,才给某些人明目张胆地侵吞“国有资产”创造了条件。
凡是有点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不论以什么手段,侵吞国家资财,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人为让国有资产贬值的行为,都是法律所不容的。
尤其是政府官员的“直接插手”或是“暗箱操作”,更是典型“权力寻租”的大亮相。
不论怎么解释,把一个价值可能达亿元的煤矿,以1万的超低“价码”转让给私人,岂不是史上最牛的“交易”吗?一个私人,能够把一个这样的煤矿轻而易举地“拿”到手,且问: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吗?如果这个人没有一定社会背景的话,也可以说不与当地某些“决策者”有“利益关系”的话,1万元就想得个抱不动的“金娃娃”,那不过是“异想天开”的事情。
然而,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就摆在了公众面前,这里边的“猫腻”,就是嗅觉再不灵也能从中“闻”出点儿味道来。
还有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新华社记者根据当地群众的举报和反映,多次试图联系平鲁区相关领导以求真相,但他们都以种种理由不接受采访。
这也许更说明了“权力寻租”是见不得人的。
但腐败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相信,凡是打着“产权转让”的幌子,实则是搞“权力寻租”、中饱私囊、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摘自《中国新闻网》2005年5月26日一、权力寻租的定义
在以上案例当中,我们看到了政府的黑暗,看到了私人力量的“强大”,看到了官商勾结和明显的“暗箱操作”,或许这个“牛人”付出的不仅仅是一万元,而与这家煤矿的市值之间的巨大差额所去何处,也就不得而知。
用权来换钱,最后中饱私囊的腐败案件,或许我
们也已不再当做稀奇的事情,但是有这个案例所反映出得权力寻租,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那么何为权力寻租呢?我们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展开陈述这一概念。
权力寻租概念源于经济学中一个解释特定腐败现象的重要理论,即寻租理论。
为了便于理解,需要说明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包括租金、寻租、权力寻租、腐败。
租金
租金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最早是指地租。
但随着理论研究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
后来泛指一切稀缺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超额收入。
现代研究发现,政府的政策干预和行政管制,如进口配额、生产许可证发放、价格管制,乃至特定行业的特殊管制包括对从业人员数量的限制等等,都可以造成人为的稀缺,从而也会形成超额收入。
因此,现在使用的租金概念就进一步扩大到包括公共权力对经济活动干预或管制所形成的超额收益。
寻租
既然政府政策干预和行政管制能够创造租金,自然就会有人要进行寻求这种干预和管制从而获取租金的活动。
这被简称为寻租。
需要指出的是,寻租概念中的租金并不是所有的租金,而特指源于公共权力的租金即权力租。
因此,寻租可被称为权力寻租。
一般来说,传统经济租的存在及其被获取是合理、合法的,而权力寻租显然是不合理、不合法的。
权力寻租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权力租的形成包括被动和主动两种情况。
例如:在一些法律法规之外,政府另设一些审批软规则,这就是主动寻求权力租得情况,就是主动寻租。
腐败
显然,寻租或权力寻租是一种腐败行为,但腐败并不只限于权力寻租。
准确地说,权力寻租是发生在政府和私人之间以及经济活动领域的,旨在获取权力租的腐败行为。
我们小组认为,腐败形成的两个必备条件是掌握公权和满足私欲,而权力寻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正是权力腐败的原动力。
由此看来,权力寻租是权力腐败的源泉。
从以上的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权力寻租(Power Rent-seeking)的一个基本概念:权力寻租是指握有公权者以权力为筹码谋求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
权力寻租则是把权力商品化,或曰以权力为资本,去参与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谋取金钱和物质利益。
即通常所说的权物交易、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等。
二、权力寻租的特点分析
特点一:利用职务,变“寻租”为“创租”。
创租即我们在上面提到的主动寻租。
掌握
公权的人通过设置人为障碍,热衷于审批、审核,设立各种各样的行政许可,企业为了获得审批,不得不托各种各样的关系来走后门,有时甚至不惜重金,这就直接助长了腐败的蔓延。
也不怪那些手中握有审批大权的官员飞扬跋扈,狮子大开口。
原河北国税局局长在10年之间连连升迁,权力的增大给他带来的不是责任的加重,而是伴之而来的是不择手段的攫取,从李真就任省委办公厅秘书到被任命为省国家税务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的7年间,他利用职务之便,大肆索取、收受他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814万余元;伙同他人侵吞中国东方租赁公司河北办事处人民币、中兴电子有限公司和尼瓦利斯有限公司股份,共计折合人民币2967万多元,李真从中分得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270万余元。
其涉案犯罪数额之巨大,居建国以来河北党政领导干部贪污受贿犯罪数额之冠。
特点二:“公开寻租”成为一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