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法律保护弱势群体案件(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弱势群体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本文将通过一个法律保护弱势群体案件的案例分析,探讨法律在维护弱势群体权益方面的作用。
二、案件背景2018年,某市发生了一起因房屋拆迁引发的纠纷。
原告张某系拆迁范围内的居民,因拆迁补偿问题与开发商产生矛盾。
张某认为,开发商在拆迁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于是,张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开发商赔偿其损失。
三、案件经过1. 诉状递交张某在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后,向法院递交了诉状。
诉状中,张某详细陈述了开发商在拆迁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包括未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拆迁、压低补偿标准等。
2. 开发商答辩开发商在收到诉状后,向法院提交了答辩状。
在答辩状中,开发商辩称,其拆迁行为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不存在违法行为。
同时,开发商还提出,张某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依据,要求法院驳回其诉讼请求。
3. 调查取证为了查清事实,法院依法进行了调查取证。
在调查过程中,法院走访了张某所在的社区,收集了相关证据,并对开发商的拆迁行为进行了核实。
4. 庭审辩论在庭审过程中,张某和开发商分别就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了辩论。
张某强调,开发商的拆迁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要求法院判决开发商赔偿其损失。
开发商则辩称,其拆迁行为合法,不存在违法行为。
5. 法院判决经过审理,法院认为,开发商在拆迁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侵犯了张某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法院判决开发商赔偿张某损失。
四、案例分析1. 法律保护弱势群体的重要性本案中,张某作为弱势群体,在房屋拆迁过程中遭受了不公正待遇。
法院通过审理,维护了张某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法律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这说明,法律保护弱势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2. 法律保护弱势群体的途径本案中,张某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弱势群体基本权的法律保护解读
弱势群体基本权的法律保护解读摘要:文章提出了弱势群体具体范围,分析了对弱势群体进行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
从完善《宪法》规定,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宪法保护;增强弱势群体在法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参与;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司法救济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弱势群体基本权利法律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弱势群体法理基础权利保护一、弱势群体的概念界定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
关于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学术界有多种说法:郑杭生等在1996年出版的《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一书中曾明确提出:“社会脆弱群体是指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的生活有困难者群体。
”陈成文在其专著《社会弱者论》中提出,社会弱者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邓伟志认为:“弱势群体是指创造财富、聚敛财富能力较弱,就业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较差的人群。
”有的学者指出:所谓弱势群体,是指那些不但实际的经济收入偏低,而且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其未来发展也有相当困难的人群。
他们往往面临着心理的和经济的双重困境。
按照国际社会学界、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界达到的基本共识,所谓社会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
法学上的弱势群体概念与其它学科上的界定相比,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法律规范性、强制性和可司法性。
我国《宪法》未明确规定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国内学者根据我国《宪法》规定认为,弱势群体应当包括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及华侨、归侨、侨眷等。
如周叶中教授认为:“我国《宪法》除对一切公民所应普遍享有的权利和自由作出全面的明确规定外,还对具有特定情况的公民设置专条,给予特别保护。
”笔者认为弱势群体具体是指妇女、退休人员、军烈属、儿童、老人、残疾人、青少年、华侨、农民等。
二、弱势群体法律保障的法理基础美国著名学者路易斯·亨金在《权利的时代》一书前言中指出:“我们的时代是权利的时代。
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思考
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经济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经济法作为规范和管理经济活动的法律体系,对于保护社会整体利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法的制定和执行不仅能够规范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够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本文将从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角度进行探讨和思考。
经济法可以保护市场竞争秩序,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市场竞争是激发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如果市场竞争秩序被扭曲,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层出不穷,将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消费者利益受损,市场经济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经济法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制约,保护了市场的竞争秩序,维护了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保护广大消费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利益,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经济法可以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支撑,金融机构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金融市场秩序混乱,金融机构存在违规操作、违法经营等现象,将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积聚,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经济法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仅规范了金融机构的合法经营行为,保护了金融市场的秩序,更重要的是防范了金融风险,维护了金融稳定,有利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经济法还可以保护劳工权益,维护劳动者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创造者,是经济社会中最基础的群体之一,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逐利性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一些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谋求经济利益,往往忽略了劳动者的权益,导致劳工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时有发生。
通过制定和实施劳动法律,明确规定劳工的基本权益和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整体利益,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正义。
经济法还可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保护环境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论新时期我国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
论新时期我国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就是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在新时期,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弱势群体,这些措施包括:一、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我国政府制定和完善了许多法律法规,在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国实施了《儿童权益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等法律,并针对各个特定群体的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使得弱势群体的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落实。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包括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此外,还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征收全国统一的个人缴费标准,联网直接结算等,提高了覆盖面。
三、加大扶贫力度减贫扶贫是保护弱势群体的重要措施之一。
新时期,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实行精准扶贫,通过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措施,使得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积极推动就业就业是保障弱势群体基本权益之一的重要方式。
我国政府对推动就业高度重视,实施创业补贴,鼓励创业创新,鼓励企业吸纳困难群体就业、加强培训、实施稳就业,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基本权益。
五、加强教育改革教育是改变个人命运,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教育改革,加强义务教育基础,加大助学金支持力度,优化中高等教育管理,普及职业教育,建立起学生资助体系和教育保障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新时期我国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得到了有效的加强,包括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力度、积极推动就业、加强教育改革等。
弱势群体权益如何得到保障
弱势群体权益如何得到保障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社会地位、身体状况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是一个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重要议题。
弱势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群、农民工、妇女儿童等。
这些群体在生活中往往面临着各种不公平待遇,如就业歧视、教育机会不均、医疗资源匮乏、社会保障不足等。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呢?首先,完善法律法规是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根本。
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具体的问题。
例如,对于残疾人就业保障的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制定更加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明确弱势群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同时,要加强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其次,加强教育和培训是提升弱势群体自身能力的关键。
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更是如此。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培训项目。
比如,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和资助,让他们能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对于残疾人,可以开展适合他们身体状况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对于农民工,可以提供一些实用的职业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在城市中的就业竞争力。
再者,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重要举措。
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这包括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确保弱势群体在年老、患病、失业等情况下能够得到必要的帮助。
同时,要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比如,对于特困人员,要提供足额的救助资金和生活物资,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以经济法的视角
题 时总是 围绕 着如 何 处理政 府和 市场之 间的 关 系, 协 调社会 和 个人 等 的利益 为 出发 点 和 落脚 点 , 有 着 自己独 特 的视 角。文章 通过 经济 法对弱 势群 体 的法律保 护将 经济 法的
这 一视 角展 示 出来 。
关键词 : 弱 势群体 ; 经 济法 ; 政府; 法律 保护 中 图分 类号 : D 9 2 2 . 2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1 7 5 0 ( 2 0 1 3 ) 0 5—0 1 3 8— 0 4
法 律 的社 会化 不仅促 使 民法 、 行 政法 等传统 法
弱势群体 是模糊 的 , 又是显 著 的 , 每一个 国家 、 每一个 时代会 有不 同 的弱势群 体 , 它并 不是 一个 固 定不 变的群体 。但 是 学 界 对弱 势 群 体存 在 一个 基 本 的分类 , 即将其 划分 为生理性 弱势 群体 和社会性 弱势 群体 。前者 是 因为 生 理性 原 因而 沦为 弱 势 群
体, 比如未 成年 人 、 女性 、 老人 、 残疾 人 ; 后 者则基 于 社会 原 因 而成 为弱 势 群 体 , 比如 因户 籍 、 下 岗、 失
、
弱势群体 的界定 与 类型
弱势群 体并 不是一个 真 正 的群 体 , 它 是用 来分 析在 社会 经济利 益 、 资源配置、 权力 分 配 等方 面 出 现 的不公 平 、 不 合理 现象时 使用 的一个 概念 。很多 学 者和 机 构 均 对 此 做 出过 界定 。 比如 , 郑 杭 生 认 为: “ 社会 脆 弱群体 是 指凭 借 自身 力 量难 以维 持一 般 社会 生活标 准 的生 活有 困难 者群 体 ” ; 陈 成 文 提
论经济法的理念
论经济法的理念一、本文概述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不能简单地认为经济法就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
民商法也调整经济关系,所以,经济法与民商法的调整对象在部分上是重叠的。
经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应该是特定的经济关系,是“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
而且,经济法在对这些关系调整的过程中,遵循自己特有的原则。
本文旨在探讨经济法的核心理念,即经济法如何在保障公平、促进效率、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并通过分析经济法的原则、目标和实施机制,揭示其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首先对经济法的定义和性质进行了阐述,明确了经济法在现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文章深入探讨了经济法的核心理念,包括公平、效率和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分析了这些理念在经济法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经济法的原则、目标和实施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机制和原则实现经济法的核心理念。
本文认为,经济法作为调整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核心理念应当包括公平、效率和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
在实践中,经济法应当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保障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促进经济效率和效益的提高,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经济法还应当遵循法治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公平正义原则等基本原则,确保经济法的实施符合现代法治社会的要求。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经济法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指导经济法的实践和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经济法的核心理念和实施机制,可以更好地发挥经济法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经济法的核心理念经济法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价值追求、基本原则以及所服务的社会目标上。
经济法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上。
公平是任何法律都应追求的基本价值,但在经济领域,公平的实现往往与效率的追求产生冲突。
论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
论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弱势群体仍在面临着各种人权问题,例如歧视、暴力、剥削、贫困等。
因此,提高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是当今的一个迫切任务。
本文将探讨弱势群体的人权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弱势群体的概念弱势群体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处于较为劣势、弱势的人群,包括但不限于贫困人群、少数民族、残疾人、妇女、儿童、农民工、老年人等。
二、弱势群体面临的人权问题1.歧视问题:弱势群体往往会因为种族、性别、宗教、性取向等个人身份而遭受歧视,使他们难以获得公正和平等的待遇。
2.暴力问题:弱势群体往往面临暴力、虐待和恐吓等威胁,使他们处于安全隐患之中。
3.剥削问题:弱势群体在劳动场所中常会遭受剥削,例如农民工、儿童劳动力等,他们会受到不公正的薪酬待遇,或者长时间工作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
4.贫困问题:由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弱势群体在财政、教育、医疗等方面面临着困境,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贫困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1.法律保障,政府应该制定合适的法律条款、政策和计划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
2.打破歧视,加强宣传,建立公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扩大弱势群体的参与合法工作的机会。
3.加强教育,使弱势群体获得更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让他们更有机会参与社会和公共事务。
4.提高财政支出,对弱势群体应进行适当的现金补贴、社会福利救助,并提供更好的基础医疗保障服务。
5.加强人权监管,维护弱势群体的人权,开展社会调查,对有违法行为的人及时予以打击。
四、结语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社会应该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来加强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为全人类构建公正、平等、和谐的社会。
论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经济法保护
社 会 弱势群 体现象 的出现 , 是 任何社 会都 不可
避免 的 , 处 理这一 问题 的关键 在 于政府 所采 取 的措
念主要 有 以下 观点 : 万 鄂 湘等认 为 “ 市 场 经济 体 制 下, 即使建立 了一 套 有关 公 平竞 争 的法规 政 策 , 也 会 有部 分成员 由于受其本 身各类 条件 的限制 , 经 常 处于 不 利 的竞 争 地位 , 比如 妇 女 、 未成年人、 老 年
以人为 本 、 科学 发展 与社会 和谐 的应有之 义 。社 会
弱势群 体能够 生 活安 定 、 共 享社 会 发 展 的成 果 , 做 到虽弱 犹安 , 能巩 固社 会弱 势群体 对社会 的信任 与
理解 , 逐 渐使社 会 弱 势群 体 化 弱为 强 , 能 强化 社 会
弱势群 体对现 实和未 来 的信 心和 勇气 。 构 建和谐 社会 , 我们这个 社会 所需要 的就是 要 努 力形 成全体 人 民各 尽所 能 、 各得 其所而 又和谐 相 处 的局 面 , 不 断得 以巩 固并 强化 的全体人 民的信 任 与信心 , 包括社 会弱 势全体 的信 任与信 心 。
保 护得 以切实完 善 。
一
能、 智能、 处境 等方 面处 于相对不 利 的地 位 。 ”
无论 学者 与政 策 的制 定 者 、 执行 者 如 何 定义 ,
但 都不 否认社 会弱 势群体是 一个 长期存 在 的 , 客 观 上也不 能 回避 的问题 。政 府 对 社会 弱 势 群体 关 注 并 采取 有效措 施 , 使其 化弱 为强 、 虽弱犹 安 , 是坚 持
( 二) 社会 弱 势群体 的特征
、
社 会 弱势群体 的概 念
( 一) 社会 弱 势群 体 的概念
新时期弱势群体经济法保护
新时期弱势群体经济法保护探析摘要:任何一种法律制度均是以诉诸公平,保护弱者为己任的,经济法也不例外。
本文从新时期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对其实施经济法保护的重要性及科学理念,并就如何保护展开了深层次讨论,对健全经济法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经济法;弱势群体;保护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6-0226-01一、何为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由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对该类群体范畴的界定学术界论点不一,经过了长时间的探讨目前已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即弱势群体主要指由一些缺乏相应政治、经济与社会机遇而导致的在社会中处于不利位置的一类人群。
也就是说弱势群体紧靠自身能力很难达到社会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因此他们必须受到社会、国家等力量的支持与帮助。
纵观弱势群体的存在发展状况其包含三类特征,即生活基本状况无法满足社会认可标准;由于缺乏自然、社会及人力资本或一些均等机遇,弱势群体社会地位仅依靠自身努力很难有所改变;他们的生存、发展状况仅能通过国家、社会的宏观倾向与特有支持、扶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改变。
二、对弱势群体实施经济法律保护的科学理念法律制度的科学建立需要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因此在探讨如何对弱势群体实施法律保护时我们也应将公众意识引入其中,令其成为凸显法律保护价值性的基础与前提。
我们首先应在观念上合理转变,变歧视弱势群体为关怀、善待弱势群体;由随机性救助变为有效建立固定的生存保障机制;由单一的自我救助转向社会连带责任的全员性保护;由单一输入式救助向输入与创造双重并进的发展。
对弱势群体实施保护既可借助市场力量、又可借助政府力量,然而无论何种力量均需要法治、法律的科学保障。
这是由法制法规固有的整体公平理念、实质公平理念及社会发展理念决定的。
法律最基本核心的价值就在于公平,而弱势群体则往往由社会权利不公平分配、结构不合理等缺陷导致。
论新时期我国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
论新时期我国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弱势群体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妇女、农民工等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中容易受到歧视和排斥的群体。
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围绕新时期我国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一、弱势群体的现状和挑战弱势群体在我国社会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残疾人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普遍受到歧视和排斥,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有限。
老年人在养老保障、医疗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儿童和妇女在教育、就业、家庭暴力等方面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扰,农民工在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不足,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也给弱势群体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等背景下,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和紧迫。
二、加强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制度建设为了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弱势群体的保护。
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惠民政策力度。
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条例》、《儿童福利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实施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等,从而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的救助和保障。
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
实施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实施了残疾人综合扶持计划等,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参与,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的扶持和关爱。
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力度。
加大了对侵害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追责力度,督促社会各界尊重和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为其提供更多的法律保护。
三、切实加强弱势群体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外,我国还需要加强对弱势群体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服务。
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的关爱力度,扩大对弱势家庭的救助覆盖面,使他们能够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
论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HEBEINONGJI摘要: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
为防止弱势群体权益受到侵害,我国应在立法中不断完善弱势群体保护措施,健全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机制,只有依靠法律营造一种公平氛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权益易受侵害的问题。
我们不仅要严惩不良行为,还要重视法律保护,这在价值层面上对自由、正义的理念形成了补充。
关键词: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护论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王倩4问题的提出我国法律法规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有诸多规定,但由于弱势群体的范围非常广,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分类标准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我们仅列举了四类具有代表性的弱势群体人权的刑法保护举措。
1.1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及存在的问题对于未成年人保护虽然在法律中有诸多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完全贯彻落实,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还不到位,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局限性。
例如:(1)对未成年人保护适用的法律法规数量少,现在只有两部专门的法律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对现在未成年人复杂多样的问题,可操作性不高。
(2)地方政府与执法人员并没有意识到《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社会安全的重要性,对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强。
各级工作者更没有把工作相互联系起来,没有形成一个对未成年人保护坚不可摧的保护网。
1.2对残疾人的法律保护及存在的问题法律是保护残疾人人权的有力武器,也是处理侵犯人权行为的最正当手段。
我国刑法规定:聋哑人或盲人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这就体现了我国对残疾人人权的刑法保护。
残疾人人权保护在立法上虽然体现出我国的人道主义理念,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1)他们行动不便,还需要多次来往于法院、检察院之间,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2)他们身体原因致使他们的收入水平较低,如果诉讼费用和律师费用的总和过高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这些方面使得他们在面临权利侵害时只能选择忍受,而无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刑法与保护弱势群体刑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规定
刑法与保护弱势群体刑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规定刑法与保护弱势群体保护弱势群体一直是社会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在刑法领域,保护弱势群体也有着相应的规定。
本文将从刑法的角度探讨刑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规定。
一、刑法对妇女和儿童的保护规定在刑法中,针对妇女和儿童的特殊保护规定被明确规定。
一方面,刑法严惩家庭暴力,如强制猥亵、殴打妇女和儿童等行为,以保护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儿童的保护在刑法中有着更为严格的规定,明确规定了对虐待、遗弃罪行的惩罚力度,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儿童的权益。
二、刑法对老年人的保护规定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刑法也对老年人的保护作出了相应规定。
对于以伤害老年人为目的的犯罪行为,刑法规定了严厉的刑罚,并倡导全社会尊重、关爱老年人,建设老龄友好型社会。
三、刑法对残疾人的保护规定刑法对残疾人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对残疾人的权益保护和反歧视的规定。
刑法明确规定了侵犯残疾人权益的犯罪行为,并对此类犯罪进行严厉打击。
此外,刑法还规定了对歧视残疾人的行为予以定罪处罚,以保护残疾人的尊严和平等待遇。
四、刑法对弱智人的保护规定弱智人是社会中最为弱势的群体之一,也受到刑法的保护。
刑法对侵犯弱智人权益的犯罪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
这样的规定不仅起到了保护弱智人的效果,也提醒全社会对弱智人群体的关注和支持。
五、刑法对其他弱势群体的保护规定除了上述提到的弱势群体外,刑法还对其他弱势群体的保护进行了一定的规定。
例如,针对被拐卖儿童的刑事犯罪行为,刑法规定了相应的刑罚;对于强迫劳动的受害人也有相应的保护规定。
这些规定为保护各类弱势群体提供了法律保障。
六、刑法在保护弱势群体中的不足之处尽管刑法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方面,刑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更多是通过追究犯罪责任来实现,对于预防和教育不够重视。
另一方面,刑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刑事立法和刑罚执行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法律责任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义务
法律责任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义务在社会中,存在着一些弱势群体,如儿童、残疾人、老年人、女性、少数民族等,他们在享受基本权益方面与其他人群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法律责任保护弱势群体,是社会进步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一、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义务1. 建立法律框架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义务首先体现在建立法律框架上。
法律是保护弱势群体的最基本手段,各国都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明确义务,并确保其得到充分执行。
例如,儿童权益保护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等,都是为了保护弱势群体制定的专门法律。
2. 提供平等机会法律义务还体现在提供平等的机会方面。
社会应该为弱势群体提供与其他人群平等的就业、教育、医疗等机会,使他们能够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例如,一些国家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3. 确保基本权益法律责任还体现在确保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
社会应当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如基本医疗、住房、教育等,并通过法律手段来确保这些权益的实现。
例如,一些国家实行了免费医疗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保障,保证他们能够享受到医疗服务。
二、法律责任保护弱势群体的意义1. 实现社会公平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责任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社会中存在着不平等现象,弱势群体往往面临生活困境和人权侵犯。
通过法律责任的履行,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缩小社会间的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2. 倡导人道主义保护弱势群体体现了社会的人道主义精神。
人道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法律责任保护弱势群体,表达了对人的尊重、关爱和正义意识,促进了社会正向价值观的传播与普及。
3. 推动社会进步保护弱势群体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程度密切相关。
通过法律责任的履行,可以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提高其发展水平,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三、加强法律责任保护弱势群体的措施1. 完善法律制度为了加强法律责任保护弱势群体,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论新时期我国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2)
论新时期我国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弱势群体,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人口等。
为了保障这些群体的基本权益,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首先,我国政府通过立法手段为弱势群体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
比如《儿童保护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等,明确了弱势群体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
此外,国家还制定了《扶贫开发纲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等政策,为贫困人口提供帮助。
其次,我国政府通过社会福利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政府实行了全民医保、养老保险等制度,保障老年人、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养老需求。
同时,还建立了免费义务教育制度,为儿童提供教育资源。
第三,我国政府通过落实“法律优先、救助先行”原则,强化了保障弱势群体的法制建设。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了一系列涉及弱势群体的法律法规,并为他们提供法律救助和公共法律服务。
第四,我国政府加强了社会组织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
政府鼓励社会团体、慈善机构、企业等参与到弱势群体的扶贫工作中来,在社会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捐款捐物等方面提供支持。
总之,我国政府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这些举措旨在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让弱势群体受到更好的保护和关爱,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保护弱者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本文将以我国首例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法律案例为例,探讨我国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的法律实践。
二、案例简介2016年,我国某省发生了一起涉及弱势群体的法律纠纷。
原告小王,男,20岁,系一名聋哑人。
2015年,小王在某工厂打工,因工厂负责人拖欠其工资,小王遂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劳动仲裁委员会判决工厂支付小王工资及赔偿金。
然而,工厂负责人拒不执行仲裁裁决,小王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法院审理1. 庭审过程本案在法院审理过程中,小王因聋哑无法正常参与庭审,其法定代理人委托律师代理诉讼。
法院考虑到小王的特殊情况,依法为其提供了便利条件,包括安排聋哑翻译、允许其法定代理人旁听庭审等。
2. 法院判决法院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残疾人享有平等就业和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本案中,工厂负责人拖欠小王工资,侵犯了小王的合法权益。
同时,法院考虑到小王系聋哑人,在维权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故判决工厂支付小王工资及赔偿金,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四、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本案中,法院判决工厂支付小王工资及赔偿金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残疾人享有平等就业和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而《劳动法》则规定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了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2. 法院保护弱势群体的举措本案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小王作为聋哑人的特殊情况,为其提供了便利条件,体现了我国法律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的进步。
以下为法院保护弱势群体的具体举措:(1)安排聋哑翻译,确保小王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
(2)允许小王法定代理人旁听庭审,保障小王的合法权益。
(3)判决工厂支付小王工资及赔偿金,维护了小王的合法权益。
论文_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论文_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一、引言社会保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旨在解决弱势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弱势群体的定义和分类1、弱势群体的概念和特征2、弱势群体的分类及主要特征(1) 贫困群体(2) 残疾人群体(3)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4) 低收入群体(5) 失业群体(6) 非传统家庭群体等三、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现状1、弱势群体的保障政策概述2、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3、残疾人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4、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5、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6、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7、非传统家庭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四、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分析1、社会保障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2、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3、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需求与保障政策的不匹配问题4、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意识和参与度问题5、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公平性问题五、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改进对策1、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机制2、加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和推广3、打造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服务平台4、强化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与评估机制5、加大对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力度六、结论附件:本文相关数据及调研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社会保障:指国家对劳动者、失业者和其他社会成员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以及其他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方面给予的经济、医疗、教育、法律等服务和救助的一种制度和实践。
2、弱势群体: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因种族、民族、性别、经济条件、身体状况、社会地位等原因,处于相对较弱势地位的群体。
现代民法中的弱者保护
2、对经济制度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繁荣,经济法与民法之间的将更加紧密。 未来,我们应更加重视两者的关系,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更好地服务于社 会和人民。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国际私法中,弱者利益保护是一个备受的重要问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 展,跨越国界的民事交往日益频繁,涉及国际民商事争议的案件数量逐渐增多。 在这个背景下,保护弱者利益成为国际私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次演示将从 概念阐述、现状分析和措施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3、倡导公平正义的国际私法原则,推动国际社会弱者利益保护,加强人权保 障。
3、倡导公平正义的国际私法原 则,推动国际社会弱者利益保护, 加强人权保障。
3、倡导公平正义的国际私法原则,推动国际社会弱者利益保护,加 强人权保障。
1、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认识到弱者利益保护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措施加强相 关立法和执法工作。
2、对民事行为的影响
2、对民事行为的影响
经济法对民事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市场经济中,经济法通过市场 规制来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防止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同时,经济法还 通过税收法律制度来调节民事主体的利益分配,从而影响着民事行为的发生和实 施。
3、对民事权利的影响
3、对民事权利的影响
针对弱者利益保护的现状和必要性,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1、各国应加强对弱者利益保护的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 弱者在跨国纠纷中得到充分保障。
国际私法中的弱者利益保护:现状、必要性及展望
2、加强各国在国际私法领域的合作,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协助机制,提高 解决跨国纠纷的效率。
国际私法中的弱者利益保护:现状、必要性及展望
国际私法中的弱者利益保护:现状、必要性及展望
经济法的重要性及作用
经济法的重要性及作用经济法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法律学科,它以调整经济关系、规范市场秩序、保护经济主体权益为目的,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经济法法律体系的构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探讨经济法的重要性及作用。
一、经济法法律体系的构建经济法的重要性在于其法律体系的构建,它为市场经济提供了稳定有序的法律环境。
经济法法律体系的核心是经济法典,它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决定、命令等法律规范的集合。
经济法典通过明确经济主体地位、规范市场行为、保护财产权益等方面,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二、维护市场秩序经济法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维护市场秩序。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
而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公平、公正、公开、诚信的市场秩序。
经济法通过制定市场竞争法规、禁止垄断行为、打击欺诈行为等手段,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三、保护消费者权益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群体,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是经济法的重要职责之一。
经济法通过规定产品质量标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一系列措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消费环境。
四、促进经济发展经济法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有稳定可靠的法律保障,而经济法的建设和完善就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法治环境。
经济法对于外商投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法人治理等方面的规定,为吸引外资、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综上所述,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及作用不可忽视。
它通过构建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法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引导和规范经济活动,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论述经济法的适度干预原则
论述经济法的适度干预原则
经济法的适度干预原则是指政府应在保护市场竞争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地干预市场,调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现象,使市场运行更加顺畅。
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政府应该通过竞争政策、反垄断法等手段,限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并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
2. 保护弱势群体和公共利益。
享有公共利益的市民和社会团体需得到保障,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必须加以保护。
政府应该通过家庭保护、劳动保障、环保法规等措施,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3. 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
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手段,鼓励发展优势产业和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4. 维护市场稳定。
政府应通过保障消费者、维持市场供求平衡、调控经济波动等措施,维护市场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在实践中,适度干预的具体形式也可能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相似的,即保障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同时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经济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系别经济管理系班级 08会计5班专业会计电算化作者曹耀丹指导教师张莹答辩日期2011-6目录目录 (1)内容提要 (2)关键词 (2)一、弱势群体的相关学说 (2)二、我国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3)(一)自然因素 (3)(二)经济因素。
(3)(三)社会因素。
(3)(四)文化因素。
(3)三、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状况 (3)(一)经济状况 (3)(二)生活质量状况 (3)(三)文化教育状况 (4)四、经济法对弱势群体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4)(一)没有形成一个自由充分和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4)(二)社会保障制度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严重滞后。
(4)五、经济法对弱势群体保护的对策思考 (5)(一)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5)(二)加强法律制度的贯彻执行力度 (5)(三)对弱势群体倾斜性保护 (5)六、结语 (6)参考文献 (7)论经济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内容提要】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表明我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并已成为社会公平实现的重大障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因此,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尤其是法律保护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经济法的内在功能应在建立和维护和谐的市场经济秩序环境中得到体现。
但是由于现行经济立法的不足,经济法在保护弱势群体上还存在着局限性。
因此, 经济法应采取其特有的保护措施,平衡各种群体利益,实现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共生与共荣,最终实现社会整体利益。
【关键词】经济法弱势群体法律保护市场经济农民工城乡弱势群体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普遍现象。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贫富差距正逐步扩大,因而产生了相当规模的社会弱势群体。
他们受到了制度上不公平的对待,以及社会上的各种歧视,无法进入当代的主流社会,诱发了社会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国家的社会稳定。
作为社会关系调整器的法律,应当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平等权利。
我国当前的各种法律,虽然对弱势群体不同层面的保护都有所涉及,但由于保护措施的差异而导致保护的效力有所不同。
经济法的产生与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密不可分,其所奉行的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理念与促进和谐社会理念是一致的,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
经济法应在平衡强势弱势群体利益的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一、弱势群体的相关学说“弱势群体”是近年来来流行的一个新概念。
按照我的理解,弱势群体应当是那些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生活质量低,生存能力差,没有或者很少有参政义政的权利,他们的利益有意无意被主流社会漠视,或多或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的。
但是没有能力或者说很少能力来反抗不公正的待遇的人群,我们的民工,农民,冒着生命危险下井挖煤的工人,下岗工人,残疾人,孤寡老人是”当之无愧”的弱势群体。
当然,由于强弱的可逆性,很多处于边缘的群体也可能滑入弱势群体当中。
在古代中国,由于不平等的政治制度,国人享有的权利和自由都是按照等级划分的,即什么等级的人得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
高级别的人享受的权利多些,低级别的人享受的权利就少些,甚至没有,比如奴隶,根本没有什么权利,谈不上自由,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权,更不用说其他的权利了。
古代森严的等级划分,是统治者为了加强朝廷对民众统治,鼓励官僚达贵,限制民众自由的一种管理手段,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区分一目了然.而到了今天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每一个中国公民,不管他是什么民族、性别、信仰等,都有享受管理国家的权利,他们享受的广泛的权利必须得到尊重和保障,他们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社会不应当有弱势群体的出现,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弱势人群的出现,只能说明: 尽管当前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有些不合理的政策法规, 以及监督机制的软弱无力,国人的权利仍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民权实际上受到的保护不尽人意,也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以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什么会出现弱势群体?为什么弱势群体会如此广泛?.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时,能否抛开浮在表面的,高高在上似的所谓关注救助弱势群体,确实考虑他们的利益,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我国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不均。
洪涝、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有“无灾不成年”之说,我国城乡贫困人口比例一直偏高。
(二)经济因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由于农村弱势群体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薄弱, 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外出务工难, 家庭经营开展难, 只能从事效益低下的种植业和零星养殖业, 使其弱势程度不断加深。
同时,由于资金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 形成贫困—辍学—再贫困的恶性循环,使弱势群体家庭难以摆脱弱势地位。
(三)社会因素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整个社会被分成城镇社会和农村社会,13亿中国公民被划分为标志鲜明的两个类别:城镇居民和农民。
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下, 资本大量朝向利润率高的城市地区集中, 农村日趋凋敝, 而农村的永久居民—农民, 当然成为利益的受损者。
(四)文化因素落后文化是造成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原因。
一个国家要富强, 应该具备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同理,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区别之一就是是否拥有先进文化可见, 在当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 知识贫困是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状况(一)经济状况从收入差异来看, 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主要存在着地区人均收人差异。
在东部地区,由于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收人增长较快。
在中西部地区,由于产业基础薄弱,收入增长较缓慢。
(二)生活质量状况1、医疗健康情况由于贫困, 多数农民无力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只能大病小治, 小病放弃治疗, 导致健康风险性增大。
自2006年实行农村医疗合作改革以来, 许多农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医疗合作, 改善了农民的医疗健康状况, 但是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农民的文化素质、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各方面都对参与意愿有一定影响, 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农民实际支付能力不高, 不愿参加新型农村医疗合作。
因贫生病, 因病致贫, 贫病相加, 造成弱势群体的恶性循环。
2、生活消费状在更多的农村贫困家庭中, 由于市场的不发达和地域的限制,其食品的主要来源是他们自己在土地上生产出来的粮食和蔬菜。
连续几个集市日不去赶集, 不购买蔬菜和肉类食品, 在这些农村贫困家庭中是极常见的事情。
尽管他们干的都是体力活, 但吃饭的目的还是为了能够填饱肚子, 补充消耗掉的能量。
因此, 他们每天的主要食物就是大米一类价格低廉、能够提供较多热能的东西。
在衣着消费方面, 贫困家庭中成年人基本上都不买新衣服,但相对来讲孩子们的服装费是不得不支付的, 由于孩子们正在长身体, 同时也要顾及他们在学校里的面子, 因此家长必须为他们添置较为合身的服装。
一般认为, 将收人用于食品消费的比例越大, 证明生活水平越低。
(三)文化教育状况1、文化素质状况由于各种各样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 农村无法同城市竞争, 难以引进实用的知识、技术和理论人才。
当前, 我国农村不仅农业人才少, 而且人才利用效率低下、流失严重, 农村经济发展没有充分地利用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
2、子女受教育机会2005年, 国家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这大大地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成本的负担, 增加了贫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机会。
但是,这项优惠政策使得部分弱势群体家庭陷人新的痛苦与矛盾中。
由于一切学杂费以前的借读费减免,一些家庭状况好一点的家庭, 让孩子转学到更好的学校就读, 他们会在学校旁边租赁房屋, 给孩子做饭, 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读环境。
因此, 一些教育质量低的农村中小学, 出现了学生源的严重不足, 面临着即将停办的尴尬境地, 这也使得那些生活很贫困的弱势家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
如果不供孩子上学, 就白白放弃了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
如果继续供的话, 又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支付房屋租赁费及其他的开支, 使自己的孩子到更好的学校就读, 接受更好的教育。
四、经济法对弱势群体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一)没有形成一个自由充分和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由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不是很完善,弱势群体受其资源优势的限制,他们的市场竞争往往被限制甚至于被无情的剥夺。
如农民工的问题,拖欠农民工的工资问题总是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强拆民房现象愈演愈烈,弱势群体为了阻止强拆甚至失去了生命。
农民工在城镇的工作待遇差,工作环境恶劣等。
农民进城务工在其他方面也同样受到歧视,如一个发生车祸死亡的赔偿案例,城市户口的死亡人员赔偿40万元,而农村户口的人员赔偿16万元,虽然死亡赔偿各地标准不同,法院判决也是有依据的,但地方制定的赔偿标准本身就是对弱势群体的歧视,诸如这样的判决极不利于社会和谐建设。
(二)社会保障制度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严重滞后首先,覆盖面很窄。
我国的社会保障范围主要限定在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农村人口享受社会保障的极少。
有资料表明:占全国总人口近70%的农民的社会保障仅仅只占到全国保障费用的11%,剩下的我国社会保障费的89%却被30%的城镇人口所占有。
虽然新的社会保险法对于社会保障进行了调整,但是,要有效的实施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其次,由于管理混乱而使社会保险基金难以保值增值。
我国的民政管理部门负责农村养老保障和社会救济,当地政府和集体经济共同管理农民的医疗,地方商业保险公司也参与其中,这样就形成了多头管理的格局,城乡分割、政事不分造成了管理体制上的混乱。
另外,农村社保基金使用风险大,其根本的原因是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对于法律保障缺乏有效的监控,难以使基金保值增值。
再次,社会保障的资金有较大缺口。
我国实施的基本养老金是依靠征缴为主体的单一制度,随着我国老龄化的社会进程进一步加快,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基本养老金支付需求。
养老基金当期收不抵支,造成了社会统筹基金占用个人账户基金而影响了个人账户的积累;社保基金缺乏有效的资金积累,没有充分发挥社保基金的互助互济功能,省级统筹也不到位,中央调剂能力也非常有限;尚未建立起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机制,缺乏社保基金的营运手段和方法;企业欠费比较严重,基金征缴很困难等,凸显出社会保障资金的较大缺口。
五、经济法对弱势群体保护的对策思考经济法要以社会利益为本位,实现利益的平衡与和谐。
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经济立法,制定行之有效的相关制度,切实强化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其主要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尽管在当前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还不能制定出一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律,但是,可以依据当前社会突发事件的频率,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的制定出《社会保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