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水调歌头》《渡荆门送别》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水调歌头》《渡荆门送别》含答案阅读《水调歌头》和《渡荆门送别》,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1.《水调歌头》是一首咏月词。
作者将美好的月色、丰富的①情感以及人生哲片将人世的“②”和月的“阴晴圆缺”进行比照,悟出③的人生哲理。
2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与《水调歌头》都写到了“月”。
请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两位诗人分别借“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21.矛盾(纠结、郁结等)悲欢离合人世的悲欢离合自古就不可避免22.李白借月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苏轼借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对天下人的祝福。
【解析】2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的意思是: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欲”“恐”二字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第二空:根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析,应填:悲欢离合。
第三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意思是: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
据此得出:人世的悲欢离合自古就不可避免(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难以两全)的人生哲理。
2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思是: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这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考试题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在《渡荆门送别》中,诗人李白用“____”来描绘了荆门山的壮丽景色。
2.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的“楚国”指的是今天的____。
3.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大荒”指的是____。
4. 诗中的“月下飞天镜”形象地描绘了____的景象。
5.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思念之情。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谁?A. 杜甫B. 李白C. 白居易D. 王维答案:B2. 下列哪一项不是《渡荆门送别》中描绘的景象?A. 荆门山B. 楚国C. 黄河D. 江水答案:C3. “山随平野尽”中的“平野”指的是什么?A. 平坦的田野B. 广阔的平原C. 平静的湖面D. 平坦的山丘答案:B4. “江入大荒流”中的“大荒”是什么意思?A. 荒芜的田野B. 广阔的原野C. 荒凉的沙漠D. 无边的大海答案:B5. “仍怜故乡水”中的“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喜爱B. 怜悯C. 怀念D. 羡慕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描绘的景象。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离开荆门,远眺荆门山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平原之中,而长江则流入了辽阔的原野,形成了一幅壮阔的自然景观。
2.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尽管诗人已经远离故乡,但故乡的江水仿佛在送别他,让他感到了故乡的温暖和亲切。
四、阅读理解题(共20分)阅读《渡荆门送别》全文,回答问题: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观?(5分)答案:诗人描绘了荆门山、楚国、平野、长江、月亮、云彩等自然景观。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5分)答案: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离别的感慨。
部编八上《渡荆门送别》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24题)
部编八上《渡荆门送别》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24题)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译文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2.主旨、情感《渡荆门送别》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
全诗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风格雄健,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眷恋和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理想抱负。
3.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答:“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诗人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答: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远景、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5.请简要分析颔联中“随”“入”好在何处。
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一个“入”字平中见奇,力透纸背,既写出了大江奔腾直泻的气势,又展现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
6.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表达效果。
答:示例一: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通过描绘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示例二:以静写动。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渡荆门送别》《记承天寺夜游》《书上元夜游》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渡荆门送别》《记承天寺夜游》《书上元夜游》含答案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书上元夜游己卯上元,予在儋州①,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②,屠沽③纷然。
归舍已三鼓④矣。
舍中掩关⑤熟睡,已再鼾⑥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⑦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⑧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己卯:指1099年;儋州:地名,今属海南,苏轼于1097年被贬谪至此。
②杂揉:即杂糅,混杂糅合。
③屠沽:屠户与酒家。
④三鼓:三更,指半夜11点至凌晨1点。
⑤关:门。
⑥再鼾:已醒而复睡。
⑦过:苏过,苏轼幼子。
⑧韩退之:即韩愈,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到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钓鱼之处,暗指自己际遇不好,不得志。
1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B.盖竹柏/影也C.舍中/掩关熟睡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念:思念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C.盖.自笑也盖:大概是D.屠沽纷然纷然:纷纷攘攘的样子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B.有老书生数人来过.及鲁肃过.寻阳C.予欣然从之.何陋之.有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4.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山外,将到楚地游览。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中考真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中考真题含答案赏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诗人用一个“望”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意。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
这首诗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
D.《渡荆门送别》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
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2)两首诗中画线的a、b两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答案】(1)D(2)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既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又体现了作者的宽阔胸襟。
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感情,给友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示例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表面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我”,实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一个“望”字,即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五津),充满深情厚意。
本项说法错误;B.《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不是送别友人的诗。
本项中“都是送别友人的诗”说法错误;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李白《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附答案)
李白《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附答案)
李白《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附答案)
54.(2011·广西省河池市)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分)
19.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2分)
【答案】
18.思乡
19.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8. (2010·云南省曲靖市,10,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荆门送别》中考古诗赏析题(2005-2019)
《渡荆门送别》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5-2019)(44个阅读附答案)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2005年四川省成都市二、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答案:1、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二、2006年江苏省盐城市 10.赏读古诗。
(4分)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
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2)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三、2007年湖北省潜江市、仙桃、江汉油田6.古诗赏析。
品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然后答题。
(3分)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黄鹤楼》《渡荆门送别》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黄鹤楼》《渡荆门送别》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首联、颔联从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写世事难料之感慨:【乙】诗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
B.【乙】诗第二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一个“入”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用语贴切。
C.【甲】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D.【甲】诗颈联写诗人想象登楼时所见的明丽之景:晴空下的大江对岸,汉阳川上的树木历历可见,而江中的鹦鹉洲上长满了茂密的青草,呈现出一派芳草萋萋的景象,两句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
8.这两首诗尾联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其手法各有其妙,请结合诗句比较赏析。
【答案】7.D 8.(1)甲诗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诗人借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以及越来越深的暮色,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乙尾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D.“写诗人想象登楼时所见的明丽之景”有误,乙诗颈联是实写作者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
故选D。
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诗:尾联意为“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38.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线句所写之景。
39.两诗都是李白出蜀时的作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共同点?【答案】38.江面平静,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天空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39.既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抒发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分析】38.本题考查画面描绘。
根据诗意,抓住意象,发挥想象,描绘出画面即可。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示例:烟波浩渺的江面上,一轮明月渐渐升起,明月映照在江水之中,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
傍晚时分,空中层层的彩云飘飞形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39.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峨眉山月歌》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2016年中考古诗鉴赏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2016年中考古诗鉴赏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目】: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一句的妙处。
(3分)(2)诗句中“怜”的意思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参考答案】:(1)(3分)示例:本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1分)。
(意对即可)(2)(3分)怜:喜爱(1分)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喜爱、思念之情。
(2分)(出自2016年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真题)【问题】1.“月下飞天镜”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图。
(2分)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1.比喻水中映月评分标准:2分。
每空1分,第二空答案与“水”“月”相关即可。
2.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评分标准:2分。
意近即可。
【问题】(1)本诗中的一个“”字,把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的景象写得富有气势。
(1分)(2)请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的妙处。
(2分)【参考答案】:(1)入(1分)(2)示例:①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②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③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诗词阅读《渡荆门送别》及答案
诗词阅读《渡荆门送别》及答案第一篇:诗词阅读《渡荆门送别》及答案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分)(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分)【答案】(1)(1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分)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2.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13.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12、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13、示例: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0.(4分)①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渡荆门送别》的习题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的习题及答案第一篇:《渡荆门送别》的习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14—10题.(8分)渡荆门送别①【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
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
②海楼:海市蜃楼。
14.李白与杜甫,世称,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1分)15.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
(3分)16.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
(4分)14-16题(8分)14.李杜(1分)15.要点: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
(3分)16.要点:(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
(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
两人风格各擅胜场。
(4分)第二篇: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朗读《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渡荆门送别》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思想内容】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名句赏析】第二句描绘了一幅画面: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17.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3分)【答案】16.B17.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5.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山随平野尽”一句中,“随”“尽”两个字,让静止的山峦富于动态。
C.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天边云霞,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
D.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答案】5.D【解析】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
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渡荆门送别》题集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题集及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渡远荆门外”中的“渡”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 “山随平野尽”中的“尽”字,在这里是如何使用的?3. “月下飞天镜”中的“天镜”是指什么?4. “云生结海楼”中的“结”字,在这里是如何表达意境的?5. “仍怜故乡水”中的“怜”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句子翻译(每题5分,共25分)1. 将“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其中的意境。
2. 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其描绘的景象。
3. 将“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其艺术特色。
4. 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阐述其表达的情感。
三、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渡远______外,来从楚国游。
2. 山随平野尽,江入______流。
3. 月下飞天镜,云生______楼。
4. 仍怜故乡水,______送行舟。
四、内容理解概括(10分)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渡荆门送别时的所见所感,并说明诗中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五、描写手法(10分)1. 请分析诗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一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说明其效果。
2. 请分析诗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一句是如何通过夸张手法来增强诗歌的意境的。
六、句子赏析(10分)请任选一句诗句,进行详细赏析,包括其语言特色、意境创造和情感表达。
七、人物环境情感分析(15分)1. 请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身份、心境以及在诗中的行为。
2. 请描述诗中的环境特点,并分析这些环境描写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
3. 请阐述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包括对故乡的眷恋、对旅途的感慨等。
八、主旨剖析(15分)1. 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 请说明诗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来展现这一主旨的。
3. 请评价这首诗在表达主旨方面的艺术成就。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渡荆门送别》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渡荆门送别》含答案诗歌赏析,完成下面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李白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1)杜二甫:即杜甫。
(2)徂徕(cú lái):山名。
19.【甲】诗中一个“”字,表达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的情思,【乙】诗中“”字,抒写了作者豪迈、洒脱之情。
20.“送别之情”在两首诗中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但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试比较其不同之处。
【答案】19.怜重20.【甲】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乙】诗借明媚之景,表达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豁达的情感。
【解析】19.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能力。
①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作者不说自己如何思恋故乡,却说故乡的江水如何留恋自己,如何不惜万里相送,这就使得一片思乡之情越发显得深挚浓烈。
所以,本空应填写“怜”。
②空,全诗意思是:最后分别没有几日,我们登临泗水的山水。
什么时候石门路上,我们重新洗杯把盏?泗水境内的是秋水早已干涸殆尽,徂徕山的山色却甚是明朗。
从今后,我们要各自分别,且把杯中酒一饮为尽。
依据“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中的“重”可知,其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
所以,本空应填写“重”。
20.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理解分析能力。
【甲】诗,依据“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怜”“送”可知,本句是运用拟人手法,借故乡水送我乘坐的船,表面是写水送我,实际上蓄地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乙】诗,依据“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句意可知,诗人借助阳光明媚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豁达的情感。
《渡荆门送别》诗词赏析暨中考试题汇
《渡荆门送别》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思想内容】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名句赏析】第二句描绘了一幅画面: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五年中考】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4分)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4分)①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②“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分)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案】C(C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1-2题。
(4分)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湖北省黄石市2017年中考题)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荆门:指荆门山。
1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14.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分)
答:
答案:
13.D
14.(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颔联将明月比作
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及答案
54.(2011·广西省河池市)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分)
19.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2分)
28. (2010·云南省曲靖市,10,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分)
2014年山东省日照市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2分)
1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3分)
答:
2014年湖北省襄阳市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10-11题。
(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
发了之情。
(2分)
1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
“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2分)
答:
【答案】
18.思乡
19.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答案】
(1 )(1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分)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二)(5分)13.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思乡评分:每空1分,共2分。
14.“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评分:本题共3分,表现手法、景物特点、思想感情各1分。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4分) 10. (2分)每空1分。
叙事;思乡。
11.(2分)“随”字用得好,(1分)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
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