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侵蚀性疾病脊柱稳定性的重建

合集下载

个体化手术治疗颈椎类风湿性关节炎

个体化手术治疗颈椎类风湿性关节炎

个体化手术治疗颈椎类风湿性关节炎杨瑞峰;谭俊铭【摘要】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h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RA)of cervical spine.Methods Sixtee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ervical spine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between June 2012 and June 2015 were enroll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All patients were cervical vertebral instability by imaging findings into AAS,VS,SAS.Including 9 cases of reducible atlantoaxial subluxation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posterior approach fusion with graft and intenal fixation,2 patients with irri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were treated with occipitocervical fusion.Occipitocervical fusion was performed in 1 patient,posterior atlantal arch excision was performed in 1 patient.One irri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were treated with microscopic transoral approach C1~2 screw fixation,1 irri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IAAD) were treated with navigation aided microscopic transoral approach combine with ventral decompression one-stage C1~2 posterior approach fusion with graft and intemal fixation,1 case of SAS secondary to AAS underwent multiple segmen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2 patients with VS were treated with occipitocervical fixation,1 routine foramen magnum decompres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2 subaxial subluxations (SAS) patients underent multiple segmental fixation fusion.There were 2 men and 14 women with an average age of (55.8±4.3) years (range,41~65 years).The average course of disease was (15.7±2.8)years (range,11~20years).Pain was evaluated by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Ranawat grading scale,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s,posterior atlanto-odontoid interval (PADI),cervicomedullary angle (CMA) were used to determine myelopathy.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before surgery,at 3 and (or) 6months after surgery,and at final follow-up.Results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36 months (23.2±3.6 months),15 cases of had a significant neurological improvement,1 cases have no improvement but also no nerve damage aggravated,16 cases of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odontoid pannus around a preoperative decrease.Solid fusion was confirmed by CT in all cases.No internal fixation loosening and fracture,spinal cord and nerve root and vertebral arteryinjury,adrenocortical crisis happened.Conclusion Individualized surgical planning should be adopted in patients with RA in upper cervical spine,which can effectively slow down the damage process cervical inflamm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improve clinical outcomes,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目的总结个体化手术治疗颈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6例颈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女14例,男2例;年龄41~65岁,平均(55.8±4.3)岁;病程11~20年,平均(15.7±2.8)年.所有患者均有颈椎不稳,按影像学表现分为寰枢椎半脱位(atlantoaxial subluxation,AAS)、垂直半脱位(vertical subluxation,VS)、下颈椎半脱位(subaxial subluxations,SAS).其中难复性AAS 3例,可复性AAS9例,VS 2例,SAS 2例.比较术前、术后、随访时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Ranawat分级,测量寰齿后间距(posterior atlanto-odontoid interval,PA-DI)和颈延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时间为3~36个月,平均(23.2±3.6)个月.15例患者的神经功能获不同程度改善,1例虽无改善但亦无神经损伤加重,术后16例患者的齿突周围血管翳较术前减小.经CT证实均获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未发生肾上腺皮质危象.结论对上颈椎类风湿患者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治疗,可有效缓减颈椎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破坏过程,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年(卷),期】2017(023)012【总页数】5页(P1057-1061)【关键词】颈椎;类风湿关节炎;寰枢椎不稳;脊柱融合术【作者】杨瑞峰;谭俊铭【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解放军98临床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解放军第98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修复重建中心,浙江湖州 313000;解放军第98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修复重建中心,浙江湖州 3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3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滑膜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主要累及外周手、足等小关节,颈椎是第2个RA易于侵犯的关节[1-2]。

关于脊柱的CT诊断

关于脊柱的CT诊断

关于脊柱的CT诊断正常脊柱的CT解剖脊柱的颈、胸及腰椎的结构相似,除C1外,每个椎骨均分为椎体和椎弓两部分。

椎弓由椎弓根、椎板、棘突、横突和上下关节突组成。

椎体呈短圆柱形,上下面平坦,周缘较光滑。

椎体主要由骨松质组成,表层皮质较薄,是负重的主要部位,故临床上所见的压缩性骨折均发生于椎体。

椎体和椎弓围成椎管,内藏脊髓、脊神经根和马尾。

1,颈椎共7块,除第1颈椎无椎体,由前弓、后弓和两侧的侧块组成骨环(故又称寰椎),其余的椎体均较小。

⑴颈椎横突孔位于横突根部,为椎动、静脉和神经根所穿行。

⑵钩椎关节也称Luschka关节。

在椎间盘层面C3~7椎体上面两侧缘可见向上突起的骨嵴,称钩突。

它与相邻的上位椎体的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

当钩椎关节受损骨质增生时,可压迫邻近结构,是形成颈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⑶颈椎椎管呈等腰三角形,从C1~3逐渐变小,C3~7椎管大小相等。

正常颈椎椎管前后径下限为12mm,小于10mm者为椎管狭窄。

2,胸椎胸椎椎体前凸后凹,其前后径与横径大致相等,椎管呈圆形。

胸椎的椎弓根起自每个椎体上半部分,椎板较宽而短,横突较粗。

CT横断位扫描可显示肋椎关节、肋横突关节和关节突关节。

3,腰椎⑴椎体腰椎椎体由表面的骨皮质(密质)和内部的骨松质组成,以骨松质为主。

椎体呈肾形,上下扁平或稍凹,前缘凸。

CT窗位可清楚显示椎体边缘致密的骨皮质及椎体内呈海绵状的骨小梁结构。

⑵椎间孔位于上下椎弓根之间,可分为三段:①上1/3最大,其中含神经根,CT可清楚地显示神经根呈小结节状或条索状,连于椎管内硬膜囊的前外侧,直径为2~mm;②中部相当于椎间盘层面,在神经根下方;③下1/3很小,在上关节突之前及椎体之后。

⑶椎间盘是连接两相邻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由中央髓核和外周纤维环组成。

纤维环为完整的环形结构,它起着髓核包膜的作用。

正常诸腰椎间盘形态相似,与邻邦近椎体形状相一致。

在横断位CT上,L2~4椎间盘呈扁平肾形,年轻人其后缘轻度凹陷;L5~S1椎间盘后缘平直,并可稍隆起。

脊柱外科OLIF手术临床应用

脊柱外科OLIF手术临床应用
olif手术的临床应用quelumberinterbodyfusiolifolifvstlifplif减少椎管暴露减少神经损伤减少神经黏连减少脑脊液漏避免牵拉神经根更少出血生物力学稳定不影响后方张力带不切除骨质抗扭转更稳定olifvsalif第五级l2l3l4olif第五级oli第五级olif25第五级摆体位必须透视正侧位在正位片上双侧椎弓根距脊柱棘突的距离相等
注意:撑开后椎体及间隙侧方有薄的软组织覆盖,先用 神经检测的探针确定无神经组织后再用骨剥和电刀清理
椎间盘切除பைடு நூலகம்
垂直手法:不同的工具切除间盘 处理终板
将手术工具从斜方路径移动到正 侧方路径的技术,就是平常讲的 “推”的动作!
试模
试模从小到大依次撑开椎间隙 垂直手法 打穿对侧的纤维环!
植入物的置入
个人体会应在椎间盘标 记中点前大约5厘米处作 为切口。病人越胖,切 口应该更向前移。
切开
1. 皮肤&皮下组织层
2. 三层的腹部肌肉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注意三层腹部肌肉需沿肌纤维走 行方向分层钝性分离,防止术后 腹壁疝的形成!
寻找腰大肌和动脉间隙
3. 腹膜后间隙(可以看到黄色脂肪填充物)
沿腹壁内侧向后用食指从后向前清扫腹膜组织 追踪到腰大肌 注意: 1.制作花生米,小心钝性剥 离,防止损伤腹膜。 2.早期建议使用深腹部拉钩,直视 下分离。 3.一定要摸到动脉,适度游离腰大 肌在椎体前缘的附着部分。
手指保护下将导针放入目标椎间隙前1/3
扩张套管的放置和扩张
使用扩张套筒逐级扩张 根据扩张套筒上的刻度,选择合适的挡板型号
OLIF手术的临床应用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河南省骨科医院)
脊柱外科
发展与革新

脊椎塌陷的治疗方法

脊椎塌陷的治疗方法

脊椎塌陷的治疗方法脊椎塌陷,又称为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通常由于骨质疏松、外伤或肿瘤等原因引起。

脊椎塌陷会导致脊椎变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脊椎塌陷的治疗方法,希望对患者和医护人员有所帮助。

1. 保守治疗。

对于轻度的脊椎塌陷,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方法。

这包括卧床休息、使用硬质支撑的腰椎矫正器、药物治疗等。

卧床休息可以减轻脊椎的压力,促进骨折愈合。

腰椎矫正器可以提供支撑,减轻疼痛。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镁、钙、维生素D等药物,有助于骨折愈合和骨质疏松的治疗。

2. 微创治疗。

对于中度的脊椎塌陷,可以考虑微创治疗方法。

微创治疗通常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弓根成形术(PKP)。

PVP是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来加固椎体,缓解疼痛。

PKP则是通过向椎弓根内注入骨水泥来加固椎弓根,恢复脊柱的稳定性。

这两种微创治疗方法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适合于中老年患者。

3. 外科手术。

对于严重的脊椎塌陷,外科手术可能是必要的治疗方法。

外科手术通常包括椎体成形术和椎弓根融合术。

椎体成形术是通过椎体内植入支撑物或骨块来重建椎体高度,恢复脊柱的稳定性。

椎弓根融合术则是通过植入螺钉、钢板等内固定物来加固脊柱,恢复脊柱的稳定性。

外科手术风险较大,一般适用于年轻患者或者保守治疗和微创治疗无效的患者。

4. 康复治疗。

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康复治疗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康复治疗包括功能锻炼、体能训练、姿势纠正等内容,旨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避免过度活动或者长时间的卧床休息,以免影响康复效果。

总之,脊椎塌陷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影响。

针对不同程度的脊椎塌陷,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微创治疗、外科手术和康复治疗等。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体位、饮食和锻炼,以促进康复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胸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复发的再手术治疗(1例报告)

胸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复发的再手术治疗(1例报告)

2021年02月第18卷第1期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O rthopaedic B iomechanics M aterials A nd C linical S tudy.95.doi:10.3969/j.issn.1672-5972.2021.01.023文章编号:swgk2020-01-00007胸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复发的再手术治疗(1例报告)张兴国1邱峰2张贤I*脊柱哑铃形肿瘤是指椎管肿瘤经椎间孔向椎管外体腔长入,文献报道其占椎管内肿瘤的5.1%〜14.2%叫以神经鞘瘤最为多见。

胸椎管哑铃形肿瘤因其椎管外肿瘤可能突入胸腔并波及肺脏、纵隔、主动脉等结构,手术治疗较为困难,易造成神经或邻近脏器的损伤。

若术中肿瘤分离不彻底,存在一定的复发率,一般为17%〜37%叫对于肿瘤复发者,应再次行手术治疗,但由于手术部位粘连及瘢痕、结构不清等因素加大了再次手术难度[3]0笔者于2018年7月收治T1例胸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术后复发的患者,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临床疗效可,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患者,女,76岁。

因“双下肢麻木无力2年余,加重2周”于2014年9月入院。

查体:意识清楚,双下肢肌张力略增高,右下肢肌力4级,双下肢膝、跟腱腱反射亢进,胸骨角平面以下皮肤痛觉减退,鞍区皮肤感觉减退,腹壁反射未引出,双侧病理征阴性,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MRI示Tg右侧椎间孔区、椎管内及右侧后纵隔区见类哑铃形肿块影压迫脊髓,约65mmx70mmx62mm,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见图1A、B)。

全麻下行后路耳肿瘤切除、椎管减压术,右侧胸腔内占位未予处理,病理报告为神经鞘瘤。

术后4周出院时痛觉基本正常,鞍区皮肤感觉基本正常,随访期间患者日常活动行走正常。

2018年7月再次因“双下肢麻木无力”入院。

查体:双下肢肌力2〜3级,胸骨角平面以下皮肤浅感觉稍减退,鞍区皮肤感觉稍减退,病理征阳性。

MRI示T2/3右侧椎间孔区、椎管内及右侧后纵隔区见一哑铃形肿块影,大小约65mmx85mmx67mm,病灶内信号不均,呈T1低信号、T2高混杂信号,相应层面胸髓受压移位,髓内见斑片样异常信号,呈T1等信号、T2稍高信号,T2椎体骨质侵蚀(见图1C-F)。

外科手术教学资料:Harrington脊柱矫形和融合术讲解模板

外科手术教学资料:Harrington脊柱矫形和融合术讲解模板

手术资料:Harrington脊柱矫形和融合术
术前准备:
9.术前定位 常规消毒皮肤后,在预定的 切口中心棘突侧面插进注射针头,经拍X 线片证实椎体部位,然后注入1%亚甲蓝液 0.5ml。待翌日手术时,即可准确显露椎 板范围。如术中发现亚甲蓝液已被吸收 (没有将亚甲蓝液注入骨膜组织),最好 术中摄片进一步定位。
手术资料:Harrington脊柱矫形和融合术
概述:
、神经肌肉接头处或肌肉丧失了正常功能。 一般认为,脊柱柔软且发育很快的幼年病 儿丧失肌肉的力量或对随意肌的控制,或 丧失感觉功能如本体感觉都是出现这类侧 弯的因素。多数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是较 长的“C”形侧弯,累及骶骨,并且常见 骨盆倾斜,即使很小的神经肌肉型脊柱侧 弯在骨骼成熟后还持续发展,
手术资料:Harrington脊柱矫形和融合术
手术步骤:
动牵钩分别将脊椎凹凸侧椎 旁肌牵开以扩大显露范围 (图12.29.1.1.1-5)。
然后用咬骨钳和刮匙清除所 有融合区的软组织。用刮匙 刃面朝上,自外向内、从上 而下地清除两侧椎板软组织。 在清除椎间关节表面软组织 时刮匙的刃面向上,自外向
手术资料:Harrington脊柱矫形和融合术
手术资料:Harrington脊柱矫形和融合术
手术步骤:
轻轻锤入,检查位置是否合 适,能否承受压力,再换用 钝圆钩,置入关节间隙内 (图12.29.1.1.1-7)。
上钩安置完毕后暂时用纱布 压迫上端切口止血。然后进 行安置下钩的操作,用窄而 锐的骨刀从椎板上缘剥去黄 韧带,直到看清蓝色的硬脊 膜,然后刮去椎板上缘骨质
手术资料:Harrington脊柱矫形和融合术
概述:
12.29.1.1.1-0-1~12.29.1.1.1-0-3)。 脊柱侧弯是一个临床诊断而不是一个病因 诊断,可由许多疾病所引起,根据其病因 可分为 两大类别。第一类为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 脊柱侧弯,也称为特发性脊柱侧弯,初次 发病年龄大多在10~13岁,诊断依靠病史、 症状、体征和必要的影

腰椎后路短节段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实施流程专家共识(2020全文)

腰椎后路短节段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实施流程专家共识(2020全文)

腰椎后路短节段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实施流程专家共识(2020全文)摘要腰椎后路短节段手术是脊柱外科最常见,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手术方式之一。

通过引入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优化围手术期处理措施,可进一步提高脊柱外科患者的诊疗效果。

为了规范ERAS临床路径在脊柱外科不同术式中的应用,在《脊柱外科加速康复——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基础上,结合腰椎后路短节段手术的自身特点,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达成腰椎后路短节段手术ERAS实施流程专家共识,供脊柱外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前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而采用的一系列围手术期优化措施,以减少围手术期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应激,减少术后并发症,达到加速康复的目的[1,2]。

研究表明,ERAS的实施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

脊柱外科病种多,手术方式复杂多变,因此,脊柱手术ERAS临床路径的实施需结合不同术式的自身特点,采取针对性强、导向更加明确的围手术期策略。

腰椎后路短节段手术是脊柱外科最常见、最基本的术式之一,经全国脊柱外科专家组多次讨论,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针对腰椎后路短节段手术ERAS实施流程达成共识,供广大脊柱外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和应用。

需要强调的是,该共识所涉及术式的实施流程需要脊柱外科医师、麻醉医师、病房与手术室护士、康复医师等多个科室成员共同配合完成,为了更便于临床操作,特制定了各科室成员的表单,详见表1~5。

01腰椎后路短节段手术的定义腰椎后路短节段手术主要指适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不稳、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等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后路1~2个节段的减压/固定/融合术。

手术方式包括:1~2个节段的单纯减压术、髓核摘除/椎间盘切除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等。

02腰椎后路短节段手术的目的及围手术期E RAS进程的主要问题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症状为腰腿痛,多数患者病程长、疼痛重、生活质量低,甚至造成心理状态改变,严重者存在下肢神经功能损害和二便障碍,造成一定的残疾。

脊柱融合手术中的骨缺损修复技术

脊柱融合手术中的骨缺损修复技术

脊柱融合手术中的骨缺损修复技术脊柱融合手术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广泛用于治疗脊柱病变、肿瘤、创伤等疾病。

在脊柱融合手术中,通常需要加入人工假体和自体骨髓等物质,以促进椎体间的骨愈合。

但是,在部分病人中,因为先前的骨质疏松等疾病导致部分椎体缺陷过大,难以有效的完成手术。

因此,本文将从骨缺损修复技术这一细节层面,探讨在脊柱融合手术中的应用。

一、骨缺损的概念和分类骨缺损是指在椎体的骨质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骨缺陷或骨组织失去性质的缺损状态。

常见的骨缺损疾病有骨折、骨瘤、骨质疏松、椎体骨坏死等。

根据骨缺损的分布部位,可分为椎体前缘缺损、中央缺损和后方缺损等几类。

二、骨缺损修复技术在脊柱融合手术中,如果病人的骨缺损面积较大,将难以使用传统的人工植骨方式进行修复。

定制化的骨缺损修复技术,成为此类患者的新选择。

1. CAD/CAM 太阳能数控切割技术CAD/CAM 太阳能数控切割技术,是近年来应用在脊柱外科领域的一种数字化技术。

其通过先对患者进行 CT 检查获取相应数据,再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三维建模与设计。

最后,运用自动化机器人完成精准的骨缺损修复。

2. 立体打印技术立体打印技术是一种三维快速成形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广泛。

在脊柱骨缺损修复中,立体打印技术提供了高度人性化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它根据具体病人的 CT 数据,快速并精准地打印一个仿生骨质模型,并根据患者实际骨缺损形态设计出个性化的植入物。

这种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生成真实三维的模型以及类型自由的支架。

3. 结构填充物技术结构填充物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脊柱融合手术中的一种技术。

该技术是利用人工植骨材料、支架等填充骨缺损区,使其具有稳定的支撑能力。

其中,硅灰岩(Bioglass)和氧肽聚合物(PEEK)等材料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

三、骨缺损修复技术的应用评价以上三种骨缺损修复技术各有其特点,并且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立体打印技术和 CAD/CAM 太阳能数控切割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制造,确保手术效果的最佳化。

【疾病名】脊柱退行性疾病【英文名】degenerativespinaldiseases【缩写

【疾病名】脊柱退行性疾病【英文名】degenerativespinaldiseases【缩写

【疾病名】脊柱退⾏性疾病【英⽂名】degenerativespinaldiseases【缩写【疾病名】脊柱退⾏性疾病【英⽂名】degenerative spinal diseases【缩写】【别名】脊柱退变;退⾏性脊椎病变;脊柱退⾏性⾻关节病;脊柱退⾏性变;退⾏性脊椎病;脊柱退⾏性⾻关节病;spondylosis【ICD号】M48.8【概述】脊椎退⾏性疾病(degenerative spinal diseases)多为⽣理性⽼化过程,是指成年以后才发⽣的脊柱椎间盘及椎⾻关节退变,是指发⽣在脊柱不同关节和韧带退变的通称,通常累及颈椎、腰椎、胸椎等。

临床特点为⼴泛的、多为⾮对称性椎间盘退变,椎体、⼩关节增⽣,⾻刺形成,脊椎周围韧带肥厚、钙化和⾻化,脊柱失稳等,多数伴有脊柱冠状⾯侧⽅移位、旋转性半脱位和⽮状⾯椎体滑脱,并继发脊柱侧弯等。

脊柱退⾏性改变最先发⽣在椎间盘。

⼀般不引起明显症状,当脊椎退⾏性变引起椎管及椎间孔狭窄时,临床上可产⽣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

遗传性、⾃⾝免疫性、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等原因,也可促使脊椎发⽣退⾏性变。

在脊柱的⾻质增⽣会引起相应的神经放射性疼痛症状。

【流⾏病学】脊柱退⾏性疾病临床⾮常多见,尤其好发于⽼年⼈,颈、腰椎发病率⾼。

随着社会⽼龄化不断进展,⽼年⼈⼝数量的增加,脊柱退⾏性疾病也越来越多见,⽇益成为影响中⽼年⼈健康和劳动能⼒的⼀个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活质量。

【病因】脊椎退⾏性疾病产⽣的原因可以是⽣理性⽼化,也可是先天性遗传、创伤、慢性劳损等。

⼀般认为关节软⾻随⽣理逐渐⽼化,⽔和透明质酸减少,胶原纤维暴露,软⾻破坏,关节⾯⾻质代偿性增殖、并随年龄的增长⽽愈益明显。

临床常发⽣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

1.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是指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的椎间盘髓核及部分纤维环向周围组织突出,压迫相应的神经根和脊髓导致的⼀系列病理过程。

椎间盘突出的致病原因较多,主要与椎间盘退变、慢性劳损和外伤等因素有关。

退变性脊柱侧弯(治疗篇)

退变性脊柱侧弯(治疗篇)

退变性脊柱侧弯(治疗篇)介绍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治疗原则、术式选择、入路选择、术后并发症等。

以缓解症状为主,在能够保证病人一定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简单、方便、小创伤的治疗方法。

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成人脊柱侧弯将更加普遍。

本期小灶主题即为“退变性脊柱侧弯”,共分五集,分别为基础篇、测量篇、诊断篇、治疗篇、技术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十分适合刚入脊柱科室的住院医师及致力于脊柱方向的医学生学习,也希望与更多骨科同仁交流,本期为“治疗篇”。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骨科林永绥首先需要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弯(DS)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无症状的DS,一般不需要治疗或仅需随访观察。

与AIS不同,DS的治疗一般不以矫正畸形为目的,常是针对局部疼痛和椎管狭窄的症状,恢复脊柱序列和稳定,仅少数引起失平衡的DS需要矫形恢复平衡。

另外,DS 一般发生于老年人,需全面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心肺功能、骨量和生活方式等,根据患者的症状。

身体情况、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以缓解症状为主,在能够保证病人一定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简单、方便、小创伤的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分析腰背痛或放射痛的来源。

腰背痛、肌肉无力和轻度神经根性症状者可以保守治疗,一般均可减轻疼痛程度和改善生活质量、恢复功能,所以大多数DS可采取保守治疗。

标准的治疗方案应包括短期的休息,口服消炎镇痛药物(主要为NSAIDs),并在少数情况下短期使用支具展开剩余88%根据疼痛来源可以局部注射或封闭,如硬膜外注射、神经根阻滞、关节突关节封闭等。

有文献报道按摩和矫形治疗有效,但需在专业的物理治疗中心进行。

躯干稳定性锻炼和低对抗性的有氧条件下可耐受的锻炼也有益,加强腹部和背部肌肉的运动疗法(如游泳)对疼痛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针对的药物治疗也常常有效。

三环类抗药物具有镇静作用,可以减轻神经源性疼痛,有助于缓解患者晚上的疼痛,加巴喷丁也有类似作用,这些药物对于老年人群有较大益处。

脊柱结核治疗指南

脊柱结核治疗指南

脊柱结核治疗指南脊柱结核(spinal tuberculosis)因循环障碍及结核感染引起椎体病变所致。

受累的脊柱表现有骨质破坏及坏死,有干酪样改变和脓肿形成,椎体因病变和承重而发生塌陷,使脊柱形成弯度,棘突隆起,背部有驼峰畸形,胸椎结核尤为明显。

脊柱结核约占骨关节结核总数的一半,其中以儿童和青少年发生最多,所有脊椎均可受累。

以腰椎为多见,胸椎次之,胸腰段占第三位,颈椎和骶椎较少见。

其中,椎体结核约占 99%、椎弓结核占 1%左右。

疾病分类一、根据病程对脊柱结合进行了新的分期:1.活动期,表现发热、盗汗、消瘦、腰背疼痛、僵硬、神经功能障碍、窦道等;2.稳定性,脊柱结核病灶已稳定,临床上已经不需要抗结核治疗。

如没有形成严重后凸畸形,没有神经受压功能障碍,没有脊柱不稳时为临床治愈;如出现后遗症时(如逐渐形成后凸畸形、神经功能障碍和脊柱不稳)需进一步治疗。

我们治疗的目的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将活动期的脊柱结核顺利进入稳定期,临床大多数求治的患者大多数是属活动期,约占85%—95%。

二、脊柱结核还有从CT 的影像分为四型:1.碎片型:椎体破坏后留下小碎片,其椎旁有低密度的软组织阴影,其中常有散在的小碎片;2.溶骨型:椎体前缘或中心有溶骨性破坏区;3.骨膜下型:椎体前缘有参差不齐的骨性破坏,椎旁软组织中常可见环形或半环形钙化影像;4.局限性骨破坏型:破坏区周围时有硬化带。

三、最常见分型以初起病变所在的部位不同,而将脊柱结核分为四型。

1.椎体中心型(The center of the vertebral body type)病变起于椎体中心松质骨,椎体破坏后塌陷呈楔形,小儿多见因此又称幼儿型,椎体周围软骨成份多,中心骨化部分病变发展后可有塌陷。

早期椎间隙尚在。

此型应与椎体肿瘤特别是转移癌鉴别。

2.椎体边缘型(The edge of the vertebral body type)又称骨骺型或成人型,最常见,发生在较大儿童或成人,起于椎体上缘或下缘的骨骺,往往相邻椎体骺部同时受累,早期 x 线摄片显示间盘狭窄,病变常迅速破坏椎间软组织,使椎间隙狭窄或消失,约占脊柱结核75%。

pvp

pvp

PVP【概念】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即在影像导引下,通过将穿刺针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腰背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的目的一种新型技术。

【适应症]】Heran等在2006年的《北美骨科临床》杂志上详细阐述了PVP 的指征:疼痛性椎体转移瘤不伴后壁皮质缺损者;亚急性期(<3个月)的疼痛性椎体压缩骨折(VCF)保守治疗无效者;亚急性期的疼痛性VCF后凸畸形进展明显,Cobb角≥20°者;慢性(>3个月)疼痛性VCF伴骨折不愈合者。

【禁忌症】①椎体高度受压超过75%者;②骨折累及椎体后壁、骨折片压迫椎管内结构者;③凝血机制障碍者;④临终期患者;⑤严重心肺疾患者。

(一)围手术期处理行PVP患者必须在手术前2d收住入院;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心电图、胸片及其他常规实验室检查、配血。

PVP术中需实施椎体造影时,应做碘过敏试验。

手术医师应向患者与家属详细解释手术过程,并获得患者或家属的签字同意。

患者术前1d口服镇静剂,术前1h口服镇痛剂。

若有必要应向患者做心理疏导。

术前使用抗生素一般为PVP的非常规措施,仅作为选择性措施。

但对口腔入路穿刺患者,术前需口腔清洁、消毒,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二)手术操作规范C2以下颈椎椎体穿刺一般采用前外侧入路,C2椎体可采用经口腔穿刺或采用CT引导下后外侧入路穿刺;胸腰椎区穿刺采用椎弓根入路对于有椎弓根钉和椎弓根崩解等不能采用椎弓根入路者可采用后外侧入路。

1.手术体位。

颈椎区穿刺应用前外侧入路及C2椎体病变采用经口腔穿刺入路,患者取仰卧位,C2椎体病变采用后外侧入路,患者取俯卧位;胸腰椎区穿刺采用椎弓根入路,患者取俯卧位。

2.确定穿刺点。

根据术前X线、CT、MRI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及累及范围,以确定是采用单侧穿刺还是双侧穿刺,并选择穿刺点,确定进针角度及深度。

gertzbein-robbins 分级标准

gertzbein-robbins 分级标准

gertzbein-robbins 分级标准Gertzbein-Robbins分级是脊柱骨折的一种常用的评估标准,该标准对脊柱骨折进行了分级,以帮助医生确定骨折严重程度,并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Gertzbein-Robbins分级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背景、分级原则、应用以及优缺点等。

一、背景脊柱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可能导致脊柱稳定性丧失和神经损伤。

针对脊柱骨折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医学界提出了多种分类和分级标准。

Gertzbein-Robbins分级标准由Gertzbein和Robbins于1984年首次提出,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评估方法。

二、分级原则Gertzbein-Robbins分级标准主要根据脊柱受累部位、神经功能损害以及骨折稳定性来进行分级。

具体原则如下:1.受累部位:标准按照患者背部脊柱分为两个部位:前缘受累和后缘受累。

前缘受累指的是脊柱前列某个椎体骨折或脱位,后缘受累指的是脊柱后列某个椎弓根骨折或脱位。

2.神经功能损害:标准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将其分为无神经功能损害、不完全损害和完全损害三个级别。

无神经功能损害指的是无疼痛、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不完全损害指的是具有某些程度的疼痛、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完全损害指的是完全丧失疼痛、感觉和运动功能。

3.骨折稳定性:标准根据脊柱骨折的稳定性将其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两个级别。

稳定性骨折指的是未出现椎体移位和脊柱稳定性受损的骨折,不稳定性骨折指的是出现椎体移位和脊柱稳定性受损的骨折。

三、应用Gertzbein-Robbins分级标准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于脊柱骨折的分级和治疗决策。

通过该分级标准,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骨折严重程度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从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对于Gertzbein-Robbins分级标准的应用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影像学评估:通过X光、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认脊柱骨折的受累部位和稳定性,以及是否存在神经功能损害。

去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康复

去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康复

10cm
5cm
物理检查(二)
胸廓活动度检查: 在第4肋间隙测量,深呼、吸之胸围差<5cm, 为阳性。
物理检查(三)
Patrick’s test
4字下压法 动作要领:患者仰卧于床上或坐于床上,左患肢伸直,右患肢屈膝、屈髋、外展,足部搭于左腿膝盖上端或下端,用右手下压右膝关节。每次要求缓慢下压,每个持续1分钟,反复上述动做,双腿交替进行,每次运动3-5个,每日3~5次。次数逐渐增加,力量及幅度逐渐大加,禁忌快速下压及用力大,以免拉伤软组织。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
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不明,主要累及中轴骨,不过四肢骨骼也可明显受累。其病变主要发生于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的滑膜关节、软骨关节以及肌腱和韧带的骨骼附着点,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以及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 早期主要病变发生在骶髂关节,尤其是下1/3。包括关节面模糊、骨质侵蚀、硬化、关 节骨性强直。发生在脊柱的病理改变有:椎体边缘骨质侵蚀、方形椎体、骨桥形成或骨性连接、椎 间韧带骨化等。
骨骼系统症状(二)
腰椎 下腰痛及活动受限多是腰椎受累和骶髂关节炎所致。早期为弥漫性肌肉疼痛,以后集中于腰骶椎部。腰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均受限。腰椎棘突压痛,腰背椎旁肌肉痉挛。后期有腰背肌萎缩。
骨骼系统症状(三)
胸廓胸椎 腰椎受累后波及胸椎,可有胸背痛、前胸和侧胸痛,胸部扩张受限。胸痛为吸气性,可因咳嗽、喷嚏加重。主要由于肋椎关节、肋骨肋软骨连接处、胸骨柄关节和胸锁关节受累。胸廓扩张度较正常人降低50%以上。
充分发挥膈肌和肋间肌对胸廓呼吸功能的代偿作用,同时加强训练胸式呼吸可防止和改善肋椎关节的活动功能

脊柱重建与组织修复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展望

脊柱重建与组织修复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展望

脊柱重建与组织修复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展望密歇根大学林嘉盈教授从脊柱的构造和功能开始介绍,让我们对脊柱有了大致了解。

脊柱的组成单元是脊柱节,就像我们熟知的那样,脊柱由很多脊柱节组成,每一节的组成大致相同,但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所以结构上也会有细微的差别。

我们常听到颈椎、腰椎等,这就是按照其所处的位置划分的。

它们之间通过韧带、关节和椎间盘相互连接。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的含水量减小,其韧性和弹性有所下降,就会影响其连接的强度,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最基本的坐立行。

脊柱中含有丰富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如坐骨神经痛很多就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神经压迫疼痛。

针对脊柱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复健、微创、脊柱融合术、脊柱置换术、植入人工椎间盘等。

复健和微创都是针对情节较轻的脊柱疾病,能实现脊柱位置的微调,使之处于正常的位置。

脊柱融合术简单来说就是使椎间盘和相邻脊柱节融为一体,这样做是为了使得椎间盘不再受压迫,不至于进一步影响脊柱内的神经。

但是往往会造成治疗过当,因为一旦椎间盘和脊柱节融合,它就失去了本来的自由度,会造成行动不便,或者加速附近脊柱节的负担,从而引起新的病变。

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首先固定脊柱分为内固定和外固定,如果固定不当会严重影响脊柱的功能。

其次对固定材料也有很高的要求,若固定材料刚度大,骨得不到很好的应力刺激,刚度不大,又不能起到很好的固定效果。

椎龙没入,伪融合,这些都是在治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必须将其拔出重新手术。

由于脊柱融合使得部分椎间盘丧失活力,失去自由度,近年来又提出了植入人工椎间盘的新方法。

人工椎间盘一般是用钛合金聚合物制成,用以模拟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能保持原有的大部分的自由度,但是治疗费用昂贵。

人工椎间盘需要在体外进行建模并制造,利用沃夫定律,对结构参数进行均值化,求出其边界条件。

根据不同部位的结构和材料的不同,所设计出的最小单元结构都不相同,主要考虑的是其所承受的应力大小等。

胸椎单脊椎肿瘤前后路全脊椎切除及稳定性重建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探讨

胸椎单脊椎肿瘤前后路全脊椎切除及稳定性重建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探讨

1 1一 般资料 :我科 2 0 . 0 5年 4月 一 0 9年 5月收 20 治胸椎单 脊椎 肿瘤患 者 l 8例 , 1 男 l例 , 7例 , 女 平
均年龄 3 5岁 ( 6岁 一 2岁 ) 1 6 。原 发 肿瘤 1 4例 , 转
淡红, 若胸 腔 闭式 引流 量 > 3 0 ld或 突然增 多且 0 m/
全面评 估患 者身体 状 况 和皮 肤 情 况 , 据其 皮 肤 状 根 况 及 自理 程度 , 制定 出不 同的皮 肤 护 理措 施 。截瘫
不 能 自行 翻身者 每 1~ 2小时 协助更 换卧位 1次 ; 及 时 清理排泄 物 , 擦 洗 , 持皮 肤 清 洁干 燥 , 勤 保 对小 便
者 入 院后 即进行在 床上大 、 小便训 练和肌 肉 、 关节 的
例介绍 给患者 , 强患者 战胜疾病 的信心 。 增 12 1 2 术 前健 康教 育 :① 改善 营养 状 况 , 强 患 ... 增
者 对手术 的耐受力 。②让患 者及家 属 了解 卧硬板床
休 息的重要 性 , 教会 家 属 帮助 患者 正 确 轴式 翻身 的
方法 , 作 轻 稳 。③ 术 前 2周戒 烟 , 少痰 液 的生 动 减 成 , 免刺激性 咳嗽 。术 前 3天 主管 护 士 指导 患 避 者仰卧位 练 习有 效深呼 吸 、 咳嗽 、 咳痰及进 食 。④ 患
有效 深呼 吸、 咳嗽 、 排痰 , 1 3— 每3 4次 。③泌尿系 统
并 发 症 。 患 者 在 输 液 治 疗 时 , 天 饮 水 50 一 每 0 l0 m , 止 输 液 治 疗 后 每 天 饮 水 至 少 2 0 — O 0 l停 00 2 0 m ; 留导尿者 每天 清洗尿 道 口两 次 , 1 5 0 l保 每 3更换

脊柱系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后脊柱重建临床指南(2022版)

脊柱系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后脊柱重建临床指南(2022版)

脊柱系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后脊柱重建临床指南(2022版)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后路固定术、后路固定联合伤椎强化术、前后联合固定术及后路截骨矫形术等是最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对老年急性(<6周)或陈旧性(>3个月)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引起的脊柱形态异常或功能缺失,在快速缓解疼痛、恢复和维持脊柱形态和功能等方面疗效良好。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后脊柱重建临床指南(2022版)》,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治疗中最为重要的骨折分型、非手术治疗策略、手术治疗策略等10个方面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建议。

注:推荐强度分为3级,从1-3级依次递减。

推荐意见 1: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分型,推荐采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评估系统 (ASTLOF) 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分型系统 (OF分型)(推荐强度:3级)根据脊柱骨折进行合理分型是选择最佳治疗策略的基础,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本指南中,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参考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T值≤-2.5 SD,或者定量CT法,骨密度≤80mg/cm3。

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分型,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类。

(1) ASTLOF:2015年Xu等提出ASTLOF来评估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严重程度。

Du等提出基于该分型系统所推荐的治疗策略。

李庆达等将该分型系统应用于临床,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该分型系统包括四个方面:① 形态学改变:正常为0分,压缩性骨折 (单凹改变/双凹改变/楔形改变) 为1分,爆裂性骨折 (累及中柱骨折) 为2分;② MRI检查:正常为0分,长T1、长T2信号改变为1分,椎体内真空现象或积液征为2 分;③骨密度:T值>-2.5 SD为0分,-3.5 SD<T值<-2.5 SD为1分,T值<-3.5 SD为2分;④临床表现:无明显疼痛为0分,腰背痛(体位改变诱发痛) 为1分,持续性疼痛/脊髓损伤为2分。

CT三维重建指南

CT三维重建指南

CT三维重建指南1、脊柱重建:腰椎:西门子及GE图像均发送至西门子工作站,进入3D选项卡A、椎体矢状位及冠状位:a. 选择骨窗薄层图像(西门子 1mm 70s;GE 0。

625mm BONE),载入3D重建,调整定位线,使椎体冠状位、矢状位定位线与解剖位置一致,并将横断位定位线与两者垂直,将三幅图像模式改为MPR;b。

横断位作为定位相,做矢状位重建,打开定位线选项卡,点击垂直定位线,变换数字顺序,使其从右向左,选择层厚3mm,层间距3mm,方向平行于棘突—椎体轴线,两边范围包全椎体及横突根部(一般为19层),点击确定,保存;c。

矢状位作为定位相,打开曲面重建选项卡,沿各椎体中心弧度画定位相曲线,范围包全,双击结束,选择层厚3mm,层间距3mm,变换数字顺序,使其从前向后,范围前至椎体前缘,后至棘突根部(一般为19层),点击确定,保存.B、椎间盘重建:a。

选择软组织窗薄层图像(西门子 1mm 30s;GE 0。

625mm STND),载入3D重建,调整定位线,使椎体冠状位、矢状位定位线与解剖位置一致,并将横断位定位线与两者垂直,将三幅图像模式改为MPR;b。

矢状位作为定位相,做椎间盘重建,打开定位线选项卡,点击水平定位线,变换数字顺序,使其从上向下,选择层厚3mm,层间距3mm,层数5层,方向沿椎间隙走行方向,做L1/2—L5/S1椎间盘,注意右下角图像放大,逐个保存。

注意:脊柱侧弯患者,椎间盘重建过程中需不断调整冠状位定位相上矢状定位线(红色),使其保持与相应椎间隙垂直.C、椎体横断位重建:椎体骨质病变者,如压缩性骨折、骨转移、PVP术后等病人,加做椎体横断位重建,矢状位图像做定位相,沿病变椎体轴向,做横断位重建,注意重建图像放大,保存.打片:矢状位及冠状位二维一张:8×5;椎间盘一张:6×5;若为椎体骨质病变者,椎间盘图像不打,打椎体横断位重建图像,共两张胶片。

颈椎A、椎体矢状位及冠状位:a. 选择骨窗薄层图像(西门子 1mm 70s;GE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