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历史试卷,历史部分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载体。
试题重点考查:法家思想、古代纪年法、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古代商业的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天朝田亩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德国代议制度、两次工业革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光荣革命等主干知识;注意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份注重考查基础的好试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12小题,48分)【题文】1.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其台词的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知识点】O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家思想【答案解析】D 解析:A项是墨家的主张,B项是儒家思想,C项是道家思想,D项是法家思想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百家争鸣”时期各流派的思想核心内容准确理解。
【题文】2.对公元前594年表述正确的是A.公元前四世纪初期B.公元前五世纪末期C.公元前六世纪初期D.公元前六世纪末期【知识点】古代纪年法【答案解析】C 解析:公元前1世纪指的就是公元前100年到公元前1年这100年的时间,同理,公元前6世纪就是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501年。
公元前594年应该是公元前6世纪初。
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纪年法的准确理解。
【题文】3.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专制皇权披上神权外衣B.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C.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D.靠军功选拔人才【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答案解析】B 解析:材料中所说的“封建”阶段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阶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摸底测试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摸底测试试题(含解析)【试卷综析】本套试题是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考查的是必修史的内容,包括《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成长历程》、《文化发展历程》,试卷遵循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紧紧围绕高三历史核心知识,考查目标合理、重点突出。
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罗斯福新政、均田制、现代主义文学、经济全球化、英国工业革命、洋务运动、三民主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与国家统一心理、民族关系、批判现实主义、新航路的开辟、晚清政府的外交、唐朝的民族关系、清朝的对外态度、中日关系。
材料新颖,命题质量比较好,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指导意义。
12.有学者写到“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作为基本起始点和归宿。
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思想启蒙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B.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启蒙C.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D.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知识点】中国近代对个体的启蒙的忽视【答案解析】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西方思想启蒙不是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排除A;启蒙运动时期西方国家还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排除C;题干的重点是后半句“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可知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启蒙,排除D,正确答案是B.【思路点拨】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主张民主启蒙,都是为了摆脱民族危机,追求民族独立,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力”。
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
2019-2020年高三基础知识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三基础知识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卷Ⅰ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4.卷Ⅱ试题一律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平民得姓氏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井田制瓦解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答案】A【KS5U解析】考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依材料可知:有无姓氏是西周重视血缘分封原则选拔人才时代的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志之一,随着战国时期郡县制度发展,选才标准逐渐转向以军功爵、才能为主的军功授爵制,平民也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氏也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了。
故应选A。
2.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
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C.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答案】C【KS5U解析】考查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的实行,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导致地方权力削弱和积弱的局面,出现地方县官职位空缺时却无人履职的现象。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第I卷,本卷为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 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以表格形式展现了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有木制农具也有铜、铁制农具,种类繁多,因此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排除,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D 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因此选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农具2.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
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A.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 B.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C.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 D.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西汉设内外朝发展到隋唐三省六部制,这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并非二者间妥协的产物,因此B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排除;A 在题中无法体现,排除;C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内外朝三省制3.宋太祖曾发布诏令:“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箧搜索。
”又诏:“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
”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注意保护商人的权益 B.商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较大提升C.商业税率比较低 D.官商勾结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箧搜索。
”、“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
”反映了北宋统治者注意保护商人的权益,禁止对商人征收苛捐杂税。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历史试题2014.3本试卷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大市,曰昃(太阳偏西)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材料说明先秦时期A.按时段分类交易B.已经出现了夜市C.交易场所已趋同定D.市场初显专业化2.班固曰:“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材料表明A.在起用董仲舒之前,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确立B.举孝廉、兴太学的做法是为了提高儒学地位C.武帝拜董仲舒为相后,实行了一些尊儒措施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3.唐太宗曾对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
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
”对庸太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A.中书、门下之间在运作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B.中书与门下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C.中书与门下相互制约,可抑制宰相权力的膨胀D.中书、门下之间易相互扯皮,降低行政效率4.下列有关右侧《木棉拨车图》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图中工具反映出农业技术的进步②图中工具主要用于棉纱加工③拨车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④该图经机器印刷而成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5.顾炎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由此可见顾炎武A.批判理学家空谈义理,脱离现实B.指责理学家抛弃先秦时期孔孟之说C.深刻地揭示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D.认识剑明清儒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6.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中指出:“在中国人民中有许多极有教养的能干人物,他们能够担当起组织新政府的任务: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的计划,经慎重考虑之后,早就制订出来了。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综合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行保存。
历史(共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3.《论语•子路》中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告诫治国者应当()A.以民为本B.以身作则C.克己复礼D.礼法并用【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解析】题干中孔子所说的大意为:“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有深刻的思想价值,故本题选B。
14. 有学者把《史记》、《汉书》中列出的著名都会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整理分列如下:河南省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各二,江苏、湖北、广东、四川各一,其他各省尚无所闻。
这一状况表明汉代()A.经济发展区域极不平衡B.政治重心与经济背离C.南方地区尚未得到开发D.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答案】A【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解析】从题干信息可以判断,著名都会分布数量为“河南省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各二,江苏、湖北、广东、四川各一”,这就充分表明了汉代时期北方是经济重心,南方开发迟缓,经济落后,表明汉代经济发展区域极不平衡,故选A。
15.《唐会要》载:“元和二年十二月敕:自今已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虽薄有辞艺,并不得申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24. 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
这表明先秦时期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25. 三教堂是指孔子、释迦、老子共祀于一章的现象。
三教堂内释迦居中,老子居左,孔子居右,构成了其基本形态。
随着三教堂影响的扩大,它开始引起儒家士大夫的关注和不满。
士大夫不满的原因可能是A.三教合一B.理学兴起C.威胁统治D.孔子位置26. 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宋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唐宋城市不同布局的根源是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海外贸易得到发展27. 乾隆五十二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帝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是A.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B.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C.阻碍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D.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28. 政治因素在中国银禁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太平天国起义者曾把批判矛头对准“辫发顶戴”的满清政府,要求“复中原古制”。
这说明太平天国A.转变为封建性质政权B.实现了近代中国生活巨变C.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D.把服饰变革作为反清内容29. 1910年,对23个主要城市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近15%,广州更高达36%,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
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A.金融机构竞争乏力B.制约民族工业发展C.阻碍区域经济交流D.政府外债急剧增加30. 如图是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的封面,标题是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
文字内容:(为了抗日)付出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
这表明A.国民政府努力争取国际势力的支持B.中国战场的抗战取得阶段性的胜利C.美国舆论正面关注中国政府的抗战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联合抗击日本31. 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谈到中国特色时,表述为“淡色”。
他指出,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
其依据之一是中国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普及基层民主选举制度32. 雅典妇女和未成年人一样,一生都处于监护人的监护之下,一个女孩的监护人首先是她的父亲,结婚后,她的丈夫充任她的监护人。
由此可见雅典妇女A.法律地位低下B.毫无民主权利C.生活备受关注D.经济无法独立33.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包括两项重要内容,重新分配议席和更改选举资格。
这说明英国民主制的特点A.吸收借鉴,注重国情B.继承传统,议会至上C.适时而变,和平渐进D.权利下移,平等自由34. 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致函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务必抢在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
罗斯福总统经过一星期的全面考虑,对来信作了肯定的回答,并发出了进行核试验研究的指令。
爱因斯坦的这一建议A.导致了日本的投降B.给人类带来了灾难C.加速了核武器的研发D.影响了世界的和平35. 在朝鲜战争的初期,苏联空中秘密支援中国时,要求参战的苏联飞行员使用汉语或者朝鲜语通话,参战的米格飞机涂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外装,同时飞机不准在海上作战。
这表明A.苏联响应中朝两国的战略请求B.苏联与美国争霸中处于劣势C.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已出现裂痕D.苏联不愿与美国发生全面冲突第II卷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张謇(1853~1926 年)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擎,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
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
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
同时,1903 年从日本考查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等材料二安德鲁·卡耐基(1835~1919 年)是世纪之交美国最大的工业巨头和著名的慈善家。
卡耐基在1889 年发表的“财富的福音”一文中提出,财富集中造成贫富扩大是文明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推翻现有秩序,而在于如何恰当地管理巨大的剩余财富。
富人应该把这笔钱在他们生前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的事业,投向建立大学、图书馆、医院、公园、公共泳池以及捐赠教会等领域。
1901年卡耐基退休后,开始尝试以管理企业的运作方式——现代基金会的形式会来有系统地捐献财产。
在他名下的基金会和非盈利机构甚多,但最主要的当属1911 年建立的卡耐基基金会。
该基金会以“增进和传播知识,并促进美国与曾经是英联邦海外成员的某些国家之间的了解”为宗旨,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形势,提出新的工作重点,迄今在美国仍有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述评》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慈善公益思想的特点,(12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与卡耐基慈善公益活动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原因(13分)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
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腐朽了。
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20世纪初的中国,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
——孙中山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20世纪初清政府处境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4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孔庙的历史沿革——摘编自彭蓉《中国孔庙研究初探》(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孔庙的历史沿革。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立孔庙”的意义。
(7分)45.【20世纪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中苏边界冲突是指指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高潮时一系列中国和苏联之间的武装军事对抗。
苏联不断挑起边境流血事件,导致中苏边界冲突升级。
其中的珍宝岛保卫战几乎导致了苏联和中国两国之间的战争。
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以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人为首的军方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达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由于美国的强烈反对以及中国的积极备战,苏联人终于放弃了对中国核打击的想法。
10月20日,中苏边界谈判在北京举行,由珍宝岛事件引发的紧张对峙局面开始缓和。
1969年中国面临的核危机也随之灰飞烟灭。
——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边界冲突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苏核危机得以解决的原因。
(9分)4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陈绍宽(1889年10月7日~1969年7月30日),前国民党陆军、海军一级上将。
1917年中国对德、奥宣战后,陈绍宽奉命直接参加英国的潜艇部队,与敌激战于大洋深处。
他连续参加了3场海战,感触颇深。
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要让中国海军拥有航母。
1928年,陈绍宽担任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兼海军署署长,于当年年底给国民政府上了一个呈文。
在呈文中,他首次提出要花2000万元建造一艘航空母舰。
他的提议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1929年1月的全国编遣会议上与其他提议一起被否决。
……担任海军部长后,陈绍宽在所有的海军建设规划中,都将航母的建造作为海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蒋介石始终没有在海军建设上投入足够的经费。
除蒋介石以外,国民党内部还有少数人出于派系斗争的需要,也反对建设强大的海军。
抗日战争中,日军的空中肆虐让陈绍宽进一步看到了航空母舰的作用……抗战胜利后,正当陈绍宽雄心勃勃地准备实现建造航母的计划时,内战的阴云开始笼罩中国大地。
1946年6月,大规模的内战全面爆发。
国民党海军被卷入内战中,陈绍宽的强海军梦随之破灭,航母梦也自然烟消云散。
中国人第一次拥有航母的努力就此结束。
——摘编自《海军漫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绍宽提出建造航母的背景。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绍宽航母梦破灭的原因。
(8分)试题解析部分24【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
在农业生产的长期实践中,存在对作物的选择与培育,先秦时期农作物由多到少就反映这种情况,故选择C项;农业经过优选品种扩大种植是农业的发展,排除A项;外来作物的引进说明不了作物品种的减少,且先秦时期基本没有引进,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唐安史之乱以后,且不足以说明题干变化,排除。
2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
材料反映儒释道三教合一,而士大夫主要是儒家知识分子,他们对于三教堂的不满是因为儒家主导地位遭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冲击,更有甚者,三教并祭还把孔子放在边缘位置,故选择D项。
A项不具体,排除;B、C两项与此无关,不选。
2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城市的发展。
古代城市发展以唐宋为界,前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后经济职能逐渐上升,唐朝严格的市坊制,政府对商业直接监管,宋代商业发展打破时空限制,市井世俗化,故选择B项;在北宋时期,理学没有成为官方哲学,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海外贸易发展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2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政策。
乾隆皇帝的诗歌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这种违背世界潮流的政策对中国的深远影响是阻碍了中国的发展,故选择A项;B项是积极作用,但不是主要的部分,排除;这种政策就是小农经济的体现,排除C项;乾隆时期是近代前夕,故排除D项。
2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满清服饰辫发长期被汉族人民视作民族压迫和征服的象征,太平天国起义者曾把批判矛头对准“辫发顶戴”的满清政府,恰说明,太平天国把服饰变革作为反清内容,故选择D项;A项体现不出;B项言过其实;辛亥革命时期也把剪辫作为反清的内容,且太平天国并没有成功推翻清政府,排除C项。
2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根据该调查结果分析,工商企业的贷款利率高,直接制约了需要资金支持的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
3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1938年1月,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排除B项;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于1942年,排除D项;这是美国的杂志,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美国舆论对中国抗战的关注,故选择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