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系统阴阳观
通过五体知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
通过五体知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人生百病根五脏,五脏是中医所说的五大系统.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讲述了五脏之间的生克,通过五体就能知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
筋生人的心脏,血生人的脾脏,肉生人的肺脏,皮毛生人的肾脏,骨髓生人的肝脏。
肝主筋,肝主生发,主人一身之筋,肝藏血,主人一身之曲,主人一身之直,(腰椎肩盘滑脱,胆囊发炎,神经性头疼,感觉头一蹦一蹦的疼,老生坏脾气,血压老升不上去,经常抽筋,两三点钟惊醒,帕金森,多动症)都因肝血不能养筋。
1.筋生人的心脏:伸出手来就知心脏好与坏,这是中医的摸骨之法,想知道自己的心脏有多大吗?右手握拳,虎口冲着左侧胳肢窝的方向,大拇指尖冲下,放在胸前,心脏如倒置的未开的莲花,手的拳头有多大心脏就有多大。
心脏好不好有没有力量,握一握手就会知道,要看手的握力,握力就是筋的力量,肝主人一身之爪甲,握力强的人心脏的收缩力量强,睡眠好。
心衰的手没有劲,要经常练抓握动,(抓握运动的方法——锻炼心脏的力量,手的筋活份心脏就活份了,不是练手而是练心,但不要过力,心脏会劳损,过为过也)。
手握而有力,心脏就好。
手筋的力量生于心,筋者能屈能伸,走路快的人心脏比较壮。
所以肝主人一身之筋,筋可生人的心脏。
2.血可生脾:血足时就可升脾,脾就能更好的统摄气血。
脾的作用是运化,(自然现象中从开花到结果是化,俗一点说吃猪肉,牛肉,狗肉,吃后到身上长的是人肉,这也叫化)。
看血就会知人的脾脏,通过看人皮肤粘膜比较薄的地方就能知脾。
唇为脾之华1)唇厚而红润的人脾脏比较好,不易得抑郁症。
2)唇薄而苍白,易得贫血。
3)唇干裂,脾燥的人易甲亢,心情烦燥。
脾统摄着气血。
女人的崩漏贫血之症都是脾不能统摄气血,脾主人一身之肉。
重症肌无力是肝的病,肌肉萎缩纤维化的时候脾也有病了,先伤肝后伤脾,所以血来生脾。
3.肉可生肺:例如高音歌唱家的特点是胖,这样的人肺气十足,唱到高音的时候能喊上去,*志中年时丰满皮肤就好,瘦皮肤就不好,这就是肉生肺,肺主皮毛的道理。
中医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联系
中医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联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纳入五行系统之中,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特征。
如木性曲直,枝叶条达,具有向上、向外升发、生长、舒展的特性;肝属木,故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亦日肝主疏泄。
火性温热、炎上升腾、光明;心属火,故心主血脉以推动血液循行全身,心阳温煦与肢体寒温相关,心主神明而为脏腑之主。
土性敦厚,生养和承载万物;脾属士,故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物质以营养脏腑形体,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金性清净、肃杀、收敛;肺属金,故肺气有下降之性,能清除废物,保持人体的洁净。
水性滋润,有下行、闭藏等特性;肾属水,故肾能藏精,滋润全身,并有主水液的功能。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五行学说除以五行特性类比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外,还以五行特性为依据,运用事物的五行归类方法,将人体的六腑、形体、官窍、情志等分别与五脏相联系,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体现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化、五色、五味等与人体中的五脏系统联系起来,如以肝为例,“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主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是以知病之在筋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这样把自然界的东方、春季、青色、风、酸等,通过五行中的木与人体的肝、筋、目等联系起来,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表达了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有机配合的。
中医学在其理论建构中,充分运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阐释五脏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
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是:肝木生心火,如肝藏血以济心,主疏泄以助心行血;心火生脾土,如心阳温煦脾士,促进脾的运化;脾土生肺金,如脾主运化,化生精气以养肺;肺金生肾水,如肺之阴津下行以滋肾,肺气肃降以协助肾之纳气;肾水生肝木,如肾藏精生血以滋养肝血,肾阴滋养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功能
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功能肝脏一、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二、五脏之冠——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
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三、厌恶拘束——肝有喜好舒畅、厌恶拘束的性质,所以精神上受到压力,肝就会动气、焦急,造成肝功能异常。
更年期的障碍以及经理级的职业病,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肝病。
--------------------------------------------------------------------------------心脏一、支配意识——就是思考、记忆、判断等精神状态。
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二、支配血脉——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脾脏一、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
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
二、支配肌肉、手、脚——身体过胖、太瘦或手脚冰冷,不想活动都是脾功能异常的症状。
三、支配血液——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肺脏一、支配呼吸——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
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二、支配酸津液的循环——津液循环也在肺的支配下进行。
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三、支配鼻子——自窦炎、鼻脓症的发生,表示肺已有毛病了。
【2017年整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胡关系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实质性脏器,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中空管腔,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形类似于腑,功能类似于脏。
«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此即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总概括。
脏腑之中以五脏为中心,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一)心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从而发挥营养全身的作用。
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足、脉道的通利是保证心主血脉功能的三个条件。
在这个系统中,心起着主导作用。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表现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
若心火旺,则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刺,脉数;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若心、脉为淤血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暗、可出现青紫,舌上有紫色瘀斑,脉象涩而不流利,有时可有结代脉2)心主神明: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 、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心在窍为舌(4)心在液为汗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失语等现象。
(二)肺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2)主宣发和肃降(3 )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治节作用,主要体现四个方面一、肺司呼吸二、调节气机三、助心行血四、调节水液代谢2、系统连属:(1)肺在志为悲忧(2)肺在液为涕(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4)肺在窍为鼻(三)脾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2)脾主升清(3)脾主统血2、系统连属(1)在志为思(2)在液为涎(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四)肝肝为魄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脏腑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衰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方针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 促使阴平阳秘。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脾 土
主运化水湿 主肌肉 统血 主造血(消化 主免疫 开窍唇
主消化 (传导 至小肠) 储尿 排尿 主生长发育 主生殖 主骨 通脑 主水 其华在发
胃
膀胱
胃胀痛 胃口差 易打嗝 反酸 口臭 牙痛 便秘
尿频 尿急 尿痛 浑浊 膀胱炎症
水
肾
怕冷 腰酸背痛 不易受孕 性欲低下 夜尿多 浮 肿 月经量多 少 颜色黑 血块 痛经 耳鸣
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主呼吸之气 肺主气 主一身之气
气的生成(宗气) 对全身气机的调节
肺主气司呼吸 功能异常
呼吸不畅,呼吸异常,咳嗽气 喘,气虚、甚至呼吸停止生命 告终。
2、主行水
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 排泄。 宣发 脾胃 水谷 津液 肺 外达皮毛,汗、呼气
脾
肃降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埃及醫師 (3000B.C.)
巴比倫空中花園 (3500B.C.)
鼎: 古時的容器 (1600B.C.)
遠古時代 (公元前2200年)
•
原始的部落
火的應用
如雲南的元謀人、陜西的藍田人、北京周口店的直立人 (北京人及山頂洞人)等。由其文化遺址中便發現他們在 長期與自然災 害、猛獸、疾病作抗爭的過程中,已開始了 醫療保健活動。
五脏神学说探析
五脏神学说探析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陈明优关键词:五脏神、五脏阴神、五脏阳神摘要:笔者认为在“五藏神”之外应该还有五脏神志,提出了“五脏神”构想的学术观点:认为“五脏神”是指五脏本身具有的神,它随着胎儿形成与发育过程中的五脏逐渐形成,五脏本身的神也开始成形,并且因五脏本身的阴阳属性而各有一对阴阳属性的脏神,共同管理脏腑的气机、生理功能和神志活动,即“五脏阴神”“五脏阳神”,合称为“五脏神”。
现在通行中医的“五藏神”学说, 以“五脏所藏”神志之义,着力于“神魂魄意志”、“喜怒悲恐思”及其与五脏关系,为中医研究和治疗神志病提供了依据,但勿须讳言,中医的神志学说还不够完善,甚至还没有完整的体系,神志与五脏的关系不够清晰与完整,使之中医治疗神志病也缺乏系统性。
因此笔者对“五藏神”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有了不同的理解与看法。
我们知道:“藏”字具有隐匿、储存、收藏、隐蔽性地居于某一地方的意思,与“心为神宅”之“宅”含义基本相通,在《灵枢》中则称之为“舍”,都是同一意义;这层意思与现代的“藏”字同义。
同时现代的“脏”在古代是通作“藏”字,指人体的脏器(包括脏腑)。
所以“藏”字具有一字双义,涵盖了“脏腑之脏”。
这就使人们很容易把“藏”与“脏”二义混淆,甚至于误“藏”为“脏”。
因此笔者认为在“五藏神”之外应该还有神志,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出了“五脏神”构想的学术观点:一、五脏神概念:“五脏神”是指五脏本身具有的神,它随着胎儿形成与发育过程中的五脏逐渐形成,五脏本身的神也开始成形,并且因五脏本身的阴阳属性而各有一对阴阳属性的脏神,共同管理脏腑的气机、生理功能和神志活动,即“五脏阴神”“五脏阳神”,合称为“五脏神”。
二、五脏神的命名的由来与依据1、由胚胎发育而来人在胚胎期的发育时,人的神志也开始入住与生成,正所谓“叙天地大德、阴阳化功、父母交和、中成胎质……一月为胚,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兆分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滋灵也;七月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元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生人也;十月气足,万物成也。
3.脏象-五脏-心
指胸腹腔中组织结构较充 实的脏器 (实质性)。
化生和贮藏精气,有藏而 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
阴阳属性
主静,属阴
3
藏:五脏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不泻:五脏精气不可无故丢失。 满:五脏精气盈满
满而不实
五脏不为水谷充实
不实: 五脏精气不宜壅实
王冰注:“精气为满,水谷为实”
4
五脏与四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 体脏腑与自然万物息息相通,自然界四时的 变化直接影响人体脏腑并使之发生相应的变 化。
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及内分泌等系统的部分功能有关。
理解其他脏腑功能时亦是如此。
12
心
心居于胸腔,横膈之上。形象尖圆,形如倒垂未开之 莲蕊。外有心包护卫。《医学入门》:“形如未开莲蕊, 居肺下膈上是也。”在五行中属火,通于夏气,与小肠相 表里。 心为阳中之阳,为生之本,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28
心的生理功能:2.心主神志(心藏神)
(3)作用表现: ①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精神、意识、思维活 动不仅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能协 调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故成为生命活动的主宰。
如《灵枢· 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素问· 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②主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能力:心具有 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的作用。如《灵枢· 本神》: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西医“HEART”与中医“心”在解剖上有一一 对应的关系。则: 自律性、节 律性、与血 管组成一个 系统、内分 泌功能等。
HEART
心
循环器官
随着现代医学在全世界范围取得 统治地位,相应地,“心”之概 念作用,也深入国人之心。
阴阳五行人体五脏
阴阳五行人体五脏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各个局部所组成。
中医学把人体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三大部分。
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
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液则是由脏腑功能活动所生成,也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供给机体维持生命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有濡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心(脑)藏神,主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情志方面及消化方面。
肝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的筋(爪)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滋养。
肝开窍于目。
脾---主运化,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脾气主升"或"脾主升清"。
脾统血。
脾主肌肉,四肢。
脾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
肺司宣发,外和皮毛。
肺主肃降,通调水道。
肺开窍于鼻。
肾(附命门)---藏精,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藏之于肾。
精能化气,气能生精,充满生机活力。
肾主水,肾是管理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肾主生殖、生长、发育。
肾主骨、生髓、通脑,肾藏精,精能生髓,包括脊髓和骨髓。
肾主纳气,肾脏具有固摄肺所吸入之气的功能。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其华在发"胆---胆的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饮食的消化。
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的分泌和排泄是与肝的疏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说肝胆同主疏泄。
胃---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饮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
这种功能可归结为"受纳"和"腐熟"水谷两方面。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小肠也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体现为"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了解你的五脏(1)
舌有瘀斑
舌尖深红
口舌生疮
舌红
2、藏神
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一)心藏神理论的形成背景 古代文化哲学的影响 心字的创立与构造
肺失宣降
失于宣散
失于肃降
无汗,皮肤水肿
小便不利,水肿
治肺以利水,“提壶揭盖”法
3、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助心行血。 病理:肺气壅塞→血脉瘀滞→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 主治节 --- 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藏象学说的形成
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精神情志
五脏与自然环境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化生和贮藏精气
腑
奇恒之腑
受盛和传化水谷
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脉管通畅
心气 充沛
血液充盈
A.
B.
C.
血脉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的感觉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1.面色红润 2.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3.脉象和缓而有力 4.胸部感觉舒畅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此即五脏一体观。
五脏是人体生命的中心,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生命现象相联系。
如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为五脏之表;脉、皮、肉、筋、骨五体,为五脏所主;面、毛、唇、爪、发五华,为五脏所荣;舌、鼻、口、目、耳及二阴五官九窍,为五脏所司;·喜、忧、思、怒、恐五志,为五脏所生;神、魄、意、魂、志五神,为五脏所藏;汗、涕、泪、涎、唾五液,为五脏所化等等,它们又与五脏一起分属于五行,并按照五行生克制化,乘侮胜复及五行互藏的规律而运动变化。
五行系统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不是单向的、垂直的链,也不是首尾相衔的环,而是一种球状的网。
五行之间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状态。
因此,五脏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网络结构。
每一脏都具有五脏的部分功能,也是五脏的缩影和统一体。
此即“五脏互藏”之意。
故曰:“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各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景岳全书·真脏脉》)。
我们在研究了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还必须研究在整体活动中脏腑机能活动的调节机制和规律。
换言之,必须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整体的生命活动。
这对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辨证论治,均有重要意义。
脏腑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五脏系统的同位联系(即五脏与六腑、肢体、官窍等联系)、五脏生克制化关系、五脏互藏规律,以及五脏四阴阳关系等。
本节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主要从生理功能方面来阐述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概述
脏腑学说概述同学们好,我们前面学习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是一个二元论。
五行学说,是一个多元论。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的两个说理工具。
中医就是用这两个说理的工具来研究人的五脏六腑的生理和病理的。
我们今天开始学习中医研究的对象: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学说,又称为脏腑学说,是通过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外在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内在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腑学说,对于阐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脏腑学说,包括什么内容呢?脏腑学说,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和三焦。
奇恒之府,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这个女子胞就是女子的子宫。
五脏六腑,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生理特点呢?我们看看五脏,肝心脾肺肾。
它们主要的生理特点就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他们都是实质性的脏器,以贮藏精气为主。
精气应该要满,而不能随便泻。
所以五脏,应该满而不能实。
五脏以贮藏精气为主,而精气容易耗损,所以,五脏病变多以虚证为主要病理特点。
六腑是指胆,小肠,胃,大肠和膀胱以及三焦。
他们的生理功能是指的受盛和传化水谷。
这个水谷就是我们通常讲到的饮食物。
饮食物在六腑中间传导,但是不能够停聚在六腑中,所以我们又称为传化物而不藏,或实而不能满。
六腑的生理特点,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所以六腑必须要保持通畅。
六腑因为以传导消化物为主,如果消化物,贮藏停聚在胃肠中,就会导致实证。
所以六腑是以实证居多。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它们的形态中空,类腑;功能藏精气而似脏。
似脏又似腑,但又不是脏又不是腑,所以称它们为奇恒之腑。
它的功能主要是跟五脏类似,藏精气而不泻。
奇恒之腑的病变,通常也是以精气耗损为主,所以它的病理多以虚证为主。
脏腑学说,它主要的特点就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环境也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六腑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五脏六腑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人体五脏六腑于五行的对应关系及养生的相关内容一、五脏:肝心脾肺肾二、五行:木火土金水三、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胆:叫做中正之官、决断;胃叫做仓廪(lin)之官,胃火盛,饥饿快,上牙痛为胃经,内廷穴;小肠为受盛之官,收取精华;肾主管小肠收来的精华。
大肠为传道之官,排除糟粕,下牙痛为大肠经,合谷穴颊车穴。
三焦为孤俯,决渎之官,通调水道,为总领五脏六腑和内条外;膀胱为州都之官,主气化。
四、五色、青赤黄白黑五、五位:东南中西北六、五体、筋脉肉皮毛骨七、五气、风热湿燥寒八、五华、爪面嘴唇皮毛头发九、五声、呼笑歌哭呻十、五情、怒喜思忧恐十一、五神、魂神明意魄志五脏所藏:肝藏魂、心藏神明、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篇》)。
五脏又产生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又从五志发展成喜、怒、悲、思、忧、恐、惊七情之说。
十二、五嗅、臊、焦、香、腥、腐皇帝内经里有讲的十三、五液、泪、汗、涎、涕、唾《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三、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四、五脏相生: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五、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六、五脏相克: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七、五窍:目舌口鼻耳八、五脏与五窍的关系: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九、五味:酸苦甘辛咸十、五脏与五味的关系:肝—酸(走筋)心—苦(走血)脾—甘(走肉)肺—辛(走气)肾—咸(走骨)十一、情志生克:大怒伤肝大喜伤心大思伤脾过忧伤肺过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久视伤血(心)久卧伤气(肾)久坐上肉(脾)久立伤骨(肺)久行伤筋(肝);十二、五痨七伤:太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过食冷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中医要点:人为本、病为标健康包括三个方面:身体、精神和社会关系;要吃的香、拉的快、睡的稳。
倪海厦讲人体五脏六腑运行规律
倪海厦讲人体五脏六腑运行规律,精妙处让人拍案叫绝!五个脏,就是收藏,就是阴。
腑是消化系统,就是所谓的阳,这里面阴木就是肝,阳木就是胆,阴火就是心,阳火就是小肠,火有两个东西,心脏是一个,小肠是一个。
脾土就是阴,脾是内脏,和阳土相对,就是胃。
肺是阴脏,所以肺脏是阴,阳是大肠,水就有阳水跟阴水。
如果我们讲脏的话,就是阴,腑的话就是阳,所以肾脏的话,就是阴,阳水就是膀胱。
代号有他的意义,我先用个例子你听。
为什么我们中医把心脏定义为火?因为心一直跳产生热,西方医学不是这样子。
一看,你瓣膜闭锁不全,你有心律不整,你有心肌梗塞,动脉血管硬化,西医都是看到结构上的问题,也就是只看到外形。
所以西医定的病名都是形,他没有神。
好像讲得很详细,但只有形,没有神。
就是因为心脏不断的搏动,一天大概十万次以上,你想想看心脏不断跳,热不热?既然热的话,我们没办法讲,只好用“火”来代替,对不对?所以体温的来源,来自心脏,因为心脏不断的搏动,全身上下,就是心脏不断地跳动,西医只知道后面,不知到前面,体温华氏98但体温怎么来的不知道,它是由心脏来的。
小肠在这边,小肠是阳火,因为是消化系统,食物到胃里面,到小肠里面,小肠把食物消化掉。
为什么把小肠也定为火呢?因心脏跟小肠是表里,像这种关系我们叫表里关系。
中医讲表,讲的是腑,讲里的时候,指的是脏。
心脏和小肠通通被定义成火,小肠是第二个心脏,心脏产生的热,按照道理,热应该是往上走的,你没有听过冷气球,只有听过热气球上升吧!所以,热本生的性是往上升的,那光上升不行,每天都会过热,一发高烧就走人啦。
脑袋烧坏掉了!所以,制造了肺,肺是金,在阴阳五行里面呢,火是克金的,而两个相互制衡。
肺好像天空一样,天上都是寒冷的嘛。
把心当成引擎的话,肺就是水箱,肺如果只有呼吸,那就太简单了!你要有肺跟心脏有制衡的观念,正常肺的功能,肺会让热往下走,练气的人让气往下走,丹田是小肠的募穴,让气就往下走。
因此小肠的温度,就变得非常的热。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五脏
⼀、⼼(附:⼼包络)⼼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包卫护。
⼼与⼩肠、脉、⾯、⾆等构成⼼系统。
⼼,在五⾏属⽕,为阳中之阳脏,主⾎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主、⽣命之主宰。
⼼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的解剖形态1.⼼的解剖位置:关于⼼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之后的⼀个重要的脏器。
⼼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的形态结构:⼼脏呈尖圆形,⾊红,中有孔窍,外有⼼包络围护,⼼居其中。
中医学对⼈体⼼脏的重量、颜⾊、结构,以及⼼腔的⾎容量等均有⼀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已。
“⼼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黄裹脂,⼀是为⼼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在中医⽂献中有⾎⾁之⼼和神明之⼼之别。
⾎⾁之⼼,即指实质性的⼼脏;神明之⼼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故有神明之⼼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之⼼,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门·脏腑》)。
(⼆)⼼的⽣理功能1.⼼主⾎脉:⼼主⾎脉,指⼼有主管⾎脉和推动⾎液循⾏于脉中的作⽤,包括主⾎和主脉两个⽅⾯。
⾎就是⾎液。
脉,即是脉管,⼜称经脉,为⾎之府,是⾎液运⾏的通道。
⼼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个密闭的系统,成为⾎液循环的枢纽。
⼼脏不停地搏动,推动⾎液在全⾝脉管中循环⽆端,周流不息,成为⾎液循环的动⼒。
所以说:“⼈⼼动,则⾎⾏于诸经,……是⼼主⾎也”(《医学⼊门·脏腑》)。
由此可见,⼼脏、脉和⾎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系统的⽣理功能,·都属于⼼所主,都有赖于⼼脏的正常搏动。
⼼脏有规律的跳动,与⼼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人体心肝脾肺肾在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各属什么
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味与五脏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
常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饿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
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
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防治各种疮症。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
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选择。
4、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
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有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肾经衰弱者不可食用。
5、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
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
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
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品。
四、五色、五谷与五脏1、肝色青:宜食糙米、牛肉、枣、葵;青色应肝,所以想要面色红润,不宜以素食为主。
2、心色赤:宜食小豆、犬肉、李、韭;赤色应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补以维生素C 丰富的食物,如西红柿、橘子、红苹果。
3、肺色白:宜食麦、羊肉、杏、韭;白色应肺,想肌肤美白,可常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豆浆、牛奶一类。
4、脾色黄:宜食大豆、栗;黄色应脾,所以面色暗沉的人,可辅以黄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萝卜、蛋黄等。
5、肾色黑:宜食肌肉、桃、葱;黑色应肾,所以肤色较深的人少吃色素添加过多的食物。
五、五官与五脏1、鼻为肺之官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鼻孔为肺气所主,所以肺开窍于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会表现在鼻子上。
这里讲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边,肺热则鼻孔出气粗、热;肺寒则鼻孔冒凉气。
五脏养生肾:藏精,主骨生髓,精气,生殖
五脏养生肾:藏精,主骨生髓,精气,生殖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
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称为“先天之本”。
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所藏之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
二是水谷之精,也叫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由脾胃所化生。
先天之精必须有后天之精的滋养才能得到不断地补充,后天之精也需先天之精的气化,才能继续产生,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精气。
它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
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规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而齿、骨、发的生长状况是观察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亦是判断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标志。
2.主水在正常情况下,水液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转输、肺的宣降、三焦的决渎、膀胱的开合以及肝的疏泄等作用,清者运行于脏腑,浊者化为汗和尿液排出体外,在此过程中,有赖于肾的气化和温煦作用。
3.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保证体内气体的正常交换。
4.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肾主骨、生髓的功能,实际上是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充养骨髓,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
肾中精气的盛衰,不仅影响骨的生长发育,而且也影响脊髓和脑髓的充盈和发展。
脊髓上通于脑,髓聚而成脑,故脑又称髓海。
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就健全。
肾藏精,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故说“其华在发”。
5.开窍于耳和二阴听觉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
肾中精气虚衰时,则髓海失养,而且听力减退或耳鸣、耳聋。
老年人肾中精气多见衰退,听力每多减退,故称肾开窍于耳。
二阴即前阴和后阴。
前阴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排泄粪便的通道。
尿液排泄虽在膀胱,但仍赖于肾的气化方能完成。
生殖功能亦为肾所主,前已述及。
粪便排泄虽属大肠的功能,但亦与肾的气化有关。
中医脏腑阴阳两轮图
中医脏腑阴阳两轮图前言:中医阴阳两轮图,只有先读懂了它,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解自然,理解宇宙。
那么此图具体有什么意义呢?图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1.形象地解释了“脏象”。
何为“脏象”?简而言之,就是五脏对应大自然的事物或者现象。
我们都知道,五脏,对应五行: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我们先从左轮(在图右侧)开始看。
从图中很清楚地可以看出:肾阴,水之象,就好比“地下水”,藏于地下。
而肝呢,五行属木,木之象,肾阴通过“木”的生发作用,由下向上传导,然后通过“树叶”的“蒸腾”作用,继续向上升成为“水气”,而水气(即肾阴)则继续上升,融入大气。
那么“水气”有什么作用呢?第一,用来“济”太阳的热,使之不至于过热,就是我们常说的肾水济心火。
有些失眠证属心肾不交。
所谓心肾不交,就是由于肾水无法济到心火,导致阴虚火旺。
治法呢,不能一味地降心火,最重要的还是滋肾阴。
第二,肾阴向上传输,又能补充心血,滋养心阴,补充太阳的能量,太阳就是心之象。
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左轮”前一半的过程,它是上升的过程,说的是“水”(阴分)的传输过程。
传到心的地方就产生变化了。
为什么变化了呢?因为心是“体阴而用阳”,就好比一个火球,里面却是靠油燃烧,从而产生热量。
“油”就是心血、心阴。
所以心脏是传输过程中第一个转折点。
因心脏“体阴而用阳的”特殊性,接下来的传输的介质,变成了“热能”,也就是“心火”的传输。
那么接下来以“热(火)”的角度,来看后一半的过程。
心者,日之象,其散发的热量由上往下,传输至胃,使其有良好的腐熟能力。
所谓“中焦如沤”。
胃为土之象,没有太阳的热量,就像极寒天气下的土地,冰冻成块,无法腐熟食物。
从临床中可以发现,胃部怕冷,吃完东西肚子胀,消化不了,可以考虑用强心、补充心气的方法。
胃接收食物,经过胆、小肠等消化吸收,再把精华物质、以及太阳的热能传到地下,以滋肾阴、以暖肾水,使之不至于过寒。
这才是心肾相交的完整过程。
《黄帝内经》:“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黄帝内经》:“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
阳?
1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体的组织结构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人体是一
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人体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
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之脏
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六置为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
2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就其背腹四肢内外
侧来说,则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
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
下部(腹腔)属阴。
如具体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
即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等。
“是故
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
在内者,五脏为阴,六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灵枢·寿天刚柔》)
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阴阳的对立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系统阴阳观
关键词:五脏阴阳
心之阴阳
心具有主血脉和藏神志的作用,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称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生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
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心之阴阳的调节和制约。
心阴是维持心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滋养心脏、制约心阳的作用,使心脏的搏动保持正常的节律,并能宁静心神。
若心阴不足,致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濡养而不守,则失眠多梦;心火或心阳偏亢,使血流急迫,则脉数;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热扰神明,则不寐;虚火燔灼,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
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心阳也是维持新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温养心脏,制约心阴,推动心脏活动的作用,使心的搏动能够维持正常的心力、心律和心率,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则有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表现。
在心主血脉和藏神志两种生理活动中,心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若心阳充足,则血运流畅,心神振奋;若心阳不足,机能被抑,则形寒肢冷,精神萎靡,神情淡漠,志气不扬;血运无力,继之因瘀血、气滞、痰浊、寒凝等因素则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致心胸憋闷疼痛。
肺之阴阳
肺主气司呼吸,主宜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
以辅
佐心脏调节气血运行,故称为“相傅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气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
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肺之阴阳为物质基础。
肺阴是肺功能活动的基础。
能够制约肺阳,滋润肺脏。
肺阴充足。
则肺阳不亢。
肺体得以滋润与濡养;在五脏之中,肺位最高,其上者易下,故肺的气机以降为主,肝为甲乙风木,其性主动,其气主升,肝与肺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肺阴下接肾阴,肺肾之阴互滋,肺阴借肃降之势,下纳呼吸之气。
因此,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呼吸运动。
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走表滋汗,外御热邪。
肺主皮毛,肺阴借肺阳宣发蒸化之势,化汗外荣于皮毛;籍出汗之机,宣散体内热邪于体外。
若肺阴失调,制阳无力,则肺阳亢逆;气荡胸中或阳亢化火刑金,肺失津液滋润,则难以宣散周身;金不化水,致肾阴亏虚,肺肾协同纳气的平衡被扰乱,则呼吸表浅、急促;津液枯涸,化汗无源,则无汗、皮肤干燥、瘙痒等。
肺阳的生理功能有二:其一,温化蒸腾作用。
阳性温暖,故主气化,推动呼吸运动;蒸化宣散津液,灌溉周身,通调三焦。
其二,宣发输布暖身作用。
在肺阳的鼓舞推动宣发下,津液、卫气上行到头面,外达于肌表,在内温养本脏腑,在外温养形体。
肺阳充足,则卫气有根,皮毛得温,更好地发挥抵御外邪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
若肺阳失调,温煦不足,肺系虚冷,致使气行受阻,则咳嗽、哮喘;不能暖外,则畏寒,鼻流清涕;气化无权,大气衰少,则少气乏力,声低语怯,脉搏空虚;津液不化,聚而为水,则
或吐清稀痰液,或发为水肿等。
脾之阴阳
脾具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的作用,为“仓廪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仓廪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
脾脏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脾之阴阳。
脾之阴的作用,古人论述不多,但仍可窥其一斑,如缪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说:“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
”万密斋《养生四要》说:“受水谷之人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而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
”《血证论》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
”可见,脾阴协助脾气、脾阳等运化水谷精微,有灌溉脏腑,营养四肢百骸的作用,是脾气、脾阳运化水谷精微的重要物质基础。
脾阴失调,“脾阴不足之侯”(《本草经疏》),则脾虚中满、饮食不进、食不能化、发热、健忘、肢体痿弱,产后失眠腿痛等症。
徐景藩指出:脾阴虚的临床表现,有食欲不振,食或腕腹痞胀,大便易溏……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濡或细而略数等。
可见脾阴失调,滋润濡养失司,则食欲不振、乏力、涎少口燥、大便干结、手足发热。
脾阳具有温养推动作用。
脾阳对水谷的运化吸收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脾主运化方面,而且体现在胃主受纳方面。
脾阳的温煦作用,渗透脾胃中焦,无所不至。
脾阳健运,则清浊相分,助胃腐熟;运化有力,则可杜绝生湿化痰成饮。
此外,脾阳具有统血作用,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脾阳虚,则不能统血。
”若脾阳失调,清浊不分,温煦失司,则腹胀、泄泻、完谷不化或反胃呕吐、腹中绵
绵作痛;运化水液无力则少尿、浮肿。
此外,脾阳失调,致脾不统血,则尿血、便血。
肝之阴阳
肝具有主疏泄和主藏血的作用。
其性主升主动。
为“将军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罢极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
肝脏功能的发挥受着肝之阴阳的调节。
肝阴是肝的功能活动所依赖的基本物质之一。
肝阴具有滋润、宁静、潜降、收藏等作用。
在五脏之中肝为刚脏,其性主升主动,肝阴充足则制约肝阳,使其不亢,从而肝脏就能得到充分的滋润与濡养。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所说”肝体阴而用阳”。
由于肝阴根于肾阴,肝阴充足则能相济于肾,使肾阴不亏。
若肝阴失调,肝肾阴虚,则腰膝酸软、两足痿弱;阴不制阳,阳气亢逆则面红目赤、头目胀痛、心火易怒;经脉循行部位失养则眩晕、视物昏花、胁肋隐痛、肢体麻木。
肝阳根于肾阳,具有促进、温煦、上升、运动、宜散等作用。
阳主气化,其对象为肝阴与肝血,肝阳能蒸化肝阴为气,进而能促进肝的各项生理活动,使气机调畅,血运通利。
若肝阳失调,阳气亢逆无制而化风,则眩晕、震颤、动摇,甚则突然晕仆;肝阳不足,温煦失司,升泄无力,气行迟缓,则郁滞渐生、形寒肢冷、囊缩阴冷或腹胀如鼓、四肢肿胀、大便溏薄、脉沉细无力等。
肾之阴阳
肾具有主藏精、主水和主纳气的作用。
其性潜藏,故称为“作强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封藏之本”(《素问·六节藏象
论》)。
肾脏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肾之阴阳作为物质基础,肾阴是人体阴液之本,对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润、濡养作用。
肾阴上滋于肝,使肝体得养,则肝阳不亢;上荣于心,则心火或心阳得制,而无亢害之敝;上行于肺,则金水相生,源泉不竭。
此外,肾阴能够制约肾中阳气,防其妄动。
若肾阴失调,润养不足,诸窍器官失养,则眩晕耳鸣,视力减退,形体消瘦,咽干口燥;阴不制阳,虚热内扰,则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颧红盗汗以及舌红少苔,脉象虚细数等。
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具有温煦机体、促进气化、制约肾阴等作用。
此外,肾阳还能制约肾中阴气,防止其充泄于外。
若肾阳失调,气化无权,水液代谢失常,则尿少、水肿;真火虚衰,无以温煦,运化失职,则下利清谷,五更泄泻。
肾阴和肾阳是各脏阴阳之本,故在肾的阴阳失调时。
会因此而导致其他各脏腑的阴阳失调。
综上所述,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独特而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五脏系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五脏系统中,凡是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五脏之阳;凡是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五脏之阴。
五脏阴阳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转化,共同维持调节着整个生命活动。
因此,深刻理解五脏阴阳的生理、病理,对中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