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态度(二)态度理论(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先告知被试所 做的扩招新生的 演讲会提交招生 委员会,并影响 其决策。
事先告知被试所 做的扩招新生的 演讲会提交某团 体,但不告知有 何影响力。
事先没有任何告 知
态度改变
态度改变
态度无改变
对后果的责任和努力的程度
• 人们越是相信自己应该为自己的选择和事后的结 果负责,越是会使态度向着与后果一致的方向改 变。
O +X
P ++
O -X O -X O +X
不平衡状态
P
P
P
+ - -+- -
O - X O+ X O +X O- X
认知失调理论(Festinger)
• 失调是当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不一致时出现的一种 令人不愉快的动机状态,它导致心理紧张,要求 达到一致的状态。
• 如果行为已经无法改变,人们会通过改变态度来 解决不一致问题
反态度行为与辩护不足:
• 为人莫做官,做官都一般! • 常在岸边走,哪能不湿鞋? • 既来之,则安之! • 一不做,二不休!
威胁(Aronson & Calsmith,1963)
• 禁止孩子们玩某个他们最想玩的玩具,之后让孩 子们自行玩所有的玩具。之后再评价他们对玩具 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受到严重威胁的孩子对 最喜欢的玩具的评价没有什么变化,而受到轻微 威胁的孩子则降低了对该玩具的评价。
自我知觉理论(Bem) (self-perception theory)
• 通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只是 从我们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环境中来推断自己的 态度。
• 态度表达是偶然的言语陈述,而行为才是我们判 断自己态度的最坚实的标准
• 行为与态度的失调是否真的导致令人不愉快的紧 张,取决于是否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这种紧张状 态。
• 受到的威胁越大,产生的不协调和态度改变越小
选择(Linder,Cooper & Jones,1967)
可以选择是否写与自己原 必须写与自己原有观点相
有观点相反的文章
反的文章
高百度文库酬
低报酬
高报酬
低报酬
出现失调, 出现失调, 无失调,态 无失调,态
态度改变小 态度改变大 度改变
度不变
不能变更的承诺
失调的类型
决策后的认知失调:一旦作出决定,我们就坚守决定 反态度行为与“辩护不足”:没有充足辩护理由的行为导致更
大的态度改变 威胁:受到威胁的行为更不容易导致态度的改变 选择:只有在个体认为自己是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与态度不
一致的行为才能导致失调 不能变更的承诺: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对某个行为有不能变更的
关于态度的理论
学习理论(Carl Hovland)
• 态度的获得与其他行为习 惯的获得没有差别,都可 以经由条件反射的方式进 行。
• 联结的方式、强化和惩罚 的方式对于态度的学习都 是适用的。
• 你是否赞成把右边的小东 东做成“黑豆闷O肉”?
信息与情感对态度学习的影响
• 态度学习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完成:一是信息的学 习,二是情感的迁移
• 让女生评价自己对8种物品的喜爱程度。 • 一组女生可以在自己最喜爱的物品和次喜爱的物
品之间选一种。(高失调组) • 另一组女生在自己最喜爱的物品与排名很后的物
品之间选一种。(低失调组) • 之后重新评价他们对每中物品的喜爱程度,发现:
高失调组女生明显拔高了自己选择的物品的分值。
决策后的失调
• 《当预言成空》:一个不同寻常的团体预言世界 末日即将到来。当在这天世界末日并没有如期到 来的时候,他们是放弃了自己的预言,还是坚持 世界末日仍然会马上到来,只不过是“因为他们 的努力”而“推迟了几天”?
• 态度的改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其选择的原 则是“最小努力原则”
• 我们不喜欢另一个人时的平衡压力要比我们喜欢 一个人时的平衡压力小,因此面对不喜欢的人的 不平衡,我们可以简单地通过结束关系而不是改 变态度来达到新的平衡。
Heider的平衡理论:P-O-X模型
P ++
平衡状态
P
P
+- -+
P --
(Dicherson,Thibodeau ,Aroson & Miller,1992)
被提醒淋浴时可能浪费了 没有被提醒淋浴时浪费水 很多水
公开承诺节 无公开承诺 公开承诺节 无公开承诺
约用水
节约用水 约用水
节约用水
态度改变, 态度不变 节约用水
态度不变
态度不变
可预见的后果 (Goethals, Cooper & Naficy)
反态度行为与辩护不足的经典实验 (Festinger & Carlsmith,1959)
• 1美元组:
• 20美元组:
1、这项工作很无聊,我 1、这项工作很无聊,我
不喜欢。
不喜欢。
2、我对别人说这项工作 2、我对别人说这项工作
很有趣。
很有趣。
3、我获得了1美元的奖赏。3、我获得了20美元的奖 赏。
• 研究表明:信息的学习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不如理 论上认为地那么重要;情感迁移带来的影响对不 熟悉的态度对象比对熟悉的态度对象的影响要明 显。
认知一致性(平衡)理论(Heider)
• 在一个平衡的系统中,我们喜欢和自己喜欢的人 在态度上保持一致,而和我们不喜欢的人在态度 上不要一致。
• 不平衡的结构会受到向平衡结构转化的压力,直 到系统平衡
• 努力程度越高的行为,越能够迫使我们对其作出 内归因,进而降低失调,强化和维护对该行为的 积极的态度。
消除认知不协调的途径
• 改变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 • 改变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 增加一个新的认知因素。 • 减少选择感。
通过认知重组,人们可以自行调整认知不协调的带来的 焦虑,支配着人们的态度在复杂社会情景中的复杂的变化 和顽固化的进程。
承诺,失调就会促使态度发生改变 可预见的后果:人们必须相信自己能够预见自己的决定会造成
不良后果,失调才会发生 对后果的责任:只要人们认为自己应该对行为的后果负责的时
候,无论后果是否可以预见,失调都会产生。 努力:一个人花了越多的精力去做一件有负面后果的事情,就
会产生越多的失调。
决策后的失调 (Jack Brehm,1956)
自我觉知理论(self-awareness theory)
• 个体会根据对自己的内在标准的觉察来判断自己 的态度倾向.
• (侯玉波译,社会心理学,P116)
其他的一致性原则
• 认知与情感的一致(Rosenberg,1960) 人们倾向于改变自己的信念和对事实的评价以符 合自身的评价偏好,即使他们并没有任何可信的, 当前的信息证明他们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