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志禅师十二时颂00

合集下载

宝志禅师的十二时辰歌

宝志禅师的十二时辰歌

转] 宝志禅师的十二时辰歌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设置置顶推荐日志转到私密日志转载自百步穿杨转载于2010年02月06日 20:00 阅读(1)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权限: 公开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

若著物,入迷津,但有纤毫即是尘。

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

日出卯,用处不须生善巧,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扰。

若施功,终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拗。

不用安排只么从,何曾心地起烦恼。

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原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

认声色,觅疏亲,只是他家染污人。

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禺中巳,未了之人教不至,假饶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

只守玄,没文字,认著依前还不是。

暂时自肯不追寻,旷劫不遭魔境使。

日南午,四大身中无价宝,阳焰空华不肯抛,作意修行转辛苦。

不曾迷,莫求悟,任尔朝阳几回暮。

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

日昳未,心地何曾安了义,他家文字没亲疏,莫起功夫求的意。

任纵横,绝忌讳,长在人间不居世。

运用不离声色中,历劫何曾暂抛弃。

晡时申,学道先须不厌贫。

有相本来权积聚,无形何用要安真。

作净洁,却劳神,莫认愚痴作近邻。

言下不求无处所,暂时唤作出家人。

日入酉,虚幻声音终不久,禅悦珍馐尚不餐,谁能更饮无明酒。

没可抛,无物守,荡荡逍遥不曾有。

纵尔多闻达古今,也是痴狂外边走。

黄昏戌,狂子施功投暗室,假使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

拟商量,却啾唧,转使心头黑似漆。

昼夜舒光照有无,痴人唤作波罗蜜。

人定亥,勇猛精进成懈怠,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

超释迦,越祖代,心有微尘还窒阂。

廓然无事顿清闲,他家自有通人爱。

夜半子,心住无生即生死,生死何曾属有无,用时便用没文字。

祖师言,边外事,识取起时还不是,作意搜求实没踪,生死魔来任相试。

鸡鸣丑,一颗圆光明已久,内外接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

不见头,又无手,世界坏时渠不朽。

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

禅门祖师_志公和尚十二时歌 偈颂

禅门祖师_志公和尚十二时歌 偈颂

禅门祖师_志公和尚十二时歌偈颂志公和尚十二时歌平旦寅。

狂机内有道人身。

穷苦枉经无数劫。

不信常擎如意珍。

若捉物。

入迷津。

但有纤毫即是尘。

不住旧时无相貌。

外寻知识也非真。

日出卯。

用处不须生善巧。

纵使神光照有无。

举意便遭魔境娆。

若施功。

终不了。

晓夜被他人我拗。

不用安排只么从。

何曾心地生烦恼。

食时辰。

无明本是释迦身。

坐卧不知元是道。

只么茫茫受苦辛。

认声色。

觅疏亲。

尽是他家染污人。

若欲拟心求作佛。

问取虚空始出尘。

禺中巳。

未了之人争为讨。

假饶特达祖师言。

莫向心头安了义。

只守玄。

没文字。

认着依前还不是。

暂时自肯不追寻。

永劫不遭魔境使。

日南午。

四大身中无价宝。

阳焰空华不肯抛。

作意修行受辛苦。

不曾迷。

莫求悟。

任你朝阳几回暮。

有相身中无相身。

无明路上无生路。

日昳未。

心地何曾安了义。

他家文字有亲疏。

不用工夫求的意。

任纵横。

绝忌讳。

长在人间不居世。

运用元来声色中。

迷夫未识争为计。

晡时申。

学道先须不厌尘。

有相本来权积聚。

无形不用更安真。

作净洁。

却劳神。

莫认痴狂作近邻。

言下不求无住处。

暂时唤作出家人。

日入酉。

虚幻声香不长久。

禅悦珍羞尚不餐。

谁能更饮无明酒。

没可抛。

没可守。

荡荡逍遥未曾有。

纵使多闻达古今。

也是痴狂外边走。

黄昏戌。

狂子兴功投暗室。

假使心通无量时。

历劫何曾异今日。

拟思量。

却啾唧。

转使心头黑如漆。

昼夜舒光照有无。

痴人唤作波罗蜜。

人定亥。

勇猛精进成懈怠。

不起纤毫修学心。

无相光中常自在。

超释迦。

越祖代。

心有微尘还窒碍。

放荡常如痴兀人。

他家自有通人爱。

半夜子。

心住无生即生死。

生死何曾属有无。

用时便用勿文字。

佛祖言。

外边事。

识取起时还不是。

作意搜求实总无。

生死魔来任相试。

鸡鸣丑。

一颗圆光明已久。

内外追寻觅总无。

境上施为浑大有。

不见头。

也无手。

世界坏时渠不朽。

未了之人听一言。

只这如今谁动口。

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上)

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上)

宋代禅宗《⼗⽜图颂》略说(上)宋代禅宗《⼗⽜图颂》略说⼀、引⾔宋代以来,禅宗门下流传有诸多版本的《⼗⽜图颂》,也叫做《牧⽜图》,⽤来⽐拟禅者修⾏的过程。

其中,以宋代廓庵禅师之版本为开端,其影响也最为卓著,所述之修⾏次第,与禅宗见性之宗旨极为贴合。

据《住⿍洲梁⼭廓庵和尚⼗⽜图颂并序》记载,廓庵禅师是在宋代清居禅师《⼋⽜图》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幅图,⽽成为《⼗⽜图》,并⼀⼀拟出对应的偈颂和着语,成为《廓庵和尚⼗⽜图颂》流传于世。

廓庵禅师⽣活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之间,是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随元静禅师之⾼徒,他的《⼗⽜图颂》为后世历代禅师及修⾏⼈所推崇,甚⾄被镌刻在了著名的⼤⾜⽯刻之宝顶⼭⽯刻群当中,⾄今已存世⼋百多年。

廓庵禅师的《⼗⽜图颂》在元代由⼀⼭⼀宁禅师(浙江临海⼈)携带并传授到了⽇本;近代,还由⽇本的铃⽊⼤拙推荐给了西⽅世界,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的《牧⽜图》版本。

到了明代,由于莲池⼤师作序与宣扬,另外⼀个《牧⽜图》版本,即出⾃普明寺的《普明禅师牧⽜图颂》(年代不详,据有关资料,⼤约也属于宋代),也开始付梓流传,并有许多明、清两代的禅师们做颂相和,影响也很⼤。

本⽂将对这两个版本的《⼗⽜图颂》予以简要介绍,并略说其基本含义。

⼆、“牧⽜”的含义及其溯源中国古代的所谓“禅师”,在南北朝时期,是指专注于禅修,并已经得到禅定与三昧的⾼僧,因此,当时是以“禅定”为“禅”。

到了唐代以后,由于六祖⼤师对于“见性成佛”的弘扬,逐渐演变成了以“明⼼见性”为“禅”,这才是“中国禅”的真正内容。

⽽“禅师”呢,从此以后,通常指的是已经明⼼见性的⾼僧。

⾄于在见性的同时,是否具有禅定与神通,则⼀概不论了。

这是有充分依据的,正如《六祖法宝坛经》当中,印宗法师问六祖:“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师回答:“指授即⽆,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之所以不论禅定、解脱,那是因为,⽆上禅门传佛⼼印,直指⼈⼼深处之本来⾯⽬,本来不乱,本来⾃在⽆拘,本来⾮⽣⾮灭,本来妙⽤⽆穷;对此只要能够充分认识明了,明⼼即是菩萨,就不必依赖于禅定,也不必另外寻找解脱了。

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禅思想

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禅思想

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禅思想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禅思想吴言生内容提要:“即心即佛”是大乘经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禅宗内部普遍流行的思想。

在禅宗史上,马祖道一大师由于标举“即心即佛”而使得“即心即佛”进一步为禅门所重,引起了禅宗对其意义的长期探讨与追寻。

在马祖禅思想中,与“即心即佛”相联系的“非心非佛”,也同样引起了禅宗的高度重视。

本文通过对禅宗典籍中有关“即心即佛”的资料进行梳理,以期对宗门对“即心即佛”的禅体验作较为全面的了解。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梳理的方法,力图将“即心即佛”放在禅宗语境中予以审视,以禅宗文献的自身来“说明”其意义,以禅说禅。

关键词:马祖道一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见性成佛破除执著作者简介:吴言生,陕西师范大学佛教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禅学》主编一“即心即佛”的思想溯源1.大乘经典《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六十华严》卷十)《楞伽经》:“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马祖开示时称引《楞伽经》的这两句经文,见《景德传灯录》卷六。

圆悟克勤评论道:“‘马大师尝举《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乃云:‘诸人要识佛语心么?只尔如今语便是心,心便是佛,故云佛语心乃是宗也。

此宗无门乃是法门,古人太煞老婆,拖泥涉水。

若一举便透,犹较些子。

或穷研义理,卒摸索不著。

”’(《圆悟录》卷十五,参《圆悟录》卷十六、《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四)指出这两句出自《楞伽经》的,则有《碧岩录》卷二、《无门关序》、《宗镜录序》、《宗镜录》卷一、卷五十七、卷八十三、卷一百,《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等。

2.唐前禅者2—1.傅翕小b王铭》:“慕道真士,自观自心。

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明识佛,晓了识心。

离心非佛,离佛非心。

非佛莫测,无所堪任。

执空滞寂,于此漂沉。

”(《善慧大士录》卷四《心。

王铭》,《景德传灯录》卷三十,《联灯会要》卷三十,《五灯会元》卷二,《禅门诸祖师偈颂》下之上,《居士分灯录》卷上)2—2.宝誌《大乘赞》:“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志公禅师的故事

志公禅师的故事

志公禅师的故事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志公禅师的故事宝志禅师(418--514),亦作保志、宝志公、志公或宝志大士。

南北朝齐、梁时高僧,金城(今甘肃兰州)人,俗姓朱。

一生屡现神异。

一、十二面观音像。

丹青驰誉于南朝的张僧繇yáo曾受梁武帝诏请,为宝志禅师画像。

禅师一时兴起,以指端轻轻地朝面门一剺【lí割;划开】,竟现十二面观音像妙相殊丽,或慈或悲,僧繇竟无法成笔。

二、屡现神异。

齐建元年间,禅师几天不进食也不觉得饥饿;又常讲一些他人不理解的话,但事后他所说的话都应验了,所以江东一带的官员、百姓都很尊崇他。

可齐武帝却认为禅师妖言惑众,将他囚禁在狱中。

但人们仍见他在街市上游走,前往探监时却又见他确在狱中。

一日,禅师对狱卒说:“门外有人用金钵盛饭来,你快去取!”狱卒到狱外一瞧,果真是文慧太子送饭来给禅师。

当这件事传到齐武帝的耳中,他才将禅师迎入宫中,居于后堂,但仍禁止他自由出入。

三、直到齐亡,梁武帝即位立刻下诏:“大士宝志,迹拘尘垢,游甚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之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使。

”在两位武帝之间,地位截然不同的宝志禅师,从此悠然自在,游化世间。

四、智识诡计。

“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这是形容佛教法服海青缝合的广袖。

据说广袖的缝合便是宝志禅师的杰作。

梁武帝信佛虔诚,然而夫人郗【xī古读chī】氏却生性忌妒,不信佛法。

某日,郗氏准备了许多肉包子,请禅师及其弟子们前来应供,心想:“和尚若吃了肉包子便是犯戒;若拒绝不吃便是违逆后旨。

”要陷僧众于两难之中。

宝志禅师知郗氏心怀不轨,临行前,要众僧将海青广袖的袖口缝合,袖筒中暗藏馒头。

入宫应供时,一手把包子放进空袖筒内,一手取出馒头来吃,使郗氏的诡计无法得逞。

五、化导仁慈治国。

梁武帝曾藉志公禅师神通力,见到地狱众生的种种苦相,志公云钟声可使地狱众生暂免受苦。

疯狂背古诗注音版245首

疯狂背古诗注音版245首

疯狂背古诗注音版245首(总52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疯狂背诵古诗121滁州西涧(唐)韦应物2题西林壁(宋)苏轼 3终南望雨雪(唐)祖咏 4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5望洞庭(唐)刘禹锡 6耶溪泛舟(唐)孟浩然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9对雪(唐)高骈10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11杂诗(唐)王维12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13与诸子登岘山(唐)孟浩然 14赠花卿(唐)杜甫 15山中问答(唐)李白16同崔员外秋宵寓直(唐)王维 17途次望乡(唐)孟浩然 18富贵曲(唐)郑遨19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20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21赠妇诗(东汉)秦嘉 22画佚名23泊船瓜洲(宋)王安石24白龙窟泛舟寄天台学道者(唐)常建 25塞下曲(唐) 卢纶 26思归 莫方27江畔独步寻花(唐) 杜甫28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许浑 29长相思(宋)陆游30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 31山中留客(唐) 张旭 32闺情(唐) 孟浩然 33江上渔者(唐)范仲淹34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35清明(唐) 杜牧 36春晓(唐) 孟浩然 37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38山中客访(五代) 李映3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 40相思(唐) 王维41客中初夏(宋) 司马光 42彩树歌(唐) 陈子昂 43蚕妇(唐)杜荀鹤44途中早发(唐) 刘禹锡 45蜂(唐) 罗隐47一日复一日(唐) 韩愈 48晚春(唐) 韩愈 49鸳鸯篇(唐)陈子昂 50悼正弘禅师(唐)孟浩然 51别董大(唐) 高适 52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 53题花山寺壁(北宋)苏舜卿 54春日(南宋) 朱熹 55悯农(唐)李绅 56示儿(宋) 陆游57游山村黄昏所见(明 靳书 58秋浦歌(唐) 李白 59夜会问答(唐) 皮日休 60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 61客广陵(唐) 王昌龄 62点绛唇(北宋) 王禹偁 63一去二三里 佚名64南乡子(五代) 欧阳炯 65乌衣巷(唐) 刘禹锡66题张十一旅舍三咏井(唐) 韩愈 67采桑子(宋) 晏殊68过南岳入洞庭湖(唐) 杜甫 69千秋节宴应制(唐) 张说 70商山早行(唐) 温庭筠 71又呈吴郎(唐) 杜甫 72公子行(唐) 贯休 73醉落魄(宋) 魏了翁 74望庐山瀑布(唐) 李白 75望天门山(唐)李白 76游悟真寺(唐)白居易 77江南春(唐) 杜牧 78归园田居(晋) 陶潜 79夜宿山寺(唐) 李白80愤世少年行(清) 陈 中8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 刘长卿 82鸟鸣涧(唐) 王维 83晓出闻书声 李玉 84望岳(唐) 杜甫 85池上二绝(唐)白居易 86拜新月(唐) 李端 87菊花(唐) 黄巢 88冬夜(唐) 白居易 89墨梅(元) 王冕 90壮志少年行 钟行 91江南 汉乐府92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93谪潮州时途中作(唐)韩愈94江雪(唐)柳宗元95塞上听吹笛(唐)高适96夏日游晖上人房(唐)陈子昂97小池(唐)杨万里98戏水连捷99忆江南(唐)白居易100都下送辛大之鄂(唐)孟浩然101秋夕(唐)杜牧102逢病军人(唐)卢纶103静夜思(唐)李白104乐游原(唐)李商隐105听琴(明)江鸣106桂枝香(宋)王安石107七步诗(三国)曹植108登蓟城西北楼送崔着作融入都(唐)陈子昂109小儿垂钓(唐)胡令能110菩萨蛮(唐)韦庄111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唐)白居易112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唐)李白113寻隐者不遇(唐)贾岛114悯农(唐)李绅115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116忆母吴铭117寄天台道士(唐)孟浩然118游子吟(唐)孟郊119回车驾言迈(节选)佚名120村居(清)高鼎121山行(唐)杜牧122檀溪寻故人(唐)孟浩然123乞巧(唐)林杰125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126悟(南朝)黎牧野127咏柳(唐)贺知章128征战齐沙129朝天子?咏喇叭(明)王磐130观放白鹰(唐)李白131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132探春令(宋)赵长卿133诉衷情(宋)万俟咏134春宿左省(唐)杜甫135寓意诗五首(唐)白居易136凉州词(唐)王之涣137长安早春(唐)孟浩然138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139奉酬振武胡十二丈大夫(唐)韩愈140新晴野望(唐)王维141所见(清)袁枚142赠汪伦(唐)李白143从军行(唐)王昌龄144山村晚景佚名145元日(宋)王安石146山中寡妇(唐)杜荀鹤147竹石(清)郑燮148谒金门(宋)冯延巳149渔歌子(唐)张志和150望乡夕泛(唐)骆宾王151和朱使欣二首(唐)张说152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153绝句(唐)李商隐154夏日绝句(宋)李清照155玉楼春(宋)宋祈156牧童词(唐)李涉157竹里馆(唐)王维15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15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160春霁早行(唐)骆宾王161寒食(唐)韩翎162长干曲(唐)崔颢163太湖诗(唐)皮日休164卜算子(南宋)刘克庄165苏幕遮(北宋)周邦彦166凉州词(唐)王翰167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168满庭芳?茶(宋)黄庭坚169石灰吟(明)于谦17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171竹枝词(唐)刘禹锡172长歌行汉乐府17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174赋新月(唐)缪氏子175蜀先主庙(唐)刘禹锡176赠友五首(唐)白居易177村雪夜坐(唐)白居易178零陵早春(唐)柳宗元179归至郢中(唐)孟浩然180他人骑大马(唐)王梵志181奉先张明府休沐还乡(唐)孟浩然182风(唐)李峤183与友生野饮效陶体(唐)韦应物3184嫦娥(唐)李商隐185点绛唇(宋)汪藻186已亥杂诗(清)龚自珍187春晚书山家屋壁(唐)贯休188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189暮归符野190敕勒歌北朝民歌191题大庾岭北驿(唐)宋之问192四时(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193登飞来峰(宋)王安石19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195公子行(唐)孟宾于196青青水中蒲(唐)韩愈197郑果州相过(唐)王维198田园观雨兼晴后作(唐)孟云卿199绝句(唐)杜甫200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201出塞(唐)王昌龄202题临安邸(宋)林升203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204晚泊浔阳望庐山(唐)孟浩然205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唐)陈子昂206中秋夜(唐)李峤207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208自题墨竹(宋)刘延世209龟虽寿(三国)曹操210山雨(明)契逊211出郊(明)杨慎212乡村四月(南宋)翁卷21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2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215哭杨兵部凝陆歙州参(唐)韩愈216赠刘景文(北宋)苏轼217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北宋)黄庭坚218绝句(唐)杜甫219夜下征虏亭(唐)李白220和张丞相春朝对雪(唐)孟浩然221怨情(唐)李白222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223青青陵上柏汉古诗十九首224梨花下赠刘师命(唐)韩愈225枫桥夜泊(唐)张继226观蜂蝶有感郭度史227浪淘沙(唐)刘禹锡228溯江至武昌(唐)孟浩然229林边拾趣白操230六月三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北宋)苏轼231塞外杂咏(清)林则徐232古朗月行(唐)李白233塞上曲(唐)王昌龄234春夜喜雨(唐)杜甫235赠友人(南唐)苏明236清平乐(宋)张炎237遇物感兴因示子弟(唐)白居易238咏鹅(唐)骆宾王239奉送六舅归陆浑(唐)王维240咸阳值雨(唐)温庭筠241晓日(唐)韩偓242鹿柴(唐)王维243送人赴安西(唐)岑参244除官归京睦州雨霁(唐)杜牧245梅花(宋)王安石246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247丰乐亭游春(宋)欧阳修4561 滁ch ú州zh ōu 西x ī涧ji àn( 唐t áng) 韦w éi 应y ìng 物w ù独d ú怜li án 幽y ōu 草c ǎo涧ji àn 边bi ān 生sh ēng, 上sh àng 有y ǒu 黄hu áng 鹂l í深sh ēn 树sh ù鸣m íng。

揭秘《牧牛图》隐藏的修行之法

揭秘《牧牛图》隐藏的修行之法

揭秘《牧牛图》隐藏的修行之法禅宗《牧牛图》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初调第二我有芒绳募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由得山童尽力迁。

受制第三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回首第四日久功深始转头,癫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驯服第五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需牵。

无碍第六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任运第七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方草绿茸茸。

饥食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相忘第八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独照第九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双泯第十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注释:禅宗牧牛图又名普明禅师牧牛图,又名禅宗十牛图,在佛教里流传很广,近人如台湾的圣严法师和耕耘居士皆有注释或演讲。

本人亦试图以自己浅见作些注解以图抛砖引玉。

作者普明禅师不知何年代人,修行者都很少关心自己的名份,著书立说无非为续佛慧命普度众生而已。

观此图之构思皆出自真修实悟,从自性般若流露所出。

中国佛教禅宗自唐朝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正式开始过上农禅并重的生活。

禅师在开示说法中少不了以日常生活的经验来训诫弟子精进修行。

以牧牛来譬喻禅修方法并非偶然现象。

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凡夫未修行(修行是指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前不知守法,不知持戒,胡作非为,造诸恶业。

如狂牛野性难调难伏,被色身贪欲驱使侵犯别人的庄稼。

《法华经》把大菩萨的境界喻为大白牛,这里把沉沦五欲的凡夫喻为头角狰狞的黑牛。

佛经中把善业叫做白业,把恶业叫做黑业。

临济宗杨岐派法脉传承表

临济宗杨岐派法脉传承表

临济宗杨岐派法脉传承表(1)杨岐法系传承表第⼀世临济义⽞禅师第⼆世⼴济存奖禅师第三世南院慧颛禅师第四世风⽳延昭禅师第五世⾸⼭省念禅师第六世汾阳善昭禅师第七世慈明楚圆禅师(以上为杨岐派以前临济宗法脉传承)第⼋世杨歧⽅会禅师第九世⽩云守端禅师第⼗世东⼭法演禅师第⼗⼀世昭觉克勤禅师第⼗⼆世虎丘绍隆禅师第⼗三世应庵云华禅师第⼗四世密庵咸杰禅师第⼗五世祖先密印禅师第⼗六世⽆准师范禅师第⼗七世雪严祖钦禅师第⼗⼋世⾼峰原妙禅师第⼗九世中峰明本禅师第⼆⼗世千岩元长禅师第⼆⼗⼀世万峰时蔚禅师第⼆⼗⼆世宝藏普持禅师第⼆⼗三世(车)明(慧)岩禅师第⼆⼗四世海⾈永慈禅师第⼆⼗五世定封明暄禅师第⼆⼗六世天奇本瑞禅师第⼆⼗七世⽆闻明聪禅师第⼆⼗⼋世笑岩德宝禅师第⼆⼗九世幻有正传禅师第三⼗世密云圆悟禅师第三⼗⼀世破⼭海明禅师破⼭禅师(1597~1666),号海明,俗姓蹇,名栋宇,字懒愚,是明末清初我国⼀位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书法家,是明末清初重要禅宗⼤师,是著名禅院双桂堂的开⼭祖师,世有“⼩释迦”之称,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佛教传承中拥有巨⼤的影响⼒。

破⼭禅师破⼭禅师(1597年⼀1666年),俗姓蹇,顺庆府⼤⽵县⼈。

出⾝于豪门世家,是明代蹇忠定公后裔。

⼗九岁时,有感于世事沧桑,毅然厌弃尘凡出家,为⾏脚僧,孤⾝出蜀,到湖北的破头⼭闭关修禅,⽴誓要以七⽇为限,刻期取证。

在闭关到最后⼀天,他发誓:“悟不悟,性命在今⽇矣!”竟于中午时候,信步举⾜,坠于万丈悬岩之下,将左脚跌伤⽽豁然开悟。

他⾃此出⼭南⾏,遍参诸⽅,末后⾄⾦粟,拜在密云圆悟禅师座下,受到印可,并于崇祯⼆年付以法流。

次年秋天,他⼜住持了原由曹洞宗主持的嘉⽲东塔寺,实际上成为⾝祧临济、曹洞两宗的⼀代宗匠。

⼈物简介破⼭禅师(1597~1666),号海明,俗姓蹇,名栋宇,字懒愚,是明末清初我国⼀位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书法家,是明末清初重要禅宗⼤师,是著名禅院双桂堂的开⼭祖师,世有“⼩释迦”之称,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佛教传承中拥有巨⼤的影响⼒。

我等也以前十六胜生火虎年发愿的时候是念诵这一颂愿

我等也以前十六胜生火虎年发愿的时候是念诵这一颂愿

我等也以前十六胜生火虎年发愿的时候,是念诵这一颂“愿我从今一切生世中,恒得上师特殊本尊摄,自在而成三学功德海,无勤成办圣教众生义”而发了愿的。

因此,这也是愿得上师和特殊本尊摄受,尤其是当说愿我遇见上师及令上师心常生欢喜心而发愿,对此句义没有什么不了解的。

这是非常重要的实现普贤行愿的要道。

在这四句话里,已经摄持了从今生到成佛之间的最关键的途径,它也是普贤大愿海的心髓。

以窍诀来说就是,在一切生中要得到上师、特殊本尊的摄受,这是最大的要点,它是本愿王的心髓。

本愿王讲到,能够显示普贤行的善知识,要跟他不离开,而且常常令他生欢喜心,这就是得摄受的意思。

“常愿与我同集会”,在这里说成“一切生”。

能显示普贤行或者开发自身普贤行海的善知识,这里用要诀归摄在上师和特殊本尊上。

也就是,十方无量的善知识当中,关键有个根本的、特别具缘的,在这上面恩德、加被就体现得大。

摄持在要点上就是第二句的发愿,一切生中都得到上师和特殊本尊的摄受。

诸佛、诸上师没有差别,但由于与我们的因缘上有近有远,有亲有疏,与具缘的上师和本尊就有一种特别关系。

他本身是十方佛的总集,没什么差别,但在具恩德上面,的确是最近的缘。

因此,要把这个要点再进一步归摄在得具缘的上师和特殊本尊的摄受这一点上。

“摄受”是一切生都得摄受。

为什么要这样摄受呢?因为得了摄受以后,自然会成就戒定慧三学的功德,像海那么大,自然就会开发、就会出来。

它的关键点是文殊智要开,文殊智一开,如海的恒沙功德都会出来。

最后一句是普贤行,也就是从大智出现了大行。

普贤行摄在两个要点上——成办圣教和众生义。

由于自己已经以信心跟诸佛总集或特别具缘的上师和本尊连好了,心通了,加被一下来心就会开。

开根本智最关键,它一出来以后,其他无量的三学功德自然就会出来。

所以,“但得本,不愁末”,第三句说的是文殊智为根本的无量功德海的开发,第四句是说具足德相以后,能够无勤地成办圣教和众生的利益,也就是从文殊智流出普贤行。

志公和尚十四科颂

志公和尚十四科颂

志公和尚十四科颂【梁】志公和尚(宝志禅师)撰注:此经出自《大藏经》第51卷菩提烦恼不二众生不解修道。

便欲断除烦恼。

烦恼本来空寂。

将道更欲觅道。

一念之心即是。

何须别处寻讨。

大道晓在目前。

迷倒愚人不了。

佛性天真自然。

亦无因缘修造。

不识三毒虚假。

妄执浮沉生老。

昔时迷未为晚。

今日始觉非早。

持犯不二丈夫运用无碍。

不为戒律所制。

持犯本自无生。

愚人被他禁系。

智者造作皆空。

声闻触途为滞。

大士肉眼圆通。

二乘天眼有翳。

空中妄执有无。

不达色心无碍。

菩萨与俗同居。

清净曾无染世。

愚人贪著涅槃。

智者生死实际。

法性空无言说。

缘起略无兹偈。

百岁无智小儿。

小儿有智百岁。

佛与众生不二众生与佛无殊。

大智不异于愚。

何须向外求宝。

身田自有明珠。

正道邪道不二。

了知凡圣同途。

迷悟本无差别。

涅槃生死一如。

究竟攀缘空寂。

惟求意想清虚。

无有一法可得。

翛然自入无余。

事理不二心王自在翛然。

法性本无十缠。

一切无非佛事。

何须摄念坐禅。

妄想本来空寂。

不用断除攀缘。

智者无心可得。

自然无争无喧。

不识无为大道。

何时得证幽玄。

佛与众生一种。

众生即是世尊。

凡夫妄生分别。

无中执有迷奔。

了达贪嗔空寂。

何处不是真门。

静乱不二声闻厌諠求静。

犹如弃面求饼。

饼即从来是面。

造作随人百变。

烦恼即是菩提。

无心即是无境。

生死不异涅槃。

贪嗔如焰如影。

智者无心求佛。

愚人执邪执正。

徒劳空过一生。

不见如来妙顶。

了达淫欲性空。

镬汤炉炭自冷。

善恶不二我自身心快乐。

翛然无善无恶。

法身自在无方。

触目无非正觉。

六尘本来空寂。

凡夫妄生执著。

涅槃生死平等。

四海阿谁厚薄。

无为大道自然。

不用将心画度。

菩萨散诞灵通。

所作常含妙觉。

声闻执法坐禅。

如蚕吐丝自缚。

法性本来圆明。

病愈何须执药。

了知诸法平等。

翛然清虚快乐。

色空不二法性本无青黄。

众生谩造文章。

吾我说他止观。

自意扰扰颠狂。

不识圆通妙理。

何时得会真常。

自疾不能治疗。

却教他人药方。

外看将为是善。

心内犹若豺狼。

愚人畏其地狱。

智者不异天堂。

对境心常不起。

举足皆是道场。

接下来指示究竟一乘的大义。

接下来指示究竟一乘的大义。

接下来指示究竟一乘的大义。

【如是,虽暂有调伏诸种性之种种道,然诸法究竟实相唯真如性外无它故,于证悟彼之智慧——一切相智中,一切诸道殊途同归,故称为究竟一乘。

如是以法性理所立此义,为龙树父子的狮吼声。

以此,于此等所说义当作抉择。

】像这样,暂时有调伏声闻、缘觉、菩萨三种决定种性和不定种性的种种道法,但诸法的究竟实相就只是真如性这一个,再没有别的,所以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究竟都共同入于现证真如的一切相智中。

《定解宝灯论·第六品》讲究竟时,实相是一个究竟的智慧(佛)而归根结底,一切烦恼就是一个无明,以此理,究竟的实相就是这一个,证了是智慧,没有证是无明。

所以说“唯一真如性外无它”,一切道最终都归入了这里。

“法性理”,就是万法的法性真如是一味的,如是衡量的理就是法性理。

“安立的此义”,就是究竟一乘的妙义。

“狮吼声”就是最了义的法轮。

像“狮王哮吼,百兽脑裂”,宣说了义的法轮时,有执著的人听了接受不了。

但这“万法真如中一味,究竟为一乘”的宗义,谁又能反对说不是呢!谁也反对不了,所以是狮子吼。

“龙树父子”指龙树、月称师徒。

月称是龙树意子,因为有些历史书中记载,他现量亲近龙树,得大士智慧的摄受。

龙树和月称父子在《法界赞》和《入中论》里讲佛地时都说到了究竟一乘,因此是龙树父子的狮吼声。

“以此”,就是以上面的解释。

“此等所说义”,就是声缘是否跟菩萨一样圆证法无我,两者的所证有无差别,佛经和弥勒、龙树论典说到的义理是否矛盾等。

“当作抉择”,就是要对此作如理的抉择。

由以上所说,对于大乘经所说的义理和弥勒、龙树论典所说的义理本不相违的究竟一乘的要义,要作一番抉择。

《定解宝灯论》说自宗才能成立龙树的宗义,如果说三乘所证相同,就失坏了究竟一乘。

(五)总结。

【因此,声闻未证法无我与圆证法无我二者均非大车本意,故须如此受持。

此为法王龙钦巴《如意宝藏》之善说分——能遣意贫之如意宝。

】“未证”是一分也未证得。

“圆证”是一切分圆满证得。

宝志禅师著录

宝志禅师著录

宝志禅师圆寂后,梁武帝为他兴建开善寺,并在锺山立塔纪念。

宝志禅师留下许多赞颂诗偈,收在《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分别是:<志公和尚大乘赞>十首、<志公和尚十二时颂>十二首和<志公和尚十四科颂>,其中<志公和尚十四科颂>中的菩提烦恼不二、持犯不二、佛与众生不二、事理不二、静乱不二、善恶不二、色空不二、生死不二、断除不二、真俗不二、解缚不二、境照不二、运用无碍、迷悟不二等,最能显示这位神异禅师洒脱自在的本地风光。

附:《志公和尚大乘赞》十首(一)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

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

言语即是大道,不假断除烦恼。

烦恼本来空寂,妄情递相缠绕。

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

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

若欲作业求佛,业是生死大兆。

生死业常随身,黑暗狱中未晓。

悟理本来无异,觉后谁晚谁早。

法界量同太虚,众生智心自小。

但能不起吾我,涅盘法食常饱。

(二)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

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

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

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

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

烦恼因心有故,无心烦恼何居。

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

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

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

动静两亡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

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余。

(三)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

安心取舍之间,被他二境回换。

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

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被岸。

诸法本空无著,境似浮云会散。

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热病得汗。

无智人前莫说,打尔色身星散。

(四)报尔众生直道,非有即是非无。

非有非无不二,何须对有论虚。

有无妄心立号,一破一个不居。

两名由尔情作,无情即本真如。

若欲存情觅佛,将网山上罗鱼。

徒费功夫无益,几许枉用工夫。

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一切不憎不爱,遮个烦恼须除。

除之则须除身,除身无佛无因。

唐僧形象的文化背景概述(上)

唐僧形象的文化背景概述(上)

唐僧形象的文化背景概述(上)作者:***来源:《收藏家》2021年第05期众所周知,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物原型是唐朝的玄奘法师。

然而,作者在撰写小说内容之前不仅对佛教《金刚经》《心经》等常见的重要佛典有所接触和了解,也对世俗化了的佛教超度仪轨、民间丧葬习俗、以及明代社会的现实都有所认知,并将其不露痕迹地融入作品之中。

本文按小说中唐僧的生平故事为序,试述如下。

一、金蝉子小说借五庄观镇元大仙之口说出唐僧的前世是“金蝉子”,其身份乃是佛的“第二个徒弟”。

如:(第二十四回)大仙道:“你那里得知,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

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

”佛教中对追随释迦牟尼佛修行的诸罗汉并无“第二”之说,如来佛的十大弟子各有特长,其分别被称为“某某第一”,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等等。

可见“佛的第二个徒弟”乃是小说家杜撰。

虽然如此,但小说家赋予了“金蝉子”这一名号谐音、昆虫的特性及暗合佛经典故等三方面的寓意。

首先,“蝉”是禅的谐音,“禅子”即僧侣;“金”代表高贵,以此说明其身份。

如唐代皎然《闻钟》诗:“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

”又如唐代姚合《寄题尉迟少卿郊居》诗:“隅坐唯禅子,随行只药童。

”其次,世人对自然界中蝉的独特习性有所认知,并赋予了其一定的文化内涵。

一方面,蝉是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其没有成蛹的过程。

蝉卵在地下孵化,幼虫破土而出后爬至树干上,经蜕皮羽化而成为成虫。

古人常将蝉的这种生命周期过程赋予强烈的寓意,希望灵魂能在死后如蝉一样脱离肉体而不灭并获得新生。

汉代时人们就将玉蝉作为琀置于死者口中,寓指亡者精神不死,将再生复活。

如首都博物馆藏一件长6.2、宽3.6厘米的汉代白玉蝉就是此类玉琀(图1)。

小说家不仅借此观念和成语“金蝉脱壳”来表达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更是借此比喻唐僧通过取经修行的磨难实现“脱胎换骨”而最终成佛的过程。

志公禅师十二时辰歌译文

志公禅师十二时辰歌译文

志公禅师十二时辰歌译文
志公禅师的《十二时辰歌》是中国古代的一首诗歌,描述了一天中不同时辰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以下是《十二时辰歌》的译文:
子时初更夜,人静灯初明。

鸡鸣天未亮,起来迎朝晖。

丑时百忙事,市井喧哗声。

行人急匆匆,商贾市桥行。

寅时晨初露,农人出耕田。

渔翁江渚上,挂网待鱼潜。

卯时花开早,游人出郊原。

林间鸟声乐,春意盎然间。

辰时日上升,工人出门行。

医生看病人,官府审冤情。

巳时午日暖,行人渴欲饮。

田夫归田里,牛马欢奔踏。

午时日正午,市肆喧嚷嚣。

买卖争利益,商贾交易好。

未时日渐西,行人归途远。

渔翁江渚上,收网待鱼鲜。

申时日将晚,农夫归田园。

犬吠归途远,夕阳西下边。

酉时日已没,行人归家门。

山林夜声动,猎户放声喧。

戌时人静夜,市井归寂寥。

灯烛将要尽,夜深人静好。

亥时夜深静,万籁无声响。

孤灯独自明,思念归家乡。

以上是《十二时辰歌》的译文,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宝志禅师十二时颂00

宝志禅师十二时颂00

宝志和尚十二时颂01.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

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

若捉物,入迷津。

但有纤毫即是尘。

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

02.日出卯,用处不须生善巧。

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扰。

若施功,终不了。

日夜被他人我拗。

不用安排只么从,何曾心地生烦恼。

03.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

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

认声色,觅疏亲。

只是他家染污人。

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04.禺中巳,未了之人教不至。

假饶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

只守玄,没文字。

认著依前还不是。

暂时自肯不追寻,旷劫不遭魔境使。

05.日南午,四大身中无价宝。

阳焰空华不肯抛,作意修行转辛苦。

不曾迷,莫求悟,任你朝阳几回暮。

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

06.日昳未,心地何曾安了义。

他家文字没亲疏,莫起工夫求的意。

任纵横,绝忌讳。

长在人间不居世。

运用不离声色中,历劫何曾暂抛弃。

07.晡时申,学道先须不厌贫。

有相本来权积聚,无形何用要安真。

作净洁,却劳神。

莫认愚痴作近邻。

言下不求无处所,暂时唤作出家人。

08.日入酉,虚幻声音终不久。

禅悦珍馐尚不餐,谁能更饮无明酒。

没可抛,无物守。

荡荡逍遥不曾有。

纵你多闻达古今,也是痴狂外边走。

09.黄昏戌,狂子兴功投暗室。

假使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

拟商量,却啾唧。

转使心头黑如漆。

昼夜舒光照有无,痴人唤作波罗蜜。

10.人定亥,勇猛精进成懈怠。

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

超释迦,越祖代。

心有微尘还窒阂。

廓然无事顿清闲,他家自有通人爱。

11.夜半子,心住无生即生死。

生死何曾属有无,用时便用没文字。

祖师言,外边事。

识取起时还不是。

作意搜求实没踪,生死魔来任相试。

12.鸡鸣丑,一颗圆珠明已久。

内外推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

不见头,亦无手。

世界坏时渠不朽。

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

--(终)。

志公禅师的故事

志公禅师的故事

志公禅师的故事宝志禅师(418--514),亦作保志、宝志公、志公或宝志大士。

南北朝齐、梁时高僧,金城(今甘肃兰州)人,俗姓朱。

一生屡现神异。

一、十二面观音像。

丹青驰誉于南朝的张僧繇yáo曾受梁武帝诏请,为宝志禅师画像。

禅师一时兴起,以指端轻轻地朝面门一剺【lí割;划开】,竟现十二面观音像妙相殊丽,或慈或悲,僧繇竟无法成笔。

二、屡现神异。

齐建元年间,禅师几天不进食也不觉得饥饿;又常讲一些他人不理解的话,但事后他所说的话都应验了,所以江东一带的官员、百姓都很尊崇他。

可齐武帝却认为禅师妖言惑众,将他囚禁在狱中。

但人们仍见他在街市上游走,前往探监时却又见他确在狱中。

一日,禅师对狱卒说:“门外有人用金钵盛饭来,你快去取!”狱卒到狱外一瞧,果真是文慧太子送饭来给禅师。

当这件事传到齐武帝的耳中,他才将禅师迎入宫中,居于后堂,但仍禁止他自由出入。

三、直到齐亡,梁武帝即位立刻下诏:“大士宝志,迹拘尘垢,游甚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之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使宣化。

”在两位武帝之间,地位截然不同的宝志禅师,从此悠然自在,游化世间。

四、智识诡计。

“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这是形容佛教法服海青缝合的广袖。

据说广袖的缝合便是宝志禅师的杰作。

梁武帝信佛虔诚,然而夫人郗【xī 古读chī】氏却生性忌妒,不信佛法。

某日,郗氏准备了许多肉包子,请禅师及其弟子们前来应供,心想:“和尚若吃了肉包子便是犯戒;若拒绝不吃便是违逆后旨。

”要陷僧众于两难之中。

宝志禅师知郗氏心怀不轨,临行前,要众僧将海青广袖的袖口缝合,袖筒中暗藏馒头。

入宫应供时,一手把包子放进空袖筒内,一手取出馒头来吃,使郗氏的诡计无法得逞。

五、化导仁慈治国。

梁武帝曾藉志公禅师神通力,见到地狱众生的种种苦相,志公云钟声可使地狱众生暂免受苦。

武帝即下诏天下寺院,击钟时要舒缓其声。

帝即位之初,国政严刑峻法,志公透过神通力,让梁武帝亲眼见到先王在地下受苦的惨状,终于废除锥刀之刑。

志公十二时颂

志公十二时颂

志公十二时颂
平旦寅
狂机内有道人身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
若捉物入迷津但有纤毫即是尘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
日出卯
用处不须生善巧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娆
若施功终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拗不用安排祇么从何曾心地生烦恼
食时辰
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原是道祇么茫茫受苦辛
认声色觅疏亲祇是他家污染人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禺中巳
未了之人教不至假使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
祇守元没文字认着依前还不是暂时自肯不追寻旷劫不遭魔境使
日南午
四大身中无价宝阳焰空花不肯拋作意修行转辛苦
不曾迷莫求悟任你朝阳几回暮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
日昳未
心地何曾安了义他家文字没疏亲不用将心求的意
任纵横绝忌讳长在人间不在世应用不离声色中历劫何曾暂拋弃
晡时申
学道先须不厌贫有相本来权积聚无形何用要求真
作净洁却劳神方认愚痴作近邻言下不求无处所暂时唤作出家人
日入酉
虚幻声音不长久禅悦珍馐尚不餐谁能更饮无明酒
勿可拋勿可守荡荡逍遥不曾有纵汝多闻达古今也是痴狂外边走
黄昏戌
狂子施功投暗室假使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
拟商量却啾唧转使心头黑如漆昼夜舒光照有无痴人唤
作波罗蜜
人定亥
勇猛精进成懈怠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
超释迦越祖代心有微尘还窒碍放荡长如痴兀人他家自有通人爱
半夜子
心住无生即生死生死何曾属有无用时便用无文字
祖师言外边事识取起时还不是作意搜求实无踪生死魔来任相试
鸡鸣丑
一颗圆光明已久内外推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
不见头亦无手天地坏时渠不朽未了之人听一言祇者如今谁动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志和尚十二时颂
01.
平旦寅,
狂机内有道人身。

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

若捉物,入迷津。

但有纤毫即是尘。

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

02.
日出卯,
用处不须生善巧。

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扰。

若施功,终不了。

日夜被他人我拗。

不用安排只么从,何曾心地生烦恼。

03.
食时辰,
无明本是释迦身。

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

认声色,觅疏亲。

只是他家染污人。

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04.
禺中巳,
未了之人教不至。

假饶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

只守玄,没文字。

认著依前还不是。

暂时自肯不追寻,旷劫不遭魔境使。

05.
日南午,
四大身中无价宝。

阳焰空华不肯抛,作意修行转辛苦。

不曾迷,莫求悟,任你朝阳几回暮。

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

06.
日昳未,
心地何曾安了义。

他家文字没亲疏,莫起工夫求的意。

任纵横,绝忌讳。

长在人间不居世。

运用不离声色中,历劫何曾暂抛弃。

07.
晡时申,
学道先须不厌贫。

有相本来权积聚,无形何用要安真。

作净洁,却劳神。

莫认愚痴作近邻。

言下不求无处所,暂时唤作出家人。

08.
日入酉,
虚幻声音终不久。

禅悦珍馐尚不餐,谁能更饮无明酒。

没可抛,无物守。

荡荡逍遥不曾有。

纵你多闻达古今,也是痴狂外边走。

09.
黄昏戌,
狂子兴功投暗室。

假使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

拟商量,却啾唧。

转使心头黑如漆。

昼夜舒光照有无,痴人唤作波罗蜜。

10.
人定亥,
勇猛精进成懈怠。

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

超释迦,越祖代。

心有微尘还窒阂。

廓然无事顿清闲,他家自有通人爱。

11.
夜半子,
心住无生即生死。

生死何曾属有无,用时便用没文字。

祖师言,外边事。

识取起时还不是。

作意搜求实没踪,生死魔来任相试。

12.
鸡鸣丑,
一颗圆珠明已久。

内外推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

不见头,亦无手。

世界坏时渠不朽。

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

--(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