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人民版选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总结
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经济上:由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农业生产有 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商业也日趋活跃。社 会生产力发展迅速。 (2)政治上:生产力发展促进土地私有制确立,社会阶级 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两大阶级,他们要求 打破束缚,发展生产力。各国为达到上述目的,纷纷要求 变法改革。
•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2022年3月4日星期五2022/3/42022/3/42022/3/4 •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 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人。2022年3月2022/3/42022/3/42022/3/43/4/2022 •3、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2022/3/42022/3/4March 4, 2022 •4、享受阅读快乐,提高生活质量。2022/3/42022/3/42022/3/42022/3/4
(3)军事上:战争频繁。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 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 (4)文化上: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
2.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比较
相同 点
从背景看:都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 史发展的趋势从目的看:为了富国强兵,在战
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不同 点
内容不断深化: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 面,未触及上层建筑;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 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成效不断扩大:春秋 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 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 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 础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笔记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笔记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2.政治(1)新型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2)各国竞相改革变法3.军事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称霸战争的欲望是改革的直接动力)4.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指导思想)顺应了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

5.内部环境秦国落后,要求变法以增强国力。

6.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及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要求7.主观原因秦孝公变法图强,重用商鞅。

二.内容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重用商鞅,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普遍推行县制。

3.军事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

4.司法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实行连坐法;制定法律。

5.文化“翻诗书而明法令”。

6.风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评价:秦国强盛,影响深远。

1.特点核心内容是奖励“农战”和实行“法治”;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持续时间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2.成功的原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和秦国的国情(主要原因)变法措施全面彻底;时间充裕,实行十年,百姓接受;厉行法治,赏罚分明;重农抑商,解决百姓温饱问题,因此获得人民拥护;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追求建功立业等。

3.作用(1)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具体表现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制度、促进了秦国农业的生产。

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建设从此开始。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提纲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提纲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期后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同时,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

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原因、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如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认为地禁锢他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商
品经济前途广阔,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他将居于主导地位。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重点难点解析人教版选修一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重点难点解析人教版选修一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重点难点解析1、关于春秋战争时期的战争:(1)实质:奴隶主之间掠夺和兼并战争。

(2)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为急需土地、人口和对其他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3)影响: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积极意义:第一,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

第二,虽以“攘夷”为号召,但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的作用。

第三,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直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第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第五,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总之,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它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进步,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制度的产生,民族融合加强等创造了条件。

(4)“春秋无义战”并不能概括此时期战争的实质。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1)改革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

(2)主要的改革运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3)改革的内容: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时期的改革,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4)效果: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

因此,战国初期变法运动实质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3、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观点,学习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二 商鞅变法 考点解析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二 商鞅变法 考点解析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专题二商鞅变法考点解析专题二、商鞅变法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出现了七雄并立的局面,然而各国并不满足于并立的均势,将“力征争权,胜者为右”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为争霸王之业,各国纷纷寻求变法革新。

同时,频繁的战争也使得各国的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日趋加重。

另外,战国时期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使生产力水得了巨大的提高。

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也促使各国掀起了一场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首先是从魏国开始的。

魏文侯任用了一批极有才干的官吏,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都为当时魏国的变法改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李悝的变法,使得魏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战国最强大的国家,为其他各国的改革也树立了榜样,使各国国君都意识到变法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并相继采用。

同时,李悝在时颁布的《法经》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魏文侯去世后,武候继位,大臣王错不断向武候进谗,排挤吴起,吴起因此逃往楚国并为楚悼王所重用,在楚国实行变法。

经过吴法的楚国很快就强盛起来,“南平北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然而吴起的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官僚的,楚悼王死后不久,吴起便被心存怨恨的旧官僚杀害,变法也随之而失败。

秦国国君: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约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秦献公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秦孝文王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秦庄襄王(嬴异人)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秦始皇帝前246年-前222年一、背景历史条件(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第 2 页第 3 页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的“军功爵制度”;规定没有军功的宗室贵族不再拥有世袭爵位;立在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爵位,并按爵位高低享有相应的政治权经济特权。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2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2

4. [学习思考 ](教材 P22)秦成为“虎狼之国”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提示: 根本原因是商鞅变法后秦国生产力得到大发展。
2.从商鞅变法中我们有何认识?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如果想要发展,必须根据现实的需要适时地进行改革,绝不能 因循古代的传统。
(2)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有时可能遭受挫折,甚至中途夭折。 这就要求改革者有敢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不怕挫折、不怕 失败的大无畏精神,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引导改革冲破艰难险 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一、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对秦国来说:
3)军事上: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 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如: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一、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2、对后世:
对中国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 (如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逐 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二、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2、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 3、法律严苛,容易造成暴政。 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4、改革不彻底。 5、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6、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7、对忠孝、诚信、仁义、贞廉等伦理道德的蔑 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 德的支持。
功而被封为诸侯,至此秦才成为诸侯国。 (3)地位:秦国地处西部边陲,经济文化上落后于 中原 诸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参加中原各国的盟会。
2.“虎狼之国”
(1)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综合国力大增。
(2)表现:公元前 341至前340年打败魏国,一跃成为军事强
国。 (3)影响 ①六国采取“ 合纵 ”运动。 ②秦完成统一的大势已经不可抵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商鞅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商鞅变法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巩固练习常考知识点商鞅变法考点解读考点提示商鞅变法知识经纬知识清单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商鞅变法369634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__①__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农业发展: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成就。

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阶级关系变化:____②____确立旧贵族势力开始向新兴地主转变,出现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2)政治方面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改革。

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

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达到这些目的的最有效途径是变法改革。

(3)军事方面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

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各国都致力于变法改革,努 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

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4)文化领域的变化在文化领域,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

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繁荣景象,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___③___出现的热烈局面。

其中,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 国的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1)各国的改革与变法 a 春秋时期的变革齐国的管仲改革: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

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承认了 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___④___。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商鞅变法1、改革的必要性:时代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①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出现了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

①政治: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a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代替世卿世禄;b以俸禄制取代封邑制;c以中央集权制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①军事:诸侯争霸,战乱不断,各国纷纷变法,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

①思想: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顺应时代潮流的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①其它国家的改革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春秋时齐国管仲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私有。

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2、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3、改革的历史机遇:①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①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4、改革的可能性:1、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并发布求贤令,吸引有志之士;2、商鞅投秦,主张变法1、经济方面:以农求富①废井田,开阡陌封疆”作用: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作用:保护了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①统一度量衡作用:便于赋税征收,有利于经济交流,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2、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

①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作用: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军事基础。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作用:打击了奴隶主贵族①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作用:加强了专制统治①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商鞅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商鞅变法
法度,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用来便 于办事的。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若使国 强,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度;若使民得益,就 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秦国的二十等爵可分为四个等级:
相当于士的是一至四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 相当于大夫的是五至九级:大夫、官大夫、公大夫、 公乘、五大夫; 相当于卿的是十至十八级:左庶长、右庶长、左更、 中更、右更、少上造、大良造、 驷车庶长、大庶长; 相当于诸侯的是十九和二十级:关内侯、彻侯。
根据材料,说明商鞅的经济改革对后来封建经 济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措施是什么?如何评价它?
《商君书·垦令第二》:使商无得粜,农无得籴。 农无得籴,则窳(yǔ)惰之农勉疾。商无得粜, 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 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窳惰之农勉疾; 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积极: 商人不准卖粮食,农民不准买粮食。农民不能买粮食, 那么懒惰的农民就会积极从事农业。商人不准卖粮食, 1. 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到了丰年就不能牟利。丰年没有牟利,那么饥年就无 2. 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 更多利益可图。没有更多利益可图,那么商人就会有 消极: 所顾虑。商人有顾虑,就会想去务农。懒惰的农民努 1. 导致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单一; 力从事农业,商人也想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 2. 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到开垦。
4.商鞅变法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禁止弃农经商 5.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6. 《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 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 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
思考: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

单元学习总结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

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1.相同点(1)目的上:都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在分裂割据中谋求发展。

(2)内容上:都有促进经济发展、等级划分、政权机构的规定,也涉及到风俗变革。

(3)特点上:都重视“法治”,削弱了旧贵族势力。

(4)影响上: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与进步。

2.不同点(1)目的不同:梭伦改革旨在缓和矛盾,稳定城邦秩序;商鞅变法旨在富国强兵。

(2)内容不同: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吸引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加强对人民的严格控制。

(3)特点不同:梭伦厉行“法治”是为民主政治的需要;商鞅变法是为君主专制的需要。

(4)影响不同:梭伦改革促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轨道;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

(5)性质不同: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缓解统治危机的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例题】(2013·福建文综·41A)(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审题思路]审题意:第(1)问,指出商鞅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要依据材料一,总结材料的含义,做到概括。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总结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总结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与战国时期其他 变法的异同
比较项目 背景 目的 具体内容 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 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势力逐渐壮大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废除奴隶 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 主阶级的统治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 济特权;实行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 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统治的 措施 封建化运动
栏目 导引
变法前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项目 军事上
变法前 秦兵不敢东向
变法后 全国皆军、惟军 为荣,虎狼之国
外交上
文化上
生活上 性质
“夷狄遇之”, 傲视群雄,六国 不能参加中原盟 合纵抗秦 会 以法为教,法家 百家学说 思想占统治地位 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 落后的奴隶社会 新兴的封建社会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优 化 总 结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知识体系总览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要点整合
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项目 变法后 封建土地私有 经济 井田制为基础 制,统一度量 上 衡 县制,军功爵 分封制、世卿世禄 制,军功地主 政治 制, 奴隶主贵族 占第一位,专 上 占统治地位 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
特点 不 商鞅变法 调和、折中, 坚决彻底,打击奴隶主旧 平衡各阶级利 贵族势力,促使奴隶制向 益 封建制转型 改革并没有缓 和社会矛盾, 商鞅变法成功,确立起中 激起旧贵族的 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 强烈反对,但 为秦国灭东方六国,实现 为雅典民主政 统一奠定了基础 治奠定了基础 (1)两次改革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2)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 (3)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盛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人民版)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人民版)

知识巩固与拓展:
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 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 (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 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 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同意。理由:商鞅变法 ①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 础,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 私有制,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 制;实行县制,打破了分封制,奴隶制的上层建筑逐 步被瓦解,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通过统一度量衡,统一了国家赋税标准,有利于社 会经济的发展。
时代特征:
①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②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发展
一、时代背景:新的气象(必要性)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代的要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根本原因
实现富国强兵,称霸天下 —内在(直接)动力 根本目的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 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政治权利:担任低级官职,参加公民大会等。 途径: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 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
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009·浙江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
二、时代潮流:改革变法(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人民版选修 1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社 会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兴修
水利(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

农田施肥。

经 济
手工业:,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战国时
的 迅
的制漆工艺,已经采用夹纻技术。

速 发
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

并且

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
封 建 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

随着私田的 春 生 产 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

将自己的“私田” 关 系 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

为了继续维护自 秋 的 产
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 战 生
削。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


王室衰微、 大国争霸, 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
并且掌握了政权。

特 上 层 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 征
建 筑 治力量。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 的 改
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

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

的崩溃,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立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
必然。

军事: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

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改革变法的内在动 战


频繁
文化: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 百

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
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国别
主持
内容
影响
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
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管仲改革
齐桓公
管仲 “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
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

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
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 秋
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 鲁国
“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
前 594
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
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
有制
魏文候
李悝 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 战 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平籴法”、制定《法经》

楚悼王
吴起 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
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
商鞅变法
1
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背景
2、秦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秦国背

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
尚武精神充斥等
4、秦孝公求贤若渴。

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 年开始
指导
法家理论
思想
宗旨富国强兵
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废井田、开阡陌
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
以农求富
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物质基础。

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
的经济改
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革
展的阻力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统一度量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
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加强集权严格什伍户籍制度,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实行连坐法理和统治
内容的政治改
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
提高战斗奖励军功,实行“二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的军事十等爵制”废除“世
力 . 也扩大了统治基础
改革卿世禄制
加强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 . 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控制的文“燔诗书而明法令”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实质是文化专
化改革制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

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
改革旧俗居住。

强行推行一夫
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
一妻小家庭政策
利于民族的融合
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

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
特点
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死因:
商鞅
1、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2、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
死,
结果3、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而秦
4、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卒行
成功:
其法
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
2
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
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
成功的原因:
1、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的时期,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
2、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
3、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4、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
5、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6、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7、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
武精神充斥等
8、商鞅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作用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原因: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
变法的阶级属性
表现: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局限3、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等等)
4、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
暴政
5、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 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
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
策,抑制了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期后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落后, . 同时,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
分单一。

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原因、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如为扩大耕地面
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品经济
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认为地禁锢他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商品经济前途广阔,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他将居于主导地位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