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意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内涵不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但这并不是说,意境就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了,因为诗人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诗人的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有着为这个民族共同感受得到的意境。当然,优美的意境也能为其他民族所感知、认识,毕竟,人类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认知。

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外国诗歌。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诗中应用了两类意象: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做自我的意象;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做爱人的意象。细细数来,竟有12种之多。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展现了这样的的意境:无论我是什么,我都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出一切,表达出了对爱人深挚的爱慕之情。虽然一些意象和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不同,但这样的意象和意境,也会令我们认同,同样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

一、明确诗歌题材的重要性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由于古诗的取材非常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上古诗浩如烟海,因此

对诗歌进行归类加以分析,是我们鉴赏诗歌的重要一环。可以说,题材是正确理解诗歌一把钥匙。我们既能根据题材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具有的普遍性,又能触类旁通辨析诗歌的个性化色彩。高考在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命题中,不外乎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方面的内容,而这三方面的切入点则是要明确形式与内容的联系:鉴赏形象就是把握诗歌意象与意境,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社会意义;鉴赏语言就是把握语言特点、风格及内涵;鉴赏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的技巧类型、作用、效果;不难看出,鉴赏诗歌要明确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这个“外在”与它们蕴涵的思想情感、生活态度的“内在”的联系。我们在拿到一首诗时,第一个疑问会是“这是一首什么样(题材)的诗?”不错,题材正是这种联系的纽带。

二、近年高考涉及的题材命题分析

2006年全国高考20首诗、词、曲题材多样,内容各异,主要涉及题画(全国I 《题竹石牧牛(并引)》),悯农(全国卷II《南柯子》),田园(北京卷《移居》其二)》),隐逸(浙江卷《[正宫]叨叨令》),咏史(上海卷《[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边塞(天津卷《凉州词(其一)》),送别(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暮春浐水送别》),记游(江西卷《三江小渡》),抒怀(重庆卷《新雷》《己亥杂诗(其五)》),辽宁卷《东坡》,山东卷《晓上空泠峡》,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思归(江苏卷〈〈鹧鸪天〉〉,四川卷〈〈夜归〉〉)等多方面。17套试卷,除上海卷、湖南卷、重庆卷外,其他14套试卷都添加了注释,注解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也是前所未有的。近年高考古代诗歌涉及的题材命题屡见不鲜。①2004年江苏卷问题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就是直接命题。②2006年全国卷Ⅰ问题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题目暗示这是一首“题画诗”,问题2间接题材命题。2006年天津卷问题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问题1则直接点明了它是一首边塞诗,在此基础上理解它的景物描写。

三、诗歌按题材的分类

⑴咏物抒怀诗

常见意象:较宽泛,但就言志抒怀而言,古人喜用竹、松、梅、荷、树、水等意象。

常用表达技巧:融情于景,即景生情,托物言志。

⑵山水田园诗

常见意象:山水景象如山、石、泉、溪,田园风光如阡陌、村舍、草稼、炊烟、鸡狗等,人文景观如西湖、岳阳楼等。

常用表达技巧:融情于景,即景生情,虚实,动静,烘托。

⑶咏史抒怀诗

常见意象:诗人凭吊的古迹如京口北固亭、赤壁、乌衣巷、武侯祠、寺庙等。

常用表达技巧:借古讽今,用典,对比。

⑷忧国伤时诗

常见意象:写故国故土如金陵、零丁洋,写农夫行人等。

常用表达技巧:含蓄,象征,直抒胸臆。

⑸惜别送别诗

常见意象:写离别之地的如长亭、灞陵、楼阁、客舍、舟船等,绘离别之景的如风雨、杨柳、酒等。

常用表达技巧:常见意象:直抒胸臆,铺叙,烘托,渲染。

⑹思乡怀远诗

常见意象:明月、阑干、杜鹃、浮云、鸿雁、游子等。

常用表达技巧: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白描。

⑺边塞征戍诗

常见意象:边塞、横笛、羌管、大漠、鹧鸪、征夫、秋风等。

常用表达技巧:直抒胸臆,用典,烘托,渲染。

⑻爱情怨女诗

常见意象:闺楼、宫阁、残月、梧桐、莲、思妇等。

常用表达技巧:直抒胸臆,想象,联想,虚实。

四、辨析题材的切入点

笔者曾接触过不少学生,他们对诗歌鉴赏觉得无从下手。在理解意象时,常进入误区。如遇到有“月”的意象时,就直接认为是“思乡怀远”,实则月的意象就有“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等多种情形。它们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当然也有所不同。那么怎样辨析诗歌的题材呢?

⒈看题目

有不少诗歌,题目就点明了题材,如:《征人怨》(柳中庸)属边塞征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属惜别送别诗,《春日登楼怀归》(寇准)属思乡怀远诗。有些题目暗示了题材,如《山居秋暝》(王维)。暗示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再从诗句看能确定属山水田园诗

⒉看诗人的创作风格

风格是文学创作中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而鲜明的审美特征。它受作者创作时代、生活遭际、民族、地域、阶级条件的影响。是识别不同作家创作个性特点的标志。我们可以根据诗人的风格判定题材。如杜甫沉郁顿挫,善写咏史抒怀诗、忧国伤时诗;陶渊明淡远娴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