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 上学期试 教案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二地理教案汇总5篇

湘教版高二地理教案汇总5篇

湘教版高二地理教案汇总5篇湘教版高二地理教案汇总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湘教版高二地理教案人类认识的宇宙[导入新课]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宇宙是个什么“模样”呢有人做了这样的比喻:太空像汪洋大海,天体像相距很远的小岛,天体系统如同群岛。

我们的地球所处的环境怎么样呢[讲授新课]二、宇宙中的地球(板书)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板书)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读图,首先找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并提醒学生注意小行星带的位置,然后教师可根据以下资料把九大行星给学生做一个简单介绍。

(1)宠爱的小个子——水星水星是九大行星中的小个子,除了冥王星外,算它最小了。

我国古人称它辰星,国际名“墨丘民”,是罗马神话中商神的名字。

水星是一个固体行星,自转一周(一天)58.6天,公转一周(一年)约88天,体积、质量均为地球的1/20。

水星也是一个不发光的天体,依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用望远镜看水星,像一个小月亮。

水星是名不符实的,在水星表面和上空一滴水也没有。

(2)美丽的女神、地球的姐妹——金星金星因有白皙的光辉,我国古代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的国际名为“维纳斯”。

在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描写有一位白胡子老头,到花果山请孙悟空上天当弼马瘟,他就是太白金星。

金星是九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每天都可看到,它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称为长庚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称为启明星。

西方国家把金星比喻成太阳神阿波罗的先驱和使者,又说它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俄共向金星发射了近20个探测器。

飞向金星的第一个探测器是美国1962年8月27日发射的“水手—2号”。

根据观测资料,科学家们认为,金星表面温度很高(可达380℃),那里没有河流、湖泊和海洋,也没有磁场,至今没有发现有生命的痕迹。

陕西省高二地理上学期《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3

陕西省高二地理上学期《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3
(1)简述历史上的“老天府”分布地区的共同优势条件
(2)除成都平原外,其余的“老天府”在“新天府”的评选中黯然落选,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3)三江平原从解放初的“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1999年,北大荒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现又被评为“新天府”。试分析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
当堂检测
备注
1.有关采集和狩猎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
B.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很少受地理环境影响
C.人类的繁衍生息比较活跃
D.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较强
2.农业社会阶段,不属于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的是()
A.美索不达米亚平原B.印度河流域
①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②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③领海范围为a——12海里④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作业布置
备注
资料第二节
教(学)后反思
(2)人类活动分布区:少数③‗‗‗‗‗‗‗‗‗‗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④‗‗‗‗‗‗‗‗‗‗和驯化的禽畜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⑤‗‗‗‗‗‗‗‗‗‗、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2)人类活动分布区:⑥‗‗‗‗‗‗‗‗‗‗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⑦‗‗‗‗‗‗‗‗‗‗、盆地。
C.尼罗河下游D.刚果河流域
3.资源型城市兴起于()
A.采集和狩猎阶段B.农业社会阶段
C.工业社会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
4.下列关于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在各历史阶段是一致的

【高中地理教案】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教案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构造地貌的形成

【高中地理教案】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教案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构造地貌的形成

【教学课题】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课型:新授课主备:审核:时间: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认识常见地质构造与地貌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例,认识板块运动对全球尺度地表形态的影响。

3、以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为例,认识构造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理解常见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山地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特征及判别方法,地形倒置的成因及断层的形成【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海拔5900米处发现一块阔叶树的树叶化石。

经鉴定,这是高山栎树叶化石,年龄为200多万年。

然而这类阔叶树现在在同纬度生长的海拔上限是3000米。

这一重要发现表明,青藏高原在近200多万年中发生了大幅度抬升。

是什么力量驱使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的?【讲授新课】一、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在山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层,它们有的倾斜弯曲,有的断裂错开。

这些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褶皱和断层是常见的地质构造。

(一)褶皱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2.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成因:内力挤压正常褶皱(形成初期的褶皱)①从形态看: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岭。

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②从新老关系看: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③从地貌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3、地形倒置(外力充分侵蚀后)成因:外力作用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②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4.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背斜①石油天然气: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②隧道: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利于排水③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采石容易。

向斜①地下水:底部低凹,易汇集地下水,承受静水压力。

②探矿: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煤、铁等保留较好。

地理高二教案优秀15篇

地理高二教案优秀15篇

地理高二教案优秀15篇高二上学期地理教学计划篇一一、教材分析高二一学期,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内容与选修教学内的学习,学习任务重。

而必修三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述地理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规律。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还增加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还配备了不少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

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任务分析新学期主要教学任务是必修地理3,必修1和必修2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则是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学习将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

因此,从必修1、必修2到必修3,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在面上拓展的过程,更是一个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更有利。

必修3的内容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核心内容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对这一核心内容的表述是“以??为例,分析??,了解??”,各个版本的教材也都是采用具体的案例来呈现这部分内容的,可以看出必修3的教学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抓住必修教学的核心在于借助精选的案例,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解剖案例,最终要能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即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

3教学的核心,在实施教学实践时,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的细节,而应关注案例的分析过程和规律、方法的提取,要确定学生是否掌握了方法,可以通过同类的案例进行验证,以进一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教学任务执行方法1、规范集体备课程序重视团队协作,依靠团体力量,发挥集体优势,集中集体智慧,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成功经验,这要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和行动。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5篇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5篇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5篇高二地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

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

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高二地理优秀教案(5篇)

高二地理优秀教案(5篇)

高二地理优秀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帮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优秀教案(5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二地理优秀教案篇1一、地形、地势区分与联系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地形地势描述地形有三个步骤:1、简洁描述地势(如,东高西低)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3、描述其次步地形的分布状况(如,沿海有小面积平原分布等)另:有某些参考资料,还要求描述海拔等应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势特征?二、地形概况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通过表格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地形区思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进展有什么影响?有利影响(1)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潮湿气流深化内地(2)打算了我国很多大河东流入海,既有利于沟通我国的海陆交通,又便于我国东西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3)由于地势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殊是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响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立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阔。

思索:我国地形对气候、经济的进展有什么影响?(1)、地形多样,山区面积广,利于进展多种经营(2)、山地的迎风坡,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并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严峻(3)、我国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东西向的山脉对寒冷的偏北风有减弱作用,成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北:最冷月低于0°C暖温带降水小于800mm以南:最冷月高于0°C__热带降水大于800mm(4)、很多山区降水少,干旱面积广,不利于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读中国地形图进行空间定位要求同学把握800E、900E、1000E、1100E、1200E、1300E和北回归线、300N、400N、500N经过的地形单元三、主要地貌类型(一)纵横交叉的山脉(具有界线意义的山脉重点分析)1.东西走向的山脉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中列:昆仑山脉----秦岭南列:南岭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东列:台湾山脉3.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等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祁连山等5.孤形走向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等(二)四大高原确定四大高原的位置思索:四大高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三)四大盆地确定四大盆地的位置思索:四大盆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四)三大平原确定三大平原的位置思索:三大平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四、地质灾难(课堂小结)略(课堂练习)略(作业布置)区域地理第126至128页力量提升训练高二地理优秀教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景区的景观特征,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高二地理教案11篇

高二地理教案11篇

高二地理教案11篇高二地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日本的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把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进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学问与原理进展解释。

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进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

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学问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二、本讲重点、难点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高二地理教案篇2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进展的影响课时摆设:4课时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区域差异进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2.阐发区域差异进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教具筹办: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力法、案例阐发法、图示法等教学历程: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外表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根底上,按肯定的指标和方法区分清晰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肯定的区位特征:差异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的总称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全都,如潮湿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的总称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差异。

(2)具有肯定的面积、外形和界限。

①有的区域的界限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界限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局部,又可进一步区分清晰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局部,又可区分清晰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区分清晰:由于目的差异,所用的指标和方法差异,人们区分清晰出的区域类型也差异。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进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高二地理教案万能模板范文

高二地理教案万能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2)掌握中国主要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征。

(3)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地理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

2. 中国主要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1. 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2. 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基本地理位置。

2. 提问:我国位于哪个半球?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来看,我国的位置特点是什么?二、新课讲授1. 讲解我国地理位置:(1)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3)从经度位置看,我国东西跨经度约60°,东西时差较大。

2. 讲解我国地形地貌:(1)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

(2)山地和高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平原、盆地和丘陵约占40%。

3. 讲解我国气候特点:(1)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南北差异大,东西差异小。

(2)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夏季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有哪些?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讲授1. 讲解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1)我国地理区域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024年高二地理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优质

2024年高二地理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优质

2024年高二地理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二地理教案优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及进程。

2.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特点、进程及影响。

2.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视频3.教学案例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城市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吗?2.知识讲解(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这里的人口集中主要是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的过程,产业集中主要是指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的过程。

(2)城市化的特点集中性: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中。

扩散性:城市化不仅表现为城市的数量增加,还表现为城市规模的扩大。

连续性:城市化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阶段性:城市化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3)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扩大。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稳定,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经济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等。

3.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特点、进程及影响,了解了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关注我国城市化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5.课后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五、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中国地理高二教案

中国地理高二教案

中国地理高二教案中国地理高二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

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南方地区一、基本概况1.位置和范围2.人口和民族【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读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图说明南方地区的范围,在地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长江、珠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指图/Article/Index.html>总结】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南濒南海。

它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区)。

高二地理教案

高二地理教案

高二地理教案8篇高二地理教案2022最新篇1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辩证地看待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作用和负面影响。

教学重点:⑴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经济过分依赖旅游业会产生哪些弊病?记忆并理解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同时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

⑵旅游业促进社会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旅游业的发展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又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理解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繁荣的关系。

⑶旅游业对区域环境产生了哪些有利、不利的影响?理解旅游对区域环境保护和破坏的关系。

教具准备:自制图表、图片、地图册等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拉动经济发展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

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表1.1部分国家国际旅游收入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出口总额之比(2002年)通过学习表1.1,了解以下知识:①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国家是泰国,达6.2%;②国际旅游收入与出口总额之比,的国家是埃及,达80%;③国际旅游业已经成为一些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说明:①国际旅游是指跨越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活动。

发展国际旅游可利用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通过旅游服务而获取外汇。

②世界上许多国家,如西班牙、瑞士、奥地利、泰国等,都将旅游创汇作为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③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

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改革开放后,我国入境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发展给国家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

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内旅游作为一项消费活动,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费资金(货币)回笼到国家手中,既能减轻商品市场的压力,又能刺激旅游者新的需要,促进生产的发展。

2004年“十一黄金周”青岛海滨人潮涌动的情况,旅游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奢侈品,而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二教案地理(6篇范例)

高二教案地理(6篇范例)

高二教案地理(6篇范例)高二教案地理篇1回首这即将过去的一学期,各项工作扎扎实实、井井有条,这让我略感欣慰;展望即将到来的下学期,新课改尚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却又颇感任重道远。

要正确引领并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技能的专业成长,必须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时间管理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加强日常工作的归纳、总结与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76和80班及高一106和107班地理课的教学工作任务。

首先,在高一,在本学期初,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

高二由于有全市统考,所以,在赶教学进度的同时,渗透高一两册必修的内容,进而做到温故而知新。

由于学生在本学期只有一次期末考试成绩,没有平时成绩,我马上做了补救措施:要求学生用3周时间完成练习册,改好、讲评月考试卷。

在接手高一地理教学任务以后,我发现学生普遍有上课纪律散漫、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应付测验、月考不认真等情况,导致了这次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

因此,针对这些普遍现象,我制定了下学期的工作方向为纠正地理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课堂效果这三大方面。

对做得好的班级、个人及时表扬和鼓励;每次测验、月考之后进行全级排名,务求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成绩。

其次,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总复习过程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换向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高二地理教案万能模板范文

高二地理教案万能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和类型;(2)掌握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原因;(3)分析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城市地理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城市环境、关爱城市生活的情感;(2)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城市地理问题的解决。

教学重点:1. 城市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和类型;2.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原因;3.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城市功能分区的划分标准;2.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城市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类型?2. 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1. 城市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和类型(1)城市的基本概念:人口密集、产业集中、文化繁荣的区域。

(2)城市形成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

(3)城市类型:根据城市职能、规模、发展水平等进行分类。

2.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原因(1)城市功能分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等。

(2)原因:为了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市环境、保障城市安全。

三、课堂练习1. 判断题:城市是人口密集、产业集中、文化繁荣的区域。

()2. 选择题:以下哪个不是城市形成条件?()3. 简答题:试述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提出下节课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功能分区有哪些特点?2. 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1. 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1)居住区:分布广泛,与商业区、工业区等相互联系;(2)商业区:位于市中心、交通枢纽等地,交通便利;(3)工业区:分布在城市边缘,与居住区、商业区等保持一定距离;(4)行政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便于管理。

高二地理教案

高二地理教案

高二地理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励志名言、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地理教案高二地理教案优秀5篇本店铺精心整理高二地理教案,希望这份高二地理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教学课题】 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型:新授课主备:审核:时间: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4、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1、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地理要素在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整体功能。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

地质、地貌、生物、大气、水等其中一项特色突出的山,就能美名远扬,而黄山松、石、云、泉俱绝。

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讲授新课】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2.自然要素间的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整体性的基础)自然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思考题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要素: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水在各要素间的转换: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案例: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

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循环的结果。

高二地理 高二地理教案(优秀9篇)

高二地理 高二地理教案(优秀9篇)

高二地理高二地理教案(优秀9篇)学习能使我们打开未知的新世界大门,探索其中的奥秘,提升自己的乐趣。

学习就是如此美妙,发觉其中的乐趣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永远相信,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是一种享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敬业的小编午夜帮大伙儿分享的9篇高二地理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高二地理教学计划篇一经过了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对自然地理和人为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的地理基础弱,底子薄,还不能过达到熟练并应用的高二的学习活动中。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科组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学科工作计划一、组织认真学习。

学习是一切事物前进的动力。

学期初和本学科组教师一起,加紧新课程理念培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思想、改进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投入新学期教学。

学期初根据教研组计划安排,制定统一标准,落实八个精心,每位任教者都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并逐一落实到教学之中。

二、认真实施低重心教学。

本着学校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的小坡度、小跨度、慢节奏的讲课模式,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一一落到实处。

坚持八个‘精心’,加强集体备课。

三、加强教研活动。

在教学中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研讨,组织教学组成员展开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同课异构、兴趣小组的研究。

研究高一实行上课五分钟左右学科知识讲练活动,总结好的方面,找出不足之处,在全年级展开。

研究高一个别班实行的小组合作探究,待时机成熟后进行年级推广。

四、加强学科组的专业学习。

认真组织学科组对学科理论、学科知识的学习,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资料,研究学业水平测试。

认真组织老师参加创新课与优质课的评比,在此基础上,做好学科教师建设,把年轻教师带起来,业务强起来。

五、坚持教学反思。

坚持教学反思,形成教学反思模式。

可通过学校博客平台,逐章逐节的进行缴械反思,在总结中进步,在反思中提升。

高二地理教案(优秀10篇)

高二地理教案(优秀10篇)

高二地理教案(优秀10篇)地理高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旅游景观的观赏的一般方法。

2.结合实例,举例说明不同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提高审美素质。

教学重点: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审美素质。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导入新课【展示】以摄影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上的主要景点位置和云贵高原景观图。

【过渡】借助摄影师的慧眼,学习如何观赏旅游景观。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分析【提问】问题1:如何观赏万峰林?【展示】一组万峰林景观图。

【归纳】观赏旅游景观的方法:一、了解旅游景观特点二、精选观赏点位三、把握观赏时机四、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五、提高审美素质1.审美感受力,2.审美理解力,3.审美创造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学习观赏旅游景观的一般方法。

方法应用【提问】问题2:如何观赏元阳梯田?【展示】一组元阳梯田景观图。

应用所学观赏方法,欣赏元阳梯田。

【讲解】观赏人文旅游景观时,应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提高审美素质。

应用观赏方法,体会观赏人文景观,应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渗透人地协调观。

案例分析【提问】问题3:如何选择马岭河峡谷、九龙瀑布群、普者黑湿地公园、罗平花海的观赏点位?【展示】峡谷、瀑布、湿地、花海景观图。

【讲解】观赏不同旅游景观,要精选观赏点位。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认识精选观赏点位对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的重要性。

巩固落实【练习】观赏点位连连看学以致用,落实重点。

案例分析【提问】问题4:你能说出需要把握观赏时机的旅游景观吗?【展示】长江三峡夔门、浙江杭州“钱塘观潮”、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海市蜃楼、佛光景观图。

【讲解】观赏旅游景观,要把握观赏时机。

结合实例,认识把握观赏时机,获得最佳观赏效果,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案例分析【展示】浙江杭州“西湖十景”示意图。

【提问】问题5:“苏堤春晓”是如何创作的?【讲解】审美创造力。

以“苏堤春晓”为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审美创造力。

高二地理学测教案

高二地理学测教案

高二地理学测教案高二地理学测教案1[学习要求]知识目标: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2.分析乡村、城市的起源和条件3.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聚落形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德育目标:通过聚落的形成,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教学重点]乡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教学难点]聚落的概念[教具]电脑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法]图例分析引导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

居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同样久远。

人类聚居(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新授]一、聚落及其分类[结合图片聚落,理解聚落的定义及分类]1.聚落房屋建筑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过去我国乡村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又称农村。

乡村城市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规模较小较大联系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3.研究意义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馈的区域。

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

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生产和生活。

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聚落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观。

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

聚落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也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如西方乡村聚落景观与东方不同,同属工业社会的西欧与北美,其城市景观也不相同。

聚落的形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规划、建设并管理好聚居环境。

二、聚落的形成〔一〕乡村的形成:1.聚居是人类的本性和需求乡村聚落的形成首先是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期末教学质量测试
地理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共6页;答题卡共2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每小题1.5分,共48分)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1~6题。

1.图示区域
A.丘陵地形为主B.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C.平原地形为主D.地势成三级阶梯
2. 图中河流流向是
A. 东北流向西南
B. 自东向西
C. 西北流向东南
D. 自南向北
3.图中铜矿产地到丁村的直线距离约为
A.0.7千米B.1.8千米C.2.6千米D.3.8千米
4.图中①地可见的居民点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图中陡崖相对高度是
A .
46米 B .53米 C .158米 D .350米 6.图示区域的最大高差可能为
A .549米
B .395米
C .488米
D .632米
在中国的民间习俗中,人们习惯从冬至(12月22日前后)起开始“数九”,每九天算一个“九”。

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做“二九”,以此类推。

我国某区域的“九九歌”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据此完成7~9题。

7.判断“数九”中天气最冷的是
A .一九二九
B .三九四九
C .五九六九
D .七九八九 8. “七九河开”所指的该区域自然地理现象是
A. 河冰解冻
B. 河流溃堤
C. 河水暴涨
D. 河流结冰 9.下列四个地区的特征与“九九歌”描述相符合的是
A .珠江下游
B .长江中下游
C .黄河下游
D .松花江下游 右图为我国甲、乙、丙、丁四个省区有关特征图,图中①、②、③、④箭头分别代表四省区间物能流方向。

读图完成10~11题。

10.甲、乙、丙、丁四省区分别是
A .沪、粤、桂、新
B .新、桂、粤、沪
C .粤、沪、新、桂
D .桂、新、粤、沪
11.图中①、②、③、④箭头中,代表西电东送的应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图为多年平均情况下三月上旬我国某种农作物物候现象的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14题。

12. 导致该农作物物
候现象在乌鲁木
甲 乙 丙 丁 人均GDP (元/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① ② ③

齐附近比在a地迟主要原因是
A.地形崎岖B.年降水量少C.土壤贫瘠D.热量不足13.影响该农作物物候现象在b地比在a地迟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光照D.海拔
14.该农作物为
A.小麦B.甘蔗C.水稻D.棉花
我国某贫困乡镇的产业结构畸形,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种植业。

下图是该乡镇2003~2012年的年降水量的变化图。

据此完成15~17题。

15.该贫困乡镇最可能位于
A.南岭地区B.武夷山区C.祁连山脉D.长白山脉
16.该贫困乡镇发展种植业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B.水土流失C.水体污染D.大气污染
17.要脱贫致富,该乡镇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道路是
A.垦荒扩地B.退耕还牧C.退耕还林D.稻鱼立体养殖
下表为甘肃、内蒙古、吉林三省2015年底发电装机(单位:万千瓦)的主要组成状况。

据此完成18~21题。

省区装机总量火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
甘肃4188 1661 696 1247 581
内蒙古10391 7260 237 2425 469
吉林2611.47 1783.44 377.23 444.38 6.7 注: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是太阳能发电的一种。

18. 与内蒙古和吉林两省相比,甘肃水电装机大是因为其
A. 年降水量多
B. 河流落差大
C. 流经河流多
D. 河流流量大
19. 与甘肃和内蒙古两省相比,影响吉林省光伏发电装机量的主要因素是
A. 科技水平
B. 国家政策
C. 天气与气候
D. 地形地势
20.与甘肃和内蒙古两省相比,吉林省总装机量少是因为其
A.经济水平低B.市场需求少C.能源资源缺乏D.地处边疆21.光伏发电
①改善大气质量②减少电能消耗③增加用电费用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某中学生考察团从成都坐火车到考察“一带一路”的雪山、沙漠和民族风情。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局部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22~24题。

22.考察团坐火车到该地需经过的铁路干线是
A.成昆线B.包兰线
C.京广线D.陇海线
23.图中河流
A.雨水补给为主
B.结冰期短
C.径流量年际变化大
D.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24.当地沙漠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常年副高控制B.距海远
C.山脉的背风坡D.盆地地形
下表是我国东部地区四地的气候资料,据表回答25~27题。

地区甲乙丙丁年平均气温℃8.1 23.5 2.6 18.3
≥10℃积温℃3900 8200 2800 6500
年降水量621 1980 538 1350
25. 四地中农作物一年一熟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6. 表中甲地的植被类型和农作物是
A. 热带雨林,甘蔗
B. 落叶阔叶林,棉花
C. 针叶林,甜菜
D.常绿阔叶林,水稻
27. 与丙地河流水文特征比较,乙地河流
A. 水位变化小
B. 冰期长
C. 径流总量小
D. 汛期长
衰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向外转移。

扩张性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其原地区仍然属于成长性产业,主要为了占领外部市场、扩大产业规模而进行的空间的主动移动。

据此完成28~29题。

28.属于珠三角洲地区扩张性转移的产业是
A.电子装配业B.服装鞋帽业C.节能环保业D.生物制药业29.最可能大规模承接珠三角洲衰退性产业转移的省(市、区)是
A.京B.沪C.藏D.川
栅格模式是储存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主要方式之一。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不同地理图层的栅格图”。

据此回完成30~32题。

30. 栅格模式图主要存在于下列哪种技术手段
A.RS B. GPS C. GIS D. 数字地球
31. 图中EⅤ区域最可能是
A.丘陵B.耕地C.海域D.沙漠
32. 图中城市拟规划修建大型山水生态公园,最适宜的区域是
A.BⅠB.CⅡC.DⅣD.EⅢ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33.(20分)下图为吉林省农业区简图。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描述吉林省水稻分布特征,并分析其气候成因。

(8分)
(2)相比台湾省,说明气候条件对吉林省水稻种植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8分)(3)该省西北部地处农牧交错地带,说出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4分)
34.(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三角经济圈”(如图)是以重庆、成都和西安三大都市为核心,将渝、川、陕三个省市联合起来的西部地区大经济实体。

西三角和长三角同属长江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互补性强,双方加强经济合作效益凸显。

(1)简述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

(6分)
(2)简述该区域能源开发的优势自然条件。

(6分)
(3)分析西三角和长三角间相互合作给西三角带来的积极影响。

(8分)
3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在全国生态格局中有着重要地位。

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改善湖区的环境,江西省政府提出,在鄱阳湖与长江之间修建大坝(如图)。

下表为“鄱阳湖流域环境资料”。

(1)依据资料,为鄱阳湖流域生态修复提出合理化建议。

(6分)
(2)从地理角度请你说说江西省政府提出在鄱阳湖与长江之间修建大坝的理由。

(6分)
鄱阳湖流域统计数据统计时间(年)
水域面积变化(常水位)5160-3500 (km2)1954-2011
累计围垦面积1467 km21954-1958
滨湖水土流失面积35万公顷2010
湖床增高速度 2.3mm/年1950-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