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
毒理(整理)
【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毒理学研究的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toxicology)】采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
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线索,通过形成假设为发展机制毒理学作出贡献【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toxicology)】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条例措施,确保安全,保护健康【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毒理学实验可采用整体动物、游离的动物脏器、组织、细胞进行。
根据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体内试验(in-vivo-test)和体外试验(in-vitro-test)。
毒理学还利用限定人体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直接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和人群健康的影响【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
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的毒作用。
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豚鼠鼠、家兔、仓鼠(hamster)、狗和猴等。
在特殊需要情况下,也采用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鸟类、昆虫等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哺乳动物体内试验是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但体内试验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代谢和机制研究【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体外试验系统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并且难以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慢性毒作用:【游离器官】利用器官灌流技术将特定的液体通过血管流经某一离体的脏器(肝脏、肾脏、肺、脑等),借此可使离体脏器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生活状态,与受试化学物接触,观察在该脏器出现有害作用,以及受试化学物在该脏器中的代谢情况【细胞】利用从动物或人的脏器新分离的细胞(原代细胞,primarycell)或经传代培养的细胞如细胞株(cellstrain)及细胞系(cellline)【细胞器(organelle)】将细胞制作匀浆,进一步离心分离成为不同的细胞器或组分,例如线粒体、微粒体、核等,用于实验。
毒理学简介
毒理学百科名片编辑本段在预防医学领域中,卫生毒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三,一是研究机体与外来化合物相互作用的规律即中毒机理;二是对外来化合物进行安全性评价;三是为制订有关卫生标准和管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三、卫生毒理学研究方法一动物实验1、体内实验法通常在整体动物进行,使实验动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人体实际接触方式接触一定剂量的受试外来化合物,然后观察动物可能出现的形态或功能变化。
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豚鼠、家兔、仓鼠、狗和猴等。
通常检测外来化合物一般毒性,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
2、体外实验法大多利用游离器官、原代培养细胞、细胞系和细胞器等进行。
利用器官灌流技术可对肝脏、肾脏、肺和脑等进行灌流,借此可使离体脏器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生活状态,与受试外来化合物接触,观察脏器出现的形态和功能变化,同时还可观察受试物在脏器中的代谢情况;游离细胞和细胞器多用于外来化合物对机体各种损害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理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有许多优点。
上述整体、器官、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研究,各自都有一定的特点和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应主要根据实验研究目的和要求,采用最适当的方法,并且相互验证。
二人群调查为了将动物实验的结果,在人体上进行验证,有时需要进行人群调查。
根据动物试验结果和外来化合物本身的性质,选用适当的观察指标,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人群调查。
人群调查的特点是可以取得在人体直接观察的资料,但易受许多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结果和评定必须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并与动物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考虑分析,才能得出较为符合实际的结论。
一、毒性毒性是一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数量,则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毒性较低的物质,需要较多的数量,才呈现毒性。
物质毒性的高低仅具有相对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只要达到一定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低于一定数量,任何物质都不具备毒性;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毒理学(T 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 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poison,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称为毒物。
4、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毒效应)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7、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指毒物在低剂量时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有抑制作用。
其基本形式是U型,双相剂量- 反应曲线。
8、半数致死剂量/浓度(median lethal dose or concentration,LD50/LC50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
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的数值越小。
9、阈值(threshold):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10、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
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无绝对界限。
毒物分类:按用途和分布范围
(1)工业化学品 (2)食品中的有毒物质 (3)环境污染物 (4)日用化学品 (5)农用化学品 (6)医用化学品 (7)生物毒素:①动物毒素②植物毒素③霉菌毒 素④细菌毒素 (8)军事毒物 (9)放射性核素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毒性表现
(1) 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的 影响,寿命亦将缩短。 (2)机体的进食量、体力劳动负荷能力等功能容 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降低; (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 (4)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 增高
持久的,可逆或不可逆
5 Practically 5000Non-toxic 15,000
10,000100,000
2820-22,590
1 litre (or 1 quart)
6 Relatively 15,000 or Harmless more
100,000
22,600 or more 1 litre (or 1 quart)
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 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 的能力。
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 (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一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越大, 则其毒性就越高。
毒性是化学物一种内在的、固有的生物 学性质,反映毒物的剂量与机体反应之间 的关系。
①剂量 ②接触条件(接触途径、接触期限、速 率和频率)
Dermal LD50
(single application to skin of rabbits) mg/kg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危害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它是现代环境科学、公共卫生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基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毒物分类1.化学性质分类根据毒物化学性质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无机毒物和有机毒物两大类。
无机毒物包括重金属、氰化物等,有机毒物包括农药、工业化合物等。
2.作用方式分类根据毒素作用方式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神经性、肝脏性、肺部性、心血管系统性等多种类型。
3.来源分类根据毒素来源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天然来源和人工合成两大类。
天然来源包括动植物中含有的有毒成分,人工合成则包括农药、工业原料等。
二、毒理效应1.急性效应急性效应指在短时间内接触高浓度的毒素所产生的危害效应。
常见的急性效应包括呼吸系统损伤、中毒性休克等。
2.慢性效应慢性效应指长期接触低浓度的毒素所产生的危害效应。
常见的慢性效应包括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
3.遗传毒性遗传毒性指毒素对生殖细胞或胚胎造成的影响,可导致后代畸形、智力低下等问题。
三、毒理学评价1.安全剂量评价安全剂量评价是指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人体能够承受的最大安全剂量。
这一过程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等因素。
2.毒物代谢动力学评价毒物代谢动力学评价是指对毒物在人体内代谢和清除速度进行分析,以便确定其危害程度和作用机制。
3.慢性危害评价慢性危害评价是指对长期接触某种化学物质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
这一过程需要考虑接触途径、频率、剂量等因素。
四、毒理学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给动物注射或喂食毒素,观察其对生物体的危害效应和作用机制。
2.细胞实验细胞实验是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上进行的实验。
通过观察毒素对细胞的影响,研究其作用机制和危害程度。
3.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对人群中某种化学物质暴露情况和健康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其潜在危害和作用机制。
五、毒理学与环境保护毒理学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毒 理 学 概 述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 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电磁炉
电脑
日常生活的几大杀手
微波炉 手机
现代毒理学
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生命科学
广泛联系和渗透。
应用学科:与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生
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3、毒物(poison)
亦称整体动物实验。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 测定多种类型的毒作用。多用于检测外源化 学物的一般毒性。
急性毒性实验 亚急性毒性实验 亚慢性毒性实验 慢性毒性实验
体内实验法优缺点
优点: 1、易于控制暴露条件 2、能测定多种效应 3、可能评价机制 缺点: 1、动物暴露与人暴露相关的不确定性 2、受控的饲养条件与人的实际情况不一 致
(二)、机制毒理学
研究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 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吸收 分布 排泄
代谢
生物转运
生物转化
机制毒理学的内容
阐明化学物是如何产生毒作用的,为 建立敏感的预测试验,安全性评价,设计 和生产安全性的化学物及化学性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机制毒理学研究资料主要用途
1 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 到的损害作用(如癌症、出生缺陷等)。 2 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 的有害效应。 3 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以及合理治 疗化学中毒和临床疾病。 4 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细胞 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了解。
(三)、管理毒理学
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 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 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 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 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引言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影响的科学。
它涵盖了毒物的性质、毒物的暴露途径、毒性机制以及毒物的评估和控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毒理学的研究对于保护人类健康、环境保护以及产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毒理学的研究内容1. 毒物的性质研究毒理学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研究毒物的性质。
毒物可以是化学物质、微生物、药物,甚至是放射性物质等。
通过分析毒物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以及对生物的作用机制,可以了解它们对生物体产生有害效应的基础。
2. 毒物的暴露途径研究毒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例如吸入、摄入、皮肤吸收等。
毒理学通过研究不同途径的暴露情况,可以评估毒物对人体以及环境的潜在风险。
3. 毒性机制研究毒性机制研究是毒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解析了毒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影响的机制。
不同毒物具有不同的毒性机制,例如直接损伤细胞的毒物、干扰代谢过程的毒物等。
了解毒物的毒性机制有助于确定其对特定生物体的毒性程度。
4. 毒物的评估和控制方法研究评估和控制毒物的方法是毒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毒理学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手段,评估毒物的风险和危害程度。
同时,他们也研究如何有效地控制毒物的暴露,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以及开发高效的防护措施。
二、毒理学的意义毒理学的研究对于保护人类健康、环境保护以及产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保护人类健康毒理学的研究有助于评估和控制毒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通过了解毒物的性质和暴露途径,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人们受到毒物侵害的风险。
毒理学也可以为药物开发提供参考,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环境保护毒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毒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毒物的排放和污染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问题。
毒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防止这些环境风险,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
3. 产品安全毒理学在产品安全领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理学名词解释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毒理学名词的解释。
1. 毒物(toxin):指对生物体具有有害作用的物质。
毒物可以是天然产生的,如植物毒素、动物毒液、微生物产生的毒素等;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如化学物质、药物等。
2.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指毒物在短期内(通常是24小时)造成的有害作用。
急性毒性通常通过LD50(致死剂量50%)或LC50(致死浓度50%)来评估。
3.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指毒物长期暴露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慢性毒性通常通过长期实验或流行病学研究来评估。
4. 免疫毒性(immunotoxicity):指毒物对免疫系统的有害影响。
免疫毒性可以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使个体对感染和肿瘤形成的抵抗力减弱。
5. 遗传毒性(genotoxicity):指毒物对遗传物质(DNA)的直接或间接损伤。
遗传毒性可以导致突变,进而引发细胞的异常增殖及癌症。
6. 环境毒性(environmental toxicity):指毒物对环境中其他生物的有害作用。
环境毒性评估通常包括对水生生物、土壤中微生物等的影响。
7. 积累毒性(cumulative toxicity):指毒物在生物体内的蓄积及其产生的有害作用。
某些毒物如重金属可以在生物体内积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8. 代谢毒性(metabolic toxicity):指毒物在生物体内发生代谢变化后产生的有害效应。
某些毒物在代谢过程中,会形成更有毒、更活跃的代谢产物。
9. 致畸毒性(teratogenicity):指毒物对胚、胎发育的有害影响。
毒物暴露在妊娠期间可能导致胚胎畸形、身体缺陷等。
10. 致突变毒性(mutagenicity):指毒物对遗传物质产生突变的能力。
致突变物质可以引发细胞的DNA损伤,从而增加癌症和遗传病的风险。
这些是毒理学中常见的一些名词解释,它们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影响的重要概念。
毒理学基础课件
Why Melamine discover in Milk Powder?
Milk powder is produced by milk, the most important of milk ingredient is protein.
Melamine and protein also have the same N
毒理学动物实验基础(补)
实验动物 动物实验
第六章 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概述 急性毒性作用 局部毒性作用 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 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 第八章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 第九章 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 第十章 毒理基因组学与系统毒理学(自学) • 第十一章 管理毒理学
Definition of Toxicology
The more descriptive definition of toxicology
"the study of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hemicals, physical or biological agents on living organisms, and the mechanisms of such effects , safety evaluation and risk analysis(evaluation). ---Basis of Toxicology 5th Edition
Definition of Toxicology
“Toxicology is the study of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hemical, physical or biological agents on living organisms and the ecosystem, including the prevention and amelioration of such adverse
毒理学(第一章)
毒理学(第一章)第一篇:毒理学(第一章)第一章绪论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一毒理学发展简史:毒理学的前身是毒物学,中国古代有关毒物学知识的最早记载可见于《周礼》、《山海经》、《尔雅》及《诗经》等古籍中。
在西方,瑞士药理学和毒理学家Paracelusus(1493—1541)对早期毒理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明确提出剂量概念,提出所有物质都是有毒的,只是依剂量不同来区别是药物还是毒物。
同时,他还陈述了一些诸如法医、职业中毒和环境毒理学等的毒理学概念。
西班牙学者Orfila(1787—1853)为近代毒理学的创始人,他通过实验系统观察了化学物与生物体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化学分析在鉴定中毒事件中的重要性,为近代法医毒理学奠定了基础。
到20世纪,萌发出现了军事毒理学。
由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化学分析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大大推进了外源化学物遗传毒性、致畸毒性研究方法的发展,丰富了毒理学的内涵,其研究对象则以机体微观世界和生物圈的宏观世界两方面齐头并进。
在宏观方面,开展了环境污染物对人和动物危害的流行病学和生态学调查,阐明了不少病因;在微观方面,在化学毒物损害生物体的机理上揭示了许多本质现象。
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支毒理学专业队伍,它以研究剂量—反应关系为中心,为制定合理的卫生标准提供了依据。
20世纪70年代以来,毒理学的研究主要以化学物的安全评价为重点,从整体的毒理学逐步发展为对各器官系统的研究;从对母代健康影响的观察进展到对子代危害的研究,建立以保障人类安全为目的的新概念,相继出现了遗传毒理学、行为毒理学等边缘分支学科。
外源化学物对人类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现代生物技术已渗透到环境毒理学的各个领域,这促进了环境毒理学的发展。
近20年来,我国动物毒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兽药、药物添加剂及饲料中有毒有害化学物的检测及其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为制定我国兽药及饲料药物添加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动物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饲料卫生标准及动物组织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提供了科学依据。
毒理学基础知识
毒理学基础知识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以下是毒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1.毒性(Toxicity):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性质。
毒性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取决于剂量和暴露时间。
2.剂量(Dose):剂量是指化学物质进入生物体的量。
剂量通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来衡量,并且与毒性效应的强度有关。
3.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急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包括口服、皮肤接触或吸入染毒。
4.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慢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在长期暴露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试验通常涉及长期喂食或重复剂量。
5.致突变性(Mutagenicity):致突变性是指化学物质引起基因或染色体突变的潜力。
致突变性通常通过体外试验来评估。
6.生殖发育毒性(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生殖发育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和发育中的胚胎的毒性效应。
这通常通过体内试验来评估,包括对怀孕动物的研究。
7.致癌性(Carcinogenicity):致癌性是指化学物质引起癌症的潜力。
致癌性通常通过长期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来评估。
8.毒理学测试方法:毒理学测试方法包括体外试验(如细胞培养试验)和体内试验(如动物实验)。
体外试验通常用于快速筛选和评估化学物质的潜在毒性,而体内试验则用于更深入的研究。
9.安全限值(Safety Limits):安全限值是指化学物质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中的允许最大浓度。
这些限值通常由监管机构设定,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10.毒理学研究的应用:毒理学研究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安全性,指导化学物质的使用,以及在发生中毒事件时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在评估化学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影响时的应用。
描述毒理学
描述毒理学
毒理学是研究有毒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科学领域。
它探究了各种外源性和内源性毒物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的毒性效应,以及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致病机理。
毒理学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毒物的化学性质和生物转化;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途径;毒物对细胞和组织的影响,如细胞毒性、基因毒性和突变性;毒物的致病机制,包括直接作用、间接影响和免疫毒理学机制;不同个体对毒物的敏感性和遗传易感性;毒物的潜在剂量效应关系和暴露时间效应,以及毒物的累积效应和长期致病性;毒物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包括化学品的混合作用和环境因子的干扰效应。
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体内和体外实验室研究、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和计算机模拟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来评估毒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致突变和致癌性、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和其他不良效应。
毒理学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药物研发和风险评估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毒理学的研究,可以评估化学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危害,制定安全标准和指导意见,帮助政府、行业和个人做出明智的决策,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
毒理学各章知识点
度理学基础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毒理学2.现代毒理学3.卫生毒理学4.管理毒理学【问答题】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4.如何理解毒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5.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论述题】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名词解释】1.毒物2.biomarker3.medianlethaldose4.hypersensibility5.hormesis6 6.Zch7.靶器官8.毒性9.阈剂量10.最大无作用剂量11.剂量-效应关系12.剂量-反应关系13.危险度14.危害性15.安全性【问答题】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2.一般认为哪些毒性作用有阈值,哪些毒性作用无阈值?3.为什么把毒效应谱看成连续谱?4.绘制一条典型的剂量-反应曲线。
标出阈值和饱和度。
标出二者轴线。
5.一个剂量-反应曲线能告诉毒理学者怎样的信息?6.NOEL, NOAEL, LOEL和LOAEL之间的区别是什么?7.生物学标志有哪几类?【论述题】1.试述描述毒物毒性常有指标及意义2.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及意义如何?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2.代谢活化3.物质蓄积4.功能蓄积5.生物转化【问答题】1.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有几种、是什么途径?2.外源化学物分布的特征和研究分布过程和特征的意义是什么?3.外源化学物经肾脏排泄的主要过程。
4.何谓肠肝循环?5.何谓肝外代谢?何谓生物转化的双重性?6.简述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反应类型。
7.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8.简述细胞色素P-450酶系被诱导和抑制特性的毒理学意义。
9.简述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的类型。
10.为什么说呼吸道是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11.列举出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12.列举六种II 相反应。
毒理学
第一章毒物的基本概念1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一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2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3毒效应谱: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4.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5靶器官,效应器官蓄积器官三者关系靶器官不一定是效应器官。
毒物作用于靶器官后,其毒作用直接由靶器官表现出来,则此靶器官是效应器官。
靶器官也不同于蓄积器官。
蓄积器官是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部位。
毒物在蓄积器官内的浓度高于其他器官,但对蓄积器官并不一定显示毒作用。
5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6生物学标志的意义:接触标志用于人群可定量确定个体的暴露水平7剂量-效应关系(量反应):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质反应):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指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8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试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的剂量来表示。
9毒作用带: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毒理学基本概念-药理学
*
安全限值
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allowable daily intake, ADI):指正常成人每日从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化学物的总量(mg/kg·bw)。在该剂量下,终身每日摄入某化学物不会引起人体健康的任何可测知的健康危害。一般用于人为加入的化学物,如食品添加剂、农药或兽药残留等。也可以是AWI 可耐受摄入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 TDI):用于不可避免的污染物。也可以是TWI 临时每周耐受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PTWI):用于有蓄积性的污染物,如重金属
*
11. 毒性参数
上限参数(致死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 LD100) 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 ) 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 MLD or LD01) 最大耐受剂量或最大非致死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 MTD or LD0)
*
1. 外源化学物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又称外源生物活性物质,是毒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 与之相对应的是内源性化学物,现代毒理学也研究有毒的内源性化学物,如自由基、同型半胱氨酸等
毒理学
一、名词解释:1毒物:指对活的有机体产生有毒作用的物质。
2毒性:指某种化学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
3毒素:指由活的有机体产生的特殊毒物称为毒素。
4.毒液:凡是通过叮咬或蛰刺传播的动物毒素为毒液。
3突变:指可遗传的DNA结构的任何永久性改变。
4畸变:指动物在胚胎发育时期发生的形态与功能的改变。
6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出现的疾病状态,是各种毒作用的综合表现。
5染毒:6解毒:大多数化学毒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减弱或消失。
7MRL:食品中允许残留量,指食品动物用药后产生的允许存在于食物表面或内部的该兽药残留的最高含量或浓度。
8MLD:最小致死剂量,表示在一群个体中引起个别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9危险性:也称危险度,是指化学物在特定条下,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的可能性。
10安全性:是指机体在建议使用剂量和接触方式的情况下,该化学物不至于引起损害作用的“实际可靠性”。
12危害性: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的可能性。
这一概念较笼统缺乏定量的概念及其接触条件。
13简单扩散:是一种顺流转运,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的对侧扩散,在扩散过程中不消耗能量,不与膜上的物质起作用,最终达到内外平衡。
14易化扩散:是一些水溶性化学物由高浓度一侧经细胞膜向低浓度对侧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需借助膜上一些特殊的蛋白或载体的帮助,不消耗能量。
15主动转运:是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逆浓度梯度转运。
此过程需借助载体的帮助,同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16.毒作用:是指化学物对生物体引起的功能性和实质性损害。
17绝对致死量(LD100):外源化学物引起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最小致死量(LD01或MLD):外源化学物使受试动物群体中个别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
最大耐受量(LD0):外源化学物不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给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引起半数死亡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半数耐受量(TLM):水中试验化学物在规定时间内有半数水生生物存活的浓度。
毒理学的原理和应用
毒理学的原理和应用一、毒理学的基本概念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以及毒物的性质、作用机制和防治措施的科学。
它涉及毒物的检测、评估、管理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毒理学的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剂量效应关系:剂量是毒物进入生物体内部的数量和速度,而效应则是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
剂量越高,毒物的效应越大。
2.有害作用:毒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产生有害效应,如破坏细胞结构、抑制特定酶的活性、干扰细胞信号传导等。
3.暴露途径:毒物可以通过呼吸、消化和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内部,不同的暴露途径对毒物的吸收和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4.毒物代谢:毒物在生物体内发生代谢反应,形成代谢产物。
有些代谢产物具有更强的毒性,导致毒物的作用进一步加剧。
二、毒理学的应用领域毒理学在许多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毒理学的几个主要应用领域:1. 药物安全性评估毒理学可以帮助评估新药物的安全性,确定其对人体是否具有不良反应的风险。
通过对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毒性实验,可以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潜在毒性。
•通过动物实验确定药物的最大耐受剂量。
•分析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评估其可能的毒性作用。
•研究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预测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
2. 环境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研究物质对环境中的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毒理学在环境评估、监测和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评估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
•研究特定物质对某些物种的毒性效应,推断其他生物体可能面临的风险。
•开发环境友好型化学物质,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
3. 职业健康与安全毒理学可以帮助评估工作环境中化学物质对工人健康的潜在危害。
通过分析工作场所中的化学物质的毒性和暴露水平,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研究工作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毒性特性和有效浓度。
•分析工人对化学物质的暴露水平,评估其健康风险。
•设计和推广预防措施,减少工人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的机会。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1. 毒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史
2. 毒物的分类与特性
2.1 毒物的分类
2.2 毒物的特性
3. 毒物的吸入途径与对人体的影响
3.1 吸入途径
3.2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3 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4. 毒物的摄入途径与对人体的影响
4.1 摄入途径
4.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4.3 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5. 毒物的接触途径与对人体的影响
5.1 接触途径
5.2 对皮肤的影响
5.3 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6. 毒性评价与安全评估
6.1 毒性评价的方法
6.2 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
6.3 安全评估的目的与方法
7. 毒物的治疗与解毒
7.1 毒物治疗的原则
7.2 解毒剂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7.3 解毒的方法与途径
8. 毒物的环境与健康影响
8.1 毒物的释放与传播途径
8.2 毒物的生物积累与生态效应
8.3 毒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9. 毒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9.1 纳米毒理学
9.2 环境激素与毒性
9.3 基因毒性学
9.4 毒物与遗传疾病的关联
总结
毒理学是研究有害物质对生物体的危害及其机制的科学,包括毒物的分类、对人体的影响、毒性评价与安全评估、毒物的治疗与解毒、毒物的环境与健康影响等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领域如纳米毒理学、环境激素与毒性、基因毒性学等正成为毒理学的研究热点。
进一步深入研究毒物的特性与影响,有助于保护人类健康,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第一章1,什么是毒物、毒性、毒作用和毒作用剂量?答案: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性质。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也可能简称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毒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
毒作用剂量:既可指机体接触化学物的量或在试验中给予机体受试物的量,又可指化学毒物被吸收的量或在体液和靶器官中的量。
2,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有哪些?答案:(1)致死剂量: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1,绝对致死剂量(LD100):指能引起一群集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2,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3,最小致死量(MLD或LD01或LD min)指在一群个体中仅引起个别发生死亡的最低剂量。
4,最大耐受量(MTD或LD0)指在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
}(2)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经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敏感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包括急性阈剂量(Lim ac)和慢性阈剂量(Lim ch)(3)最大无作用量(MNEL)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经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哟美好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4)毒作用带{包括急性毒作用带(Zac)和慢性毒作用带(Zch)}(5)作用水平:[1]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机体是可以区分的。
[2] 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观察和实验,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3]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非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4] 未观察到作用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观察和实验,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6)安全限值:是对包括食品在内的各种环境介质中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有害因素规定的限量要求。
3, 机体吸收外源化学物有哪些途径?各自特点?答案:(1)途经:一、经胃肠道吸收;二、经呼吸道吸收;三、经皮肤吸收;四、经其它途径吸收。
(2)特点:一、经胃肠道吸收:(1)毒物的吸收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甚至是在口腔和直肠中,但主要是在小肠,(2)方式:被动扩散、膜孔过滤、载体中介、吞噬或胞饮等(3)外源化学物经胃肠道被动扩散主要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脂溶性和pKa,胃肠道腔内pH。
(4)特殊转运系统(5) 胃肠道中的消化酶或菌群的作用二、经呼吸道吸收(1)经呼吸道吸收,以肺泡吸收为主,经肺吸收的速度相当快,仅次于静脉注射(2)鼻腔吸收:表面积较小,但黏膜有高度通透性(3)气态物质水溶性影响其吸收部位(4)气态物质的吸收速率还取决于其在血中的溶解度、肺通气量和血流量(5)影响气溶胶吸收的重要因素是气溶胶中颗粒的大小和化学物质的水溶性(6)颗粒物可引起上呼吸道炎症三、经皮肤吸收(1)毒物经皮吸收必须通过表皮或附属物(汗腺、皮脂腺和毛囊)。
经皮吸收的限速屏障是表皮的角质层。
(2)一般来说,脂水分配系数高的外源化学物质易经皮肤吸收,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0的物质不易通过无损的皮肤。
人体不同部位皮肤对毒物的通透性不同,阴囊>腹部>额部>手掌>足底。
四、经其它途径吸收(1)静脉注射(2)腹腔注射:门脉循环,肝脏。
(3)皮下或肌肉注射4.什么是分布?毒物是如何在体内贮存的?答案:(1)分布: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2)贮存方式:1.与血浆蛋白结合作为贮存库2. 肝和肾作为贮存库3. 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4.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5,代谢过程分为哪几相?其定义是什么?答案:代谢过程分为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
I相:指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水溶性增高形成为适合II相反应的底物。
II 相: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
6.何谓急性毒性?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设计?答案:(1)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在24h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学物之后所引起的快速剧烈的中毒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及形态改变,甚至死亡效应。
(2)急性毒性试验目的:[1]测试和求出化学毒物对一种或几种试验动物的致死量以及其他的急性毒性参数,了解急性毒作用强度并对该外源化学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2]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的情况,了解急性毒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剂量—反应关系提供化学毒物的急性中毒资料,初步评价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3]为亚慢性及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学试验提供接触剂量和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4]为毒作用机理研究提供线索。
(3)设计:急性毒性试验设计包括选择动物种类、受试物剂量、观察指标及计算方法等。
第二次1.什么是突变及致突变作用?答案:(1)突变:根据现代基因遗传理论,只有起源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变异才能遗传,这种可遗传的变异成为突变。
(2)外源化学物及其它环境因素能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且这种改变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的过程称为致突变作用--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即称为致突变作用。
2.化学毒物的致突变类型有哪些?答案:1.基因突变: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1)按照对遗传信息的改变分类[1]同义突变[2]错义突变[3]无义突变(2)按照基因结构的改变分类[1]碱基置换[2]移码突变[3]三核甘酸重复[4]大段损伤2.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造成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缺失,或引起各种重排,从而出现染色体结构异常。
(1)缺失(2)重复(3)倒位(4)易位3.染色体数目的改变: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出现复制或分离障碍导致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3.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机理及其后果如何?答案:(1)机理:有些致突变物以DNA为靶,诱导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而有些致突变物则不以DNA为靶,常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成分,如以纺锤丝为靶,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异常。
(2)后果:体细胞突变:仅能影响接触致突变物的个体,不影响下一代。
后果有肿瘤、畸形、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衰老等。
生殖细胞突变:可影响下一代。
造成显性致死或可发生遗传性改变,进而可能影响人类的基因,增加人类的遗传负荷。
4. Ames试验的原理。
答案:原理是利用若干不同基因型的组氨酸缺陷型菌株,每个菌株具有其独特的回复突变“靶点”顺序,可以由不同类型的碱基置换和移码诱变剂诱发回复突变。
该菌株在无外源性组氨酸供给的情况下不能生长繁殖,但当发生回复突变时则在无外源性组氨酸供给的情况下生长繁殖。
计数诱发的恢复菌落数即可判断化学毒物的致突变性。
5.微核试验原理1.体内试验:当成红细胞发展为红细胞时,主核排出,成为多染红细胞,这些细胞保持其嗜碱性约24h,然后成为正染红细胞,并进入外周血。
在主核排出时,微核可留在胞浆中。
2.体外试验:通常在细胞染毒的培养后期增添适量的质裂阻断剂—细胞松弛素B,以使细胞胞质分裂受阻,但不影响核的分裂,形成双核细胞,仅选择双核细胞进行微核计数。
6.致突变试验中设立阳性及阴性对照的目的是什么?答案:阳性对照其目的是:通过对阳性物质的实验,○1证明试验方法的可靠;○2验证试验的重复性;○3验证完成技术和鉴定致突变物的能力。
阴性对照其目的是:获得试验的基础数据。
第三次1.什么是化学致癌物?如何分类?答案:化学致癌物:指凡能引起动物和人类肿瘤、增加其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化合物。
分类:I 组明确的人类致癌物,是指在人类流行病学及动物致癌物试验中均有充分证据的致癌物,有95种II 组对人类有致癌能力或致癌能力不确定的物质,分为两组,IIA组和IIB组。
(1)IIA:对人类有致癌能力的物质,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有能力对人体造成致癌性的物质,有66种。
(2)IIB:对人类致癌能力不确定的物质,是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试验动物致癌性证据不充分,有241种。
III 组:无致癌性物质,不能对人类引起致癌性的物质,有497种。
IV组:暂定非致癌物,对人类可能是无致癌作用,有1种。
2.什么是遗传毒性致癌物?如何分类?答案:(1)遗传毒性致癌物:化学致癌物或其代谢物与DNA共价结合,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改变导致癌变,称为遗传毒性致癌物。
(2)分类:①直接致癌物:亲电子性有机化合物,不依赖代谢活化,能直接与DNA反应。
②间接致癌物:需经宿主或体外代谢活化成亲电子剂后才能与DNA反应,从而发挥其致癌作用,它往往不能在接触的局部致癌,而在其发生代谢活化的时候致癌。
③无机致癌物:有些可能是亲电子剂,但有些是通过选择性改变DNA复制保真性,导致DNA的改变。
3.化学致癌过程三个阶段?(1)启动阶段:是指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与细胞DNA靶位点作用,导致细胞突变,进入启动细胞的阶段。
(2)促癌阶段:是启动细胞在促癌剂的作用下增值成为癌前病变或良性肿瘤的过程。
(3)演进阶段:是从促癌阶段点的癌前病变或良性肿瘤转变成恶性肿瘤的过程。
4.化学致癌过程中,启动阶段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变化?第一,获得不可逆的恒定的作为“干细胞”的一种潜能。
第二,启动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较没有显著的形态学方面的改变。
第三,对于异源的生物活性物质及化学因子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第四,启动细胞能自发性形成,而且可以定量分析。
第五,启动细胞不具有生长自主性,而是具有较正常的分裂增殖能力。
第六,剂量—反应关系无明显的阈值。
第七.肿瘤启动剂相对强度的确定,依赖于随后促癌阶段局部损伤的程度的大小。
6.体内预筛试验(CK试验)原理以及美国EPA对其评价是什么?答:试验原理:大多数出生前受到的损害将在出生后表现为存活力(存活率)下降(或)生长迟缓。
因此,对妊娠动物在主要的器官形成期以接近母体毒性的有限数量的剂量水平染毒,待自然分娩后,通过观察出生后3d内的新生仔外观畸形、胚胎致死、生长迟缓等发育毒性表现,对新生子代进行外部畸形、生长和生存能力的评估,而不进行传统常规试验中内脏和骨骼的检查就可以达到筛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