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古文二则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

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

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文言文两则是六年级要学习的文言文,下面大家不妨来了解一下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的内容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1)《孟子·告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

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2)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文言文两则注释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弈:下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诲:教导。

5、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6、之:指弈秋的教导。

7、鸿鹄:天鹅。

8、援:引,拉。

9、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0、之:他,指前一个人。

11、俱:一起。

12、弗:不。

13、矣:了。

14、为:因为。

15、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16、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17、辩斗:辩论,争论。

18、以:认为。

19、去:离。

20、日中:正午。

21、及:到。

22、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23、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24、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热水。

25、决:判断。

26、汝:你。

27、知:通“智”。

文言文两则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文言文两则》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六年级的第一课。

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7单元28《古文二则》(语文版)

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7单元28《古文二则》(语文版)

(3)先生是年乃能言.( 名词作动词,说话
)
(4)日.数千言不肯休( 名词作状语,每天
)
6.重点句子翻译。(10分) (1)重诺责,敦风义。 (他非常)在意由于许诺或承诺失信而招致的谴责,重视情谊。 (2)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有位朋友(在)他家存放了一千两百银,(而)没有立下字据。 (3)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字据在心里,(而)不在纸上。你父亲把我当知己,因此没有告诉你。” (4)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戴震这年(十岁)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蓄得久(的缘故吧)。 (5)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述之。 这里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下它的?
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
B.师应.之曰 不应.有恨
C.相去.几何时矣
去.后乃至
D.曾子之.意
春冬之.时
6.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 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 曾子记述的?” C.曰:“几二千年矣。” 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3 分)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 .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解析】: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
18.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古文二则》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古文二则》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 课《古文二则》教学设计28课.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疑难分析】戴震难师“学识学识,既学又问;只学不问,并不是学识。

”假如修业只一味相信书籍,相信老师,缺少思疑精神,那么永久不会获取真实的知识。

一个成功的学者决不墨守古人的旧说,而是有所思疑,有所创建。

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是该学一学戴震的思疑精神呢?【要点品析】1.蔡勉旃为人“重诺责,敦风义”,课文是如何表现他这一质量的?蔡勉旃为人“重诺责,敦风义”,课文是用他坚持把亡友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的案例表现出来的。

寄放而不索凭证,说了然亡友生前对蔡勉旃的相信,坚持把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说了然蔡勉旃的“重诺责、敦风义。

” 亡友之子“惊诧不受”,认为“寄千金而无券”是不行想像的,更突出了蔡勉旃质量崇高。

2.《戴震难师》表现了少年戴震的什么精神?《戴震难师》一文表现了少年戴震擅长怀疑和敢于怀疑的精神。

第1页/共6页3.《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中,“券在心,不在纸”是什么意思?你同意不同意“以千金寄之,不立券”这类做法?谈谈原因。

甲生:“券在心,不在纸”是说信守誓言重在心里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

诚意守誓言就会表此刻行为上,不诚意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乙生:我同意这类做法。

作为真实的知音自然应以相信为基础,多少人对朋友以性命相托。

况且不过“寄人千金”,试想,假如缺少相信,相互防备,相互猜疑,这样的朋友仍是朋友吗?丙生:我不同意这类做法。

我们对朋友应予以相信,但这类相信应有一个度。

俗语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贴心。

”即便是存亡订交的朋友,事过境迁,也不免会发生变化。

为了金钱夫妇交恶、父子成仇的案例还少吗?丁生:我同意丙的看法。

在今世法制社会,仍是“立券”为好,免得产生纠葛,凭证在手也可防止歪念的产生。

【文言知识】(1)通假字义亡何(通“无”,没有)(2)词类活用① 重责诺(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文言文二则加翻译

文言文二则加翻译

【第一则】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言学者当以道为师,不论贵贱、贤愚,皆可为我师。

人之所以为学者,在于求道。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是以学者当以道为宗,以师为友,师道之传,得以久远。

翻译:【第一则】古代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惑终究不能解开。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固然在我之前,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跟从道理的,哪里在乎他的年纪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的高低、年纪的长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二则】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这句话是说学习者应该以道理为师,不论贵贱、贤愚,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人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追求道理。

道理并不远离人,人为了追求道理而远离别人,就不能称之为追求道理。

因此,学习者应该以道理为根本,以老师为朋友,老师传授的道理,才能够流传久远。

文言文二则每句翻译

文言文二则每句翻译

【第一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第二则】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顺为正者,是谓正道;以逆为正者,是谓邪道。

”译文:孟子说:“得到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失去正道的人会得到很少帮助。

帮助极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极多到极点时,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把顺从当作正道的人,这就是真正的正道;把逆反当作正道的人,这就是邪道。

”详细翻译:【第一则】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向他人学习的态度。

他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

他提倡的是一种谦虚好学的精神,即无论与何人相处,都要有学习的心态。

他建议我们选择那些有优点的人作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同时对于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要勇于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人”并不是指具体的三个人,而是泛指任何人。

这里的“师”既可以是传授知识的长者,也可以是具有某种特长或优点的人。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则是说,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做得好的人作为学习的对象,同时对于那些做得不好的人,要从中吸取教训,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二则】孟子在这句话中讲述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得到民众的支持,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行正道。

如果统治者行正道,就会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如果统治者背离正道,就会失去民众的支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得道”指的是行正道,而“失道”则是指背离正道。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表示,当一个人背离正道到极点时,连最亲近的亲戚都会背叛他。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则表示,当一个人行正道到极点时,整个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以顺为正者,是谓正道;以逆为正者,是谓邪道”中的“顺”和“逆”分别指民众的顺从和逆反。

孟子认为,真正的正道是以民众的顺从为准则,而邪道则是以民众的逆反为准则。

七年级语文上册 28《古文二则》相关课外阅读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8《古文二则》相关课外阅读 语文版

相关课外阅读
作者链接
徐珂(1869--1928)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

1889年参加乡试,中举人。

不过,他在科举考试中,终未再获功名。

但他在学习传统文化之外,颇关注于新学,以至于1895年赴京参加会试时,曾参加过梁启超发起的呼吁变法的“公车上书”活动。

又曾成为柳亚子、高旭等人1909年首创的爱国文化团体“南社”的成员。

其间,为了维持生活,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他曾充当其幕僚,为将士讲解古书诗赋,但终因思想不合而离去。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

字若膺,号懋堂。

江苏金坛人。

乾隆举人,官至四川巫山县知县。

所著《说文解字注》是研究文字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

其它知识
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字东原,安徽休宁人。

《四库全书》的纂修官之一。

段玉裁是他的学生。

《清稗类钞》是一套笔记集,总共四十八册,分时令、地理、外交、风俗、工艺、文学等九十二类,约一万三千五百余条。

采录数百种清人笔记,并参考报章记载而成。

内容范围广泛,检索便利,但选录颇为芜杂。

课外知识补充
关于诚信
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至诚则金石开——恽代英
有诚故信,无私故威——(宋)张载
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陶行知
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

——(瑞士)亚美路。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古文二则》课件 语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古文二则》课件 语文

白银 不久
告诉 你,你的 卒:最终,终于 致:归还,送还
3、词类活用: 而翁知我:把……当知己,意动用法 卒辇而致之: 用车子运,名词当动词
蔡璘的性格
重诺责,敦风义 具体表现:
友在,“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不语郎君
友人信任
友亡,坚还友财
事实论证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12022/1/11January 11,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12022/1/112022/1/111/11/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12022/1/11
多义词释义
• 先生是年乃能言( 说话 ) • 日数千言( 字 ) • 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话语 ) •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多少 ) • 几二千年矣(几乎,将近 )
1、从戴震难倒老师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2、以“我尝到了质疑的甜头”为题, 进行1分钟演讲。要求列举自己学习生 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懂得道理的事 例。
有一次,你正过河,小船超载, 必须将船上的七件货物(健康、 金钱、名誉、事业、诚信、自 由、爱情)中的六件扔掉,只 保留其中一件,你将如何选择? 请说明理由。

第二十八课 古文二则

第二十八课 古文二则
1.结合注释,疏通文句,理解文意,正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人物的语言,感受诚实守信的美 德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3.能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 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蔡勉旃坚还亡 友财》选自《清 稗类钞· 敬信》, 作者徐珂,近代 人,字仲可,浙 江杭州人。
段玉裁 清代语言文字学家、经 学家,字若膺,号懋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江苏金坛人。
4、戴震的老师如何评价戴震?
4、 此 非 常 儿 也
5、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 学习习惯?
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
5、热爱 学习;
戴震 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思 想家,段玉裁的老师。
蔡勉旃( zhān ) 敦风义( dūn ) 立券( quàn) 亡何( wú ) 愕然( è ) 语我也( yù ) 辇( niǎn ) 塾师( shú)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蔡勉旃的朋友把一千两 白银存放在蔡勉旃那里, 没有立字据也没告诉自己 的孩子,朋友不久去世, 蔡勉旃坚决把银子交还给 了朋友的孩子。
2、蔡勉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哪些事表明他的 为人?
2、
重 诺 责 , 敦 风 义
友人信任
坚还友财
3、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 的绝对信任?
3、“寄千 金,不立券”
“不语郎君”即没 有告诉自己的儿子
4、文章题目是“蔡勉旃坚还亡友 财”,哪里体现了“坚”字?
4、蔡勉旃在友人死后, 召他儿子来取白银,友 人之子“愕然不受”, 但蔡勉旃仍“卒辇而致 之”。
“券在心,不在纸” 是说信守诺言重在 内心和行动,而不 在口头上或纸上。
赞成
作为真正的知己 当然应以信任为 基础,多少人对 朋友以性命相托。 何况只是“寄人 千金”,试想, 如果缺乏信任, 互相防范,彼此 猜忌,这样的朋 友还是朋友吗?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28古文二则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28古文二则

我夯基 我达标1.给加点的字注音。

卒.辇而致之( ) 亡.何( ) 曾.子( ) 就傅.读书( )其人亡.( ) 蔡璘.( )2.解释加点词语。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 )亡何..( )相去..几何时矣(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蔡勉旃友人在蔡勉旃那里寄存一千两银子而不立券,是因为他相信蔡勉旃的为人。

B.友人子不相信蔡勉旃的话,从侧面烘托了其品质的难能可贵。

C.《戴震难师》是戴震的学生段玉裁写的。

D.段玉裁认为老师戴震说的是对的,朱熹是不可能知道孔子的事情的。

4.对“此非常儿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不平常的孩子。

B.这是个非常可爱的孩子。

C.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D.这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我综合 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5.解释加点词语。

相去几何..时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6.文章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戴震难师是通过___________的方式进行的。

7.从哪里可以看出戴震幼时聪明过人?8.通过戴震难师这件事,我们得到哪些启示?(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涸辙之鲋庄 子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

语文版七上语文第28课古文二则

语文版七上语文第28课古文二则

而翁知我:把……当知己,意动用法 卒辇而致之:用车子运,名词当动词


蔡璘,字勉旃,吴县人。很注重诺言和责任,对情谊很忠厚, 笃实。有一位朋友将很多钱寄放在他那里,没有立字据。 没有多久,这位朋友就死了。蔡璘呼唤那人的儿子来, (把钱)还给他。(那人的儿子)感到惊讶没有接受,说: “哎,没有这件事呀,怎么会有寄放那么多钱却不立字据 的人呢?况且,我的父亲也没有告诉过我(这件事)呀。” 蔡璘笑着说:“字据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纸上。你父亲很 了解我(的为人),所以没有告诉你。”于是便用车子 (把钱)运到(那人)家中。
1、从戴震难倒老师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2、以“我尝到了质疑的甜头”为题,进行1分钟演
讲。要求列举自己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懂得道理的事例。
课外要求: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
义、用法。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 的方法。 3、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 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读文正音
• 旃 zhān • 敦

lín
dūn
立券 quàn 辇 niăn
• 亡何 wú
朗读指导
•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 此非常儿也。 此非/常儿也。
解释多义词
而翁知我 (你的)
寄千金而无券 (却) 卒辇而致之
(表修饰)
以千金寄之
(把)
至“右经一章”以下 (连词“而”) 公亦以次自矜 (因)
文言字词
• 是年:这一年 • 盖:大概,表推测 • 蕴蓄: 蕴藏,积蓄 • 休: 停,停止 就傅: 靠近 何以: 以何,凭什么 乃: 才

八年级语文上册 28《古文二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8《古文二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语文版

孙. 叔敖( áo.)
百里奚( xī) . 行拂( fú )
曾( .zēng )益
拂(bì )士
quăn

fù yu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起,被任用
田间、田地 gé
被举用, 被选拔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x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第1段译文之一:
• 3.指出下列加色词语的古今义。 1)池非不深也
• 古_护_城_河 今_池_塘__ 2)委而去之
• 古_放_弃_ 今_委_任__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_限_制_ 今_地_域_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最准确的一项是(D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
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
第一段
六个人 排比举例
共1、同出的身特都点卑微推断 种田、筑墙的归、纳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出、不经同过凡艰人结苦的的论才磨干练。,显露
3、后来都被统艰治苦者委的以重磨任练,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正面 生于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反家面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死于 安乐
同“横”,梗塞,不顺bì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被敌人国了外解患在者里,面国同,恒“指亡弼国,”内然,。后辅知佐生在 指。于外 国面 外, 。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2段译文: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 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 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 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 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 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 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语文版七上语文第28课《古文二则》

语文版七上语文第28课《古文二则》

亡何: “无”,不久
亡:
其人亡:去世,死亡 安有千金寄而无券:表转接 而翁知我: 你,你的 卒辇而致之:表顺接/相承
而:
你对于是如何看待的呢?
“学问学问,既学又问;”
如果求学只一味相信书本,相信老师,缺乏 怀疑精神,那么永远不会获得真正的知识。 一个成功的学者决不墨守前人的旧说,而是 有所怀疑,有所创造。
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理解课文内容。 (2分钟)
2.将文中的对话改写为现代白话 文的人物对话。(2分钟)
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又何以知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又何以知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戴震的性格特点
略写:“是年能言”,却聪明过人
为后文质疑做铺垫
详写:五问塾师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戴震难师》这个故事中,
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 但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于读书,敢于 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辨别真妄,才能有所 发现和创新。
戴震质疑的意图很明显,即:后人如何知道 二千年前的古人之事?但作者却详细记叙了 师生二人的对话,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细致的语言描写,突显人物性格。 即:通过对话展现戴震质疑的场景,让 读者充分体会戴震质疑精神。
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 口头上或纸上。
探究主题
通过这个故事,
你懂得了什么样的道理?
本文主题: “诚信为做人之根本”。
你赞成“以千金寄之, 不立券”的做法吗?
有一次,你正过河,小船超载,必 须将船上的七件货物(健康、金钱、 名誉、事业、诚信、自由、爱情) 中的六件扔掉,只保留其中一件, 你将如何选择?请说明理由。

新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8课《古文二则》课件(共21张PPT)

新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8课《古文二则》课件(共21张PPT)
本文主题: “诚信为做人之根本”。
你赞成“以千金寄之, 不立券”的做法吗?
实话实说
有一次,你正过河,小船超载, 必须将船上的七件货物(健康、 金钱、名誉、事业、诚信、自由、 爱情)中的六件扔掉,只保留其中 一件,你将如何选择?请说明理由。
亡:
亡何: “无”,不久 其人亡:去世,死亡
而:
安有千金寄而无券:表转接 而翁知我: 你,你的 卒辇而致之:表顺接/相承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字词积累
1.给下列生字注音 旃券辇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亡友 敦风义 千金 寄之 立券 亡何 愕然 未尝语我 而翁知我 卒 辇而致之
结合注释
翻译课文
蔡勉旃是表现:
友在:“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朋友信任
不语郎君
(侧面描写)
友亡:召其子至,归之 券在心,不在纸 卒撵而致之
字词积累
解释下列加横线字:
是年 乃能言 盖 就傅读书 何以 述之 师应之曰 相去 几何时 然则 无以应 书塾 非常
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理解课文内容。 (2分钟)
2.将文中的对话改写为现代白话文 的人物对话。(2分钟)
此此何何以以知知为孔为子孔之子言之而言曾而子曾述子之述?之? 又又何何以以知知曾子曾之子意之而意门而人门记人之记?之? 周周朝朝、、宋宋朝朝相相去去几何几时何矣时?矣? 然然则则朱文朱公文何公以何知以然知?然?
你对于 老师、学是问如何看待的
呢?
“学问学问,既学又问;”
如果求学只一味相信书本,相信老师, 缺乏怀疑精神,那么永远不会获得真正的知 识。一个成功的学者决不墨守前人的旧说, 而是有所怀疑,有所创造。

【最新审核】语文版语文七上第28课《古文二则》ppt课件2

【最新审核】语文版语文七上第28课《古文二则》ppt课件2

拓展迁移案
“券在心,不在纸”是什么意思?你赞不赞成“以 千金寄之,不立券”这种做法?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券在心,不在纸”是说信守诺言在 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诺言就会 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在当代法制社会,还是“立券”为好,以免产生纠纷, 凭据在手也可避免邪念的产生。
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
寄千金不立券——其人亡 坚
故事
千金还其子——重诺言 其子不受——无券无语
守 诺
卒辇送还——券在心

先评 一

后证 千 金
第二十八课 古文二则 第二课时
激情导入
“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只学不问,并非学问”。 如果求学只一味相信书本,相信老师,缺乏怀疑精神, 那么永远不会获得真正的知识。一个成功的学者决不墨 守前人的旧说,而是有所怀疑,有所创造。孟子说过: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该学 一学戴震的怀疑精神呢?
《戴震难师》,标题点明了主要人物及事 件。一个学生能难倒老师,其质疑精神可见 一斑。
自主预习案
【走近作者】
徐珂,近代人,生卒年不详,字仲可,浙江 杭州人。“南社”重要诗人。《清稗类钞》是 他留给后人的前人笔记集。本书48册,分时令 、地理、外交、文学等92类,录自数百种清人 笔记,并参考报章记载而成。
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 (3)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合作探究案
2.少年的戴震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十岁才说话,记忆能力超强,学习勤奋。 3.戴震问先生什么问题? 【交流点拨】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 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4.《戴震难师》表现了少年戴震的什么精神? 【交流点拨】《戴震难师》一文表现了少年戴震善于 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பைடு நூலகம்词释义
• • • • • 先生是年乃能言( 说话 言 ) ) 日数千言( 言 字 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言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多少 几 几乎, 几二千年矣(几乎,将近 )
话语


1、从戴震难倒老师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2、以“我尝到了质疑的甜头”为题, 进行1分钟演讲。要求列举自己学习生 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懂得道理的事 例。
1、作家作品: 作家作品:
《清稗类钞· 敬信》 清稗类钞 敬信》 徐珂,近代人,字仲可, 徐珂,近代人,字仲可, 浙江杭州人
2、古今意义区别较大的词: 、古今意义区别较大的词: 以千金寄之: 以千金寄之: 亡何: 亡何: 且父未尝语我也: 且父未尝语我也: 而翁知我: 翁知我: 卒辇而致之: 辇而致 白银 不久 告诉 你,你的 卒:最终,终于 最终, 致:归还,送还 归还,
“券在心,不在纸”的含义 券在心,不在纸” 券在心
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 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 上或纸上
你赞不赞成“以千金寄之, 你赞不赞成“以千金寄之,不立 券”?
法制社会, 立券”可作凭据, 法制社会,“立券”可作凭据, 免除纠纷,消除邪念。 免除纠纷,消除邪念。
课堂练习
1、重诺责,敦风义 崇尚 )( 情谊 重 敦风义( 2、亡何,其人亡( 没有 )( 去世 ) 亡 亡 3、且父未尝语我也( 况且 ( 告诉 ) 且 ) 语 4、而翁知我( 把……当作知己) 知 当作知己 5、卒辇 卒辇而致之( 卒辇 最终 用车子运 )( ) )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徐珂 徐珂
有一天,你正一个人在街上溜达。 有一天,你正一个人在街上溜达。 忽然,你发现路边有一个钱包, 忽然,你发现路边有一个钱包, 里面有一千多块钱, 里面有一千多块钱,而周围又没 有人。这时,你会怎么办? 有人。这时,你会怎么办?请如 实回答这个问题,不要不好意思. 实回答这个问题,不要不好意思.
课堂练习(难点字释义) 课堂练习(难点字释义)
• • • • • • • • •
这 先生是年乃能言( 先生是年乃能言(,指示代词 ) 大概, 聪明蕴蓄者久矣( 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大概,表推测 ( ) 师傅、 靠近跟随 )( 、老师 师傅 读书( 就傅读书( ) 回应、 回应 之曰( 师应之曰( 、回答) 即问( 当即,就 ) 当即,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互相 )( 距离 ) 周朝、宋朝相 几何时矣( 朱文公何以知然(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这样 )( 那么 ) 师无以应(没有 )(可以用来 ) 儿也( 此非常儿也( 不是 )( 平常 )
3、词类活用: 而翁知我: 把……当知己,意动用法 知 当知己, 当知己 用车子运, 卒辇而致之: 用车子运,名词当动词 辇
蔡璘的性格
重诺责, 重诺责,敦风义 具体表现: 具体表现: 友在, 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友在,“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不语郎君 友人信任
友亡, 友亡,坚还友财
事实论证
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
怀疑来自过分认真。无所用心的人从不怀疑, 但也没有信仰。 ----周国平 怀疑是无限的探求。 ----苏格拉底
课外要求: 课外要求:熟读背诵课文
戴震难师
• 段玉裁(清代语言文字学家、经学家) 段玉裁(清代语言文字学家、经学家) 字若膺、 字若膺、号懋堂 江苏金坛人 • 戴震(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段 戴震(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 玉裁的老师
戴震的性格特点
• 略写:“是年能言”,却聪明过人 欲扬先抑 略写: ( ) 详写:五问塾师 详写: 敢于质疑、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6、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拿,将 )( 白银 ) 以 金
有一次,你正过河,小船超载, 有一次,你正过河,小船超载, 必须将船上的七件货物(健康、 必须将船上的七件货物(健康、 金钱、名誉、事业、诚信、 金钱、名誉、事业、诚信、自 爱情)中的六件扔掉, 由、爱情)中的六件扔掉,只 保留其中一件,你将如何选择? 保留其中一件,你将如何选择? 请说明理由。 请说明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