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暮夜却金
古诗杨震暮夜却金翻译赏析
![古诗杨震暮夜却金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9d336bba0d4a7303763a0b.png)
古诗杨震暮夜却金翻译赏析
文言文《杨震暮夜却金》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注释】暮夜:深夜迁:升迁;升官当之郡:当他到郡上任时,之:上任。
为:做谒见:拜见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密愧:王密羞愧四迁:四次迁升。
却:不接受。
拒绝遗(ei):赠与,送给。
知:了解,知道。
举:举荐,推举。
何:怎能。
以:拿,把。
故人:“我”。
老朋友,老熟识。
当:到地方去。
郡:郡上道经:路过故:过去【翻译】杨震从小没了父亲,生活贫苦但爱好学习,精通欧阳《尚书》,眼光透彻,知识渊博,儒者们为他编了这么句话:“关西孔子杨伯起。
”他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州郡长官聘请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应允。
人们都说他年纪大了,想出来做官也迟了,而杨震却更安心他的教书生活。
邓骘听说后就召请他做官,那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
屡次升迁。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六年级语文上《杨震暮夜却金》的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杨震暮夜却金》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c0f104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8.png)
《杨震暮夜却金》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震的高尚品质。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杨震的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杨震的心理活动,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准备1.课文《杨震暮夜却金》2.课件、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古代的一些清官廉吏吗?他们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2.学生分享: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清官廉吏的故事。
二、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表情,尽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杨震拒绝黄金的故事背景。
2.分析杨震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暮夜却金”的含义。
3.讲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如“暮夜”、“却金”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杨震品质的认识。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杨震的品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杨震的品质。
2.提问:你们认为,杨震的品质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二、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杨震在面对诱惑时的坚定信念。
2.分析课文中的对话,理解杨震拒绝黄金的决心。
3.分析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理解其含义。
三、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你遇到类似杨震的情况,你会怎么处理?2.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践行廉洁自律的品质。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杨震的读后感。
2.收集关于清官廉吏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分析《杨震暮夜却金》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了杨震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细节中感悟杨震的品质,培养学生廉洁自律的意识。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文言文的实际运用能力。
六年级《杨震暮夜却金》阅读教案
![六年级《杨震暮夜却金》阅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ac0b4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7b.png)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杨震暮夜却金》,了解杨震的清廉品质和高尚节操。
2. 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情节。
2. 文言文词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3. 课文内容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2. 分析杨震暮夜却金所体现的道德品质。
3.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为例,讲解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4. 利用情景教学法,设置相关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杨震的清廉品质。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杨震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杨震的清廉品质。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分析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所传达4. 案例分析:以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为例,讲解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6. 情景教学:设置相关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杨震的清廉品质。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道德观念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杨震暮夜却金》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汇、句式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课文所传达道德观念的认同和内化程度。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态度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杨震暮夜却金》的文本材料。
2. 准备文言文学习的相关工具书和参考资料。
3. 准备杨震暮夜却金故事的情景道具或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
4.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指导和评价标准。
六年级语文上册《杨震暮夜却金》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杨震暮夜却金》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2e065e4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d2.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情节,领会杨震的廉洁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杨震的历史背景。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主题,分析杨震暮夜却金的表现形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敬古代圣贤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廉洁自律的意识,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深入理解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情节,领会杨震的廉洁品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子结构。
2. 分析杨震暮夜却金的表现形式,提炼课文主题。
3. 培养学生廉洁自律的意识,提高道德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案例教学法:以杨震暮夜却金为例,分析廉洁品质的表现。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杨震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情节。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句子结构,翻译课文。
5. 案例分析:分析杨震暮夜却金的表现形式,提炼课文主题。
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尊敬古代圣贤,培养廉洁自律的意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讲解。
2. 作业批改: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生字词、句子结构和课文内容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文:《杨震暮夜却金》读后感 3篇
![作文:《杨震暮夜却金》读后感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a873f59ec3d5bbfd0a74e4.png)
篇一:《杨震暮夜却金》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文言文名字叫《杨震暮夜却金》 ,这篇文言文给我的感受很深。 故事讲的是:杨震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路过昌邑,他推举的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的县令,夜里,王密拿着十斤金子送给杨震,杨震拒绝了王密送给自己的重金。 看到这里,我被杨震的清政廉洁的精神感动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做官要做一个清政廉洁、为人民服务的好官。 看着这个故事,我想到了不久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一个老人的儿子出去打工,在回来的路上被杀害了,老人去法庭打官司,都是因为那些官员受了杀人凶手的贿赂。法庭迟迟不肯开庭。老伴因为打官司没打赢一下子晕死了,老人为了把官司打赢,背上包裹去求那些官员,那些官员都受了杀人凶手的贿赂,不肯接待他。他只好去求市长,市长接待了他,帮助他抓到了杀人凶手,打赢了官司。 这些官员把王法看成了钱,拿着自己的工资不为老百姓办事,而杨震却不是这样,不收人的贿赂,为老百姓办事。 我希望现在的官员做官要做一个清政廉洁、为人民服务的好官。 篇二:《杨震暮夜却金》读后感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杨震暮夜却金》,心中对杨震真是无比的敬佩啊! 这篇文言文讲的是在一个晚上王密送了十斤金子给杨震,但杨震拒绝了的故事。从中,我们看出了杨震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不贪不占、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质。但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像杨震这样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以下是我近期看到的一则新闻。 据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查明,2005年至2011年,张收某房地产公司杨某8万元,与其子共同收杨某754.11万元,为对方在项目变更、零地价出让地块等方面提供帮助。2008年至2011年,张收宿州市某房产公司卢某579.48万元、港币40万元、购物卡1万元,为对方提供帮助。 瞧啊,这就是贪污的一个事例,难道在科技发达的现在,我们的品格真的比不上科技落后的古代人吗? 篇三:《杨震暮夜却金》读后感 “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这是小学课本上的一篇古文,前几天看到此文时我的感慨颇多:在当今时代有几个能做到“暮夜却金”呢? 有些人总是想着自己的那点蝇头小利,置法律于不顾,置人格于不顾,甚至出卖自己的良心做出有损国家的举动。但凡送礼之人既然有金遗你,必是有所图谋,你接受了礼物就等于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正直的人对金不屑一顾,因了无功不受禄,因了自己纯洁的灵魂不被玷污。我所想到的不只是收受贿赂这一层,咱毕竟不涉及到这一方面,拿现代人的职业观来说,做人要用心,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从教多年,经历过太多的人和事,使我对人也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现在我把人分成几类: 有一类人站在时尚前沿,他们“砌砖”是为了构建理想的大厦。他们积极探索,热情高涨,所以他的方法一定新颖,而且可行度大;他们教无定法,会顺应时代和学生的需求而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教育方式,摸索出一条合适的路子来,他们总是事半功倍,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去获取更多的精神食粮。可想而知,他的学生有多幸福。 有一类人兢兢业业,维学生是主,他们“砌砖”是为了垒好一堵墙。白天眼里只有学生,夜晚梦里还是学生,一心扑在工作上,以生荣我荣,生耻我耻为座右铭。这样的人因为一心想着工作,本本分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也因此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有一类人比较“木纳”。他们“砌砖”只是为了糊口,得过且过。他对万事都抱有无所谓的心态,捅一刀子都不带出血的主。对待工作消极应付,不去创新,不去学方法,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严重。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他自我行我素。他们心里的天平很准,吃多少粮干多少活,多干一点也没门儿,铃声一响就是回家的命令,天大的事儿,明天再说。 有一类人头脑“灵活”。他们“砌砖”是为了搅局。他们会见风使舵、察言观色,对上阿谀奉承,对下横眉冷对。领导喜欢什么,他什么方面就强,全然不把学生放在心上,为迎合领导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前一分钟还大声歌颂,领导前脚一走他后脚就变脸,骂声连篇,到处蛊惑别人,搅得四处不安、一片混乱。损人又不利己的事他最喜欢,越乱他越高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典型的“维恐天下不乱”。 有一类人非常“精明”。他们“砌砖”是为了不劳而获。他很会打算,天平随时摇摆,利益一头总是很沉。只要有合作者,他都想尽一切办法逃避,留给对方的多一些;遇到分好处的时候,他会精确到千分之一,自己绝对不会少拿。他的信条是“力少出,利多得”。 有个别人唯利是图。他们把“砌砖”当成了晃子。这类人没有一点资本,工作没心思,留太多时间想别人为什么发财,别人为什么升级;爱做梦,总觉得世道不公,给予别人的太多而给自己的太少。不是向人家学好,而是妒忌,心里总惦记着怎么算计别人,想办法使别人一败涂地而后快,是典型的‘踩着别人我为峰’的无知小人。 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太快,经济利益日益膨胀,在这样的光芒下,能洁身自好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孔孟之道重新兴起,人们意识到不管在什么年代,学习仁义礼智信,用道德的准绳要求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准则。任何时候都要对得住天地,对得住良心,做什么事都别掩耳盗铃,放平心态,追求德行操守,自重、自强、不追名逐利、不扯皮推诿,那么就是天地有知,世人赞誉的谦谦君子。 就像我们行业现在下发的《十不准》和《问责法》一样,法是为了约束那些不自觉的人的,如果处处做好自己了,法又有何用呢?其实大多数教师本来就是这么做的,有没有这个法与他们根本无关。就如无贼就不必加锁,无犯就不必有法,更无须问责,这就叫无为而治吧。
六年级《杨震暮夜却金》阅读教案
![六年级《杨震暮夜却金》阅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8bf3a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4d.png)
六年级《杨震暮夜却金》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杨震暮夜却金》,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理解并体会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情节,理解杨震的清廉品质。
3.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清廉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理解并体会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情节,理解杨震的清廉品质。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对杨震清廉品质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2. 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杨震的品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杨震暮夜却金》全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4. 学生分组名单。
5. 课文朗读录音。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杨震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解释文言文的意思。
4. 案例分析:分析杨震暮夜却金的行为,引导学生认识清廉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杨震品质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步骤(续)6.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情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7. 朗读练习: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注意断句和语气。
8. 课堂提问: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9. 拓展训练: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十、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表现。
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内容。
4.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杨震暮夜却金》。
却金暮夜解析
![却金暮夜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5080a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f.png)
却金暮夜解析
“却金暮夜”是一个出自中国古代的成语,来源于东汉时期杨震为官清廉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在面对诱惑时,坚守道德底线,拒绝不义之财。
杨震在东莱太守任上时,曾途经昌邑,当时的昌邑县令王密在晚上带着十斤黄金来到杨震的住所,想要贿赂他。
杨震十分不高兴,王密说夜深人静没人知晓的。
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意思是说,天、神、我和你都知道这件事,我怎么会是无知的人呢?
杨震坚决拒绝了王密的贿赂,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立场。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却金暮夜”这个成语的来源,用来形容那些在私欲面前坚守正义,不收不义之财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却金暮夜”这个成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和私欲时,要坚守道德底线,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无论是在官场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秉持正直的品德,不收不义之财,不为私欲所动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
杨震暮夜却金原文及翻译
![杨震暮夜却金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502e3fe650e52ea54189827.png)
杨震暮夜却金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杨震暮夜却金》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杨震暮夜却金》原文
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
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者?”
密愧而出。
《杨震暮夜却金》翻译
杨震从小没了父亲,生活贫苦但爱好学习,精通欧阳《尚书》,眼光透彻,知
识渊博,儒者们为他编了这么句话:“关西孔子杨伯起。
”他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州郡长官聘请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应允。
人们都说他年纪大了,想出来做
官也迟了,而杨震却更安心他的教书生活。
邓骘听说后就召请他做官,那时杨
震已经五十多岁了。
屡次升迁。
六年级语文上《杨震暮夜却金》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杨震暮夜却金》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cae36c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1b.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官职、礼仪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领悟课文传达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习效果。
(2)简介课文《杨震暮夜却金》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官职、礼仪等。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2)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官职、礼仪等。
(3)深入剖析课文,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传达的道理。
5. 课堂练习:(1)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句子练习。
(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深入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官职、礼仪等。
3. 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诚实守信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传达的情感。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年级语文:杨震暮夜却金 原文及译文
![六年级语文:杨震暮夜却金 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7d9ee6ff111f18583d05abc.png)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杨震暮夜却金原文及译文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六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原文:杨震孤贫好学,明①欧阳《尚书》,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②,命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邓骘③而辟④之,时震年已五十余,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⑤王密为昌邑令,谒⑥见,至夜怀金十斤遗⑦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⑧?”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资治通鉴》译文:杨震从小没了父亲,生活贫苦但爱好学习,精通欧阳《尚书》,眼光透彻,知识渊博,儒者们为他编了这么句话:“关西孔子杨伯起。
”他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州郡长官聘请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应允。
人们都说他年纪老了,想出来做官也迟了,而杨震却更安心他的教书生活。
邓骘听说后就召请他做官,那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
屡次升迁,升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往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
文言文八 杨震暮夜却金
![文言文八 杨震暮夜却金](https://img.taocdn.com/s3/m/a59262d30975f46527d3e143.png)
文言文八杨震暮夜却金杨震四迁①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②,道经昌邑(yì),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③,谒见④,至夜怀金十斤以遗⑤震。
震曰:“故人知君⑥,君不知故人,何也⑦?”密曰:“暮夜⑧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⑨?”密愧⑩而出。
注释①迁:升迁;升官。
②当之郡:当他到郡上任时,之:到、去。
③故:过去。
举:举荐,推举。
为:做。
④谒(yè)见:拜见。
⑤以:拿,把。
遗(wèi):赠与,送给。
⑥故人:指“我”,老朋友,老熟识。
知:了解,知道。
⑦何也:怎么回事。
⑧暮夜:深夜。
⑨何谓:怎么能说。
⑩愧:羞愧。
译文阅读导航本文给我们重要启示:做人要像杨震那样公正廉洁,不谋私利。
为民为官,都要严于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要慎独。
文言知识常见文言虚词“之”的用法1.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代景等,可翻译为“你、他、某人”等。
如:“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东施效颦》)后一个“之”指西施。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鹬蚌相争》)代“鹬和蚌”。
2.作助词,翻译为“的”。
如:“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螳螂捕蝉》)“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矛与盾》)3.作动词素翻译为“到。
去”或“到、去”。
如:“当之郡,道经昌邑”。
(《杨震暮夜却金》)“吾欲之南海”。
(《蜀鄙二僧》)4.作语气词,不翻译。
如:既来之,则安之。
5.用在主谓之间,皮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无实在意义,不翻译。
如:“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矛与盾》)“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学弈》)6.用在时间词之后,有利于朗读,助词,无实在意义,不翻译。
如:“久之,不语,疑为鬼也。
”(《活见鬼》)尝试小练习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杨震暮夜却.金却:⑵当之.郡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杨震暮夜却金。
⑵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⑶“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杨震暮夜却金 小升初阅读理解
![杨震暮夜却金 小升初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a3d2cda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1.png)
杨震暮夜却金小升初阅读理解1. 介绍杨震暮夜却金这个典故杨震暮夜却金是我国古代典故中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杨震在夜晚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弯曲如金鳞的蛇。
这个故事历史悠久,源自《史记》,被广泛传颂。
2. 分析故事的寓意杨震暮夜却金的寓意是敢于担当,勇于面对。
杨震遇到了如金鳞一般的大蛇,当时大家都十分惊恐,而杨震却没有害怕,他勇敢地去捉住了这只大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勇敢果敢,不能畏惧。
3. 阐述小升初阅读理解小升初考试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重要关口,而阅读理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阅读理解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杨震暮夜却金这个典故既有深刻的寓意,又富有教育意义,是小升初阅读理解的重要内容之一。
4.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杨震暮夜却金在引导学生理解杨震暮夜却金这个典故时,老师可以使用多种方法。
可以通过讲故事、阅读原文、讨论寓意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和寓意,引导他们学会从故事中领悟人生的道理。
5. 教育意义和启示杨震暮夜却金这个典故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启示。
它告诉我们勇敢面对困难,不畏挑战,敢于担当。
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们也要树立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杨震暮夜却金也告诉学生要善于思考,要有敢于追求真理的品质。
6. 总结杨震暮夜却金这个典故,是我国古代典故中的一个经典之作,它深刻地告诉人们要勇敢面对困难,不畏挑战。
在小升初的阅读理解中,这个典故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通过教育学生理解这个典故,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真知,积极向上。
我国古代典故中有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其中杨震暮夜却金便是具有深刻寓意的经典之一。
这个故事源自《史记》,讲述了杨震在暮色降临的时候,遇到了一条弯曲如金鳞的大蛇。
他并没有畏惧,而是毅然决然地捉住了这条巨大的蛇。
那条如金鳞一般的大蛇象征着杨震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困难,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杨震暮夜却金》读后感 3篇
![《杨震暮夜却金》读后感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1f1dd45ef7ba0d4a733bc2.png)
篇一:《杨震暮夜却金》读后感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文言文名字叫《杨震暮夜却金》,这篇文言文给我的感受很深。
故事讲的是:杨震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路过昌邑,他推举的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的县令,夜里,王密拿着十斤金子送给杨震,杨震拒绝了王密送给自己的重金。
看到这里,我被杨震的清政廉洁的精神感动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做官要做一个清政廉洁、为人民服务的好官。
看着这个故事,我想到了不久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一个老人的儿子出去打工,在回来的路上被杀害了,老人去法庭打官司,都是因为那些官员受了杀人凶手的贿赂。
法庭迟迟不肯开庭。
老伴因为打官司没打赢一下子晕死了,老人为了把官司打赢,背上包裹去求那些官员,那些官员都受了杀人凶手的贿赂,不肯接待他。
他只好去求市长,市长接待了他,帮助他抓到了杀人凶手,打赢了官司。
这些官员把王法看成了钱,拿着自己的工资不为老百姓办事,而杨震却不是这样,不收人的贿赂,为老百姓办事。
我希望现在的官员做官要做一个清政廉洁、为人民服务的好官。
篇二:《杨震暮夜却金》读后感这几天,我们学习了《杨震暮夜却金》,心中对杨震真是无比的敬佩啊!这篇文言文讲的是在一个晚上王密送了十斤金子给杨震,但杨震拒绝了的故事。
从中,我们看出了杨震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不贪不占、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质。
但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像杨震这样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以下是我近期看到的一则新闻。
据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查明,2005年至2011年,张收某房地产公司杨某8万元,与其子共同收杨某754.11万元,为对方在项目变更、零地价出让地块等方面提供帮助。
2008年至2011年,张收宿州市某房产公司卢某579.48万元、港币40万元、购物卡1万元,为对方提供帮助。
瞧啊,这就是贪污的一个事例,难道在科技发达的现在,我们的品格真的比不上科技落后的古代人吗?篇三:《杨震暮夜却金》读后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六年级语文杨震暮夜却金教案「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杨震暮夜却金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27e535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6.png)
六年级语文《杨震暮夜却金》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杨震暮夜却金》一文,使学生了解杨震的清廉品质。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 教育学生学习杨震的清正廉洁,严于律己,拒绝诱惑的品质。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杨震的清廉品质。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到杨震的品质。
教学准备:1. 课文《杨震暮夜却金》2. 相关杨震的历史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杨震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杨震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杨震暮夜却金》。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
1. 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
2. 分析课文内容,阐述杨震的清廉品质。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行为是否符合杨震的品质。
2.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五、小组讨论(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杨震的品质。
2. 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杨震的品质。
是否能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将杨震的品质运用到生活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七、课后作业(家庭作业)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杨震品质的作文。
2.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批改和点评。
八、课程评价(5分钟)1.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赛课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杨震暮夜却金》
![(赛课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杨震暮夜却金》](https://img.taocdn.com/s3/m/019252df03d8ce2f006623fd.png)
《杨震暮夜却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杨震暮夜却金》讲述了杨震“暮夜”拒贿的故事,本文妙就妙在“暮夜”二字上。
在夜深人静之时,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杨震作为王密的上司,同时又是他的恩师,坚决拒收重金,并且铮铮铁言,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独”的精神可嘉,堪称历代师表。
故事虽小,其教育意义却不小。
一个人,从小到大,为民为官,白天黑夜,由人无人,都能严以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规范,有口皆碑。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识记本课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铭记于心,然后仔细揣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杨震严以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的高尚品德。
2.教学中可以和现实生活联系一下,让学生谈谈对当今社会中“慎独”现象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文短小精悍,可让学生体会简约、精炼的写法。
【教学难点】杨震的高尚行为表现在哪里。
联系实际体会“慎独”的深刻内涵。
课前准备:1.收集相似的小故事。
(正面反面的都可以);2.查找有关杨震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一、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查阅到的有关杨震的资料。
不完全的话教师补充。
(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有用的资料)1.杨震,字伯起,东汉时华阴人,少时聪敏而且好学,世人赞其“时经博览,无不穷究”,当时被誉为关西孔子。
后因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从师者如市。
2.50岁时,经朝廷大将军举荐,开始步入仕途,升任荆州刺史。
任职期间,曾举荐茂才王密担任了昌邑县令。
3.后因受奸人诬陷,蒙受冤屈而四,后沉冤昭雪,后世人们为了纪念他,建了“四知书院”。
4.简要介绍作者范晔。
范晔:南北朝时代南朝史学家。
他博学经史,善为文章,精通音乐。
著有《后汉书》。
此书与班固的《汉书》,司马迁的《史记》、陈寿的《三国志》并称为“四史”。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激起学生对杨震的敬佩之情,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震暮夜却金
司马光
震孤贫好学,明欧阳《尚书》,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命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骘闻而辟之,时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不答州郡礼命
..:
..: 2.命众人谓之晚暮
3.骘闻而辟.之:
4.当之.郡
5.故所举荆州茂才
..王密为昌邑令 6.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7.故.人.知君: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2.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三、问答题
1.短文中对杨震主要运用的是什么描写,从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杨震?
2.问题中的“暮夜”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3.“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这句话的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
4.本文怎样安排详写和略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5.杨震对于王密的赠金,如何从情谊上批评他,又如何从道理上开导他的。
(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阅读训练答案】
一、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聘请任命。
2.意思说年纪老了,出来做官迟了。
3.征召。
4.到,往。
5.即秀才。
后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6.赠。
7.汉时时,对门生、故吏的自称。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产业’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2.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问答题
1.对话描写。
杨震是一个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人。
2.不可以,“暮夜”说明杨震是在夜深人静时,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拒收重金,更能表现杨震的高尚品质。
3.字面含义:上天知道,神灵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是没人知道呢. 深层含义:杨震这样的回答王密,委婉而明确的向王密阐明了自己不会接受他的钱财.即使没有人知道,自己内心的原则是不可破坏的,受到自己内心的约束.并规劝警示王密清廉为官.
4.暮夜却金详写,对子孙严格要求略写。
突显杨震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
5.“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者!”【译文】
杨震从小没了父亲,生活贫苦但爱好学习,精通欧阳《尚书》,眼光透彻,知识渊博,儒者们为他编了这么句话:“关西孔子杨伯起。
”他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州郡长官聘请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应允。
人们都说他年纪老了,想出来做官也迟了,而杨震却更安心他的教书生活。
邓骘听说后就召请他做官,那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
屡次升迁,升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往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
后来调任涿郡太守。
为人奉公廉洁,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
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产业’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注释】
1.暮夜:深夜
2.却:拒绝
3.迁:升官
4.当之郡:当他到郡上任时,之:上任。
5.为:做
6.谒见:拜见
7.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8.密愧:王密羞愧
9.四迁:四次迁升。
10.却:不接受,拒绝
11.遗:赠与,送给。
12.迁:调任。
13.知:了解,知道。
14.举:举荐,推举。
15.何:怎能。
16.以:拿,把。
17.故人:“我”。
老朋友,老熟识。
18.当:到........地方去。
19.郡:郡上
20.道经:路过
21.故:过去
22.令:县令
23.至:到
24.何也:怎么回事
25.何谓:怎么能说
26.茂才:优秀的人才
27.昌邑令:昌邑的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