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中四大调神大论具体是什么?冬天藏精真这么重要吗?

《黄帝内经》中四大调神大论具体是什么?冬天藏精真这么重要吗?“四气调神大论”是《黄帝内经》中《素问》第二篇的篇名,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意是:应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调摄精神活动,以适合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一是春季调神。
“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就是说,在春天的三个月里,是自然界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此时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人们也一定要使自己的情志生机盎然。
在春天只能让情志生发,切不可扼杀:只能助其畅达,而不能剥夺:只能赏心怡情,绝不可抑制摧残,这样做才能使情志与“春生”之气相适应。
二是夏季调神。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就是说,夏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与地气上下交合,万物成熟结果。
此时,人们在精神上易厌倦,但夏主长气,人气不宜惰,应保持情志愉快不怒,应该像植物一样,向外开发,以使体内阳气宣泄,这样才能使情志与“夏长”之气相适应。
三是秋季调神。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意思是:立秋后阴气开始占上风,阳气开始衰落,气候由热转凉,出现天气清凉劲急、万物肃杀的自然状态。
此时,万物都已经成熟,人体阳气也开始收敛,此时在精神方面,要使神气内敛,志意安宁,不使志意外露,阳气外泄,避免秋天肃杀之气的伤害,即“以缓秋刑”。
这就能使情志与“秋收”之气相适应。
四是冬季调神。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
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解读】四气,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之气。
调神,即调养精神。
大论,则说明了本篇内容的重要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译文|赏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对首编《上古天真论》关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继续讨论与补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作者:佚名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是一部很重要的古代中医养生著作,其中有《四气调神大论》一篇,讲
述了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将简单介绍一下这篇文章。
《四气调神大论》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四时气”,“五脏形志”,“生气通天”和“治疗法则”。
首先,文章讲述了四时的气候特点对人体的影响。
春季阳气生发,夏季阳气旺盛,秋
季阳气渐收,冬季阴气盛行。
各个季节对应的气候变化和健康调节方法都需掌握。
其次,文章介绍了五脏的形态和特点,还有它们与情志之间的联系。
肝主刚,心主神,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
同时,每个脏器都有个性化的情绪表现,这些情绪可以影响脏
器功能。
接着,文章讲述了生命的根源——气的来源和作用。
气分为精气和宗气,精气是人体
本源的物质,宗气是自然界中的元气。
它们通过呼吸、饮食、运动来互相转化。
气与神之
间也存在必然联系。
最后,文章阐述了医学的治疗法则,并提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这里的治
疗法则不仅适用于疾病治疗,也适用于日常养生和健康呵护。
总之,通过《四气调神大论》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掌握健康调节方法,进而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
四气调神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

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国学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梁冬 文字版

国学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梁冬文字版国学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1-141 木火水土经文: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
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国学堂之中医太美。
那对面呢,依然是最近人气暴涨的徐文兵徐小周老师。
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梁冬:很多人说您有这个赵忠祥的声音哦。
徐文兵:哎哟,不知道是夸我呢还是骂我。
梁冬:是的,我们在过去的十三周里面呢,粗略的讲了讲上古天真论,和大家一起向这个徐老师学习了一遍,那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这个四气调神大论,是《素问》的第二篇,徐文兵:对。
梁冬:请徐老师这个给我们破一下题, 徐文兵:为什么讲“四气养神大论”呢,首先我们在上古天真论的第一篇里面就聆听了黄帝的老师岐伯的谆谆的教诲,诲人不倦,他反复几次提到:第一,他指上古之人呢,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这种法于阴阳就是人的所作所为要根据阴阳的变化去定出一些规则去做;后来他指出一些不善于养生的人呢,说他们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这个不时御神指什么呢, 梁冬:就是不按照时间。
徐文兵:不按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那个生命的节奏,上次节目我记得你就重点提出生命是一个节奏,是,生命的节奏要和大自然的节拍符合一致的话,就过得很顺。
否则的话,就呛着,很累。
所以他在那个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中也提到了,特别说,圣人、贤人也是根据调于四时,他根据四季的变化去安排自己的身心作息节律。
所以呢,一个调于四时他就扩展开来在第二篇紧跟着就来讲了,他归结成一篇大的题目,叫四气调神大论。
梁冬:那调神又作何解释, 徐文兵:调神就是说人的意志,就是我们后天出生以后,被培养出来这种后天的理性的思维,是可以干什么呢,是可以慢慢学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安排自己的起居作息,然后调设自己的魂魄,魂魄是先天赋予你的,你改变不了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这种训练,使得自己的心和意达到一种沟通,也就是说,让你先天赋予的那个神的本能,就是符合按照你的意愿,去按照一种新的规律,去做。
四气调神大论之四季养生的理论解读

"四气调神大论"是一部古典养生学文献,其中论述了四季养生的理论。
根据这部文献的理论,人体的身体状态与外界环境的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
人体内部的四种气(肺气、肝气、脾气、心气)应该与外界四季的气候(春气、夏气、秋气、冬气)相调和,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根据"四气调神大论"的理论,四季养生的做法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根据四季的特点,适当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持身体健康。
3 在四季转换的时候,要注意调整身体的气调,使之与四季的气候相适应。
4 在四季转换的时候,要注意保护身体免受环境变化的影响,避免受凉、受湿、受风等不适。
5 在四季转换的时候,要注意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
6在四季转换的时候,要注意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心理压力的影响。
根据"四气调神大论"的理论,在不同的季节里,人们应该采取不同的养生方式来保持身体健康。
下面是具体的建议:春季:春季是身体调养的关键时期,应该注意保护肺气、调节肝气。
建议多食用蔬菜、水果,少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夏季:夏季是人体代谢最旺盛的时期,应该注意保护肝气、调节心气。
建议多食用清淡、清爽的食物,少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秋季:秋季是人体调养的关键时期,应该注意保护肺气、调节肾气。
在秋季,建议多食用温热的食物,少食用寒凉的食物,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冬季:冬季是人体保护机能的关键时期,应该注意保护肺气、调节肾气。
建议多食用温热的食物,少食用寒凉的食物,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总的来说,"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四季养生理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可以帮助人们在不同的季节里保持身体健康。
但是,这些建议并不是万能的,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相同,所以在养生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气调神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原文典籍

四气调神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
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
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今天,我们来介绍四气调神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生活起居而言,宜晚卧早起,适当从事户外活动,切 忌过于避热趋凉,以顺应阳热之气宣泄之势。
▪ 从饮食而言,不要过分吃油腻,多用清凉甘淡,但不要 恣食生冷,对冰棍、冷饮、冰激凌、冰镇啤酒、瓜果蔬 菜、海鲜等等饮食一定要小心。不能为了口腹之欲而伤 害身心。夏天应该多用点咸味。夏天出汗流失盐分过多。 有些地方讲究在吃西瓜的时候,稍微撒点儿盐上去。夏 天少吃苦寒的东西,苦寒的都是泄心,伤心的。
▪ 中医的饮食原则强调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是说要 根据季节、地域、人的体质的不同合理选择调配饮食。 基本口味是甘。五谷基本味道都是甜的,养我们的脾胃。 春天偏甘上加辛,夏天是甘上加咸,秋天是甘上加酸甜, 到冬天是甘上加苦。
▪ 春吃芽,夏吃花,秋吃水果,冬天吃坚果、硬果
▪ 一般来说选择应季和方圆百里出产的食物最好,建议最 好不要吃反季节的食物,也反对天天吃外地的出产的东 西,很多人会因为人到外地,不适应当地的饮食而造成 上吐下泻,也就是所谓的水土不服。还有很多人是因为 人在本地吃的却是外地的东西而闹病,比如过敏、瘙痒、 打喷嚏等等,这也叫水土不服。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亦晚乎”两段原文。
▪ 【题解】
▪ 四气,指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作用和规 律。神,即人的精神意志活动。本篇强调顺应四时的生 化作用和规律来调摄精神意志活动,称为“四气调神”, 并以此名篇。
▪ 本文提出顺应四时之气调摄精神意志的方法,并从 “从”、“逆”两个方面反复论证顺应四时之气调摄精 神意志的必要性,突出强调“天人相应”的内经理论体 系养生学基本思想。
神志意活动顺应春阳生气发之气;杀、夺、罚,指精神志意活动违逆春阳生
发之气),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保养春生之气的方法)也。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阳气虚衰的寒性病变),奉長者少(供 给夏季茂长之气减少) 。
▪ 译文:春季的正月、二月、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生气蓬勃的景象,草木生枝长叶,万 物欣欣向荣。为了适应这种自然环境,人们应该晚睡早 起,起床后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敞的衣
▪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 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 右。
▪ 春三月(立春2月4日-立夏5月5日)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2月18日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3月5日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 木繁茂之意。4月5日
▪ 晚饭一定不要吃得过晚,吃得过饱。中医对失眠有个诊 断叫做“胃不和则卧不安”。孩子晚上吃得过多,或者 是有食积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越到晚上越兴奋,不 是哭闹不睡,就是躺下翻来覆去,有的的孩子会趴着睡, 有的会在梦中床上折腾翻滚。这些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 是手心发烫,经常会出现口臭和咽喉肿痛。晚上睡不好 觉的孩子,白天还容易出现多动的现象,精神不集中, 情绪波动起伏很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主讲人 王洪京
▪ 【目的要求 】
▪ 1.理解顺四时养生的原理及其意义。 ▪ 2.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原则及其临床应
用价值。
▪ 3.掌握“发陈” 、“春秀” 、“容平” 、“闭藏” 、 “苛疾” 、“内格”等词句。
▪ 4.理解“治未病”的含义及其意义。 ▪ 5.了解顺四时养生的方法。 ▪ 6.熟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是谓内格” 、
▪ 眼耳鼻舌身意是散阳气的阴根,向外耗散五脏之元气
▪ 春天应该吃一些具有升发之性,味道偏于辛辣味道食物, 鼓舞肝胆之气,化解冬天储藏的能量,发散到体表,为 人的体力和脑力活动提供充沛的能量。
▪ 春天不是吃肉的季节,滋补了一个冬天,立春应该是消 肉化积。立春当天吃春饼。初生的芽,生命力的集聚。 从现代营养学讲,食物没有质的区别,就是蛋白质、脂 肪的含量的差别,中国人认为,吃豆芽跟吃豆瓣完全不 同,芽是最具生命力的。肝的颜色是什么?青。吃这些 绿色的、初生的、生发的食物,有意识的要添加这个。
和供给夏季长阐述了春季养生调神的方法及意义
▪ 一、春季的气象及物候特证
▪ 对春季的气象及物候特征,原文概括为:“春三月,此
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言春季阳气生发渐
旺,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生气蓬勃的 景象,草木生枝长叶,万物欣欣向荣。
▪ 二、春季养生调神的方法
▪ 春季是人体阳气生发之时,肝气条畅之际,养生应顺养 阳气。
▪ 从精神调摄而言,要“以使志生”,即在春季要振奋精 神,舒畅情志,使心情愉快,切忌情志沉闷忧郁。
▪ 从生活起居而言,春季宜晚卧早起。
▪ 春季养生的要点: ▪ 顺应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人的精神、气血畅
达,饮食起居要顺肝之性,助益脾土,令五脏平和。 ▪ 春季养生举例: ▪ 何谓睡眠? ▪ 睡,坐寐也,坐着打盹。 ▪ “眠”字从“瞑(ming),闭目合眼的意思。
▪ 春天应该避免吃喝酸寒的东西,如果汁,酸抑制肝气的 宣泄生发,特别是对于那些手脚冰凉的人们。春天应该 喝一些辛香的花茶,香浓的咖啡,烫一壶的黄酒不加话 梅加点姜丝,甚至少喝一些白酒。在五谷之中,小麦对 应肝胆,春天应该多吃面食,吃面条的时候要少放醋多 吃蒜。
▪ 豆子补肾,冬天的时候多吃豆腐,到了春天就要改吃 豆芽了,煮豆芽的水,味道鲜美,吃素的用它来调味, 就是素高汤。
▪ 秋三月(立秋8月7日-立冬11月7日) 处暑——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8月23日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 晨草 木上有 了露水。9月7日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10月8 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10月23
▪ 冬三月(立冬11月7日-立春2月4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11月22日,大雪12月7日 ▪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 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1月5日和1月20日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4月20 日
▪ 夏三月(立夏5月5日-立秋8月7日)
小满——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 只是小满,还未大满。5月21日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6月5日
▪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 暑才是最热时节。7月7日、7月23日
▪ 2.“夏为寒变”:由于违背了春季养生的要求,肝受损伤, 春之“生气”不足,供给夏季的“长气”力量不够,虽 在阳热偏盛的夏季,亦可发生阳气虚衰的寒性病变。
▪ 【原文串讲】
▪ 夏三月(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此謂蕃秀 (繁茂秀美)。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华,同花。实,果实。华实,
用如动词,犹言开花结果。阳气生于春而极于夏,主万物发生;阴气生于秋 而极于冬,主万物成形。阴阳升降于夏至交接,夏至前后,各种植物开花结
▪ 很多成年人晚上会有宴请,出了大鱼大肉之外,还会饮 酒,这些人睡眠一般表现为痰涎很重,阻塞气道。他们 会打鼾,有的会出现呼吸睡眠暂停。往往是他们鼾声如 雷炒得别人一夜不睡,但他们自己早上醒来会说自己一 晚上没睡着。这些人与其说是睡着了,不如说是昏过去 了。
▪ 三、违背春季养生调神的危害性
▪ 1.“逆之则伤肝”:违背了春季养生调神之要求,就会伤 及肝脏,导致肝气疏泄失常而发病。
实,长势旺盛),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不要厌恶夏天昼长天热), 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要使人的神气旺盛饱满),使氣得泄, 若所愛在外(使体内阳气宣发于外,好像是“所爱在外”,以与夏季阳 盛的环境相适应),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 秋為痎(jie音接)瘧(疟疾的总称,此由夏季失于养长,心气受伤, 暑气乘虚而入,至秋新凉外束,寒热交争所引起),奉收者少(夏天养 生不好,提供给秋天养收的基础就差),冬至重病。
▪ 译文:在夏季的四月、五月和六月里,自然界呈现一片 繁荣秀丽的景象。在这个季节里,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 通,所以一切植物都开花结果。
▪ (接上页译文)为了适应这一环境,人们在生活方面, 应该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抱怨天气太热,应 使心情保持愉快而不要轻易激动和恼怒,精神要像自然 界的草木,枝叶繁茂、花朵秀美那样充沛旺盛。夏天阳 气盛旺,要使身体出些汗,来保持体内的阳气通畅。天 气虽然炎热,但也不要长时间在阴凉的环境里休息,而 要适当到户外活动,好像对室外的环境特别喜爱似的, 这就是适应“夏长”之气来调养的原则与方法。如果违 反了这个方法,心气就会受到伤害,到了秋天还会发生 疟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夏天的“长”,是秋季“收” 的基础。若夏天养生不当,“长”气不足,供给秋天收 敛的能力差了,就会发生疟疾之类的疾病。
▪ 有一些肝有实热的人或心包厥阴病的人。肝或心包里面 有火的人,本身有火,春气又是生发的,火上浇油,很 多肝病人到春天开始发病。
▪ 有一种疯子叫桃花疯,就是桃花开了这些人就疯了。为 什么?肝气之应。这种人反而要给他用一点苦寒或酸寒 的药。一到秋天,这些人不治就好了。秋气肃杀,把那 个肝气消灭掉了。
▪ 【释义】
▪ 此段阐述了夏季养生调神的方法及意义
▪ 一、夏季的气象及物候特征
▪ 原文概况为:“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 實”。盛夏季节,阳气旺盛,自然界呈现一片繁荣秀丽 的景象,在这个季节里,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通,所以 一切植物都开花结果。
▪ 二、夏季养生调神的方法
▪ 夏季是人体阳气旺盛,心气长旺的季节,养生应顺养长 气。
二十四节气歌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原文串讲】
▪ 春三月(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此謂 發陳(推陈出新。指春季万物生发,生机蓬勃的气象)。天地俱生, 萬物以榮(自然界的生发之气都已发动,万物欣欣向荣),夜臥早起, 廣步於庭(即缓缓散步于庭院),被發緩形(被,通披。此句意为披 开束发,松缓衣带,让形体舒展),以使志生(使志意顺着春天生发之气 而活动),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生、予、赏,指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