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医学免疫学—固有免疫应答

14.07.2020
21
NK细胞的生物学功能:1、抗感染和 抗肿瘤作用; 2、免疫调节作用
14.07.2020
22
14.07.2020
23
过渡性免疫细胞
指免疫系统在进化过程中最早形成的特 异性免疫的原始类型,处于非特异性免 疫和特异性免疫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
免疫细胞有:NK1.1+T细胞、γδT细胞 和B1细胞。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
细菌甘露糖、岩藻糖残基 G+ 菌磷壁酸,G- 菌脂多糖(LPS)、乙酰化LDL G+ 菌肽聚糖(PGN)、磷壁酸(LTA),细菌和支原 体的脂蛋白、脂肽,酵母菌的酵母多糖 G- 菌脂多糖(LPS),热休克蛋白(HSP) 鞭毛素 ? 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
病毒双股RNA(dsRNA)/聚肌胞苷酸(poly I:C) 病毒单股RNA(ssRNA) 细菌非甲基化DNA CpG序列
Called a T-cell response
as the cells involved are derived from the thymus
三、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识别特点
模式识别受体(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 )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早期~:4-96小时,巨噬细胞的募集与 活化、NK、 NK T细胞、γδ T细胞、B1 细胞、CKs、炎症介质
适应性免疫诱导阶段(96小时后)
14.07.2020
27
Types of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
Called a B-cell response
9固有免疫组成细胞

八、其他细胞及其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 NK细胞、NK1.1+T细胞、 γδT细胞、B-1B细胞 作用时相 即刻-96小时内 作用特点 非特异作用,抗原识别谱广, 96小时后 特异性作用,抗原识 特异性免疫
细胞组成 黏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 T细胞、B细胞、APC
不经克隆扩增和分化,即可发挥 别专一经克隆扩增
免疫效应 和分化成为效应细胞, 发挥免疫效应 作用时间 无免疫记忆,作用时间短 有免疫记忆,作用时间长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的细胞
一、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的作用 二、吞噬细胞及其作用 三、NK细胞及其作用 四、NKT细胞及其作用 五、 γδT细胞及其作用 六、 B-1B细胞及其作用 七、其它细胞及其作用:eosinophil、 basophil 、DC细胞
一、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的作用
3.吞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一)吞噬杀伤和清除作用
调理性受体(FcR、C3bR) 非调理性受体(模式识别受体)
氧依赖性杀菌系统 (1)反应性氧中间产物(ROIs) 还原型辅酶I OH-
O2
还原型辅酶II
O2
-
1O
氧化作用
2
杀伤靶抗原
H2O2
细胞毒作用
(2)反应性氧中间产物(RNIs) L-精 + 氨酸 诱导型NO合成酶 O2 还原型辅酶II 四氢生物喋呤 胍氨酸 杀伤靶抗原 NO
六、 γδT细胞及其作用
分布:粘膜和上皮组织中
表面标志和特征:
(1)表面标志:CD2、CD3、CD11a(LFA-1)、CD16、CD25、CD45 等
医学免疫学第六版14固有免疫应答

(二)中性粒细胞 1.一般特性 1)具有较强的趋化作用和明显的吞噬能力。 2)产生的过氧化氢又可与卤化物、髓过氧化 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组成MPO
杀菌系统。
3)在局部引发感染时,可迅速发挥吞噬杀伤
和清除作用。
2. 中性粒细胞主要膜分子 补体受体:CR1、CR3 和 CR4 Fc受体:lgG Fc受体(FcγRⅠ/Ⅱ/Ⅲ) 其他膜分子: LFA-1、IL-8R等
、B1
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比较
三、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1. 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2. 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 3. 协助效应T细胞进入感染或肿瘤发生部位
4. 协同效应T细胞和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1. 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2. 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
细胞因子的作用
3. 作用: (1)屏障作用 (2)巨噬细胞作用 (3)补体激活
(4)中性粒细胞作用
(二)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1. 发生时间:发生于感染后4~96小时之间。 2. 参与成分:包括吞噬细胞、B1细胞、
γδT细胞、NKT细胞、补体以及一些细
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等。
3.作用
(1)巨噬细胞的募集 (2)巨噬细胞的活化 a. 白三烯、前列腺素D2 b. TNF等活化血小板
法国免疫学家 朱尔斯.霍夫曼
美国科学家 布鲁斯.博伊特勒
加拿大科学家 拉尔夫.斯坦曼
Jules A. Hoffmann Bruce A. Beutler Ralph M. Steinman
史蒂夫.保罗.乔布斯
鲁契亚诺·帕瓦罗蒂 Luciano Pavarotti
Steve Jobs
1955-2011
免疫学@9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和固有免疫应答

调,故提呈抗原和激发IR能力很强。 – c.包括淋巴组织T细胞区的IDC、和B细胞区 的FDC。
2.功能
识别、摄取和加工抗原,参与固有免疫 抗原提呈和免疫激活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 免疫耐受的诱导与维持
可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的免疫细胞是 A.肥大细胞 C.巨噬细胞 E.上皮细胞 B.B1细胞 D.树突状细胞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某些病原体或其产
物所共有的高度保守、可被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结合 的特定分子。
主要PAMP:
G-菌脂多糖,G+菌肽聚糖和磷壁酸,分支杆菌和螺旋 体的脂蛋白,细菌和真菌的甘露糖、细菌和病毒的 核酸等。
适应性免疫应 答诱导ຫໍສະໝຸດ 段0-4h 4-96h屏障,吞噬细胞、 补体
吞噬细胞、B1、 NK、 NKT、γδT、CK、炎 症介质
>96h
APC
1.瞬时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0-4h)
皮肤黏膜屏障
突破表面屏障
局部巨噬细胞
活化补体旁路途径
MAC
C3b、C4b
调理作用
C3a、C5a 作用肥大 细胞
中性粒 细胞
(三)抗菌肽及酶类物质
防御素 溶菌酶 乙型溶素
P147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及其与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一、固有免疫的识别及应答特点
1. 非特异的 2. 未经克隆扩增即可迅速产生免疫效应 2. 不产生免疫记忆
二、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时相 时间 参与成分
瞬时固有免疫 应答阶段 早期固有免疫 应答阶段
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活化方式:
1. IgE-Ag 同FcεRⅠ交叉连接; 2. 同过敏毒素C3a和C5a结合。
免疫学原理-第04章 固有免疫细胞 课堂1

第三节 其它固有免疫细胞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广泛分布于除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数量较少, 广泛分布于除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数量较少, 无特异性表面分子标志; 无特异性表面分子标志;
第三节 其它固有免疫细胞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中的细胞组分。 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中的细胞组分。 主要包括:吞噬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 主要包括:吞噬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 细胞 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以及NK 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以及NK T细胞、γδT细胞和B1细胞等。 B1细胞等 细胞、γδT细胞和B1细胞等。
中性粒细胞( 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
来源于骨髓的髓样干细胞, 来源于骨髓的髓样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血 中,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约占外周血白 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细胞总数的50%~ %,总数达到5 细胞总数的50%~70%,总数达到5×1010。而骨 %~70%,总数达到 髓的储备量多达1 髓的储备量多达1×1012。 具有寿命短, 具有寿命短, 更新快的特点。 更新快的特点。
吞噬细胞(phagocyte) 第一节 吞噬细胞
大吞噬细胞 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MPS),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monocyte) system,MPS),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monocyte) 和由其衍生的各种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 (macrophage,MΦ)。 (macrophage,MΦ)。 小吞噬细胞 主要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主要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neutrophil)。
[免疫学]固有免疫及其应答
![[免疫学]固有免疫及其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a15e4d217f1922791788e83b.png)
IL-10
第四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二点 五十七分。
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一、清除、杀伤病原体
二、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
三、杀伤靶细胞 四、加工、提呈抗原 五、免疫调节作用
第四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二点 五十七分。
二、树突状细胞
•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因有许多分枝样
突起而得名,数量少,但分布广泛。
Physical resistance
Skin defense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五:二点 五十七分。
• 化学屏障:
---汗液(sweat) – 泪液(tears)
– 胃肠液(stomach acid)
– 尿液(urine)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五:二点 五十七分。
• 微生物屏障:Microbial
2.识别非HLAⅠ类分子的活化性受体 (1)NKG2D (2)自然细胞毒性受体(NCR)
第五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二点 五十七分。
①酸性pH值 3.5-4.0 ②溶菌酶 破坏G+菌胞壁肽聚糖 ③防御素 由阳离子蛋白和多肽组成,可在细菌
脂质双层中形成“离子通道”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二点 五十七分。
3)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消化和清除 • 在吞噬溶酶体内多种水解酶如蛋白酶、核酸
酶、脂酶和磷酸酶作用下,进一步消化降解。
• 大部分胞吐的方式排除胞外。 • 小部分形成抗原肽-MHC复合物。
溶酶体酶降解
•残渣排出胞外 •小部分形成肽
-MHC复合物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二点 五十七分。
(2)参与促进炎症反应
1、趋化作用 MIP-1α/β、、TNF- α、IL-6。
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二点 五十七分。
固有免疫的组成

过氧化氢的产生
细菌
“呼吸爆发”
过程中产生大量过氧
NADPH H+ 细胞色素 化氢及其它活性离子,
黄素蛋白
b558 是吞噬细胞消化被吞
噬微生物或其它异物
的主要武器。参与该
成熟过程中,同时发生迁移,由外周组织 通过血循环或淋巴管向淋巴组织迁移。
前体阶段→未成熟阶段→迁移阶段→成熟阶段
胎肝、脐血、 骨髓、外周 血
实体器官
输入淋巴管、外周 血、及淋巴组织中, 启动T细胞产生IR。
淋巴结、脾等淋 巴器官中
→ 抗原提呈→刺激初始T细胞
未成熟DC
a.表达低水平的协调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 b.表达FcγRⅡ、甘露糖受体等 c.具有较强的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功能 d.免疫激活能力较弱
树突细胞与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
免疫激活: 直接激活T细胞 诱导B细胞Ig类别转换和调节B细胞发育。
免疫耐受: 参与中枢免疫耐受的诱导
第三节 NK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 然杀伤细胞)
特点: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 LGL)——胞浆中含嗜天青颗粒。
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主要识 别微生物以及衰老细胞表面的阴离子大 分子。
2HNNHN2 H2
Toll样受体
LBP (脂多糖连接蛋白) sCD14(Soluble CD14):LPS受体
2.巨噬细胞表面的调理性受体及 其作用
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CR) FcγR等
C14 固有免疫(医学免疫学)

在病理情况下,如某些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 HLA I类分子表达下降或缺如,此时活化受体发挥作 用,导致NK细胞活化对病毒感染靶细胞或肿瘤细胞产 生杀伤作用。
为何正常情况下NK不杀伤自身细胞而杀伤肿瘤/病毒感染细胞 ?
病原体抗原的特点
病原体抗原的特点
病毒、支原体、细菌、真菌、原虫……
❖ 抗原结构相对简单 ❖ 应答快而强烈 ❖ 固有免疫所需应对的非己成分相对单一
三、固有免疫细胞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及其识别 结合的相关配体
2.病原体相关模式受体(PAMP) 是指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所共有的高度保守,且对 病原体生存和致病性不可或缺的特定分子结构。
固有免疫应答的分期
❖ 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感染后4~96小时 • 巨噬细胞募集 • 巨噬细胞活化 • B-1细胞活化 • NK 、γδT细胞及NK T细胞活化
❖ 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感染96小时后
抗感染免疫概述
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思考题
固有免疫的识别特点? 比较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三)其他抗菌物质
1.抗菌肽
❖ 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 • 白蚁、果蝇、家蚕、人类、植物…… ❖ 已发现400多种 ❖ 对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癌细胞有 杀伤作用
抗菌肽——防御素
❖ 杀伤金葡菌、肺炎球菌、大肠杆 菌等多种细菌。
❖ 杀伤作用发挥迅速,几分钟内。
❖ 插入细菌细胞壁,形成孔洞,从 而杀伤细菌。
1.模式识别受体(PRR)指存在于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等多种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能够直接识别病原体 或宿主凋亡细胞和衰老损伤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 构的受体。
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细胞及功能-免疫学信息网

©2001 免疫学信息网
γδT细胞的抗原识别谱和生物学功能
• γδT细胞可直接识别:感染后产生的热休 克蛋白;感染后异常表达于受感染细胞 表面的脂类抗原;CD1分子复合物;某 些病毒蛋白;分支杆菌产生的小磷酸化 非肽分子。 • γδT细胞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
©2001 免疫学信息网
第二节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的细胞
• 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的作用 机械屏 蔽作用、上皮细胞更新、呼吸道纤毛摆 动等;分泌抗菌作用的物质;正常菌群; M细胞→摄取细菌→转运穿过M细胞,进 入黏膜下结缔组织→Mφ摄取→携Ag进入 局部淋巴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2001 免疫学信息网
第一节 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 的作用时相
初次感染时,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可分为以 下三个时相 • 即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 发生于感 染0-4小时之内。 • 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 发生在感 染后4-96小时之内。 • 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抗原递呈细胞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 导
• APC细胞 • MHC-抗原肽复合物的形成
©2001 免疫学信息网
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细胞及功 能
非特异性免疫亦称固有免疫,是生 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
•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主要包括皮肤 黏膜上皮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 NK1.1+T细胞、γδT细胞和B-1B细胞 • 特异性免疫 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 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 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又称适应 性免疫。主要参与细胞是T、B细胞和抗 原提呈细胞
©2001 免疫学信息网
• 两种受体对NK细胞杀伤作用的调节 NK 细胞通过表面活化受体与自身组织细胞、 病毒感染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相应 糖类配体结合,可经活化受体信号转导 途径,产生杀伤作用;通过表面杀伤抑 制受体与细胞表面MHC-I类分子结合, 可产生杀伤抑制信号,该信号在胞内起 主导作用,能阻断杀伤信号的传递。
免疫学名词解释(超重点)

免疫学名词解释1、人痘接种:人为地选择毒性小的天花病毒在人体内造成一次轻型天花感染,从而获得免疫力。
贡献:死亡率降为2-3%缺陷:有一定危险——接种后轻则留下大块疤痕,重则会导致死亡,有的还可能成为新的传染源。
2、减毒活疫苗:3、侧链学说:细胞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侧链”,每一类型的侧链适合于一种抗原;受到特定抗原的刺激后,相应类型的侧链便大量增殖,并由细胞上脱落到体液内,成为对抗原特异的体液免疫物质。
5、自身免疫(autoimmunity):对自身组织、细胞或蛋白质产生的免疫应答状态自身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引起的自身组织的损伤和临床症状6、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1)机体内存在有识别多种抗原的细胞系,在其细胞表面有识别抗原的受体。
T、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BCR)和免疫球蛋白(Ig)结构的多样性,是免疫系统具有自身-非己分辨能力的分子基础。
(2)抗原进入体内后,选择相应受体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最后成为免疫活性细胞及免疫记忆细胞。
(3)胚胎时期免疫细胞与自身抗原相接触则可被破坏、排除或出于抑制状态,因之成为失去对“自己”抗原的反应性,形成天然自身耐受状态,此种被排除或受抑制的细胞系称为禁忌细胞系。
(4)免疫细胞系可突变产生与自己抗原发生反应的细胞系,形成自身免疫反应。
7、自身:胚胎时期已经接触过的抗原异己:胚胎时期没有接触过的抗原8、免疫(Immune):是指机体识别、排除抗原性异物,借此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9、免疫网络学说:(1)抗原刺激发生之前,机体处于一种相对的免疫稳定状态;(2)抗原进入机体后,打破了这种平衡,产生特异性抗体分子;(3)当抗体达到一定量时,将引起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4)抑制增殖的克隆,防止其无休止的增殖,藉以维持免疫应答的稳定平衡。
10、独特型网络:抗原进入体内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此抗体(Ab1) 可诱导产生抗独特型抗体(即抗抗体, Ab2), 抑制抗体(Ab1)的产生。
医学免疫学:固有免疫细胞

功能
TCR的多样性低、识别谱窄,
识别CD1提呈的脂类和糖脂类抗原不
受MHC的限制,是固有免疫细胞
细胞毒
病毒、寄生虫感染和肿瘤细胞在相应的的 抗原或细胞因子的作用下活化分泌穿孔素
免疫调节 诱导Th2分化主要是IL-4、诱导IgE类别
转换,
诱导Th1分化主要是IL-12和干扰素,分 泌趋化因子
五、嗜酸性粒细胞 抗寄生虫免疫
单核-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酸性粒细胞 碱性粒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
一、单核吞噬细胞
单核细胞(血液)
巨噬细胞(组织)
功能
识别与清除病原体 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 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 加工、提呈抗原 免疫调节
(一)识别与清除病原体
模式识别受体(PRR)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
1.
甘露糖受体(MR) 和病原体上面甘露糖、
CD94 CD94/NKG2
ITIM
CD94/NKG2A
ITAM
DAP12
ITIM
ITAM
CD94/NKG2C/DAP12
(3)NKG2D 与DAP10形成复合物,DAP10含ITAM 识别MICA、MICB后,传入激活信号
(4)自然细胞毒性受体(NCR)
NKP46/CD3 、 NKP30/CD3 NKP44/DAP12
胞内段含ITIM 传入抑制信号
KIR2DS KIR3DS
与DAP12形成复合物 DAP12含ITAM,传激活信号
(2)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KLR)
CD94/NKG2A 含ITIM,传抑制信号
CD94/NKG2C 与DAP12结合,传激活信号
KIR2DL
KIR2DS/DAP12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1.试述现代免疫的概念及其主要功能。
答:现代免疫的概念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系统通过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和应答,可发挥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三种功能。
2.试述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答:(1)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γδT细胞和B1细胞等。
臣噬细胞可对穿越体表屏障进入局部组织中的病原体产生非特异性吞噬杀伤作用;中性粒细胞在局部发生感染时,可迅速穿过血管壁进入感染部位,发挥非特异性杀伤作用;NK细胞是能够非特异识别杀伤某些肿瘤或病毒感染靶细胞的自然杀伤细胞;γδT细胞可直接识别结合某些病原体和某些病毒感染或突变细胞表达的共同抗原成分,发挥非特异性杀伤作用;B1细胞可识别某些病原体表面共有的多糖抗原,并迅速产生以IgM类抗体为主的泛特异性抗体,产生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
(2)固有免疫分子主要包括补体和细胞因子。
在某些病原体进人体内或抗原与抗体在体内结合形成抗原一抗体免疫复合物时,可使补体系统激活产生细菌溶解作用,促进吞噬的调理作用和释放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等生物学效应。
细胞因子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应答及其调节、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试述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和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的T、B淋巴细胞。
(1)抗原提呈细胞是一类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能通过其细胞内MHC分子将加工处理后形成的抗原肽运载到APC细胞表面,供抗原特异性T细胞识别结合,启动特异性免疫细胞。
(2)执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T细胞根据其表面标志性CD分子的不同,可分为CD4+辅助T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
(3)执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B细胞具有免疫记忆,再次接受相应抗原刺激后,可迅速产生相应高水平IgG类抗体。
4.简述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联系和区别。
第九章免疫应答五固有免疫

❖ (二)补体系统
1. 补体是参与天然免疫应答最重要的一类免疫效应分子。 2. 在感染早期,可相继通过旁路途径或MBL途径激活补
体系统。 3. 当抗体出现后,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形成
C5b6789n膜攻击复合物(MAC),产生免疫溶解效应, 有效地杀伤病原生物。
(三)细胞因子
1. 免疫调节效应 2. 介导炎症反应 3. 抗病毒、抗肿瘤效应
酶
溶菌酶 酸性水解酶 赖氨酸酶 酯酶 胶原蛋白酶 弹性纤维蛋白酶
其它因子 前列腺素 白三烯 补体成分 纤维蛋白 结合蛋白 凝血因子
(二)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
(P121)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Giemsa染色血涂片,中性粒细胞 呈淡藕荷色,多叶核,胞浆中含有大量的细胞颗粒。透射 电镜下其胞浆颗粒清晰可辨。
概念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 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构成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 的第一道防线。
是机体对多种抗原物质的生理性排斥反应 作用的特点是没有特异性。
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刺激后,主动产生针对该抗原 的效应细胞、分子被动获得的。作用的特点是具有特异性。
2、早期固有免疫应答
1.发生时间:发生于感染后4~96小时之间。 2.参与成分:包括吞噬细胞、B1细胞、γδT细胞、
NKT细胞、补体以及一些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等。
3.作用 (1)吞噬细胞被募集到炎症反应部位,增强局部抗
感染免疫应答能力。 (2)吞噬细胞活化,产生大量促炎性细胞因子和炎
性介质,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强,利于吞噬细 胞、补体和抗体等进入感染部位,扩大固有免 疫应答能力。 (3)TNF等活化血小板,致血栓形成,有效地阻止 局部病原生物进入血流,防止菌血症发生。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亦称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是生物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固有免疫系统(innate immune system)主要由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组成。
该系统在个体出生时即具备,可对侵入的病原体迅速产生应答,发挥非特异抗感染效应,亦可清除体内损伤、衰老或畸变的细胞,并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一节组织屏障及其作用(一)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1.物理屏障由致密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和黏膜组织具有机械屏障作用,可有效阻挡病原体侵入体内。
黏膜物理屏障作用相对较弱,但黏膜上皮细胞迅速更新、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纤毛定向摆动及黏膜表面分泌液的冲洗作用,均有助于清除黏膜表面的病原体。
2.化学屏障皮肤和黏膜分泌物中含多种杀菌、抑菌物质,如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汗腺分泌的乳酸,胃液中的胃酸,唾液、泪液、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液中的溶菌酶、抗菌肽和乳铁蛋白等。
上述物质在皮肤黏膜表面形成抗御病原体的化学屏障。
3.微生物屏障寄居在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可通过与病原体竞争结合上皮细胞和营养物质,或通过分泌某些杀菌、抑菌物质对病原体产生抗御作用。
例如:口腔唾液链球菌能产生H2O2,可杀伤白喉杆菌和脑膜炎球菌;肠道大肠杆菌能产生细菌素,可抑制、杀伤某些厌氧菌和G+菌。
临床上若不适当地大量和长期应用广谱抗菌素,可杀伤或抑制消化道正常菌群,导致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大量生长,引发葡萄球菌性肠炎和白色念珠菌性肠炎。
(二)体内屏障1.血-脑屏障此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壁和包在壁外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组成。
其组织结构致密,能阻挡血液中病原体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及脑室,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保护作用。
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构成。
免疫学之固有免疫应答

contents
目录
• 固有免疫应答概述 • 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 • 固有免疫应答的机制 • 固有免疫应答的调节 • 固有免疫应答与疾病的关系 • 固有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固有免疫应答概述
定义与特点定义ຫໍສະໝຸດ 固有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机制,能够 快速应对各种病原体感染。
调节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能够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方向。例如,通过分泌炎性因子或调节T淋巴细胞的活化状态, 固有免疫应答能够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效应和记忆反应。同时,适应性免疫应答也能够通过产生抗体和细胞免 疫反应等方式,反馈调节固有免疫应答的强度。
02 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
组织屏障
1 2
皮肤和黏膜
构建固有免疫缺陷或过度激活的动物模型, 模拟人类疾病状态,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 实验依据。
研究成果与转化应用
固有免疫应答机制的揭示
阐明了固有免疫细胞如何识别、响应和清除病原体,以及维持组织稳 态的分子机制。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交叉调控
发现了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为免疫治 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能够识别并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 癌细胞。
树突状细胞
作为免疫系统的“哨兵”,能够识别 并呈递抗原给T细胞。
固有免疫分子
01
02
03
04
补体系统
通过一系列级联反应,能够直 接杀死病原体或促进炎症反应
。
急性反应蛋白
如C反应蛋白和血清淀粉样蛋 白A,能够在感染或炎症时迅 速升高,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某些血浆蛋白(如C-反应蛋白、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等)能与微生物表面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微生物 的吞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诱导一氧化氮(NO)依赖性杀菌活性
6 TLR间的协同作用
现已发现有些TLR对PAMP的识别有协同或拮抗的作用。如TLR6可增强TLR2对G+菌肽聚 糖和表皮金葡菌来源的酚溶性调剂蛋白的反应,但不影响其对脂肽的识别。
不同的TLR接受同一种PAMP刺激,所诱发产生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当同一种病原体入侵时,其 往往能活化体内多种TLR,从而使得由TLR诱发的天然免疫应答具有多样性,促使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 杀伤和清除是有效的。
2 促进免疫细胞的成熟和功能化
脂多糖(LPS)可经TLR2促进静止树突状细胞表达CD83、MHCⅡ、CD80、CD86、CD54 和CD58等膜分子,从而使DC拥有这些处理和提呈抗原所必须的表面分子,进而使DC成熟。
TLR可根据分布特性如广泛性(TLR1)、限制性(TLR2、TLR4、TLR5)和特异性(TLR3)进行分 类。
TLR4还广泛分布于其他组织细胞,如心肌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人呼吸道上皮细胞、肺 巨噬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枯否氏细胞、脂肪细胞和肠上皮细胞;TLR2还分布在成纤维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及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TLR2、TLR4还分布于人类胚胎肾细胞(HEK293)、齿龈 纤维母细胞、人表皮内皮细胞(HDMEC)及THP-1细胞。
3 在抗病毒感染的作用
TLR4能促进机体对病毒的清除。
4 调节免疫应答作用
在一定的条件下,脂多糖结合蛋白 (LBP)可激活TLR2信号途径,产生促凋亡蛋白和Caspase8,导致表达TLR2的细胞发生凋亡,从而可降低过度的免疫应答,调控机体对入侵病原体的免疫 应答在适度的水平。
抗原识别受体和MyD88依赖的TLR家族协同作用可介导自身反应性B细胞产生IgG类自身抗体, 从而参与获得性免疫应答的调节。
宿主衰老损伤细胞; 凋亡细胞; 2. 通过IgG Fc受体和补体受体(调理性受体) 识别摄取抗体或补体结合的病原体等抗原
表面特定的Leabharlann 子结构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1.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作用 模式识别受体为免疫系统细胞表达的,与病原微生物或细胞应激相关的蛋白。可以被模式识别受体
识别的微生物特定分子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包括细菌的碳水化合物(脂多糖和甘露糖); 革兰氏阳性菌的肽聚糖和脂磷壁酸,及真菌多糖。 根据其功能,可分为细胞内吞噬受体或信号受体。后者包括细胞膜连的Toll样受体及胞浆内NOD样受 体。内吞噬受体促进吞噬细胞对微生物的附着,吞噬和破坏,而不转导细胞信号。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可表达不同的PAMP,主要包括脂多糖、磷壁酸、肽聚糖、甘露糖、细菌DNA、双 链RNA和葡聚糖等。 (1)甘露糖受体 (2)清道夫受体 (3)Toll样受体
巨噬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 识别、清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 • 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 • 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 加工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 免疫调节作用
(一)识别、清除抗原类异物 • 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 • 对抗原性异物的杀伤消化与清除
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
1.通过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RR(非调理性受体) 直接识别结合病原体共同表达的;
由TLR介导的功能
TLR是先天免疫模式识别的主要受体,通过识别病原相关模式分子,激活固有免疫系统产生前炎 症因子、抗微生物肽抵御病原所致损害,同时作为预警信号,向抗原递呈细胞发出警报,启动固有疫。 因此,对TLR研究是深入认识固有免疫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
1 促进细胞因子合成与释放,引发炎症反应
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通过TLR感受入侵病原体的PAMP刺激后,经由胞内信号传导通路, 最终由进入胞核内的活化NF-B启动核内相关基因,转导出相应的mRNA,从而合成IL-1、IL-6、IL-8、 IL-12、TNF-及IFN-等细胞因子并释放到胞外,引起粒细胞、巨噬细胞趋化聚集,毛细血管通透性 增高,淋巴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发挥早期免疫应答的效应。
Toll样受体(TLR)
1.TLR家族:TLR1-10 为I型跨膜蛋白质,分为胞外区、跨膜区
和胞浆区。 人TLR胞膜外区由550-980氨基酸残基组
成,不同TLR之间同源性较差,但其中多有1 8-31个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基序(LRR),可与协 同分子如CD14分子中的亮氨酸重复序列结合, 介导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细胞等。
吞噬细胞
第一节 吞噬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血液中单核细胞
组织器官中巨噬细 胞
定居的巨噬细胞 游走的巨噬细胞
定居的巨噬细胞:所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形态 游走的巨噬细胞:血液中单核细胞衍生而来 中性粒细胞: 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
调理作用:IgG Fc受体 补体C3b受体
巨噬细胞是体内执行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各个阶段 也起重要作用。
免疫学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 固有免疫亦称非特异性免疫或天然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 御机制。
• 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
参与对体内衰老损伤或畸变细胞的清除;
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DC、 NK细胞、 NK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
人TLRs胞浆区由200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与IL-1R家族成员胞浆区高度同源,称为Toll/ IL-1R同源区(TIR)。TIR区域是TLR向下游进 行信号传导的核心元件,该区关键位点的突变 或序列缺失将阻断信号向下传递。
TLR广泛分布各种细胞
TLR1能在所有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多形核细胞、T、B淋巴细胞、NK细胞中表达;TLR2、 TLR4、TLR5主要表达在髓源性细胞,即表达于除T、B、NK细胞外的免疫细胞;TLR3表达在树突 状细胞。
甘露糖受体(MR)
有8个C型凝集素结构域,借此能与广泛表达 于病原体细胞壁糖蛋白和糖脂分子末端的甘 露糖和岩藻糖残基(即相应配体)结合,产 生吞噬作用。
清道夫受体(SR)
表达于巨噬细胞表面,可识别G-菌脂多糖、 G+菌磷壁酸、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 膜内侧面翻转到胞膜外侧面的磷脂酰丝氨酸 等,参与对某些病原体、丧失唾液酸的陈旧 红细胞、某些凋亡细胞的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