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听课反思
中学历史课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中学历史课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10月15日上午,我在讲了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但是感觉准备不足,遗憾太多,与教教研室新的教学流程差距很大,听取各位老师的点评和白老师的指导,反思如下:首先是教学设计没有按照教研室历史课堂流程规范自己,从课标、教材、学情、评价的高度认真的设计,每一课要围绕单元主题设计主问题,然后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要围绕着主问题展开,并恰当的嵌入评价,达到教学评的一致性,在本课中,前半部分准备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解决基础知识,利用表格整理了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然后展评落实,在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意义做讲解,通过材料阅读加以拓展应用,完成练习检测。
但是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的问题比较笼统,没有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材料和真正指导学生答题的方向,导致问题较大,很空洞,学生不知从何说出,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新思想的准确把握不够,没有通过有针对性的材料给提供载体,特别是视频、图片,让学生通过对比,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解对课本表述的强调,浪费时间过多,感觉比较生硬,灌输式的教学效果很差,这节课课堂训练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自愧不如!其次,交流评课时同志们给予了真诚的帮助,比如胡适的文学改良刍(chu )义,不能能念(zhu )义,播放课件后,教师要有板书,正确的板本科的课题和知识识的重难点,知识的重难点,引出学习的思路,再表述重大历史事件关系的时候,一定要写全称,选用材料要慎重,标明出处,当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指导标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或者阅读的提示,让学生答题的方向,训练生成新的理解。
课堂训练重视提能,面向中考题型,要有梯度,适当选用中考题,解析检测题指导答题方法。
今后改进方向:1.认真落实县教研室推出了初中历史学科的新授课流程:(1)恰当导入明确目标(学什么)(2)通读全文明了史实(是什么)(3)主题教学明析史因(为什么)(4)巩固训练联系运用(怎么用),规范课堂环节,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提高课堂读-思-练实效。
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一)、知识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及发展概况。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对应的代表作。
(二)、水平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水平;通过对传统道德的简要介绍与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水平。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升其分析问题的水平。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相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一)、教学过程通过度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协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史料,协助学生掌握借助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并提供网站课外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的理解,使历史思维水平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方法通过影片、图片、材料、辩论、多媒体等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用批判的眼光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理解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2、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它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材分析本课中讲到虽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但中国社会越来越黑暗,革命者最初的理想并没有实现,很多有识之士理解到,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
学情分析1、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还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
所以,将“感知材料—探究”的学习程序应用于本课。
而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获取历史信息的水平和电脑以及网络操作基础,为课堂网络探究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八年级历史《新化运动》教学反思今天上了八年级的历史课《新化运动》,反思如下:一、我考虑到学生对新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中的新道德,旧道德,新学,旧学不了解。
为了让这些抽象的知识尽可能形象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我采用多媒体教学,选取了《家》的片段字和绣花鞋,贞洁牌坊,金陵女子毕业照等图片,让学生对这“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印象深刻,并且实现当堂记忆轻而易举。
但是在这个环节中展示旧道德的“三纲五常”时,并没有及时指出,旧道德当中有糟粕,也有精华,而新化运动对一切旧道德进行了否定,从而让部分优秀学生了解新化运动也是有弊端的,将辩证的唯物史观渗透在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中。
并且在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有所提升,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要充分了解学生,相信学生。
山区的孩子信息相对闭塞,课外涉猎的知识非常有限,尤其像历史,与他们的生活有强烈距离感,了解的途径往往局限于影视作品。
所以表现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一问三不知”,为避免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更多的时候教师代替了学生的发言,课堂气氛沉闷。
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在上《新化运动》这课时,我了解到大家对鲁迅,李大钊是比较熟悉的,因为语学过了。
所以,必须在教学中给这些学生展示的机会。
于是课堂环节中学到新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时,就请个别学生介绍这两位代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接下介绍鲁迅的《狂人日记》时,我鼓足勇气问了一个问题“哪位同学给介绍一下这部著作?”,正在我内心打鼓忐忑时,有位“勇士”站起了,尽管说语言表达不是那么顺畅,但关键都体现出了。
这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展示,体现了他们个人风采的同时,对下一步历史学习的信心也在逐步建立的过程中。
而对我而言,这些孩子们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课堂就是活教材,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相信他们的思维,大胆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尽可能的给每位学生创造一个展示的机会。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新文化运动》做为一节组内公开课已经在组内上完了。
回顾本节课教学,有几点值得继续发扬。
1、上课之前做了一些准备,编写了《学案》,精选了课堂练习题。
2、新授中利用小故事“胡适妙释白话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新知的理解。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了课中的练习,注重学法的指导和规律总结,如记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提示学生抓住四对反义词来加强记忆。
又如在“规律总结”环节,引导学生将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概括为“一二三四”,一是一个“标志”;二是两面“旗帜”;三四即三个四,具体指四个代表人物、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然后找学生到前面黑板板书相关内容,以加强记忆。
4、与本单元前几课知识进行紧密结合,使前后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突出了单元的主题。
但是,回顾整堂课教学,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1、教师对知识的挖掘不深不透。
只是拘泥于教材内容,就教材讲教材。
教师应该在备课过程中,多方查找相关资料,充实教材内容,使课堂更加充实而丰满,这样在授课过程中也能做到游刃有余,给学生更多的启发,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更透彻。
2、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完成填空很顺利,正确率也高,但在合作探究环节讨论问题“如何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时,并没有真正讨论起来,在回答时只是将教材内容原文叙述而已,可见对此问题的理解不到位。
若能够将当时的时代背景展开叙述,再联系代表人物所写的文章阐述的中心内容,效果会更好。
3、本课没有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性差,在课中忽略了对本节课重要图片的记忆,特别是几位代表人物的图片以及《新青年》杂志封面图片应该着重向学生介绍并强调记忆。
4、课中练习进行的比较充分,但是节奏不快,耽搁了一些时间,使新授之后的巩固练习没有完成,今后在课堂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上应该更科学合理一些。
避免前松后紧。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百度“ 1915年中国”的信息的整合、剖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挖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继续探索,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
2.陈独秀、蔡元培等人不断进取、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行为,以此理解个人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担当。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来启迪师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情怀。
高二文科班的学生虽然学习习惯比较好,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也具备了一定学生学习能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虽然学生在初力分析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教学策略选1.多媒体辅助教学;择与设计2.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3.启发式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二、讲授新课探究一: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板书:为何“新” ?)探究二: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板书:怎样“新” ?)[自主学习]探究三: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教学过程[200世纪初的中国最需要什么?” ]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是怎样的呢?多媒体出示:镜头一:《民国时期的留辫子者》(Q字辫)《畸形的三寸金莲》(图)镜头二: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图)引导学生诊断中国国民的病根?(思想病根:皇权思想、奴性、愚昧无知、封建迷信等。
)问题:拿什么来拯救中国人呢?(设计意图)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合作探究)课件展示以下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八年级《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八年级《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八年级《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月十二日,我在八年级(10)班听了我们组张老师的一节教研课----《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
但本课内容较为枯燥,纯属平实性表述,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陌生的,不能产生亲近感以及重视意识。
所以如果采取常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可能实现它的教学目标,但平铺直叙的灌输,学生一定会兴味索然,效果绝对不会理想。
而张老师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和补充大量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再创设一个个探究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解决,并给学生大量的展示、讨论的机会,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成功之处1.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变教师枯燥、呆板的满堂灌为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
丰富的历史材料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落实和理解,通过阅读材料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最后教师归纳、概括,更易于学生接受和记忆。
2.通过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把握历史规律的创新能力。
3.小组讨论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发挥。
二、不足方面1.精心筛选为主题服务的有效资源。
不能单纯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去堆砌大量资源,这既是时间的浪费,也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2.相信学生的能力。
题目的设问含金量要更大些,让学生的思维力度更深些。
3.学生评价不到位。
在小组活动和集体交流时虽然注意了学生自主能力和小组合作的培养,但从整体看,对学生的评价奖励机制过于单调,没有合理设置评价细节,小组活动缺乏必要的动力,小组活动不充分。
初中历史_《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景导入】【出示ppt2】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是靠三只“兔子”而成名的∶一只“老兔子”是校长蔡元培,生于清朝的同治六年丁卯,生肖属兔;一只“中兔子”,是北大文科学院长陈独秀,生于清朝光绪五年辛卯,亦属兔;再一个“小兔子”就是北京大学胡适,比陈独秀小12岁,恰好也属兔。
【新课探究】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师:大家来看下面几幅图片,并思考他们说明了什么问题?【出示ppt7-8】学生:主要体现的是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教师:一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另一方面,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关于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和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以及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建议。
一、教学背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运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
它不仅涉及到文化的发展,也涉及到社会进步的推动。
在历史上,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就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文化运动。
它是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在对封建传统进行批判和改造的过程中发生的,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民主思想的兴起。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对于促进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促进学生思想进步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理解民主、科学、进步的重要性。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 开场导入。
学生们听写本节课的词汇,并通过问答方式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课前思考和预习文章主题。
2. 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通过幻灯片和演讲,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来源、内容以及主要的代表人物和文学作品。
3. 分组讨论。
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本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作,重点讨论文学作品反映的思想、情感、社会背景等。
4. 展示与分享。
让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展示讨论的内容。
展示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们注意重要观点和思考问题。
5. 总结回顾。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形式,问学生们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然后,解释实现民主和科学进步对于一个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
布置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作,总结思考文章特点及其表达的思想。
同时,还要在学习笔记中总结老师讲解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但是,这个教学计划仍有以下不足之处:1. 教学材料准备不足。
《新文化运动》课后反思
《新文化运动》课后反思课堂实效性的提高决定于课堂上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如何激发课堂活力打造魅力课堂,我认为教师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学生资源的挖掘、教学方法的选择、多媒体的利用等至关重要。
教师应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因而恰当处理教材。
这节课在利用教学资源有以下特色:一、以主题立意的方法组合好图片能呈现图片不算开发资源,乱摆放图片就象是农业的粗放经营,效率低下,所以本课以立意为线索,组合好图片。
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突出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实行封建统治,恢复封建传统秩序,在选择图片时,首先以对比的形式,把孙中山的理想,临时约法的精神与清朝时的封建统治作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其次,用“跪”的图片和妇女“裹脚”的图片这些封建制度的象征,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视频、音频的'适当剪裁和适当运用视频音频资源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选择这些资料时要注意清晰度和实用性,避免时间过长。
在选好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剪辑和补充适当的文字介绍,我把胡适的白话诗打出来让学生欣赏,同时把有关咏兰的古诗的文字摆在一起,让学生一边赏析一边思考倡导白话文的问题。
三、以表格的配图片的形式突出课本的重点难点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相结合,学生可以集中掌握课本的重点知识。
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在图片的强力对比下再配以表格,学生不但掌握文字内容而且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的记忆比单纯的机械记忆更加牢固更有效率。
四、穿插活泼的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课穿插了两个课堂活动,一是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封建文化的卫道士和新文化的先锋,学生必然需要体会和揣摩这两个角色的特点,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就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
另外一个课堂活动就是复活历史过程,参与历史过程,让学生以课本中人物的身份进入到当时的场景中,通过具体的场景设置,学生如身临其境,多了一份责任感也多了一份神圣感。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
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
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
教学目标 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新文化运动》
称
教材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历史
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
教。
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野,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1.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师: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学生复习回答。
师: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那么中
国的思想界发生了怎样的大事件?这一事件是在怎样 的背景下发生的?
提供史料,学生从中分析。 讨论:新文化运动是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 呢? 师: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请做出客观评 价。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片迅速回答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 号、代表人物、内容。学生介绍陈、李、胡、鲁四位人 物。 师: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 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 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 昧;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 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 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 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 展;
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和基本理念。
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3.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衰原因及历史教训。
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2.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兴盛及衰落的原因。
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及历史教训。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演示和解析文化、思想、政治事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2.互动讨论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在逻辑和现实背景,并提高批判思维能力。
3.课外阅读法:让学生阅读一些相关文献,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和基本理念。
第一步:导入(15分钟)1.谈话导入: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定位、价值、意义和现实意义。
2.视频展示: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的思考。
第二步:重点讲解(30分钟)1.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特点。
2.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历史教训。
第三步:分组讨论(3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分别选取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问题、人物、事件等,展开讨论。
2.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交流和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形式、主张和影响。
第四步:总结归纳(15分钟)1.由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讨论的结果,提出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2.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第五步:下课(5分钟)1.教师进行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和点评。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布置课后作业。
本节课主要围绕新文化运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特点,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教训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发生在20世纪初,以1915年《新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标志,一直持续到1920年代初。
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教育、思想等领域的革新,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进行深入的反思,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在教学新文化运动时,需要对历史背景有充分的了解。
新文化运动是在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的背景下产生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特点,包括政治的动荡、经济的落后、文化的保守等,以及这些问题对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推动作用。
其次,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思想解放和文化更新。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
这些思想对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应用和价值。
再次,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文化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介绍这些人物的主要贡献和思想,让学生了解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这些人物的著作和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
此外,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汉语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讲解新文化运动对语言文字改革的推动作用,如白话文的推广、汉字简化等。
这些改革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教师在教学新文化运动后,应该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例如,教师可以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吸收新文化运动的精髓。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李松竹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李松竹第一篇: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李松竹《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李松竹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一环,相比于洋务运动器物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政治制度变革而言,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方面的大变革。
器物方面的变革可以通过近代企业的建设来引导学生理解;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则可以通过政府法令来认识,而思想方面的变革,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这一现实,我广泛地收集了相关的史料,意图通过史料的剖析,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顺利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下面,就我本次《新文化运动》公开课,谈一谈几点感受。
成功之处1、相关问题的点拨比较恰当。
在《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中,我主要使用了材料教学的方式来突破重难点。
选取的材料,注重典型性与趣味性,即说明了问题,又通过生动有趣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积极性。
2、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中,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我放手由学生归纳总结。
对于难点,或者给予学生思考的思路,或者给予相关的史料,在此基础上再适时的引导,尽量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得出相关结论。
3、注重知识内在的联系。
新文化运动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共同够成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联系本单元中另外三课,通过前后的联系,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同时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初步认识到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在授课中,我关照了本课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联系,通过比较近代化不同阶段中国人向西方所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待改进的方面1、学法指导欠缺。
历史教材知识点繁杂,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适时的对于知识点进行勾划,并做好眉批,以方便复习。
但在本课教学中,我没有很好的关注到这一点,这给学生知识点的落实留下了隐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提示学生做好眉批,必要的时候还应告诉学生知识点的位置,以使学困生能跟上授课进度。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今天我在八五班上了这节课,这个班的学生比较活跃,思维敏捷。
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好。
在这节课中,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针对这一教学重点,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我又结合一些历史史实,拓展这一部分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这一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我让同学们结合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与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所进行的活动结合起来,让同学去理解这一难点。
在教学的重难点的处理上,也基本上实现了我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这一节课上,在课堂导入的设计上,比较简洁,直接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
我的课堂结构设计上比较紧凑,学生的自主学习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的各个环节,我处理的比较得当。
在这一节课的拓展延伸中,我利用本课是近代化探索的最后一课,设计了近代化探索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事件、领导阶级、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学习的特点这个表格,让学生加以总结归纳,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也存在些不足。
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的问题有的有点难了比如说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许多学生没能回答出来。
其次,在对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做出及时的评判。
在学生回答的好的必须要做到及时的鼓励,回答错误的要及时的批评指正,这一点我没有注意到。
在对最后的拓展延伸中,表格中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边想边填写,锻炼一下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果把答案全盘拖出,就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的课件制作上,字体的颜色有点花。
不体现强调的内容,就不要用不同颜色,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最后,在本节课的讲授中,我使用的“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尽管说是正确的,但是不如课本中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更容易让学生明白。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含反思
第1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发起者、主要阵地和主要代表人物;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鲁迅是近代白话文小说的开拓者。
理解提倡白话文的意义;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前后时期的变化及原因,进而认识文明的发展是不断自我反省、吐故纳新、取长补短,向先进文明学习的结果。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表格形式归纳整理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使学生懂得他们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实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代表人物。
难点: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过程一、《新青年》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袁世凯签字“二十一条“、袁世凯穿起祭祀服在北京天坛祭天。
辛亥革命后,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闹剧?这说明什么问题?过渡:说明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这对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标志陈独秀《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国人思想尚未有根本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 --陈独秀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主要阵地:《新青年》活动基地:北京大学2、科学与民主“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陈独秀主要思想主张:“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材料二: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
……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
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结合教材思考如下问题:(1)陈独秀在批判什么?(2)这套道德规范对民众生活和国家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分析才学生体会到封建伦理道德是民众身上的精神枷锁,摧残着人性,使民众缺乏独立自主的人格,成为“顺民”。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怎样搞好课堂小结哪?
首先,课堂小结是对整节课知识的高度概括。
通过小结进一步点名主题,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了什么,各部分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
其次,课堂小结是对课本内容的进一步升华。
要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内容在本单元、本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并可以借此机会引出下一课、下一单元内容,指明他们之间的关联。
这里需要老师的点化。
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我强调了: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下,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最后,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的'情感升华,应该是历史课的灵魂体现,应该是历史感情的最终以感性或者理性的方式深入人心,留给学生的,或是思考,或是感动,或是震撼。
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我们要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明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尊重和理解,认识现代文明的理性和自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2.难点: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尊重和理解,认识现代文明的理性和自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
可以利用图片或文字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2. 学习(40分钟)2.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和书籍等途径,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让学生明确新文化运动的诞生背景和历史背景,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打下基础。
2.2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新文化运动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
2.3 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包括文化思想领域、政治制度改革等方面。
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思考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3. 课堂讨论(20分钟)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就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展开讨论,从不同视角探究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4. 总结(10分钟)通过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有了深入的思考。
同时,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进一步鼓励学生在认识和探索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四、教学反思1.针对难点,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认真对待现代文明的理性和自由,加深学生的社会意识。
新文化运动课后思考
新文化运动课后问题思考
1、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2、新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运动的背景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5、“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为何将矛头对准孔子?
6、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斗争矛头对准孔子的原因 1、北洋军阀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的目的;
2、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
3、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为什么要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年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是专制统治者统治 人民的思想工具,与现代社会民主、自由的精神格格不入。 “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 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 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反思 在上《新文化运动》这一内容时总体来说,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也有一些地方不够理想,课后进行了反思,总结如下:
关于课程适合对象问题。
有些问题的设计和要求超出了八年级学生的能力要求。
关于课堂提问的问题。
这节课的上课思路主要是采用借助材料来使学生分析结论的方法,整节课上下来之后自我觉得设问太多,这样就会导致因为时间关系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少了一些,提问的学生范围就不够广,学生的主体作用、参于程度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于课堂活动课的设计。
因为备课时间比较紧,对于课堂设计和上课的一些环节处理不是很恰当。
这个问题尤其体现在上课的最后两个环节上。
语言不够精练,表情不够丰富。
在准备新文化运动这节课时,我查找了一些网上的资料,发现这节课的资料和课件可以用多如牛毛四个字来形容。
自己在选择方面没有做到 精 ,感觉教学效果不明显。
总之,希望通过自己的认真反思能够使自己在教学水平上有一个更大的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听课反思
大光华于晗
我感觉本课成功之处主要有三点:
一是注重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授课中,将本课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联系,通过比较近代化不同阶段中国人向西方所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并对之前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汇总,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是相关材料的运用效果明显。
在教学中,使用了材料教学的方式来突破重难点。
选取的材料,注重典型性与趣味性,既说明了问题,又通过生动有趣的材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中,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放手由学生归纳总结。
对于难点,或者给予学生思考的思路,或者给予相关的史料,在此基础上再适时的引导,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得出相关结论。
有两点今后待改进:
1、学法指导还有欠缺。
历史教材知识点繁杂,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适时地对于知识点进行勾划,并做好笔记,以方便学习。
对学生课本的标记情况,没有时时掌握。
2、评价方式应该多样。
在小组活动和集体交流时没有合理设置评价细节,小组活动缺乏必要的动力,小组活动不充分。
应适当调整评价方法和手段,一是扩大评价范围,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及时掌握。
二是多样评价手段,给予孩子评价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其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专业历史教育,使我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使我对生命化课堂的理解和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感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注重引领学生把握知识的完整体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就是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真正领悟教材,驾驭教材,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课堂整体上对教学要线索清晰,立意恰当,重难点突出。
通过课件与板书,彰显了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学生形成立体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