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仙童-琦君
2018-2019-小仙童琦君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小仙童琦君阅读答案篇一:201X年温州市初中语文学业考试质量分析--阙银杏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201X年温州市初中语文学业考试质量分析阙银杏一、引言改进并创新教学质量评价的理念和工具,充分发挥对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正确导引作用,做现实的教育理想主义者!变:1、打开:打开视野,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真正联系。
2、回归:回归本质,回到语文学科的本性和应然。
稳定是必要的,但稳定必然带来倦怠,倦怠带来麻木,因此要有新鲜的东西带来变革。
教学改革更为深刻地触及学科本质,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真实理解,关注学科思维的本质发展,重视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键词:学科思维,即上课要关注内核,而不流于形式。
美国作家弗格森说:“谁也无法说明他人改变。
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无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二、总述(一)质量综合评价1.按照测试框架,重在“积累”“阅读”“表达”三个领域,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表现,就评价内容而言,不仅关注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关心学生是否适应现代社会和终身学习发展所必需的素养。
面向未来,重在应用和实践。
2.质量综合评价反馈:“积累”表现最好,“阅读”与“表达”相差不大,表达略好于阅读。
3.质量综合评价能力要求:积累:熟读背诵,感悟运用,感受鉴赏。
阅读:整体感知,理解探究,鉴赏评价,整合信息,解释推断,解决问题,整体把握,理解反馈。
表达:明确目的,选择内容;语言表达,自主选材;自由表达,文本呈现。
从这些能力要求来看,质量综合评价与我们中考的能力要求是很接近的。
4.质量综合评价成绩反馈:温州城市与县镇相比没有优势,农村劣势明显;民办两极分化明显;女生明显优于男生。
(二)毕业升学考试(即中考):近几年中考命题趋势:试卷秉持“大阅读”观念,以语文素养立意,紧扣学本课堂。
琦君
学们听听!
老师所选有关思乡、思亲的中国古代诗词名句: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
•
• • •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 · · · ·
乡
小时侯
元 宵
云 霄
一马当先: 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 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道 家 地: 真正的,纯粹。 醅: 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环节一: “一曲新词酒一杯” ——用心体会文章的“人”、“事”、 “情”! 和着优美的乐曲,我们 大家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 感知文章,注意重点字词的 读音及意义。
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 州三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
后定居美国。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
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是电视 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代表作
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
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 (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
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
《琦君寄小读者》《菁姐》以及《琦 君自选集》等。
环节三:
“似曾相识燕归来” ——明确全文主旨
•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故乡的怀念和无限眷恋!
• 表达了一个游子对故乡、亲人无比深切的思念!
领略意境,理解感情:
1、你觉得课文中真正能让作者久久不能忘怀的是 故乡的什么? 风俗美 人情美
2、文章结尾作者因为怀念春酒,并泡了八宝酒,那 思乡的感情排遣了吗?为什么? 没有。因为少了道地家乡味。
小仙童-琦君
小仙童-琦君
琦君是一位可爱、聪明、勤奋的小仙童。
她在仙童王国里的表现备受好评,成
为了众人心目中的模范学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琦君的生活和在仙童王国中的学习表现进行介绍。
琦君的日常生活
琦君是一位非常乐观活泼的小姑娘,每天都会带着微笑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她
的生活习惯非常好,每天早晨都会起床做早操,保持身体的健康。
在吃饭时,她
会认真细嚼慢咽,吃完饭后还会帮助妈妈洗碗、打扫卫生等家务活。
她热爱阅读,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阅读各种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仙童王国中的学习表现
在仙童王国里,琦君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她每天认真听课,积极思考问题。
在
课堂上,她总是第一个举手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她不仅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上表现优异,还喜欢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获得了许多奖项。
在课外活动中,琦君也表现出色。
她参加了课外辅导班,通过艰苦的训练,她
学会了编程、写作、画画等技能。
她还是学校乐队的一员,每次演出都能展现出精湛的音乐天赋。
琦君的成功离不开她的勤奋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她的优秀表现不仅是对自己的
肯定,也是对身边的人的鼓励。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努力坚持,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小仙童-琦君是仙童王国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她将继续努力,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赢得更多的荣誉。
走进琦君的散文世界
走进琦君的散文世界作者:孙辉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一年级)》2008年第10期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台湾著名女作家。
她古典学养深厚,代表作品有《三更有梦书当枕》、《细雨灯花落》、《水是故乡甜》等,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其多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为大家熟知的电视剧《橘子红了》也是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
琦君是20世纪台湾文坛的散文大家。
她写普通人、身边事,诠释亲情、友情,回忆童真童趣,用清丽的文字、疏淡简约的风格营造出一个和谐宁静的世界。
(一)琦君散文的题材领域并不广阔,多半是写童年经历、伦理亲情、师友之谊及日常生活。
出生在江南一个旧式大家庭的她,满怀深情地写出童年少年时代熟悉而挚爱的人:母亲、父亲、哥哥、外公……各个栩栩如生,丰满感人。
其中对亲情的追忆,尤其令人动容。
琦君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理,就是爱”。
(《圣诞夜》)一般一篇文章写一个人物,但她借鉴《史记》写法,对人物描写不是一篇完成,而是通过许多篇章,一篇一两个重点,将许多重点串联起来后,人物形象鲜活地跃然纸上。
像她倾注笔墨最多的母亲形象,《母亲》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具有旧时代女性美德的形象:任劳任怨,勤劳俭朴,同时注重对孩子的教育;《粽子里的乡愁》写出母亲的心灵手巧,乐善好施;《一对金手镯》、《春雨》等也多侧面、多角度地对母亲的慷慨善良进行了淋漓尽致的书写。
琦君和母亲是母女,更是朋友。
她常在心中轻声地说:“妈妈,如果您现在还在世的话,我们将是最最知心的朋友啊!”(《母亲》)琦君以女儿、朋友,更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写出母亲作为一个失宠女人所特有的心理。
《妈妈的小脚》中母亲为讨父亲欢心而裹脚,父亲却带回有双天足的二姨太;不识多少字的母亲居然牢记父亲作的得意诗句。
琦君善于借物抒情,使情感如潺潺小溪般缓缓流淌于字里行间,如《一朵小梅花》中的小梅花,《母亲的金手表》中的手表。
这种连环画似的写法,对散文来说是一种创新。
充满爱意和温情的生命之旅──浅谈琦君散文的艺术风格
现当代文学充满爱意和温情的生命之旅──浅谈琦君散文的艺术风格袁子雅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摘要:作为著名当代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无疑是其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琦君的生平进行分析,以时间为线,分别从创作初期至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至今这几个时段,细化阐述琦君各时期的散文作品,分析其散文中的艺术风格,以揭示琦君散文中独到之处与颇具个人风格的情感魅力。
关键词:琦君;《一朵小梅花》;《一袭青衫》自1949年中国历史大裂变以来,赶赴台湾的琦君远离家乡,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
散文、小说是琦君的主要作品。
与小说相比,散文以琦君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凝结了琦君人生观、生活态度、旧事回忆等精髓。
她在自己的散文作品中情真意切地歌颂着隐藏于日常生活及琐碎小事中的美好人性和美好世界。
一、琦君生平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早年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曾于上海汇文女中任职。
自1949年琦君赴台湾开始,便正式以散文开始了其创作生涯。
琦君的散文主要有《细雨灯花落》、《琦君小品》、《溪边琐语》、《桂花雨》、《三更有梦书当枕》等。
琦君的散文中富含着真挚的情感,这些情感来自对两岸相隔的故乡之情,来自故乡与同年的纯真怀念,也来自琦君骨子里的艺术文雅气息。
二、琦君散文的艺术风格这里以时间线为媒介,分析琦君散文的艺术风格:(一)创作初期至六十年代在这一时代,琦君的散文作品多以思亲、怀旧为主。
在《一朵小梅花》中,琦君用简约的笔触描述了小梅花发簪原是父母结婚时父亲赠与母亲的礼物,在婚姻生活中,当他们的情感日渐疏远时,母亲绣了一方梅花发簪图案的手帕作为父亲的生日礼物,但父亲却未能如母亲所希冀的一般回忆起他们曾经的情感。
直至晚年病重,父亲才猛然醒悟母亲的爱,他印象中关于小梅花的记忆也全部复苏,父亲望向母亲的眼神里,又如多年前一般充满柔情与爱意。
琦君的散文中充斥着她善于包容、善于理解的温存情怀,其优美的笔调将生活中的单调、琐碎消除,凸显出平凡生活中的人性光芒。
“琦君简介”
琦君简介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浙江永嘉人。
当代散文家。
1936年考入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受业于著名词家夏承焘,偏爱豪放派苏东坡、辛弃疾词。
1941年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
1949年去台湾,任职司法界,同时教课、写作不辍。
1969年退休,专事写作。
琦君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所作多为对故乡亲人的回忆。
她在《写作回顾》一文中指出:“我是因为心里有一份情绪在激荡,不得不写时才写,每回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
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宁愿搁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正是从这个“根”出发,琦君以一枝生花妙笔倾注满腔热情去写故乡风情,追忆当年的逝水年华,抒写了许多怀念父母亲人和师友的散文篇章。
她的散文集有《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留予他年说梦痕》等二十多本。
琦君散文的特点1.小中见大的抒情方法琦君散文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
她写在台湾的所经所历,写在海外的所见所闻,也写记忆中的故土风情,她写亲情、爱情,也写真挚的友情,情愫纤细浓重。
她以一颗纯真、博大的爱心热烈地拥抱人生,在对生活的细心感受中体味和领悟生活的真谛,营造出一个色彩柔和、气氛温馨的真善美的艺术世界。
琦君以一颗温存的心细细地体味生活中的一花一木,一喜一悲,从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即使是过去曾经历过的痛苦和烦恼,她也能化痛苦为信念,转烦恼为菩提。
她将自己达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完整地融进了创作之中。
琦君绝少采取直抒胸臆的粗糙手法,她笔致细腻柔婉,善于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
她擅长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尤能抓住见出人性深度的心理活动。
因此,琦君说不上是气魄宏大的散文家,但却是一位拥有深邃爱心,在一个不大的题材领域里挖了一口深井的艺术家。
2.巧妙引用古诗文,增加表达效果的技巧1/ 2琦君是台湾当代散文家中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琦君散文读后感(精选3篇)_琦君散文集读后感
琦君散文读后感(精选 3 篇)_琦君散文集读后 感
琦君散文读后感(精选 3 篇)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 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琦君散文集读后感”。
第 1 篇:琦君散文读后感_琦君散文读书笔记 《琦君散文》读后感_《琦君散文》读书笔记
琦君,1917 年 7 月 24 日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曾任台 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琦君散文集 400 字读后 感,我们来看看下文。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母亲的小脚》,,比较有同感。琦君的母
第2页 共19页
亲是一个农家妇女,对她们来说有一双三寸金莲是一件很光荣的 事,母亲是家里的长女,要一边在农田里干活一边带着年幼的弟 弟,所以脚缠得比较晚,她成婚的时候还怕新郎嫌她的脚不够秀 气,没想到一结婚后,她父亲就劝母亲把裹脚布解开,免得走路 很吃力。可是布解开后,因为脚趾骨已经断了,再也恢复不了原 来的样子了,母亲走路任是一副要跌到的样子。母亲的一双小脚 却撑起了一家。是啊,脚已经裹了,再也恢复不了了,旧社会对 妇女的毒害犹如那三尺长的裹脚布,虽然把它解开了,但是已经 有了那样的后果了。她的父亲后来又娶了一格女人,母亲看到那 女人的脚很大,感叹的说那时候不裹脚就好了。
琦君简介
琦君简介琦君简介(一):琦君简介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
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
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
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
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
另外,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
琦君简介(二):琦君简介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本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浙江温州瓯海瞿溪镇,台湾当代文学作家。
琦君的作品以散文为主,亦涵括小说、评论、翻译及儿童文学,其作品曾被翻译成英、日、韩等多国语言。
其主要著作有《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
琦君简介(三):琦君生平简介琦君(1918~2006),原名潘希真,出生于浙江永嘉。
其父为官多年,喜欢收藏古籍、碑帖、字画,家中藏书丰富。
由于家庭熏陶,她自幼酷爱文学,六岁时,父亲便为她请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
在杭州弘道女子中学读书时,又阅读了超多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
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保送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成为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
琦君随夏先生研读古籍,咏诗填词,深受其学识、人格的影响,并在词学方面有了精深的造诣。
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她辗转于上海、永嘉等地,饱经忧患,深感国破家毁之痛。
1949年到台湾,历任高检处纪录股长和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和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
自195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散文合集《琴心》,她陆续出版了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诗词、评论等著作数十种。
其中散文创作成就最高。
主要散文集有《烟愁》《溪边琐语》《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灯景旧情怀》等。
琦君《金盒子》原文
金盒子作者:琦君记得五岁的时候,我与长我三岁的哥哥就开始收集各色各样的香烟片了。
经过长久的努力,我们把《封神榜》香烟片几乎全部收齐了。
我们就把它收藏在一只金盒子里——这是父亲给我们的小小保险箱,外面挂着一把玲珑的小锁。
小钥匙就由我与哥哥保管。
每当父亲公馀闲坐时,我们就要捧出金盒子,放在父亲的膝上,把香烟片一张张取出来,要父亲仔仔细细给我们讲画面上纣王比干的故事。
要不是严厉的老师频频促我们上课去,我们真不舍得离开父亲的膝下呢!有一次,父亲要出发打仗了。
他拉了我俩的小手问道:“孩子,爸爸要打仗去了,回来给你们带些什么玩意儿呢!”哥哥偏着头想了想,拍着手跳起来说:“我要大兵,我要丘八老爷。
”我却很不高兴地摇摇头说:“我才不要,他们是要杀人的呢。
”父亲摸摸我的头笑了。
可是当他回来时,果然带了一百名大兵来了。
他们一个个都雄赳赳地,穿着军装,背着长枪。
幸得他们都是烂泥做的,只有一寸长短,或立或卧,或跑或俯,煞是好玩。
父亲分给我们每人五十名带领。
这玩意儿多么新鲜!我们就天天临阵作战。
只因过于认真了,双方的部队都互相损伤。
一两星期以后,他们都折了臂断了腿,残废得不堪再作战了,我们就把他们收容在金盒子里作长期的休养。
我八岁的那一年,父亲退休了。
他要带哥哥北上住些日子,叫母亲先带我南归故里。
这突如其来的分别,真给我们兄妹十二分的不快。
我们觉得难以割舍的还有那惟一的金盒子,与那整套的《封神榜》香烟片。
它们究竟该托付给谁呢?两人经过一天的商议,还是哥哥慷慨地说:“金盒子还是交给你保管吧!我到北平以后,爸爸一定会给我买许多玩意儿的!”金盒子被我带回故乡。
在故乡寂寞的岁月里,童稚的心,已渐渐感到孤独。
幸得我已经慢慢了解《封神榜》香烟片背后的故事说明了。
我又用烂泥把那些伤兵一个个修补起来。
我写信告诉哥哥说金盒子是我寂寞中惟一的良伴,他的回信充满了同情与思念。
他说:明年春天回来时给我带许许多多好东西,使我们的金盒子更丰富起来。
琦君简介
琦君简介琦君,女。
1916年7月24日生。
浙江永嘉县人。
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著作《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
中文名:潘希真别名:琦君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温州的瓯海瞿溪镇出生日期:1916年7月24日逝世日期:2006年6月7日代表作品:《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人物简介】琦君(1916-2006),原名潘希真。
现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大家。
1916年7月24日生于浙江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
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簪》《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
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
【作品评价】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
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
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
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
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
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
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
简述琦君的散文
简述琦君的散文(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琦君的散文简述2.琦君散文的特点3.琦君散文的影响篇1正文一、琦君的散文简述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散文家。
她的作品以抒情、优美的文字,讲述生活中的点滴,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她的散文创作生涯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作品以小说为主,后来逐渐转向散文创作。
二、琦君散文的特点琦君的散文以情感真挚、文字优美、富有哲理和人文关怀为特点。
她的作品常常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对亲情的感悟和思考。
同时,她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作品中也常常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三、琦君散文的影响琦君的散文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被广泛阅读,被评论家们赞誉为“具有优美情感的散文家”。
她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总的来说,琦君的散文以其独特的情感、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考,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2 目录2.琦君散文的特点3.琦君散文的影响篇2正文一、琦君的散文简述琦君,原名胡慧玉,1916年出生于浙江温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散文家。
她的散文作品以其清新自然、深情饱满、富有哲理而备受读者喜爱。
她的散文主题多样,从个人情感到社会现象,从自然景观到历史文化,都表现出了她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二、琦君散文的特点1.抒情与写实并重。
琦君的散文中既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有对现实生活的写实描绘。
她擅长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2.融合文化元素。
琦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解和尊重,她的散文作品常常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视角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底蕴。
3.深入浅出。
琦君的散文深入浅出,对复杂的观点和问题有着清晰的解释和阐述,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三、琦君散文的影响琦君的散文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做出了贡献。
琦君散文集
• 6.琦君在散文集《玻璃笔》小序中写道:“人生七十才开始.”琦 君旅美时期的散文创作,是她在台湾丰厚的散文创作之后,在美国 的异域人生再起步,她不愧是个“勤奋的握笔人”.琦君以散文创 作实践其“抑恶扬善、爱生惜福”的文学创作思想与人生主张, 尽管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她以生命夕阳之余晖,播撒爱的情感 与人生智慧的种子,温暖着东西方不同地域读者的心田.
• 7.“下雨天,真好.”琦君作品中有一篇使人向往雨天的文章.喜欢 听见“滴答答”的声音.心跳似乎也跟着雨滴的敲击“砰砰”的 响着.有时候静静的夜里,还会有水滴落入水中清晰的声响---“啪嗒…”长长的回音,像深深的石洞里的滴水声.随着波纹四散. 回荡波纹的柔美… 那一场春雨带来了生气…淡淡香气馨人为更 美的香气留下伏笔.
• 3.正原“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 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 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 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 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 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 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因。
• 2.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 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 是故乡明”如出一《课子记》,她嫌她先生对儿子太苛,“谁知轮到自己教他,竟比他爸更容 易动火”,写做爸爸的辅导儿子功课时一下子叫“乖儿子”,一下子骂“笨东西”,声态笑貌, 跃然纸上,像一幅家庭生活画,一出富有诗趣的小喜剧.通篇作品生气盎然、真实,真是使人 神游而意会的好作品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 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பைடு நூலகம்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 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 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 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课子记》, 她嫌她先生对儿子太苛,“谁知轮到自己教他,竟比他爸更容易动火”,写做爸爸的辅导儿子 功课时一下子叫“乖儿子”,一下子骂“笨东西”,声态笑貌,跃然纸上,像一幅家庭生活画, 一出富有诗趣的小喜剧.通篇作品生气盎然、真实,真是使人神游而意会的好作品
琦君的童仙伯伯读后感
琦君的童仙伯伯读后感读后感一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琦君写的《童仙伯伯》。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啊,我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温暖和神秘的世界。
童仙伯伯这个人物,一出场就抓住了我的心。
他那神奇的本事,还有对孩子们的好,都让我特别羡慕。
你看,他能给孩子们变出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就好像他有一个装满惊喜的百宝袋。
而且他还那么有耐心,陪着孩子们一起玩耍,听他们说话,一点儿都不觉得烦。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也特别希望能有这样一个神奇又亲切的长辈在身边。
琦君的文字啊,特别生动,就好像她把那些画面直接摆在了我眼前。
我能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能感受到他们的快乐。
童仙伯伯不仅仅是个会变戏法的人,更是孩子们心灵的守护者。
读完这篇文章,我心里暖暖的。
它让我明白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那些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快乐的人,是多么珍贵。
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因为他们就是我生活中的“童仙伯伯”。
哎呀,不知道你们读了这篇文章是什么感受,反正我是被深深打动啦!读后感二亲人们,我刚读完琦君的《童仙伯伯》,心里那叫一个有感触!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被童仙伯伯的形象吸引住啦。
他就像是从童话故事里走出来的人物,充满了魔力。
我一直在想,要是我能碰到这样的伯伯,那该有多好!童仙伯伯对孩子们的爱,那是真真切切的。
他不是那种光嘴上说说的,而是用实际行动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
比如说,他给孩子们的那些小礼物,虽然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但每一个都包含着他的心意。
还有啊,他陪着孩子们一起度过的那些时光,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日子,简单却特别快乐。
琦君写的这个故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就是这些小事,让我觉得特别亲切,特别贴近生活。
就好像她在跟我讲我们身边的故事一样。
读完以后,我觉得童仙伯伯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孩子们的童年。
也让我懂得了,我们要珍惜那些给我们带来美好回忆的人。
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想去读一读这篇《童仙伯伯》啦?。
琦君的童仙伯伯读后感
琦君的童仙伯伯读后感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我最近读了琦君的《童仙伯伯》,真的是感触良多呢!刚开始读的时候,就被那充满童趣的文字给吸引住啦。
童仙伯伯在琦君的笔下,是那么神秘又亲切。
他好像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让孩子们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
童仙伯伯带着孩子们玩耍,给他们讲故事,那些故事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
我都能想象到孩子们围在他身边,眼睛里满是好奇和期待的样子,太可爱啦!而且啊,童仙伯伯还特别善良和有耐心。
不管孩子们有多调皮捣蛋,他总是笑呵呵的,从不生气。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身边那些温柔的长辈们,他们也是这样包容着我们的小任性。
读着读着,我心里暖暖的,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真希望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像童仙伯伯这样的人,那该有多好呀!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琦君的《童仙伯伯》,这可真是一本让人心里甜滋滋的书哟!你们知道吗?当我翻开这本书,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充满魔法的世界。
童仙伯伯一出场,就带着一股神秘的气息,可把我好奇坏啦!随着故事的展开,我发现童仙伯伯不仅神秘,还特别有趣。
他能想出各种各样好玩的点子,带着孩子们尽情地嬉戏。
那场面,光是想想就觉得热闹极了!而且呀,童仙伯伯还特别懂孩子们的心。
当孩子们有烦恼的时候,他总是能轻轻拍拍他们的肩膀,说上几句贴心的话,烦恼就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这让我好羡慕那些孩子,能有这样一位知心的伯伯。
读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想,如果我的童年也有这样一位童仙伯伯,那我的回忆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
不过没关系,现在我能在琦君的文字里感受这份美好,也很棒啦!怎么样,小伙伴们,你们是不是也想去认识一下这位神奇的童仙伯伯呢?。
琦君散文《小时候》赏析
琦君散文《小时候》赏析我经常看一些小说或者军事类的书,认为散文很枯燥。
但是我看了琦君奶奶写的《小时候》这本散文书时,我才发现散文并没有那么枯燥,而是非常有意思。
刚刚开始读第一章我就大声的对妈妈说:“好书、好书,实在是好书!”妈妈听我这样说,以为我发疯了,就没当回事,但是我是一次又一次这么说,妈妈有点相信了,便对我说:“等你把这本书看完了,让我看看吧,我看看到底是好看还是不好看。
”听罢,便答应了。
透过平实而温馨的笔触,看到那平实背后着实温柔而又淡然的笔触。
却不明白,她如何能用如此淡然的语气描述自己生活中的冷酷和不幸。
或许,被记录的只有幸福和快乐,留在现实中的确是冷酷和不幸。
在哥哥死了的悲伤日子里,小小的琦君咽着哥哥送来的饼干,只觉得没有什么味道,却让人感到万分的辛酸和苦楚。
她用童稚的眼光去看世界,一切便都成了美好,缺少父亲的关爱不要紧,面对二妈对爱好的阻遏也没事,她的童年有母亲的慈祥与关爱,这就足以让所有的苦化作甜。
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的。
琦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却又如何的善良而执着。
琦君始终沉浸在自己与母亲和小伙伴共同度过的快乐时光中,当她忆起母亲的美好,善良,回想起母亲的不易和坚强,以及最后的逝去,还不知会洒落几串泪珠。
人,总是不愿面对没有温度的事实,但事实就在你眼前。
希望能像琦君一样,永远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不要醒来,永远是那个不谙世事,永远有天真童稚眼光的孩子。
她却已经长大,已走过了那段时光。
轻轻地拂过岁月的脸庞,却听见他那声低沉的叹息。
琦君以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营造了一个只属于她的艺术世界。
我想,在琦君看似欢乐的童年之梦中,定蕴含了不少无奈与辛酸。
也许,当回首往事时,会惊奇的发现,有些事,早该看开,早已看开。
如今我的妈妈也在看这本书,他有时还会和我一样说:“好书、好书,实在是好书!”他有时还会跟我一起交流书中的一些内容。
童闲仙伯伯观后感
童闲仙伯伯观后感
《童仙伯伯》是一篇,其作者是琦君。
琦君的散文,文风细腻温婉、质朴动人,以回忆性的笔触表达对故乡山水的浓浓眷恋,对父母、师长,挚友的深沉怀念。
《童仙伯伯》描写了一位菩萨一般、心肠慈悲、不争不抢的老人。
他说自己是个考不中秀才的老童生,年纪大了就变得像神仙一般,因此自称“童仙”。
读完这篇散文,我感触颇深。
在作者的笔墨下,我看到了一位心地善良、葆有童真的和蔼老人。
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我们很容易被灯红酒绿的繁华迷住眼睛,渐渐忘记自己的初心,过着并不开心的生活,更有甚者,抛弃了道德,逾越了底线。
每每看到“不劝阻跳楼的人,反而围观起哄”这些相类似的新闻,我都感到非常难过,总是要再读读《童仙伯伯》,感受着作者笔下那个可爱善良的“童仙”。
《童仙伯伯》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总是能够从文中那个可爱机灵的“我”获得乐趣。
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非常丰满。
正是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影响着我的价值观、人生观。
这是一篇值得反复品读欣赏的好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仙童
端午节又过了。
想起幼年时在故乡,有一年闰五月,几个乡的乡长联合举办庆祝端午节的活动,热闹非凡。
我由老长工阿荣伯牵着到邻村看比龙船更好玩的抬阁。
那是一条大大的平头船,船上是张灯结彩的亭台楼阁。
高高的楼顶上竖着一根木柱,上面挂着一块木板,木板上骑着一个小孩,红袄绿裤,圆嘟嘟的脸上搽了厚厚的胭脂粉。
鼻梁正中一点红珠点,头顶一根冲天小辫子。
阿荣伯说那是小仙童,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扮的。
五月的骄阳晒着他,他一定被晒得浑身火烫吧!我抬头看不出他是不是满脸汗水,也看不清他是男孩还是女孩。
阿荣伯说当然是男孩,女孩哪有资格高高挂在上面呢?
船在微微地摇摆,小仙童也在空中荡来荡去。
我们小孩子都在抬头看他,他张开双手向我们摇,我不知道他这样被挂着,是快乐还是生气呢?过一段时间,船主用长长的铁叉,叉两个带皮的荸荠,伸上去给他。
他双手接过去,像宝贝似的塞在嘴里啃。
阿荣伯说那是他解渴充饥的。
我问:“那怎么够呢?”阿荣伯说:“吃多了要撒尿拉屎不行啊!”我问他:“妈妈为什么让他这样挂在上面晒太阳呢?”阿荣伯说“挂一天就有一块银元哪。
”我听了不由得喉头哽咽,好像那个高高挂着的、又渴又饿的孩子就是我自己。
我紧紧捏着阿荣伯的手,带哭声地说:“我不要看了,我要回家。
”阿荣伯叹口气说:“不看也好。
你这回该知道世间穷苦的人有多少,以后吃香喷喷的白米饭,就不要再嫌没有中段黄鱼啦!”
我一路抹着眼泪回家,也不知自己为什么这样伤心。
回到家里,把那个高吊在空中的小男孩啃带皮荸荠的情形讲给母亲听。
母亲拉起衣角抹去我的眼泪,紧紧搂着我,轻声地说:“你不要哭,我舍不得让你去扮小仙童的。
”我说:“妈妈,他妈妈为什么那么狠心呢?”母亲说:“哪个妈妈不疼儿女,但是他家穷,挣一块银元就好买一担谷子了。
你要记住,世间穷苦的人很多,总要多多想到他们啊!”
从那以后,每回吃香喷喷的白米饭时,就会想起阿荣伯和母亲的话,想起小仙童啃荸荠的样子。
每回当母亲把我打扮起来,上街或看亲友时,我也会想起穿红袄绿裤的小仙童,因为妈妈也喜欢给我穿红袄绿裤,觉得自己是多么幸福。
长大以后,小仙童啃荸荠的迫切神情,一直浮现心头。
在上海求学时,写信给母亲,总禀告她我虽然身处十里洋场的大都市,却时时记住母亲的教诲,知道节俭自爱。
我也牢记大学恩师教诲我的诗句:“但愿此心春常在,须知世上苦人多。
”
那个高挂在空中,烈日下荡来荡去的小仙童,不就是一个苦人儿吗?他那时与我正是一样大小的孩子。
我有慈爱的双亲呵护,长大成人,而他究竟如何呢?如仍健在的话,也已逾七十高龄了。
但愿他的一生,也是一帆风顺。
半个世纪过去了,天涯海角,他究竟在何处呢?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