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和程颢境界论的比较

合集下载

宋代七大哲学家

宋代七大哲学家

宋代七大哲学家中国宋代期间的程颢、程颐、张载、王安石、朱熹、陆九渊、王守仁七人,在哲学上有杰出的成就。

1.程颢(1032~1085年):河南伊川人,字伯淳,号明道。

宋明“理学”奠基者,其著作收入《二程全书》。

程颢与弟程颐提出了以“理”为中心观念的唯心主义体系,把世界的根源归结为“理”,也叫“天理”。

认为封建纲常伦理是永恒的绝对的真理,是世界唯一根源,是先天存在于人们心中的。

反对心外还有最根本的自然之天,表现出了他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2.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号叔川。

•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著作收入《二程全书》。

认为人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心中之知,要通过一件一件事去“悟”得自己心中之知。

其哲学思想是客观的唯心主义。

二程肯定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事物是有变化的,但是他们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没有发展的循环运动,是由神灵推动的,这是宣扬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在认识论上,认为人心中本来有知,于心上反省内求,便可以认识一切真理,属于唯心主义的唯物论。

3.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郿县人。

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

“关学”的创立人,《正蒙》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

他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气,气是宇宙的本体,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聚散状态。

肯定事物都是矛盾的,认为没有对立的两面,就没有统一的物体。

在认识论上,认为人的认识首先要靠感觉器官,而感觉的来源是物质世界,强调认识必须穷究万物之理,理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王安石(1021~1086年):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字介甫。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使用的基本范畴是“五行”和道。

认为天地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五行是五种运动着的元素,各有自己的属性。

道是高于五行的物质范畴,是物质运动的规律,他还认为万物变化的原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和对立斗争。

提出了新陈代谢的观点。

张载与二程的关系__张载的本体论内容

张载与二程的关系__张载的本体论内容

张载与二程的关系__张载的本体论内容张载和二程的关系还是比较亲密的,这不仅得益于他们的亲戚关系,也得益于对他们对学问共同的钻研和探索。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载与二程的关系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张载与二程的关系张载和二程的关系还是比较亲密的,这不仅得益于他们的亲戚关系,也得益于对他们对学问共同的钻研和探索。

说起他们的关系,我们就要来看一下他们的生平情况了。

张载出生于1020年,是凤翔郿县即现今的陕西眉县横渠镇人,而程颐和程颢都是洛阳伊川即现在的河南洛阳伊川县人,其中程颢生于1032年,程颢比他要小一岁,生于1033年。

从年龄上说,张载比二程大了十几岁,而且他们也不是一个地方的人。

但是其实张载是二程的表叔,虽然关系并不是非常紧密,但是也算是亲戚了。

而说起他们三人在思想上的交流,那就要说到1057年张载赴京赶考的事情了。

在那一年,三十八岁的张载来到北宋的都城汴京参加科举考试。

他和另外两位大文豪苏轼和苏辙一起考取了进士。

在候诏待命的时候,受到了当时的宰相张文彦的赏识,让他在相国寺开课讲授《周易》。

在这个过程中,他偶然遇到了程颐程颢两兄弟,虽然年纪比他们要大很多,他还是虚心向他们求教,这使他受益匪浅。

张载的本体论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各方面都飞速发展的时期。

而在思想方面,一直占据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学思想产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被称为新儒学的“理学”思想体系。

而理学的创立者就是被称为“北宋五子”的著名思想家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兄弟以及张载。

其中张载是这些人中是最用于“创道”的人。

他在结合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首先是关于世界万物构成的理论。

这个理论的主要含义是:凡事可以描述出来的事物都是确实存在的,凡事存在的东西都是有形态的,而有形态的东西则都是由气所构成的。

而这个气则是物质唯一的组成形式,也就是说事物的基本组成是物。

同时也强调存在的根本是物质,因此张载的这一理论从本质上来就是属于唯物主义的学说。

程颢对儒家境界论的提升及其意义

程颢对儒家境界论的提升及其意义

-思想文化-程C对儒家境界论的提升及其意义□魏孔孟之后,程颖、程颐创立了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以明道为目标、以成德成圣为目的的理学体系,基于对二程兄弟思想近似性的判定,往往将其统纳为一体进行定位和传播’自牟宗三、冯友兰始逐渐重视二程思想差异性的研究,中国哲学研究界日益形成了对二程进行分化式研究的局面,然从总体上来看,对程颖的专门研究尚嫌不足。

大程对传统儒学的推进和对后世理学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从境界的意义上把握程颖哲学对于深入理解其哲学总体特征和明确其问题指向具有重要意义。

从整个儒学史来看,他对传统儒学境界论的理论建构与践行展现出鲜明的新特点。

活泼而有生气明道心态活泼,为学教书不主强背。

他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解释经典之时,也颇有独特之处。

谢良佐说“明道先生善言诗,他又浑不曾章解句释,但优游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处。

”又说:“伯淳常谈诗,并不下一字训诂,有时只转却一两字,点掇地念过,便教人省悟不只谈诗时如此,讲论《论语》《孟子》《易传》《中庸》亦然’如在解释《中庸》时言:“2纯亦不已’,天德也”。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三月不违仁’之气象也。

又其次,2则日月至焉'者矣J以天德解说“纯亦不已”,以“三月不违仁”之气象说“造次必如是,颠沛必于是”’这些都文字简约,语气活泼’一天看见火边烧汤瓶,便指之曰:“此便是阴阳消长之义”。

他眉目清峻,语声铿然,讲话活波无呆气。

文字简洁明了,很有启发性。

伊川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J两人比较起来,伊川的语言显得较为呆滞。

但是朱熹并不欣赏明道这种讲话的方式,他曾批评说“明道言语浑沦J又说:“说话极好,只是说得太广,学者难入。

”甚至批评明道这种语言教学方式:“程门高弟如谢上蔡、游定夫、杨龟山辈下梢皆入禅学去,必是程先生当初说得高了,他们只睥见上一截,少下面着实工夫,故流弊至此J其实从另一侧26涛面来看,朱熹所说的“浑沦”、“高”都是指明道说话时文字简略、义理圆融的现象。

张载与程颐易学比较

张载与程颐易学比较
02
张载的思想背景主要受到儒家思 想的影响,同时也有一些道家和 佛家思想的痕迹。
张载易学的核心观点
张载易学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易即万物:张载认为易是一种普遍规律 ,适用于宇宙万物,任何事物都可以从 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变化即易:张载认为变化是永不停息的 ,而这种变化正是易的核心。
乾坤即是易:张载认为乾坤两卦是《周 易》的核心,代表着阴阳两种力量,也 是宇宙万物生成与变化的根源。
程颐易学的核心观点
易有太极
阴阳动静
五行生克
程颐认为“易有太极”,即宇宙万物 都是由阴阳二气所构成,阴阳二气相 互作用、相互转化,形成了丰富多彩 的世界。
程颐认为阴阳二气是不断运动、变化 的,这种运动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他 认为阳动阴静,阳主动,阴主静,阴 阳动静相互作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 运动和变化。
程颐认为五行(金、木、水、火、土 )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相 生相克的关系是宇宙万物运动和变化 的规律。他认为五行相生则万物生长 ,五行相克则万物消亡。
03
张载与程颐易学的比较分析
义理与象数的比较
总结词
张载注重义理,程颐偏重象数。
详细描述
张载的易学研究重心在于阐释《易》的义理,强调对《易》之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以明人事之理,达到修齐治平 的目的。程颐的易学则偏重于象数的研究,认为象数是《易》之根本,对《易》的象数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理解, 以窥探天地之秘。
现代人对张载与程颐易学的评价
高度评价其历史地位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张载和程颐的易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 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易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肯定其学术价值
现代学者认为,张载和程颐的易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 值,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 张载程颢程颐

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 张载程颢程颐

“天秩”的体现。在这里,张载把当时社会统治阶
级认可的社会规范作为天地之性的实质内容了。
6
• 三、关于“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 关系
• 张载认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既有区别,又相
统一,人人都有双重人性。张载人性论的目的也
在于使人们对生活欲望实行自我控制,而按即定
的社会规范行事,从而有利于稳定正常的社会生
载认为,人具备“天地之性”,而且人的天地之
性是至善的,
3
• 同时,人们又具备“气质之性”,它有善的一
面,也有恶的一面。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两重 人性,作为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君子”,应 当善于自我反省,从而清除自己的“气质之性 ”而保存“天地之性”。
4
• 一、关于“气质之性”:
• 张载指出,所谓气质之性有以下几个特点:
• 第四,既然“民吾同胞”,家庭伦理关系就完全适用于社
会了。
16
• 张载的这种社会思想,一方面接近于墨子的“兼 爱”的社会理想,同时又接近于耶酥的社会理想 。他的使社会关系建立在普遍的人类之爱的基础 之上的思想是光辉灿烂的,然而在阶级社会里, 这永远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17
神及肉刑控制人们的行为。
• 在鬼神的问题上,张载承认了鬼神的存在,并认
为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
• 此外,张载还主张恢复肉刑。
11
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
• 张载关于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的思想是对其社会规范 理论的具体化。 • 一、关于处世态度 • 张载认为,人们处世当以仁人君子为楷模。
• 首先,他认为君子处世要寡欲。
• 张载认为,仁、义、礼、智、信即是天理的主要内容。五常之 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互相依存的关系,而其核心是 “仁”,智和信则是实现仁、义、礼的保证。

张载气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圣人观之比较

张载气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圣人观之比较

张载气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圣人观之比较
聂民玉;李同辉
【期刊名称】《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05)003
【摘要】宋明道学的三大主要流派:张载气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他们都有成贤成圣的愿望,有对"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境界的追求.但三者在圣人的境界层次上,在成圣的途径以及在成圣的难易程度上,又有所不同.同时,只有陆王新学才把圣人的神秘面纱揭掉,一步一步把圣人拉回到现实中来,到王门后学诸如王艮等人那里,"满街都是圣人"的观念,把这种趋势推到极致.
【总页数】3页(P7-9)
【作者】聂民玉;李同辉
【作者单位】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河北,保定,071000;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河北,保定,0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1
【相关文献】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道德修养论比较 [J], 高海霞
2.“革欲复理”、“剥落物欲”与“理在欲中”——朱熹理学、陆王心学与明清实学理欲观之比较 [J], 杨华祥
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交锋 [J], 青子衿
4.唐君毅与当代气学——以张载气学性格之论辩为核心 [J], 王雪卿;
5.张载关学与程朱理学的关系及张载关学的继承诸问题 [J], 蔺恩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明清初时期理学:程颢,程颐,朱熹,张载,陆九渊,王阳明

宋明清初时期理学:程颢,程颐,朱熹,张载,陆九渊,王阳明

宋明清初时期理学:程颢,程颐,朱熹,张载,陆九渊,王阳明美丽大方齐梦婷发布时间:18-12-2716:51大家好,我是齐梦婷,今天来和大家聊聊宋明清初时期理学。

中国社会到了宋代以后,儒学得到复兴,其以理学的形式出现,并再次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理学的应运而生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它既承续了儒学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资料。

是唐朝三教融合、渗透基础上培育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术思想。

理学又称道学,在儒学的框架内渗透着道教的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思想以及佛教的思辨哲学。

它以讨论天道性命为中心,宣扬“存天理,灭人欲”,摈弃了佛、道的“出世”形式,坚持纲常名教。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伦理教化才能纯化社会风气,也只有在伦理关系中才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理想人格。

理学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哲学。

主要流派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都以“理”为最高范畴,故称“程朱理学”,陆王都以“心”为最高范畴,故称“陆王心学”,这两派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上都有分歧,但仍属正统理学内部的争论。

另外,还有反理学的流派以及唯物主义流派。

宋代的陈亮、叶适,明代的王延相等属于反理学流派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主要是唯物主义的。

现选择几个影响重大的哲学家加以简要的介绍。

程颢、程颐程氏两兄弟可谓正统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提出“天理”的概念,以“理”作为世界的本体。

认为天理是人力无法抗拒的神秘的必然性,是客观的精神实体。

天理中“百理具备”,但最主要的是恒常不变的君臣、父子等纲常之理。

“礼即是理也”,所以,理就自然应当成为封建伦理的最高尺度。

二程用“形而七”与“形而下”来区分理与气、道与器,论证阴阳之气,万物化生皆由道的运动变化所致,而道的本源则出于“理”。

他们从天道观进一步推演出人性论,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察之性,表现为天理和人欲、道心和人心。

“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所以“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他们鼓吹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国学经典 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1)

国学经典 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1)

国学经典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1)过去学术界在对宋明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的研究中,一种观点认为,二程哲学没有什么分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二程哲学有同有异,存在着区别,但未注意探讨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即二程哲学由相同到相异的转化,因此不能说明程颐思想前后的矛盾之处。

此外,过去学术界及历史上对二程与朱熹一派关系的研究比较透彻,但未注意研究二程与陆王心学一派的关系,尤其未注意联系二程哲学的同异变化来论述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

本文试就上述问题作一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二程哲学的同异变化程颢、程颐哲学的相同处是主要的,尤其在元丰八年(1085)程颢逝世以前。

二程哲学的最大相同是程颢、程颐共同创立了天理论的哲学体系,这对中国哲学及宋明理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后世理学或以性为理、或以心为理的不同流派,都从二程天理论的哲学体系里吸取其基本的思想理论,在二程天理论哲学体系的基础上,或加以继承、发展,或加以扬弃、创新,都没有脱离天理论的价值思想体系。

这说明二程作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其哲学的相同方面是主要的和基本的。

然而,二程哲学又存在着相异处。

这个相异处主要表现在程颢的融通合一、守约内求与程颐的体用二分、知识积累、内外结合之间的差异。

这不仅体现为程颢的心一元论哲学与程颐体用二分哲学之间的矛盾,而且表现为程颐后期思想与前期思想的矛盾,正由于程颐后期思想发生了变化,倾向于体用二分,才与程颢及自己早期所持的心学观点产生矛盾。

(一)心、性、理为一程颢以及程颐早期均持心、性、理为一的心学观点。

程颐指出:“心即性也。

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

”(《程氏遗书》卷十八)认为心性相通为一。

程颢在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时,提出了“性无内外”的思想。

其性即指心,性无内外也就是心无内外,取消主观与客观的差别,把客观归之于主观。

对此,朱熹指出,程颢所谓“定性”中的性即是心。

他说:“‘定性’字,说得也诧异。

张载及关学的历史地位、精神境界和人格节操

张载及关学的历史地位、精神境界和人格节操

研 究
论,认为儒家的“先王之教”“仁义之道”有其远较佛教更为久远的传授系统,其目的旨在说明儒学才
是中国思想的正宗文脉。“道统”论不失为反佛的一个有力的武器,在理论上也大体勾勒出儒家的核
心思想是“仁义之道”,这对恢复儒家传统有重要的价值。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正如有学者所说,其
“有强烈的宗派性和排他性,漠视儒释道三教共弘的事实,甚至也未能公正界定思孟学派之外的儒家 各派的历史价值”b。建立新的足以与佛老相抗衡的思想体系的任务,落到了宋儒的身上。而在北宋,
曾访诸释老而后归之于儒的。后又与二程“论道学之要”,对儒学更有充分的自信,说:“吾道自足,何 必旁求!”g但张载对儒学不仅仅是“继承”,而是“勇于造道”h,他深刻反思了秦汉以来儒学“知人 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之“大蔽”i,没有走以注疏为主的汉唐经学之路,而是主要通过 对《易》《论》《孟》《庸》“俯而读,仰而思”j的艰苦力学,遂直接向先秦孔孟“内圣外王”的义理之
学回归。他接受并阐发了秦汉以来易的宇宙论架构、孔子的礼论和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中庸》
的“道性”论和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论,沿着孔曾思孟的路子以求其“自得”,建立了“以易为 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k的“贯性与天道合一”l的思想体系。
a 李翱:《去佛斋论》,沈寿民:《闲道录》(卷三),清雍正刻本。 b 冯天瑜、邓建华、彭池编著:《中国学术流变》(序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页。 c 张载:《正蒙》,《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8页。 d 张载:《正蒙》,《张载集》,第8页。 e 张载:《张载集》,第320页。 f 冯从吾:《关学编》,《冯从吾集》(卷二十一),刘学智、孙学功点校整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15页。 g 冯从吾:《关学编》,《冯从吾集》(卷二十一),刘学智、孙学功点校整理,第415页。 h 黄宗羲:《宋元学案》(卷首),全祖望补修,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页。 i 朱轼:《康熙五十八年本张子全书序》,《张载集》(附录),第396页。 j 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张载集》(附录),第383页。 k 朱轼:《康熙五十八年本张子全书序》,《张载集》(附录),第396页。 l 张载:《正蒙》,《张载集》,第20页。

张载的本体论

张载的本体论

张载的本体论张载的本体论在宋代的理学家中,张载的地位仅稍次于朱熹和程颢、程颐,⽽朱熹和⼆程,都⾮常尊重张载这个前辈。

这⼀批理学家共同的⼯作,⽆⾮就是把社会秩序及道德的要求神圣化,把这些与天联系起来;或者说,⽤天的权威性来强化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威严。

现代的学者们,哲学⼯作者们,在赞赏的就是理学家们把天与⼈这两个领域的事物予以打通,联为⼀体。

他们认为,这就是哲学的最⾼境界,⽽宋明理学,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峰。

为了把天与⼈联系在⼀起,理学家就都建⽴起⾃⼰的本体论,即设定和论证了⼀个抽象⽞虚的宇宙之本体。

须知,现代中国的哲学⼯作者,全是西⽅哲学的忠实信徒,或者说是西⽅哲学的俘虏。

在他们的头脑中,西⽅哲学就是唯⼀的哲学,西⽅哲学的标准,也就是哲学的唯⼀标准。

按照这样的思维⽅式,必须有本体论,才能算是哲学。

宋明理学有其本体论,所以也就是真正的哲学。

张载的本体论,似乎就是“⽓”的⼀元论。

⾃然要注意,张载的⽓已是⼀个哲学概念,⼀个抽象的概念,不可认作我们现在所说的空⽓。

不过张载的⽓,⼜与“太虚”密切联系在⼀起。

张载说过“太虚即⽓”,在太虚之中,充满着⽓,没有绝对的虚空。

也可以说,太虚是虚空,但它只是哲学推论中⽓的处所,⽓所以凸显出来的背景。

为什么张载要设⽴太虚这个概念,可能他觉得⽓这个概念实的味道太重,不够抽象。

⽽中国哲学早就有“太极”的概念,张载之前的周敦颐就有“⽆极⽽太极”的说法。

⽆极⽽太极,真的颇具哲学味。

于是,张载借⽤了《内经·天元纪⼤论》中“太虚寥廓,肇基化元”⼀语的“太虚”⼀词,作为⼀个哲学基本概念。

既然已出现了“太虚”这个概念,太虚就成了位于⽓之上的哲学范畴,成了宇宙万物之本原。

⽆论怎么说太虚中充满了⽓,但⽆法说太虚直接就是⽓,完全等同于⽓。

总之,太虚⽐⽓更具哲学味。

太虚中充满了⽓,这个⽓在相当意义上还只是⼀个抽象概念。

但这个⽓不是静⽌的,死的。

张载说:“⽓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息,《易》所谓‘絪緼’,庄⽣所谓‘⽣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评价...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评价...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评价...林乐昌 2016年05月12日08:26 来源:光明日报张载画像于佑任手书“横渠四句”资料图片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是北宋理学创立者之一,也是关学宗师。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评价张载之学在中国儒学史上的地位,称其“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

张载为后世留下的思想文化遗产相当丰富。

其中,最具特色并能为中华民族留下永久记忆的是:“尊礼贵德”的人文价值、“横渠四句”的太平理念、“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这些遗产是张载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大贡献,在现代社会仍能发挥积极作用。

“尊礼贵德”的人文价值《宋史》张载本传以“尊礼贵德”评价张载之学,可看作对张载伦理学主题的概括。

张载伦理学由礼论和德论构成。

礼论,属于张载伦理学的“规范伦理”。

对于个体修养,他主张“知礼成性”“以礼成德”;对于教育内容,他主张“以礼为教”;对于社会风气,他主张“用礼成俗”。

作为规范伦理原则,“礼”不仅是实现德性价值的途径,其本身也具有道德价值意义。

德论,属于张载伦理学的“德性伦理”。

张载既教人以“礼”,又教人以“德”。

“尊礼贵德”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主要是“礼”“仁”“孝”。

在张载看来,由“礼”“仁”“孝”构成的人文价值系统,应成为奠定社会秩序的精神基础。

“礼”的价值意义已如上述,而“仁”“孝”伦理原则的价值意义,在张载《西铭》这一千古名篇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孔子早就提出“仁”“孝”观念。

与早期儒家有所不同,《西铭》是基于宇宙根源(所谓“乾父坤母”)说“仁”“孝”,其新意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扩大了“仁”的实践范围。

《西铭》提出“民胞物与”的理念,意味着从限于人类说仁爱转变为不限于人类说仁爱。

二是扩大了“孝”的实践范围。

《西铭》在肯定孝敬生身父母的同时,还把孝行扩大到人类对天地父母的尊崇和敬畏,使“孝”成为信仰的一个重要维度。

程颢、张载论性及其分歧——以《定性书》为切入点

程颢、张载论性及其分歧——以《定性书》为切入点

程颢、张载论性及其分歧——以《定性书》为切入点田芳【摘要】[摘要]依学理而论,张载论性基于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二分的理论前提。

然而,程颢在人性问题上乃是典型的“性一元论”者。

由是观之,张程二人在人性理论上存在重大的分歧,因此而导发的“定性”问题——性之本体与定性功夫便凸显而出。

两人关于“定性”的讨论主要集中敞显于《定性书》之中。

《定性书》中表明了程颢坚守性本一源,无有内外,无需定性,并且依此回应了张载性出二源,累于外物,须有定性功夫的观点。

【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13)003【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张载;程颢;定性书;人性论张载(号横渠先生)修书于程颢(号明道先生),询问如何才能摆脱物欲的侵扰达到“性”的“定”——“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如?”①结合张载一贯的哲学思想,其问题实质就是:如何从实然经验层面的“气质之性”归返或者说超越到人性之本根的“天地之性”?然而程颢在给张载的回信中却大谈特书性的本然状态——性之本体,如:“所谓定者,定亦动,定亦静,无内外,无将迎。

”①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对称”的问答呢?甚至给读者的感觉是“答非所问”。

是不是程颢误解张载修书询问的意图,未能仔细品读体味张载之信以致误读错解张载之意?其实不然。

因为程颢在回信中非常精练地概括出了张载的问题,又岂能不知张载所问之意图呢!出现这种状况的关键在于程颢认为自己与张载对性的认识有着“根源性”的分歧——他们对本性(性之本体)的理解已经走向了两条不同的路径。

因此,面对张载的询问,程颢便不可能沿着张载的思维路向去回答。

倘若欲体味程颢未能顺着张载的问题进行回答的苦衷与深意,就必须厘清程颢与张载各自对“性”的界定与认识。

一、程颢论性自古以来,人性之问题是中国哲学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中国哲学中极富思辨性的部分,更是哲人们苦心力索、耗费心智的战场之一。

北宋诸儒当中,程颢论性的学说颇具特色,并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但也素来被认为晦涩难解。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北宋易学,流派丛生,新义迭呈。

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号称北宋“五子”,他们既是著名的哲学家,又是著名的易学家。

周敦颐像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

原名敦实,字茂叔,后避宋英宗讳改名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晚年建书堂于江西庐山莲花峰下,命名濂溪书堂,故后人又称濂溪先生。

曾官郴州郴县令、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国子博士、通判虔州、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等。

神宗熙宁六年病故,赐谥元公,追封汝南伯。

周敦颐学说根植于《周易》,主张以“太极”为理,以“阴阳五行”为气,并以此来解释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成就为宋明道学家解易之先驱,其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和《通书》等。

周敦颐依据《易传》、《中庸》和唐韩愈《原道》,接受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把陈抟《无极图》改变为论证世界本体及其形成发展的《太极图》,提出了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

《通书》的基本思想则是把儒家《中庸》中“诚”的思想融入易学之中,将《中庸》、《论语》等儒家经典中的理学与哲学问题纳入到易学的体系之中,为宋明理学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著作有《通书》、《太极图说》等,后人编有《周元公集》,存诗28首,赋1篇,文4篇,代表作为《爱莲说》。

邵雍画像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少随父邵古徙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布衣疏食,刻苦为学,师李之才,受《河图》《洛书》及象数之学。

后出游河、汾、淮、汉,居洛阳30年,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从游甚密。

数诏不仕,司马光、富弼等为其买地筑宅,名“安乐窝”或“长生洞”,卒谥康节。

邵雍根据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之说,将他创制的伏羲八卦图和文王八卦图,分别定之为先天之学和后天之学。

在其文王八卦图中,又分为文王八卦次序图和文王八卦方位图两种,此两种图式,亦均载人朱熹的《周易本义》中。

简论宋儒一体之仁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以张载、二程、朱子的一体之仁思想为例

简论宋儒一体之仁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以张载、二程、朱子的一体之仁思想为例

论文嘉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论宋儒“一体之仁”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以张载、二程、朱子的“一体之仁”思想为例武汉大学吴根友仁学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儒家学者都是围绕“仁”这一核心观念来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的。

虽然如此,但作为儒家思想阵营的思想家或学者,都或多或少地对仁学思想有新的阐发,进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自在的仁学发展的历史。

值得欣慰的是,当代中国儒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出现了两本自觉以仁为核心观念的新著作∞,体现了当代中国儒学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深化的新趋势。

笔者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99年在哈佛燕京学社做访问研究的时候,时任哈燕社社长的杜维明教授在接见我的一次面谈中曾经问到(原话的大意是):你认为儒学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民主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当时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在今天民主社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现在看来,这一回答未必那么确定,但今天民主社会里更需要儒家的仁学智慧,或者如陈来所说的,更需要儒家“爱的智慧”,我想这一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本文试图以断代思想史的方式,仅择取张载、二程、朱熹四位思想家为例,扼要阐明两宋儒学中“一体之仁”的思想,并试图揭示这一新仁学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所具有的启迪意义。

本文所说的“一体之仁”,是对宋儒“儒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新仁学命题的一种缩写版表达,此一表达在阳明的《传习录》已有先例,@特此说明。

一、张载的“一体之仁”思想一般哲学史及哲学论著的叙述,多将张载看作是北枕宋时代的气论思想家,对其“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的哲学命题更为重视。

这也没有错。

但张载在儒家思想史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则是对“一体之仁”的系统阐发。

这一点,思想史的重视似乎不够。

在《正蒙·天道》篇,张载说:“天道四时行,百物生,无非至教;圣人之动,无非至德,夫何言哉!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无不在也。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而非仁也。

理学中的“气学”的开创者,“关学”的代表人物张载

理学中的“气学”的开创者,“关学”的代表人物张载

理学中的“气学”的开创者,“关学”的代表人物张载张载(1020——1077),唯物主义哲学家,字子厚,原籍河南开封,陕西长安凤翔府郿县横渠人,人称横渠先生,是程颢、程颐的表叔。

张载开创关学,二程是洛学,王安石是新学,苏轼是蜀学。

大家所熟悉的横渠四句,但与《张子语录》有几个字不同。

原句是: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还有一首《芭蕉》诗也很著名,他把佛教意象的芭蕉写成儒家生生不息的象征。

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以随。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张载祖父仕真宗朝,父亲仕仁宗朝,他属干部子弟。

张载少孤自立,无所不学,喜欢谈军事,十八岁上书陕西招讨副使范仲淹,讨论边防问题。

范仲淹却劝他读《中庸》,张载读了《中庸》,认为不够,就去阅读佛教、道家的书籍,也无所得。

他研究天文和医学,最后又回到儒家经典上。

他用力研究《易经》,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嘉佑初年,张载来开封,准备明年的科考。

他很自信,坐在老虎皮上讲《易经》,听众很多。

刚好程颢、程颐也来京师,就去拜访表叔,他们聊了一阵子,张载意识到自己太自信了,二程比他还厉害,于是第二天撤去虎皮,就跟听众说,你们去跟二程学。

仁宗嘉佑二年(1057),张载进士及第。

1057年的科举考试是科举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考官是欧阳修,进士及第的人非常多,出名的有二苏、曾巩、程颢、张载等。

张载最初任祁州司法参军,迁丹州云岩县令,又迁著作佐郎。

英宗末年,签署渭州军事判官公事,协助渭州军帅蔡挺筹划边防事。

熙宁二年冬,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张载入朝,神宗接见了他。

张载谢天子说:“我外官赴召,不知新政所安,愿观察旬月。

”王安石也接见了他,王安石说:“新政的改革,怕的是不能任事的人,为什么要求助于你呢?”张载说:“朝廷将大有为,天下之士愿意追随。

若与人为善,谁敢不尽责!”两人言语不合。

张载任崇文院校书,不久辞职,回家乡讲学。

他终日危坐一室,左右都是书,俯而读,仰而思,有所得就马上记起来,有时半夜起来,点着蜡烛去翻书。

谈北宋儒家心性之辨的特征——以张载、二程为例

谈北宋儒家心性之辨的特征——以张载、二程为例

心不足 以合天心 。 ( 近思 录. ”《 为学》 在本体 意义上 , 即性 , ) 心 圣 人天生心性合一 , 没有气质之性的遮蔽 , 而且圣人具有德行之知 , 这就是知觉主体意义上的心 , 能够 不萌 于见闻。张载把他 的“ 大 其心” 解释为孟子 的尽心 , 尽心知性 就是要 在主体意识 控制之下 实践道德本性 , 也就是做到知行合一 。 () 2 程颢《 定性书》 夫天地之常 , “ 以其心普万物而无 心 ; 圣人 之常 , 以其 情顺 万事 而 无情 ” 程颢 更注 重讲 心 , 心 即理 , 即 , “ 理 心”, 天理本体和人之本心是合 一的 。但在 现实 当中由于气禀 的 作用 , 人有善恶 , 天理和人心不是直接合一 的,理与心一 , “ 而人不能
3在 心 、 、 的关 系上 有“ 性 情 心统性情 ” 心分体 用之说 和
在宋 以前 的传统 儒 家很 少谈 论 心 的 问题 , 即使 孟子 的 “ 四 心” 说也多是具有道德 情感 的含义 , 受佛 教 的心性论 的影 响 , 宋 儒越来越 多的涉及作 为主体性 的心 的讨论 , 有张载 的心统性情之 说, 还有程颐的心分体用之说 。 () 1 张载 “ 合性 与知觉 , 有心之名。 “ ” 心统性情者 也。有形 则 有体, 有体则有情 。发于性则见于情 , 发于情则见于色 , 以类而应 也。 心是性情 的主宰 , 挥着 体验外物 和认识 自我 的作用 , 是 ” 发 性 情 之本 , 情为性的发用。这一 思想后来被 朱熹发展 成为“ 主性 心 情 ” 就更为 突出心 的主体性 的意义 了。 ,
人之心 , 于见 闻之狭 。圣人尽性 , 以见 闻梏其心 ; 止 不 其视天 下 ,
无 一 物 非 我 。孟 子 谓 尽 心 则 知性 知 天 以此 。天 大 无 外 , 有 外 之 故

重新认识张载的历史地位

重新认识张载的历史地位

重新认识张载的历史地位张载,字子厚,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宋代“关学”的创始人,世人称之为“横渠先生”。

史学界对张载的思想及历史地位有着不同认识。

今天,我们站在战略哲学的角度,需要高度重视、重新审视张载的伟大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子厚生于长安。

青年时交好范仲淹,研读儒家六经。

进士及第,拜祁州司法参军,授云岩县令,迁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郎。

辞官归家后讲学于关中,建立“关学”学派。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子厚病逝于临潼,时年58岁,世人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

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

张载继承西周天人合德思想,首次提出“性与天道合一”的战略伦理学思想。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

周人提出“德”的观念,把殷人的“以祖配天”发展成“以德配天”,以德来解释殷周鼎革的正当性。

后世不同派别对此问题众说纷纭,而张载是第一个明确指出“性与天道合一”的大儒。

他从“气一元”的本体论出发,把万物的本原看作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气。

《正蒙·太和》写到:“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为太虚。

”气有两种状态,气散是无形的太虚,气聚则为有形的万物,所以人与自然万物皆“与气同构”“太虚即气”。

张载思想中对天的认识归结为:“神,天德;化,天道。

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己”,从天的自然义中引申出天的“德性”义。

天本无心,人具有天心,所以可以秉承天德。

“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

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

”张载之“天”,由形转化成理,从理又转化成德,最后回归到德性,将“自然之天”和“义理之天”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万物相感”的天道观,这是北宋儒家思想转变的重要一环。

论张载《西铭》中的伦理思想

论张载《西铭》中的伦理思想

论张载《西铭》中的伦理思想张载,字子厚,号曰横渠先生,为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并为“北宋五子”。

其学说远承洙泗正统,近辟佛道异学,以易为出发点,在其“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基础上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新伦理体系,给“秦弊于今未息肩”的时人提供了一条达到孔颜乐处切实可行的途径,世称“关学”。

吕思勉先生在《理学纲要》中赞之云“理学家中,规模阔大,制行坚卓,实无如张子者”。

(P61)张载一生著作颇丰,有《张子正蒙》《经学理窟》《横渠易说》数种,其中影响最大也是最能集中体现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思想的,则非《西铭》莫属。

《西铭》被张载编入《正蒙》第十七篇《乾称》之首,初名《订顽》,与原名《贬愚》的《东铭》同为张载晚年教育警示弟子所作,它扼要的论述了人与宇宙、人与他人的关系,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与价值,人生的理想以及实现他的方法与途径,乃是张载人学理论体系的总纲。

《西铭》全文虽仅二百五十三字,但一经问世,便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反响,对关学乃至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从二程朱熹到王廷相王夫之,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大都对《西铭》作出了高度评价。

如小程说: “《订顽》之言极纯无杂, 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

”(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

陈亮作《西铭说》一文, 开篇便引述伊川《答杨时论西铭书》的大部分文字来强调张载此文的重要性, 更认为“西铭之书,先生之言, 昭如日星”,王夫之则夸赞道《西铭》“辟佛老之邪迷, 挽人心之横流, 真孟子以后所未有也。

”( 《张子正蒙注》第3 15 页)。

二程甚至专以《西铭》开示门人,据《宋元学案》载,神宗元丰己未(1079年),吕大忠,吕大临,吕大均兄弟三人东入洛阳,师事二程,二程便以《西铭》开示其学。

而元丰初年,建州游酢、蔡州谢良佐,南剑州杨时等先后入太学师事二程时,二程同样以《西铭》开示。

虽然我国现代的一些哲学史家若任继愈侯外庐等人对《西铭》稍有訾议,但这还是难以动摇它在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

从《洛阳议论》看张载与二程思想的分歧

从《洛阳议论》看张载与二程思想的分歧

从《洛阳议论》看张载与二程思想的分歧魏涛【摘要】关学和洛学是宋代理学的两大学派.对于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两大学派思想正面交锋的重要文献——《洛阳议论》充分展现了张载与二程之间的理论争鸣.在《洛阳议论》中,张载与二程在\"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礼仪教化\",以及\"井田制\"三个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反映了张载与二程在本体论和修养功夫上的本质差异,可见,《洛阳议论》对于把握关、洛学派思想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Guan school and Luo school are two schools of neo-confucianism in Song dynasty.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circles. As an important literature in which the two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with each other, Luoyang Discussion fully demonstrates the theoretical argument between Zhang Zai and Cheng brothers.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Zhang Zai and Cheng brothers ' ideas in three aspects of \"study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understand the self-nature, to achieve the lofty goal of changing human destiny\", \"etiquette and enlightenment\" and \"square-fields system\" in Luoyang Discussion, which fully demonstrates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Zhang Zai and Cheng brothers in ontology and self-cultivation. It can be seen that Luoyang Discussion is of great academic significance to grasp the ide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uan and Luo schools.【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8)006【总页数】5页(P22-26)【关键词】《洛阳议论》;关学;洛学【作者】魏涛【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4.4关、洛学派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学和洛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张载的“太虚即气”
张载是“气”学的主要代表,在其著作《正蒙·太和篇》中提出本体论最基本的命题“太虚即气”,这是他整个哲学的基础,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该句要说明的是,太虚没有具体的形状和图像,是“气”最初始的姿态,不管其因聚合而形成万物的样子还是万物解散为气,都只是气的变化运动、暂时的形态。这说明了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由于“气”的散或合而成,都是以“气”为其共同的质料。太虚与万物不是有无的关系,只是气的不同运动变化的结果,太虚转化为万物或是万物转化为太虚都是宇宙的运动规律,太虚则处于最高核心范畴,而气则为构成万物的质料,而因万物质料的同一性,万物从而具有同类感,为人在到达“天人合一”境界后能以爱自己、爱家人的真挚情感给与世间万物以仁爱关怀。张载由太虚、气、万物辩证一体的关系批判了老子的“有生于无”和佛教“以山河大地为见病”的观点,认为佛老并未真正地意识到太虚与气之间的关系,
二、境界的涵义
境界本指疆域 ,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修为、人生感悟,使境界打上了主观的烙印。牟宗三先生认为境界二字首先是从佛教典籍中来的,佛教讲境界有两种意义:一指“十八界”中的“六境”,包括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等六根展开活动的对象;二指学佛修行所达到的境地。因此,他认为,可以把“境界”勉强界定为“实践所达至的主观心境(心灵状态)。”清末明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王国维把“境界”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逐级递进,最后达至终极目标,在此,王国维也把境界归于人在实践修养中所指向的主观感悟。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是人在实践过程中做事的各种各样的意义联结成的整体。
虽然张载和程颢道德境界论的仁爱思想都是继承传统儒家仁学,是对儒家所讲的“孔颜乐处”境界的不同表述,其最终的旨归均指向“天人合一”,破除物己人我的隔阂,追求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不同而相通的境界,认为人天生就有同类感,故能以仁爱之心关怀与爱护天下万物;但是张载在继承的前提下主要是对儒家“仁爱”思想进行深入的阐发,而程颢则作出了自己的创新,把“仁”与“天理”放在几乎同等的位置上,使“仁”具有本体论的色彩,在对“仁”所作的发挥上,其广度和深度上都比张载更进一步。
三、境界与本体
(一)本体与境界的关系
儒家一直以来均以成为圣人作为最高的理想追求,圣人能够超越了主客二分,没有物己分别,体悟 “天人合一”的境界,宋明儒学家也不另外,但要达到仁者的境界面临着何以可能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哲学中经常讨论的本体论问题,即要达到一定的理想境界,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原始根基,在这一基础之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方有实现的可能,这一根基就是本体或本原。张载是气学的创始人,他以“气”为其哲学本体,提出“太虚即气”的命题,他的“民胞物与”是在“气”本论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程颢的哲学之所以被称为理学,是因为他以“理”作为他整个哲学体系的根基,其对“理”的感悟不同于他人,将“理”或“天理”置于他的整个学说的基础与核心范畴,其“与物同体”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方有实现的可能。人与人、人与物与生俱来就有共同的来源,虽其存在方式或与万物的联系各异,但因其本体具有同一性而相通,达到万物相通,亦即万物一体。
中国人谈“境界”主要是从个人的主观精神方面而言,其中沉积和浓缩了个人的经历、修养、情感、文化背景、思想等,对客观方面的影响极少谈论;张载和程颢的境界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主要讲个人主观的精神境界;而西方哲学家所谈及的境界则不仅指人的主观精神,还包括物质的、客观的方面,主要是西方哲学长期以来偏向于以“主体-客体”式为其哲学原则。简而言之,中国哲学中的境界,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崇高的精神理想和追求,张载和程颢所追求的是物我无分的“天人合一”境界,主张消除主客二分,人与万物一体相融,主体在其思想意识中体悟到物我无别,都是宇宙中平等相处的有机部分,而欲达至此境界,即要通过道德实践的修养功夫,取消一切物我区别,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一、理论渊源
中国哲学中天人一体的境界论思想在西周时期的天命观中一开始萌芽,但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先秦儒家的“仁爱”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且对墨家的“兼爱”观念进行了批判地吸收,总的来说,主要是对“仁爱”思想作出了深入的阐发;程颢“与物同体”的思想观念也是源于先秦儒家的“仁爱”思想,但又做出了超越儒家“仁爱”思想的创造性阐释,把“仁”提到本体论的高度。孔子作为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提出以“爱人”为“仁”,认为“爱人”为“仁”的主要内涵,把关爱人、关怀人、同情人作为“仁”的主旨,“仁”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和早期儒家主张的“仁爱”精神不是一视同仁之爱,而是有差等的爱,由父母、兄弟、朋友逐级递减,然后再推而广之,与墨家的一视同仁之爱和基督倡导的广泛地关爱每一个人相异。孟子继承孔子的“仁爱”思想并作出了自己的理解,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观点,就是说,从亲爱自己的家人出发进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百姓,更进一步由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到善待天下万事万物,天人相通的哲学思想即源于孟子对孔子的“仁爱”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孟子将“仁”作为由亲爱自己的亲人,再及民众,最后达至仁爱万物的人生最高境界。董仲舒继而提出作出更深入的阐发,将“仁爱”思想扩散到虫鱼鸟兽草木瓦石,不再局限于“爱人”,爱的对象跟范围有了新的突破。
张载的“天人合一”说是宋代道学之开端,在继承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基础上,主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思想,意思是,人人都是和我情同手足的同胞,天下万物都是跟我亲密相关的同类,张载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西铭》一文中,二程喻其为“北斗”,对其赞誉有加,许其“《订顽》一篇,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 朱熹也对此推崇备至。《西铭》原名《订顽》,是张载书房窗户上的一篇铭文,后经程颐提议,改名为《西铭》。程颢继承孔孟的仁学传统,提出自己对“仁”的不同见解,赋予“仁”更加丰富的内涵,且创造性地把“仁”提升到本体的高度,即“天理”;程颢关于“仁”的哲学观念在《识仁篇》中得到最突出显示,提出“万物一体”的仁爱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