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阅读 .素芭》优质课教案_9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素芭教案新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素芭教案新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
6. 网络资源:提前了解和收集一些与《素芭》相关的网络资源,如学术文章、评论、改编电影等。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引入这些网络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
7. 教师准备: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好教学活动和课堂提问,以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素芭教案 新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外国小说欣赏》中的第四单元——素芭。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印度作家泰戈尔的短篇小说《素芭》,通过讲述主人公素芭的故事,让学生领略到外国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理解《素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欣赏并分析泰戈尔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难点:
1. 对《素芭》中印度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把握。
2. 对泰戈尔文学作品中象征主义和抒情手法的解读。
3. 学生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故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为分组讨论区和课堂讲解区。在分组讨论区,设置若干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张讨论桌和舒适的座椅。在课堂讲解区,设置一个讲台和投影仪,以便进行课堂教学和多媒体展示。
5. 教学工具:确保投影仪、音响设备、电脑等教学工具的正常运行。提前将教学PPT、多媒体资源等上传至电脑,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播放。
解决办法:
1. 通过预习资料和课堂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印度文化背景,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8课《素芭》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8课《素芭》教学设计

《素芭》教学设计湖北省汉川市实验高中彭先友【教学目标】1、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整体感知,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

2、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描写手法。

3、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关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展示和讨论相结合的课堂模式:讲解——质疑——点评。

【教学用具】投影仪、课件、导学案。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泰戈尔的名言导入[出示课题、课件2]“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印度作家泰戈尔曾说过。

二、探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1、思考素芭生活的村子具有怎样的特点。

[出示课件3和课件4]小说展示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鸟儿、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这就是素芭所生活的环境,一切似乎是无比美好比温暖的。

可是,在这样看似无比纯净的地方,素芭是孤独的,她只能一个人在河岸边坐着,独自遐想,和大自然进行别人无法理解的交流。

2、分析村里的人们是怎样看待素芭的。

[出示课件5和课件6]父母对她的归宿担心,村人也对她的前途发出议论,点出了素芭所处的尴尬境地。

唯一的朋友帕勒达帕并没有对素芭投来关注的目光,只是对素芭有一种亲昵的称呼而已。

3、理解描写美丽的小村庄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素芭生活的村庄确实美丽如画,但那里人情冷漠。

在如此美丽而热闹的地方,素芭却是那样的孤寂。

这样的描写反衬出素芭内心的孤独和凄苦。

三、探究人物形象1、质疑讨论:哑女素色到哪里去寻求心理安慰?这样写有何作用?生:因为素芭无法从人类那里得到关心和理解,所以她只能从大自然和动物那里寻找安慰。

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大自然面前,在可爱温顺的小动物面前,素芭没有任何交流的障碍,她甚至能比常人更为轻易地表达自己,这些侧面反映了人情的冷漠,反衬了素芭的痛苦和不幸。

师:是的,动物有2头牛、1头山羊和1只小猫。

素芭从人类那里无法得到关爱,只能从动物和大自然寻找心理安慰和自己的快乐。

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大自然是温暖而自由的,可爱温驯的动物与她交流,素芭用眼神和手浯表情达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阅读 .素芭》优质课教案_9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阅读  .素芭》优质课教案_9

素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

2、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类型等,把握素芭的形象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小说中细腻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对作品中素芭的形象进行分析,把握其主要特征,从而把握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素芭的美丽聪慧和善良纯洁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四、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分析素芭这一人物形象,领会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五、教学难点:1、体会本文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法的运用。

2、通过对本文内容和主旨的把握,理解泰戈尔的悲悯情怀。

六、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今天在有关“人物”这个单元中,我们来结识一个印度女孩素芭。

二、整体感知1、阅读小说,回答下列问题:她住在哪里?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庄?明确:环境优美(世外桃源)、朴实善良她住在这里快乐吗?明确:不快乐【引导】泰戈尔塑造了一个哑女素芭的形象,文章中着重表现了素芭的内心感受:痛苦与孤寂。

那么,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素芭的痛苦与孤寂?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素芭的这些痛苦和孤独寂寞?明确:第一节:正面心理概述、侧面环境衬托①村里的“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对于这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人们没有过多的同情,根本没有考虑她的感受,只是把她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素芭“始终设法躲避众人逼视的目光”,“心灵痛苦”。

②寻常的男女孩子都对她怀有一种敬畏的心理,不敢接近她,和她一起玩耍。

她犹同寂静无声的晌午,无声无息,无亲无朋,孤寂地伫立着。

第二节:侧面景物烘托①“小溪的絮语、村人的喧哗、船夫的哼唱、鸟儿的鸣叫……拍打着那位姑娘永恒孤寂的心灵的彼岸。

大自然的各种响声、不同语言和多彩运动,就是这位哑巴姑娘的语言。

”②“那时辰,在炎热炙人的辽阔无垠的天空下,唯有一个无言的大自然和一位无言的女孩子,面对面静坐着——一个置身于炙热的阳光之下,一个静坐在一棵大树的绿阴底下。

2020人教版选修之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素芭word教案

2020人教版选修之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素芭word教案

《素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题旨2、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地位和作用3、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关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泰戈尔的名言导入:1.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2.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3.你看不见你的真相,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

4.那些把灯背在他们的背上的人,把他们的影子投到他们前面去。

5.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

6.水里的游鱼是沉默的,陆地上的海兽是喧闹的,空中的飞鸟是歌唱的;但是人类却有了海里的沉默,地上的喧闹,与空中的音乐。

7.上帝从创造中找到他自己。

8.群星不怕显得像萤火虫那样。

9.人在他的历史中表现不出他自己他在历史中奋斗着露出头角。

10.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11.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在站在黑暗当中呢。

12.小草呀,你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

13.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14.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他欺骗我们。

15.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16.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

17.上帝对人说道:“我医治你,所以要伤害你;我爱你,所以要惩罚你。

”18.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

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19.离我们最近的地方,路程却最遥远。

我们最谦卑时,才最接近伟大。

20.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21.月儿把她的光明遍照在天上,却留着她的黑斑给她自己。

22.果实的事业是尊重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23.在群星之中,有一颗星是指导着我的生命通过不可知的黑暗的。

24.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

25.啊,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不要到你镜子的谄谀中去找呀。

26.瀑布歌道:“虽然渴者只要少许的水便够了,我却很快活地给与了我全部的水。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阅读 .素芭》优质课教案_16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阅读  .素芭》优质课教案_16

课题:素芭一、教材分析《素芭》是人教版高中课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在单元编排上有所不同,必修教材是按照文体进行编排的,这本选修教材是按照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编排的,这个单元重点介绍的是小说的人物。

本文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小说代表作品。

泰戈尔把孟加拉中世纪著名的毗湿奴教派诗人琼迪达斯的格言——“人,是最高的真理”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他的诗作、小说洋溢着浓厚的人道主义风格。

同时由于作者的诗人身份,他的小说是典型的“诗化小说”,如教学用书中指出“具有内敛、含蓄、隽永的美感特征,所以也就具备了一种朦胧的神韵”。

这样一种意在言外的诗意美,和我们中国的诗歌的“象外之象”“题外之旨”的美学特征是一致的。

《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如下: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高考对人物形象的考查角度有两个:一是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二是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性格特征),三是揭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意义。

二、学情分析:新课改背景下,提倡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但在实施新理念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却很难调动,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导学案”辅助教学,以导学案为基础加入创新理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知识,提高能力,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掌握,但对小说人物的塑造方法还缺乏系统的了解,同时学生可能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不甚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素芭》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素芭》教案

《素芭》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中的语言、心理、外貌等描写,分析素芭等待形象;2、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类型等。

3、能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把握其主要特征。

4、了解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

5、正确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素芭的美丽聪慧和善良纯洁的心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领会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2、体会本文衬托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时间: 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他的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弃绝》《素芭》等,长篇代表作有《沉船》《戈拉》《两姐妹》等。

二、整体感知,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1、快速阅读小说,简要连贯地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素芭是个哑巴,她不会说话,但她却有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

素芭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村子,素芭没有朋友,只有两头牛、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陪伴她。

古赛家的小儿子是唯一一个愿意理睬素芭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大,素芭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窘境。

父母在村人的逼迫下,将素芭嫁给了加尔各达城的一个人家。

2、把小说每章的主要内容浓缩一句话,据此制作一张情节脉络表。

明确:章节情节1.素芭身世: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2.生活环境: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3.亲密朋友:特殊的朋友,深厚的友情4.帕斯达帕:唯一的玩伴,奇异的梦想5.父母之命:觉醒的自我,月夜的倾诉6.被逼远嫁:悲伤的眼泪,无言的结局三、重点赏析:第一章: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1、指名学生朗读,思考:素芭有一个缺陷,就是天生不会说话。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之《素芭》鉴赏课精品教案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之《素芭》鉴赏课精品教案

《素芭》阅读欣赏课教案一、诗句导入: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没有沉没在积习的荒漠之中。

——《吉檀迦利》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新月集》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飞鸟集》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飞鸟集》20世纪初期,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上帝降生了两位伟人,一位是政治“圣雄”甘地,一位是文化“巨匠”泰戈尔。

这位巨匠既是诗人、作家,又是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

《素芭》是他相当重要的一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一)视角:全知视角(二)人称:第三人称(三)场景:结合文章标题,将全文粗略地分为六个场景。

请概括小说各场景内容并拟定标题1 素芭的身世--------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2 素芭的生活--------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3 素芭的朋友--------特殊的朋友,深厚的友情4 素芭的同伴--------唯一的玩伴,奇异的梦想5 素芭的婚事--------残酷的现实,孤独的哭诉6 素芭的悲剧--------悲伤的眼泪,凄苦的结局三、人物分析1、父母对素芭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父母对待素芭的句子并分析)A.“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B.“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女儿身上的任何疵点看做是自己的奇耻大辱”“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C.“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仅仅因为素芭是个哑女,所以她是父母心中的压力、残疾、污点、包袱,对她冷漠、欺骗。

2、村民对素芭的态度是怎样的?(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回答)A、“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B、“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8课《素芭》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8课《素芭》教案

《素芭》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常见描写方法,明确根据人物特点进行描写刻画。

1、体会环境(场景)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进一步把握环境(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概括素芭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充分感受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体会作者的悲悯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刻画人物形象方法探究。

难点:1、第二、三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2、人物的悲剧命运和人物的典型性。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20世纪初的印度是英国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使古老的文明之邦陷入贫穷、愚昧之中。

为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一位是印度近代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宾德拉特·泰戈尔。

一、作者简介:泰戈尔及其创作(1861~1941):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

共有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

创作主张“爱的哲学”。

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素芭》、《弃绝》等。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二、预习检查:概述小说的情节和各部分主要内容:情节要点:哑女素芭的不幸人生和悲剧命运。

内容要点:(一)素芭其人(二)生活环境(三)动物朋友(四)人类朋友(五)父母之命(六)被逼远嫁三、分析人物形象及手法。

(一)对眼睛的刻画:美丽的素芭1、快速浏览第一部分,说说素芭是一个怎样的姑娘?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明确:美丽、孤独。

运用肖像描写来写素芭的眼睛(主要)、嘴唇。

(朗读第6自然段)概括:美丽、清澈、灵动、深邃,会说话的眼睛。

作者用诗化的语言、深沉地关怀和最热情地赞美细腻地进行工笔细描,中间运用了大量的贴切而惊人的比喻,勾勒得让人遐想又艳羡。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鲁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8课《素芭》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8课《素芭》教案教学设计

一、诗句导入: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没有沉没在积习的荒漠之中。

——《吉檀迦利》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新月集》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飞鸟集》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飞鸟集》20世纪初期,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上帝降生了两位伟人,一位是政治“圣雄”甘地,一位是文化“巨匠”泰戈尔。

这位巨匠既是诗人、作家,又是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

《素芭》是他相当重要的一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一)视角:全知视角(二)人称:第三人称(三)场景:结合文章标题,将全文粗略地分为六个场景。

请概括小说各场景内容并拟定标题1 素芭的身世--------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2 素芭的生活--------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3 素芭的朋友--------特殊的朋友,深厚的友情4 素芭的同伴--------唯一的玩伴,奇异的梦想5 素芭的婚事--------残酷的现实,孤独的哭诉6 素芭的悲剧--------悲伤的眼泪,凄苦的结局三、人物分析1、父母对素芭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父母对待素芭的句子并分析)A.“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B.“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女儿身上的任何疵点看做是自己的奇耻大辱”“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C.“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仅仅因为素芭是个哑女,所以她是父母心中的压力、残疾、污点、包袱,对她冷漠、欺骗。

2、村民对素芭的态度是怎样的?(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回答)A、“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B、“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2、通过课文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析素芭的形象特征。

3、能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把握其主要特征。

4、理解小说的主旨以及作者塑造素芭这一形象的悲剧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2、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的主旨。

三、教学创意:小说《素芭》是《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个单元的话题是“人物”。

所以我以人物为立足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而分析人物展现出的鲜明形象。

本节课我以素芭的眼睛作为切入点,结合作者对主人公动作,心理的刻画来分析人物形象。

此外,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对人物命运有重要影响。

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探讨小说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最后,学生可能对印度种姓和婚姻制度比较陌生,所以我找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视频和新闻,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泰戈尔所处的印度社会,从而让学生理解泰戈尔通过塑造素芭的形象,来表达他对印度妇女的悲悯之情。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泰戈尔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齐读颁奖词)“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也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民族性的,更是世界性的。

介绍泰戈尔的代表作。

泰戈尔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创作的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

二、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方法:㈠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在作者对素芭的肖像描写中,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描写的哪里呢?(眼睛)为什么作者要着重描写人物的眼睛呢?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说道:“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所以,鲁迅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十分注重对人物眼睛的刻画,《祝福》中描写祥林嫂的眼睛:开始是“顺着眼”,后来是“直着眼睛”瞪着眼睛“,最后“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从祥林嫂眼神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带给她的不幸,封建礼教对她的摧残。

对于哑女素芭来说,画眼睛是介绍她的一条捷径。

泰戈尔是怎样描写素芭的眼睛的呢?“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

”“然而,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翻译,心灵自个儿会映照在这双黑眸里……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

”明确: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对素芭美好、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细腻的表述,正面展示了她的美丽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读到这里,我们对素芭这个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就请你给下面这个句子填上一个词语,并从文本中找出理由:素芭是一个_____的姑娘。

举例:美丽的姑娘:第一部分肖像的描写。

感情丰富的姑娘:肖像、心理描写善良的姑娘:与动物、与自然㈡侧面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主要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而侧面描写则主要包括环境描写和对比烘托。

下面我们来欣赏文中的一段环境描写,一起来看看素芭生活的那个村子。

思考:这是一个()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从文中找出论据: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地方。

这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

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鸟儿、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这就是素芭所生活的环境,一切似乎是无比美好无比温暖的。

可是,在这样看似无比纯净的地方,素芭是孤独的,她只能一个人在河岸边坐着,独自遐想,和大自然进行别人无法理解的交流。

看看这个村里的人们是怎样对待可怜的哑女素芭吧。

(1)素芭的父母——“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

对于这样一个不幸的孩子,素芭的父母有没有给予更多的怜爱?没有。

“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父母对她的归宿的担心,但从母亲的表现来看,他们没有给予她更多的关爱,而是把她看成是自己的负担。

那么,村人们呢?他们是怎样对待素芭的?(2)村里的人们——“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对于这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人们没有过多的同情,根本没有考虑她的感受,只是把她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现在,父母为操办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人们似乎也把这个哑巴女孩看作是村子的一个耻辱,是一个不祥之物。

(3)朋友:帕勒达帕“在高等动物里,素芭还有一个同伴,但人们很难描述素芭与他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会说话,而素芭是位哑女,他们的话语不会毫无差别。

”这句话暗示了素芭的可悲命运,她的唯一的朋友并不真正理解她。

“其实,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

然而,素却没有诞生在设有臣民的水晶宫的王朝里,而降生在巴尼康托一位庶民家里,所以她今朝无法施展魔术,让古赛家的孩子帕勒达帕感到惊奇。

”素芭千方百计想获取朋友的关注却不能。

“这期间,一天下午时分,在河岸边,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朋友的话显得漫不经心,没有丝毫的分别的惆怅,只是轻描淡写,并带有一种调侃的味道。

没法从那些会说话的人那里得到理解和关爱,素芭只能到哪里去寻求安慰?(动物)小说第三章,素芭与动物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的这幅画面,让人感觉十分温馨;素芭与这些动物朋友彼此依恋、彼此关怀、彼此理解。

这一切让我们暂时忘却了素芭的不幸。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将素芭与动物之间的友谊描写地如此细致、这么温馨呢?正是因为素芭无法从人类那里得到关心和理解,所以她只能从那些动物那里寻找安慰。

这个温馨的画面从侧面写出了素芭的不幸和孤独。

三、探究小说主旨:小说以这样一段文字来结尾:“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对小说结尾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素芭被她的丈夫理解接纳,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一大团圆的结局;二是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轻松的笔调背后是深深的悲剧意味。

你认为结局是喜剧性的,还是悲剧性的?我们要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要知人论世,那么我们先了解泰戈尔的生平。

泰戈尔出生后,母亲身体不好,还要操持一个四代同堂,上百口的大家庭,无力照看孩子。

14岁的泰戈尔还没有充分享受到母爱,母亲就病逝了。

母亲病逝后,泰戈尔由五嫂照顾。

少年的泰戈尔与这位嫂子非常亲近,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的语言。

他们一起游戏,一起讨论文学。

当泰戈尔成为诗人后,她是他的第一个有见识的评论者。

她对泰戈尔的一切作品都要仔细地审阅,使他免除了文艺家们常常容易产生的弊病——虚荣和缺乏缺乏自我批评。

但是,1884年,五嫂自缢身亡。

1902年,泰戈尔的那一场不以恋爱始却十分的恩爱的婚姻结束了。

比他小11岁的妻子,病逝了。

在妻子生命的最后两个月,泰戈尔日夜守护在侧,但紧接着,他的二女儿也逝世了。

泰戈尔对于印度妇女悲惨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在他的众多短篇小说中,都述说了妇女们不幸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为妇女鸣不平。

其次,我们了解一下印度当时的时代背景。

(PPT展示及小视频)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

根据印度教的教义,一个人死前必需由儿子施以临终仪式,灵魂才能得救,而且儿子继承家产,有扶养父母的义务,於是父母千方百计的想生男孩,女孩先天就受歧视。

不仅如此,大约西元前750年写成的印度教经典中规定,女子在世间唯一的神就是她们的丈夫,她们唯一的工作就是顺服丈夫,讨丈夫欢心,不论他有任何缺陷。

这种思想,深入民间,女性从小就被灌输将来做个贤妻良母。

小视频展示:印度种姓的由来和理论。

在印度,婚姻是许多女子的隐痛,因为印度盛行嫁妆,女子出嫁,如果没有体面的妆奁,易受夫家凌虐。

而且嫁妆不是结婚时一次付清,夫家在婚后多年还会不断需索,脚踏车,机车,电视或者洗衣机,妻子因为父母无力负担,而被夫家浇上汽油活活烧死的新闻,屡见不鲜。

父母为了女儿的幸福,不得不勉力营治,女儿於是成为家庭的包袱。

以前的印度也会发生男人把自己的老婆放火烧死,或者杀死,以便能够不断再娶老婆,再得财产的事情。

法律对此类事情经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女人则要在男人死去的时候陪葬。

这个习俗甚至十年前还发生在印度的一些偏远地方。

据《新印度时报》、《印度斯坦报》、《沙哈拉报》、《觉醒日报》等报道,仅3个月,印度新德里及其周边,共发生烧死小媳妇案件8起。

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统计,1996年、97年、98年,全国分别有5513名、6006名和6917名妇女因嫁妆而被烧死、掐死、毒死或刺死。

自杀的还不算。

分别有35246名、36592名和41318名妇女因陪嫁而遭受残酷折磨。

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小说的结尾是悲剧性的。

尾声里,待嫁的素芭被父母打扮得花枝招展,原本清水出芙蓉般的容颜变了样,悲伤的眼泪成了提高她身价的标志,没有人理解她流泪的真正原因,因为她面对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丈夫,而是“考官”。

而含蓄的最后一节,更是看似无意地交代了素芭被抛弃的命运,写得轻,读得却沉重无比。

她应该是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女性的缩影。

归纳主题:小说写了美丽聪慧、心地善良的哑女素芭的生活状态和遭遇,表达了对素芭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世俗的不满情绪。

四、拓展延申:请以“素芭,我想告诉你”开头,和素芭说一段话。

教学反思:《素芭》所在的单元话题为人物。

文学作品要塑造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物形象。

所以在学习课文的开始,我要求学生扣住素芭的特殊身份——哑女,并围绕最能展现其心灵世界的窗口——眼睛,让它作为素芭内心世界的展现。

通过品读揣摩对人物的动作、心理描写来归纳素芭独特的个性。

在探究的过程中。

我主要通过素芭周围的人物,包括父母,村民,帕勒达帕对素芭的态度和动物对素芭的亲密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其悲剧意义。

这节课,我觉得成功之处在于:1、以往教学《素芭》时,许多教师将精力放在梳理文章情节和探讨文章主旨上,不可否认理解本文的主旨确实是一大难点,但本单元话题是“人物”,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还是放在从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方面引导学生分析素芭形象,从效果上看,学完本文还是很有收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