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汇总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2、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
3、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4、教育的基本形态
5、教育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
6、近现代教育
第七章教育研究
第一章教育目标
第二章教学过程
第三章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设计
第五章教学实施
两种教育形态:
7、20世纪以后教育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2)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3)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含义
(2)教育学根本任务
(3)萌芽阶段特点、创立阶段特点
第二章教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
第六章课外活动
1、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概述 (4)1.1.1教育概念 (4)1.1.1.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
(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动物界有学习,无教育41.1.2.狭义:指学校教育,由专门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记忆技巧:三有)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有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4)1.1.3.词源 (4)1.2.2教育要素 (4)1.2.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教”的主体。
.. 41.2.2.受教育者/学习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的主体41.2.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媒体、内容、手段活动方式、环境。
41.2.4.各要素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不同的教育元素变化及组合,形成多样的教育形态。
(4)1.3.2 教育形态 (4)1.3.1.教育系统自身标准 (4)1.3.2.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 (5)1.3.3.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特性 (6)1.4.1教育属性 (6)1.4.1.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
(教育的社会性)(动物的本能行为不属于教育。
) (6)1.4.2.社会属性(记忆口诀:相对永恒的历史阶级) (6)1.5.3基本规律 (7)1.5.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及教育与人的发展,详见第二章。
(7)2.教育发展 (7)2.1.1 教育起源(记忆技巧:神话最古老、本能生利息、心理仿孟禄、米凯爱劳动) (7)2.1.1.神话起源 (7)2.1.2.生物起源 (7)2.1.3.心理起源 (8)2.1.4.劳动起源 (8)2.1.5.需要起源 (8)2.1.6.生活起源 (8)2.2.2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8)2.2.1.原始社会特点(口诀:三没一目的一结合) (8)2.2.2.古代中国 (9)2.2.3.古代西方 (11)2.2.4.古代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口诀:街道专刻象)122.2.5.近代现代教育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教育生产劳动由分离到结合)(口诀:公义世法) (13)2.2.6.20 世纪后期教育/现代特点:(口诀:全民多现身) (13)2.3.3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3)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4)3.1.2 教育学概述 (14)3.1.1.概念: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143.1.2.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14)3.1.3.研究任务(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与教育学的区别
引言概述:教育和教育学是两个相关但又有所不同的概念。
教育指的是社会和个体通过不同方式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
而教育学则是对教育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尽管教育和教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研究和理解教育现象。
本文将通过探讨教育和教育学的区别,深入剖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正文内容:1.教育的定义与特点1.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社会化过程,通过教师或其他有意识的成年人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它旨在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方面的能力。
1.2教育的特点: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实施。
它涉及许多方面,包括学习机构、师资、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等。
教育是一种相对持续的过程,需花费长时间和大量资源。
2.教育学的定义与特点2.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它涉及研究教育的理论、方法、实践和影响因素等。
教育学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关于教育的理论和指导原则。
2.2教育学的特点:教育学是一门基于研究的学科,它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以获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教育学关注教育的普遍原则,旨在提供教育改进的参考和指导。
3.教育与教育学的关系3.1教育学对教育的研究和改进: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的研究和分析,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和指导。
它关注教育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评估等方面,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3.2教育对教育学的支持和验证:教育是教育学的基础,教育学的理论和原则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教育提供了研究教育的案例和实例,同时为教育学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数据。
4.教育与教育学的差异4.1研究对象的不同:教育研究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现象和问题,涉及学生、教师、课程等方面。
而教育学更加关注教育的理论和原则,追求普遍和抽象的认识。
4.2研究方法的不同:教育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包括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以深入了解教育实践。
而教育学更加注重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等。
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 2、研究对象
–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1)教育现象 • (2)教育问题
–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 二、教育学研究的内容(四W-H)
– 1、why: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探 讨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 – 2、what:学什么——教育内容 – 3、how:如何教——教学方法 – 4、where&when:何处何时接受教 育?——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教育不 仅局限于学校和儿童
• 3、特点:当时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 治等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 学科体系
– (1)大多是对经验的总结,论述简单,缺 少论证– 2)有很多优良的思想观点值得借鉴
•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
•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 (1)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32年) – (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
•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 (一)教育者
• 1、广义:一切能增进人们知识、技能、思 想品德活动的人 • 2、狭义:明确教育目的,能够理解自身的 活动在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价值。
– eg:抚养者并不等同于教育者
• (二)学习者
•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基本任务, 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 和青年,也包括在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组织 中学习的成年人。
• 4、社会主义教育学:马克思恩格斯第一 次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历史的、 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 展问题,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 方法论基础。
– (1)代表人物:赞科夫、凯洛夫 – (2)观点:吸收赫尔巴特的思想,用马克 思主义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学规律
• 5、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 后
教育复习资料
5.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 着人的发展方向;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 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③学校 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6.试论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在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
教育目的
复习重点: 1.掌握教育目的的内涵 2.学校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 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教育目的的功能:激励、指导和评价功能等方面及其表现。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社会依据: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生 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 (2)人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和人的需要。 5.确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 6.简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强调个性充分发展的重要性; 做人教育比公民教育更重要。 社会本位论: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因素,个人只是确定教 育目的的次要因素。教育要在儿童身上塑造一种普遍理性意识。 教育的目的在于改造社会生活。学校教育要突出个体对纪律的 服从。
8.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原始社会教育:无阶级性、社会性、形式手段 简单、在特定场所进行、为生产劳动服务。 古代教育:阶级性、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脱离、宗教性 近代教育:现代学校出现、教育与生产结合、 教育的公共性和国家化日益突出 现代教育:远程化、终身化、信息化、国际化
第二章 教育功能
教育学
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复习重点
1.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 2.教育三种基本的要素:教育、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3.教育起源说有哪些?代表人物、各自的观点如何?(一般在选择题、填空题) 神话起源说(宗教)、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教育学 家沛西· 能)、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劳动起源说(苏联教育学家) 4.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史(选择题、填空题) 识记:(1)《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2)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其《大教学论》 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专著。他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 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 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的舆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此外,他还最早论证班级授课制度。 (3)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卢梭《爱弥儿》,集中反映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5)赫尔巴特被称为 “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 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 即心理学和哲学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新增考点1: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出来的,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共六条。
具体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
有三个意思,即读书按一定次第,前后不要颠倒;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并遵守读书计划;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3)虚心涵泳。
“虚心”指虚怀若谷,静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
涵泳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
读书必须身体力行,见诸行动。
(5)着紧用力。
读书要抓紧时间,反对悠悠然;读书要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
居敬指读书要精神专注,持志指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意志力坚持下去。
新增考点2:教育的形态从教育系统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教育的最早独立形态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出现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产之后,学校教育形态出现最晚。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考点1:教育的概念【常考题型:单选、判断】最早提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最早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做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考点2:教育的属性【常考题型:单选、判断】(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3)继承性—不同时期有共同点;(4)长期性—时间周期较长;(5)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超前”或“滞后”;(6)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7)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新增考点一:教育的基本形式从纵向看:落后的、原始的、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从横向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新增考点二: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人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社会公正程度的基本标准。
其含义包括四个重点:1.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教育平等的理论:1.古代朴素(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古典自由主义(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3.民主主义学派(强调个人自由,教育平等)新增考点三: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新增考点四:韩愈的师道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肯定“学者必有师”。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传道是仁义之道,授业是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和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学习目标1.理解教育的本质2.掌握教育的构成要素3.明了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4.了解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阶段5.明了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教育学是获得教师资格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帮助教师或未来教师获得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必需的专业思维意识和基本的解决教育问题的工作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
可有人却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
到底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与教师职业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本章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读。
第一节教育及其发展教育学就是教育之学,是关于教育的学问。
要认识和了解教育学,就要先认识教育。
而且一个人要想将工作做好,首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全面地认识。
本节就从教育的概念入手,分析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而揭示教育的本质和特点。
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在中国,“教”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个象形字,意指儿童在成人执棒监督之下学习。
“育”字见于小篆,也是个象形字,表示妇女孕育儿童。
后来,《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先秦古籍中,“教育”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很少出现,大多只单用一个“教”字。
如:“修道之谓教”(《中庸》);“以善先者谓之教”(《荀子》);“教也者,长其善救其失者也”(《学记》)。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因此,从词源上看,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其意是指培养人,旨在使人作善。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即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苏格拉底说:“美德是由教育来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性。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最大秘决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是“依靠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发展:包括萌芽阶段和独 立形态阶段
教育学萌芽阶段又包括: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思想集中在《论语》中
1.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南郭惠子》中提到: 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播学于四 夷:不分地域、种族。 2.论教育作用:提出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3.论教育目标:《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 而优则仕。 4.论教育内容:《述而》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 信。 5.教学原则和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 合、温故知新。
广义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 技能和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 念的所有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 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 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 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 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真题预测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 A《大学》 B《论语》 C《孟子.尽心上》 D《中庸》
真题预测
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 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 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 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型、继承性 、阶级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真题预测
1.我国古代西周时期进行六艺教育,主要 括: 、 、 、 、 、 。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自由,官学衰微, 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 的 。
古代西方的教育
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 教教育。 古代埃及:宫廷学校、寺庙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代希腊、罗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注 重培养军人,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雅典教育注重培养有 文化修养、品德优良、多才善辨的公民。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学校有三种: 僧院学校、教堂学校、教区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教士和 僧侣,内容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 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内容是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05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涵与层次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它规定着教育活动的方 向和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可分为不同层次,如国家 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等,它们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使其能够 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加强学校与社会 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06
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
教育制度的内涵与类型
教育制度的内涵
教育政策的制定
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包括问题诊断、政策制定、政策合法 化等步骤。它需要政府、专家、公众 等多方面的参与,确保政策的科学性 和民主性。
教育政策的实施
教育政策的实施是将政策转化为实践 的过程,包括资源配置、组织变革、 教学改革等方面。实施过程中需要注 意政策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
教育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提高 个体的素质,为个体的未来发展
奠定基础。
教育还能够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
展和终身发展。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促进个体在认知、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满足不同个 体的发展需求。
教育学的定义
0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乎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产生。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
有的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
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5)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此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学习目标1、识记“教育”的概念,辩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之间的异同。
2、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理解这三个要素在当代的变化。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区别。
4、识记20世纪五种主要的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阅读一篇(部)他们的代表作,理解他们的主要学术观点,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独到的评论。
5、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找一找自己所选择和专业或课程在整个教育学体系中的地位。
回顾和反思教育理论在日常教育生活和教育改革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要素3、教育历史发展。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学建议(含时数、方法、教材处理等内容)1、建议本专题共安排6课时。
其中前三节内容各安排2课时,第四节安排自学。
2、本专题是教材的开端,虽然教育问题学生常有耳闻,但是,要把教育问题上升到理论还有一定差距。
相对来说学生在认识理解上存在相当难度,建议在教学时可提前做出安排,要求学生准备相关主题的材料,阅读相关书籍。
让学生在一定感性基础上,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自学为辅。
教学过程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教育”一词。
例如,一个刚看完电影的人会说“我从这部电影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一位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可能会反思说,“我之所以堕落到今天,是因为我从小就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一位家庭主妇可能会对自己的邻居说“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等等。
这些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种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像“我从这部电影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中的“教育”;一类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像“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中的“教育”;再一类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如“教育是振兴经济的基础”中的“教育”;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还是第一种用法,因为无论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如果不伴随着对象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都是很难理解的。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来源于教育实践,是教育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同时反过来指导教育时间。
2、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3、广义的教育: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4、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5、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6、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7、各要素在教育中的地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题,是直接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们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8、教育者是教育活动实践的主体。
9、受教育者是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10、教育影响是教育时间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终结。
11、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J)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到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12、古代教育: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极端。
原始形态的教育即是原始社会的教育。
13、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4、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与(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等文明古国。
16、中国早在4000 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17 、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就(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专升本教育理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继承性
5.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4)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6.生产性
7.民族性
4.长期性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属性 (三)练习 1.“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这句话体现了教育的( B ) A.历史性 B.永恒性 C.继承性 D.生产性 2.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 B ) A.教育具有阶级性 B.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C.教育不能脱离政治经济的制约 D.教育具有永恒性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 3.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
4.真题
(1)教育的质的特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2)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 B )
A.教育是传递生活经验的活动
B.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C.教育是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活动 D.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活动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属性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二)教育的概念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 (1)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 (2)学校教育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学校教育的途径 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
第一讲教育和教育学
第⼀讲教育和教育学第⼀讲教育和教育学⼀、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常⽤法⼤体分为三种:作为过程的教育;作为⽅法的教育;作为社会制度的教育,其中第⼀种是基础。
在中⽂和西⽂背景下对教育进⾏词源考察发现:在中国古代主要使⽤“教”和“学”这两个词述说教育。
在甲⾻⽂和⾦⽂中,“教”的左下⽅表⽰作为教育对象的孩⼦,左上⽅表⽰作为教的内容的占⼘活动,右下⽅表⽰⼿,右上⽅表⽰鞭⼦或棍⼦,是教的过程和⼿段,整个字就像有⼈在旁执鞭督促⼩孩学习。
“学”的左上⽅和右上⽅表⽰两只⼿,上⽅中间表⽰占⼘的活动,中间表⽰学习地⽅的房间,下⽅表⽰孩⼦,整个字就是孩⼦在房⼦⾥学习有关知识。
“教”和“学”是从不同⾓度对教育进⾏描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词取代了“教”和“学”。
在西⽂中,英⽂、法⽂德⽂中的教育⼀词均由拉丁⽂educare⽽来,表⽰“引出”的意思。
关于“教”的意思,《中庸》解释为“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
教的⽬的是帮助⼈踏上⼈间正道,⾛正确的⼈⽣道路。
“学”的含义,《礼记·王制》中解释为:“学者,觉也,以反其质” 。
“反”同“返”。
“觉”指使⼈从⽆意识状态进⼊到意识状态,促进⼈清醒、理智。
“质”即指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
《礼记》中“学”的意思表明学的⽬的是让⼈学习历史⽂化典籍以朝⼈性的⽅向发展。
从关于“教”和“学”的解释可以看出:教育关注⼈的精神世界;教育的根本⽬的是使⼈学做⼈,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主义和⼈道主义。
“教”与“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说⽂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使作善也。
”教学:知识传授;教养:养育⼈才;教育:授道与做⼈,教中有育,育中有教。
古今中外关于教育的部分定义(1)《学记》中曾这样给教育下定义:“教也者,长善⽽救其失者也”;(2)《中庸》⾥说:“修道之谓教”;(3)《荀⼦》中说:“以善先者谓之教”;(4)在汉语中,最早把“教”与“育”连起来使⽤的⼈是孟⼦,他有⼀句名⾔就是:“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学 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在我国,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荀子:以善人者未知教斯宾塞:教育就是为美好的生活而做准备。
杜威:教育即生活。
谢弗勒: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A 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力托尔诺《个人种的教育演变》: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
教育起源于动物保存物种而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小动物的本能。
沛西·能《教育原理》: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人类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相区别):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他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
而人类是“符号动物”,人类具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讲经验类化。
再者,动物的教育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而人的教育是终身教育。
所以,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B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人类社会的其他活动相区别):首先,活动对象也是人。
其次,活动目的特殊。
第三,活动方式特殊(特殊的规训方式)。
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目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于人类发展。
C 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被称之为“狭义的教育”教育系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的特征: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学校教育的组织学与系统性),专门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教师实施和具有专门的场所与设备),相对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彻斯特公学
伊顿公学
制度化的教育
近代以来,教育成为
一种复杂的立体化的网络体
系。为使教育有条不紊地高 速运转,许多国家通过法律
对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
等进行规范,这就是制度化 的教育。学校教育制度(简 称为学制)是制度化教育的 典型表现。
中国最早的学制: 壬寅癸卯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
一种思潮:想摆脱学校的限制
【产婆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
的用语,指帮助他人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 方法是通过问答揭露对方的矛盾,使之逐步 达到所谓普遍性的认识。在柏拉图的对话 《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底宣称,他虽无 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像自己的母 亲是一个产婆,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 一样。“产婆术”因此得名。
四、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p4)
1、2、3、4、5、6见书本 7. 教育与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重学科专业 发展向重社会应用转变。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 源说
心理模 仿说
劳动决 定说
生活需 要说
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认为,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教育现象 就已存在,人类的教育活动根植于人的生物本性;人类出 现之后,继承了动物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只不过对这种 形式不断改善,使之更加复杂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人 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形式没有本质差异,像老猫 教小猫抓老鼠,老虎教虎子捕猎小动物,母鸡教小鸡觅食 等与人类教育后代一样,都属于教育现象。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 ,英国学者沛 西· 能等。
《学记》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它大 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 《学记》 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 虽只有 1229 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 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 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其失”, “禁于未发”,“教学相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 了教育的规律,成为千古传诵的教育格言,至今仍有指 导意义。
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产中,也 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如柏拉 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 教育》,都是欧洲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 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 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 不同的教育内容。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 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 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1.国家日益重视教育,加强立法,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 性和世俗化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表现为义务教育的普 遍实施
班级授课制萌芽于16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兴起 于17世纪的乌克兰兄弟会学校。捷克教育家夸美 纽斯最先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论证与总 结,使其作为一种教学最早形式得到了初步认可;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对班级授课的教学过程进行 了阐述,明确了班级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安排问题; 苏联教学论专家提出了课的类型与结构的思想, 使班级授课制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从 体系上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英]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
立科学提出。
[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
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根据已有的资料考察,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 的,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 正始祖”弗兰西斯· 培根(156-—1626)。培根在 1623年撰写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对 “各种科学作了百科全书那样广博的观测”。并 且按照科学的内在特点,对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 和知识范围进行了认真考察。其中,他把教育学 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开列出来,认为是关于“指导 阅读”的学问。从此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 的历史阶段。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 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 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 书。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互动 的媒介,是教育者实现教育意图、学习者实现发 展意图的媒介。它具有丰富的发展价值。 从形式上说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 形式。
出现的有关教育的著作
西 方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 中 国 孔子: 《论语》 孟子 :《孟子》 老子 :《老子》 庄子 :《庄子》 无名氏 《中庸》 朱 熹:《四书集注》 王守仁:《传习录》 乐正克:《学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 晚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人。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私人讲学,
二、教育的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 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1.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们在实践活动中 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2.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 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必要的能够促 使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任务或使命的知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 教育的日常用法
有三类 作为一种过程 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 教育的词源
西方的词源来自拉丁文 “educare ”,“引出” 的意思。在我国,“教”与“学”的词源来自中国 的甲骨文。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 句。
关于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象等问题 性相近,习相远 有教无类 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创办私学图
墨家: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 道家:道法自然
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之
称,还花费很大功力整理出 《诗》、《书》、《礼》、 孔子(公元前55l年~前479年)
《乐》、《易》、 《春秋》等古
代典籍,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之 大成。他在教育上主张实行“有 教无类”、“因材施教”、“学 而知之” 等,在中国教育发展史 上树立了继往开来的丰碑。
返回
《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与其弟子相互问答的记录, 对孔子教育思想有很具体的记载。如“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 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 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令不从”的以身作则以及因材施教等。这些教育思想对后 世的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
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在西方,教育学的 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时期。斯巴达式的教育 作为一种古典的教育方 式,对欧美教育的影响 很大。雅典民主政治的 进一步发展,使文化教 育出现了繁荣景象。
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苏格拉底及其后继 者们的教育活动,都孕 育了较为丰富而系统的 教育理论。苏格拉底的 “产婆术”被认为是启 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 源。
非形式化的教育,是指教育的活动和存在形式 与社会生活、生产浑然一体的原始形态,没有稳定 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规 范的教育内容 。
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的教育是指教育活动已从社会生产、生
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态, 它有固定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场所和比较规 范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就属于这种形态。
下,他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
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写百 科全书式的教科书,试图建立分科教学,还提出
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这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公元前6世纪—16世纪) 2.教育学独立形态的形成阶段(16世纪—19
世)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9世纪末—20 世纪50年代)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萌芽期教育学的特点 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只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或 对教育事实的描述,研究问题还不完整,教育学 还包含在哲学体系之中,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教育思想 不等于 教育学
【昆体良】古罗马著名演说家、教育理论家 (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约35— 95)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教育 理论家。他的《雄辩术原理》也成为西方 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著作。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阶 段
特点: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教育学的学科水平有所提高。
教育者
教育资源
教育要素
教育影响
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教育方式
人 财 物 政策 制度 环境 …
学习者
三、教育的形态(p2)
前制度化教育:非形式化;形式化 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
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非制度化教育: 并不是对制度化教育
的否定,而是想摆脱它的限制。
非形式化教育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p10)
1.教育改革越来越时髦 2.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 3.教育的国际化、多元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 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民主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 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第三节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p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认识教育现象, 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 实践的一门科学。 发展阶段
(三) 教育的定义 1. 广义的教育: 凡是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 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活动。 2.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P1): 在学校中,教育者(教师) 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学习者)施 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指德育,即思想品德教 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