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五四版语文七年级第25课 桃花源记(陶渊明) 学案(3)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鲁教版-鲁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鲁教版-鲁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桃花源记》【教学内容选择】确定核心教学目标:熟读并弄懂课文内容,走进文本;把握课文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朗读并背诵课文;文言知识积累;品读分析文章内容,理清结构、线索;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现实意义;探究课文独特的构思及艺术匠心。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以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成语“世外桃源”导入,用课件投影课文标题及作者。

二、【作者名片】说说你心中的“陶渊明印象”。

(要求:主要介绍他的名、字、号、作品及风格,为人等,100字以内。

生介绍后师投影)东晋大诗人,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

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

有“田园诗人”之称。

为人耿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有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田园。

三、【一读课文】放录音,听配乐朗诵。

(听读课文)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标出段落序号,勾画出生字难词。

可同时点八名学生上台写课件投影的预习基础题。

以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疏通字词。

(一个组一个代表)四、【文言积累】师生共同订正黑板上同学们演板的答案。

(全对的加10分鼓励)(练一练)1、辨明字音;2、形似字辨析;3、多音多义字;4、一词多义;5、古今异义;6、重点字词;7、总结通假字;8、总结本课带“然”的字词,翻译含义并找出它们的相似点;9、重点句子的翻译。

五、【二读课文】朗读训练指导1、给课文标朗读的节奏,师示X打出第一段的节奏,后边2—3段点学生打节奏,4---5段师投影答案。

整篇课文的节奏可投影出来。

2、生按照电子白板上的朗读节奏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读出节奏感,声音洪亮,吐词清楚,普通话准确,不读破句,语音流利,感情充沛,读出抑扬顿挫。

3、师X读第一段,全班推举四名朗诵好的同学读第二或三段(读得好的加10分鼓励),女生齐读第四段,男生齐读第五段。

(读得好的加10分鼓励)(朗读擂台赛)六、【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初中语文_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5.25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5.25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读出感情。

2.理解并积累本课新学的文言词和一词多义、多词一义、古今异义词。

3.体会作者通过描绘虚虚实实的“世外桃源”,表达出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积累本课新学的文言词和一词多义、多词一义,古今异义词,能翻译全文。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主题思想。

【评价任务设计】1.课前任务:让学生对照课下注释完成文意的疏通掌握,并完成积累卡和疑问卡的整理。

(利用抽测重点词检查学生的积累、掌握情况。

)2.利用赏析桃花源的美点和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从而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利用为什么要描绘桃花源理解文章主题。

3.课后任务:利用作业进一步巩固文言词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语:以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东晋时期,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浊世,却心向安宁;他才华横溢,却辞官归隐,他还曾有‘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美谈,他就是——陶渊明。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陶渊明的精神家园——桃花源,学习《桃花源记》。

二、字正句准读“桃源”:1.教师指导朗读节奏的划分。

2.找学生与老师一起配乐朗读,其余生跟读,要读准字音与节奏。

3.同桌间选择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再读,尽量读出感情。

三、咬文嚼字译“桃源”:1.小组合作。

互解疑问卡中疑问,未能解决的圈点出来;合力充实、完善每组最好的一份积累卡。

2.集体解决。

解决小组内未解决的疑问;展示学生充实、完善好的积累卡,教师分享自己的积累卡。

3. 利用“你记住了吗”检查学生自译和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寻根究底探“桃源”:1.赏析桃花源的美点。

明确:环境(景色)美,生活美,人情(人性、民风)美。

2.在东晋时候,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明确:“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做铺垫,太守派人去寻找桃花源却找不到路了,刘子骥还未找到桃花源就病死了,可见桃花源是虚构的。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七上《25桃花源记》word教案 (3).doc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七上《25桃花源记》word教案 (3).doc

桃花源记把握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的写法点备三、自主学习:深入研讨课文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表达了作者无可奈、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不可能实现的。

四、合作学习:延伸阅读《桃花源诗》。

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结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未果”等情节,虚虚实两者互相配合,向往的理想社会。

诗比文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桃花源中的社会实况。

还是值得肯定的。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

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开桃花源附:一、课前检测题:1、找出文中交代渔人行踪的句子说出文章的线索.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明确: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

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二、课堂检测题: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

(2分)发现桃花源——()——()2、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三、作业设置:1、背诵全文。

(必做)2、阅读陶渊明其他作品做进一步探讨。

(选做)。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1.2理解并分析《桃花源记》的寓意。

1.3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1.4学会欣赏文言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感受桃花源的神秘和美好。

2.3学会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2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1.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3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教学难点:2.1课文中的寓意理解。

2.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老师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文学地位。

1.2学生分享对陶渊明的了解和印象。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课堂讨论3.1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1.桃花源在哪里?为什么会被称为“桃花源”?2.桃花源中的生活是如何的?与外界有何不同?3.课文中的寓意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4.课文解析4.1老师解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渔人”、“洞口”、“仙境”等。

4.2老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等。

5.拓展延伸5.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桃花源中的生活场景,进行创作。

5.2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桃花源”?为什么?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7.课后作业7.1学生背诵课文。

7.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想象作文。

四、板书设计【】《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重点字词】渔人洞口仙境【寓意】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修辞手法】对比、夸张【课后作业】背诵课文,写关于“桃花源”的想象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导学案一、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

渔人是在偶然的状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不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奥秘颜色,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夹岸数百步……落英绚丽。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奥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妙作了铺垫。

〕二1、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自然现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生活情形: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一个和平安宁、饥寒交迫、人人休息、安居乐业的社会。

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理想社会构成了鲜明对比。

理想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水深炽热,生灵涂炭;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现象。

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理想,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生活的不满。

〕4、〔山重水复疑无路,山穷水尽又一村。

〕5、〔〝大惊〞写出对生疏人到来的惊异。

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照应。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质朴。

〕6、〔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规避秦时的祸乱,率领妻子儿女及乡邻离开这个与世隔绝的中央。

〝不复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7、〔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世隔〞,故为世上的骚动黑暗、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搅扰他们安静、战争、幸福的生活。

这一句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三1、写渔人分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望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2、〔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中央,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拟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这不只增强了故事的迂回性,而更主要的是能够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愈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陶渊明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桃花源记-陶渊明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桃花源记-陶渊明》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代表作品;2. 理解《桃花源记》的主题和中心思想;3. 分析《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形象及情节进步;4. 探讨《桃花源记》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意义。

导学内容:1.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简介;2. 《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3. 《桃花源记》的主题和中心思想;4. 《桃花源记》的人物形象及情节进步;5. 《桃花源记》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意义。

导学重点:1. 了解《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代表作品;2. 理解《桃花源记》的主题和中心思想;3. 分析《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形象及情节进步。

思辨问题:1. 你认为《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桃花源是一个抱负的世外桃源吗?为什么?2.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为何会成为人们心中的倾慕之地?3. 你认为当代社会是否还存在类似桃花源的存在?如何理解桃花源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意义?拓展阅读:1.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随笔,你还了解哪些经典文学作品?2.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生活中的“乌托邦”有何相似的地方?3. 你认为《桃花源记》对当代社会的启迪有哪些?如何将其借鉴到自己的生活中?参考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中国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曾在政治上历经坎坷,最终选择隐居林泉,以写作诗文为乐。

《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描写了一个幻美而离奇的世外桃源故事。

2. 《桃花源记》叙述了一个樵夫意外发现了一个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桃花源,这里的人们纯朴和善,生活安逸祥和。

他们与外界隔绝,不受世俗纷扰,形成了一个抱负的乌托邦。

3. 《桃花源记》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在于呼应了陶渊明对自然和人性的理解,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抱负生活的倾慕。

作品中的桃花源代表着陶渊明心中的抱负国度,引发了人们对抱负社会的沉思和探究。

4. 《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点,从樵夫无意进入桃花源开始,引出了与桃花源人民的沟通与互动,呈现了人性的美妙和纯净。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导学案展示提升(10分钟)群学结束后,整理好答案预设(2)分钟然后由组长确定展示人员进行展示(预设8分钟)学生展示巩固拓展(10分钟)㈠解释词语:1、区分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2、解释通假字:便要还家㈡翻译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余人各复延至起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6、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㈢思考回答:1、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人们进行了描写?2.第四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3.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04长春)㈣、用文中的原句填空:1、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2、课文从桃源的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3、①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②文段节选自《》,作者是_______,名____,字_____,_____(朝代)人。

课上完成组内订正4、依据文中的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桃源的山洞口位于________㈤造句:文中“豁然开朗”一语在现代汉语中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请你按这一语意造句:一、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

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最新【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

最新【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25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初二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

诗人陶渊明“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没有剥削压迫、人人生活幸福、安居乐业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经过初一一年的训练,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初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文言知识,已经能够熟练地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对浅显的文言文做到畅通文意,这样,学生对本文文本大意的理解不会有问题。

但对于文言文中的“而”、“之”等文言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掌握还不够,需要系统介绍。

【教学重点与难点】由于初二的学生知识积累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特别是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如: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以及本文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如:交通、妻子、绝境、鲜美、无论等。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2、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并正确评价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和本文出现的成语。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引人入胜的写法,并用现代文改写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 桃花源记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2021年最新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 桃花源记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2021年最新整理)

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 桃花源记教案鲁教版五四制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 桃花源记教案鲁教版五四制)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 桃花源记教案鲁教版五四制的全部内容。

《桃花源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4.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难点:1.理解陶渊明笔下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2.积累文言词汇,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创设了情景,同时又通过复习、联系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花时不多,收益却很大。

】初一下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

(显示《饮酒》诗)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提示:全诗表现了诗人弃官归隐后乐于田居、陶醉于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既反映了远离尘俗、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思想。

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很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

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课堂实录一、作者简介【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既创设了情景,又复习了旧知识,引出新的教学内容。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桃花源记-陶渊明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桃花源记-陶渊明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桃花源记-陶渊明》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背景;2. 理解《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和主题;3. 分析《桃花源记》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4. 探讨《桃花源记》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影响。

导学重点:1. 了解《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代表作;2. 理解《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好景象;3. 分析《桃花源记》中所蕴含的“隐逸”、“自然”、“乐土”等主题;4. 探讨《桃花源记》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启迪。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学生们观看一段有关陶渊明及《桃花源记》的视频或PPT,引发学生对这部作品的兴趣,并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第二步:整体理解让学生们阅读《桃花源记》,并回答以下问题:1. 《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作者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什么意境?3.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否是一个理想的抵达?为什么?第三步:深入分析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 作者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2. 桃花源中的“隐逸”、“自然”、“乐土”等主题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迪?3. 你认为当代社会是否存在类似于桃花源的理想生活方式?如何实现?第四步:拓展应用让学生们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实,写一篇短文,探讨《桃花源记》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影响。

第五步:总结反思让学生们分享他们的短文,并进行讨论和总结:1. 《桃花源记》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有何启迪?2. 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实现类似于桃花源的理想生活方式?3. 你在阅读《桃花源记》后有何感悟和体会?导学延伸:1. 邀请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否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幻想,还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2. 让学生们通过朗读《桃花源记》中的经典段落,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进行诗词创作或绘画表现。

3. 组织学生们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或音乐作品,了解《桃花源记》在当代文化中的影响和表现形式。

山东省荣成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25 桃花源记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山东省荣成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25 桃花源记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桃花源记》【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是进行文言实虚词积累,总结归类文言现象,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和阅读理解浅显文言文能力。

本节课通过自主复习、预习检测、整体巩固、创新思维训练和课堂检测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1、背诵一二两段。

2、积累一二两段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3、初步学会利用注解来读懂文言语句的意思。

【重点难点】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虚词【评价设计】1、通过同桌互相抽背,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检查学生迁移知识能力。

3、通过书面检测,检查学生整体掌握情况【教学过程】一、学案导学,积累感知(20分钟作业)1、教师设计导学案2、学生自主预习【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文言文,一定要给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打好自我学习的基础。

所以通过学案导学,让学生自主预习,这样就能够带着问题和学习成果进课堂,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

二、预习检测,展示解疑(15分钟)(一)关于作者和作品(见导学案):(二)解决生字(见导学案)(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自读课文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2、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要求:1、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根据导学案整理字音: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停顿的地方:朗读练习: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朗读展示小组展示朗读成果全班齐读。

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初步预习的基础上,结合导学案,做到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熟课文,结合导学案的预习情况,老师也能起到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目的,帮助老师了解学情。

三、小组群学,赏析文本(20分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译出一二两段。

(一)、参照书下注解翻译第一、二自然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七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3 鲁教版 教案

七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3 鲁教版 教案

桃花源记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

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

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

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

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

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

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

其次是桃源中人。

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

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

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

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导学案走近作者: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后改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曾做过几年小官,因看不惯世俗险恶,辞官回家,从此隐居,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又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他的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写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为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诣.太守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乃.大惊( ) 具.答之( ) 延.至其家(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 ) 处处志.之( )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一为.具言所闻B . 闻之.,欣然规往 渔人甚异之.C . 寻.向所志 寻.病终D . 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4.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有( )( )( )( )等。

课前预习 二 一1.《桃花源记》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探究点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探究点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探究点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探究点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看到渔人的表现?表现了桃花源人的什么品质?探究点5: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探究点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探究点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探究点8:我们如何来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1.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

hu ò( )然 y ǎn ( )然 qi ān( )m ò( ) y ì( )太守 b īn( )纷垂ti áo( ) 叹w ǎn( ) 刘子j ì( ) 语( )云 便要( )还家2.对照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为业: 夹岸: 杂: 异: 穷: 平旷:属: 悉: 怡然自乐: 所从来:咸: 问讯: 先世: 邑人: 不复出焉: 间隔:皆: 语云: 不足: 既: 诣: 遣: 欣然:3.古今词义辨析课中探究 一 四二 三鲜美:古义()今义()交通:古义()今义()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无论: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辨析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所志()寻病终()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向:寻向所志()耽耽相向()5.翻译下列句子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⑦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⑩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用原文填空。

(1)默写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2默写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3)默写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4)默写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5)默写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7.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2)为什么渔人离开时,桃源人对他说:“不足为外人道也”?(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世外桃源”这样一个地方?【省以致善】我的收获:课后训练(一)基础达标1.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中:中无杂树晋太元中B.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C. 皆:皆叹惋皆出酒食D. 寻:寻病终寻向所志2.“咸”“并”“具”“皆”,在文言中有时跟“都”的含义相同,有时又不同,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字跟“都”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A.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 咸.来问讯C.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 皆.叹惋3.给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含义。

(1)屋舍俨然()A.好像B.整齐的样子C.严肃的样子(2)欲穷其林()A.彻底B.穷尽,尽C.没有钱,与富相对(3)芳草鲜美()A.色彩鲜艳美丽B.新鲜美丽C.这里指味道好(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A.没有出路的地方B.与世隔绝的地方C.与世间隔的地方(5)便扶向路,处处志之()A.标记B.志向C.做标记4.本文选自《》。

作者,又名,字,世称先生,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朝。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

(二)文本探究5.下列成语不是出自本文的一项是()A.世外桃源B.一鼓作气C.无人问津D.怡然自乐6.下列各项中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意义。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D.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心声。

7.作者生活在政治黑暗、时局动荡的东晋时代,耳闻目睹百姓的苦难,为什么却为我们刻画了桃花源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三)综合实践8.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陶渊明的做官史:(1)29岁时,陶渊明首次走上仕途,作了江州祭酒。

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在家闲居七年。

(2)36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

(3)40岁时,出任镇州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不久辞归。

(4)41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时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陶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任职仅八十余天。

材料二:关于陶渊明的对联:(1)昔我曾眠三径菊今谁又报一山诗(2)酔乱世,念故园,桃李是否罗堂前笑天下,归园田,榆柳已经荫后檐(3)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2)材料二中第一幅对联中“三径菊”“一山诗”让我们想起了陶渊明的名句;第二幅对联是由陶渊明的诗句演化而来的。

(3)结合课文《桃花源记》和这两则材料,你认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四)课内精读9.阅读短文,完成各题。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______________ ②俨然: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林尽水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体现了桃花源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惊异的一句是,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