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 北师大版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②认识目标: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能简单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手段】多媒体、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展示汉族、契丹族、党项族生活图片各一张,设问“三幅图片分别展现的是哪一民族的风情?”(二)自学1.自学内容1:理清本课知识体系。
自学方法: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历史创造性练习P39 “课前思考”。
2.自学内容2:澶渊之盟自学方法:阅读教材P54-55“澶渊之盟”一目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谁能给大家讲讲“陈桥兵变”的故事?(2)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能说几条是几条)此后北宋采取什么政策?(3)“澶渊之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订立的?内容是什么?怎样认识它的影响?3.自学内容3:宋夏和战自学方法:认真阅读教材P55—56 “宋夏和战”一目的的内容,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认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4.自学内容4:碰撞中的融合自学方法:认真阅读教材P56—57 “碰撞中的融合”一目的的内容,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三)练习(解题、互阅或自阅)完成创造性练习P39—41(四)反思小结【加速一】材料解析:阅读下列材料: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
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请回答:辽、西夏在哪些方面向中原政权学习?产生什么历史作用?【加速二】探究:“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一、教学目标项目内容知识与能力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了解宋辽、宋西夏和议的影响,并对两次和议作出客观评价;提高同学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辽西夏与北宋建立的简表”,增强学生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比较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的过程,培养归纳比较能力,了解民族融合的历史必然;通过课堂讨论与辩论,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与宋的关系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密切交往,对开发边疆和促进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中华灿烂文明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二、重难点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和采用多种方式表达历史的能力;明确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中华灿烂文明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三、教具多媒体学案四、教学过程1、导课导课环节,给学生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再由学生谈欣赏歌曲后的感受。
使学生感受中华各民族团结、友好、和睦、融洽的民族关系氛围,明确中华灿烂文明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那么当历史发展到北宋时期,中华大地上主要分布着哪些民族呢?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又怎么样呢?从而导入新课。
2、教学步骤本节课主要分为五个步骤,详见下表:步骤内容速读课本,感知历史请同学们设计关于辽、西夏、北宋建立的简表(包括时间、民族、人物、都城等),表格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小组讨论,剖析历史1、简要分析北宋与辽、西夏战争的性质。
2、请比较澶渊之盟与宋夏1044年和议的相同点。
3、小组辩论:宋辽、宋夏和议的一个相同点就是向少数民族送岁币,用岁币换和平。
你认为“岁币换和平”值得吗?(让同学们分别站在少数民族、汉族、中华民族不同的立场上分析辩论)4、材料解析题:材料一、展示几幅辽、西夏在服饰、货币、文字等方面的图片材料二见课后材料阅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拔(党项)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10.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内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目标】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作出客观的评价,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认识战争的性质并评价宋夏和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引导学生回顾复习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内容和特点。
出示四幅图片:隋、唐疆域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中国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是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老师介绍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动荡时期的情形,五代分布在我国北方,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
在南方和今山西地区则先后建立个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在这一时期,我过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导入本单元、本课辽、宋、夏、金等民族才政权并立的时代,使学生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
并且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讲解新课一、澶渊之盟:1.北宋政权的建立。
(师生归纳北宋的建立的信息)教师依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简单介绍唐亡以后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指出由于后周世宗的改革和民心所向,统一趋势逐渐加强。
学生讲述“陈桥兵变”的故事(课前即让学生自己准备),了解北宋王朝的建立经过,并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过程与方法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的兄弟虚竹娶了哪里的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阅读教材P29《北宋形势图(1111年)》,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地图上找出各政权名称,并说出各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
民族契丹族汉族党项族政权辽北宋西夏时间916年960年1038年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元昊都城上京东京兴庆重大事件澶渊之盟陈桥兵变重文轻武宋夏议和2.引导深入思考:(1)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3)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3.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阅读教材“辽与北宋的和战”一目,概括辽宋关系的变化。
归纳:战→和→战→和。
2.史料解读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及其并立时期的历史背景。
a.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对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b.你认为哪个政权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为什么?
4.思维导图:绘制一张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思维导图,内容包括政权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要求结构清晰、内容全面。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本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书籍或文章,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2.讨论过程: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分享与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简述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过程。
b.分析并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各个政权的影响。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明确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生在史料分析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3.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c.列举北宋在这一时期采取的外交政策和军事策略。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图)
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图)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图)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及其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石敬瑭,宋初的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建立西夏国;宋夏间的战与和。
【能力培养】1.帮助学生具体分析本节课的史事和历史人物,进一步培养他们初步运用正确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思想教育】1.认识辽、西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局部统一的政权,它们的建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祖国东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耶律阿保机和元吴是少数民族中杰出的领袖。
2.认识这一时期祖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辽、宋、夏三个政权并存,辽、夏对北宋的战争是短期的,和平是长期的,三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北宋在经济文化上的影响,促进了辽、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着祖国历史的发展。
教学重点宋夏关系、宋辽关系和澶渊之盟。
本课讲的就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至于这三个政权各自是如何建立的,是学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问题,而这三个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相处即宋辽关系、宋夏关系则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因此它们是本课的重点。
而澶渊之盟是宋辽关系中的典型历史事件,因此它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重点,而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则又是一个难点,因为正确评价澶渊之盟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的方法,从多种角度全面的进行评析。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自主学习法,分析提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歌曲导入)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听后师点拨)是的,我们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这个大家庭里有50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有时难免发生战争,但扭不断的中华魂会将他们永远地凝合成一家人。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北师大版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确立。
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内容。
教材
分析
重点
辽、宋、西夏并立的政权。
难点
认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感受了繁荣与开放的大唐风采,从今天开始,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感受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前不久,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来中国考察,当他来到当年宋辽签订和议的澶州城下,他感慨地说:“我看到的不是当年北宋失去了多少岁币,而是后世的一派繁荣。”这位历史学家为什么如此感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段久远的历史,学习第10课。
4、澶州城发生过哪两个重要事件?
5、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无能)澶渊之盟有哪些内容?它的签定影响如何?
黄冈理想学校中学部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
四、众说纷纭
对于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有人认为北宋在战争有利的形势下,还签订和议,是无能的表现,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弊大于利,有人认为,北宋用“岁币”换和平,有利于双方的发展,利大于弊?
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自学课文:
1、从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你可以看出在当时有哪几个政权并立?从课文中的标题中,找出描述三个政权关系的关键性词语。
二、形势分析
1、如果辽、西夏政权要继续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向哪个方向发展比较有利?为什么?
2、向南发展就会与哪个政权发生矛盾、冲突?
3、发生了矛盾冲突会怎么样?
请你决策
如果你是当时的决策者,选择战还是和?并说出理由。
学生选择后,教师设问:真实的历史情况是怎样的呢?下面课文学习第一目。澶渊之盟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1.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议,共同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发展。
2.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局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实物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风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索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及其相互关系;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2.难点: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分析并评价三个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局限。
3.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4.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辩论赛、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通过学习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民族关系、国家统一的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二、战争与和平
2、既然辽和西夏在兴起中都向汉族学习,那么他们建立政权以后和汉族建立的北宋政权之间关系如何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微课视频《辽与北宋的和战》
通过微课视频我们了解了辽宋之间关系的变化
③和平的局面为北宋、西夏、辽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符合人民的愿望
④北宋与辽、西夏友好交往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三、交融与发展
1.多媒体展示考古发现中融合契丹、汉族、党项族多元文化的文物
2.总结概括: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和争斗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பைடு நூலகம்
3.学生讨论自由发言:从这些考古发现中你得到什么启发?(言之成理即可)
多媒体展示汉唐版图与北宋版图
1、相比于汉唐时期的版图,北宋的版图发生了什么变化?
北宋的版图相对于汉唐版图,失去了北方大片疆域。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建立的辽,党项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段历史。
北宋与辽的关系——战和
北宋由主动进攻到消极防御(守内虚外)
1004年澶州战役
1005年澶渊之盟
小组讨论一:阅读材料思考北宋打了胜仗为什么还要和辽签订盟约?”
材料一
(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材料二
国家纳契丹和好已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不及(军费支出的)百分之一、二。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课题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北宋时期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这幅画反映了哪个时期的社会生活?”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幅画描绘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城市生活,反映了北宋时期经济的繁荣。
3.教师过渡:“在北宋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那就是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时期。那么,这个时期有哪些特点?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包括各民族的起源、发展及地理位置。
2.讲解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
3.详细讲述重要历史事件,如檀渊之盟、绍兴和议等,分析这些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强调民族关系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5.情境体验,提升感悟:设计角色扮演、辩论赛等情境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课堂小结,巩固知识: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7.教学评价,促进发展: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结合家庭实际情况,与家长共同探讨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故事,增进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培养家庭学习氛围。
作业要求:
1.字迹清晰,书写规范,保持作业整洁。
2.作业完成后,请同学们认真检查,确保答案正确。
3.作业提交时间:下一节课上课前。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和平稳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教案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
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
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
“澶渊之盟”是北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
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耶律阿保机建国和澶渊之盟。
难点是评价澶渊之盟和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这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十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十一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白族在西南部建立的大理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2、讲授新课:一、澶渊之盟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登上王位,建立宋朝,史陈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契丹的兴起契丹族原先居住在辽河上流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在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到隋唐时,逐渐地强大起来,唐朝末年,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契丹人逐步学会种庄稼、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同时也使契丹族的统治者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
3.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迭剌部的贵族,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与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逐渐成为八个部落中最强大的一部,阿保机由于很有胆略,多次立下战功。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本课为第二单元的第二课,主要学习唐朝灭亡前后汉族政权的更迭,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建立政权的过程、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的和战以及辽、西夏政权推行汉法、各民族交融发展的历史。
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立、战事频繁,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融合,是体现民族融合主旋律的重要历史时期。
教学目标: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史实。
2.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通过图片和资料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的巩固统治措施。
3.掌握北宋与辽、西夏的战和关系演变过程和原因,以及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认识我国民族交融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辽、西夏的建立与北宋的战和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天龙八部剧照》。
教师:《天龙八部》是金庸先生根据我国历史上辽、西夏、宋等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创作的武侠小说。
那么历史上辽、西夏、宋等这些政权是如何建立的呢?他们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剧照《天龙八部》的方式,来引出辽、西夏、北宋等政权并立的时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这些政权是如何建立的呢?他们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展示图片:《契丹人游牧图》《契丹图腾柱》契丹图腾柱展示材料:材料一: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水上游的潢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以游牧为主。
材料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教师:契丹也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那么契丹是如何兴起并逐步强大的呢?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展示图片:《契丹人生活图》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说一说契丹兴起、强大的过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师:契丹族是我国北方一个重要的民族,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浪漫的传说,一个骑白马的英俊少年和一个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不期而遇,相互产生爱慕之情,之后成了夫妻,繁衍后代,成为契丹族的祖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关契丹族兴起的历史。
请)“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这首诗反映了契丹过着怎样的生活?
(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西夏建立后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2.宋与西夏和议的内容及影响是什么?
3.辽和西夏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4.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是侵略战争吗?
三、评价反馈
谈谈本节课收获。
辽、西夏与宋的和战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2)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兴起和发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3)简述契丹族建立政权的名称、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4)契丹建立辽国后,有何作为?
师:除了辽与北宋并立,还有西夏。接着我们就来学习西夏。
2.党项族的兴起:
(1)党项族生活在哪一地区、发展状况如何?
(2)简述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名称、时间、建立者、都城。
二次备课
作业:预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序号:
主备人:课型:新授课
课题: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班级:七年级
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契丹族和党项族建立政权的名称、时间、建立者和都城;掌握辽宋战争、檀渊之盟和宋夏和战的有关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
《北宋、辽、西夏的并立》说课稿
说课稿《北宋、辽、西夏的并立》。
我将从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背景1.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有2点:一是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二是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其中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是新课标新增加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要有所体现。
2. 教学内容本节课所在的单元主题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这一单元包括6课内容,从经济、政治、民族关系、文化四个方面,呈现了五代到元朝400多年历史发展的概况。
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又一次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北方的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本课则是政权并立下的民族大交融的突出体现,成为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
本课讲述的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宋辽、宋夏之间是时战时和,既有彼此的战争,更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
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
3.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历史学习比较感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好奇心强,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探究学习这是我们教学中的优势;但同时初一学生更多的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且授课班级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25个学生中22人是外地在京务工人员的子女,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参差不齐。
基于学生的情况我在教学中采取的策略就是:1.提供丰富的图文资料,在充分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性思维;2.问题的层级化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根据对教学背景的分析,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通过讲故事、图文探究、自主学习等方式,让学生知道北宋、辽、西夏的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澶渊之盟的作用;认识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平交往是主流,推动了民族的交融。
教学重点:贯穿本课的主线就是政权并立下的民族交融,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宋辽、宋夏之间民族交融的史实教学难点:对“澶渊之盟”的认识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课是第五单元的起始课:因此在导入环节通过对比年代标尺的方法,认识五代----元时期政权的特点。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说课稿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中国境内多个政权并立,政治格局复杂多变。
教材通过介绍辽、西夏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它们与北宋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冲突,展现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历史发展的脉络。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演变、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政治格局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宋元时期的历史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基础知识,但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他们对古代历史充满好奇,但对于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民族关系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辽、西夏政权的建立及其与北宋的和战关系。
掌握辽、西夏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运用地图、图表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平等意识和民族团结观念。
体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局面。
辽、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理解民族融合在这一时期的表现和影响。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讲授法: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说课稿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说课稿
说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主要讲述辽、西夏与北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关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学习本课,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与碰撞,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辽、西夏与北宋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通过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
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二、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教学原则
教与学是学生的双边活动,通过让学讲故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教师引导、帮助、总结、整体结合的教学原则。
(二)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指导法问题教学法
(三)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2、讨论法:在老师创设问题的情况下,对问题进行讨论、思考,并回答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本课介绍了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建立以及它们之间的战和关系,战争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2、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和议和的积极作用。
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充图册、课件【导入新课】电视剧《杨门虎将》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
当时,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
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
声声怒吼,阵阵击鸣,战车交错,刀光血影。
大郎、二郎、三郎、四郎和五郎战死,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
今天一起来了解宋与辽以及西夏的并立。
【进入新课】一、崭露头角—辽与西夏的崛起1、辽的崛起(1)契丹族的发展隋唐时,游牧的契丹族与汉朝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唐末,北方汉人带去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有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开始筑房屋、城池(2)辽的建立907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情况。
2. 学生能够分析辽、西夏和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 学生能够理解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重点:
1. 辽、西夏和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
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分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谈论两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情况。
二、学习内容的讲解与小组讨论(20分钟)
1. 辽、西夏和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的讲解。
2.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辽、西夏和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讨论,并汇报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三、辩论活动(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代表辽、西夏,另一个小组代表北宋,分别陈述自己的观点。
2. 让学生就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原因和影响进行辩论,并辩论出一个结论。
四、归纳总结与展示(10分钟)
1. 教师对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总结归纳。
2. 学生展示自己对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理解,可以通过PPT、海报等形式展示。
五、课堂练习与讲解(10分钟)
1. 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2. 学生讲解练习题答案,并及时纠正错漏。
六、课堂小结与评价(5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题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一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的内容。
从全书的结构体系来讲,本课属于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的第一课,是全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从本课的内容来看,五代十国以后,中国进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既有对立和斗争,也有共同发展、友好往来和相互学习。
在相互交往中,辽、西夏接受中原先进文明,中华民族进一步融合。
因此,《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在本单元乃至本册书中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北宋的建立、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党项建立西夏、宋夏和议等。
理解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的历史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
确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契丹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做出的贡献。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重点:辽、宋、西夏建国与澶渊之盟
2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那么,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谈。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等。
接下来,我再说一说学法。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本课题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首先播放一段视频,由此来进入到对本课的教学。
2、新课探究
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为方便学生的识记我将按照教材的子目为线索来进行讲授。
首先讲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澶渊之盟,介绍辽北宋建立的情况,北宋与辽之间的战与和,澶渊之盟的内容以及带来的影响。
其次,讲第二个子目的内容宋夏和议,西夏的建立、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宋夏和议的内容以及影响。
最后,进入到本课的最后一个子目,碰撞中的融合,让学生找出契丹与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
3、课堂小结
在本课的子目内容讲授完以后,用课堂问答的方式总结全课知识,强调教学重点及难点。
4、课堂练习
根据本节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掌握实际,进行课堂练习。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