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点评江苏省常州外国语学校九年级同题作文《诗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点评常州外国语学校九年级同题作文《诗意》
【写在前面】进入四月,江南阴雨,倒春寒明日将至,不管天气如何变化,改变不了距离高考、中考越来越近的事实。最后关头,语文复习的重头依然在作文,看范文、背例文、找素材,大部分同学已经进入战备状态了。必要的紧张当然需要,但我们还是要提醒大家,无论如何应对,还是不要忘记生活中的一些美好与开心,这就是所谓的“诗意”。本季点评,我们邀请两位老师为大家点评江苏省常州外国语学校9年级学生的三篇同题作文《诗意》,看看老师们如何用诗意的眼睛,看待同学们笔下的诗意。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作文,好作文的格调一定是一致的,正如本季点评老师所提醒的“情要真”“意要切”,要写出摇曳多姿的“生活姿态”。
【点评名师】
程老师——江苏省四星高中语文高级教师,大市骨干教师,常年执教高三,多次高考中考阅卷
瞿老师——江苏省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长期致力于作文教学与研究,多次中考阅卷经验
【原题回放】高晓松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请以“诗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2)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3)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600字;(5)请勿透露个人信息。(总分60分)——江苏省常州外国语学校九年级新课结束季作文
【命题印象】程老师说——“诗意”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命题。这个题目让我想起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名句:“人生充满劳作,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以“诗意”为题,命题者有意提醒考生:生命的姿态比生活的状态更具价值,内心的生存更值得关注和追求。“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作为导语,它在沮丧地承认眼下的生活苟且无聊的同时,还非常明确地告诫人们“诗和远方”的存在也是生活的真相。由“眼下”看到“远方”,由“苟且”看到“诗”,由此岸走向彼岸,成为人生路上的造梦者和追梦人,这才是人生的意义。要领悟其间的生存哲学,对十五六岁的初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诗意”为何?与“诗”的关联点在哪里?“苟且”为何?“劳作”算不算“苟且”?要实现价值的自我否定还需要揭开多少伪善事实的外衣和穿越多少层功利话语的屏蔽?成人中多少尚无此等智慧和勇气,青少年恐怕就更为困难。因此,个人感觉:题目的道德说教意味过于浓厚,以文艺气息取代思辨精神,以私人写作取代公民写作,不能体现中考作文命题的立场。
【学生习作之一】
诗意
满树秋华,落地无声,诗意就在眼前。院中的梧桐开始落叶,你拄着拐杖缓慢
地走进庭院。泛黄的树叶静静地落在你的肩头。在风中摇曳,却是不肯离去。你独自躺在梧桐下的竹椅上,微微闭上了眼,听着轻风和落叶的嬉闹,渐渐入睡。身下的椅子摇晃着发出一声声低吟。时间从指间滑落。如水如风,不留一丝痕迹。你紧闭的双眸透视着心中的世界,却不曾窥见那身旁人的到来。她轻轻摊开手中的毛毯,小心地盖在你的身上。赶走了微风带来的那一抹凉意。那椅上的树叶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打扰,随着轻风去了别处,悄无声息。之后,她便倚着那颗梧桐看着你。虽然那一头曾乌黑的头发已成银丝,但在她眼中似乎依旧美丽。梧桐下,你和他,构成一幅富有诗意的美景。只缘一眼,白头偕老,诗意只因一眼。夕阳西下,你似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便对我说,你的青春都是她几十年前的这个时候吧,你们相遇了,只是因为那么一眼,她便成了你心中最美的美景。也许你们的相遇是偶然,但你却将爱变成了必然,从此以后都会做她的保护伞,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因为那一眼,产生了你们之间诗意的故事。执子之手,只你一人,诗意只因为有你。月下,你们在田间散步,我也一路跟着。望着那远去的身影,不禁湿了眼眶。金黄的落叶在风中飘转,如蝶般纷飞。你在她耳旁低语,我听不见你们的声音,但却看到她那深邃的目光在注视着你,仿佛眼中只有你一个人。说完,你便牵起她的手,相伴着走向远方。不曾感到夜幕下无尽的黑暗,只因身旁有你,这一诗意的美景。六七十岁的两个人,奉献给对方自己的半生。如果时间会冲淡一切,如今的你们是否还记得月下相伴的情景;如果誓言会被遗忘,如今的你们是否还履行着白头偕老的承诺;如果人会逐渐衰老,如今的你们是否在对方眼中仍是最诗意的美景。一条路,两个人,不离不弃,便是最诗意的旅程
程老师点评——文章抓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老诗句来写爱情的诗意,切合中国社会传统的伦理观。甫一落笔,作文便有了“作”的痕迹,“作”就是无病呻吟:一是写景层面抒情意味过重,二是第二人称的选择有点过分。从内容上看,老婆婆给在院子里竹椅上休息的老爷爷盖上一层毯子,怕他着凉,然后默默地看着他。这本应该是一个叙事任务,小作者却竭尽想象之能事,注重营造院子的静谧氛围,试图从风、叶、椅等事物上的“静”表现自己心中的那份“诗意”,如此,以模糊的审美指向,或者说以概念化的审美判断,错误地完成了对这一事件的书写。我们认为,人情之美应立足于人,平凡中的美应该立足于不平凡的境遇之中。试想,天气这么凉,老人何苦要在竹椅上承受秋风的侵袭呢?老婆婆何以在轻手轻脚给老伴披上毯子还能安然凝视,完成“诗意依旧”的审美呢?这样的“诗意”是不是有些偏狭、甚至病态呢?依我看,倒不如写老婆子对坚持出来走走的老爷爷而喋喋不休,抱怨他不珍惜身体更为合乎情理,合乎情理才是诗意生发的基础啊。另外,第二人称的选择显然具有凸显意味,我不知道这个老爷爷在这个相濡以沫的故事中具有多少让作者单独倾诉的价值?说到底,这是一种人称的误用。文章接下来追叙二人相遇、相知、相恋,这里没有多少实在的内容,没有一个富有感觉特征的细节(月下漫步,耳鬓厮磨,牵手相随,这些都是套路化的事实,缺乏个性化体验和了解),当然,这不是小作者的生活,也就不能怪罪于他了。但是严格地说,写作者应该为自己的文字负责。你可以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啊,为什么非得要选这个材料呢?你要选这个材料,你就应该之前对人物原型进行访谈,认真思考爱的真谛、爱的力量、爱的伟大在哪里,是花前月下牵手漫步、竹椅前的凝视么?所以,尽管本文最后点明题意:“一条路,两个人,不离不弃,便是最诗意的旅程。”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文意的虚弱与思考的浅白。文章只是完成了一个立意的任务,没有将“诗意”的内涵讲透彻,倒是不小心暴露出成人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