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指征
2019年输血指征及原则

2019年输血指征及原则
2019年输血的指征和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患者存在严重的贫血或失血症状,血红蛋白水平低于特定阈值。
具体阈值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和临床指南确定。
2. 患者在手术、产科或创伤等情况下需要大量输血,以维持组织氧供。
3. 患者存在恶性肿瘤或造血系统疾病导致的明显骨髓功能不全时,可以考虑输注造血干细胞或血小板。
4. 患者需要纠正凝血异常或替代凝血因子时,可以输注新鲜冷冻血浆或凝血因子制剂。
除了上述指征外,还有一些输血原则:
1. 选择符合血型的输血血液成分,以减少输血反应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2. 优先选择无病毒、无感染的血液成分,以减少输血相关的传染病风险。
3. 尽量减少输血的频率和数量,以避免输血相关的并发症,例如输血反应和免疫抑制。
4. 在输血前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准备,例如血型鉴定、交叉配血
等,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严格遵循输血操作的规范和标准,以保证输血过程中的血液安全和质量控制。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原则,具体的输血指征和原则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临床合理输血评价记录

临床合理输血评价记录背景: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措施,用于补充血液和血液成分,治疗和预防出血等。
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输血反应、感染和过度输血等。
因此,对于每次输血,需要进行临床合理输血评价,以确保输血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目的:评价每次输血的合理性,包括输血指征、输血量、输血速度和输血反应。
评价内容:1.输血指征:评估患者的输血指征是否明确。
输血指征可以包括:失血性休克、贫血、低血容量等。
对于每个输血指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输血,并评估输血的风险和益处。
2.输血量:评估输血量是否合理。
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容量和输血指征来确定输血量。
一般来说,输血的目标是使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维持在适当范围内,避免输血过多或过少。
3.输血速度:评估输血速度是否合理。
输血速度应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和输血指征来确定。
输血过快可能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和输血反应,输血过慢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4.输血反应:评估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和处理措施。
输血反应可以包括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溶血性输血反应等。
每次输血后,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反应。
评价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例号:科室:输血指征:输血量:输血速度:输血前实验室检查结果: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血型和交叉配血:输血过程:输血开始时间:输血结束时间:输血速度:输血反应观察时间:输血反应情况:处理措施:输血后实验室检查结果: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其他实验室检查:评价结论:根据上述评价内容,综合评估该次输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并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备注:-需要注意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和病例号,以便进行跟踪和管理。
-输血指征、输血量和输血速度应根据科学的指南和临床实践来确定,避免主观判断和误诊误治。
-输血反应的观察和处理应及时进行,防止输血反应进一步发展,造成患者的不良后果。
-输血评价记录需要保存至患者的病历中,并定期进行复审,以便进行质量控制和改进。
输血指征与限制性输血

2024/6/4
卢 荣 限制性输血
4
危重病人贫血的研究
(Anemia and blood transfusion in critical care patients)
Vincent JAMA 2002,288:1499
西欧146个ICU,3534例病人
ICU病人常有贫血:Hb<120g/L 63%
6
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比较
限制性输血(restrictive transfusion) 开放性输血(liberal transfusion)
Hebert 等对838例患者进行了研究 (N Engl J Med.1999,340:409-17)
2024/6/4
卢 荣 限制性输血
7
重症监护病人输血需求 ——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2024/6/4
卢 荣 限制性输血
10
限制性输血 开放性输血
限制性输血风险逃避率33% 开放性输血为0%
从上面结论可以看出 ICU病人的限制性输血是优于开放性输血的
2024/6/4
卢 荣 限制性输血
11
357例心血管病人限制性与开放性输血比较
限制组(n=160)
入ICU 72小时
<90g/L
输血指证(Hb)
5
10
15
20
25
30
时间 (天)
2024/6/4
卢 荣 限制性输血
9
重症监护病人输血需求 ——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n=420)
(n=418)
RBCs Hemoglobin (g/L) 风险逃避率
5.2 ± 4.9 107 ± 7.3 0%
2.5 ± 3.8 84.6 ± 7.2
临床输血指征

临床合理输血指征红细胞合理性输血指征1. 基础状态良好的慢性贫血,Hb<60g/L或Hct<0.20。
2. 胃肠道隐性出血,Hb<70g/L或Hct<0.22。
3.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急性肺炎)依赖呼吸机维持呼吸、代谢率增高 {高热、严重感染}、严重缺氧{脑卒中、昏迷、休克},Hb(70-100)g/L。
注:凡不符合上述指征的红细胞输注为不合理用血,缺乏血常规检查的输血为不合理用血(紧急大量出血除外)。
新鲜冰冻血浆合理性输血指征1. 凝血4项检测显示凝血酶原时间(pt)>中值的1.5倍或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 中值1.5倍。
2. 创面弥漫性渗血。
3. 急性大失血>1个血容量或纤维蛋白原<1g/L.。
4. 病史或临床表现明确为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5. 纠正香豆素效应(出血症或需要行侵入性诊疗操作)。
6. 心肺分流手术6h 后再肝素化时补充抗凝血酶原III(AT-III)。
7. 有明确指征的血浆置换和人工肝技术。
血小板合理性输血指征1. 无自发性出血,外周血PLT<20x109/L的预防性输注。
2. PLT<50x109/L伴自发性出血的治疗性输注。
3. 无自发性出血,PLT>50x10/L的输注为不合理输注。
冷沉淀合理性输血指征1. 甲型血友病患者有外伤或活动性出血。
2. 纤维蛋白原缺乏症(<1g/L),DIC低凝期。
3. Vitk依赖凝血因子(II、VII、IX、X)缺乏。
4. 严重感染而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
外科输血指征及原则

外科输血指征及原则外科输血指征及原则如下:一、指征1. 急性失血:如果患者因急性失血导致血容量急剧下降,出现休克等危急情况,此时需要及时输血,以补充血容量、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一般来说,急性失血患者血红蛋白低于70g/L时,可以考虑输血。
2. 慢性贫血:对于慢性贫血患者,如果血红蛋白低于60g/L,或者血细胞比容小于0.2时,可以考虑输血。
3. 大量失血:如果患者因各种原因大量失血,如外伤、手术等,导致血容量严重不足,此时需要及时输血以补充血容量。
4. 低白蛋白血症:如果患者存在低白蛋白血症,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进而引发水肿、休克等症状,此时需要通过输注白蛋白来纠正低白蛋白血症,以维持患者的生理功能。
二、原则1. 合理输血: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合理选用不同类型的血液制品,如红细胞悬液、血浆等。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等因素,计算输血量,避免输血过量或不足。
2. 安全输血:应确保所输血液的质量,严格进行血液的筛查和检验,避免输注含有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的血液。
同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输血过程中发生感染。
3. 同型输血: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同型血液进行输注,以降低因异型输血引发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风险。
但在紧急情况下,如大量失血、严重贫血等,如果无法获得同型血液,可以考虑输注异型血液。
此时,应充分评估风险和利弊,并尽可能选择抗原抗体反应较小的血液制品。
4. 个体化输血: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制定个体化的输血方案。
例如,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尽量选择红细胞悬液等对心血管系统负担较小的血液制品;对于有凝血障碍的患者,应选择富含凝血因子的血液制品。
5. 谨慎使用血液制品:血液制品虽然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生理功能,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因此,在输血时应谨慎使用血液制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滥用血液制品。
总之,外科输血指征及原则是确保患者安全、有效输血的重要保障。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遵循输血原则,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内科输血指征及原则_概述及解释说明

内科输血指征及原则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输血是内科领域中一项常见的治疗手段,通过将血液或其组成部分输注给患者来纠正贫血、缓解症状和改善患者健康状况。
内科输血指征及原则是指在内科临床实践中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输血以及执行输血时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
了解正确的内科输血指征及原则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内科输血指征及原则展开详细讨论,并对其进行解释说明。
首先,我们将介绍输血指征的相关内容,包括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输血的标准和判断依据。
其次,我们将探讨在进行内科输血时应遵循的原则,例如合理使用不同类型的血液制品、正确选择适宜的输血量等。
然后,本文将详细解释内科输血的必要性和适用范围,强调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进行输血是不可或缺的,并且针对不同的病情给出了相应的适用范围。
随后,我们将探讨内科输血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包括输血反应、感染风险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
最后,本文还将介绍输血过程中的监测与管理,包括血液安全、输血速率以及输血效果的评估等。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和解释内科输血指征及原则,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内科输血的必要性、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并提供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指导。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更好地掌握内科输血决策与操作原则,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做出明智而准确的判断,并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在最终结论部分,我们还会总结主要观点并对未来内科输血指征及原则进行展望与建议,以期推动该领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 内科输血指征及原则2.1 输血指征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在内科领域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输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内科输血指征:a) 术前准备:在某些手术前,如大手术或涉及重要器官的手术中,出于安全考虑可能需要进行预防性输血。
b) 急性失血:严重创伤、内出血或其他急性失血情况下可能需要输血以迅速恢复患者的有效循环容量。
c) 缺氧和贫血:当患者出现严重缺氧症状(如心肌缺氧)以及贫血相关症状时,给予红细胞输注可以提高氧运输和改善组织供氧。
2023年《临床输血管理技术规范》

2023年《临床输血管理技术规范》
本规范旨在规范临床输血管理技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
以下为规范内容:
一、输血前准备
1. 确认输血指征
在确认患者需要输血之前,应进行全面的评估。
确保输血是必要的,在确诊后立即开始输血。
2. 确认输血前实验室检查
输血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等。
3. 警示标志
在输血前应正确标注,以避免输血错误。
标记应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结果。
二、输血后观察
1. 输血速度
控制输血速度,不应过快,以免造成对身体负担。
2. 输血异常反应
输血后如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进行处理。
三、输血设备和操作
1. 输血设备
使用符合标准的输血设备,确保输血的全面控制。
2. 输血操作规范
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范,包括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的操作。
每名医务人员在操作之前应接受培训。
以上为《临床输血管理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临床医务人员
应严格执行该规范,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临床输血指征

临床输血指征为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特将临床输血指征明确列出,供临床医生参考,以便临床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做到科学用血、合理用血、节约用血。
红细胞的输注指征(>14岁的成人标准)●外科:●Hb>100g/L,不输血;●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代谢情况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血,并在病历中和申请单中记录输血的理由;●Hb<70g/L,可考虑输红悬液;●内科:●Hb<60g/L或Hct<0.2,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伴缺氧症状;●贫血严重,虽然症状不明显,但需要手术或待产孕妇,可输血。
●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特别说明:●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或Hct-0.03;●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急性失血的输血治疗原则:在通过扩容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通过输血来改善携氧能力。
常用治疗方案:●失血量不超过总血容量的2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原则上不输血;●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3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并可考虑输血;●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时,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选择输注血小板、血浆、冷沉淀。
注:急性失血申请输血时,要描述失血量。
如果是术中出血,则需注明术前病人Hb值。
注:按每输注2U的红细胞可以提高成人Hb10g/L,计算所需输注的血量。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与肿瘤患者癌症治疗中是否需要输血支持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与肿瘤患者癌症治疗中是否需要输血支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输血已经成为许多疾病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针对肿瘤患者在癌症治疗过程中是否需要输血支持,需要根据相应的指征参考标准来进行判断。
本文将从输血指征及安全性、肿瘤患者的血液相关并发症以及输血对癌症治疗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输血指征参考标准及安全性1. 血红蛋白水平:输血的主要指征之一是血红蛋白水平过低。
通常认为,当肿瘤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70-80 g/L时,可以考虑输血。
但是,并非所有的患者都需要输血,因为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对于无症状的轻度贫血患者,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促进红细胞生成,如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2. 其他血液指标:除血红蛋白水平外,还应考虑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其他血液指标。
肿瘤患者在癌症治疗中常常伴随凝血功能异常,如果患者存在凝血异常或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需要输血支持。
3. 症状和体征:临床上,输血也会考虑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例如,患者出现明显的贫血症状(如乏力、气短等),或者出现了危及生命的情况,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可能需要及时输血。
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输血的安全性。
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输血反应、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决定是否需要输血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充分权衡输血的风险和益处。
二、肿瘤患者的血液相关并发症肿瘤患者在接受癌症治疗期间,可能会发生多种血液相关并发症,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等。
这些并发症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对于存在血液相关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输血来改善其症状和生活质量。
1. 贫血:贫血是肿瘤患者常见的血液问题之一。
贫血会导致患者乏力、气短、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影响到癌症治疗的进行。
如果贫血无法通过其他手段有效控制,可能需要考虑输血。
2. 血小板减少: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或放疗时,可能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
血小板减少会增加出血风险,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输血指征综合评估的指标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内科:1、Hb<60g/L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2、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3、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外科:1、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2、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3、Hb70~100g/,伴有: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特别说明:1、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2、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3、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4、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或Hct-0.03;5、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6、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二、冰冻血浆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⑵DIC急性期;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1、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小时内习惯性按照“2U红细胞+200ml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 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2023输血标准

2023输血标准
4. 血型和配型:在进行输血前,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必须进行配型和交叉试验,以确保 血液的兼容性。
5. 病原体筛查:供血者的血液必须进行病原体筛查,以排除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乙肝 、梅毒等。
6. 输血反应风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史,评估输血反应的风险,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 的预防措施。
2023输血标准
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血液制品从一个人(供血者)输送到另一个人(受血者)的过程。为确保安全 和有效性,输血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指南。以下是一般性的输血标准:
1. 临床指征:输血应基于明确的临床指征,如失血性休克、贫血引起的组织缺氧、血友病等。
2. 血红蛋白水平:通常,血红蛋白水平低于7克/分升是输血的一个常用指标。然而,在某些特殊 情况下,如心脏病患者或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高的血红蛋白水平才会考虑输血。
临床输血指征

输血指征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区分紧急输血和择期输血的情况,确保输血的治疗作用;一、对慢性病患者血红蛋白≥10克,或红细胞压积≥30%不予输血:急性失血量在600ml以下,红细胞压积≥35%的患者原则上不输血;二、对慢性病患者血红蛋白<10克,可小量分次输血,应采用成份输血;1、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2、新鲜冰冻血浆用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凝血功能障的病人;1、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4、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失血量是判断输血的一项重要指标,准确地评估失血量对患者的救治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评估失血量的依据主要有:血液检查、临床指标、体位试验、中心静脉压等;急性出血情况下,失血量的评估单纯依靠血液检测指标并不能正确反映出血管内血容量不足的情况;因为在急性失血后的短时间内,体液移动还不明显,仍可表现为正常水平,难以通过HB、Hct等指标准确体现;因此需要结合临床指标辅助判断;轻度失血表现:口渴畏冷,皮肤苍白,血压及脉搏随体位变化而变化,颈静脉塌陷,尿色深且量少,预计成人失血量约为800~1200ml;中度失血进一步表现:口干,出冷汗,脉搏>100次/分、且无力,收缩压<90mmHg,预计成人失血量为1200~1600ml;重度失血表现:患者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四肢厥冷,血压明显下降,脉快而细弱,呼吸深快等,预计成人失血量>1600ml;此外,休克指数亦可辅助判断失血量,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正常值为0.5左右;患者休克指数=1,失血量为全身血量的20%~30%;休克指数>1,失血量已达30%以上;休克指数>1.5,失血量为全身血量的30%~50%;休克指数>2.0,失血量>50%;。
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2024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第一条总则为规范临床输血工作,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组织管理1. 医疗机构应当成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组织输血相关培训和考核、监督输血工作的实施等。
2.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由医务部门、输血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3.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血液储存和配血等工作。
第三条输血指征和原则1. 临床医师应当掌握输血指征,合理应用血液制品。
2. 输血治疗前,应当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权衡利弊,征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
3. 输血应当遵循同种异体血输注原则,优先选择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
第四条输血前检查1. 受血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前,应当进行血型鉴定、抗体筛查等检查。
2.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受血者血型档案,定期更新,确保输血安全。
3. 输血前,应当核对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血型等信息,确保准确无误。
第五条输血申请和审批1. 临床医师应当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经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一并提交输血科。
2. 输血科应当根据临床输血申请单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配血和交叉配血。
3. 输血科应当将配血结果和交叉配血报告单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
4. 申请输血量超过2000毫升的,应当填写大量输血申请表,经医务部门批准。
第六条输血过程管理1. 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等信息,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
2. 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3. 输血结束后,医护人员应当核对输血量,确保准确无误。
第七条输血后管理1. 输血后,医护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跟踪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并发症。
2.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时报告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输血指征

血小板 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 向或表现的患者.外科血小板计数×109/L之间,应根据 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溶血决定.如术中出 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 不受上述限制.内科血小板计数(10~ 50)×109/L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 注,血小板计数10者为输注有效。
外科: ◆ 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 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 Hb70~100g/,伴有: 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 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 高龄) 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 克)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4)只要纤维蛋白原浓度大于0.8g/L,即使凝血 因子只有正常的30%,凝血功能仍可维持正常. 即便患者血液置换量达全身血液总量,实际上 还会有1/3自体成分(包括凝血因子)保留在体 内,仍然有足够的凝血功能.应当注意,休克没得 到及时纠正,可导致消耗性凝血障碍.FPP的使 用,必须达到l0~l5ml/kg,才能有效.禁止用FPP 作为扩容剂,禁止用FFP促进伤口愈合。 (5)小儿输血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确需输血者 由经治医师申请,科主任核准签字后进行。
临床输血指征与血液成分的临床 应用
传统的输血指征是:Hb< 100g/L或 Hct< 30%。然而,近年随着对用血安 全的关注,已重新评估了输血指征。 就血液的运氧能力而言,即使Hct< 20%,血液的运氧能力依然能保持正 常。
ASA(血液成分疗法)输血实践指南规定: 1、Hb(血红蛋白)> 100g/L,一般不必输血; 2、Hb< 60g/L,才需输血; 3、Hb在60~100g/L,结合病人心肺功能情况 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 判断是否需输血,除参考Hb和Hct(血细胞比 容)凝血功能的检查结果外,还需根据病人的 心血管功能、年龄、动脉血氧合情况、混合静 脉血氧张力、心输出量和血容量综合考虑。
临床输血过程中,内科输血的指征有哪些?

临床输血过程中,内科输血的指征有哪些?
(1)全血:用于任何原因引起的血红蛋白和血容量的迅速下降并伴有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80克/升或出现失血性休克时输注。
(2)红细胞:用于红细胞破坏、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贫血伴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80克/升,或红细胞比积<0.30时输注。
(3)血小板:血小板数减少或血小板功能低下,伴有出血表现。
血小板计数<30×109升,或血小板功能低下且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
(4)新鲜冰冻血浆: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
一般需输入10—15毫升/干克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5)新鲜液体血浆: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特别是Ⅷ因子)的缺陷及严重肝病患者。
(6)洗涤红细胞: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避免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蛋白质等),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高血钾症或缺IgA抗原但已有IgA抗体的患者。
(7)浓缩白细胞:主要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感染,且抗生素治疗难以控制者。
中性粒细胞<0.5×109/升时输注。
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如下:
1. 判断输血指征:临床上,输血的主要指征包括:血容量不足、血液成分异常(如贫血)、出血引起的休克等。
在确定输血指征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临床病情、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
2. 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进行输血,包括红细胞悬浮液、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
不同血液成分具有不同的适应症和作用,选择合适的成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3. 进行交叉配血和无偏抗体试验:在输血前,需要进行交叉配血和无偏抗体试验,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交叉配血可以评估供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相容性,无偏抗体试验可以检测患者的血浆中是否存在对供血者的抗体。
4.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输血操作需要使用无菌技术,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包括采血时消毒、输血器具的消毒和严格的手部卫生等。
5. 注意输血速度和剂量:输血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输血指征,合理确定输血速度和剂量,避免输血速度过快或剂量过大引起不良反应。
6. 进行输血监测:输血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包括患者的血压、
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输血后的观察和记录。
7. 注意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在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处理,包括停止输血、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等。
总之,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是确保输血指征的准确判断,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注意输血速度和剂量的控制,进行输血监测,并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输血指征

1.无上述血浆输注指征
2.用于扩容
3.治疗低蛋白血症
4.与红细胞搭配输注
5.用于补充营养
6.用于提高免疫力
7.促进伤口愈合
8.FFP量不足(<10-15ml/kg)
不合理输血理由:
1.纤维蛋白原>1g/L
2.纤维蛋白原>0.8g/L,无出血表现
3.量不足(<1.5U/10kg)
全血
合理输血理由:
不合理输血理由:
1.血小板>100×109/L
2.血小板50-100×109/L,无出血
3.量不足(一次性输注<2×1011/L)
新鲜冰冻血浆
冷沉淀
合理输血理由:
1.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输血量≥自身血容量
3.凝血功能障碍
4.紧急对抗华法令抗凝血作用
合理输血理由:
纤维蛋白原<0.8g/L
手术科室临床输血指征
红细胞
血小板
合理输血理由:
1.血红蛋白<70g/L
2.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病情决定
3.严重创伤合并感染,HCT可达0.35
合理输血理由:
1.血小板<50×109/L
2.术中出现不可控制渗血
不合理输血理由:
1.失血患者补液扩容前输红细胞
2.血红蛋白>100g/L
3.失血量<20%自身血容量
2.纤维蛋白原<0.8g/L
不合理输血理由:
1.无上述血浆输注指征
2.用于扩容
3.治疗低蛋白血症
4.与红细胞搭配输注
5.用于补充营养
6.用于提高免疫力
7.FFP量不足(<10-15ml/kg)
不合理输血理0.8g/L,无出血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输血指征简表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内科:
◆Hb<60g/L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Hb70~100g/,伴有: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
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外科:
◆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Hb70~100g/,伴有:
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
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
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特别说明:
●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 或Hct-0.03;
●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二、冰冻血浆
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⑵DIC急性期;
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
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
●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小时内习惯性按照“2U红细胞+200ml 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
★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
★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PT或APTT显著延长或INR<5,但无出血症状;
★低体重早产儿PT或APTT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血再构成(红悬液+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
三、血小板
内科:
◆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外科:
◆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血小板计数是50~100×109/L,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如术中出现不可控制渗血,不受限制
四、冷沉淀
◆纤维蛋白原缺乏<0.8g/L
◆甲型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
◆因子Ⅷ缺乏症(无生物制剂时)
儿科调查参考标准(红细胞)
一、儿科(<4个月)
◆出生24小时:Hb<120g/L;Hct<0.36
◆一周内:累计失血达血容量10%
◆急性失血:血容量的10%
◆ICU:Hb<120g/L
◆慢性低氧血症:Hb<110g/L
◆迟发性贫血:Hb<70g/L
二、儿科(>4个月)
◆急性失血低血容量,对其他治疗无反应
◆围手术期贫血急症手术;手术期间失血量≥总失血量15% ◆围手术期贫血,药物治疗难以纠正
◆Hct<24%:放化疗期间
慢性原发性或获得性系统性贫血
◆Hct<40%:重症肺炎、体外循环膜肺
◆Hb>100g/L:遗传性血红蛋白病的大量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