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丁香畏郁金、巴豆畏牵牛子、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肉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四)毒性
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性是 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 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五 、 中药的应用
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剂量、用 法等内容。 1、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 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 以上的药物和在一起应用,叫做配 伍。
配伍关系:
(1) 单行---只用一味药。 (2) 相须---即性能和功效相似的 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加原有疗效.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也称药性,它是 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 概括。它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 包括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 性等。
(一)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之一。 1、四气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 性,也称为四性。寒凉属阴,而凉次于寒,温 热属阳,而温次于热。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 寒热为基准。 用药原则:疗寒以热药 (热、温性) 疗热以寒药(寒、凉性)
就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方向性与疾病所表现的
方向性相反。
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立的作用趋向。 升指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 是升浮、上行而发散;沉是重沉、下行泄利。
(三)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 用,即主要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甚或无作用。 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说明了 药效所在。
中药的性能
五味
•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 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 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 滑、遗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 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 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 崩止带等。
五味
•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 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 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热、泻火存阴的药物 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 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 子清热泻火,杏仁、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 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 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 阴等。
六、毒性
• 中药性能 •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有毒无毒” 也可简称 为“毒性”, 也是药物
• •
一是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蝥、蟾酥、马钱 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 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 二是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 莲代天麻使用;
性能的重 • 四气 • 五味 • 补泻 • 归经 • 毒性 • 升降浮沉
目录
一、概要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 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 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此外, 还有药物本身固有的性质,如质轻、质重、 质润、质燥、气味芳香等,也是药物性能 理论的一部分。
• 三是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 • 四是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
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确保用药 • 五是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蒌同
中药的性能
理气药概述凡以疏畅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本类药味多辛苦芳香,性多温,主归脾、胃、肝、肺经,善于行散或泄降,主能调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兼能消积、燥湿。
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肝气郁滞: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疝气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肺气壅滞: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证。
兼治食积脘胀、湿滞中焦等。
随症配伍本类药性多辛温燥散,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亏者慎用。
配伍橘皮配半夏:燥湿化痰力强,用于痰湿滞中客肺等证。
枳实配白术:既补气健脾,又行气消积祛湿,治脾虚气滞夹积夹湿。
川楝子配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力强,善治血瘀气滞诸痛。
薤白配瓜蒌:既化痰散结,又宽胸通阳,故治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
类药鉴别来源:消食药概述:凡以消食化积、增进食欲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消食药。
本类药味多甘,性多平,少数偏温,主归脾胃经。
功能消化食积、增进食欲。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食积不化所致的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失常及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证。
随症配伍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肉积麦芽消食化积、和中回乳面米积鸡内金消食化积、健脾化精、化石神曲消食化积、和胃莱菔子消食化积、降气化痰止血药概述凡以制止机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本类药虽性味各异,但均能止血,并分别兼能清热凉血、化瘀、收涩及散寒温经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咯血、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
兼治血热、血瘀、疮肿及胃寒等证。
按本类药的性能又可分为四小类。
①凉血止血药:味或苦或甘而性均寒凉,能清血分之热而止血,主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证,过量滥用有留瘀之害。
②化瘀止血药:性味虽各异,但却均能消散瘀血而止血,主治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证,有止血不留瘀之长,为治出血之佳品。
③收敛止血药:味多涩,或质黏,或为炭类,性多平,或凉而不甚寒,虽善收涩止血,但有留瘀恋邪之弊,主治出血而无瘀滞者,若有瘀血或邪实者慎用。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四气,即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它反映了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的阴阳属性为: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四气的不同程度区别为: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温与热,凉与寒虽分别属阳或属阴,但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作进一步的区别。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其寒热偏性不甚明显,实际上仍有偏温,或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实际上药物的味不止五种,还有淡味和涩昧等,但长期以来均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而辛、甘、酸、苦、咸是最基本的滋味,故习称五味。
其中辛、甘、淡属于阳;酸、苦、咸、涩属阴。
味的确定主要来自,一是药物的滋昧,二是药物的作用。
而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一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特征。
辛:能散、能行。
有发散、行气、行血、开窍、化湿等作用。
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湿阻等,如麻黄、木香、丹参、麝香、藿香等都具有辛味。
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称辛香之气。
甘:能补、能和、能缓。
即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
常用于虚证、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如人参、熟地、饴糖、甘草等。
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有甘能解毒之说。
酸:能收、能涩。
总的来讲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具体作用据药物归经的不同而异。
味酸而入肺,能固表止汗、敛肺止咳;入肠能止泻止痢;入肾能涩精止遗缩尿。
临床多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而滑脱不禁的病证,如山茱萸、五味子、五倍子、乌梅等。
此外,酸还有生津、安蛔作用,可用于津伤口渴及蛔厥腹痛之证,如乌梅。
【基础】中医助理-中药学-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中药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痰热、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味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
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泻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故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苦味药的作用A.清热泻火B.泄降逆气C.引药下行D.通泻大便E.燥湿坚阴『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泻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升降浮沉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它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是相对而言的。
简言之,升、浮,指药物向上、向外的趋向性作用;沉、降,指药物向里、向下的趋向性作用。
一般而言,发表、透疹、升阳、涌吐、开窍等药具有升浮作用,收敛固涩、泻下、利水、潜阳、镇惊安神、止咳平喘、止呕等药具有沉降作用。
按照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具有升浮药性的药是A.重镇安神药B.平肝熄风药C.开窍药D.清热药E.泻下药『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一般而言,发表、透疹、升阳、涌吐、开窍等药具有升浮作用,收敛固涩、泻下、利水、潜阳、镇惊安神、止咳平喘、止呕等药具有沉降作用。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主要包括: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气味配合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二个或更多。
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气味配合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
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如麻黄、紫苏均味辛性温而发散风寒;气同味异,功能不同,如浮萍辛寒能发汗清热,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黄连苦寒能清热泻火,牡蛎咸寒能育阴潜阳;味同气异,功效有别,如石膏甘寒能清火生津,石斛甘凉清热生津,黄芪甘温能补气升阳,山药甘平能平补脾肺肾;一气多味,作用广泛,如白术苦甘,苦能燥湿,甘能补脾。
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核心内容,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重要意义。
(一) 四气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包括平性 )1. 确立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2. 作用: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二)五味即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等味。
1. 确立依据: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2. 作用:五味是药物对人体不同效用的概括。
“效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
①辛味能散(发散薄荷)、能行(行气香附、行血川芎)②甘味能补(补虚人参)、能缓(缓急饴糖)、能和(和中大枣、调和诸药甘草 )③酸味(涩味)能收、能敛(收敛固涩乌梅)④苦味能泄(清泄黄连、降泄杏仁、通泄大黄)、能燥(燥湿苍术)、能坚(坚阴黄柏) ⑤咸味能软(软坚散结昆布)、能下(泻下通便芒硝)⑥淡味能渗、能利(渗湿利水茯苓)(三)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与疾病的趋向相反,与疾病的部位相同)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
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痢、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一、中药性能(药性理论),中药性能—中药的特性和作用,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是中药理论的核心——药效机理。
二、中药治病基本原理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阴阳偏盛偏衰和脏腑机能失调。
以偏纠偏:(1)利用偏性,去除病因(2)平衡阴阳,调理功能→以平为期清代徐灵胎:“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三、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中药的功效、药效等。
(2)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
四、性能与形状的区别中药形状——感官可及的药物天然属性。
如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是以药材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能——与治病相关的药物作用特征。
它是依据用药后机体的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区别:两者概念不同,不可混淆。
性能:以人体为观察对象——由人体用药后反应概括而成。
形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由药物的天然属性概括而成。
联系:两者又有一定联系。
如升降浮沉与质地轻重有关。
1.四气一.含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性)。
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四气的形成: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反应概括而成,是与所治病症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它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四气又有程度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表明药物作用强弱。
平性药寒热偏性不明显、相对平和。
《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四气的应用原则。
三、四气的作用与适应证1.寒凉药(属阴):清热泻火解毒,主要用于热证。
2.温热药(属阳):温里散寒补火助阳,主要用于寒证。
3.四气的临床意义:四气往往成为治疗原则的具体体现。
(1)针对寒热性质不同准确用药。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误用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2)根据寒热程度差异恰当选药。
小寒用温药,大热用寒药。
若病重药轻则不及,药重病轻则太过。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的性质,功能和作用,是用中医理论阐明的中药药理作用。
祖国医学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即阴阳五行学说作指导思想的。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和发展,是人体内部阴阳失调的结果。
因此,在治疗上就是根据阴阳偏盛衰的情况提出治疗措施,选择不同的药物,调整阴阳的偏盛,使其在新的情况下,重新归于相对的平衡,以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达到治愈目的。
由于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病变有脏腑之分,故用药也不同,如阳性之热症,须用阴性寒凉药治疗,阴性之寒须用阳性温热药治疗,虚症宜补实症宜泻等等。
在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便总结出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有毒与无毒等学说。
中药的相反相成中药都是具有一定性味的,根据其性味的不同,在治疗疾病时也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如热性的中药香附和小茴香能治疗寒冷性腹部胀痛,寒凉性的中药如黄连、生石膏能治疗温病及热证;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如人参、鹿茸能治疗气虚等症;而具有攻下作用的中药,如大黄、枳实等可治疗实证,这些都是中医的正治法。
而中药的相反相成则指的是两种性味相反的中药配合起来应用的,在治疗上起到即相互制约,又相互辅佐的作用。
如中药左金丸即是由寒性药黄连与热性药吴萸配伍而成,专治肝火旺盛而至的胃脘胀痛、口苦吞酸等症。
若将寒性药黄连与热性药肉桂配伍则可治疗因虚火上炎、心肾不交而引起的心悸、失眠等症。
这些都属于寒热相反相成配伍,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除寒热之间相互配伍外,还有补药人参与泻药大黄配伍治疗正气虚而有实热者;收敛药五味子与发散药细辛等配伍能温散寒气,而收敛肺气;升提药桔梗与降气药枳壳配伍能升清降浊,治疗因肺气郁滞、胃气不舒而引起的胸肋胀满等症。
中药的相反相成配伍也应根据中医的辨证原则进行治疗。
在运用相反药物配伍时,应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情况及个体差异酌情选定药物的剂量,不可矫枉过正,否则将起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中药的升、降、沉、浮升、降、沉、浮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不同趋向。
中药的性能
• 1.气味完全相同的药物作用相近;
• 如:紫苏:辛温 → 发散风寒→表寒证
•
荆芥:辛气异作用也不 相同:
• 如: 生姜:辛温 发散风寒——表寒证
• 此外,有些药物作用较和缓,称为平性, 但实际上有偏温、偏凉之别,仍未超出四 性的范围。
• 二、作用与用途:
四气 属性
作用功效
用途
寒凉 阴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
治热性病
温热 阳
温里散寒, 温经通络, 补火助阳; 回阳救逆
治寒性病
第二节 五味
• 一、概念:
• 五味:味,即滋味,至于药味的确定,最 初是由口尝而得,后来,逐渐发展为利用 医疗作用来说明药物的味,是指药物具有 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有 些药物还具有淡味和涩味,淡味实为甘味 中最淡薄者,习惯上依附于甘、甘淡并提 ,涩味是酸之变味,作用与酸相似,仍然 概括为“五味”。
第三节 升降浮沉
古今利用某些有毒药物治疗恶疮肿毒、疥癣、麻风、瘰疬瘿瘤、癌肿癥瘕等积累了大量经验,获得了肯定的疗效,这些经验是很宝贵 的。
•••••• 一是向外如如、指于,::概药上趋疾 泄人 呕念 物 ; 向病 利体 吐: 在 降 于状 、正 、体 是 表态 脱常 咳内 下 ;肛—喘—的降沉—↓—↑—作平是—人人—用逆泄—体体乌趋,利生升升梅向趋向姜降降、,向内、出出黄升于,麻入入是下趋芪黄异有↑上;向↓常序升 浮 于。;举 是 里陷 发 。, 散趋 向 西药一 脏寒是如火凉沉②如肺毒药上2停消何就五中酸辛四是药2此如治 凉④后根芦肉近 寒四因毒. .汉物是腑凉指:,血降剧:、性物恢药积谓是、药(生指物外:疗血调人据根桂代凉生此的一一《 以、 药 同 这 解 药 毒 麻 膀 分 治 复 后 、 归 指 常 的 涩 狼 药 对 , 在解 配 把 药 : : 各狼 , 优气气厚阴阴周脏 归物属反毒药黄胱无病到一止经药见毒)遂物这有下 毒剧药物甘甘种 遂现势阳一一朴礼腑 相在药映物能经毒的正般呕?物3性闹在种些在 毒物的寒热中 闹在就味0味:下趋阴·经 应体性了必发。、基常可、“治,金体异药里 药与各药 金大比种天,,辛清湿行向肺络 的内寒药须汗有本状自收归病与花内常物以 的疗种工 花多较毒官清清气气甘热肾向理 经的凉物是、毒作态行敛”的化的的作工效性具 数突性肝》热热同同温(和壮(内寒治治论 络作,在国平、用,消、讲适学作升用具有质书 中出中载发泻泻味味生津阳生凉热热为 。用具机营喘小主达失固的应药用降较必关以或 药了燥药:散火火泻异 异——半半收性性基趋有体医、毒要到。涩是范相趋出和须的及教品。湿:“、下、、——夏夏敛酸作病病础 向清产疗利、是治药围比向入缓洗性所科 种行医行、味味热肾、、、苦用: ,热生单水大消愈物、,,产,净质表书 应气师气清同同甚阳生生固咸脏 升作效位,毒除疾作药有升生称,和现或 该—掌、热气气伤虚南南涩腑 是用应或可。病病用物毒是的为避性出中 是—医和、质异异津星星通 上的的国以因,的作中上治平免能来药 安湿之血利地作作、、过 升药部家治,恢归用药升疗性污统的学 全阻政水较用用生生与经 举物位批疗扶复属的还举作,染称治专 的之令、重也也附附配络 陷,是准外正健,部是陷用但。为疗著 ,证,潜的不不子子伍联 ,在各的感祛康“位比,是实药作的 这,治治聚阳相相、、的系 趋临有集风邪的经。较趋对际性用中 是气疗疗毒、同同生生关到 向床侧体寒,目”少向疾上,,药 中滞各表药::白白系体 于应重医、恢的是的于病有它总毒 药沉之种证以附附表 上用的疗喘复。脏。上治偏是结性 一降证滑、供、、, ;时。机咳脏腑;疗温药出分 大药等脱气醋医狼狼体 发构、腑经的、物来级 优多不滞事毒毒表 现方水的络趋偏性的多 势随禁、。、、的 有能肿正的势凉质用沿 ,之血甘甘病 的配等常概而之与药袭 尤沉瘀遂遂证 偏方病生称论别功规临 其降、、也 于。证理,的,能律床 与闹闹可 清,功指。仍的。用 西洋洋通 肺根能药未高药 药花花过 热据,物超度经 化、、经 ,中纠对出概验 学洋洋络 有医正机四括及 合金金影 的学阴体性。文 成花花响 偏对阳某的献 药))相 于肺气些范记 造应 清、血脏围载 成的 胃膀偏腑。, 众脏 热胱盛经分 多腑, 生 偏 络 级药, 有理衰的尚 源能 的、的病缺 性治 偏病病变乏 疾疗 于理理起明 病某 清的现着确 的种 心认象选的 危体 热识,择实 害表 ,,使性验 相的 有便机的数 比病 的可体治据 ,即 则确在疗。 中入 长定最作药相 于该大用安应 泻药程,全的 肝归度也低
第七讲-中药的性能
➢但酸能生津、酸甘化阴
2021/12/30
第二十六页,共50页。
5、苦:能泄、能燥
能泄—通泄、降泄、清泄(大黄、杏仁、黄连) 能燥—燥湿(芩、连、柏、苍术)
能坚阴—清热泻火、保津液(黄柏、知母)
2021/12/30
第二十七页,共50页。
6、咸:能软、能下 能软坚散结—瘿瘤肿物(昆布) 能泻下—通便(芒硝)
2021/12/30
第十二页,共50页。
➢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热者寒之、寒者热者。
2021/12/30
第十三页,共50页。
四气的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发现中药的四性涉及机体活动许多 方面,如植物神经的功能状态、内分泌调节、 机体代谢、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等。 对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对代谢功能的影响 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7、淡:能渗、能利
渗湿利水,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如猪苓、 茯苓。
2021/12/30
第二十八页,共50页。
五味的确定依据
1、药物的滋味 如黄连、黄柏之苦味;枸杞、蜂蜜之甜味。
2、药物的作用 ➢ 葛根:口尝无辛味,但能解表散邪。辛能散能行。
➢ 皂角:口尝无辛味,但有消痈散结作用。 ➢ 磁石:无咸味。因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之
2021/12/30
第三十四页,共50页。
升降沉浮对用药的指导意义
• 病位:在表在上—宜发散升浮 在里在下—宜清热泻下
•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 下陷者—宜升不宜降
2021/12/30
第三十五页,共50页。
➢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胃气上逆 的呕吐,当用姜半夏降逆止呕,不可用 瓜蒂等涌吐药;
➢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 当用黄耆、党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 提药,不可用大黄等通便药。
中药的性能(药性) 全文免费
l 苦味1.有泄的作用: 通泄——大黄 , 适用于热结便秘; 降泄——杏仁 , 适用肺气上逆的咳、喘; 清泄— —栀子 , 适用于热盛心烦。2.有燥的作用: 多用于湿证 , 可根据寒湿或湿热的 不同 , 选用苦味药 , 如寒湿用厚仆; 湿热用黄连。3.有坚阴作用(泻火存阴): 如黄柏、知母(苦) 清相火治痿证。l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 , 多用于治 疗瘰疬、瘿瘤、痰核、痞块、热结便秘 , 如海藻、 昆布消瘰疬; 牡蛎治痰核、芒硝泻下通便。l 淡味——有渗湿 , 利尿作用 , 治疗水肿、小便不 利 , 如茯苓、猪苓、薏苡仁、通草。
味属酸 黄柏、 都有升 质重的 炮制方 , 醋炒 显 , 有 又平喘 海 ”。
指药物对人体特定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主 要指导思想是以其功效为依据 , 凡能治疗某脏腑, 某经的药就归某经。单纯归经 , 如肺之主病证是: 咳嗽、喘 。凡能止 咳、平喘之药如杏仁 , 苏子归肺经 。心之主病证 是: 心悸 , 失眠 , 凡能定悸安神之药如朱砂、茯 神归心经-------- 以此类推。复杂归经 , 如能清肺热 , 又能清胃火 , 石膏治咳 嗽或口大渴 , 归肺、 胃二经 。总之 , 涉及功效多 的药入经入脏腑的药亦多。
药 。如的药物。 干上应体合, 热者 枝下便是间 , 药 一些 寒与 微寒、
五味——“ 辛、甘(淡) 、酸(涩) 、苦、咸 ”本 指五种口感的真实滋味及对后世对五味的作用进 一步的补充发挥。2.1五味的阴阳配属: 辛、甘、淡属阳; 酸、苦、 属阴。2.2五味的五行五脏配属: 辛--肺(金); 甘--脾 (土); 酸--肝(木); 苦--心(火); 咸-- 肾 (水) 。2.3五味是药物作用的重要标志:(综合历代用药 验):“ 味不同 , 作用不同 。 ”
中药学第7讲 中药的性能:概述
(医学课件)中药的性能
寒凉药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 种热性病,如感冒、上呼吸道 感染、肺炎等。
温热药性能
温热药性能通常是指具有温中、散寒、助阳、补虚等作用的药物,如干姜、附子 、肉桂、黄芪等。
这些药物多属于温热性质,能够增加人体的阳气,驱散寒邪,缓解寒证,如四肢 不温、脘腹冷痛、阳痿早泄等。
温热药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寒性疾病,如慢性胃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痛经 等。
中药的相须相使配伍
相须
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相使
指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 ,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中药的相畏相杀配伍
相畏
指一种药物的毒性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
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配伍
中药治疗需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不 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和效果可能不同。
中药的功效应用
预防疾病
通过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等 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
治疗疾病
针对各种疾病进行对症治疗, 尤其是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
。
调理身体
对身体有某种疾病倾向或处于 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进行调理和
改善。
05
中药的配伍原则
十八反
指某些药物配伍使用后会产生剧烈的毒副 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故而临床上应避 免配伍使用。
VS
十九畏
指某些药物相互配合使用会产生不良反应 或降低和破坏药效,故而临床上应避免配 合使用。
06
中药的临床应用
中药的临床应用原则
适应证候
中药的临床应用需针对患者的证候进 行选择,以确保药物的适应性和有效
中药毒性的预防和处理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药性)【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五味的概念、作用及气味的综合效应。
3、掌握升降沉浮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4、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的临床意义。
5、熟悉毒性的分级、中毒原因、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与学时】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1/2学时中药的性能即中药的药性理论,是在数千年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
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是以偏纠偏。
偏性: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
用其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即以偏纠偏,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四气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它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发生的反应和效果而总结出来的。
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的原则,寒凉药用于阳热证,温热药治疗阴寒证。
如果违反这个规律,则会贻误病情,如王叔和言:“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桂枝性温,以热治热,不但没有疗效,反而会加重病情,重则误人性命。
同样道理,承气汤主药为寒性的大黄,以寒治寒,也会误病伤人。
寒凉药——指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
如“清热药类”中的药物(黄芩、知母、银花、连翘等)。
温热药——是指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
如“温里药类”中的药物(附子、干姜、肉桂等)。
根据药性寒热在程度上的差异,寒与热的范围内又有大寒、大热、微寒、微温之分。
值得指出的是,有一些药性介于寒性与热性之间,寒热之性不十分显著,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称之为“平性”药。
寒证、热证均可应用。
二、五味辛、甘、酸、苦、咸,指五种口感的真实滋味及对后世对五味的作用发挥。
除五种基本滋味外,还有淡味、涩味。
阴阳配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功能,是解释中药作用的理论,简称“药性”。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展过程,都是在治病因素的作用下,邪正斗争,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气机升降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的结果。
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原理,不外是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扶持正气、固护根本,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协调气机升降出入,恢复脏腑生理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乃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具有若干特性,古人也称之为偏性或毒性。
因为这些特性能产生一定的医疗作用和功能,所以称之为药性或性能。
把各种药物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抽象和概括,就形成了中药的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是中药的基本理论的核心。
其内容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及毒性等。
四气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叫四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的药性。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与热,寒与凉,性质相同而程度有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大热、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也是四气中有异的反应。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疗效反映中概括出来的,是相对于疾病的寒热性质而言的。
一般而论,能减轻或消除热证、阳证的药物,则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芪、板蓝根相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火热证而有治疗作用,那么这两何种药物就具有寒凉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阴证的药物,则属于热性或温性。
如附子、干姜相对于腹中冷痛、畏寒肢冷、脉沉无力等阴寒证而有治疗作用,那么这两种药就具有温热性。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寒、热偏性不甚明显,作用较平和的药物。
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的差别,仍属于四气的范围。
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
四气从本质上讲,寒热两性而已。
一般说来,寒凉性具有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通经脉等作用。
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寒凉药主要用于温病、热证、阳证;温热药主要用于寒证、阴证、阳虚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作用分类
治疗作用:中药的功效
副作用
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 无关的不适反应
不良反应
毒性作用 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
2020/10/17
中药的治疗作用
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
不外是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 经络功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 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古人: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称之为 药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 阳偏盛偏衰。 ➢现代:药物具有各种物质基础。
2020/10/17
扶正祛邪
1、扶正芝等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人参、黄芪、虫草、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
增强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2020/10/17
1、对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热证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面红目赤、舌红
苔黄、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数等。 现代检查:心率加速、呼吸加快、口腔
温度升高,唾液分泌量减少、尿中儿茶 酚胺排出量增多。 热证患者交感神经功能偏亢。
2020/10/17
➢ 寒证 临床表现:形寒肢冷、舌淡苔白、口不渴、大便
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2020/10/17
药物四气的归纳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 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中草药的药 性,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例1 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 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汤饮服后,可以使病人 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述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 热的。 例2 如果生了疔疮、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 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 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以知母、石膏等寒凉药喂养大鼠,2-3周, 可造成寒证模型。表现心率减慢,饮水 量减少,尿中儿茶酚胺、17-羟皮质类固 醇排出量减少,耗氧量降低。
2020/10/17
温热药可激动受体。如附子、乌头、细 辛、川椒、高良姜、丁香等均含有去甲 乌药碱,去甲乌药碱已证实是受体激动 剂。麻黄碱也是受体激动剂。
➢ 黄连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风热; ➢ 同样是甘味药,但气有所不同,或为甘温,或为甘寒,
其作用也不一样,如黄耆甘温可以补气,芦根甘寒、能 清热生津。
2020/10/17
➢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热者寒之、寒者热者。
2020/10/17
四气的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发现中药的四性涉及机体活动许多 方面,如植物神经的功能状态、内分泌调节、 机体代谢、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等。 对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对代谢功能的影响 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2020/10/17
四气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 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
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 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
➢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质,它反应 的只是药物性质的一个方面,而非所有方面。
2020/10/17
气与味的关系
每一种药物既具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 气有气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须将气和味的作
稀溏、小便清长、脉迟等。 现代检查:心率减慢、基础体温偏低、血压偏低、
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 寒证患者交感神经功能偏衰而副交感神经功能偏
亢。
2020/10/17
实验研究
以附子、干姜、肉桂、黄芪等温热药喂 养大鼠,2-3周,动物表现出心率加快, 饮水量增多,尿中儿茶酚胺、17-羟皮质 类固醇排出量增加。
状腺作用的药物均属寒凉药。它们含有 大量碘,可抑制甲状腺素的分泌。
2020/10/17
3、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许多寒凉药,如羚羊角、牛黄、冰片、黄芩等均
有抗惊厥作用。 海藻、昆布、浮萍等中药含有碘、溴,对中枢有
镇静作用。 体内钙浓度增加时,肌肉和神经的应激性降低,
石膏、寒水石均含有CaSO4,对神经有抑制作用。 朱砂、磁石都能安神镇惊,降低中枢神经的兴奋
如人参、党参、刺五加能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促进肾上 腺皮质的合成与分泌。羊藿、补骨脂能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人 参等温阳补肾中药能兴奋甲状腺功能。
2020/10/17
扶正祛邪
2、祛邪 何为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何为正气 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
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
第7讲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 四气 第二节 五味 第三节 升降沉浮 第四节 归经
2020/10/17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等。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 征的高度概括。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应 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作为观察对象的。
2020/10/17
用综合起来看待。 ➢ 紫苏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可知
紫苏的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 ➢ 芦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热,所以可知
芦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
2020/10/17
气与味的关系
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 药物,功效也就有所区别。
如,同样是寒性药,若味不相同,或为苦寒,或为辛寒, 其作用就有所差异。
抗菌抗病毒作用 汗吐下法祛邪
2020/10/17
中药的基本作用
调节平衡
1、调理阴阳 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2、调理气血
2020/10/17
第1节 四气
➢何为四气 ➢最早明确提出四气的本草 ➢药物四气的归纳 ➢四气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2020/10/17
何为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
滋阴药生地、知母可抑制受体。
2020/10/17
2、对代谢功能的影响 寒证患者基础代谢偏低、热者患者基础代 谢偏高。以热性药喂大鼠,可使耗氧量增 加;以寒凉药,可使耗氧量明显减少。说 明热性药可增强能量代谢,寒性药可抑制 能量代谢。
2020/10/17
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甲状腺对机体产热过程有极大的影响。 ➢海藻、昆布、黄药子、柳叶等具有抗甲
性。 温热药则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020/10/17
第二节 五味
➢ 五味的本义 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 最早提出五味的著作 皇帝内经 ➢ 五味的作用(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