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暖风吹过大海之滨调式分析

合集下载

《江南的冬景》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江南的冬景》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江南的冬景郁达夫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③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⑤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那就是我》的分析

《那就是我》的分析

《那就是我》音乐分析•分类:音乐戏曲•作者:谢小兰•字数:2314来源:艺海第3期《那就是我》大概创作于80年代中后期,它的曲作者谷建芬曾说道:“当我做了母亲的时候,我才理解了我的母亲。

当我懂得了要以十倍、百倍的爱回报母亲的时候,她却已经离去。

这无法弥补的遗憾成就了我这一生不了的情怀。

”由此可见,本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曲家对于母亲、对于故乡的深切怀念之作。

晓光作词、谷建芬作曲,朱逢博演唱的以思乡为主题的著名歌曲《那就是我》,为了突出游子思乡的主题,词作家精心选取了四个意象:1.(我思恋故乡的)炊烟;2.(我思恋故乡的)渔火3.(我思恋故乡的)小河;4.(我思恋故乡的)明月。

炊烟、渔火、小河、明月这四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曾经反复出现,是最能引起游子思乡情结的几个典型意象。

词作家围绕思乡主题选择主要材料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在初步立意之后,使歌词轮廓化的过程,或者说是使歌词的大概结构明晰化的过程。

《那就是我》的曲式上,并非像一般歌曲那样,采用分节歌或者是通谱歌的形式来创作,而是采用了歌曲创作中较为少见的单三部曲式,让情感有一次再现,前后呼应。

曲式图示如下:引子+a+b+a小节数:1~56~19 20~3637~50引子一共5小节,这里最别出心裁的是:在歌曲的引子里融合了两种调式(自然与和声小调)。

引子1到4小节为自然小调,但是从第5小节出现了和声小调的标志音级——#ⅶ音,此手法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歌曲当中的“民族味道”。

而且在第5小节中还离调到了属调(d小调),通过“d2/d—d”的和声连接,最后在属和弦上终止了引子,这也看出作者创作中不拘一格的手法。

故此,笔者认为歌曲的调性调式为g自然/和声小调,而不是平常所说的“羽调式”。

从第6小节开始,钢琴声部上也完成了“d—t”的进行,进入了歌曲的a段:歌词“我思恋”是由一个简单的上行5度构成,以表达回忆故乡时的激动心情。

词作者陈晓光(1948.8—),河北景县人,笔名晓光。

老人与海内容简介艺术手法人物分析

老人与海内容简介艺术手法人物分析

老人与海内容简介《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

主角人物是一‎位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

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呎,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

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

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

但许多小鲨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做为武器。

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

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老渔夫,虽然老了,倒霉、失败;但他仍旧坚持‎努力,而能在失败的‎风度上赢得胜‎利。

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

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或小说描写了一‎位老渔夫在海‎上捕鱼,经过了84天‎,他还没有捕到‎一条鱼,大家都说他运‎气不好,不吉利,等到第85天‎,他决定去渔夫‎们从未去过的‎深海去打鱼,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勇气。

在海上,老人发现了一‎条很大的马林‎鱼,它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艰难的搏‎斗,终于在第三天‎早晨,把鱼叉刺进了‎马林鱼的心脏‎。

在返回的途中‎,老人与到了鲨‎鱼的五次袭击‎,他用鱼叉、船桨和刀子勇‎敢反击。

当他驾驶小船‎回到港口时,马林鱼只剩下‎一幅巨大的白‎骨架。

艺术特色《老人与海》的内容很简单‎,海明威选用了‎简单的词汇,简单的句型结‎构和简单的句‎间逻辑关系,显示出一种朴‎素的尊严。

“一个人可以被‎消灭,可你就是打不‎败他”。

song of the sea曲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song of the sea曲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song of the sea曲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Song of the Sea"(大海之歌)是一种特殊的曲式,它在音乐作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种曲式采用了特定的结构和特点,以传达音乐家的情感和表达特定主题。

本文将探讨曲式的定义、特点以及它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

曲式是指音乐作品中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它起到了引领整个音乐作品发展的作用,类似于一个故事的脉络。

曲式不仅仅是一种均匀的重复,而是通过各种音乐元素的变化和发展来展现音乐的内在之美。

这种内在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为音乐带来了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在"Song of the Sea"曲式中,有着特定的构成和变化方式。

典型的"Song of the Sea"曲式通常包含一个引子、几个变奏和一个结尾。

引子是整个曲式的起点,它能够引发听众的注意力并为后续的音乐发展打下基础。

接着,音乐逐渐进入不同的变奏部分,每个变奏都以独特的音乐元素和主题展开,创造出多样的音乐情感和表达。

最后,曲式通过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尾来结束,留给听众深刻的印象。

"Song of the Sea"曲式在音乐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提供了一种组织和结构的框架,使得作曲家能够有条不紊地创作并表达自己的音乐主题。

其次,曲式的变化和发展可以增加音乐作品的变化和层次感,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曲式的结构也能够引导听众的情绪和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

在传达情感和表达主题方面,"Song of the Sea"曲式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同的变奏部分,音乐家可以用音乐语言来描绘大海的壮阔景色、激荡的情绪或者深邃的内心世界。

曲调、节奏以及其他音乐元素的变化和发展,为传达特定的情感和主题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Song of the Sea"曲式是一种在音乐中常见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它通过特定的构成和变化方式来传达音乐家的情感和表达特定的主题。

歌剧选段《待到微风轻轻吹过》毕业演出分析--浅谈歌剧中的肢体表演 孟蕾 现科学院2016届

歌剧选段《待到微风轻轻吹过》毕业演出分析--浅谈歌剧中的肢体表演 孟蕾 现科学院2016届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本科毕业演出分析
演出作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析题目
女声独唱《阿里郎》毕业演出分析
——朝鲜族民谣的情感艺术特征
摘要:朝鲜族从迁入到现在已经近百年的发展历史,随着历史时代的演变,朝鲜族创造和发展了更多丰富多彩,具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朝鲜族文化。在许多的音乐体裁中,朝鲜族民谣深刻的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劳动,爱情,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等,可以说是朝鲜族人民生活的艺术再现。《阿里郎》是朝鲜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谣之一,他之所以能成为代表,是由它的音乐功能和朝鲜民族的可歌可泣的民族历史决定的。
[1]刘玉山.浅谈歌曲的情感处理[J].上海:上海艺术出版社,1984
[2]许辉勋.《朝鲜族民俗文化及其中国特色》,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
[3]莫纪纲著.《歌唱与艺术欣赏》[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版
[4]权利 主编《中国朝鲜族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年
1.3演出效果
经过几个月的排练,已经把这首歌完全的掌握了。毕业演出定于4月25日在音乐厅正式举行,在排练期间我已经完全掌握了《阿里郎》歌曲的情感表达以及演唱要领,所以演出非常成功,圆满结束。
2.朝鲜族民谣的情感艺术特征
在歌曲的演唱中,情感表现的到位,决定了歌曲的艺术魅力和歌曲的美感效果。而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就是以情感作为歌曲的表现基础。然而,在歌曲的演唱中,仅仅有优美的嗓音,清晰地咬字,吐字和艺术处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还要把歌曲的情感准确的,生动的表达出来,才能真正完成歌曲演唱艺术的创造任务。
当代的歌曲和我们的生活十分接近,所以歌词的含义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是对于中外古典各期,就要难很多了,如果我们不弄懂歌词的含义,只顾跟着旋律唱,这样的演唱者是绝不可能让听众得到欣赏的,也不可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更不可能达到演唱的目的。所以,深入的挖掘歌词不能只是停留在歌词的表面上做粗浅的理解,而是要从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去挖掘它深入的潜在内涵。

中国艺术歌《海恋》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

中国艺术歌《海恋》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

中国艺术歌《海恋》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1 作品文学美学特征该作品是作者陈勇创作的现代抒情诗歌,辞藻优美华丽,内容富有内涵,立意鲜明。

借景抒情是最常用的文章创作手法之一。

作者感叹大海之美丽,借大海以表达对个人,爱人,祖国的爱与情,诗歌中以主题“美丽的梦像大海,闪动的星光像情怀”为文眼,由此展开。

诗歌的第一句从开始的“美丽的梦”到最后的“就像浪花依恋着海!”仿佛是作者在写个人对理想的追求,文中的大海被比喻自己的理想,感叹自己的理想如大海般绚烂多彩,壮阔无垠,却有存在着一步之遥的距离,不可触摸。

第二段从开始的“美丽的梦”到最后的“给你我最真的依赖”。

表达了作者思恋远在天边爱人的感情。

“我把思念变成了潮水”到“无法替代潮起潮落的无奈。

”这句话表达了词作者在身在异国他乡时思念祖国的的感情。

再到诗歌的中部“不要离开”到“明白我情深似海?”这句是上几句思想感情的升华,表达了对个人,爱人,祖国的情与爱,犹如大海的狂风巨浪,掀起了读者的心灵。

最后“我的梦?我的爱?我的情?归来我的爱!”三局问句,这三句可谓是点睛之笔,点明了文章所1/ 7叙述的三条主线,三种思想感情。

我的理想,我的爱人,我的祖国!可谓精彩绝伦!2 作品音乐美学特征调式调性的改变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在乐曲中多次出现了离调和声为D/s的副属和弦,那么根据变化音判断,离调到到E 自然大调上。

在转调部分,乐曲从e自然小调转到A自然大调上,给予了作品调式上的感情色彩,在“梦幻”处又转到A自然大调的同主同音小调a自然小调上,乐曲回到暗淡的感情色彩上。

全曲最高潮部分,依然用e自然小调,至到结束,调性得变化,大小调的改变,如同两条线条一样互相交织、相互配合,美轮美奂。

很多作曲家喜欢用同主音大小调,关系大小调的转调来赋予作品不同的感情色彩,比如在作曲家印青写的一首声乐歌曲《为你歌唱》中就使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转换手法,运用了调式调性多姿多彩的音乐色彩,和神态各异的情绪上变化,表达了对恋人的美好回忆展现.在《海恋》这首作品中,作者用了不同的调式调性来转变作品的感情色彩,这首作品属于结构多段式并列结构,作者在乐曲A段用了e自然小调来叙说大海与自己的关系,然后离调到了同主音大调E自然大调上,这种作曲手法使作品的感情色彩跌宕起伏,具有矛盾性。

歌剧二重唱的艺术特征与形象塑造——以《待到微风轻轻吹过》为例

歌剧二重唱的艺术特征与形象塑造——以《待到微风轻轻吹过》为例

8庹琳娜:歌剧二重唱的艺术特征与形象塑造歌剧二重唱的艺术特征与形象塑造——以《待到微风轻轻吹过》为例庹琳娜(吉首大学 湖南 吉首 416000)【摘 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西方歌剧史中一直有着较高的历史存在感,如今仍然在歌剧演出的选曲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映照了当时欧洲的真实社会生活,也旁敲侧击地反映了莫扎特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

音乐与戏剧的高度融合促成了歌剧的独特之处,以音乐刻画不同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特别是重唱的使用更加加深了歌剧的戏剧性与舞台的渲染性。

【关键词】歌剧二重唱;《待到微风轻轻吹过》;艺术特征;形象塑造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5-0008-02一、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概述音乐奇才莫扎特是欧洲著名的音乐家,他的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歌剧是他创作中的一大亮点,他的歌剧异常著名,其中《费加罗的婚礼》是最受欢迎的,也是他于1785年—1786年特创作出的巅峰之作。

歌剧中的故事是由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费加罗的故事》取材而来。

在维也纳的奥地利国家剧院,于1876年,由莫扎特亲自指挥首次展演,显而易见的是,这部歌剧在当时全获好评,但由于此剧题材敏感,迫于当时贵族的压力,被皇帝压制并多次被要求删改内容,之后又在1790年于柏林上演德语版本。

《费加罗的婚礼》可以被称为是莫扎特歌剧的入门之作。

(一)剧情及人物关系犹太作家洛伦佐·达·彭特根据喜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的前两部内容,仅用六周的时间改编出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脚本。

将原作中的敏感内容改成轻快的喜歌剧,并在之后的演出中获得了巨大成功。

歌剧中的主要人物:阿尔马维瓦—伯爵—男中音罗西娜—伯爵夫人—女高音费加罗—伯爵仆人—男中音苏珊娜—费加罗情人—女高音凯鲁比诺—伯爵的侍仆—女高音整部歌剧共有四幕,28曲,故事讲述了伯爵家的男仆费加罗与主人伯爵斗智斗勇,争取爱情,并最终与伯爵夫人的女仆苏珊娜结婚的故事。

苏少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海滨音诗》课件

苏少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海滨音诗》课件

创“平静的大海”和“暴风雨中的大海”,建议在欣赏《海洋与辛
巴德的船》后,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大海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要素的基 础上进行,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用自己创造的形式表现大海。分
组创作、表演后相互评价。
感受与欣赏学习建议 表现与实践学习建议 返 回
简线谱转换
作品介绍
作者介绍
实践活动
视频欣赏
歌曲范唱
歌曲伴奏
欣赏歌曲《海港之夜》重在感受其浓郁的俄罗斯音乐风格和水
手们热爱大海和亲人的深情,体验男声合唱独特的音色和艺术魅力。
聆听前可以简单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聆听后尝试分析这首歌的节 奏和旋律特点,分析其音色和力度的变化,想象歌曲描绘的情景。
欣赏《海洋和辛巴德的船》前要对作者、作品及管弦乐队作简
单的了解;对比聆听、分析引子中山鲁亚尔和舍赫拉查德的主题, 以及呈示部中的主部和副部主题;完整欣赏时要展开丰富的想象,
典型节奏
大跳音程
歌曲演唱
1
2
3
4
学唱二部合唱,先分后合,注意两声部和谐。
合唱简谱
合唱线谱
合唱部分范唱
歌曲演唱
1
2
3
4
mp mf
f
mp
尝试为歌曲设计力度记号,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力度设计 歌曲范唱 歌曲伴奏
1
2
3
4
用身体左右摇曳与上下起伏等形体动作感受旋律的起伏。
图1第一拍 双手拍双腿 图3第二、三拍 双手拍右侧 图2第二、三拍 双手拍左侧
歌曲演唱
作曲家,生于吉林长春。自幼学习音乐,13岁就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专修钢琴, 1960年升入作曲系本科。1973年被分配到中央新闻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暖风吹过大海之滨调式分析
《当暖风吹过大海之滨》是一首填词歌曲,歌曲旋律是舒曼为女儿玛莉十岁生日所创作的《少年钢琴曲集》中的《快乐的农夫》。

乐曲清绪明朗,活泼动听。

纯真的歌词体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真情实感。

这首歌曲的旋律跳动较大,为了唱准音高,可先让学生跟着钢琴,练习以下几个音程:5-1-3-5;5-7-2-4;1-4-6-1等。

歌曲中还出现了两声部的合唱,教师也可设计一条三度音程关系的练声曲。

其实旋律调式分析、给和弦做标记这些事情都是图灵完全的,也就是说用电脑可以完全做出来跟人做的在目的上没有区别,且还胜过人类。

因此在实际应用上,完全可以交给电脑程序来做,不仅快,还准确——可以获得所有可能的解。

回到调式。

其实调式不只我们基本乐理所学的大小调、汉族调式、教会调式那么一几种,从 Scala的库中可以看到,目前世界上常见的音乐调式一共有四千多种,而且还没计算上一大部分的微分音: 要最为准确、快速、全面地判断一段特定任意旋律的调式,还要支持上这陈杂浩如烟海的调式库存,唯一的方法就是使用机器判断。

这对于人类来说,除了部分“超能力者”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目前机器支持这方面比较完善的有 music21和 Scala 等,此外在 OM.Max/MSP、Pure Data和 Super Collider等也有相关的扩展库(或模组)可以使用。

其中又以 Scala 最为专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