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暖风吹过大海之滨调式分析
《江南的冬景》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江南的冬景》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56a3182e3f5727a5e962b0.png)
江南的冬景郁达夫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③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⑤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那就是我》的分析
![《那就是我》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796f32bcd126fff6050b03.png)
《那就是我》音乐分析•分类:音乐戏曲•作者:谢小兰•字数:2314来源:艺海第3期《那就是我》大概创作于80年代中后期,它的曲作者谷建芬曾说道:“当我做了母亲的时候,我才理解了我的母亲。
当我懂得了要以十倍、百倍的爱回报母亲的时候,她却已经离去。
这无法弥补的遗憾成就了我这一生不了的情怀。
”由此可见,本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曲家对于母亲、对于故乡的深切怀念之作。
晓光作词、谷建芬作曲,朱逢博演唱的以思乡为主题的著名歌曲《那就是我》,为了突出游子思乡的主题,词作家精心选取了四个意象:1.(我思恋故乡的)炊烟;2.(我思恋故乡的)渔火3.(我思恋故乡的)小河;4.(我思恋故乡的)明月。
炊烟、渔火、小河、明月这四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曾经反复出现,是最能引起游子思乡情结的几个典型意象。
词作家围绕思乡主题选择主要材料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在初步立意之后,使歌词轮廓化的过程,或者说是使歌词的大概结构明晰化的过程。
《那就是我》的曲式上,并非像一般歌曲那样,采用分节歌或者是通谱歌的形式来创作,而是采用了歌曲创作中较为少见的单三部曲式,让情感有一次再现,前后呼应。
曲式图示如下:引子+a+b+a小节数:1~56~19 20~3637~50引子一共5小节,这里最别出心裁的是:在歌曲的引子里融合了两种调式(自然与和声小调)。
引子1到4小节为自然小调,但是从第5小节出现了和声小调的标志音级——#ⅶ音,此手法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歌曲当中的“民族味道”。
而且在第5小节中还离调到了属调(d小调),通过“d2/d—d”的和声连接,最后在属和弦上终止了引子,这也看出作者创作中不拘一格的手法。
故此,笔者认为歌曲的调性调式为g自然/和声小调,而不是平常所说的“羽调式”。
从第6小节开始,钢琴声部上也完成了“d—t”的进行,进入了歌曲的a段:歌词“我思恋”是由一个简单的上行5度构成,以表达回忆故乡时的激动心情。
词作者陈晓光(1948.8—),河北景县人,笔名晓光。
老人与海内容简介艺术手法人物分析
![老人与海内容简介艺术手法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60476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78.png)
老人与海内容简介《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
主角人物是一位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
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呎,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
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
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
但许多小鲨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做为武器。
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
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老渔夫,虽然老了,倒霉、失败;但他仍旧坚持努力,而能在失败的风度上赢得胜利。
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
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或小说描写了一位老渔夫在海上捕鱼,经过了84天,他还没有捕到一条鱼,大家都说他运气不好,不吉利,等到第85天,他决定去渔夫们从未去过的深海去打鱼,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勇气。
在海上,老人发现了一条很大的马林鱼,它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艰难的搏斗,终于在第三天早晨,把鱼叉刺进了马林鱼的心脏。
在返回的途中,老人与到了鲨鱼的五次袭击,他用鱼叉、船桨和刀子勇敢反击。
当他驾驶小船回到港口时,马林鱼只剩下一幅巨大的白骨架。
艺术特色《老人与海》的内容很简单,海明威选用了简单的词汇,简单的句型结构和简单的句间逻辑关系,显示出一种朴素的尊严。
“一个人可以被消灭,可你就是打不败他”。
song of the sea曲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song of the sea曲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ca04f2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c.png)
song of the sea曲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Song of the Sea"(大海之歌)是一种特殊的曲式,它在音乐作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种曲式采用了特定的结构和特点,以传达音乐家的情感和表达特定主题。
本文将探讨曲式的定义、特点以及它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
曲式是指音乐作品中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它起到了引领整个音乐作品发展的作用,类似于一个故事的脉络。
曲式不仅仅是一种均匀的重复,而是通过各种音乐元素的变化和发展来展现音乐的内在之美。
这种内在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为音乐带来了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在"Song of the Sea"曲式中,有着特定的构成和变化方式。
典型的"Song of the Sea"曲式通常包含一个引子、几个变奏和一个结尾。
引子是整个曲式的起点,它能够引发听众的注意力并为后续的音乐发展打下基础。
接着,音乐逐渐进入不同的变奏部分,每个变奏都以独特的音乐元素和主题展开,创造出多样的音乐情感和表达。
最后,曲式通过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尾来结束,留给听众深刻的印象。
"Song of the Sea"曲式在音乐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提供了一种组织和结构的框架,使得作曲家能够有条不紊地创作并表达自己的音乐主题。
其次,曲式的变化和发展可以增加音乐作品的变化和层次感,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曲式的结构也能够引导听众的情绪和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
在传达情感和表达主题方面,"Song of the Sea"曲式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同的变奏部分,音乐家可以用音乐语言来描绘大海的壮阔景色、激荡的情绪或者深邃的内心世界。
曲调、节奏以及其他音乐元素的变化和发展,为传达特定的情感和主题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Song of the Sea"曲式是一种在音乐中常见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它通过特定的构成和变化方式来传达音乐家的情感和表达特定的主题。
歌剧选段《待到微风轻轻吹过》毕业演出分析--浅谈歌剧中的肢体表演 孟蕾 现科学院2016届
![歌剧选段《待到微风轻轻吹过》毕业演出分析--浅谈歌剧中的肢体表演 孟蕾 现科学院2016届](https://img.taocdn.com/s3/m/b1e67160168884868662d61c.png)
演出作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析题目
女声独唱《阿里郎》毕业演出分析
——朝鲜族民谣的情感艺术特征
摘要:朝鲜族从迁入到现在已经近百年的发展历史,随着历史时代的演变,朝鲜族创造和发展了更多丰富多彩,具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朝鲜族文化。在许多的音乐体裁中,朝鲜族民谣深刻的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劳动,爱情,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等,可以说是朝鲜族人民生活的艺术再现。《阿里郎》是朝鲜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谣之一,他之所以能成为代表,是由它的音乐功能和朝鲜民族的可歌可泣的民族历史决定的。
[1]刘玉山.浅谈歌曲的情感处理[J].上海:上海艺术出版社,1984
[2]许辉勋.《朝鲜族民俗文化及其中国特色》,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
[3]莫纪纲著.《歌唱与艺术欣赏》[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版
[4]权利 主编《中国朝鲜族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年
1.3演出效果
经过几个月的排练,已经把这首歌完全的掌握了。毕业演出定于4月25日在音乐厅正式举行,在排练期间我已经完全掌握了《阿里郎》歌曲的情感表达以及演唱要领,所以演出非常成功,圆满结束。
2.朝鲜族民谣的情感艺术特征
在歌曲的演唱中,情感表现的到位,决定了歌曲的艺术魅力和歌曲的美感效果。而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就是以情感作为歌曲的表现基础。然而,在歌曲的演唱中,仅仅有优美的嗓音,清晰地咬字,吐字和艺术处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还要把歌曲的情感准确的,生动的表达出来,才能真正完成歌曲演唱艺术的创造任务。
当代的歌曲和我们的生活十分接近,所以歌词的含义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是对于中外古典各期,就要难很多了,如果我们不弄懂歌词的含义,只顾跟着旋律唱,这样的演唱者是绝不可能让听众得到欣赏的,也不可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更不可能达到演唱的目的。所以,深入的挖掘歌词不能只是停留在歌词的表面上做粗浅的理解,而是要从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去挖掘它深入的潜在内涵。
中国艺术歌《海恋》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
![中国艺术歌《海恋》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91f6ace7f78a6529647d53ff.png)
中国艺术歌《海恋》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1 作品文学美学特征该作品是作者陈勇创作的现代抒情诗歌,辞藻优美华丽,内容富有内涵,立意鲜明。
借景抒情是最常用的文章创作手法之一。
作者感叹大海之美丽,借大海以表达对个人,爱人,祖国的爱与情,诗歌中以主题“美丽的梦像大海,闪动的星光像情怀”为文眼,由此展开。
诗歌的第一句从开始的“美丽的梦”到最后的“就像浪花依恋着海!”仿佛是作者在写个人对理想的追求,文中的大海被比喻自己的理想,感叹自己的理想如大海般绚烂多彩,壮阔无垠,却有存在着一步之遥的距离,不可触摸。
第二段从开始的“美丽的梦”到最后的“给你我最真的依赖”。
表达了作者思恋远在天边爱人的感情。
“我把思念变成了潮水”到“无法替代潮起潮落的无奈。
”这句话表达了词作者在身在异国他乡时思念祖国的的感情。
再到诗歌的中部“不要离开”到“明白我情深似海?”这句是上几句思想感情的升华,表达了对个人,爱人,祖国的情与爱,犹如大海的狂风巨浪,掀起了读者的心灵。
最后“我的梦?我的爱?我的情?归来我的爱!”三局问句,这三句可谓是点睛之笔,点明了文章所1/ 7叙述的三条主线,三种思想感情。
我的理想,我的爱人,我的祖国!可谓精彩绝伦!2 作品音乐美学特征调式调性的改变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在乐曲中多次出现了离调和声为D/s的副属和弦,那么根据变化音判断,离调到到E 自然大调上。
在转调部分,乐曲从e自然小调转到A自然大调上,给予了作品调式上的感情色彩,在“梦幻”处又转到A自然大调的同主同音小调a自然小调上,乐曲回到暗淡的感情色彩上。
全曲最高潮部分,依然用e自然小调,至到结束,调性得变化,大小调的改变,如同两条线条一样互相交织、相互配合,美轮美奂。
很多作曲家喜欢用同主音大小调,关系大小调的转调来赋予作品不同的感情色彩,比如在作曲家印青写的一首声乐歌曲《为你歌唱》中就使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转换手法,运用了调式调性多姿多彩的音乐色彩,和神态各异的情绪上变化,表达了对恋人的美好回忆展现.在《海恋》这首作品中,作者用了不同的调式调性来转变作品的感情色彩,这首作品属于结构多段式并列结构,作者在乐曲A段用了e自然小调来叙说大海与自己的关系,然后离调到了同主音大调E自然大调上,这种作曲手法使作品的感情色彩跌宕起伏,具有矛盾性。
歌剧二重唱的艺术特征与形象塑造——以《待到微风轻轻吹过》为例
![歌剧二重唱的艺术特征与形象塑造——以《待到微风轻轻吹过》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cfb1d815901020207409cde.png)
8庹琳娜:歌剧二重唱的艺术特征与形象塑造歌剧二重唱的艺术特征与形象塑造——以《待到微风轻轻吹过》为例庹琳娜(吉首大学 湖南 吉首 416000)【摘 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西方歌剧史中一直有着较高的历史存在感,如今仍然在歌剧演出的选曲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映照了当时欧洲的真实社会生活,也旁敲侧击地反映了莫扎特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
音乐与戏剧的高度融合促成了歌剧的独特之处,以音乐刻画不同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特别是重唱的使用更加加深了歌剧的戏剧性与舞台的渲染性。
【关键词】歌剧二重唱;《待到微风轻轻吹过》;艺术特征;形象塑造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5-0008-02一、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概述音乐奇才莫扎特是欧洲著名的音乐家,他的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歌剧是他创作中的一大亮点,他的歌剧异常著名,其中《费加罗的婚礼》是最受欢迎的,也是他于1785年—1786年特创作出的巅峰之作。
歌剧中的故事是由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费加罗的故事》取材而来。
在维也纳的奥地利国家剧院,于1876年,由莫扎特亲自指挥首次展演,显而易见的是,这部歌剧在当时全获好评,但由于此剧题材敏感,迫于当时贵族的压力,被皇帝压制并多次被要求删改内容,之后又在1790年于柏林上演德语版本。
《费加罗的婚礼》可以被称为是莫扎特歌剧的入门之作。
(一)剧情及人物关系犹太作家洛伦佐·达·彭特根据喜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的前两部内容,仅用六周的时间改编出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脚本。
将原作中的敏感内容改成轻快的喜歌剧,并在之后的演出中获得了巨大成功。
歌剧中的主要人物:阿尔马维瓦—伯爵—男中音罗西娜—伯爵夫人—女高音费加罗—伯爵仆人—男中音苏珊娜—费加罗情人—女高音凯鲁比诺—伯爵的侍仆—女高音整部歌剧共有四幕,28曲,故事讲述了伯爵家的男仆费加罗与主人伯爵斗智斗勇,争取爱情,并最终与伯爵夫人的女仆苏珊娜结婚的故事。
苏少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海滨音诗》课件
![苏少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海滨音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9c1de46137ee06eff918b0.png)
创“平静的大海”和“暴风雨中的大海”,建议在欣赏《海洋与辛
巴德的船》后,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大海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要素的基 础上进行,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用自己创造的形式表现大海。分
组创作、表演后相互评价。
感受与欣赏学习建议 表现与实践学习建议 返 回
简线谱转换
作品介绍
作者介绍
实践活动
视频欣赏
歌曲范唱
歌曲伴奏
欣赏歌曲《海港之夜》重在感受其浓郁的俄罗斯音乐风格和水
手们热爱大海和亲人的深情,体验男声合唱独特的音色和艺术魅力。
聆听前可以简单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聆听后尝试分析这首歌的节 奏和旋律特点,分析其音色和力度的变化,想象歌曲描绘的情景。
欣赏《海洋和辛巴德的船》前要对作者、作品及管弦乐队作简
单的了解;对比聆听、分析引子中山鲁亚尔和舍赫拉查德的主题, 以及呈示部中的主部和副部主题;完整欣赏时要展开丰富的想象,
典型节奏
大跳音程
歌曲演唱
1
2
3
4
学唱二部合唱,先分后合,注意两声部和谐。
合唱简谱
合唱线谱
合唱部分范唱
歌曲演唱
1
2
3
4
mp mf
f
mp
尝试为歌曲设计力度记号,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力度设计 歌曲范唱 歌曲伴奏
1
2
3
4
用身体左右摇曳与上下起伏等形体动作感受旋律的起伏。
图1第一拍 双手拍双腿 图3第二、三拍 双手拍右侧 图2第二、三拍 双手拍左侧
歌曲演唱
作曲家,生于吉林长春。自幼学习音乐,13岁就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专修钢琴, 1960年升入作曲系本科。1973年被分配到中央新闻电
暑期海洋环境调查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完整版)
![暑期海洋环境调查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ce1f80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7f.png)
暑期海洋环境调查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暑期海洋环境调查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同时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而建设环境友好性社会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的重要环节。
而这次我们选择秦皇岛市作为我们的调查目的地,是因为秦皇岛是一座渤海湾怀抱里的海滨城市,海洋问题必然是其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乃至营造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北戴河区作为秦皇岛市一大旅游胜地,那儿的海洋问题对整个秦皇岛市起着关键性地位。
再而,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海洋问题时刻影响着沿海地区甚至内陆地区的生活,北戴河作为渤海湾的一片重要海域,通过对北戴河的海洋相关问题的调查,对我们探究渤海的海洋污染问题会有一定的启示。
201X年7月7号清晨五点十分,伴随着火车的缓缓停歇,我们踏上了这次实践的目的地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早上我们经过稍事休息,开始了我们的初步工作,去北戴河附近的各海滨浴场了解情况。
我们分别探访了海滨汽车总站,刘庄附近的三个海滨浴场,记录了浴场周边的环境和海水的情况,发现了以下问题:1、浴场周边的环境不是很理想,很多地方留有游客留下的饮料罐、纸屑、果皮等垃圾,而且垃圾箱放置不是很合理;2、一些游客对沙滩上石头旁的“禁止攀爬”的标语视而不见,依然攀爬留念;3、海水里漂浮着部分游客带入的垃圾物品,沙滩上很多地方随处可见游客留下垃圾的影子;另外,我们在调查途中不经意发现北戴河市内的一些河流水沟的情况,这些河流布满了绿藻,靠近会闻到阵阵难闻的臭味。
我们询问附近的市民,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情况已有一段时间了。
在坐公交沿海边行走时,我们时不时会看到很多简陋的渔船在岸边,这些渔船大都是靠柴油发动的,我们对渔船的经常出海打渔是否会残留部分柴油于大海中从而污染了海洋生态而产了疑问。
当天晚上,我们从网上和当地居民那了解到秦皇岛海岸线在201X,201X和今年初都发生过石油泄漏污染事故,在去年底北戴河还发生了赤潮,给当地渔民和政府带来了许多困难,根据当天的走访情况和了解到的资料,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
法国印象派大师德彪西(Debussy)交响乐代表作《大海》(Ler
![法国印象派大师德彪西(Debussy)交响乐代表作《大海》(Ler](https://img.taocdn.com/s3/m/aa0c1640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6.png)
法国印象派⼤师德彪西(Debussy)交响乐代表作《⼤海》(Ler Mer)赏析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这位放荡不羁的⾳乐家,在⼗九世纪末、⼆⼗世纪初欧洲⾳乐界是颇具影响的作曲家、⾰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乐的⿐祖,对欧美各国的⾳乐产⽣了深远巨⼤的影响。
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他的创作最⾼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第⼀次世界⼤战期间,他写过⼀些对遭受苦难的⼈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
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这次的龙朔⾳乐为⼤家详细介绍德彪西的交响⾳画代表作《LA MER》(⼤海)。
德彪西的3⾸交响素描《⼤海》作于1903 —1905年,在此期间,德彪西先在其妻丽莉家开始动笔,1904年他抛弃了丽莉,与艾玛私奔泽西岛,在艾玛⾝边完成了配器。
德彪西认为,此曲创作源于记忆;“⼤海为什么在冲刷着布尔果尼的斜坡?我拥有数不清的记忆。
这些在我的感觉⾥⽐实景更有⽤。
因为现实的魅⼒对于思考,⼀般来说还是⼀项过于沉重的负担。
”“谁会知道⾳乐创造的秘密?那海的声⾳,海空划出的曲线,绿荫深处的拂⾯清风,⼩鸟啼啭的歌声,这些⽆不在我⼼中形成富丽多变的印象。
突然,这些意象会毫⽆理由地、以记忆的⼀点向外围扩展;于是⾳乐出现了,其本⾝就⾃然含有和声。
”交响⾳画《⼤海》,作于1905年三⽉,初演于1905年⼗⽉。
本曲为德彪西最⼤的⼀部交响⾳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部完整的作品。
它表现了"⼤海"的景⾊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海"中各种画⾯的⾊彩。
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
新颖的和声、短⼩的旋律、丰富的⾳⾊、⾃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法,都⽣动地刻画出了⼀幅幅⼤海的⽣动画⾯。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62No.5和声风格与特征初探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62No.5和声风格与特征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30e8df5e0029bd64793e2c33.png)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62No.5和声风格与特征初探作者:刘冬萌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刘冬萌(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钢琴小品集《无词歌》是门德尔松浪漫主义标题性、抒情性钢琴小品的代表作。
通过对《无词歌》中第29首——《威尼斯船歌》的和声分析与风格特征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门德尔松是古典主义的严谨性与浪漫主义幻想性的统一,他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与美好憧憬,其和声手法所具有的逻辑的力量和色彩,凝练集中的创作手法和均衡协调的整体原则,不但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法,而且在拓宽了人们对线性思维与立体思维的思考空间的同时也极大的开阔了人们对音乐的创作视野,沉浸在对威尼斯绮丽风光的无限遐想中。
关键词: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调式调性;和声语言;风格与特征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245-03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是浪漫主义前期极富才华的德国作曲家,是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门德尔松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保有着古典主义沉着而有节制的风格,在古典主义原则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基础上所抒发的音乐情感如同灿烂的花朵,具有的精致、典雅、清新、妩媚、诗意等特点。
钢琴小品集《无词歌》,是门德尔松众多作品之一,他用多种精湛细致的作曲技巧完美的将声乐体裁的歌曲“移植”到钢琴独奏这种具有高度艺术感染力的形式中加以表现,音乐篇幅较小,音乐内容偏重对自然、生活的描写,很多作品来自旅游中的印象和感受,门德尔松追求单纯的、真正的抒情性,这也是《无词歌》区别于其他抒情钢琴小品的个性之处。
门德尔松在《无词歌》中共创作了3首《威尼斯船歌》,位于意大利东北部著名的“水上都市”威尼斯有一种轻盈纤细、平底狭长、造型别致的小舟为代步工具,叫做“刚多拉”(意大利语Gondola),船歌就是起源于刚多拉船工所唱的歌,广泛流行于意大利,19世纪成为人们喜爱的浪漫抒情曲体裁。
分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论文
![分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60d48c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4.png)
分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论文•相关推荐分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论文一、和声材料与调式材料的运用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使用的和声手法与众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不是以大、小调式作为构建和声的基础,而是将和声建筑在了五声音阶和全音阶之上,这也几乎成了德彪西的一大创作特色。
这种独特的和声语言色彩性十分强烈。
在第一乐章中,在两架竖琴和定音鼓滚奏的呼应下,大提琴奏出了由短小切分构成的引子材料。
而在引子中B音上衍生出的五声音阶,成为了作品发展的主要材料。
引子的结束也采用了五声音阶式进行, 在乐曲的发展中根据这种五声音阶式的动机所进行的调式转换产生出听觉上的独特感受和色彩变化。
乐曲的第一部分在弦乐组海浪式织体的衬托下,主要材料由木管组陈述出来。
每次出现这个五声音阶式主题,总会在不同乐器上衍生出不同的发展材料。
在53 小节处,弦乐又奏出了例1 中的变体音阶,只不过弦乐的材料在调式上作了色彩上的变化。
在和声语汇的使用上,第三乐章中尾声处运用了奇特的没有解决的和声结束,更是暗示了海的形象多么的变幻莫测起伏跌宕,这种和声的结束方式在色彩的表达效果上极有效果。
全音音阶、增四度和减七度音程的运用在这个乐章也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不同乐器组呈示这些色彩性极强的画面印象更是赋予了作品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主题动机的发展和变化这部作品在主题材料使用方面,虽然三个乐章所表现的画面不同,但因为基本动机的发展和变化,使得整部作品音乐材料显得十分统一。
在第一乐章中,引子中的五声音阶及其变体成为了主题的核心材料,在这个乐章中的各个乐器组中几乎都可以找到。
有趣的是,在第一乐章中作为主要动机材料的五声音阶,在第二乐章中也作为发展材料多次出现,在第二乐章的引子部分,由木管组奏出的短小动机以及不具规律的短小节奏型,几乎成为整个乐章发展的主要材料。
可以看出,德彪西非常擅长运用和发展这种富有特点的短小动机材料,通过调式调性的转换来达到丰富的.色彩变化,这也是印象主义写作的特点之一。
宝岛归航之歌女声唱法
![宝岛归航之歌女声唱法](https://img.taocdn.com/s3/m/de4336d0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a.png)
宝岛归航之歌女声唱法宝岛归航之歌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歌曲,歌词简洁直白,歌曲曲调激昂动人,深受人们的喜爱。
唱出这首歌需要一位具有较高演唱水平的女歌手,下面就从歌曲的曲式、音乐元素和唱法技巧三个方面来分析宝岛归航之歌的女声唱法。
一、歌曲曲式特点宝岛归航之歌是一首曲式简单的民谣曲,由两段AABB的旋律构成。
整首歌曲采用了单一旋律,旋律简单,但是曲调激昂,运用了多种音乐元素的表现手法,包括速度,音阶,音程,节奏等。
唱出这首歌需要将这些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合到一起,传递出强烈的情感。
二、音乐元素表现技巧1. 速度和节拍:宝岛归航之歌的速度较快,节奏感强烈。
在演唱时要注意把握好节奏感,掌握好速度。
2. 音阶和音程:宝岛归航之歌旋律的音乐元素主要为音阶和音程。
具体来说,歌曲中运用了大量的颤音和震音,需要唱者准确地把握好每个音的音高和强弱度。
3. 感情表达:宝岛归航之歌少年强烈的爱国情怀、豪迈的激情,表达出诗意中的热血及对祖国的忠诚。
演唱时需要准确地抓住歌曲的情感线,通过声音的调动,情感的引导,来传递出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唱法技巧1. 气息掌握:歌曲曲调激昂,歌词表现出极其热烈的情感,因此在演唱时需要注重气息的掌握。
尤其是持续的颤音和长句时,要注意不要让气息中断,保持清晰、连贯的音乐气息。
2. 发声技巧:唱宝岛归航之歌需要运用假声、头声和真声等不同声音的发声技巧。
假声和头声可以运用在高音部分,真声可以在和声和低音部分进行演唱。
在演唱时需要注意细节上的表现,比如升调、降调等。
3. 口型清晰:宝岛归航之歌的歌词简单直白,每个字都要清晰地表达出来。
唱者需要注重发音,使每个字的发音清晰、准确,以便人们听到之后能更好地感受到歌曲所传递的情感。
总之,宝岛归航之歌是一首旋律激昂、情感热烈的歌曲,唱出这首歌需要女歌手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和唱法技巧,同时能够准确传达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乐曲欣赏分析终稿
![乐曲欣赏分析终稿](https://img.taocdn.com/s3/m/252688ac1a37f111f1855b5a.png)
乐曲欣赏分析作者:马滢院系:财政税务学院专业:税务(企业税务方向)年级:2012级学号:2012211033单三部曲式:《长江之歌》《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
它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A BA尾声a+a b+c a+a4 4 4 4 4 4 4“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A段是对长江风采的描绘,由两个平行的相似弱起乐句组成,围绕着“mi”音展开,深刻凝练,顺口易记。
整个乐句中既有跨度较小的二度、三度、四度音程,也有跨度较大的七度音程,使曲调迭宕起伏,更突出长江一泻千里蜿蜒奔腾,东去大海的形象和非凡气概。
“你是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B段是对长江力量的阐述,对长江的赞美。
乐句改用强拍起,显得鲜明直接,附点四分音符的运用使旋律更为亲切流畅。
第一个乐句以“xi”音起,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第二个乐句起头比第一个乐句高了三度,既凸显出了一个乐段中乐句的层次感,也起到了一种强调的作用。
这两个乐句的后两小节构成反向模仿,营造出一种“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气势。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这一段是对长江的歌颂和依恋,除第二句末略有不同之外,基本上是A段的重复,是一种变化再现,充分地再现了A段的主题乐思,使音乐的形象和结构得到了统一。
这首曲子和典型的单三部曲式略有不同的地方史它有一段尾声。
尾声运用歌曲开头的动机“mi fa so”发展而成。
是对长江依恋与赞颂之歌的进一步抒发最后终上在主和弦的三度音止。
贴切而不落俗套,传神而意境深远。
复三部曲式:《c小调夜曲(作品48之1)》肖邦肖邦是浪漫乐派的著名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
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伸手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响,多以钢琴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
浅析歌剧再别康桥中选曲一首桃花的艺术特征和演唱技巧
![浅析歌剧再别康桥中选曲一首桃花的艺术特征和演唱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941d10d6294dd88d1d26b7d.png)
中文题目:浅析歌剧《再别康桥》中选曲《一首桃花》的艺术特征和演唱技巧外文题目: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singing skills of “a peach blossom” by theopera “Goodbye Again Cambridge ”.浅析歌剧《再别康桥》中选曲《一首桃花》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技巧摘要:歌曲《一首桃花》是选自歌剧《再别康桥》中的选曲,《一首桃花》是剧中一首最代表性的一首女高音作品,同时它也是著名诗人、作家、建筑师林徽因的代表作,不管从音乐或者是文学艺术上《一首桃花》都有着不可代替的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本文会通过三个章节来对歌曲《一手桃花》进行介绍,第一章通过对《再别康桥》的简介引出《一首桃花》,并对诗歌《再别康桥》和《一首桃花》的历史背景进行结合,理解诗人在当时创作环境下的心情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第二章通过对《一首桃花》的艺术特征的描写分析歌曲,分别从《一首桃花》的歌词特征、曲式分析和《一首桃花》在歌剧《再别康桥》中的表现来进行分析。
第三章通过对演唱技巧的分析理解来掌握《一首桃花》的音乐性。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希望能激发大家对中国歌剧的重视,多关心中国的音乐艺术,并通过对《一首桃花》的介绍能使大家更好理解歌曲,体会歌曲的艺术特征,从而更好的欣赏这首歌曲。
关键词:艺术特征;曲式分析;演唱技巧;歌词特征;情感处理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singing skills of “a peachblossom” by the opera “Goodbye Again Cambridge ”Abstract: A song of songs "peach blossom" is from the opera "Goodbye Again Cambridge," a song of peach blossom "is play a most representative of a soprano work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represents a famous poet, writer and architect Huiyin Lin, no matter from music or literature and art song" peach blossom "all there is no substitute for the artistic value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value of. This paper will use three chapters to carry on introduction to the song "a peach", the first chapter on "Goodbye Again Cambridge" leads to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oetry and peach "," Goodbye Again Cambridge"and a" peach blossom historical background with understanding was the creation of poets in the environment the mood and the social background. In the second chapter, we analyze the song's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description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 peach blossom, and analyze the lyrics characteristics, musical form analysi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a peach blossom in opera farewell to Cambridge, respectively. The third chapter grasps the musicality of a peach flower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inging skill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article, I hope we can inspire you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Chinese opera and care much about Chinese music art. By introducing a peach blossom, we can make you understand songs better and understand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songs, so that we can enjoy this song better.Key words : Artistic features; musical analysis; singing skills; lyrics characteristics; emotional treatment.目录导语 (1)一、《再别康桥》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
解析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的歌曲风格和歌唱技巧
![解析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的歌曲风格和歌唱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0ff03ceb14e852458fb5742.png)
解析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的歌曲风格和歌唱技巧【摘要】《乌苏里船歌》流行于20世纪中叶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因为歌曲鲜明的艺术特点一直流传至今。
本文笔者通过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时期,和人物特点,以及乌苏里江地区特有的环境,带领大家全面解读这首作品。
为爱好这首经典民歌的声乐爱好者更加充分的了解这首作品,在演唱时更加全面的演绎这首歌曲。
【关键词】《乌苏里船歌》;歌曲风格;演唱技巧一、概述作品《乌苏里船歌》歌词作者:胡小石,歌曲作者:汪云才,郭松。
歌曲由郭松首唱,发行于20世纪60年代,乌苏里船歌中国东北地区传统民歌改编的,歌曲以其精美的旋律,朴实亲切的语言来变现东北乌苏里江地区赫哲族渔民生活劳动以及收获的幸福场景的画面。
乌苏里船歌以其特有的赫哲族民族音乐特色吸引着无数音乐爱好者,不乏也有国外的文化使者把这段东方古老的旋律记录下来,当你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想家的时候总能听到来自一个熟悉的旋律那是来自家乡的歌声。
近些年来也被那英,李建,等众多流行歌手翻译成流行歌曲,这首歌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以新的面孔被大家继承传唱。
我想赫哲族人民在电视广播中听到家乡的歌时,一定是非常自豪,在这片神州大地上我们的国家没有把他们遗忘。
二、歌曲《乌苏里船歌》的创作地区取材资料和社会环境赫哲族这个快被快速发展的祖国遗忘民族,它是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一直生活在东北乌苏里江一代从未与外界联系,词曲作者来到乌苏里这一代了解到这一代人民的生活环境,看到在伟大的党带领下赫哲族人民致富起来,并没有破坏他们的文化和信仰。
词曲作家有感而发根据当地的说唱音乐“伊玛堪”为我们展现了一曲描绘赫哲族人民生活的场景。
赫哲人勤劳勇敢,敢于挑战大自然,从前年前到今天,他们一直坚持着渔猎生活,这也产生了本民族生活文化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形成了赫哲族独特的民族特色,地方小调也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艺术曲调。
赫哲族民歌种类繁多,有歌唱英雄的,有渔民自己的劳动号子,也有悲情的,还有表达男女恩爱的歌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暖风吹过大海之滨调式分析
《当暖风吹过大海之滨》是一首填词歌曲,歌曲旋律是舒曼为女儿玛莉十岁生日所创作的《少年钢琴曲集》中的《快乐的农夫》。
乐曲清绪明朗,活泼动听。
纯真的歌词体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真情实感。
这首歌曲的旋律跳动较大,为了唱准音高,可先让学生跟着钢琴,练习以下几个音程:5-1-3-5;5-7-2-4;1-4-6-1等。
歌曲中还出现了两声部的合唱,教师也可设计一条三度音程关系的练声曲。
其实旋律调式分析、给和弦做标记这些事情都是图灵完全的,也就是说用电脑可以完全做出来跟人做的在目的上没有区别,且还胜过人类。
因此在实际应用上,完全可以交给电脑程序来做,不仅快,还准确——可以获得所有可能的解。
回到调式。
其实调式不只我们基本乐理所学的大小调、汉族调式、教会调式那么一几种,从 Scala的库中可以看到,目前世界上常见的音乐调式一共有四千多种,而且还没计算上一大部分的微分音: 要最为准确、快速、全面地判断一段特定任意旋律的调式,还要支持上这陈杂浩如烟海的调式库存,唯一的方法就是使用机器判断。
这对于人类来说,除了部分“超能力者”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目前机器支持这方面比较完善的有 music21和 Scala 等,此外在 OM.Max/MSP、Pure Data和 Super Collider等也有相关的扩展库(或模组)可以使用。
其中又以 Scala 最为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