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及赏析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be2eaf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1.png)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周作人善于摭拾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
《故乡的野菜》即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不惮其烦地介绍了习见于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
而文中引述的“荠菜马兰头,姐姐嫁在后门头。
”“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野趣也真沸沸十足。
这正如周作人自己所说:“王阮亭评梦梁录,亦谓其文不雅驯,盖民间生活本来不会如文人学士所期望的风雅,其中不能中意自是难怪,而如实地记述下来,却又可以别有趣雅,但此则别为他们所不知者。
”然而如果全部“如实地记述”,大概要夹杂一些恶俗的东西,这就需要作者笔下长眼,要有分寸,要有取舍:“浙东扫墓用鼓吹,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不家虽没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紫云英与杜鹃的花束,”用笔极其简练明净,从而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以见出,以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的东西忠实地记述,以存野趣;以独特的审美标准去芜存精,是这篇散文以及周作人若干散文野趣为雅趣的契机之一。
还不仅仅如此,周作人往往把浙东的民俗推广到深厚的文化背景里去。
《故乡的野菜》虽然只不过千二百字,引文却占据了将近六分之一。
其中他征引了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顾禄的《清嘉录》,以古证今,把浙东民俗提高到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古今打成一片。
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中土比附印照,譬如主到黄花麦花果时即以日本的“御形”做比,“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而在记述紫云英时又引证《诽句大辞内》充分体现了作者渊懿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一个横的文化比较的剖面了。
这样,也使作品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的野菜汪曾祺
![故乡的野菜汪曾祺](https://img.taocdn.com/s3/m/94a99347caaedd3383c4d351.png)
莼菜。第一次喝莼菜汤是在杭州西湖的楼外楼,一九四八年四月。这以前我没有吃过莼菜,也没有见过。我的家乡人大都不知莼菜为何物。但是秦少游有《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诗,则高邮原来是有莼菜的。诗最后一句是“泽居备礼无麋鹿”,秦少游当时盖在高邮居住,送给苏东坡的是高邮的土产。高邮现在还有没有莼菜,什么时候回高邮,我得调查调查。
明朝的时候,我的家乡出过一个散曲作家王磐。王磐字鸿渐,号西楼,散曲作品有《西楼乐府》。王磐当时名声很大,与散曲大家陈大声并称为“南曲之冠”。王西楼还是画家。高邮现在还有一句歇后语:“王西楼嫁女儿——画(话)多银子少”。王西楼有一本有点特别的著作:《野菜谱》。《野菜谱》收野菜五十二种。五十二种中有些我是认识的,如白鼓钉(蒲公英)、蒲儿根、马栏头、青蒿儿(即茵陈蒿)、枸杞头、野绿豆、蒌蒿、荠菜儿、马齿苋、灰条。江南人重马栏头。小时读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提到儿歌:“荠菜马栏头,姐姐嫁在后门头”,很是向往,但是我的家乡是不大有人吃的。灰条的“条”字,正字应是“藋”,通称灰菜。这东西我的家乡不吃。我第一次吃灰菜是在一个山东同学的家里,蘸了稀面,蒸熟,就烂蒜,别具滋味。后来在昆明黄土坡一中学教书,学校发不出薪水,我们时常断炊,就掳了灰菜来炒了吃。在北京我也摘过灰菜炒食。有一次发现钓鱼台国宾馆的墙外长了很多灰菜,极肥嫩,就弯下腰来摘了好些,装在书包里。门卫发现,走过来问:“你干什么?”他大概以为我在埋定时炸弹。我把书包里的灰菜抓出来给他看,他没有再说什么,走开了。灰菜有点碱味,我很喜欢这种味道。王西楼《野菜谱》中有一些,我不但没有吃过,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如:“燕子不来香”、“油灼灼”……。
汪曾祺_故乡的野菜
![汪曾祺_故乡的野菜](https://img.taocdn.com/s3/m/4ec4e32bccbff121dd368374.png)
质疑
这样的人格是否是一种退缩、逃避? 这样的文章是否是一种消极、颓废?
“闲适”是对一种超越古典境界的向 往,是安静平和、追求优雅趣味的‘文 人’精神的表现,是边缘的和独立的、 隐士式的境界的体验。它浪漫而又不狂 热,有诗意而无激情,充满体验、品位 又对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 “闲适”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潮流,更 是一种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愉悦、净 化和升华。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1966年,文革期间被划为“右派”关进牛棚,68 年获得“解放”。 1970年因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修改与定稿有 贡献,被邀登上“天安门城楼”。
参与改编京剧《沙家浜》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 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 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 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 《晚翠文谈》等。 60岁大器晚成,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 等 ;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终因抢救无效去 世,终年77岁 。
五种野菜
第一种:荠菜
第一种:荠菜 荠: [jì] 呛:[qià ng] 蚶:[hān] 焯:[chāo]
家乡的“上席” 做法:凉拌 抒发对家乡小吃的怀念之情第来自种:枸杞头第二种:枸杞头
枸杞[gǒuqǐ]
写卖枸杞的小女孩 勾起童年的美好回忆
第三种:蒌蒿
第三种:蒌蒿
蒌蒿:[lóu hāo] 淖:[nào] 薹:[tái]
众说汪曾祺
有评论家概括汪曾祺是“美丽的汪曾祺”。为人为文, 向真向善,求平实,不矫情。这个性情中人,深深爱 着生活, 对生活有一种宁让它负我、我不负它的痴 迷,通俗说法:“随遇而安”。
赏析《故乡的野菜》
![赏析《故乡的野菜》](https://img.taocdn.com/s3/m/6a880fbe65ce0508763213ff.png)
浅析《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周作人和鲁迅是两兄弟,但是性格上自小就属截然相反的两类。
鲁迅正直敢为,不平则鸣,在是非间是个不甘寂寞的人。
周作人则和顺平静,用心专注,不爱惹事,即使在不良的环境中也能随遇而安。
这一点从周作人的散文《故乡的野菜》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的名作之一,创作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发表于同年四月五日的《晨报副镌》。
这篇散文仅一千二百余字,记述了故乡的三种野菜,言简意深,意味深厚,典型体现了周作人美文的特点,也成为散文大师最初的“言志”经典之作。
它是周作人人小品散文的名篇之一,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整篇文字就像一位长者在静静讲述,淡泊安详,但平淡的背后却有着用心的经营。
周作人善于世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皆成风趣。
《故乡的野菜》便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
文章的开头极力申述对故乡并无特别的情份,是一个“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周作人的这种极力的淡化感情的做法,其根本就在于他的审美标准,表现在文学上就是“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也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生活态度和审美理想,从作品来看,文中并非无情,相反地常常是有有一种情切温暖。
文章中,作者不厌其烦的介绍了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
文中的用笔及其简练明净,从而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以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的东西忠实的记述,以存野趣,以独特的审美标准去表现,使得周作人的散文野趣转化为雅趣。
文章字虽少但引文却极多,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江的民俗放置在一个横向文化比较的剖面上,也使文章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
简析《故乡的野菜》
![简析《故乡的野菜》](https://img.taocdn.com/s3/m/d13bca030066f5335b81210a.png)
简析《故乡的野菜》《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的名作之一,创作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发表于同年四月五日的《晨报副镌》。
这篇散文仅一千余字,记述了故乡的三种野菜,言简意深,意味深厚,典型体现了周作人美文的特点,也成为散文大师最初的“言志”经典之作。
细究起来,《故乡的野菜》有三点值得我们细细品位:一是对野菜叙述的特色,二是作者念旧怀乡的情怀,三是作品的引用创作风格。
一、作者对野菜叙述的特色作者在文中想起了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这些野菜,在叙述上象一个老人在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和他相关的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那随意道来而亲切自然的语句更多地写出了生活中的一切细微而又引起感触的小事小物,用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
使人们如品香茗,回味无穷。
这种行文是典型的我手写我口,好象心中想到什么,口中想说什么,就随手而记,这是闲话体散文的行文特色。
二、作者念旧怀乡的情怀作者由荠菜想到家乡吃荠菜的风俗,进而想到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展开的浙东的民俗,作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看似家常口谈,其实却蕴含对家乡的极大热爱,没有这种热爱,不会对家乡的这种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忆,不是这种热爱,不会对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有这般钟情和文化的引申,作者从这些野菜身上看到了自己家乡的人情风俗,更看到了家乡的环境打在他身上的烙印。
这正是作者行文的风格特色:冲淡平和。
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谈中表达无限的深意。
冲淡平和,在周作人的散文中就不只是写作上的特点,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境界。
在《故乡的野菜》中,作者就是用这种艺术的态度品味生活的。
三、作者的引用风格《故乡的野菜》即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不惮其烦地介绍了习见于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
而文中引述的“荠菜马兰头,姐姐嫁在后门头。
”“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故乡的野菜赏析
![故乡的野菜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c7b31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f.png)
故乡的野菜赏析《故乡的野菜》发表于1924年2月,也是周作人“平和冲淡”小品文的代表作。
作品分析:主题:周作人是一位颇重雅趣的作家,然而他笔下的雅趣往往脱胎于野趣,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不惮其烦地介绍了习见于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民俗风情的描绘与民谣、童谣相映成趣,成了本文最亮丽的风景线。
艺术成就:首先,具有平和冲淡的文体风格。
思乡之情人皆有之,可作者偏说故乡对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这乡情似乎淡得不能再淡,但对故乡的几种野菜都念念不忘,写得还那没富于情趣,无形中透露出用情之深,浓郁的乡情偏以平淡出之,正是周作人散文的一贯风格。
其次,舒缓自然的语言表达,夹叙夹议的抒写体制,是谈话风文体的典范。
周作人自称写文章是和“想象的友人”闲谈,“只是我的写在纸上的谈话”,他的文章带有家常闲话的随意性和亲切感,所谓“信口信腕,皆成律度”,随兴而谈,毫无拘束。
《故乡的野菜》从他的妻子买菜看到荠菜,想到浙东乡间妇女小儿买菜的事情以及小孩们唱的歌,引《西湖游览志》《清嘉录》的有关记载,又联想到鼠曲草和小孩赞美的歌辞,以至清明扫墓时所供的麻果和草饼等,在即兴闲聊中传达出一种优游自在的恬淡趣味,写野菜,写民俗,一切皆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没有任何人工雕饰的痕迹,细细品味,又觉得意境深远,耐人咀嚼。
他用自己的个性和才华,将西方随笔的谈论风格、中国散文的抒情韵味,以及日本俳句的笔墨情趣,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夹叙夹议的抒写体制,“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读周作人的散文,就象坐在“苦雨斋”中,听主人自由的,有趣的、温煦的闲谈,形成一种“名士谈心,野老闲游”式的自然节奏。
第三,具有言简意赅的结构章法。
短短三百字,简洁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地步,却又如层峦叠翠,层次、变化尽在其中。
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https://img.taocdn.com/s3/m/38f2d117ba1aa8114431d946.png)
龙源期刊网 故乡的野菜作者:周作人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2015年第24期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 ; ; ; ; ; ; (有删改)【赏析】有一种乡愁是淡淡的,但品味过后,心中的温暖却是满满的——本文即是如此。
作者由妻买荠菜而想到了故乡浙东和那里的野菜。
在他的笔下,采摘野菜是有趣的游戏;哼唱野菜是最美的童谣。
故乡的野菜(节选)
![故乡的野菜(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200d0a2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3d.png)
41环球掠影| | 生活荠菜。
荠菜是野菜,但在我的家乡却是可以上席的。
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油酱醋,或用虾米,或不用,均可。
这道菜常抟成宝塔形,临吃推倒,拌匀。
拌荠菜总是受欢迎的,吃个新鲜。
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荠菜大都是凉拌,炒荠菜很少人吃。
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汤团)。
江南人用荠菜包馄饨,称为菜肉馄饨,亦称“大馄饨”。
我们那里没有用荠菜包馄饨的。
我们那里的面店中所卖的馄饨都是纯肉馅的馄饨,即江南所说的“小馄饨”。
没有“大馄饨”。
我在北京一家有名的家庭餐馆吃过这一家的一道名菜:翡翠蛋羹。
一个汤碗里一边是蛋羹,一边是荠菜,一边嫩黄,一边碧绿,绝不混淆,吃时搅在一起。
这种讲究的吃法,我们家乡没有。
枸杞头。
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音。
卖枸杞头的多是附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极能传远:“卖枸杞头来!”枸杞头放在一个竹篮子里,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
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给几个钱,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给你。
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经买卖,卖一点钱,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
自己去摘,也不费事。
一会儿工夫,就能摘一堆。
枸杞到处都是。
我的小学的操场原是祭天地的空地,叫做“天地坛”。
天地坛的四边围墙的墙根,长的都是这东西。
枸杞夏天开小白花,秋天结很多小果子,即枸杞子,我们小时候叫它“狗奶子”,因为很像狗的奶子。
枸杞头也都是凉拌,清香似尤甚于荠菜。
蒌蒿。
小说《大淖记事》:“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
”我在书页下面加了一条注:“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做‘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苏东坡诗:“蒌□汪曾祺故乡的野菜 (节选)蒿满地芦芽短”,以蒌蒿与芦芽并举,证明是水边的植物,就是我的家乡所说“蒌蒿薹子”。
“蒌”字我的家乡不读楼,读吕。
汪曾祺故乡鸟原文及赏析四篇
![汪曾祺故乡鸟原文及赏析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baf9f9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15.png)
汪曾祺故乡鸟原文及赏析四篇第1篇:汪曾祺故乡鸟原文及赏析故乡的野菜汪曾祺第2篇:汪曾祺故乡鸟原文及赏析季羡林《月是故乡明》原文及赏析季羡林《月是故乡明》赏析原文:我的家乡在农村,那儿美丽的风景星罗棋布,美不胜收。
尤其到了秋天,大自然更是美轮美奂,目不暇接。
成熟的气息弥漫着在园子里,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丰收在望,庄稼人一个个笑逐颜开,喜上眉梢。
梨儿黄橙橙的,泛着金光,闪闪发亮,在青绿间露出一张张笑脸。
绿油油的白菜,这儿一丛,那儿一丛,翠色欲滴,如同给园子铺上了一块绿色的地毯。
更令人心旷神怡的是站在园外望园子:满园一片金黄,偶尔点缀着一点绿色,分外和谐。
赏心悦目。
树披金装,一阵阵微风吹过,片片黄叶飘飘扬扬,如同一只只彩蝶,随风翩翩起舞。
漫步在花园里,整个花园尽态极妍,美不胜收。
看,黄色换得淡雅、白色花的高洁,紫红色花的热烈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烂漫争艳。
当然,故乡的秋天,雾是最迷人的,也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
每到早晨,云雾弥漫了世界,雾山雾海,连绵起伏的群山,时隐时现,如同蓬莱仙岛一般,令人心旌神驰。
偶尔在云雾中露出一座农舍,炊烟周围缭绕着,早餐散发的阵阵香气,和着略带含义的晨雾构成了和谐迷人的画卷。
每当起雾的时候,故乡的秀丽山川和心中的海市蜃楼就融为一体了。
不论何年何月,离得多远,身处何地何方,故乡的秋景永远朦胧在我的生命中。
故乡的秋天,也是风的世界,雨的天堂。
秋日的早晨,微风丝丝的歌唱着。
送来了珍珠般的露珠。
送来了秋日的凉爽,吸取了夏日的炎热;带来了雪白的云雾,擦去了酷暑的残迹。
雨是最寻常的,细如牛毛,密密的斜织着,有如花针,闪闪发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得多好呀。
家乡的秋雨来临之前,。
总是先有秋风的征兆。
秋雨落在地面上,毫无半点声响。
秋雨是和谐的,它带走了夏日长久的干旱,送来了期待已久的湿润清凉,我喜欢秋天的雨。
故乡的秋天啊!每当您到来,我心中的欢愉总是无法言表的,只能用大诗人杜甫的一句诗“漫卷诗书喜欲狂”来概括了。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https://img.taocdn.com/s3/m/4da53f4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8.png)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2)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塘鳢鱼亦称土步鱼。
《随园食单》:“杭州以土鱼为上品,而金陵人贱之,目为虎头蛇,可发一笑。
”虎头蛇即虎头鲨。
这种鱼样子不好看,而且有点凶恶。
浑身紫褐色,有细碎黑斑,头大而多骨,鳍如蝶翅。
这种鱼在我们那里也是贱鱼,是不能上席的。
苏州人做塘鳢鱼有清炒、椒盐多法。
我们家乡通常的吃法是氽汤,加醋、胡椒。
虎头鲨氽汤,鱼肉极细嫩,松而不散,汤味极鲜,开胃。
昂嗤鱼的样子也很怪,头扁嘴阔,有点像鲇鱼,无鳞,皮色黄,有浅黑色的不规整的大斑。
无背鳍,而背上有一根很硬的尖锐的骨刺。
用手捏起这根骨刺,它就发出昂嗤昂嗤小小的声音。
这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我一直没弄明白。
这种鱼是由这种声音得名的。
它的学名是什么,只有去问鱼类学专家了。
这种鱼没有很大的,七八寸长的,就算难得的了。
这种鱼也很贱,连乡下人也看不起。
我的一个亲戚在农村插队,见到昂嗤鱼,买了一些,农民都笑他:“买这种鱼干什么!”昂嗤鱼其实是很好吃的。
昂嗤鱼通常也是氽汤。
虎头鲨是醋汤,昂嗤鱼不加醋,汤白如牛乳,是所谓“奶汤。
”昂嗤鱼也极细嫩,鳃边的两块蒜瓣肉有大拇指大,堪称至味。
有一年,北京一家鱼店不知从哪里运来一些昂嗤鱼,无人问津。
顾客都不识这是啥鱼。
有一位卖鱼的老师傅倒知道:“这是昂嗤。
”我看到,高兴极了,买了十来条。
回家一做,满不是那么一回事!昂嗤要吃活的(虎头鲨也是活杀)。
长途转运,又在冷库里冰了一些日子,肉质变硬,鲜味全失,一点意思都没有!砗螯我的家乡叫馋螯,砗螯是扬州人的叫法。
我在大连见到花蛤,我以为就是砗螯,不是。
形状很相似,入口全不同。
花蛤肉粗而硬,咬不动。
砗螯极柔软细嫩。
砗螯好像是淡水里产的,但味道却似海鲜。
有点像蛎黄,但比蛎黄味道清爽。
比青蛤、蚶子味厚。
砗螯可清炒,烧豆腐,或与咸肉同煮。
砗螯烧乌青菜(江南人叫塌苦菜),风味绝佳。
乌青菜如是经霜而现拔的,尤美。
我不食砗螯四十五年矣。
砗螯壳稍呈三角形,质坚,白如细磁,而有各种颜色的弧形花斑,有浅紫的,有暗红的,有赭石,墨蓝的,很好看。
《故乡的野菜》解析
![《故乡的野菜》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ecfe36915f804d2b16c148.png)
3.三种野菜
荠菜 黄花麦果 紫云英
荠菜
黄花麦果
紫云英
文章结构
第一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 第二段:回忆荠菜,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 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 第三、四段:回忆黄花麦果(鼠曲草)以 及相关的民俗。作者提浙东的黄花麦果时, 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将现实情境与 故乡的回忆交错在一起。
第五段:详细介绍故乡的另一种野菜—— 紫云英,引证日本的相关文献记载,结合 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 气息。
作者在叙述野菜的时候,行文上有什么特色?
表现出一种耐人咀嚼的“闲话风”与“简单 味”。在叙述上象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相关的 另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又无 不成趣,使人们如品香茗,回味无穷。这种叙述 风格就是闲话体散文的行文特色。
通篇感知
1.本文作者处处念家却又极其怀乡的情怀, 在本文何处可见?由此可见作者的哪种文 章风格?
——《乌篷船》
《故乡的野菜》不过千字左右,引文却占据了将 近六分之一。无论是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 志》,清人顾禄的《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 典》,还是童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 头”)、谚语(“三月三蚂蚁上灶山”),周作 人都随手拈来,旁征博引,使这篇短小的散文充 满了浓郁的书卷气息。
他的作风,可用龙井茶来打比,看去全无 颜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 穷。
《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散文集:
《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 《苦茶随笔》等
周作人与妻子羽太信子合影, 左一为羽太信子,左二为周作 人。
“两个鬼”
周作人曾用“两个鬼”来比拟自己的人格矛 盾,一个是“流氓鬼”,一个是“绅士鬼”,也 可以称为“叛徒”与“隐士”。
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 风格的散文:
[故乡的野菜赏析]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赏析]故乡的野菜](https://img.taocdn.com/s3/m/a7f39bf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73.png)
[故乡的野菜赏析]故乡的野菜故乡的野菜篇1:汪曾祺的散文《五味》引导语: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下文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五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中华美食,各地小吃小菜娓娓道来,不仅讲它们的做法,还讲它们的来历。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
邻座的客人直瞪眼。
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
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
”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还爱吃酸菜,雁北尤甚。
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子,榆树钱儿。
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
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
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
我和贾平凹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
平凹一进门,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氽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做:“老友”。
傣族人也爱吃酸。
酸笋炖鸡是名菜。
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
把好好的饭焐酸了,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
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四川夹沙肉用大片肥猪肉夹了洗沙蒸,广西芋头扣肉用大片肥猪肉夹芋泥蒸,都极甜,很好吃,但我最多只能吃两片。
广东人爱吃甜食。
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
“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曰:“好!”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
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乡下人,六十多岁了。
她还有个婆婆,八十几了。
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临行称了两斤白糖,说她的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
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
故乡的野菜 分析
![故乡的野菜 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5dfb08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a.png)
故乡的野菜分析故乡的野菜分析[故乡的野菜]分析《故乡的野菜》分析《故乡的野菜》通过对故乡几种野菜的介绍,描绘了浙东乡间的民情风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想和对童年的眷恋。
文章虽短小却很精辟。
我们大都就是只有一个故乡的,故乡就是我们长大或长期定居过的地方,而周作人第一段先用淡淡的笔墨掩饰起至浓浓的乡情。
说道“我的故乡远不止一个,我居住过的地方都就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什么特别的情分,”于是乎,在浙东居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居住过六年,现在在北京,这些按照作者观点,都称得上他的故乡,表面看看,作者对故乡似乎真的没什么“特别的情分”,其实,“故乡”、“家乡”界定,已经唤起了作者浓郁的故乡之思。
从这短短的结尾进一步介绍作者,增进对这篇文章的观后感。
浙东毕竟是周氏从小到大的故乡,第二段由妻子说西单有荠菜,便想起浙东的野菜,引起对故乡的追忆。
当看到描述春天,妇女小儿各拿着剪刀和苗篮的时候,一股乡土田野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看到生气盎然的春天,荠菜布满田野,三五一群的妇女小儿在割着荠菜的情景。
当看见小儿关于荠菜的歌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娶至后门头”,极具地域特点。
而自己仿佛也就是剥荠菜的人群里的一员,一股纯真无邪欢乐的童趣油然而生。
吴地与浙东风俗相同,凸显的与众不同。
我们写下状物的通常习惯就是详尽的去叙述它的特点,比如说它的花色,行状之类的,抑或割去荠菜的场景,而周作人却简洁的救火队员,反而给了我们无尽的玩味,在我的童年时光里,也存有过至野外割去野菜的经历,童年时光真是直观、欢乐、享、而又令人难忘的缅怀。
而令我钦佩的就是,关于荠菜存有风雅的传说,作者没轻易用自己的话语去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而是提及了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怨繁盛”和提及顾禄的《清嘉录》,既写下荠菜不仅美丽,中看看,独有,可以佩带在妇女簪髻,又写下荠菜的促进作用,可以厌虫蚁,还可以当作做菜、炒年糕。
直截了当的写下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情。
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https://img.taocdn.com/s3/m/4e6db97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df.png)
春风时拂,我踏足故乡的郊野,又一次干起了老行当———采野菜,花了半天功夫,采得满当当一篮子野菜,回家几经下厨烹调,那上桌的野菜鲜香味美,惹人品尝。
提起野菜,回想起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故乡的野菜》一文,汪老对故乡的野菜如数家珍,那充溢字里句间的野菜美味,足让人品味不已。
此时,不禁想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都有自己故乡的野菜,我也不例外,更何况我出生于农村,就读农业大学时又学过《植物学》,对故乡的野菜,因此而多了一份情缘、多了一份认识。
岁月悠悠,我想念故乡的野菜,思念故乡野菜的味道。
我的故乡地处江南,那儿依山抱江,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空气清新,十分适宜野菜的生长。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野菜,在这良好的环境中,伴随几场潇潇春雨,野菜冲破春寒,欢快地吐出幼小嫩芽,自由地伸展嫩绿身姿,有的还不时绽放出小花朵。
在不知不觉中,野菜稚嫩的身影已遍及田埂地头、山间路旁,溪畔河边,悄悄地向人们传递春的信息,慷慨地为人间送来一种又一种绿色食品、天赐美味。
野菜是个大家族,拥有许许多多成员,我凭借学过的知识,对故乡的野菜品种作个粗浅分类,就依所采用的野菜器官不同,可分为:全株均可食用的全株类,如荠菜、苦菜、蒲公英、马齿苋;以食用嫩叶为主的叶菜类,如蕨菜;以根可供食用的根菜类,如牛蒡等等。
每当从故乡的原野上看到野菜家族中的这些成员,心中不由感叹:野菜之美,在于“野性”,它无需人家照料,无需化肥农药,自然生长,是难得绿色食品;野菜之美,在于“奉献”,当人们需要时,它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丰富人家生活。
生于斯,长于斯,一个人对故乡野菜的偏好,也许源自小时候舌尖上的记忆。
家里餐桌上用野菜烹制的下饭菜,那是母亲的厨艺,是故乡的味道。
于是,长大后的我,舌尖接触到一种儿时野菜滋味时,脑海中就会不经意间想起母亲下厨烹调野菜的情景;远在他乡的我,味蕾品到一种野菜韵味时,脑际间就会闪出故乡原野上野菜的身影。
故乡,故乡,啥是故乡的味道?我想,野菜承载着故乡的许多记忆,母亲用野菜烹制出来的佳肴就是故乡的味道,慰藉着远方子女的心。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https://img.taocdn.com/s3/m/fb8eeea5b9d528ea81c779e3.png)
豁达超然的汪曾祺: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 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 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 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 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 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 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 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 人。”
思考与写作
1、《故乡的小食》800字。
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 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 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 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 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 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 向 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 味,油岭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 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 的脊梁, 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 缠络着,木莲有 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 以成仙,我 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 泥墙,却从来 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 球,又酸又甜, 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简答题
1、比较“莼菜”和其他各篇在内容上有何 不同。
答:其他各篇以情趣见长,而“莼菜”一 篇则别开生面,写家乡的野菜和乡土大地 的沧桑血泪,使我们领略了汪曾祺散文的 别调。
简答题 2、说说本文在艺术上的特点。 ①、以儒家审美理想为主导,辅以庄禅 哲学,文章的内容冲淡平和。 ②、文章表现了传统文化和习俗,语态 安详、心态从容。 ③、作者引证大量大量的民俗学资料, 将几首民歌附录在内,富有哲理色彩。 ④、语言简约生动、拙朴而高雅,给人 们极大的想象空间。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赏读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赏读](https://img.taocdn.com/s3/m/81131bf9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08.png)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赏读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赏读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
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故乡的野菜优美句子
![故乡的野菜优美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a1064d5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4.png)
故乡的野菜优美句子1. 故乡的野菜的文章《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
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https://img.taocdn.com/s3/m/5162512f31b765ce050814cc.png)
故乡的野菜作者:周作人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0年第20期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妹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及赏析【导语】:故乡的野菜是汪曾祺写的一篇散文,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吧故乡的野菜荠菜。
荠菜是野菜,但在我的家乡却是可以上席的。
我们那里,一般的酒席,开头都有八个凉碟,在客人入席前即已摆好。
通常是火腿、变蛋(松花蛋)、风鸡、酱鸭、油爆虾(或呛虾)、蚶子(是从外面运来的,我们那里不产)、咸鸭蛋之类。
若是春天,就会有两样应时凉拌小菜: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切细丝拌海蜇,和拌荠菜。
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油酱醋,或用虾米,或不用,均可。
这道菜常抟成宝塔形,临吃推倒,拌匀。
拌荠菜总是受欢迎的,吃个新鲜。
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荠菜大都是凉拌,炒荠菜很少人吃。
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汤团)。
江南人用荠菜包馄饨,称为菜肉馄饨,亦称“大馄饨”。
我们那里没有用荠菜包馄饨的。
我们那里的面店中所卖的馄饨都是纯肉馅的馄饨,即江南所说的“小馄饨”。
没有“大馄饨”。
我在北京的一家有名的家庭餐馆吃过这一家的一道名菜:翡翠蛋羹。
一个汤碗里一边是蛋羹,一边是荠菜,一边嫩黄,一边碧绿,绝不混淆,吃时搅在一起。
这种讲究的吃法,我们家乡没有。
枸杞头。
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音。
卖枸杞头的多是附郭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极能传远:“卖枸杞头来!”枸杞头放在一个竹篮子里,一种长圆形的竹篮,叫作元宝篮子。
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
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给几个钱,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给你。
女孩子也不把这当作正经买卖,卖一点钱,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
自己去摘,也不费事。
一会儿工夫,就能摘一堆。
枸杞到处都是。
我的小学的操场原是祭天地的空地,叫作“天地坛”。
天地坛的四边围墙的墙根,长的都是这东西。
枸杞夏天开小白花,秋天结很多小果子,即枸杞子,我们小时候叫它“狗奶子”,因为很像狗的奶子。
枸杞头也都是凉拌,清香似尤甚于荠菜。
蒌蒿。
小说《大淖记事》:“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
”我在书页下面加了一条注:“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作‘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
……”蒌蒿,字典上都注“蒌”音楼,蒿之一种,即白蒿。
我以为蒌蒿不是蒿之一种,蒌蒿掐断,没有那种蒿子气,倒是有一种水草气。
苏东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以蒌蒿与芦芽并举,证明是水边的植物,就是我的家乡所说“蒌蒿薹子”。
“蒌”字我的家乡不读楼,读吕。
蒌蒿好像都是和瘦猪肉同炒,素炒好像没有。
我小时候非常爱吃炒蒌蒿薹子。
桌上有一盘炒蒌蒿薹子,我就非常兴奋,胃口大开。
蒌蒿薹子除了清香,还有就是很脆,嚼之有声。
荠菜、枸杞我在外地偶尔吃过,蒌蒿薹子自十九岁离乡后从未吃过,非常想念。
去年我的家乡有人开了汽车到北京来办事,我的弟妹托他们带了一塑料袋蒌蒿薹子来,因为路上耽搁,到北京时已经焐坏了。
我挑了一些还不及烂的,炒了一盘,还有那么一点意思。
马齿苋。
中国古代吃马齿苋是很普遍的,马苋与人苋(即红白苋菜)并提。
后来不知怎么吃的人少了。
我的祖母每年夏天都要摘一些马齿苋,晾干了,过年包包子。
我的家乡普通人家平常是不包包子的,只有过年才包,自己家里人吃,有客人来蒸一盘待客。
不是家里人包的。
一般的家庭妇女不会包,都是备了面、馅,请包子店里的师傅到家里做,做一上午,就够正月里吃了。
我的祖母吃长斋,她的马齿苋包子只有她自己吃。
我尝过一个,马齿苋有点酸酸的味道,不难吃,也不好吃。
马齿苋南北皆有。
我在北京的甘家口住过,离玉渊潭很近,玉渊潭马齿苋极多。
北京人叫作马苋儿菜,吃的人很少。
养鸟的拔了喂画眉。
据说画眉吃了能清火。
画眉还会有“火”么?莼菜。
第一次喝莼菜汤是在杭州西湖的楼外楼,一九四八年四月。
这以前我没有吃过莼菜,也没有见过。
我的家乡人大都不知莼莱为何物。
但是秦少游有《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诗,则高邮原来是有莼菜的。
诗最后一句是“泽居备礼无麋鹿”,秦少游当时盖在高邮居住,送给苏东坡的是高邮的土产。
高邮现在还有没有莼菜,什么时候回高邮,我得调查调查。
明朝的时候,我的家乡出过一个散曲作家王磐。
王磐字鸿渐,号西楼,散曲作品有《西楼乐府》。
王磐当时名声很大,与散曲大家陈大声并称为“南曲之冠”。
王西楼还是画家。
高邮现在还有一句歇后语:“王西楼嫁女儿——画(话)多银子少”。
王西楼有一本有点特别的著作:《野菜谱》。
《野菜谱》收野菜五十二种。
五十二种中有些我是认识的,如白鼓钉(蒲公英)、蒲儿根、马兰头、青蒿儿(即茵陈蒿)、枸杞头、野菉豆、蒌蒿、荠菜儿、马齿苋、灰条。
江南人重马兰头。
小时读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提到儿歌:“荠菜马兰头,姐姐嫁在后门头”,很是向往,但是我的家乡是不大有人吃的。
灰条的“条”字,正字应是“藋”,通称灰菜。
这东西我的家乡不吃。
我第一次吃灰菜是在一个山东同学的家里,蘸了稀面,蒸熟,就烂蒜,别具滋味。
后来在昆明黄土坡一中学教书,学校发不出薪水,我们时常断炊,就撸了灰菜来炒了吃。
在北京我也摘过灰菜炒食。
有一次发现钓鱼台国宾馆的墙外长了很多灰菜,极肥嫩,就弯下腰来摘了好些,装在书包里。
门卫发现,走过来问:“你干什么?”他大概以为我在埋定时炸弹。
我把书包里的灰菜抓出来给他看,他没有再说什么,走开了。
灰菜有点碱味,我很喜欢这种味道。
王西楼《野菜谱》中有一些,我不但没有吃过、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如:“燕子不来香”、“油灼灼”……《野菜谱》上图下文。
图画的是这种野菜的样子,文则简单地说这种野菜的生长季节,吃法。
文后皆系以一诗,一首近似谣曲的小乐府,都是借题发挥,以野菜名起兴,写人民疾苦。
如:眼子菜眼子菜,如张目,年年盼春怀布谷,犹向秋来望时熟。
何事频年倦不开,愁看四野波漂屋。
猫耳朵猫耳朵,听我歌,今年水患伤田禾,仓廪空虚鼠弃窝,猫兮猫兮将奈何!江荠江荠青青江水绿,江边挑菜女儿哭。
爷娘新死兄趁熟,止存我与妹看屋。
抱娘蒿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
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肯放。
这些诗的感情都很真挚,读之令人酸鼻。
我的家乡本是个穷地方,灾荒很多,主要是水灾,家破人亡,卖儿卖女的事是常有的。
我小时就见过。
现在水利大有改进,去年那样的特大洪水,也没死一个人,王西楼所写的悲惨景象不复存在了。
想到这一点,我为我的家乡感到欣慰。
过去,我的家乡人吃野菜主要是为了度荒,现在吃野菜则是为了尝新了。
喔,我的家乡的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