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野菜赏析]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的语言特色
![《故乡的野菜》的语言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c6d99eb3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f.png)
《故乡的野菜》的语言特色
《故乡的野菜》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化:文章使用的语言非常生活化,多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使文章显得更加亲切、自然。
比如文章开头写道:“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这种表述方式非常自然,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2、引用童谣:文章多次引用童谣,以童谣来赞美野菜,为不同的野菜配上不同的歌谣,极具童趣真淳,富于生活气息。
3、平淡自然:文章中使用的词汇和句子都非常平淡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修饰。
比如文中写道:“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
”这种表述方式非常简单自然,让人感到非常舒适。
4、语言质朴:文章的语言非常质朴,没有过多的修饰和修辞。
比如文中写道:“采了来,须用石灰腌藏,或煮或不煮,晒干了预备过年包饺子。
”这种表述方式非常朴实,让人感到非常真实。
5、雅俗共赏:文章既展现了民俗童趣,又展现了作者文人的本色。
文中既有通俗易懂的生活用语,又有文雅高深的文化表达。
这种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让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故乡的野菜》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生活化、引用童谣、平淡自然、语言质朴以及雅俗共赏。
这种语言风格让
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和野菜的深厚情感。
中小学生必读文学名著:故乡的野菜
![中小学生必读文学名著:故乡的野菜](https://img.taocdn.com/s3/m/36a94766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1.png)
中小学生必读文学名著: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人小品散文的名篇之一。
文章的开头极力申述对故乡并无特别的情份,是一个“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周作人的这种极力的淡化感情的做法,其根本就在于他的审美标准,表现在文学上就是“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也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生活态度和审美理想,从作品来看,文中并非无情,相反地常常是有有一种情切温暖。
作者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及赏析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92c50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e.png)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及赏析【导语】:故乡的野菜是汪曾祺写的一篇散文,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吧故乡的野菜荠菜。
赏析《故乡的野菜》
![赏析《故乡的野菜》](https://img.taocdn.com/s3/m/6a880fbe65ce0508763213ff.png)
浅析《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周作人和鲁迅是两兄弟,但是性格上自小就属截然相反的两类。
鲁迅正直敢为,不平则鸣,在是非间是个不甘寂寞的人。
周作人则和顺平静,用心专注,不爱惹事,即使在不良的环境中也能随遇而安。
这一点从周作人的散文《故乡的野菜》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的名作之一,创作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发表于同年四月五日的《晨报副镌》。
这篇散文仅一千二百余字,记述了故乡的三种野菜,言简意深,意味深厚,典型体现了周作人美文的特点,也成为散文大师最初的“言志”经典之作。
它是周作人人小品散文的名篇之一,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整篇文字就像一位长者在静静讲述,淡泊安详,但平淡的背后却有着用心的经营。
周作人善于世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皆成风趣。
《故乡的野菜》便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
文章的开头极力申述对故乡并无特别的情份,是一个“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周作人的这种极力的淡化感情的做法,其根本就在于他的审美标准,表现在文学上就是“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也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生活态度和审美理想,从作品来看,文中并非无情,相反地常常是有有一种情切温暖。
文章中,作者不厌其烦的介绍了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
文中的用笔及其简练明净,从而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以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的东西忠实的记述,以存野趣,以独特的审美标准去表现,使得周作人的散文野趣转化为雅趣。
文章字虽少但引文却极多,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江的民俗放置在一个横向文化比较的剖面上,也使文章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
简析《故乡的野菜》
![简析《故乡的野菜》](https://img.taocdn.com/s3/m/d13bca030066f5335b81210a.png)
简析《故乡的野菜》《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的名作之一,创作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发表于同年四月五日的《晨报副镌》。
这篇散文仅一千余字,记述了故乡的三种野菜,言简意深,意味深厚,典型体现了周作人美文的特点,也成为散文大师最初的“言志”经典之作。
细究起来,《故乡的野菜》有三点值得我们细细品位:一是对野菜叙述的特色,二是作者念旧怀乡的情怀,三是作品的引用创作风格。
一、作者对野菜叙述的特色作者在文中想起了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这些野菜,在叙述上象一个老人在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和他相关的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那随意道来而亲切自然的语句更多地写出了生活中的一切细微而又引起感触的小事小物,用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
使人们如品香茗,回味无穷。
这种行文是典型的我手写我口,好象心中想到什么,口中想说什么,就随手而记,这是闲话体散文的行文特色。
二、作者念旧怀乡的情怀作者由荠菜想到家乡吃荠菜的风俗,进而想到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展开的浙东的民俗,作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看似家常口谈,其实却蕴含对家乡的极大热爱,没有这种热爱,不会对家乡的这种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忆,不是这种热爱,不会对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有这般钟情和文化的引申,作者从这些野菜身上看到了自己家乡的人情风俗,更看到了家乡的环境打在他身上的烙印。
这正是作者行文的风格特色:冲淡平和。
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谈中表达无限的深意。
冲淡平和,在周作人的散文中就不只是写作上的特点,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境界。
在《故乡的野菜》中,作者就是用这种艺术的态度品味生活的。
三、作者的引用风格《故乡的野菜》即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不惮其烦地介绍了习见于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
而文中引述的“荠菜马兰头,姐姐嫁在后门头。
”“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故乡的野菜》的语言特色
![《故乡的野菜》的语言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82bc03b6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7.png)
《故乡的野菜》的语言特色
《故乡的野菜》是一篇充满地方色彩的散文,其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方言用词。
文章中多次使用了方言,如“藤椒掌”,“担耙农”,突出了文章的乡土气息,也增强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亲切感。
2.形象生动的描写。
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对野菜的描写,生动形
象地展现了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如“大叶菜心似岑参,润泽青丝似芙蓉”,令人感受到家乡的美好和野菜的独特。
3.用词简单自然。
作者的用词很朴实自然,没有过多修饰和雕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野菜的喜爱之情。
4.写作方式情感真挚。
文章既传达了作者对家乡野菜的热爱,
也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既感性又理性。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故乡的野菜》阅读附答案
![《故乡的野菜》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146ac4b307e87101f696b2.png)
《故乡的野菜》阅读附答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
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故乡的野菜》分析
![《故乡的野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8bdaa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c8.png)
《故乡的野菜》分析
《故乡的野菜》是台湾官林教授根据桃花源记编剧的电影,它讲述的是三位来自不同
社会阶层的故乡人,在回到台湾的桃花源一角后,互相之间发生的感情景以及欢乐与忧愁
的故事。
本片切入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和概念,分析当代台湾社会中文化传承和移民心理。
整部影片以珍惜故乡及其文化为标签,内容贯穿了顶峰婚礼庆典的气氛,孤独的女婿
的追求,以及村民们的真挚热情,通过这些手段,表现出台湾创新的文化传承、繁杂移民
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新移民的心态变化。
首先,影片的主角来自台湾的不同社会背景,也分别属于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在桃花
源里他们绰绰有余地展示了他们对于祖籍和故乡的思念和热爱。
李铁匠是台湾白族,他坚
持自己的文化、保护家乡的精神,他用自己的方式去传承他的家乡的文化精神,他把传统
的结构变得更加完整和有规则。
此外,李主任作为企业家,代表富裕家庭,他把自己的追
求和归属感融入到老家,在老家中完善,最后结合出具有浓厚家乡色彩的家庭。
而凤媳妇
则代表了新移民阶层,她母亲未曾出过台湾,由于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与西方不同的思
维方式,最后也坚定家乡的认同感。
龙队哥则是穷困家庭中没有爱的孩子,这些孩子们自
己拼搏奋斗在家乡,有时受到社会层面的歧视,但他们依旧坚守自己的原则,他们可能贫穷,但他们性格不改,最后仍然坚守着家乡精神。
从剧情中分析,台湾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变革——从清末民初的农奴到移民社会的兴起——令人们重新审视台湾的文化。
一方面,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现出台湾社会内部各族群分
化的现实状态,另一方面,它也向观众展示了台湾居民之间珍惜故土民情的强烈情感,为
移民社会提供了弘扬传承家乡文化的空间。
平和冲淡、雅趣盎然——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平和冲淡、雅趣盎然——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75922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a.png)
平和冲淡、雅趣盎然——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故乡的野菜》是中国现代散文家周作人于1924年2月创作,该散文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民俗童趣在平淡中娓娓道来,其语言平和冲淡、淡雅悠远。
文风飘逸潇洒、雅趣盎然,堪称一幅淡雅悠远的风俗画。
《故乡的野菜》文笔质朴,立意新奇,通篇都透出一股精巧的艺术魅力,思乡怀旧是文章的主题,而贯穿全文的线索却是野菜。
野菜是最被贱视的,它登不得大雅之堂,又不为一般富有阶级所爱。
在作者心中,“故乡”是极富吸引力的字眼,野菜成为作者笔下抒情之物,然而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怀旧之感,在文章中并没有象火山岩浆一般地喷发出来,而是如同一位丹青妙手把一幅清淡的浙东风俗画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睹景思情,油然而生思乡之心,而点缀画面的便是平凡的野菜。
1、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作者周作人说他有四个故乡新华字典中,故乡的意思是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
所以,我们惯常的理解,人只能有一个故乡。
而作者却在文章一开头就写道:“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是不是感到作者对故乡的理解不正确呢?并非如此,周作人先生自己理解的故乡就是: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这充分说明了,他对每个住过的地方都有着浓厚的情感。
2、“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1)浙东:住过十几年(2)南京:住过六年(3)东京:住过六的(4)北京:写《故乡的野菜》一文时,周作人先生住在北京,还没有离开,就又称北京为他的家乡。
其实每个地方,作者住的时间都算不长,最长的是浙东,也就是作者出生并成长的地方,也不过十几年,而南京、东京材各六年,北京是正在住的地方。
1924年,周作人先生39岁了,才39岁,已经在外面住了多年了,离开浙东时十几岁,后来去南京东京,又到北京,可以说住所更换得极为频繁,难怪周作人先生没有词典里所解释的“故乡”,而他还说“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分”。
《故乡的野菜》解析
![《故乡的野菜》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ecfe36915f804d2b16c148.png)
一是表明他的故乡观念是淡漠的(凡住过的地方都可 算故乡);二是声言故乡在念想中是轻淡的(正如乡 村里的邻舍一样)。
其实,他是“冷中有热”,把很在意的事说得似乎很
不在意,把很有情的事写成似乎颇不经心,这一点要 联系到下文作者对故乡风物的津津乐道来思考,一联 系就会发现作者对故乡的亲近之情和怀念之情。 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
艺术特点
平和冲淡的风格——情感节制,艺术 上力求平淡的境界。
格调闲适,意味隽永——似在拉家常, 随意地娓娓道来。
浓郁的书卷气息——引用童谣、顾禄 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典。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分,只因钓于斯 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 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 念到他。
引用日本的《俳句大辞典》是由于作者独 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与中土 的进行比照,同时体现作者渊深的常识和 丰富的生活经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在 一个横的文化比较的剖面了。
这样就使得本文雅趣与野趣融合,提炼出 闲适冲和的艺术真趣,是周作人散文的个 性和灵魂。
阅读作品片段,并回答问题。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 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 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 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 “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 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散文集:
《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 《苦茶随笔》等
周作人与妻子羽太信子合影, 左一为羽太信子,左二为周作 人。
“两个鬼”
周作人曾用“两个鬼”来比拟自己的人格矛 盾,一个是“流氓鬼”,一个是“绅士鬼”,也 可以称为“叛徒”与“隐士”。
【精品】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精品】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5d460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f6.png)
【精品】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故乡的野菜》这首词曲堪称道家地道的落叶画廊,让读者穿行于青葱山野之间,领
略淳朴的气质,捕捉本土的美好,凸显周作人一贯的大自然色彩。
起首一句,把人带入传统隐雅的青葱山野之间:“归故乡山,野菜香满屋。
”他将山
野带入了居室,加上去声“忆乡恩,少不得愁”,又使气愤情之情乡之情溢于言表。
接着,周作人营造出山林之间野菜飘香的意境:“羊肚韭,仙熏草” ,怀着尊敬的眼光审视这
野菜之美,联想到自然的变化,给后续的诗句色彩升华。
他以一种淡泊但又揉加含蓄地情
绪述说:春风袭,芝兰蔽,莎草长,桃熟夏。
这幅山野叙事画面,焕发着夏日年轮的洒脱情愫,令读者注意到自然宁静之火,沉思
欣慰于大自然的宁静质朴。
后如,作者让山野盛放着入古至今的滋味:“棠梨花,野韭菜;山牛蹄,岭笋头。
”牛蹄笋头等野菜历经岁月,由昔至今,它们带出了历史的变迁及带给
人的历史的沉淀的广袤情怀。
此段诗句简练且犹如照片般的描述,让人想起幼时本土的美味,历经岁月至今仍然品尝着其滋味。
下文中,作者以山野之色再展示家乡的象征,而又
张扬向往故乡之情:“天汉青,洞庭秋;鱼苴芒,雨露秀”,打里思绪饱满,使得后续叙
述明白而充满情调。
最后,作者用一首最美的歌来形容家乡落叶画廊野菜之美:“故乡香,野菜香;歌乐响,二月芳。
”他将段落完结于最活跃的词组,有如最耀眼的曲高和寡,使读者尝到周作
人傅雷传统的淳朴美好。
整首词曲,气势宏伟,情调活跃,以自然为主线,反复展示着历
经岁月仍然历史深厚的故乡;乡愁俨然,流露着对故土淳厚之情。
《故乡的野菜》解析
![《故乡的野菜》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ecfe36915f804d2b16c148.png)
3.三种野菜
荠菜 黄花麦果 紫云英
荠菜
黄花麦果
紫云英
文章结构
第一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 第二段:回忆荠菜,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 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 第三、四段:回忆黄花麦果(鼠曲草)以 及相关的民俗。作者提浙东的黄花麦果时, 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将现实情境与 故乡的回忆交错在一起。
第五段:详细介绍故乡的另一种野菜—— 紫云英,引证日本的相关文献记载,结合 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 气息。
作者在叙述野菜的时候,行文上有什么特色?
表现出一种耐人咀嚼的“闲话风”与“简单 味”。在叙述上象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相关的 另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又无 不成趣,使人们如品香茗,回味无穷。这种叙述 风格就是闲话体散文的行文特色。
通篇感知
1.本文作者处处念家却又极其怀乡的情怀, 在本文何处可见?由此可见作者的哪种文 章风格?
——《乌篷船》
《故乡的野菜》不过千字左右,引文却占据了将 近六分之一。无论是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 志》,清人顾禄的《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 典》,还是童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 头”)、谚语(“三月三蚂蚁上灶山”),周作 人都随手拈来,旁征博引,使这篇短小的散文充 满了浓郁的书卷气息。
他的作风,可用龙井茶来打比,看去全无 颜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 穷。
《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散文集:
《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 《苦茶随笔》等
周作人与妻子羽太信子合影, 左一为羽太信子,左二为周作 人。
“两个鬼”
周作人曾用“两个鬼”来比拟自己的人格矛 盾,一个是“流氓鬼”,一个是“绅士鬼”,也 可以称为“叛徒”与“隐士”。
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 风格的散文:
故乡的野菜批注
![故乡的野菜批注](https://img.taocdn.com/s3/m/f35bb1c2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9.png)
故乡的野菜批注
以下是对周作人《故乡的野菜》的批注:
文章主题:本文主要描述了故乡的野菜以及与之相关的童年回忆和乡愁情感。
写作风格:周作人运用了细腻、感性的文字,通过野菜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修辞手法:周作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情感表达:周作人通过野菜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乡土气息的热爱。
文化内涵:本文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和历史内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状况。
引用与拓展:在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词和民间谚语,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
同时,周作人的写作风格和思想也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家和学者。
个人观点:我认为周作人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的文字既简洁明了又不失深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对故乡和童年的描绘也非常感人,让我感受到了他对乡土气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总结评价: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是一篇充满乡土气息和人文关怀的散文佳作。
通过对故乡野菜的描绘,他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文化追求。
这篇
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意义,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学习。
故乡的野菜 分析
![故乡的野菜 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5dfb08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a.png)
故乡的野菜分析故乡的野菜分析[故乡的野菜]分析《故乡的野菜》分析《故乡的野菜》通过对故乡几种野菜的介绍,描绘了浙东乡间的民情风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想和对童年的眷恋。
文章虽短小却很精辟。
我们大都就是只有一个故乡的,故乡就是我们长大或长期定居过的地方,而周作人第一段先用淡淡的笔墨掩饰起至浓浓的乡情。
说道“我的故乡远不止一个,我居住过的地方都就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什么特别的情分,”于是乎,在浙东居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居住过六年,现在在北京,这些按照作者观点,都称得上他的故乡,表面看看,作者对故乡似乎真的没什么“特别的情分”,其实,“故乡”、“家乡”界定,已经唤起了作者浓郁的故乡之思。
从这短短的结尾进一步介绍作者,增进对这篇文章的观后感。
浙东毕竟是周氏从小到大的故乡,第二段由妻子说西单有荠菜,便想起浙东的野菜,引起对故乡的追忆。
当看到描述春天,妇女小儿各拿着剪刀和苗篮的时候,一股乡土田野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看到生气盎然的春天,荠菜布满田野,三五一群的妇女小儿在割着荠菜的情景。
当看见小儿关于荠菜的歌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娶至后门头”,极具地域特点。
而自己仿佛也就是剥荠菜的人群里的一员,一股纯真无邪欢乐的童趣油然而生。
吴地与浙东风俗相同,凸显的与众不同。
我们写下状物的通常习惯就是详尽的去叙述它的特点,比如说它的花色,行状之类的,抑或割去荠菜的场景,而周作人却简洁的救火队员,反而给了我们无尽的玩味,在我的童年时光里,也存有过至野外割去野菜的经历,童年时光真是直观、欢乐、享、而又令人难忘的缅怀。
而令我钦佩的就是,关于荠菜存有风雅的传说,作者没轻易用自己的话语去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而是提及了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怨繁盛”和提及顾禄的《清嘉录》,既写下荠菜不仅美丽,中看看,独有,可以佩带在妇女簪髻,又写下荠菜的促进作用,可以厌虫蚁,还可以当作做菜、炒年糕。
直截了当的写下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情。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文学评论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文学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05c41abe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7.png)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文学评论
周作人的故乡是安徽省宣城市,这个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传统而著名。
因此,在周作人的作品中,野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元素。
周作人在《木兰花慢》这首诗中写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里的“胭脂泪”指的就是野菜中的胭脂蕉花,它被用来表达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通过这样的描写,周作人将野菜与人生的哀感联系在一起。
此外,在《农村新闻》一文中,周作人也写到了故乡的野菜:“山家自有种种野菜,食物极多。
”在这里,周作人将故乡的野菜与农村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呈现了一种朴素而充实的生活状态。
总的来说,周作人将故乡的野菜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融入到他的作品中,通过对野菜的描写,他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他也强调了故乡生活的朴实和充实。
平和冲淡、雅趣盎然——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平和冲淡、雅趣盎然——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f99914c5da50e2524d7fbf.png)
平和 冲淡 、雅趣盎然
周作人 《 故乡的野菜 》赏析
邱贵芹 ( 河北省邢 台学院 0 40 ) 5 00
—
摘要 :周作人 《 乡的野 菜》 ,融知 识性趣味 性 于一炉 ,民俗 嫩 茎瀹 食 ,味 颇鲜 美 ,似 豌豆 苗 。花 紫红 色 ,数 十亩 接连 不 断, 故 片锦 绣 ,如 铺着 华 美 的地毯 , 非常 好看 ,而 且花 朵状 若 蝴蝶 , 童趣在平淡 中娓娓道 来,典籍 掌故 于信手 间旁征 博引 ,其语言平和冲 淡 、淡 雅 悠 远 ,其 文 风 飘 逸 潇洒 、雅 趣 盎 然 , 堪 称 一 幅 淡 雅 悠 远 的 风 又 如鸡 雏 ,尤 为 小孩所 喜 。 间有 白色 的花 ,相 传 可 以治痢 ,很 是 俗画。 珍 重 ,但 不易 得 。 ”写紫 云英 重 点在传 闻,不 仅 写 出了小孩 对 花 关键词 :周作人 ;故 乡的野菜 ;平和 冲淡;雅趣盎然 的欢 喜 之 情 , 还 写 出 了它 的 “ 以治 痢 ”, 乡土 气 息 浓 郁 。当 可 然 ,更 具文 化 意味 的还 是 紫云 英作 为上 坟 船 的装饰 ,在 这种 文化 ‘ 有人 评 价周 作 人 《 乡的野 菜 》是 一 幅淡 雅悠 远 的风 俗 画 。 仪 式 中, 紫 云 英 明显 地 被 剥 去 了物 质 外 壳 , 获得 一 种 符 号 的 意 故 文 中 的淡雅 悠远 似 乎指 向了作 品所 描绘 的艺术 境 界 ,然而 我 却 以 义 ,这 个符 号 是相 对浙 东 文化 系统 而 言 的,只 有放 在这 个特 定 系 为 ,与 其说 作 品所 描绘 的 艺术境 界 淡雅 悠 远还 不 如说 它 的语 言淡 统 中,才 能有 正确 的解 码 。 通 读 《 乡 的 野 菜 》 其 结 构几 无 “ 故 匠心 ”可 言 , 其 语 言也 雅 悠远 更为 贴切 。说它 的语 言淡 雅 , 是 因为其 语 言素 白耐 嚼 ,有 着平 和 、冲 淡 、闲 逸 的情调 ;说它 的语 言 悠远 , 是因 为其 素 白的 无 惊人 之笔 ,无 一 处不 弥漫 着平 和 冲淡 的气 息 ,正 象作 者所 描述 语 言背 后蕴 含着 浓 浓 的乡情 ,蕴 含 着浙 东 民俗 风情 。如 ,作 者用 的一样 : “ 住过 的地方 都 是故 乡 ”,可 见作 者 的故 乡观 念是 淡薄 正 白 的 手法 介绍 了故乡 的野 菜 : “ 描 黄花 麦 果通 称 鼠 曲草 ,系菊 科 的 ; 而 故 乡对 于 作者 “ 如 乡 村 里 的邻 舍一 样 ” ,不 难 看 出故 故 植物 ,叶小 微 圆互 生 ,表面 有 白毛 ,花 黄色 ,簇 生梢 头 。春 天采 乡 在作 者 的念想 中是轻 淡 的 。 《 乡 的野菜 》 出语 极为 平淡 ,似 嫩 叶 ,捣 烂 取汁 ,和粉 作糕 ,称 黄 花麦 果糕 。小孩 们 有歌 赞 美之 乎 作 者 对每 件 事 都颇 不 经 心 、 很 不 在 意 ,然 而 细 细 品 味 ,其 言 云 : 黄花 麦果韧 结结 ,关得 大 门 自要 吃:半 块拿 弗出 ,一对 故 乡 的 亲 近之 情 和 怀 念 之 意 都 蕴藏 在 这 极为 平淡 的语 言 之 中 了。这平 和 冲淡 的语 言 不仅 是 《 乡的野 故 吃。 清 明 前 后扫 墓 时 ,有 些人 家要 — — 大 约 是 保 存 古 风 的 人 家 菜 》的 语言 特色 ,也构 成 了其淡 雅 悠远 的情 调 ,展 示 了浙东 的 民 用 黄 花 麦 果 作供 ,但 不作 饼 状 ,做 成 小 颗 如 指 顶 大 ,或 细 俗风 情 , 同时也 使 得作 品 的语 言洋 溢着 浓烈 的 乡土 气息 。作 者把 条 如 小 指 , 以五 六 个 作 一 攒 , 名 曰 茧果 ,不 知 是 什 么 意 思 ,或 荠菜 、 黄花 麦果 、 紫云 英作 为一 种特 定 的文 化现 象 来考 察 ,从 中 因 蚕上 山 时设 祭 ,也 用 这 种 食 品 , 故有 是称 ,亦 未 可 知 。 自从 透视 浙 东特 有 的乡 土风 味 ,这对 远 在北 京 的游子 来 说 ,别有 一种 十二 三 岁时 外 出不参 与 外祖 家扫 墓 以后 ,不 得 见过 茧 果 ,近来 住 意 味 。笔下 是故 乡 的野 菜 ,心头 实 是浓 得化 不 开 的乡情 ,纠 缠在 不 在北 京 ,也 不再 见黄 花 麦果 的影 子 了 。 日本 称 作 ”御形 ”, 与荠 对 故乡 风物 的欣 赏 与赞 美之 中 ,但 回顾 总有 种 “ 复是 儿时 的黄 菜 同为春 天 的七 草之 一 ,也 采来 做 点心 用 ,状如 艾 饺 ,名 日 “ 草 花麦 果糕 了 ”的遗憾 与 依恋 。短 短 篇幅 展示 着故 乡 的风 物 ,负载 饼 ”,春 分 前后 多食 之 ,在 北京 也 有 ,但是 吃 去总 是 日本 风味 , 着 的沉 甸甸 的乡 情 ,一 支笔 ,绘 物 抒情 ,景 情互 现 ,雅俗 并 存 , 在对 故 乡三 种野 菜饶 有 趣味 的追 忆 中再 现 民俗风 情 ,抒 写对 故乡 不复是 儿时 的黄花 麦果糕 了。 ” 这 里 ,作 者 不 仅 用 白描 的手 法 介 绍 了黄 花 麦 果 的 形 状 、特 的怀 想和 对 童年 的眷 恋 ,在 浓烈 的 乡土 气息 中展 示浙 东 文化 。这 点 、俗名 、 学名 、用 途 ,还 仔细 描 写 了关得 大 门 自要 吃 的生活 趣 所有 的 一切 ,又 都 隐匿 在平 白朴 素 的言 语背 后 。话题 从 故乡 的辩 事 , 以及 清 明前 后扫 墓 时用 黄花 麦 果作 供 的 民风 民俗 ,这 就使 得 识打 开 ,故 乡被 推 为遥 远背 景上 朦 胧 的一幕 ,强 烈 的乡情 从 而淡 原 本平 淡 冲 和 的描 绘 富 有 浓 烈 的 生 活气 息 ,其 意 旨 当然 不 在 做 化 ,给全 文 定下 了感 情 基调 。妻 子 不经 意 的一句 话 竟勾起 作 者遥 纯植 物 学的研 究 ,而 是努 力 从 中挖 掘 出故 乡特有 的生活 情趣 。按 远 的记忆 ,荠菜 、黄 花 菜和 紫云 英 从记 忆 的深层 到 意识 的表 层 。 是一 种 很被 贱视 的植 物 ” ,但 作 者把 理 说 , 故 乡 的野 菜 很 多 , 作 者 却 单举 荠 菜 、黄 花 麦 果 、紫 云 英 三种 野 菜极 为常 见 ,甚 至 “ 三 种 , 是 因为 在 漫 长 的 历 史 演 化进 程 中 ,这 三 种 野 菜 不 仅 仅 是 它们 和浙 东 民俗 、 儿时 活动 结合 起 来 ,选择 不 同的 侧重 点 ,并注 区域特 产 ,在 它 们 身上还 积 淀着 浓 浓 的乡土 习俗 ,彰显 着特 有 的 意相 关材 料 的纵 横 比较 ,既 介绍 了野菜 ,又 避免 了重复 单调 的描 区域 文化 景观 。写荠 菜 ,作 者首 先抓 住 人们 常见 、常 吃 的特 点, 绘 ,在 构思 、行 文 、语 言 上 , 都 明 显体 现 了周 作 人 小 品文 的特 以及 妇 女小孩 边 采食 边歌 咏 的生 活场 面 ,这 是浙 东 特有 的产 物 , 色 ,其 幽远 、 明净 的境 界 ,平和 冲 淡 的语言 ,给 人 一种温 厚 而又 也是 浙 东特 有的 生活 情境 。接着 ,作者 又分 别 引述 了 《 西湖 游 览 淡泊 、绵恬 而又苦 涩 的感觉 。 《 乡 的野 菜 》融 知识 性趣 味性 于 一炉 , 民俗 童趣 在平 淡 中 故 志 》、 《 嘉录 》 中记 载 的 民风 民俗—— 用 黄花 麦 果制 成 的黄 花 清 麦果 糕或 茧 果这 一特 殊祭 祀 情景 ,又 引用 了一 首浙 东方 言 的儿 歌 娓娓 道 来 ,典籍 掌 故于 信手 间旁 征 博 引,传 递 出浓浓 的 浙东 乡土 来赞 美 ,就恰 切 地传 达 出 了浙东 儿 童那 种天 真 的馋 相 , 以及 黄 花 气息 ,也使 得他 的文风 更加腴 润 ,雅趣 盎然 。 麦果 糕 的诱 人 ,读来 令 人忍 俊不 禁 ,要 跟 随作者 去 领 略浙 东那 幅 淡 雅悠 远 的风 俗 画 。用 茧 果 做 扫 墓 的供 品也 应 是 浙 东 特 色 吧 , 参考文献 . 0 9 月。 不 然就 不会 有 作 者 “ 来 住 在 北 京 , 也 不再 见 黄 花 麦 果 的 影 子 1周建忠 《大学语文 》,北京交通 大学 出版社 ,2 0年3 近 . 04 月。 了 。”的感慨 ,也 不会 有 日本 “ 草饼 ”的风 味的联 想 ,更不会 有 2孟庆枢 《西方文论选 》修 订二版 ,高等教育 出版社 ,20 年6 . 叶朗 《 中国美学 史大纲 》,上 海人 民出版社 , 0 5 B。 2 0 年6 “ 复 是儿 时 的黄花 麦 果糕 了”的 慨叹 。而 作者 对 紫 云英 的描 绘 3 不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c1c4d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c.png)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编整理了《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
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赏读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赏读](https://img.taocdn.com/s3/m/81131bf9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08.png)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赏读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赏读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
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的野菜赏析]故乡的野菜故乡的野菜篇1:汪曾祺的散文《五味》引导语: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下文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五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中华美食,各地小吃小菜娓娓道来,不仅讲它们的做法,还讲它们的来历。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
邻座的客人直瞪眼。
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
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
”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还爱吃酸菜,雁北尤甚。
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子,榆树钱儿。
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
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
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
我和贾平凹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
平凹一进门,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氽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做:“老友”。
傣族人也爱吃酸。
酸笋炖鸡是名菜。
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
把好好的饭焐酸了,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
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四川夹沙肉用大片肥猪肉夹了洗沙蒸,广西芋头扣肉用大片肥猪肉夹芋泥蒸,都极甜,很好吃,但我最多只能吃两片。
广东人爱吃甜食。
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
“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曰:“好!”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
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乡下人,六十多岁了。
她还有个婆婆,八十几了。
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临行称了两斤白糖,说她的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
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
菜农也有种的了。
农贸市场上有很好的苦瓜卖,属于“细菜”,价颇昂。
北京人过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爱吃了。
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
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北方人初春吃苣荬菜。
苣荬菜分甜荬、苦荬,苦荬相当的苦。
有一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上我们剧团学戏,她的妈妈不远迢迢给她寄来一包东西,是“择耳根”,或名“则尔根”,即鱼腥草。
她让我尝了几根。
这是什么东西苦,倒不要紧,它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味,实在招架不了!剧团有一干部,是写字幕的,有时也管杂务。
此人是个吃辣的专家。
他每天中午饭不吃菜,吃辣椒下饭。
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的,各种辣椒,他都千方百计地弄来吃,剧团到上海演出,他帮助搞伙食,这下好,不会缺辣椒吃。
原以为上海辣椒不好买,他下车第二天就找到一家专卖各种辣椒的铺子。
上海人有一些是能吃辣的。
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
平生所吃辣椒之多矣,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话下。
我吃过最辣的辣椒是在越南。
一九四七年,由越南转道往上海,在海防街头吃牛肉粉,牛肉极嫩,汤极鲜,辣椒极辣,一碗汤粉,放三四丝辣椒就辣得不行。
这种辣椒的颜色是橘黄色的。
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得了,把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
云南佧佤族有一种辣椒,叫“涮涮辣”,与川北吊在灶上的辣椒大概不相上下。
四川不能说是最能吃辣的省份,川菜的特点是辣且麻,——搁很多花椒。
四川的小面馆的墙壁上黑漆大书三个字:麻辣烫。
麻婆豆腐、干煸牛肉丝、棒棒鸡;不放花椒不行。
花椒得是川椒,捣碎,菜做好了,最后再放。
周作人说他的家乡整年吃咸极了的咸菜和咸极了的咸鱼,浙东人确实吃得很咸。
有个同学,是台州人,到铺子里吃包子,掰开包子就往里倒酱油。
口味的咸淡和地域是有关系的。
北京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体不错。
河北,东北人口重,福建菜多很淡。
但这与个人的性格习惯也有关。
湖北菜并不咸,但闻一多先生却嫌云南蒙自的菜太淡。
中国人过去对吃盐很讲究,如桃花盐、水晶盐,“吴盐胜雪”,现在则全国都吃再制精盐。
只有四川人腌咸菜还坚持用自贡产的井盐。
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国家的人爱吃臭。
过去上海、南京、汉口都卖油炸臭豆腐干。
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因为一个大人物年轻时常吃而出名。
这位大人物后来还去吃过,说了一句话:“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
”文化大革命中火宫殿的影壁上就出现了两行大字:最高指示: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
我们一个同志到南京出差,他的爱人是南京人,嘱咐他带一点臭豆腐干回来。
他千方百计,居然办到了。
带到火车上,引起一车厢的人强烈抗议。
除豆腐干外,面筋、百叶(千张)皆可臭。
蔬菜里的莴苣、冬瓜、豇豆皆可臭。
冬笋的老根咬不动,切下来随手就扔进臭坛子里。
——我们那里很多人家都有个臭坛子,一坛子“臭卤”。
腌芥菜挤下的汁放几天即成“臭卤”。
臭物中最特殊的是臭苋菜杆。
苋菜长老了,主茎可粗如拇指,高三四尺,截成二寸许小段,入臭坛。
臭熟后,外皮是硬的,里面的芯成果冻状。
噙住一头,一吸,芯肉即入口中。
这是佐粥的无上妙品。
我们那里叫做“苋菜秸子”,湖南人谓之“苋菜咕”,因为吸起来“咕”的一声。
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
过去是小贩沿街叫卖的:“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
”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一瓶一百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
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器装五块足矣。
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气死”(干酪),洋人多闻之掩鼻,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比臭豆腐差远了。
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载一九九年第四期《中国作家》汪曾祺《五味》读后感《五味》中,只听得汪老把中华美食,各地小吃小菜娓娓道来,不仅讲它们的做法,还讲它们的来历。
我惊讶于他的博学,好像一本活字典,不需要百度。
或者说,他的脑子里有无数的线。
线头往外一扯,就扯出很多很多相关的知识。
关于美食,奇闻趣事,古今中外,出来很多严肃的论证。
在对待食物历史的考证上,汪老是一副老学究的摸样,严肃的很。
一转身,你又会看到这样的句子:“我曾经夸口,说我什么都吃,为此挨了两次捉弄,一次在家乡,我原来不吃芫荽(香菜),以为有臭虫味。
铺中管事弄了一大碗凉拌芫荽,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我一咬牙吃了。
从此,我就吃芫荽了。
”这一段让人大有惺惺相惜之感。
因为我也不喜欢吃香菜,原因也是有股臭虫味。
一个可爱的逞强的老头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我也惊讶于他的阅历,四方食事,娓娓道来,他吃过这么多菜!他真敢尝!汪老的故乡在江苏高邮,讲起故乡的食物,他又是那么深情款款含情脉脉。
他有多爱家乡啊。
故乡的炒米和焦屑、端午的咸鸭蛋、咸菜茨菰汤、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和蚬子、野鸭、鹌鹑、斑鸠、故乡的野菜篇2: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赏读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
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
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读yue,煮意)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
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
很是珍重,但不易得。
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
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
”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
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故乡的野菜篇3:汪曾祺《故乡的野菜》教案一、教学要求1. 把握作者写作的大体思路,体会浓郁的乡土气息。
2. 引导学生掌握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
3. 能与学过的周作人的散文《喝茶》进行比较,了解他们的差异。
二、学习要点1. 仔细欣赏这篇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故乡的野菜》。
2. 把握作家在《故乡的野菜》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3. 掌握这篇散文在艺术上的特色。
三、作者生平汪曾祺(1920-1997),我国现代作家,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海">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
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等刊物。
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