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中职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改下中职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发表时间:2011-08-01T09:47:03.95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10月上供稿作者:徐丹蓉[导读] 古代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徐丹蓉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第二职业学校325000
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职校课程改革。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变讲析课为诵读课;变教师介绍为学生收集讲解;变教师设问为学生质疑;变教师归纳为学生总结。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教法和学法,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讲析课变为诵读课
多少年来,语文教育不就是通过诵读来上课的吗?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多的是语文教师的分析之声,少的是学生的吟诵之声。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多给时间让学生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体验、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情感。
二、介绍为学生收集讲解
教师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时,往往习惯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教学需要选择内容,将其介绍给学生。这样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感觉,学生只能按老师的思路被动地接受内容,丧失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比如,教学《荷塘月色》时,介绍相关背景,解说朱自清的“不平静”,不少教师往往按照思维定势,让学生去回忆1927 年中国的历史背景,自然将朱自清的“不平静”归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认为朱自清这样的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惧,看不到出路,因而“不平静”,学生就只能接受这种观点。
但笔者教学《荷塘月色》时,并没有对朱自清的“不平静”妄下断语,而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而做出判断。有的学生发现朱自清的“不平静”在于他作为一个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感到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产生了“性格与时代的矛盾”,无法实现“做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自由,于是,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另外,还有学生认为,自称“我是扬州人”的朱自清的“不平静”还源于他的思乡情绪,作者想起采莲的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便是佐证。
三、设问为学生质疑
古代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往往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会设计疑难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提问是不是变被动为主动呢?要让学生会学习,就必须让学生会提问题。起初,笔者运用这种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发现问题,只是将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搬出来,或是提一些大而空的问题,诸如“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但是,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质疑就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归纳为学生总结
陶行知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归纳总结。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的最后一步,就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即让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可以采取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大声议论的形式,也可以请一位学生总结,大家推敲。笔者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语言,并试着让他们归纳总结(课堂中可以自由发问、讨论)。学生参照课文后面的练习提示,重点对“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两段的用词特点及修辞手法的丰富内涵作了分析、归纳。
(1)用词:“羞涩”“袅娜”的情趣,“泻”、“洗”、“笼”、“浮”营造出的意境。
(2)修辞手法:几个比喻的理解,如:“碧天里的星星”写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通感的理解,如:“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通过学生自己的赏析、揣摩,加上教师的点拨,进一步领悟了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了如临其境的感觉和体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魏书生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