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探析
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地方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的改革发展趋势已不可扭转。本文从地方高校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论述政府、社会及高校的角色定位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提出了地方高校改革发展的四点建议。
标签: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应用实践
一、引言
一方面,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形势和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自2000年以来,尽管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师范型专科学校整合升级而来的地方本科高校面临办学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有限等问题,学生的质量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同时,受到区域经济发展过慢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毕业季出现就业难和扎堆的情况。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对应用型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不仅涉及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宏观结构的改革,更涉及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方法等微观结构的调整。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只有通过转型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匹配,培养更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才能达到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现状与问题
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科研水平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都基本上按照“老本科院校”向综合型大学的方向进行发展,既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的综合水平也比较低下。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地方型本科院校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的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专业设置大多是在原来基础上建设的本科专业,虽然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但随着学校发展陆续新增的专业往往只盯住所谓“热门”专业,不仅缺乏整体规划,而且缺乏严谨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导致新增专业与地方社会经济结构严重脱节,并不能起到服务地方的作用。在专业内涵建设上也是按照“老本科院校”重视学术型内涵建设的模式进行的,缺乏自身的特色,不能突出办学优势。
2.专业师资力量不均衡的问题
新建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均衡的问题,对于传统优势专业就业走下坡路的时候进行停招或者减招,使得此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强大但日益过剩。与此同时,大部分新增热门专业却面临引进人才困难等问题,使得此类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且增速缓慢。于是,逐步出现了“同校,不同工,却同筹”,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大锅饭”的局面,这种情况严重打击了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阻碍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
3.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转型问题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就是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然而,一方面,大部分的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师都是接受传统的高等教育,只会理论知识,没有一线行业或企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薄弱;另一方面,地方性本科高校由于编制以及政策等原因,基本不会对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或管理人员任专职教师。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任重而道远,主要还是要靠对已有的师资队伍进行自我转型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部分教师必须面临这转型这一问题,可能不仅是实践转型,还有专业转型。
4.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的定位虽然是教学为主的高校,但是科学研究是本科院校基本职能之一,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仍然将科研条件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尽管新建本科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科研设施、科研力量、科研成果有一些改观,但受科研总体实力差、科研成果水平低、职称科研严重、经费少等方面的制约,科研方向与社会实践和地方经济严重脱节。
地方本科型高校向技术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同时,要协调好职称评审条件中到底以科研为准还是教学为重的辩证关系,到底是应该偏重于产业的效应还是偏重于论文的质量。如果不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势必打击教师从根本上转型的积极性。
三、政府、社会及高校的角色定位及相互关系
地方高校的转型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在艰难的转型过程中摸索着自身的发展之路。笔者认为在讨论如何改革和转型之前,首先要做到溯本清源——高校的转型必须要以政府服务社会的职能为导向,并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主体。下面,从政府、社会及高校三者的角色及其相互关系来讨论,高校的转型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1.地方政府尽快出台配套措施,积极参与到高校改革中来
尽管国家从宏观层面上对高校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与要求。但通常最有改革意愿与需求的是地方性本科高校,而大部分地方性本科高校隶属于省级教育部门,因此地方政府及管理部门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地方政
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为地方企业与地方高校发展服务,应出台一系列适应于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其中,在促进校企的全面深化合作方面,地方政府应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另外,要打破省属高校被市级政府边缘化现象。
2.地方企业应制定人才培养与储备策略,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
地方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当地人才的支持。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政策还是教育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到政策制定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中来,要积极为自身的创新发展谋取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智力支持。
地方企业要积极发挥行业的参与指导作用。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建立实践育人基地,促使培养更多适应于本企业及本行业发展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实现企业人才培养投入的最小化、利益的最大化,建立起企业的人才培养与储备机制。3.地方高校应该在主动跟进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性发展
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的调整通常周期较长,地方高校应抓住机遇主动出击,要为转型谋求更多的机会与资源。转型发展学校不仅要重新审视办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定位,明确转型发展方向;而且还要针对教改、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以及教学梯队、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体制等方面的建设,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安排。不仅如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必须立足地方,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邀请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才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与教学改革中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之间对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总之,政府、社会及高校三者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结构又好又快地转型,三者缺一不可,而高校转型的成败关系到社会经济结构能否成功转型。
四、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四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
1.建立并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目前,高等教育主要以全日制的在校生为主,生源主要来自于通过高考的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生。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教育途径和教育方式的单一,逐渐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人们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高等教育模式以及人才选拔模式。尽管部分地方高校对此做出了很多努力,但笔者认为,对口招生针对的人群绝大多数还属于中职升学,但社会中熟练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仍然有进一步深造的需要,我们将改革的注意力放在统招生与对口生的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继续教育的改革。地方高校应该充分挖掘与发挥继续教育的潜在需求,在“全民教育”的基础上促进“终身教育”,做好了这一点,地方高校将会迎来第二次的招生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