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3单元知识总结复习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3单元知识总结复习提纲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 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 注意节约药品。
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 )取用液体。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 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三、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 22P 2O 5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
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① 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 放热;③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 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1. 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 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 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 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 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 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 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 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9.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复习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复习知识要点一;分子和原子1.下列运动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香水瓶打开后,过一会儿屋内闻到香味B.无数雨滴从空中落下C.扫地时,看到空中飞舞的尘埃D.导体中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球内的气体分子( ).A.体积增大B.质量增大C.间隔增大D.个数增多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A.室内插花,满屋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热胀冷缩,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D.湿衣服放在火炉旁,干得较快,说明分子运动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4.如下图是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大小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物有两种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知识要点二:原子的结构5.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主要论点有: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③同类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从现代观点看,这三点中不正确的是( ).A.②B.①②C.②③D.①②③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D.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7.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12gB.12C.1.993×1026-kgD.166×1027-kg8.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这些微粒中,选择合适的粒子填在横线上。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3)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带正电荷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九年级上册化学复习提纲
九年级上册化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
-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 化学式和化合价的确定
- 原子、离子和分子的区别
- 元素的同位素和同质异构体
- 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性质
第三章:化学反应
-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
- 反应的放热和吸热特征
- 常见氧化还原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
第四章:氧气与氧化还原反应- 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 非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的常见实例
第五章:电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历史上有关电的发现
-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和关系
-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
- 电灯、电热器和电风扇的原理和应用
第六章:常见金属和非金属
- 常见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 常见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 金属和非金属的特点对比
- 金属的提纯和新金属的开发
以上提纲适用于九年级上册化学的复习内容。
每个章节中应注重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并加强与实际生活和应用领域的联系。
祝您复习顺利!。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与性质1.物质的分类-纯净物质:由同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固定的性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指物质自身固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二、物质的变化与能量1.物质的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但其化学组成不发生变化。
如物态变化、溶解等。
2.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如燃烧、腐蚀等。
3.能量与物质变化-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可以转化形式,如热能、光能等。
三、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发生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生成。
2.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化学反应条件等。
3.平衡反应与反应速率-平衡反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反应。
-反应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量。
四、酸碱中和反应1.酸碱的性质-酸:味酸、导电、腐蚀金属、变红蓝花色指示剂等。
-碱:味苦、导电、具有刺激性气味等。
2.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通常为:酸+碱→盐+水。
3.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溶液酸碱性质的物质,如酚酞、甲基橙等。
五、金属与非金属1.金属的性质-密度大、延展性好、导电性好、熔点低、良好的热传导性和光反射性等。
2.非金属的性质-密度小、易脆、导电性差、不良的热传导性和光反射性等。
3.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反应通常会生成离子化合物,如金属氧化物、金属盐等。
六、物质的保存与转化1.物质的保存定律-物质的质量在封闭系统中,在物质发生变化过程中总是保持不变。
(整理)初三化学上册1~3单元复习提纲
初三化学上册复习提纲绪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这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提纲一、基本概念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特征:形状、状态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特征:有新物质的产生,常伴随特征: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能量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毒性等)。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性质是能力,变化时过程。
“能、会、可以、易难”在叙述物质的性质二、药品的取用原则1、安全原则: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处理原则: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一斜二放三慢竖"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药匙(或纸槽)。
"一横二送三直立"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一捏二吸悬空滴")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以免玷污药品与滴管)。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复习提纲【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正极负极生成气体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气味的气体通常状况下,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检验气体的实验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以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气体名称氧气氢气气体体积比1∶2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电解的示意图【例题1】电解水时生成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的理论值应为1∶2,但小明实验所得数据小于1∶2,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面的做法不合适的是()A.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已经成功B.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C.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D.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解析】实验中要善于抓住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微小差别进行探究,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理论上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通过实验发现与理论值不相符的实验现象后,不应主观上认为实验已经成功。
【答案】A二、单质与化合物单质化合物定义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同点同种元素不同种元素相同点纯净物纯净物实例氧气、氢气、铁、红磷水、二氧化碳、高锰酸钾【例题2】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
①硫粉;②液态空气;③高锰酸钾受热完全分解所残留的固体;④氮气;⑤铜;⑥水;⑦氯酸钾;⑧四氧化三铁。
【解析】在第二单元,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现在可以进一步分类:氧化物是化合物,它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而像氯酸钾中有钾、氯、氧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氯化钠中含有钠元素和氯元素,没有氧元素,也不是氧化物。
【答案】②③①④⑤⑥⑦⑧①④⑤⑥⑦⑧⑥⑧基础检测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水是一种氧化物B.电解水的反应是分解反应C.水是一种混合物D.通常状况下,纯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在正极收集到了20 mL的气体,则他们在负极可以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大约为()A.10mLB.20mLC.30mLD.40mL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冰水混合物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后的剩余物C.洁净的空气D.纯净的食盐水4.在下列①~④类别中,水属于()①单质;②化合物;③纯净物;④混合物。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的第3章主要讲述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状态变化、热量传递、化学反应速率以及酸碱解析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近,分子之间有规律排列,分子间吸引力强。
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近,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远,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或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熔化热或融化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固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或蒸发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液化热;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吸收的热量称为升华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华热。
二、热量传递热量传递发生在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之间,热量会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
热量传递存在三种方式:传导、传热和对流。
传导是指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传热方式,常见于固体物体。
传导过程中,热量由高温区的分子传递给低温区的分子。
传热是指通过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传递热量的方式。
例如,太阳辐射的热量经过大气层传热到地面。
对流是指物质通过自然或外力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
常见的例子是水的循环,热水上升,冷水下沉,形成对流循环。
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生成的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表面积和催化剂等。
温度的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温度的增加会提高分子的平均能量,从而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
浓度的增加也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浓度的增加会增加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反应发生的机会。
压力的增加对气体反应的速率有影响,当压力增加时,气体分子的密度增加,碰撞概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加。
初三化学复习提纲【五篇】
初三化学复习提纲【五篇】导语:进入复习阶段,我们就需要兼顾复习进程,公道计划,安排复习时间。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初三化学复习提纲【五篇】,期望对大家有帮助。
初三化学复习提纲(1)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产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色彩、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固性等)5、纯洁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洁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本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由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 = AB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产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乃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发的自发燃烧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表
- 元素的特征: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电子云结构等
-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气体等
-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周期性定律、周期性变化规律
2. 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
- 元素的电子排布:主轨道、电子层、能级等
- 元素周期性的原因和表现:原子核电荷、电子云半径、屏蔽效应等- 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电子亲和能、电离能、原子半径等
3. 原子的化学键和键能
- 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 化学键的形成:原子的价电子数、电子云结构等
- 键能的概念和计算:键能的定义、键能的变化规律等
4. 化合物和化学反应
- 化合物的概念和特征:元素的组合、化学式、分子结构等
-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物质的转化、反应热、反应速率等
-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等
5. 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的制备
-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酸、碱的性质、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 盐的制备方法和特征:酸碱反应制盐、单质与氧化物反应制盐等
以上就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希望对你有帮助!。
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提纲
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提纲九年级化学(上)复习提纲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有什么区别?(3)变化与性质有什么区别?二、探究空气中CO2含量及与CO2相关的问题:(1)怎样检验CO2?(2) 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CO2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三、药品的取用:(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液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四、物质的加热:(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五、药品和仪器的处理:(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组成: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硫磺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1)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2)空气污染指数和绿色化学的相关问题。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归纳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归纳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与收藏。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归纳 1课题1 水的组成命题落点1.对水的电解实验及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的考查。
2.水的组成的有关知识的考查。
3.对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区分的考查。
4.关于H2、O2的性质及其检验的考查。
5.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考查。
课题2 分子和原子命题落点1.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质物理变化(例如物质的三态变化等)。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3.从微观角度来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
4.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特性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课题3 水的净化命题落点1.纯水和自然水的区别和水的循环。
2.自来水的生产和净化过程。
3.常见水的净化方法(例如:过滤法、蒸馏法、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过滤等)。
4.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和鉴别方法。
课题4 爱护水资源命题落点1.通过水资源的分布及短缺状况,认识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2.对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的考查。
3.对氢气的物理性质“最轻的气体”和氢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的考查。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归纳 2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原子与元素1.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环绕核的电子组成。
2. 原子核:- 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3. 电子:- 带负电,存在于原子的外围,按能量级分层排布。
4. 元素:- 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5. 元素周期表:-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质子数)排列的表格,分为周期和族。
6. 原子序数:- 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7. 同位素:- 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不同质量数的原子。
二、化学键1. 化学键的定义:- 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
2. 离子键:- 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
3. 共价键:- 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4. 极性共价键:- 电子对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形成偏电性分子。
5. 非极性共价键:- 电子对均匀分布,分子无偏电性。
6. 金属键:- 金属原子间通过“海”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三、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 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2. 反应物和生成物:- 反应物是反应前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后的物质。
3. 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4. 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等。
5. 氧化还原反应:- 涉及电子转移的反应,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
6. 酸碱反应:- 酸和碱反应生成水和盐的过程。
四、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 由单一类型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
2. 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3. 化合物:- 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纯净物。
4. 氧化物:- 只含有氧元素和其他元素的化合物。
5. 酸碱盐:- 根据其离子种类,可分为酸、碱和盐。
五、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 化学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初三年级化学第三章复习提纲
初三年级化学第三章复习提纲一、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不易溶于水。
气态的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液态氧和固态氧是淡蓝色的。
【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二、氧气的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三、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物质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表达式)磷产生大量白烟、放热4P+5O2 2P2O5木炭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并发出白光②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 CO2铁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3Fe+2O2 Fe3O4镁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2Mg+O2 2MgO铜红色的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2Cu+O2 2CuO蜡烛火焰发出白光,放热,产生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四、探究实验1 木炭燃烧实验注意事项木炭应该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原因:为了保证有充足的氧气支持木炭燃烧,防止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木炭熄灭,确保实验成功。
2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注意事项① 用砂纸把细铁丝磨成光亮的银白色,是为了除去细铁丝表面的杂质。
② 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 把细铁丝绕在火柴上,是为了引燃细铁丝,使细铁丝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④ 待火柴快燃尽时才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时消耗氧气,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⑤ 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细铁丝燃烧时放热使氧气从集气瓶口逸出,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⑥ 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瓶底炸裂。
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初三化学复习提纲上册
初三化学复习提纲上册第一章物质的分类和性质1.1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元素和化合物1.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 物质的性质与结构有关第二章化学式及摩尔质量2.1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离子式和分子式的表示方法•化合价法和电子结构法计算化合物化学式2.2 摩尔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摩尔质量的计算公式及应用第三章化学量的计算3.1 化学计量单位•物质的量(摩尔)、物质的质量(克)和分子数的概念•相关计算公式及应用3.2 化学反应的计算•化学方程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含量计算•限量、化学计量比和剩余量的概念及应用第四章气体的基本性质和气体定律4.1 气体的基本性质•压强、温度和体积的概念及关系•绝对零度和标准状态的概念4.2 气体定律•博伊尔-马利亚定律、查理定律、盖伊-吕萨克定律的公式及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公式及应用第五章原子结构5.1 原子结构的实验基础•光谱实验的原理及应用•汤姆逊和卢瑟福实验的原理和结果5.2 原子结构的组成•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发现及性质•原子结构的本质及相关模型第六章元素周期律6.1 元素周期律的实验基础•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的联系•田纳西州实验的原理及结果6.2 元素周期律的组织与特征•周期表各行和各列元素的特点及规律•周期律和族律的关系第七章离子反应和化合价7.1 离子反应的概念•阳、阴离子的概念及性质•离子反应的类型及适用范围7.2 化合价的计算•化合价的概念和相关规则•应用化合价计算化学式和离子式第八章共价键和分子结构8.1 共价键的概念•共价键的性质及成因•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区别8.2 分子结构的形成和性质•共价分子物种类和性质•分子结构的构成方式及相关模型第九章离子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9.1 离子化合物的性质•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测定•离子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应用9.2 水溶液中的电离类型和电离平衡•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的概念及区别•溶液中离子活度的概念及相关计算第十章一元几价酸是及其盐类10.1 一元几价酸及其盐类•酸碱理论的发展及基本概念•一元几价酸和其盐类的性质及应用10.2 酸碱滴定分析•酸、碱的体积比和计算方法•盐酸和氢氧化钠的滴定方法及应用结束语初三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考点一分子和原子
1物质由哪些微粒构成?
2 微粒的性质(原子,分子)
3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
4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考点二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2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⑴示意图⑵等量关系⑶质子数的应用⑷最外层电子数
的应用
3 离子定义分类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4 原子和离子的区别
⑴结构示意图⑵构成微粒间的关系⑶电性⑷粒
子符号
5相对原子质量⑴定义⑵计算式
考点三元素
1 元素
⑴定义⑵在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⑶分类⑷书写⑸意义
2 元素周期表简介
⑴原子序数⑵横行⑶纵行⑷每一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复习提纲【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正极负极生成气体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气味的气体通常状况下,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检验气体的实验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以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气体名称氧气氢气气体体积比1∶2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电解的示意图【例题1】电解水时生成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的理论值应为1∶2,但小明实验所得数据小于1∶2,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面的做法不合适的是()A.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已经成功B.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C.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D.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解析】实验中要善于抓住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微小差别进行探究,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理论上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通过实验发现与理论值不相符的实验现象后,不应主观上认为实验已经成功。
【答案】A二、单质与化合物单质化合物定义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同点同种元素不同种元素相同点纯净物纯净物实例氧气、氢气、铁、红磷水、二氧化碳、高锰酸钾【例题2】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
①硫粉;②液态空气;③高锰酸钾受热完全分解所残留的固体;④氮气;⑤铜;⑥水;⑦氯酸钾;⑧四氧化三铁。
【解析】在第二单元,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现在可以进一步分类:氧化物是化合物,它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而像氯酸钾中有钾、氯、氧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氯化钠中含有钠元素和氯元素,没有氧元素,也不是氧化物。
【答案】②③①④⑤⑥⑦⑧①④⑤⑥⑦⑧⑥⑧基础检测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水是一种氧化物B.电解水的反应是分解反应C.水是一种混合物D.通常状况下,纯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在正极收集到了20 mL的气体,则他们在负极可以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大约为()A.10mLB.20mLC.30mLD.40mL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冰水混合物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后的剩余物C.洁净的空气D.纯净的食盐水4.在下列①~④类别中,水属于()①单质;②化合物;③纯净物;④混合物。
A. 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5.下列物质中,能与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这组物质划分为同一类别的是()A.氧气B.空气C.铜D.水6.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降低温度到0 ℃以下,水结冰B.滴在玻璃片上的盐水,蒸发后留下白色痕迹C.水电解D.除去水中的泥沙7.关于水的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由水元素组成B.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C.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8.超市里,为了便于顾客选购商品,往往把商品分门别类,有序地摆放。
在化学学习中,我们也要将物质进行分类。
请将下列物质按要求分类(填序号)。
①空气②二氧化碳③氧气④硫粉⑤高锰酸钾⑥氮气⑦海水⑧冰水混合物⑨过氧化氢溶液⑩二氧化锰。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
9.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右图,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气体放出,试管A得到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试管B得到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两者的体积比约为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反应。
参考答案1.C2.D3.A4.B5.D6.C7.C8.①⑦⑨②⑧⑩②⑤⑧⑩③④⑥9.氢气氧气2∶1 分解反应课题2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原子对象分子原子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体积、质量都很小;都是在不断运动着;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不同点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②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成原子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②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例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B.分子是保持物质物理性质的最小粒子C.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分成原子D.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解析】比较分子、原子质量大小,应指明哪种分子和哪种原子,否则无法比较,只能说“分子的质量大于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
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需要大量分子集合一起来共同体现,单个的分子无法体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
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因此A、B、C是错误的,D是正确的。
【答案】D二、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没有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2.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分成更小的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例题2】下图是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从上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写出两条即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道看图分析题,主要从微观、宏观角度描述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
弄清图示给出的信息是解答的关键,解答时可联想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构成等知识提炼有用信息,如:①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②每两个水分子电解生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③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④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没有改变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⑥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答案】①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②每两个水分子分解生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或其他合理答案)基础检测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分子、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着B.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新装修的房屋里常有一股异味,利用有关分子的性质解释该现象,最合理的是()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的质量很小C.分子间有间隙D.分子的体积很小3.打气筒能将空气压入自行车胎内,主要是由于()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B.分子从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C.分子之间的空隙发生了变化D.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4.用分子的观点分析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一种物质的分子运动到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之中B.分子运动速度变慢了C.由一种分子变成了另一种分子D.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5.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C.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6.下列过程中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的是()A.酒精灯忘记盖灯帽,长时间后灯内酒精变少B.水蒸发变成水蒸气C.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D. 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7.为了模拟水电解的微观过程,小红同学做了一些分子、原子的模型,其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A B C D8.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的_____________最小粒子;原子是中的最_____________小粒子;______________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9.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人们在公园里常能闻到宜人的花香气味,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便于运输和使用,通常把石油气加压液化贮存在钢瓶中,这一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个例子,填入空白处:(1)由分子构成的纯净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两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两种原子直接构成的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哪支更容易压缩?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请你再举出类似的一个实例。
12.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一个了有趣的实验。
如右图,取4根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胶塞上,将它们放在玻璃片上,上端分开成树形,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穿在“树枝”上,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浓氨水后,罩上大烧杯。
过了一会儿,发现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犹如盛开的桃花。
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2.A3.C4.C5.C6.C7.A8.化学性质化学变化原子9.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之间有间隔10.(1)水(2)铜(3)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4)锌和铁的混合物11.吸入空气的注射器更容易压缩。
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相对液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大得多,所以气体更容易被压缩。
例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珠后体积缩小;或工业上把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贮存在钢瓶中12.氨分子在空气中运动,与棉花接触后,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课题3 水的净化一、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区别关系纯水纯净物,澄清透明天然水混合物,常呈浑浊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检验:加肥皂水,泡沫很少的是硬水,有大量泡沫的是软水转化:设法除去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可以使硬水软化成软水,如: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例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是澄清透明的水都是纯水B.净水器中的活性炭可以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C.用硬水洗衣服比用软水洗衣服效果更好D.自然界的水绝大多数是纯水【解析】即使河水、井水是澄清透明的,也不能认为这样的水就是纯水,水中还有溶解的杂质。
净水器中加活性炭就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活性炭和木炭都可以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
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干净,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
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
【答案】B二、水的净化1.净化方法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纯净物。
自然界中的水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杂质,常呈浑浊,可通过各种途径净化。
净化方法原理作用沉淀静置,使不溶性杂质沉降并与水分层除去不溶性杂质过滤把液体与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除去不溶性杂质吸附利用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把天然水中的一些不溶性杂质和一些可溶性杂质吸附在表面除去不溶性杂质、一些可溶性杂质和异味等蒸馏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变成水蒸气后冷凝成水除去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2.过滤过滤是一种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右图),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