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学观

合集下载

新课改的教学观

新课改的教学观

新课改的教学观
新课改的教学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主体:新课改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提倡发扬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育目标: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目标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

3. 课程设置:新课改倡导跨学科综合教学,强调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通过项目、探究和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掌握知识。

4. 教学方法:新课改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知识。

5. 评价方式:新课改强调综合评价和多元评价的理念,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项目评价等多种形式,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

新课改中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观念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

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

各学科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纷纷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出台相应的对策。

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是当前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应对新课改呢?1教学观的转变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这意味着上课不仅是教师传播知识,而且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当前,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上帝。

因此,教学必须由过去的学科本位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在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

在教育过程要注意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真正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模式的建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教学模式,把学科思想、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和学科方法融为一体,建构综合化的教学模式。

2课程观的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课改的教学观4点口诀

新课改的教学观4点口诀

新课改的教学观4点口诀一、全面发展新课改的教学观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新课改的教学观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宜的教育。

三、教育为本新课改的教学观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与评价相结合新课改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与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科特点,合理选择评价方式,提供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成绩。

评价不再是简单的考试成绩,而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的教学观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教育为本和教学与评价相结合。

这四点口诀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也是教师在实施新课改教学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全面发展是新课改的教学观的基本要求。

新课改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是新课改的教学观的重要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教育为本是新课改的教学观的核心理念。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还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新课改中的教学观全篇

新课改中的教学观全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课改中的教学观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对一个重难点的问题,教师要努力的、想方设法的给学生教会的问题,但学生就是听不懂的案例,比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整体“1”解决问题,学生就是不会把某一个量看做整体“1”。

针对这类问题,我们该如何处理?要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教师应以怎样的教学观对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呢?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浅谈以下“以学论教”。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变革已成为本次课改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越来越引起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以学论教,教是为了学”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如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等等,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

即使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被看着是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

总之,以往的课堂评价表现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但深入,新课程提出了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

它使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

新课改的教学观

新课改的教学观

新课改的教学观新课改的教学观是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一综合素质中的重要考点。

在考试中主要有两类题型:一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二是以案例分析题的形式考查。

不论是单选题还是案例分析题,都是考查学生对其中每一条具体理念的理解。

接下来就让我们详细看一看有关新课改教学观的具体内容。

一、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一般都是以“教育者中心”,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一切,掌控课堂,大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际需要、兴趣爱好、主观想法等,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当今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我们应转变理念,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主要表现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尊重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智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一般都把教师单纯当做知识的传授者,老师的任务就是教授书本知识而已。

但是在现今知识体系急速更新的情况下,要让学生真正提升学习能力,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授书本知识,必须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单纯教会学生知识只能让学生着眼于现在,而教会学生学习能够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教学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者所需获得的结果。

教学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要的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人们只关注最后的结果,即分数。

于是造成了严重的“唯分数论”,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过程;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急功近利,忽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造成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及发展过程,忽视了引导和帮助。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一、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以学习者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要求实现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其中,所谓“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无二致,反映了新课改教学观对我国传统教学理念合理内核的继承;所谓“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养成善于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这是传统教学较为忽略的,反映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观创新与飞跃;而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这也是新教学观对传统教学观的重大突破。

注重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具有两方面的具体内涵:1、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叫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

从学科角度看,它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学科知识的被发现和被揭示总是与一定过程和方法联系在一起的。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视为一个动态整体,将两者视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新教学观主张在让学生掌握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的同时,也让他们去体验发现的过程个,掌握探究的方法。

而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对过程和方法的注重也不能无限夸大,应当辩证地处理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及方法的关系,否则,过于关注过程与方法,无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也会给教育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前车可鉴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好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关系,把握好适当地度,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这既是教育科学的要求,也是一种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悟和探索的教学艺术。

浅谈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观

浅谈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观

浅谈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观“发展抓教育,教育抓创新”。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教师的陈旧观念已不能适应目前教育的需要,教育呼唤着新课改,新课改最根本的是转变教育观念,以下是我对新课改下教师的教育观念粗浅的探索。

一、素质教育观。

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体发展,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在主观方面明确以下几点:1.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敢问、敢想、敢做的“新人”。

2.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应当从这几个方面加以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指导学生“会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终身学习观。

英国技术预测专家J·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19世纪每50年增加一陪,20世纪是每10年增加一倍,目前是每3年增加一陪。

目前流行的“知识折旧”是如果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会折旧80%。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加快,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程度逐步提高。

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来说,就是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

三、情感为主的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是以情感为中心的发展学生人格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高曼提出公式“20%(ZQ)+80%(EQ)=100%”,这说明,一个人的成功,情感占主要因素。

在新课改下,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情感生,以知激生,巧用“空间距离”,避免“时间距离”,缩小师生的心理差距,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

四、合作教育观。

在信息发展迅速的今天,知识的激增速度加快,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综合性越来越强,每个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因此,教师之间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及时的。

解决教学疑难或讨论新课改下教学设计、构思、转化“学困生”,均需要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

新课改背景下我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新课改背景下我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新课改背景下我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

系统地渗透品德教育,评价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

我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预定的学科知识内容或教学计划,更是研究者从中获得的一切经验和体验。

因此,课程应以研究者的经验为本位,注重个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研究。

同时,课程应是开放的、运动着的,并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预期的,以过程或活动形态存在。

我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应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研究者为中心的转变,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研究的转变,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的转变,以及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的转变。

我的评价观认为,课堂评价不应只是简单的判断学生的是与否,而应适时、适当、适量的为学生评价,在评价中为学生把关定向、释疑解难,引领学生走出迷茫,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评价应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探究研究与解决问题
的能力评价、师生互动评价和品德教育渗透的评价。

其中,品德教育渗透的评价应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研究,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目的、系统地渗透品德教育,评价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

新课程教学观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教学观的心得体会

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观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新课程教学观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新课程教学观的心得体会。

二、新课程教学观的核心思想1. 以学生为本新课程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2. 整合课程资源新课程教学观主张整合课程资源,实现课程内容的多样化。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网络、社会等多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

3. 强化实践环节新课程教学观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重视评价改革新课程教学观强调评价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新课程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教学观指导下,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程教学观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网络、社会等多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开展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4. 评价方式的改革新课程教学观强调评价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新课程教学观的心得体会1. 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新课程教学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使我对自己的教育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2. 提高了教学效果新课程教学观倡导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现代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彰显教学个性,展现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特色。

1 体现课改教学理念1.1 新型的教学观为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能力发展的转变;由重教师教授向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思维过程的转变。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兴趣,由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愉快学习。

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营造师生平等、尊重、支持、容纳、和谐的教学环境。

1.2 开放的课程观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执行者,而是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

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以教材为平台以新课标为依据,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拓展、延伸和重组。

开发校本课程,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与融合。

1.3 全面的发展观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良好身心素质、意志品格形成的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细致观察、主动操作、及时归纳、不断反思等一系列知识探究的过程。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推进的教学策略。

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多元的评价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进步提供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领悟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差异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1.4 激励的评价观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激励、教育、启发、指导作用,教学评价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昂扬的学习士气。

2 实施现代教学行为2.1 教学目标具有多维性。

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功能。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知识的交流,也是师生教学过程的合作,师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相互影响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的相互交融。

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新课改理论

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1】素质教育内涵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循序渐进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教师劳动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教师角色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教师行为观: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新课改的教学观

新课改的教学观

新课改的教学观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新课改指的是一种更加有创造力、更具有活力、更有利于教育公平性和教育质量提升的课程体系。

新课改如下:
一、突出基础性。

基本是推出开放性课程,主要包括必修、选修、任务驱动课程,转
变传统一刀切、千篇一律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使高中生在基础教育层面上更
好的发挥。

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深化实践教育,注重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

三、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成效。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大范围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以及学习
能力,个性化定制学习课程,以期拓展学生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突出道德教育,把价值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实施模范德育,加强学生坚持正义、建设社会尊重、关注社会发展的立场,引导学生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念。

五、深化社会实践。

突出社会实践的重要性,遵守社会规则,引导学生学会实践,培
养学生负责任、社会可信赖、实施公平正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民,及时引导学
生融入到社会环境当中,实施自主学习。

通过开展新课改,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受到
越来越多的重视,新课改既可以丰富课程内容,也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以及提升学生的创
新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未来的领袖和创新者。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的基本内容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的基本内容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的基本内容1.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念新课改下的教学观主张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念,即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代表,而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规律,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同时也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观念新课改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因此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强调以问题为主线,让问题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起点和引导,让学生通过问题引发的探究和思考更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和知识点、加深对学科本质的认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改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将课堂变为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以案例分析、小组合作、PBL等方法为主要教学手段,使学科知识有生命力,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有益的应用。

同时,新课改下的教学观还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合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

4. 教师的专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新课改下的教学观而言,教师是如此重要的角色。

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上有深厚的基础,同时也需要拥有领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

此外,教师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帮助。

因此,新课改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师的专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教学创新的基石。

总之,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强调学生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师的专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基本内容,这些观点不仅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教育者们为学生教育而倾心努力的方向。

新课改的教学观4点

新课改的教学观4点

新课改的教学观4点
第一、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新课改之前我们的教学都是填鸭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被动听。

新课改后提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是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第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只是单纯地交给学生知识,并不能促使学生终身学习,而教会学生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仍会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等。

第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

新课改前我们都是应试教育,只注重教学结果。

新课改后我们在注重结论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老师教学的过程。

第四、教学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

关注学科,其实也就是关注学习、关注成绩。

新课改后要求关注人。

人在这里主要指学生,我们知道学生并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学习者,还是一个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因此我们在关注学习的基础上,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如学生的品德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情绪情感体验、兴趣爱好、自信心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的教学观一.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幵发的过程
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着和传递着,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幵发的过程。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幵发的过程,教学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二。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
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 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学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教学过程,即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或者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

毋庸置疑,教
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结论。

但是如果不经过质疑,比较,判断,结论
就难以获得。

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巩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
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所以,教学不
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四. 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

新课程强调以人
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
活和人格养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