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文本分析

合集下载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课文研讨鉴赏一、主旨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

关于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他认为:“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

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在内的,与‘意’的其余部分同时进行的。

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的思想。

‘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

”(《谈美·谈文学》)这个思想,运用到创作上,它要求作者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论是形象,还是情感,还是观点,都要能够在脑海中鲜明地呈现出来;运用到欣赏上,它指导人们不就文字来欣赏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思想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切、鲜明。

本文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

二、结构层次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用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并非只在字面上下功夫,其效果也不容小视。

首先是以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为例。

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

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其次是以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为例。

咬文嚼字一文解析

咬文嚼字一文解析

咬文嚼字一文解析
咬文嚼字是一种用多重视角对文章或语句作出分析的方法。

它要求读者不仅要仔细阅读,而且还要有效地思考并加以解析,以便找到其中的蕴含。

咬文嚼字的步骤包括:
1.阅读:仔细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形式和主题,如有必要,可以多读几遍。

2.分析:根据文章的内容、形式和主题,识别文章的结构、逻辑、表达和水平,及其背后的意义。

3.提问:对文章提出各种问题,以帮助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4.连贯:将文章中的信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解。

5.结论:得出结论,表明你的观点和看法。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高中语文必修模块收录了《咬文嚼字》这篇随笔,这篇课文总结了咬文嚼字精神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并思考了如何在写作文时运用咬文嚼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①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①《屈原》:著名的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1月。

作品借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揭露和讽刺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

)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 文章开头叙逑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郭沫若是当今人人皆知的语言大师,他尚且要反复推敲语言文字,这便有力地说明了炼字的重要性。

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这是炼字①的好例。

(①炼字:指写作时在遣词造句方面下苦功,力求其精的作法。

)[这个句子归结上文,引出炼字二字,逐步过渡到本文议论的中心。

]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由这个句子自然引出下文对郭沫若炼字的评论。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新人教版咬文嚼字课文分析

新人教版咬文嚼字课文分析
新 人 教 版 咬 文嚼字 课文分 析
新 人 教 版 咬 文嚼字 课文分 析
2、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 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 示?
明确: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 松的谨严”。拿“你是”式、“你这”式来 说,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 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 。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 马虎不得。
新 人 教 版 咬 文嚼字 课文分 析
新 人 教 版 咬 文嚼字 课文分 析
3、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 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 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 ,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 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同时 ,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 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 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 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 上。
言的精练与吻合。 3、咬文嚼字的方法:以严谨的态度
,刻苦自励,精心玩索,推陈出新。
新 人 教 版 咬 文嚼字 课文分 析
新 人 教 版 咬 文嚼字 课文分 析
1、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 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明确: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 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 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 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 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 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 地使用语言文字。

《咬文嚼字》解读三题

《咬文嚼字》解读三题

《咬文嚼字》解读三题一、论述类文本层面的解读1.文章的中心观点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文章提出了什么观点。

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像阅读一般议论文那样,一下子就发现文章的中心论点,但有一个意思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表达,在第3段中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好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在第5段结尾是“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在第7段结尾是“语言跟着思想感情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感情”,在全文的结尾则是“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归纳这些异中有同的表达,我们就知道了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文字与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个意思贯穿全文,是文章思想核心,它就是文章的中心观点。

这里我们就会有一个疑问:这个观点在第3段就已提出,到文章结尾还在这个观点上纠缠。

是否嗦重复或者行文单调缺乏纵深?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有必要探究文章的结构。

2.文章的结构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段落中的过渡性语言以及分析各段落材料服务的论点,将文章切分成三个部分。

第1段到第5段是一个有机整体,紧扣文学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一点举了三个方面的例子剖析,一再强调咬文嚼字就是在调整、推敲思想和情感。

由第6段和第7段的段首句子,我们又很轻易地将这两段捆绑设定为一个结构单元,这两段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

剩下的一段可以看成是对全文的总结,自成一部分。

给文章作这样的分层并不困难,其意义并不在于分层本身,意义的所在也就是我们思考的难点在于前两个部分如何能粘连在一起,如果它们之间没有一条纽带,文章岂不散架了吗?“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联想意义的使用”这两个话题是怎样统一连贯于“咬文嚼字”这一题目之下的呢?我的思考是:文章通过一些例子说明,我们的文学行为离不开咬文嚼字,那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呢?还要从文学说起,文学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借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在文学那儿,文字与思想感情是密不可分的。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赏析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赏析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赏析朱光潜先生认为一篇文章的精要在表述思想。

那么,如何表述就尤其重要了。

他膺伏于桐城派所倡导的“言之有物”与“言之有序”,因此,睿智的思维须借之于明晰的思路与娴熟的技巧了。

他说:“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

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

”①他的文章的结构一般都极为简洁明了,但所阐述的思想则极为深刻而清晰。

这则归之于他执着而求真的精神。

这是事先须明确的。

他说:“一番话在未说之前,我必须把思想先弄清楚,自己先明白,才能让读者明白,糊里糊涂地混过去,表面堂皇铿锵,骨子里不知所云或是暗藏矛盾,这个毛病极易犯,我总是小心提防着它。

”②《咬文嚼字》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除此之外,我以为至少有三点颇值得称说。

因为我特别注意到,有些人至今还在为韩愈的“推”字鸣不平,其实这是意气用事,却是错解朱先生的一番良苦的用心了。

作者持论公允,且较能深入浅出。

这是其一。

他的论述之所以令人叹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不著空文,例举详赡,并以细腻的笔触注意对语言的品味,注意展示思索的过程,因而在心灵深处很能打动人。

我们读他的文章,总时时有这样的感觉,他的例子信手拈来,从容不迫,意态祥安。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同样可见朱光潜先生沉潜学术,为人显示其渊博扎实的一面。

如对郭沫若先生的用例,作者既引书证又依据事实的经验,因而他的论述的涵盖面极广,不能不令人信服。

作者在论述语言文字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的重要性时,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作高深的陈述,而是在一开首便以生动的实例吸引着读者。

在读者深服其思想的过程后,他从容不迫,娓娓道出“咬文嚼字”对于文学创作与阅读的重要性。

但他对此也没有死死不放地大讲特讲,而是轻轻一带,即转入下一例的分析与品味。

因而他的说理点到为止,生怕读者的厌倦。

他的说理给人以理性的认知而不抽象,于生动的例证中恰是一种精当的概括与小结,故而能见出归纳与理性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喜悦。

《咬文嚼字》的论证方法

《咬文嚼字》的论证方法

《咬文嚼字》的论证方法
摘要:
一、引言
1.阐述《咬文嚼字》的论证方法的重要性
2.简要介绍《咬文嚼字》的论证方法特点
二、
正文:
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深刻理解和掌握《咬文嚼字》的论证方法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和提升文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咬文嚼字》的论证方法的特点、实用性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咬文嚼字》的论证方法主要包括文字分析、语言表达、修辞手法和文学性探讨。

首先,文字分析是论证的基础,通过对文字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观点。

其次,语言表达要求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句式的变化、用词的精准以及表达的通顺。

再次,修辞手法是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文学性的重要手段,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

最后,文学性探讨要求我们在论证过程中关注文章的美感,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具体来说,举例论证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证更加有说服力;对比论证则是通过对比不同观点或现象,凸显观点的独特性;引用论证则是借助权威或经典的论述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加论证的权威性;反证法则是通过反驳对方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具有较强的辩证性。

《咬文嚼字》的论证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首先,运用这
些论证方法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使文章更具条理性和逻辑性。

其次,这些论证方法有助于培养我们严谨的学术态度,提高研究质量。

此外,通过运用各种论证方法,我们还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最后,这些论证方法还能提升文章的品质,使其更具文学价值。

总之,《咬文嚼字》的论证方法在我国学术研究和写作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及赏析

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及赏析

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及赏析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朱光潜先生1943年撰写的《咬文嚼字》,已收进现在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

朱先生《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其涵义,是《辞源》(1979年修订本)所注释的“指词句上的推敲”。

朱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并且还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卒读全文,豁然开朗,你不能不敬服朱先生的超人的慧眼和不同凡响的见解。

朱先生的这一独到的见解,再加上那么多翔实精当的例句,尤其是鞭辟入里的剖析,让中学生去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在《咬文嚼字》中,朱光潜先生还说:咬文嚼字非“锱铢必较”不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这话,无疑是很对的。

按朱先生的这一观点,我便想对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来咬嚼一番。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共三条,其一是: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朱先生的这个释义,与《现代汉语词典》,甚至更多的当代辞书的注释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可是,它们多没有例句,于是,人家就无话可说,或者,你想说,也很难说得好;既然,朱先生有例句,我们不妨先从朱先生的例句入手来咬嚼一番,看一看朱先生例句中“咬文嚼字”的涵义及其褒贬,与朱先生自己的“咬文嚼字释义”及其褒贬,是否吻合?或许,你从中还能弄清楚朱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到底确当与否?朱先生的例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是句子的大前提,“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是关涉着是否能够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精神实质”这个大前提的告诫之语,其意思是说:如果“一味地咬文嚼字”,就不能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精神实质,反之,要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精神实质,就“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或者是说: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必须注重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言下之意:单纯地咬文嚼字是不可能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的,还必须……,还应该……。

《咬文嚼字》剖析

《咬文嚼字》剖析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直写其事)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想象)
虚虚实实,朦朦胧胧
清茶 (味觉) 联 想
水中月 (视觉)
清沁心脾
说明的道理:
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难用。
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 们,并且自鸣得意,就是近代文艺心理 学家所说的
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 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咬文嚼字的含义
“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 A、过分地斟酌字句。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下列各句中的“咬文嚼字”的分别是什么意 思:
1、 学习文件不能只咬文嚼字,关键是领 ( A ) 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 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C )
实例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
道理
郭沫若改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王若虚改《史记》· · · · · · · · · · · · · · · · · · · · · · 字数不同情境不同
“套板反应”。
“套板反应”
• 弊端:套语滥 调,全无新奇 。
美人:“柳腰桃面”
才子:“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离别:“柳岸灞桥”
印书:“付梓”“杀青”
避免套板
推陈出新
1.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 全无新奇。 闭月羞花。 套语滥调, 2.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 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3、乐府民歌《陌上桑》:“行者见罗 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 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咬文嚼字解析

咬文嚼字解析
(二)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 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 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 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也就是说, “僧敲月下门”,“敲”的应是自家之门。
普遍的观点:
(一)“敲”字将环境衬托得更为幽静,把诗人 的心境表现得更为透明。试想:月光融融,一 片寂静,走过草径荒园,来到友人门前举手敲 门,耳闻一两声“咚……咚……”的敲门声音, 却久久不闻友人应门,只见树上被惊起的宿 鸟……幽然之境顿出,孤寂之心情也不言而喻。
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
例一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水:清澈、和缓、流动 姑娘:纯洁、温柔、机灵
山:雄壮 、高大、包容 少年:有力、健壮、胸怀宽广
(二)误用联想:“套板反应”
• 弊端:套语滥
调,全无新奇。
Ø美人:“柳腰桃
Ø面才”子:“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Ø离别:“柳岸灞桥” Ø印书:“付梓”“杀青”
字意 数味 不不 同同
思想感情
意字 境眼 不不 同同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 套板效应
行文思路:
以实例说明咬文嚼 字的效果(1-5)
郭沫若改字 (句式改变)
王若虚改句 (字数增减)
贾岛推敲 (意境改变)
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 重要性(6-7)
创新实例:
1、 乐府民歌《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 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 罗敷。”
帩(qiào)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比较阅读 ①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 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 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 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朱光潜赏析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朱光潜赏析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朱光潜赏析教学目的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如条件允许,利用计算机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教学步骤一、导人新课一提到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

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

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诗歌鉴赏《咬文嚼字》

诗歌鉴赏《咬文嚼字》

诗歌鉴赏《咬文嚼字》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鉴赏《咬文嚼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写的一篇文艺随笔,朱先生在文中是如何“咬文嚼字”的呢?一、从句式和语法角度去“咬文嚼字”。

作者从句式和语法的角度评价“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改得好,因为,“你这什么”句式不仅是“坚决的判断,并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在剧本里对宋玉表达极其不满的情感,十分合适;而对“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句,朱先生从语法角度分析,改“有”为“这”以后,“你”便和“风度”成为同位语,就“根本不成一句话”,成了病句了。

作者进一步分析,“你这”句式并不是总比“你是”句式更有表现力,比如《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的“你是”就比“你这”句式合适,更有表现力。

可见,在文学作品中,没有什么是放之任何文章而皆准的真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咬嚼”,这才是咬文嚼字的真谛所在。

二、借助《史记》,从文字表现力角度“咬文嚼字”。

《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本来十分精彩,用语准确,耐人寻味,虽是叙事,兼及写人,把李广发现错误而惊讶无比的意味,勇猛顽强、神力惊人的特点,以及由失望而放弃得很崭截的结局,皆含蕴于文字中,使读者能够反复咂摸,回味悠长,正体现了文字的魅力和作者的功力。

但是,经王若虚删减之后,文字是短了,可是表现力也没了,读来索然无味,这样的改动实不可取。

三、从文字传达的情感上“咬文嚼字”。

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典故尽人皆知,但作者以他独到的眼光,从文字传达情感的角度来咬文嚼字,认为“敲”并非一定比“推”好:敲显得礼貌,只是这样一来,首先显得寺内有他人,不够冷清;其次显得突兀,剥啄有声,惊起宿鸟,平添搅扰。

而“推”表明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诗意冷寂,人物潇洒,自有一种胸襟气度。

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分析课件

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分析课件
文学地位
本文是朱光潜文艺批评和美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学 理论和美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重用简洁明了的语 言阐述问题,不做过多的修辞和华丽 的表现。
结构安排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咬文 ”“嚼字”和“在文字上‘推敲’”, 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论述重点。
要点三
客观中立
朱光潜的写作风格非常客观中立,他 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以中立的立场 分析问题。在《咬文嚼字》中,他既 不盲目崇拜传统,也不完全否定传统, 而是通过分析指出其优点和缺点,提 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语言特点
用词精准
句式多变
引用丰富
朱光潜的用词非常精准,他能够准确 地使用每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使文 章更加清晰明了。在《咬文嚼字》中, 他运用大量的例子来解释词语的含义 和用法,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朱光潜的句式也非常多变,他能够根 据不同的表达需要使用不同的句式, 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在《咬文嚼字 》中,他运用长句和短句、陈述句和 疑问句等多种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和建议。
朱光潜的写作中经常引用一些经典著 作或名人名言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 些引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也 展示了他的广博知识和文化底蕴。在 《咬文嚼字》中,他引用了许多古代 经典和现代文学作品的例子来阐述文 字的微妙差别和含义。
CHAPTER 05
作品价值与社会影响
作品价 值
文化价值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具有深厚 的文化底蕴,它体现了中国语言 文字的韵味和艺术,对于传承和 弘扬中华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美学价值
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 深入的思考,把语言文字的美学 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
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主题与意义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3)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3)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3)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这个句子引出本文的第三个分论点。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①” “杨柳万条烟②” “烟光凝而暮山紫③” “蓝田日暖玉生烟④”……种种境界。

(①一川烟草:这是南宋词人贺铸《青玉案》中的词句,原文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一川,一片平川。

②杨柳万条烟:语出唐朝诗人岑参《送杨子》:“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文中“柳”字可能是“叶”字之误。

③烟光凝而暮山紫:语出王勃《滕王阁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④蓝田日暖玉生烟:语出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

[这里是对分论点的涵义进行具体的阐述,作者以“烟”字为例,具体说明“字”有直指的意义,还有联想的意义,“用字的难处”不在直指的意义,而在联想的意义,因为联想的意义“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

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这几个句子进一步说明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的不同特征和不同作用,科学的文字要用直指的意义,而“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而联想的意义既有正面的效应,“可以使意蕴丰富”,也有负面的效应,“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高中语文必修模块收录了《咬文嚼字》这篇随笔,这篇课文总结了咬文嚼字精神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并思考了如何在写作文时运用咬文嚼字。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①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①《屈原》:著名的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1月。

作品借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揭露和讽刺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的反动政策。

)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 文章开头叙逑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郭沫若是当今人人皆知的语言大师,他尚且要反复推敲语言文字,这便有力地说明了炼字的重要性。

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这是炼字①的好例。

(①炼字:指写作时在遣词造句方面下苦功,力求其精的作法。

)[这个句子归结上文,引出“炼字”二字,逐步过渡到本文议论的中心。

]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由这个句子自然引出下文对郭沫若“炼字”的评论。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咬文嚼字》 课文解读(3)

《咬文嚼字》 课文解读(3)

从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中谈诗歌的炼字艺术“咬文嚼宇”在现今多被人理解为贬义认为“咬文嚼字”就是死抠字眼。

可在文学上谈到“咬文嚼字”是指在文字上下功夫。

正如朱先生所说“咬文嚼字’,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死抠字眼,更关键的是字词的变动影响思想和情感的变动,一个字的更改,意境大为不同。

由此可见“咬文嚼字”不仅在散文中需要,在诗歌中更应得到重视。

在诗歌中“咬文嚼字”主要表现在“炼字”上。

一、动词的锤炼诗歌是由诗人经过长时间的艺术构思结合多个意象组合而成,而动词往往突出意象的鲜活、灵动。

动词的提炼,是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炼动词的例子举不胜举,正如大家都熟悉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和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

这两句历来被人们传颂,就因为其中有动词炼字的妙处。

“弄”和“闹”在教材当中也是反复地讲解。

“弄”字写出了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同样“闹”字用了拟人的手法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他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燃出来了。

“闹”字不仅有色也有声。

二、名词的锤炼名词的锤炼主要表现在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千古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写出了个人的坎坷经历,写尽了自己正处于人生低谷的遭遇。

但沉舟侧畔,正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春”名词活用为动词,即“呈现春色”的意思。

一个“春”字表现出春意盎然的美好前景,暗示着必将战胜失败和黑暗,成功与希望终会到来的美好信念。

三、形容词的锤炼有些诗歌描写了生活的画面,但诗歌是艺术的生活,它所描写的事物是传神的但又是含蓄的。

这时需要一个形容词来传达写景状物的意蕴。

大家都熟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其中有这样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的“绿”字,斟酌过无数次,王安石曾屡次使用“过”“到”“入”“满”,均觉平淡而弃,最后冥思苦想终得一个“绿”字。

“绿”字给人春天的色彩感觉,让人满目绿色,具有浓厚的春天的气息。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重点难点解析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重点难点解析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重点难点解析(一)学习方法朱光潜先生是学贯中西的著名美学家和著作家。

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写了大量关于写作的文章,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他的许多著述内容丰厚,语言精当、风趣,读来兴味盎然,这与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坚实的功底是分不开的。

《咬文嚼字》一文,乍看起来仿佛是一篇研究推敲文句,遣词造句的文章,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

我们阅读《咬》文时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咬文嚼字”,它是个老词儿,元代乔吉有一篇叫《越调·小桃红·赠刘牙儿》的散曲中说:“试寻思,风流漫惹闲唇齿。

含宫泛徵,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

”明代冯惟敏一首《满庭芳·书虫》一词也有这样的句子:“蠹鱼虽小,咬文嚼字,有甚才学。

”“咬文嚼字”通常用作贬义,一指,过分地斟酌或强调字句;一是讽刺死抠字眼儿。

《咬》文中的用法则不同,它指的是写作时要字斟句酌,讲究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力求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嚼”有玩赏的意思,平常说的有“咬嚼”也指的是有耐人品味的地方,所以,又涉及对作品语句的玩赏、品鉴,这些,无论在写作或阅读时都要注意,提高到审美、鉴赏的境界。

其次,学习《咬》一文要注意精读,抓住主线,扼要归纳段意。

第三,要注意把握《咬》文以“理”驭“事”,理充词沛的特点,文章达到了理至事随,说理充分的水平。

最后,要注意积累词汇,结合语感,体会文章行文的妙处。

(二)学习要点提示1.理清脉络,掌握重点句。

第一段,写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第二段,指出郭沫若修改婵娟台词“是炼字的好例”。

同时分析了修改的原因及作用,强调了文字修改和表达情感的密切关系。

第三段,突出对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要求,强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第四段,通过李广射虎一段原文或改文的对比,强调“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原文看似繁冗,但“有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意味”一词十分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文本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8段。

l—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

8段是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l—5段。

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

第l、2段为第一层次。

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

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接着又列举了《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用的“你是什么”的句式,进一步阐明“‘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有力”。

顺势指出郭沫若把“你有革命家风度”改为“你是革命家风度”并不妥当。

这一组三个例子,典型、生动。

说明各种不同句式,还要适合不同语言环境要求的道理。

在有力的例子证明下,再进行语法句式分析,就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浅出深入”。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

《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

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

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

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

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
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

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

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意义)。

第 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

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

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

“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

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

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

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

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

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

”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第二部分,第8段。

进一步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并激励读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做到三个“不能”,“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水到渠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