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闲谈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末闲谈教案
【篇一:《春末闲谈》教案】
请同学们到台前来随便谈谈其暑假见闻,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谈
谈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情况以及本学期听课注意事项。
《春末闲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二、幽默生动而富于战斗力的语言
三、严谨的结构与严密的论证
教学重点
形象化的说理
教学难点
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讲故事之前,老师想先问下你们
平时去理发店付钱是怎么付的?那下面我们就来听一段一位名人的
理发经历: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这位名人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
这位名人,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
不认真。对此,这位名人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
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
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这位名人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
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不料理毕,这
位名人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
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
样给?” 这位名人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位名人的语言是幽默生动的,但
同时又是
富于深刻思想的。那大家猜猜看,这位名人是谁?鲁迅先生我们是
不陌生的,上学期我们还学习过他所写的《纪念刘和珍君》,下面
我们一起先来回顾下鲁迅先生的情况。
二、作者简介:详见ppt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
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
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 14篇)、《彷徨》(1926年11篇),散文集《朝花夕拾》,《两地书》,散文诗集《野草》,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 8篇),杂文集16部,那么接
下来我们便重点了解下鲁迅杂文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因为我们本
堂课要学习的课文《春末闲谈》便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杂文。
杂文集名字的由来:《热风》,编讫于一九二五年,鲁迅有感于“五四”运动退潮后周围空气的寒冷,他说:“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
称之为《热风》。”其意在于正话反说,是鲁迅战斗姿态和不屈精神
的一种表现。
《坟》,编讫于一九二六年,集子中的文章有一些是写于二十年前
的旧文章,鲁迅先生说,出这个集子的目的,是“还想将糟粕收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其意是对过往
岁月的追忆和感慨,也抒发了鲁迅先生的苦闷之情。
《华盖集》,编讫于一九二六年,集子取名为“华盖集”,与“华盖运”相关联,鲁迅先生说,人们交华盖运,“在和尚是好运,现有华盖,
自然是成佛成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
只好碰钉子。”实际上含有自嘲的意味。其意可与《自嘲》一诗对照
阅读。华盖,主不顺利,命运不通,有磨难。
《而已集》,编讫于一九二八年,鲁迅先生在题辞中说,这半年我
看见了许多血和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泪擦了,血消了,屠夫
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鲁迅先生取名于此,其实含有面对国内惨状,无能为力,愤懑的感情。
那下面我们便一起来学习《春末闲谈》,一起来感受鲁迅先生杂文
的魅力。
三、把握基础,总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阅读时注意标出段落,并完成以下
两个任务:第一,给下列生字词注音;第二,划分结构,概括段落
大意)
(一)基础知识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二)总体感知
1.总结各自然段的段意,分析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细腰蜂毒针的神
奇功能。第一部分(4—6)由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旧时统治者的精
神控制术,讽刺其在理
论和实效上的失败。
第一部分(7—8)治人者“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因此,“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
难得太平的了”。
四、二读课文,深入研究
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入研究文本,完成接下来的任务,我
们先来了解下本文的写作背景。鲁迅先生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
了这篇杂文,大家在接下来的问题分析中,注意要紧扣此背景思考。(一)分析第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提到细腰蜂抓捕青虫的用意(或用途),文章提出几种观点?作者认同哪一种?
2.第二段明明是细腰蜂吃小青虫,亦有考据学家们立过异说,为什
么“我遇见的前辈们都不采用此说”呢?试分析有哪些原因?参考:(1)古代的文献和前人的传说(封建迷信思想,传统保守观念)作怪;
夜晚时在墓地或郊野出现的浓绿色磷光。世俗迷信,以为是鬼点的火,有光无焰,由磷摩擦燃烧,因质量较轻,所以当人走动时磷会跟着。话说看到鬼火不能说话,说话时所产生的空气流动会使磷火飘到你
身体周围。蒲松龄所写《聊斋志异》,安徒生童话《鬼火进城了》(2)不愿意相信,为了存留“天地间的美谈起见”(美谈:例如一些
文学作品将不同时期的人物放在一起,成就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
妖报恩之说等等)。
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