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实录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1《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乡愁》为主题,涉及课文的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剖析以及知识串讲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加深学生对故乡的记忆和感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热爱家乡。
2.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保护地球家园。
三、教学方法1. 任务型学习法2. 形象思维法3. 问题导入法4. 讨论互动法四、教学流程1. 教学前调研环节引导学生调查家乡现在的环境状况,掌握自己乡村情况了解之后,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影像等方式展示乡村环境的真实面貌,使学生在情感和认知上形成一个更加准确和局部的认识。
可以对调查结果进行逐项分析,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所在的乡村环境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2. 课堂教学讲解环节(1)问题导入型:通过问题嵌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乡愁的思考,让学生分享个人脑海中乡愁的形象。
(2)讲解环节:将记叙文《乡愁》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听,并根据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逐一分析,以达到全面理解的目的。
(3)知识串讲环节:在讲解环节完成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等细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文章。
可以将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加以串讲,从而促使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更深入,感受更丰富。
3. 重点难点突破环节(1)结合实物示例进行问题导入,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3)通过形象思维法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图片化处理,这样可以在美化学习过程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印象。
这也有利于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进行应用,从而去发掘和解读文章的深层意义。
《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
《乡愁》优秀教学案《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愁》优秀教学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乡愁》优秀教学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
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
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
(借物抒情)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一、导入环节在导入时,我设问题,采用说话训练的形式导入,而且说话的内容与课文进行对比,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抒发的感情与运用的表现手法。
过程如下:师:假设有一天你要离开家乡、亲人、甚至祖国到异地去学习、工作,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用语言表述出来。
生:会想家。
师:怎么想?你能试着用语言表述出来吗?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讨论起来,然后陆续地举起手来。
生:会在夜里望着星星,想着家人。
1生:会在独自闲逛时感到孤独无依,那就是想家。
2生:会在遇到困难时想到爸爸、妈妈,要有他们就没事了。
3学生们都笑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的,那么,今天我们来和诗人余光中比较一下,看一看诗人的思乡之情的抒发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二、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明确相应学法,这样才能为下面的问题的解决作好铺垫。
过程如下:师:猜一下题目“乡愁”的意思?生:(齐声说)思念家乡的愁绪。
师:猜得非常准。
诗人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但祖籍却在大陆,也出生在大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离开了家乡去了台湾,在台湾,诗人也时刻思念家乡。
下面自己读《乡愁》。
了解一下诗的大意。
生:课文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1生:课文表现了作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
2生:课文还有爱国之情。
3师:几名同学的观点放在一起就非常准确了。
那么怎么分析这首诗歌呢?想一想我们以前分析诗歌用到了什么方法?生:(齐声说)一个基础,四个步骤。
师:谁给解释一下“一个基础,四个步骤”的含义?生:以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
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以此方法来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三、赏析环节这一环节即用“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的四个步骤来赏析诗歌。
在分梯度进行朗读。
具体过程分四部分:第一步朗读诗歌,明确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师:大声朗读课文,要求不高,只要读准字音和停顿,读两遍。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教学实录】《乡愁》教学内容:诗歌欣赏与解读一、导入1. 教师出示《乡愁》一诗,并向学生询问是否听过或读过这首诗。
2. 学生针对诗名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相关问题。
二、诗歌欣赏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情感的紧张、真实和深刻。
2. 学生自由交流,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三、诗歌解读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形式,包括四个六言绝句,以及每个绝句以一个“予”字开头。
2.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予”的意义,即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教师和学生一同解释每个绝句的意义与感情色彩。
四、文化背景介绍1. 教师介绍《乡愁》一诗的作者,辛弃疾,以及其背景和创作动机。
2. 教师向学生讲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以及人民对故乡的强烈乡愁感。
五、扩展阅读1. 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辛弃疾的代表作品,如《青玉案·元夕》等,以便学生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诗人。
2.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组阅读,含辛量糟音乐联唱“义勇军进行曲”等相关作品,以丰富对乡愁的了解和体验。
六、课堂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习到的诗歌解读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表达对这首诗的新的认识和感悟,以及对辛弃疾这位诗人的赞赏和敬意。
七、作业布置1. 学生以辛弃疾为主题,撰写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讲述对这位伟大诗人的赞叹和对他诗词的喜爱之情。
2. 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或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堂延伸活动(根据时间情况自定)1. 带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展览,了解更多关于北宋时期和辛弃疾的历史背景。
2. 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部关于故乡的小剧场剧本,并进行录制或表演。
【教学实录结束】一、导入在上一节课的导入环节中,我向学生展示了《乡愁》这首诗,并询问了关于乡愁的问题。
学生们热烈参与,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乡愁的感受和思考。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全诗,让他们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深刻意义。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一)导入诗歌用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然后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这首诗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参与学习的是初二的学生,老师没有直接发放复印的教材文本,目的是让学生在抄写中初步感知诗歌)师:同学们抄好了之后,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打动你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学生齐读诗歌。
师:同学们,从外观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生1:我觉得这首诗重复的句子很多,是一首“重诗”。
师:我问的是“外观”,也就是从视觉上来看,诗句排列的空间结构给你怎样的感受?生1:很整齐。
师小节:对,特别整齐。
这首诗一共四小节,共16行,这首诗的空间布局特别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以爽朗之感。
板书:外观之观察——整齐(三)读诗之声韵师:我们刚刚在朗读中观察了诗歌的外观,发现了它整齐的特点。
接下来,请大家再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感受,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再次齐读诗歌。
生1:我发现这首诗歌很押韵。
师:押韵吗?押的什么韵?生1:押“ao”的韵。
师:我们一起来圈一下你认为押韵的字,(带着学生一起圈画)“票”“票”“墓”“峡”。
我们发现这些字实际上并不押韵。
生2:押“头”这个韵。
师:这是押韵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诗歌每一小节的相同位置都有“头”,“这头”、“那头”、“里头”“外头”,所以你觉得押“头”的韵是吗?同学们,这样的形式叫反复,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这不是押韵。
师:同学们,通过刚刚大家的讨论交流,发现这首诗并不押韵,那为什么我们读起来会有押韵的感觉呢?生3:因为这首诗很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观察诗歌布局整齐的原因,圈出每个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师:这些词体现了时间的流逝,重复的诗句读起来有一种反复的音韵美感。
这种叫“回环往复”,这样的形式使得诗歌富有音韵感。
读起来悦耳动听。
板书:声韵之体会——回环往复。
《乡愁》余光中教案(通用10篇)
《乡愁》余光中教案《乡愁》余光中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愁余光中教案(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乡愁》余光中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教学重点及难点:1.以诵读为基础,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
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
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峰峦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一番乡愁的韵味。
(看屏幕)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尤其诗中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集中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我们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奏响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在欣赏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注意节奏和重读音,并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件展示、学生欣赏)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简介作者(看屏幕)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乡愁》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学尤为重要。
下面是课文的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一下吧。
《乡愁》教学实录一、导入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师:(微笑)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生:(齐声)会。
师:(微笑,亲切的俯身询问)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说看?(生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纷纷举手)生1:想哭又哭不出来。
生2:酸酸的,涩涩的。
师(微笑):什么地方酸酸的,涩涩的。
生3:鼻子、心里,还有眼泪也想掉下来。
师:(深情地说)同学们,其实老师跟你们一样,想当年老师在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时,就是想家的时候,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彻夜难眠。
这时老师心里总是默默吟诵着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其中有两句老师特别喜欢,至今还记忆犹新。
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呢?生(急切齐声):有。
师: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阵的懂惯;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学生热烈鼓掌)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
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生纷纷找出资料竞先举手)生:余光中,1928年出生,祖籍泉州永春,着名的诗人、学者。
师:介绍得很好。
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搜集的。
(播放多媒体,余光中的介绍,年幼时与母亲的合影、晚年的照片及主要代表作)。
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是泉州永春人,跟我们是──生:同乡(老乡)。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意境、意义和艺术特色;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3.通过文学课堂的阅读、感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乡愁》这本课本中的一篇文章。
三. 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谁知道什么是乡愁?2. 阅读与分析让学生先自由阅读文章一遍,然后把遇到的难点拿笔圈出来。
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3. 文学赏析和评价在分析完意象和意境之后,我们来谈谈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让同学们拿出笔来,说说他们所认为的这篇文章的特点和优点,比如描写的是一个乡村,描写得非常的真实,情感表达得很深刻,更能吸引人的关注。
在讲到这些优点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思路慢慢引导出文章的主旨。
4. 再读在简要谈了文章的特点和优点之后,再来读一遍这篇文章。
这一次,每个人都要用自己阅读了文章的理解,来表达一下自己从文章中汲取到的营养和情感。
5. 总结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的认识到什么是乡愁。
通过学习一篇这样的好文章,还能够让学生们更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总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分析,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乡愁的真实和深刻,激发了同学们对于乡村的热爱和关注。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们分析文本,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收获的通过这堂关于《乡愁》的课程,学生们对于乡愁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老师通过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发表感想以及进行课堂交流,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唤起了他们对于乡村的热爱和关注。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近年来,文学作品的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而对于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更是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研究、教学。
其中,乡愁诗是一类常见的文学作品,它们讲述了人们对故乡的情感和思念,对世界各地的诗人和文化工作者来说,乡愁诗都是取之不尽的源泉。
本篇文章旨在介绍《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成果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借鉴。
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了解乡愁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 通过两首乡愁诗的阅读,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 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2. 教学内容:- 乡愁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 《边城》、《乡村》两首乡愁诗的阅读和分析。
3. 教学重点:- 理解乡愁诗的表现手法;-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感受作者的情感,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
4. 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诗歌内涵;- 如何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5. 教学方法:- 讲解法: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乡愁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
- 分析法:通过对两首乡愁诗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和作者情感。
- 感受法:通过情感投射、情感启示等方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增强对故乡的情感。
6. 教具:- 教师课件:乡愁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 课外阅读:《边城》、《乡村》两首乡愁诗;-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二、教学实录1. 热身环节老师用一首小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带领学生猜测一下这首诗的情感内容,引导他们对诗歌的情感内容有所感知。
然后,老师提问:“你们小时候,你们最佩服的人是谁?”帮助学生回忆童年时期的故事和人物,为学生进入主题铺垫好。
2. 教学过程(1) 乡愁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此环节对乡愁诗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包括诗歌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等。
乡愁 教案最新5篇
乡愁教案最新5篇乡愁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
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
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2、齐读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学生齐读)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乡愁教案与课堂实录
乡愁教案与课堂实录乡愁教案与课堂实录「篇一」教学设想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并在与其它乡愁诗的比较中去体会内容、感悟乡愁,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⑴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⑵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⑶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2、教学思路定位为:⑴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⑵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⑶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⑷点拔释疑,拓展延伸。
⑸朗读指导,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课前活动: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那么,在这期间,当你想家、想父母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一、情感导入,创设情景师:是啊,同学们,你或许有过与亲人小别而倍感思念的时候,你或许有过因与亲人永别而深感切肤伤痛的时候,那丝丝缕缕的对亲人的怀念与痛悼,那刻骨铭心难于言表的伤感与惆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愁,这样的痛,该用怎样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形象来表达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及作者)二、自读质疑,整体感知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看谁字音读的准。
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
〔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乡愁教案与课堂实录「篇二」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乡愁教学实录。
一、教师导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八年级语文:席慕蓉《乡愁》(教学实录)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八年级语文:席慕蓉《乡愁》(教学实录)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八年级语文:席慕蓉《乡愁》(教学实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内容媒体使用时间设计意图一、导入二、诵读、分析三、应用席慕蓉的故乡,在她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
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出生,也不在那儿长大,更不能回故乡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岁时,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
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1. 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2. 诗人把乡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讨论问题。
小结要点:这首诗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第二节写离别时,表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惆;第三节写离别后,表现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用月夜的笛声来营造整个诗的凄清的氛围,把人带进梦幻般的意境中。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惆怅,类似于通感,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诗人的思乡之情耐人寻味;接着把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惆”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场景,使读者进一步体会乡愁的滋味;最后诗人点出乡愁,又用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诗两首》课堂实录 2篇_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诗两首》课堂实录 2篇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
课前预备时间: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
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
生1读。
师:课下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喜欢这首诗,可是又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困难,很难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那么,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生:情感基调。
师:不错。
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生:忧郁深沉。
师: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生:稍慢。
师: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生自由读书。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理(演示文稿:朗读指导:节奏的划分)生2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生2的节奏划分大家听出来了么?(听出来了)和你的一样么?(一样)师:和老师的节奏划分方式也是一样的。
我们再一起来看轻重音的处理。
我们知道,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
请同学用深情的语调再读一遍。
生各自抑扬顿挫地吟读。
师:通过几遍朗读,我想大家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得更深刻了。
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呢?生3:我读一节行么?师:行。
想读多少读多少,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生3:我读第二节。
(学生朗读)师:读得真不错。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通用10篇)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导入:播放《故乡的云》,将学生带入情境。
师: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更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
当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位诗人也就有一千种乡愁情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课题:乡愁(余光中)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卷首语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料资源、达到课前积累的目的,而且过渡和衔接自然,再用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浓浓的乡愁氛围,缩短认知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教者以启发质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作家身影①关于作者,由学生介绍。
② 教师补充: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加深对本节课要学习的余光中《乡愁》的印象。
同时,在了解作者生平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使学生悠然产生思念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环节----听读课文:听读录音朗读,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
听读视频朗读,学生边听边留意:朗读这首诗要把握哪些技巧?把握技巧: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情感:深挚停顿: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设计意图: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对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浅层次的认识;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发现并感知朗诵技巧。
《乡愁》(教学实录)(苏教版)
乡愁(教学实录)(苏教版)一、前言《乡愁》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钱钟书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化大师之一,其作品的文化内涵深厚,思想价值丰富,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好资源。
本教学实录旨在给出一种在课堂上教学《乡愁》的方法,提供给高中语文教师参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课文。
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为:1.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和表达,深刻认识《乡愁》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2.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对“乡土”,“故乡”,“家乡”等概念的介绍,引导学生对故乡情感的回忆和联想,使他们更好地进入课文的主题。
然后,可以请学生阅读课文的标题和作者姓名,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
同时,教师可以用问题或写词来引导学生对故乡这一主题进行思考和表述。
例如:“请以‘故乡’为主题,写两句诗句”等。
2. 理解阅读要求学生先自己阅读并分段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特点,然后开展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并汇报自己的理解。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阅读提问来引导他们思考课文的深层含义。
例如:•课文写的是钱钟书的故乡的乡村,你的家乡和他的家乡有什么不同?•作者用“乡村”、“小道”、“家”、“桥”等描述了故乡的情景,你最喜欢哪一个?•在课文的末尾,作者提出“你看到的是他们的家,你没有看到他们的乡愁。
”这句话有什么意义?•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是怎样理解和诠释“乡愁”这一主题的?3. 分析结构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绘制课文的结构框架,帮助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的结构和情感渲染手法,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下面是课文的结构框架:•首段:故乡的描写,写出作者对乡愁的情感态度。
•二至四段:作者对故乡生活的场景和人物的描述,全面深入地展现了乡土的特征和人情味。
•末尾段:回到故乡的宣言,强调乡愁这种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乡愁》教学案例(通用17篇)
《乡愁》教学案例(通用17篇)《乡愁》教学案例篇1案例描述师: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悲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很多有关乡愁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沟通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生1:我搜集的诗句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生2:我搜集的诗句是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3:我搜集的诗句是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生4:我搜集的诗句是杜甫的“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家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观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
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中国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98页,先来了解。
书上的介绍特别简洁,哪位同学能介绍得更具体些?生1:余光中,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中国台湾,1958年赴美进修,1959年任中国台湾师范高校英语系讲师,1974年任香港中文高校教授。
生2:我补充一下,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
生3:余光中诗作的特点是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意象新颖。
师: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猎取信息,特别好。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别的政治缘由,大陆和中国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常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观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致的华彩乐章。
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先听老师朗读一遍余光中的《乡愁》,留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伴随着“思乡曲”,老师范读课文。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谁说说这首诗的语调、语速、节奏?生1:这首诗语调肤浅,语速舒缓。
生2:诗歌的节奏根据课后习题三的示例,以此类推,就可以划出来。
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乡愁》教学案例(6篇)
《乡愁》教学案例(6篇)《乡愁》教学案例篇一《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
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
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
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
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
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
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乡愁教案篇二【教学设想】通过作者简介,了解诗人情感根源,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乡愁课堂实录
余光中乡愁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一、风趣听背,体会诗题内含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生:不认识。
师:我就是今天要给你们讲课、和你们一起学习的老师。
既然今天要讲课,昨天咱们是不是应该见上一面、认识认识啊?生:是。
师:可是咱们昨天没见着,那今天现认识你们觉得来得及吗?生:来得及。
师:好,那我来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赵,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啊?生:赵老师。
师:对,真聪明!我姓什么来着?生:赵!师:记忆力不错嘛!现在我就想考一考你们的记忆力,你们敢接受挑战吗?生:敢!师: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我来说一首诗,这首诗共有两节,每节有四句话,我每次说两句,而且只说一次。
大家听清要求了吗?生:听清了!师: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师:鼓掌!你真行,老师只说了一遍,你就把这样复杂的两句诗背下来了,你觉得你行不行?生:还行吧!师:挺谦虚的,看来你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师: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生:(背诵)师:精彩!这么长的诗你们只听了一次就背了出来,老师真佩服你惊人的记忆力。
师:师:我们再来背首古诗,谁来背李白写的《静夜思》。
生: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你们说李白思念故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忧愁的。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生:6个字。
师:你能从中去掉一个字而不改变原来的意思吗?(学生争相发言,分别去掉了“的”、“忧”、“故”、“思”)师:现在就剩下了两个字“乡愁”,谁能来说说乡愁是什么意思?生:思念故乡的忧愁。
师:那思念故乡的忧愁就是……生:乡愁。
师:《乡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它也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小诗,我们仍然用一边听、一边学、一边背的方法来学习,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那好!就这么决定了。
师:余光中是我国台湾省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1928年出生于南京,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师:余光中还活着吗?还在世吗?生:在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案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教师导言: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
三、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1、大声朗读余光中的《乡愁》: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
(2)注意朗读技巧:(根据感情基调确定语速)本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
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朗读注意读出节奏感。
课件展示: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后来呵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请同学试读。
注意语调(高、低、升、降):请同学们用深情的语调朗读。
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
[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e海峡后来呵y]
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4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
3、检查自学
1、指名背。
(背对的同学要表扬:好,对)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
[生若背错了,请其他同学更正]
2、比男生、女生谁背得好。
①女生背②男生背
3、比哪一组背得好。
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
4、齐背这首诗。
四、交流合作:
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读书已能背熟了。
这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
通过自学能把课文后的题目都正确回答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有不会的,哪道题不会的,那就请前后桌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如这3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一)指名回答。
师:谁来回答第1题?
若不对,则问:有不同意见的举手。
你同意这种意见吗?(着重弄懂这头、那头指什么?说明什么?你怎么知道的?最深:其它任何思念都不及它)
若生能回答出:用前三种愁衬托现在的乡愁,使爱国之情更加突出。
(喊多名学生回答)
师问:为什么?
“这一方矮矮的坟墓”是多么令人痛楚,黄土的里外是两个决然不能沟通的世界,无家书可达意,无舟船可抵达,它牵动着自己的全部思绪。
中年丧母最令自己痛楚的,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悉。
(无法解决的愁,终身的痛苦)
以上三种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④台湾与大陆,本应密切往来,但却相互隔绝,既不能通邮,也不能通航,最令人痛心!(应该可以通的,而没有通,令人心痛)
师:你能读出这些感情吗?[点名读]
谁能有感情地背诵?点明背。
齐背。
(二)第2题谁来回答第2题的第1小题?
1、指名多生回答。
[估计生能回答出:寄信、写信、等信、读信、保存信等]引导学生描述某一情景、细节。
2、估计生能回答出。
指名多名学生回答:
意味着台湾与大陆山水相连,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意味着隔不断台湾同胞对祖国的思念;
意味着可难逾越;
意味着宝岛与大陆,本应密切往来,但现实情况却相互隔绝,既不能通邮,也不能通航,令人痛心!
乡愁是一种难以表达的感情,诗人却化抽象感情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意象,借助他们把台湾同胞思念祖国的深情表现出来,同学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齐读课文。
五、拓展:1、1、以“这首诗真美,它美在--------------------------”的句式,说说你的感悟。
生:“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
生:“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
生:“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立意上: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生:“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用词上: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
2、在《香菱学诗》中,黛玉指导香菱说“第一立意要紧”,你能从立意方面把刚上课时大家背的古诗和这一首比较一下吗?
生:“古人的乡愁只是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本诗既表达了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怀念,还表达了希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3乡愁 ( 席慕容 )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中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乡愁?.“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雾里的挥手别离。
”
生:“没有年轮的树。
”
生:“也是乡愁,对故乡的怀念。
”
师:“这首诗和余光中那首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并明确,教师补充:
不同处: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六、达标测试
(一)我夯基,我发展:
1、背诵诗歌。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二)我综合我提高
3.把乡愁推向顶点的是哪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
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拔尖我快乐(选做题)
乡色酒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乡色也好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
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诗作由30年前后的两幅画面组成,第一幅画面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以及少年生活的________,第二幅画面体现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无法回到家乡的
________与________。
2.是诗中的______,也就是________这个意象连接了两幅画面。
3.诗中以鲜明的_______营建出两种不同的氛围,这就更加增添了月圆人不圆的_______色彩。
4.乡愁,本是一种莫名飘忽难索的情怀,作者将其具象化,因用了故乡的月与飞觞____似,与浇愁之酒____似,使得“月”完全成了_______的代名词。
5.“明月”曾出现许多变称,比如苏轼词中即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_______”。
6._________说“……乡愁说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出自各自的《________》,与《乡色酒》虽同题材,却不同角度,不同构思,也不同笔触。
以上内容来自乡愁教学实录。
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