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课堂实录 - 副本

合集下载

《乡愁》教学实录范本

《乡愁》教学实录范本

《乡愁》教学实录范本 《乡愁 》(教学实录)执教者:南安实验中学 李 芳 点评者:南安实验中学 陈照星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师:(微笑)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 生:(齐声)会。

师:(微笑,亲切的俯身询问)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纷纷举手) 生 1:想哭又哭不出来。

生 2:酸酸的,涩涩的。

师(微笑):什么地方酸酸的,涩涩的。

生 3:鼻子、心里,还有眼泪也想掉下来。

师:(深情地说)同学们,其实老师跟你们一样,想当年老师在异地求学,每 当夜深人静时,就是想家的时候,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家 中门前屋后的小树, 彻夜难眠。

这时老师心里总是默默吟诵着王慧玲的一首 短诗——《想家的心情》,其中有两句老师特别喜欢,至今还记忆 犹新。

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呢? 生(急切齐声):有。

师: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 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阵的懂惯; 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 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 别是台湾同胞, 因为海峡的阻隔, 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 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 先生的诗《乡愁 》。

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 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 简要的把你所认1 / 11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生纷纷找出资料竞先举手) 生:余光中,1928 年出生,祖籍泉州永春,著名的诗人、学者。

师:介绍得很好。

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搜集的。

(播放多媒体,余光 中的介绍,年幼时与母亲的合影、晚年的照片及主要代表作)。

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是泉州永春人,跟我们是—— 生:同乡(老乡)。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

(听课)黄厚江老师(乡愁)课堂实录1.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空间是最重要的;2.上好名著阅读课时重要保证,随便让学生读,质量不高,缺少老师引领,学生会很茫然;3.读书是否有效果,老师是否读一本书是关键;4.要有评价系统。

听课感受:大家风范,不加雕琢,天然而成。

步步引导、缓慢深刻、重点突出,重根底、善引导、提能力。

我较之,差远矣。

课堂实录:(乡愁)师:这是一首什么诗?生:现代诗。

师:文学知识扎实,是一首让人过目不忘的好诗。

好诗也要遇见会读诗的人。

一共几小结?生:4师:第—句第—节……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师:蛮会读书的,能记住开头,但能不能记住四个最重要的?小时候??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师: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生:我在这头……师:看来会读诗的同学很多,有没有哪位同学情愿连起来读一读?生读师:读的不错,有两个读音很多人和你们读的不一样,啊,要和前面那个字的韵母最后一个音素发生变化,读“ya〞,一起读一下。

生读师:似乎这个读音感情更细腻。

还有一个,“那〞,很多人读“nei〞师:刚刚初略读了一下,感受了作者情态,这首诗学习不需要老师,用心想一想都了解妙处,说说好处。

生:量词、由小变大、意象……师:你们的发觉很重大,叠词好不好?生:好,有音韵美。

师:对,更强烈,如胖胖的,更深了。

还有什么发觉?生:格式齐整。

师:重章叠唱。

师:没有分享了吗?那我们学完啦,下课。

生惊讶师:那有没有人发觉问题,没有就下课啦。

生:乡愁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不叫相思?师:这个问题好,但是等一下再答复。

大家没有问题了我来问。

有学生说叠词好,那么都换成叠词好不好?如“一枚枚,一张张,一方方〞,你们说两次感情强烈,我再换,“一枚大大的邮票〞“一湾深深的海峡〞“一方高高的坟墓〞好不好?再改“新娘在那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我在这头〞好不好?师:流沙河说,思而不得的感情是乡愁。

师:还有一个问题不能不强调,现代诗通过意象表达感情。

那我们把意象分类,为什么?有什么道理?邮票和船票是可以回去的,有联系的,但是坟墓和海峡是不可回去的,是隔开的。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正语文教育”之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正语文教育”之课堂实录

连师 这位 同 学 分 析 到 位 第




以 它 在 诗 歌最后
“ ”


起 来 连 读成 后 来 呀 后 来 呀


预 备 读 卒 彰 显志
“ ”

第二


前 面 还 讲 了 小的 家

后 面 才 是大

生 后 来呀 的 家 即 国 家


以小

家 铺 垫 衬 托 对大 家 的 情 感




不过


教学意 图


导入 新课
自 发 的 自


需 要 创 设 情 境 这 种 创 设 有


惊叹



追问


惊疑




明白

赞 叹这 四 种读 音


不 是人 为 的
而是
不 是 教 师 通过 语 言 或 图 画 在 句 末

般 念 轻声

文 中 念什么
来展 示
文 章编 号



00 5

6 00 9

20 1 6

54

007 6

03

作者 简介 刘 金 玉 江 苏 省 泰 兴 市 洋 思


中 学

江苏 泰兴



2 2 5 400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教学实录】《乡愁》教学内容:诗歌欣赏与解读一、导入1. 教师出示《乡愁》一诗,并向学生询问是否听过或读过这首诗。

2. 学生针对诗名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相关问题。

二、诗歌欣赏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情感的紧张、真实和深刻。

2. 学生自由交流,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三、诗歌解读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形式,包括四个六言绝句,以及每个绝句以一个“予”字开头。

2.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予”的意义,即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教师和学生一同解释每个绝句的意义与感情色彩。

四、文化背景介绍1. 教师介绍《乡愁》一诗的作者,辛弃疾,以及其背景和创作动机。

2. 教师向学生讲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以及人民对故乡的强烈乡愁感。

五、扩展阅读1. 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辛弃疾的代表作品,如《青玉案·元夕》等,以便学生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诗人。

2.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组阅读,含辛量糟音乐联唱“义勇军进行曲”等相关作品,以丰富对乡愁的了解和体验。

六、课堂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习到的诗歌解读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表达对这首诗的新的认识和感悟,以及对辛弃疾这位诗人的赞赏和敬意。

七、作业布置1. 学生以辛弃疾为主题,撰写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讲述对这位伟大诗人的赞叹和对他诗词的喜爱之情。

2. 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或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堂延伸活动(根据时间情况自定)1. 带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展览,了解更多关于北宋时期和辛弃疾的历史背景。

2. 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部关于故乡的小剧场剧本,并进行录制或表演。

【教学实录结束】一、导入在上一节课的导入环节中,我向学生展示了《乡愁》这首诗,并询问了关于乡愁的问题。

学生们热烈参与,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乡愁的感受和思考。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全诗,让他们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深刻意义。

《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

《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

《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1点击浏览该文件《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2一、风趣听背,体会诗题内含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生:不认识。

师:我就是今天要给你们讲课、和你们一起学习的老师。

既然今天要讲课,昨天咱们是不是应该见上一面、认识认识啊?生:是。

师:可是咱们昨天没见着,那今天现认识你们觉得来得及吗?生:来得及。

师:好,那我来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赵,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啊?生:赵老师。

师:对,真聪明!我姓什么来着?生:赵!师:记忆力不错嘛!现在我就想考一考你们的记忆力,你们敢接受挑战吗?生:敢!师: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我来说一首诗,这首诗共有两节,每节有四句话,我每次说两句,而且只说一次。

大家听清要求了吗?生:听清了!师: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师:鼓掌!你真行,老师只说了一遍,你就把这样复杂的两句诗背下来了,你觉得你行不行?生:还行吧!师:挺谦虚的,看来你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师: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生:(背诵)师:精彩!这么长的诗你们只听了一次就背了出来,老师真佩服你惊人的记忆力。

师:师:我们再来背首古诗,谁来背李白写的《静夜思》。

师:《静夜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生: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你们说李白思念故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忧愁的。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生:6个字。

师:你能从中去掉一个字而不改变原来的意思吗?(学生争相发言,分别去掉了“的”、“忧”、“故”、“思”)师:现在就剩下了两个字“乡愁”,谁能来说说乡愁是什么意思?生:思念故乡的忧愁。

师:那思念故乡的忧愁就是……生:乡愁。

师:《乡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它也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小诗,我们仍然用一边听、一边学、一边背的方法来学习,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那好!就这么决定了。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一)导入诗歌用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然后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这首诗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参与学习的是初二的学生,老师没有直接发放复印的教材文本,目的是让学生在抄写中初步感知诗歌)师:同学们抄好了之后,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打动你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学生齐读诗歌。

师:同学们,从外观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生1:我觉得这首诗重复的句子很多,是一首“重诗”。

师:我问的是“外观”,也就是从视觉上来看,诗句排列的空间结构给你怎样的感受?生1:很整齐。

师小节:对,特别整齐。

这首诗一共四小节,共16行,这首诗的空间布局特别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以爽朗之感。

板书:外观之观察——整齐(三)读诗之声韵师:我们刚刚在朗读中观察了诗歌的外观,发现了它整齐的特点。

接下来,请大家再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感受,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再次齐读诗歌。

生1:我发现这首诗歌很押韵。

师:押韵吗?押的什么韵?生1:押“ao”的韵。

师:我们一起来圈一下你认为押韵的字,(带着学生一起圈画)“票”“票”“墓”“峡”。

我们发现这些字实际上并不押韵。

生2:押“头”这个韵。

师:这是押韵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诗歌每一小节的相同位置都有“头”,“这头”、“那头”、“里头”“外头”,所以你觉得押“头”的韵是吗?同学们,这样的形式叫反复,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这不是押韵。

师:同学们,通过刚刚大家的讨论交流,发现这首诗并不押韵,那为什么我们读起来会有押韵的感觉呢?生3:因为这首诗很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观察诗歌布局整齐的原因,圈出每个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师:这些词体现了时间的流逝,重复的诗句读起来有一种反复的音韵美感。

这种叫“回环往复”,这样的形式使得诗歌富有音韵感。

读起来悦耳动听。

板书:声韵之体会——回环往复。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课《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课《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课《乡愁》课堂教学实录第4课《乡愁》课堂教学实录—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老师:上课!同学们好!学生:老师好!“今天阳光明天灿烂坚强勇敢发愤图强"。

老师:口号不够响亮,显得无精打采啊!同学们,请坐。

没有精神的课堂,肯定培养不出精神的人物。

刚才就简单一句话,却一点气力都没有,还有一些同学跟着在里面附和,做南郭先生。

另外,大家站起来的动作也是有气无力。

老师:同学们,课堂是干什么的?你们都不知道课堂是干什么的吗?学生:学习的。

老师:对!课堂是学习的,是成长的,是要用力的,是用激情来燃烧的。

你们有没有这种激情?具有这种激情的同学请举手,没有这种激情的同学请站起来。

怎么有的同学既不举手,又不站起来?这位同学,你有激情还是没激情?学生:有。

老师:那你为什么不举手呢?好,有激情的同学请举手!真好,全举手了,请放下。

同学们,有激情就要全身投入,只有全身投入的课堂才是有收获的课堂,大家说对不对?学生:对。

老师:有些同学成绩差,原因是什么?并不是他不聪明,而是态度差。

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要进入学习的环境。

谨记:课堂是学堂。

下面我们正式进入学习的环境——上课!学生:起立!老师好!“今天阳光明天灿烂坚强勇敢发愤图强”。

老师:同学们好。

整齐了,精神了,真好!请坐,一坐下来,我们就要像一个学生。

同学们,课堂是学习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章,你们有没有带相应的资料过来呀?学生:带了。

老师:什么东西呢?(学生拿出各自的学习用具)老师:噢,这个东西,知道了。

你们今天学习的材料在哪呢?学生:在班主任那儿。

老师:在我这儿呢!今天学习的内容,大家事先并不知道,很好。

上课就应该有一点神秘感。

现在谜底揭晓:我们今天学习一篇新的文章,题目是……一起读两遍,预备齐!学生:“乡愁"“乡愁”。

老师:好,再读两遍,看黑板,预备齐!学生:“乡愁"“乡愁”。

老师:“乡愁"两个字,大家都认识。

现在读得没感情,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文章的内容,毕竟我们是刚刚才拿到《乡愁》这篇文章。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第一篇:乡愁课堂实录《乡愁》课堂实录执教孙艳课前情景导入:(Flash课件)音乐由陈建年作词并演唱,杜志兴作曲的一首《乡愁》歌曲导入:(歌词大意)乡愁不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吗?而我依旧踏在故乡的土地上,心绪为何无端地翻腾,只因为父亲曾对我说过,这片土地原本是我们的啊!乡愁不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吗?乡愁不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吗?(曲调苍凉而忧伤,画面是故乡的树和土地,简约而明朗,学生一下子被音乐和画面带到了过去的岁月。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不知同学们是否喜欢这样的文学样式?是的,并不是所有的心灵都能感受到诗意之美,当我们的心被浮躁和冷漠笼罩,当我们对生活丧失了激情和爱,诗歌只是分行押韵的文字形式而了无意义!可是孙老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喜爱诗,因为诗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君王,他的节杖可以伸及最遥远的地方,当帝王在被遗忘的宝座边变成尘埃,诗人的感情却依旧被人缅怀,即使是在风沙弥漫的荒漠,他的诗也会长成一排翠绿的白杨……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用心去感受那细腻如丝又涌动如潮的思乡之情。

师:(课件展示作者介绍)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余光中,他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己逾半个多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弥久愈深。

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屋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歌。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这首诗配上你认为合适的音乐。

乡愁教案与课堂实录

乡愁教案与课堂实录

乡愁教案与课堂实录乡愁教案与课堂实录「篇一」教学设想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并在与其它乡愁诗的比较中去体会内容、感悟乡愁,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⑴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⑵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⑶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2、教学思路定位为:⑴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⑵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⑶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⑷点拔释疑,拓展延伸。

⑸朗读指导,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课前活动: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那么,在这期间,当你想家、想父母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一、情感导入,创设情景师:是啊,同学们,你或许有过与亲人小别而倍感思念的时候,你或许有过因与亲人永别而深感切肤伤痛的时候,那丝丝缕缕的对亲人的怀念与痛悼,那刻骨铭心难于言表的伤感与惆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愁,这样的痛,该用怎样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形象来表达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及作者)二、自读质疑,整体感知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看谁字音读的准。

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

〔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乡愁教案与课堂实录「篇二」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乡愁教学实录。

一、教师导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乡愁诗两首》课堂实录 2篇_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诗两首》课堂实录 2篇_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诗两首》课堂实录 2篇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

课前预备时间: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

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

生1读。

师:课下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喜欢这首诗,可是又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困难,很难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那么,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生:情感基调。

师:不错。

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生:忧郁深沉。

师: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生:稍慢。

师: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生自由读书。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理(演示文稿:朗读指导:节奏的划分)生2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生2的节奏划分大家听出来了么?(听出来了)和你的一样么?(一样)师:和老师的节奏划分方式也是一样的。

我们再一起来看轻重音的处理。

我们知道,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

请同学用深情的语调再读一遍。

生各自抑扬顿挫地吟读。

师:通过几遍朗读,我想大家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得更深刻了。

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呢?生3:我读一节行么?师:行。

想读多少读多少,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生3:我读第二节。

(学生朗读)师:读得真不错。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阳曲县东黄水镇东黄水中学 郑慧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生答: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师展示作者简介,抽一个学生读: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

1947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9年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求学, 1958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进修,1959年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1984年返台任教。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等。

余光中诗作的特点是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视域宽阔,意象新丽。

《乡愁》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1、师播放《乡愁》的配乐朗读。

师:课后习题三已经把诗歌的节奏划分出来了,请大家听配乐朗读,感受《乡愁》的结构美和音乐美,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老师示范朗读《乡愁》。

师:配乐朗读的朗诵者将“那头”的“那”读成方言口语的读音“nè”,老师认为有点欠妥。

我们都是按普通话朗读,怎么能夹杂方言口语的读音在当中呢?老师觉得应该读成“nà”才妥当。

老师不愿人云亦云,有自己的主见,希望同学们也要有自己的主见,好吗?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授课人保定十七中刘贺会一、导入:很高兴和我们二十一中的同学们渡过愉快的四十五分钟。

刚才在课间的时候,我已经和同学们交流,发现同学们对自己小组的命名和宣言准备的胸有成竹,好几个小组长已经是跃跃欲试。

现在我就给大家一个展示的机会。

从这一组开始:生一:我们命名:“白杨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生二:深秋的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师:真美,非常好!生三:独树一帜,希望我们小组与众不同,我们的口号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师:相信你们一定与众不同。

生四:“活力队”,口号“前方是绝境,希望在转角。

”师:非常好,希望在转角。

生五:“紫萝兰”,宣言“要像紫萝兰一样坚强,像鸟儿一样飞翔。

”师:教师祝你们飞得很高很高。

生六:“奥林匹克”,宣言“挫折是强者的阶梯,用笑脸接受敲打”。

生七:轻儿曼舞,我们以它表现女孩细腻的心思。

口号是:“谁说女子不如男。

”师:通过同学们小组命名,小组宣言,老师感觉到我们二十一中的同学真有诗意。

我们大家就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诗是什么?诗是戴望舒笔下那悠长的雨巷飘来的一朵紫丁香,是诗人顾城眼中那渴望光明的企盼,诗是唱响在我们心中最美的歌。

我想问大家想不想听歌?生:想。

师:现在请大家欣赏歌曲《乡愁四韵》。

看哪位同学能抓住歌中最能抒发歌者情怀的词。

生一:最能表达思乡情怀的词是“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师:非常好,就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一样,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余光中的代表作《乡愁》。

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师:确定学习目标一:品味音乐美。

请大家听老师范读共同品味诗歌的节奏鲜明、韵律优美。

读完后教师请四个小组出四个代表配乐朗读。

看哪个小组能抓住机会。

教师范读(掌声)师:我相信同学会比老师读得更精彩。

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抓住机会。

学生朗读,每人一小节。

师:为什么余光中会写出这么使人潸然泪下的诗歌?请大家迅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来回答。

看哪个小组同学浏览信息速度最快。

洪镇涛《乡愁》课堂实录

洪镇涛《乡愁》课堂实录

洪镇涛:《乡愁》教学实录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

(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

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

(一女生读)师:读得不错,清楚,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

(教师范读。

掌声)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一遍,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

)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生齐答:舒缓的。

)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板书“语调:深沉节奏:舒缓”)师;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这首诗一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够改变吗?生:不可以!一师:请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好像是按照从小到大,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按时间来写的?生: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志。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等标志明显。

师:还有没有理由?生2:我觉得是按照把“乡愁”比喻的事物由小到大排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作比的事物是由小到大,她发现这个特点,好像也是存在的。

看看还有什么顺序?生3:我觉得感情方面它是层层递进的。

师:它是怎么层层递进的?生: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后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我觉得这一段也为后面作了铺垫,借用这一段来抒发感情,因为大陆也是他的母亲。

从这个角度看,是无法改变顺序的。

师:她发现了这样一个感情发展的顺序特点。

大家同不同意?生:同意!师:我顺便介绍一下余光中。

他是大陆人,祖籍福建。

21岁离开大陆到台湾,台湾大学毕业又到美国进修,回来之后,先后在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当教授,从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怀乡诗,这首诗是70年代写成的,据他说,写这首诗酝酿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候只用了 20分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乡愁》。

请描述你心目中乡愁的样子?生:乡愁是人在城市里,想念乡下的爷爷奶奶,以及小时候那些回不去的一些人,一些故事。

生:我会想到狗。

小时候一去爷爷奶奶家,就有一条狗在迎接我。

师:我想到一个标题——那山那人那狗。

生:乡愁就是爷爷奶奶做的饭菜。

我小时候一回家,爷爷奶奶就会用山上砍的柴做饭,特别香。

生:我想到的是慢慢地、淡淡地扼住我喉咙的一种东西。

师:那是什么呢?生:一种情感。

可能是一所房子。

(生笑)师:其实你想说的是两方面:乡愁可能是个老屋,我记得你说过你外婆有个老屋;想到这个的时候,慢慢地喉咙就发紧。

是不是这样的?生:是的。

师:以后慢慢说啊。

生:我想到的美食和方言。

师:你们发现没有,当我们描述乡愁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描述。

我们说着说着,就会跳转到一些可以描述的东西上去。

因为乡愁不是一个具体可感的东西,所以,我们写乡愁就绕不开一个话题——化抽象为形象。

屏显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师:要化抽象为形象,最经济的做法是什么?生:比喻。

师:同学们,把这句话写下来——比喻是化抽象为形象最经济的写法。

经济,就是用最少的文字、最少的成本,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屏显通俗的说,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即所谓“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

师:余光中的《乡愁》享誉海内外,他的技术,其实也就是比喻。

二、整体感知师:在诗歌中,那用来做喻体的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

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屏显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972年1月29日师:谁来说说这首诗运用了哪四个意象来比喻乡愁?生: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师:接下来,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琢磨余光中意象选择和运用的妙处。

我们先做第一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的诗意。

(教师范读)生:第一节是说我想念我的母亲,我就寄信给她。

所以这个时候,乡愁就寄托在一枚小小的邮票上。

我长大后想见到我的妻子,但是我需要一张船票。

后来,我的母亲去世了,想见到她却被坟墓阻隔着。

生:阴阳两隔。

生:现在我想回到大陆,却被海峡阻断了。

师: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仅仅从准确明白地表达意思入手,这首诗歌,其实可以变成这样。

来,读读看——屏显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师:这样也把意思表达清楚了,但这样写,好吗?生:这样写,缺乏一种距离感。

师:什么意思?生:乡愁它那么小,那么窄,那么矮,那么浅,却阻隔了,我回不去。

所以有一种无力感在里面。

师:也就是说,这种无力感,造成了一种距离,是吧?那,我加上一部分体现小的的词语,看看是否能够完整地表达了乡愁的感觉了。

来,齐读!屏显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乡愁是一湾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师:这样变化后好些了吗?生:感觉还是不好。

师:那是不是因为你们第一次读了原版,所以不能接受改编版的呢?读读这个版本试试看。

我们再读读看。

屏显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小小的邮票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师:说说看,这样可以吗?生:我比较了这三个改动的版本,第一种“乡愁是邮票”这样是名词的堆积;第二种“乡愁是一枚邮票”这样是量词和名词的堆积;第三种“乡愁是小小的邮票”这样是形容词和名词的堆积。

都觉得有缺陷,只有量词、形容词和名词结合在一起,这首诗的表达效果才是最好。

师:我们把“堆积”换成“组合”这个词语更好。

你的意思就是余光中的《乡愁》这里面的每一个字都不能少,也不能多,这样的写法我们就叫经济、刚刚好。

师:那么,余光中的乡愁,通过这样一些文字,在着力表现什么?请注意加粗部分。

请大家讨论2分钟,然后我们来交流。

生:讨论。

屏显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学生讨论)师:好,我们来交流看看。

生:“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一行字数最多,又是以“乡愁”起头,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延长感,就让人觉得,乡愁是悠长悠长的。

师:大家听懂没有,他是从什么来讲的?生:从字数。

师:从字数来看,也就是从形式上来看。

一眼看上去,这句以“乡愁”开头的句子最长的,从形式上让人感觉到乡愁是悠长的、是绵长的。

你的观察角度很独特哦。

生:“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中国人熟悉的事物,让人觉得亲切、让人产生共鸣。

师:请同学们记笔记:选择意象时,要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容易产生共鸣的,容易共情的。

但这样也有一个危险,就是容易俗。

生:这些意象分成两类:邮票、船票是轻的,变化的,不稳定的;坟墓、海峡是相对永恒的,没法超越的地理概念,是重的。

这样,就构成一个前后的对比。

师:我们整理一下这位同学的答案:就是坟墓和海峡相对于邮票、船票来说是重的,可是诗人偏要在前面用“矮矮的”“浅浅的”来修饰。

所以,大家发现没有,余光中在故意制造什么?生:张力。

生:对比。

生:反差。

前面的形容词,都给人一种轻轻巧巧的感觉,但是,后面给出的名词都是沉重的,这种对比,就构成了一种反差。

师:我来调整一下我的教学设计。

如果这里,余光中不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按照时间情况,他应该说什么?联系地理知识来说。

生:乡愁是一湾深深的海峡。

生:乡愁是一道深深的海峡。

生:乡愁是一片深深的海峡。

生:乡愁是一条深深的海峡。

师:一道,一片,都比“一湾”要显得深,宽广。

余光中在这种反差、对比中,构筑了我们解读诗歌的空间。

三、比较思辨师:那么,余光中着力想表现的,是乡愁轻、小还是重、大呢?屏显乡愁之轻之小?乡愁之重之大?生:重和大。

生:我认为乡愁应该是又轻又小的。

如果不看形容词,单看邮票和船票,是轻的;加上形容以后,就更轻、更小了。

乡愁很轻很小却超越不了,就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感觉。

师:“可遇不可求”这个词语使用不准确。

我们大家来猜一猜,他到底想用哪个词语表达。

生:可望不可即。

师:用“如影随形”会不会更好一点?如影随形,那么就很轻,但又很重,因为它始终萦绕在身边。

你看看,这是不是你想表达的意思?生:是的。

师:很重的乡愁,很轻地表达,这大概也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余光中还写过一首乡愁题材的诗,我们来读一读《乡愁四韵》。

屏显乡愁四韵作者: 余光中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师:这首诗也很简单,比较直白,也选择了四个意象。

生: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

师:这两首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一首诗艺术成就更高一些?生:《乡愁》。

师:艺术成就有个简单标准,你觉得你要写的话能写出哪一首?生:第二首。

师:这首诗比较好仿写。

《乡愁》不好仿写。

生:《乡愁四韵》没有张力。

师:你觉得《乡愁四韵》的乡愁和《乡愁》的乡愁比,轻一些还是重一些?生:重一些。

师:我个人觉得重一些,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

师:如果你觉得《乡愁四韵》的乡愁还不够重的话,我们也可以和于右任的乡愁比较着来读。

屏显望故乡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不得大陆,不能回乡,大陆乎,何日光复?1962年1月24日生:历史书上有。

师:这首诗是于右任1962年写的。

他1964年去世,也就是说它在写这首诗的时候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多么希望回去。

读这样的诗歌,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师:甚至是沉痛的。

这首诗的字字句句,都在表现乡愁之浓之重,诗歌内部没有反差。

余光中把乡愁写得很小很轻,是不是因为余光中的乡愁真的很轻很小呢?我们来读读余光中的经历。

特别注意,加粗的数字。

屏显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

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

1950年他随家人迁居台湾。

1972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写下《乡愁》。

1992年,余光中首次应邀回大陆。

“40多年过去,故乡变了。

文化的乡愁是永远解不了。

”他说。

20余年来,余光中回大陆60余次。

2017年12月14日逝世。

师:要特别注意标红的数字,说说哪些数字打动了你?生:1950-1972,他20多年没有回大陆,他回来的心情是激动地。

生:打动我的数字是1992年。

这个时候,中国正在改革开放,故乡的面貌肯定改变了,但是文化的乡愁没有变。

他在空间上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但是在时间上,他最留恋的,还是那段他在故乡度过的岁月,但是他回不去了,所以,他的乡愁是没有办法消除的。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

我们对一个地方念念不忘,并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更美,而是那个地方那段时间有我。

所以余光中回来了,但是他的文化乡愁,是无法被慰藉的。

我们继续关注数字。

生:也是1972和1992年,他二十多年没有回过大陆。

师:20多年没回大陆,诗人在台北旧居仅仅花了20分钟写下这首《乡愁》。

继续关注数字。

生:他四十多年没有回故乡,在后来的二十余年中,回大陆60余次。

这是一种补偿性的回故乡。

师:现在我们感受到了,余光中感受到的乡愁,是重的。

这20多年的乡愁,浓浓的重重的乡愁,凝结在这几句浅浅的的诗句中。

虽然是二十多分钟一挥而就,但是,这种艺术效果,却是深思熟虑的寄过。

这种手法,我们叫着——屏显以轻写重语浅情深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做,造成了一种怎样的艺术效果?余光中刻意在营造一种什么感觉?师:就是明明很重很深却说得很轻很浅,他可能在可以追求一种什么感觉?生:……师:说不出没关系,其实他追求的是一种——生:距离感。

师:哈哈,你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乡愁四韵》有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望大陆》有没有?生:没有。

师:这种距离感,借用一个文学创作理论来说,就是错位,就是非常规。

屏显距离感错位——非常规师:这种距离感,有什么好处呢?就像我们之前讨论的,如果按照常规写法,最后一节应该用什么形容词?屏显乡愁是的海峡生:一片深深的海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