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制瓷业的发展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高一历史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⑴耕作制度:南方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普及,有些地方一年三熟。

⑵经济作物:①概况:宋朝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元朝推广;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②影响:带动棉纺织业的发展;改变自然经济结构,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⑶边疆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手工业⑴制瓷:宋朝五大名窑;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成为继丝绸之后主要出口商品。

⑵矿冶:煤产量很大,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提高。

⑶棉纺: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技术,松江地区成为棉纺中心。

⑷印刷:宋元印刷业发展迅速,推动文化的普及,带动造纸业的发展。

⑸造船:宋元泉州等地造船业发达,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商业的发展⑴市场:宋朝时期,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⑵边贸:宋朝设置榷场与少数民族政权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⑶货币: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纸币成为主要货币。

⑷海外贸易:泉州、广州等港口设市舶司,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都市的兴盛⑴宋朝:东京和临安,人口超过百万,市场活跃,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⑵元朝: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南方杭州最富有。

三、经济重心南移1.概况⑴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⑵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⑶南宋: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粮仓。

⑷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2.影响⑴南北交通:元朝改造大运河,缩短了航程;开通长途海运航线,南粮北运。

⑵南北文化差距:南方文化优势明显,江浙一带人才集中;科举南北分卷考试录取。

四、社会的变化1.门第观念淡化⑴官方:科举考试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⑵民间: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社会经济1、农业的发展(1)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进步。

3、商业(1)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3)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4)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4、城市兴盛(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儒学的复兴 1、儒学复兴运动(1)背景: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2))概况: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2、理学概况(1)概念: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

(3)内容 (4)儒学教育: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作为先于“五经 ”的儒学基础读物。

(5)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文学艺术三、科技1、辽夏金文字(1)特点: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2)内容①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②金也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③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2、蒙古文字(1)畏兀体蒙古文:成吉思汗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

第5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5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历 史第五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考点梳理整合一、北宋的统治1.北宋的政治(1)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加强中央集权①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②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③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重文轻武的政策①措施: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②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王安石变法①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总特征】(1)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3)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具体史实】1、政治上: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

政治制度及措施:中央: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更戌法,设通判、转运使;宋代改道为路,设路州县三级;监察:设通判监察地方官。

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

地方: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

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南土司制度,2、经济上:(1)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农书》;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吸收写实风格;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3)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发展。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高一历史新教材考前知识必背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高一历史新教材考前知识必背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1)粮食作物: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可以一年三熟,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2)经济作物:①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②棉花在宋朝开始在内地种植,元朝得到推广,推动纺织业的发展。

(3)户口增长:北宋末年人口突破一亿。

(4)边疆开发: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农业有了显著进步。

2.手工业:(1)制瓷业:①宋朝:五大名窑(汝、哥、定、官、钧);②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提高。

(3)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推动文化普及,带动造纸业的发展。

(4)纺织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商业:(1)市场: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②宋与辽夏金之间经济往来密切,官方设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十分活跃。

(2)货币:①商品流通规模大,货币需求剧增。

②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3)贸易: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丝织品、瓷器等远销国外,香料、珠宝输入中国。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2.城市:(1)表现:①宋朝: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②元朝: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2)宋代城市的新特点空间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市处在城中特定位置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和乡村也允许置市贸易(草市)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街巷,形成街市管理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商业不再受官府直接监控职能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大大增强三、经济重心南移1.主要原因: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辽宋夏金工艺品-陶瓷

辽宋夏金工艺品-陶瓷
以宜斗茶的黑釉盏著称 精品:兔毫、油滴、曜
变,均为铁的结晶斑 影响:对日本陶艺影响
尤大
曜变盏(口径12厘米) 内壁釉 面上,浮现出蓝色结晶斑,周围有 光晕。曜变盏主要藏在日本。
兔毫盏(口径12.4 厘米) 兔毫盏北宋时已享盛名,宋
徽宗说:“盏色贵青黑,玉毫 条达者为上。”指的就是兔毫 盏。
油滴盏
第三节 陶瓷
一、两宋
1、引言
中国陶瓷史的黄金时代,宋 代工艺美术典型
名窑众,河南和浙江最密集 ,窑系
技术进步:石灰碱釉、窑炉 、火照、化缺陷为美
水平提高,令宋人对瓷器更 加喜爱
官窑与民窑,土贡、采买、 二八抽分
2、定窑
窑址:河北曲阳 历史:始于晚唐,北宋极盛,与官府联系较多,而后渐
9、景德镇窑
历史:不早于中唐,宋大发展,饶州窑,元明清瓷都 宋主要品种:始烧青白瓷(影青、映青等),影响南方广
大地区 特征:普遍薄胎。刻划花及印花。受定窑影响大,覆烧 《陶记》
南宋后期蒋祈撰,收入清代几种《浮梁县志》 仅1090字,翔实记载景德镇瓷用原料产地、胎釉制备 、成型、装饰、焙烧、制匣等,对当时的陶瓷市场、地方 习尚、税收制度、瓷器品类和瓷业分工也有准确描述 中国现存最早记述瓷器生产的专文。研究陶瓷史、手 工业史、科技史的珍贵文献
剔花、绞胎、白地黑花,鹤壁 集窑的褐黄釉刻划花、登封窑 的珍珠地划花
白地黑花花卉纹罐(高23.8厘米) 辅纹白地黑花,主纹黑地白花,虽 仅两色,色彩效果却极丰富。民窑 典雅如此,宋人素养之高可以想见。
登封窑珍珠地划花人物纹瓶(高39.1厘 米) 密布的小圆圈即珍珠地,它摹 仿錾花金银器的鱼子纹。
划花碗(北宋,高5.3,口径 15.3 厘米) 辽墓出土。这样 的造型和装饰屡见于定窑。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

宋代装饰多系缠枝、折枝的各类花卉。色彩则注重和谐单 纯。
质地、造型、装饰、色彩的种种特征造就了两宋工艺美术 典雅优美的风貌,典型的作品虽然精工细作,但绝不炫耀卖 弄,而是追求含蓄天然,期望能够达到淡中见浓、浅中显深、 平中寓奇的理想境界。这也应合了“道尚取乎返本,理何求 于外饰”(《文忠集》欧阳修)中所诠释的道理。
宋代丝织物
刻丝山茶图
牡丹纹罗背心
刺绣瑶台跨鹤图
二、辽夏金
(一)辽
辽代丝织的发达,是建立在侵扰、掠夺中原的基础之上的。 华北工匠始终是辽地丝织生产的基本技术力量。辽代丝织以实 用品居多,这同其游牧民族的特性有关,此外联珠纹在辽织物 中多有出现。
罗地刺绣联 珠人物纹袱
(二)西夏
西夏的丝织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西夏织 物图案中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较多。此外西夏的制毡业尤为发 达。
(三)金
金立国后,黄河下游的广大地区已被纳入其版图,其得到 不仅是广阔的土地,还有发达的中原织造业。在金的丝织业 中,刺绣发展较为突出,喜好用各种吉祥图案。
第三节 金银器
一、辽
契丹人在建国后拥有着发达的贵金属加工业,制作者多以 汉工匠为主,工艺技术受五代和宋的影响很深,但许多器具 的造型和装饰透露出浓郁的契丹风格。
钧窑月白釉出戟(ji)尊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七)磁州窑
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一带,是典型的民间窑场。磁 州窑产瓷以白瓷和黑瓷为主,也烧制三彩瓷器。磁州窑瓷 器的瓷面装饰丰富多彩,其中以白地黑花最为典型,所用 图案往往是民间精彩的绘画资料。
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罐 磁州窑珍珠地花人物纹瓶
(八)吉州窑
通常人们把官窑:定、汝、官、哥、钧称为宋代的五大 名窑,这是不确切的。宋窑中的官窑的确工艺精美,但民 间的北方磁州窑,南方的吉州窑和江西景德镇瓷窑等都有 着很高的烧瓷技术,并创造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五单元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五单元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元朝的大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元朝的大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1)它结束了唐末以来 ) 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明, 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明,清五百多年国家长 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2) 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 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 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4)元朝的统一, 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元朝的统一,还加强了中外文 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5)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 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统一的过程 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五 代 , 辽 , 宋 , 夏 , 金 , 元 时 期 907---1368 北 宋 与 辽 , 夏 , 金 中期社会危机 女真建国: 女真建国:1115年阿骨打建立 年阿骨打建立 灭亡: 灭亡:1127年, 年 金灭北宋 实行猛安谋克制度 宋金 宋金和战:东京保卫战与" 宋金和战:东京保卫战与"靖康 之变" 之变" 北 宋 加强中央集权
基础和条件:元朝建立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国家. 基础和条件:元朝建立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国家. 统一 多民 族国 家的 发展 (1)民族迁移 ) 表现 或形 式 (2)"汉人"概念扩大 ) 汉人" (3)新的民族形成 ) (4)加强边疆管辖 )
行省制度的影响 1,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 ,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由于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由于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使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2,行省制度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又一项重大变革,对后 ,行省制度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又一项重大变革, 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1)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 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 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2)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 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 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 各族人民 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 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 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 整体. 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

中国古代史-五代辽宋夏金元

中国古代史-五代辽宋夏金元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读本P13) 宋: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加强皇权,强 化中央集权
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
解决了长期以来地方 与中央的矛盾
王安石变法(读本P76) (背景、目的、内容、特点、影响、失败原因) 元:地方设行省,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2.经济上(读本P13) 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960年——1368年) 五代:907年—960年 中原地区的五个更迭的朝代
北宋:960-1127年建都于开封的中原政权
辽(契丹):北方 契丹族政权(916-1125年)
金:北方女真族政权(1115年-1234年)
西夏:西北党项族政权(1038年-1227年)
蒙古:北方蒙古族政权(1206-1260年) 南宋:1127-1276年建都于临安的偏安政权 元:蒙古发展而来的全国统一政权(1279年—1368年) 阶段特征: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1).棉纺织业发展 瓷器:景德镇 元代青花瓷器成熟 2).宋代: “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 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 服务设施,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3.思想文化上(读本P14) 思想上:宋代朱熹理学 文化上:宋词 元曲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文人山水用于航海;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到世界
(2010年山东文综,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 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 反映出( C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2010年广东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 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 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D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第五章第八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第五章第八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4、各民族文化交融又各具特色。(辽、西夏、金)
5、文化带有鲜明的商品经济气息(词、话本、绘 画) 6、民族矛盾和冲突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 (词)
A 1.与隋唐时期相比,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的特点是
A.影响且促进了欧亚等世界文明的进步 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D.传统科技文化开始衰落
——马克思
原因:社会环境不同,中国封建制度和自然经济的严重制约。
司南模型
罗盘针
火箭
郭守敬
简 仪
高 表
儒家思想的演变: 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提出仁爱
战国孟子——继承并发展,主张行仁政,民贵君轻
西汉董仲舒——改造旧儒学渗入法道两家思想,发 展新儒学,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
南宋——二程、朱熹糅合儒道佛三家思想,形成新 儒学(理学) 说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各个时 期日益强化的封建专制制度。
发展:战国司南
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普遍使用
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意义:推动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 实现环球航行提供条件 火药:
发展:唐中期记载火药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北宋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
南宋发明管形火器“突火枪”,开创作战史新阶 传段播*:13世纪中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三)史学---《资治通鉴》
体例:编年体;内容:上起战国,下至五代;作者:北宋司马光。
(四)文学---词、话本、元曲 1、词 (1)五代:南唐李煜《虞美人》
(2)宋词:
A、繁荣的原因:
经济基础:商业、城市的繁荣。 阶级基础:市民队伍的扩大,诗歌已不能表达人们日益丰富的思想情感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1)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二)城市繁荣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 2.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 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北宋娱乐场所——瓦子
◎元大都城复原平面图
补充:宋城市发展特点(考题) 1.打破坊市界限,出现街市 2.突破时间限制,出现夜市、草市 3.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4.出现娱乐场所”瓦子“ 5.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6.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2.矿冶业:煤的开采,东京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3.印刷业:雕版印刷相当普及,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作用:推动文化普及,带动造纸业发展
◎元朝青花瓷和青花釉里红 开光镂花罐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一)商业发展
(1)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官方榷场,民间草市
(2)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开始出 现纸币(交子)。 (3)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
社会的变化 人身束缚的松弛
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懈
课堂总结
农业
耕种制度 经济结构 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宋:五大名窑

制瓷业 元:青花瓷、釉里红
宋 夏
手工业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矿冶业——煤

印刷业
元 的 经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商业发展 海外贸易

城市繁荣
与 社 会
经济重心南移
宋元时期的南移进程 经济中心南移的影响
门第观念淡化【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
补充:商业发展的原因、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P62
商业发展的原因: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2.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 3.交通系统的发展 4.纸币的流通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_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_
的消亡及其影响》
材料: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为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凡人诉论
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南宋)叶适
从以上四则材料反映宋代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婚姻中重财不重身份 科举选士不重家世 人身束缚减少 官府对土地买卖等限制松弛
课堂小结
农业 发展
耕种制度 生产技术 经济结构
辽、宋、西夏、金等政权虽处于对峙状态,但因 生活的需要各政权仍有商业往来。榷场的设置加 强了双方的经济交流,相互学习,存进民族融合。
温馨提示:为更好地满足您的学习和使用需求,课件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请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Thank you for
社会的变化
海外贸易
(1)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建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2)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3)宋代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4)元代的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2. (2018年海南卷4)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
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教学框架
农业 发展
耕种制度 生产技术 经济结构
手工业 发展
制瓷业 纺织业 燃料
商业
贸易场所
城市贸易 城市贸易 城市贸易
货币:纸币
社会变化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人身依附减少,雇佣关系 官府对贸易的限制减少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第12章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第12章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第12章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907~1279年)12.1 复习笔记一、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兴起1.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唐朝灭亡以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

五代历时54年(907~960年),先后更换了八姓十四帝。

(1)五代①后梁(907~923年)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梁,建都开封,改元开平,史称“后梁”。

后梁建立后,朱全忠李克用争夺霸权,双方互有胜负。

923年,后唐军队进攻开封,后梁灭亡。

②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称帝,国号唐,改元同光,建都洛阳,史称“后唐”。

李存勖骄恣荒淫、重敛急征,后死于兵变,养子李嗣源称帝,革除了李存勖的一些弊政,明宗死后,后唐被后晋所灭。

③后晋(936~947年)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甘当儿皇帝,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得契丹援助,灭唐建晋,是为晋高祖。

其侄石重贵继位后被辽所灭。

④后汉(947~951年)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辽军北撤后,很快入主开封并建立政权,国号汉,刘知远是为汉高祖。

其子刘承祐继位后因猜忌前朝众将,被原天雄节度使郭威所杀。

⑤后周(951~959年)原天雄节度使郭威杀刘承祐后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

郭威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发展生产、革除弊政。

954年,郭威死,其养子郭荣即位,是为周世宗柴荣。

他革新政治,发展经济,禁灭佛教,严明军纪,增强了国力。

另外,又亲征南唐,收复失地,后被北宋取代。

(2)十国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先后并存的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表12-1 十国(3)军阀混战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斗争①人民的痛苦生活a.连年征战,导致人口锐减,田地荒芜,十室九空。

b.制造黄河决口事件,造成山东、河南一带连年水灾,耕地面积缩小。

c.各地军阀为了进行战争,加紧对人民的剥削,苛捐杂税名目繁多。

d.以严刑酷法迫害人民。

e.北方人民受到契丹军队的骚扰和掠夺。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五代辽宋夏金元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一)五代十国的更迭(907——960)一、政治1、概况:⑴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特点: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局势相对稳定——北民南迁3、实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二、经济12、原因:●北方混战不已,南方相对稳定。

●北民南迁,劳动力、技术与工具。

●统治者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

3、表现:兴修水利(吴越——捍海塘)●农业:增加耕地(圩田)经济作物(桑柘、茶树)丝织业——生产规模大(蜀绣、吴绫、越锦)●手工业:造纸业印刷业——很发达(成都、金陵)制茶业——很普遍(南唐建州茶)●商业:城市(杭州、扬州);贸易(楚国商业税)(二)两宋的兴衰(960——1276)一、北宋的统治(960——1127)1、建立:①时间:960年②地点:东京陈桥驿③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④方式:军事政变武将夺权(陈桥兵变)⑤国号与年号:北宋(东京----开封);建隆北宋的建国与两汉、唐朝有何不同?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历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权臣夺权;二是夺权前前代经历成功的改革,加强了国力;三是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五是后继统治者都很有作为;)分析北宋初期的主要问题有:国家分裂——消灭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武将专权——强化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辽占据幽云地区——北伐未果,守内虚外2、局部统一: ①战略方针(宋太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南方政权力量薄弱,物产丰富)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②结果(宋太宗):两次征辽(高粱河战役),未收复幽云地区③统一原因:统一趋势加强,顺应潮流;后周世宗改革,奠定基础;战略方针正确3、强化中央集权①背景∶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 ;宋建国时分裂割据的现状 ;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方式 ②目的:解决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形成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专制皇权。

③措施:收兵权(“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集中军权 设“三衙”——三分禁军统领权分兵权 设枢密院——调兵权与统帅权分开行更戍法——兵将分离 防止武将专权强禁军卫京师——“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参知政事(副相 )——分割行政权中央——分割相权 枢密使 ——分割军事权● 集中行政权 三司使——分割财政权文人知州地方通判(兼监察)牵制● 集中财权——设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物质基础● 集中司法权——文官担任,死刑报中央复审严格考试程序(乡试、省试和殿试 ) ● 完善科举制度: 严密考试方法(糊名法 ) 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 扩大录取名额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军队战力低下④特点: 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机构重叠 效率低下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边防空虚,边患迭起⑤评价:A. B. 消极——形成“三冗”,积贫积弱的祸根4、危机和改革思考: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表现在那些方面?⑴历史背景:● 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土地兼并)● 财政危机:财政入不敷出, 形成“积贫”局面(官俸、军费、岁币)● 边疆民族矛盾:辽和西夏威胁,形成“积弱”局面(守内虚外、兵将分离、养兵政策)⑵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王安石)①主要内容:理财方面——富国(政府直接经商,保证农时,扩大税源)。

手工业发展概况

手工业发展概况

手工业发展概况一纺织业1.原始社会:半坡人有较高的纺织技能,会织麻布,制麻衣。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有养蚕缫丝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

2.战国: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

3.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种的丝绸。

西汉的长安、临淄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纺织业。

陈宝光妻是西汉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

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西汉丝绸遗物出土,长沙马王堆出土了素纱禅衣等大量丝织品。

东汉时桑麻种植扩大,丝、麻织业发展迅速。

新疆地区已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

羊毛也成为纺织原料。

两汉时,会稽地区出产的葛布,是当时著名的越布。

汉光武帝将越布列为贡品。

4.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

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

蜀汉所产蜀锦,行销吴、魏。

5.隋唐:①产地分布广: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

宋州,亳州,吴越,宣州②分工细,品种多,有不少新产品。

③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6.五代十国:规模大、名牌多(蜀绣、吴绫、越锦)7.辽宋夏金:①北宋以两浙、四川两大中心;花色品种繁多。

②南宋棉纺业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出现纺车、弹弓、织机等工具。

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

③辽纺织业空前发展,辽墓中出土一件刻丝夹被,惊绝天下。

④西夏毛织业是手工业的重要部门。

8.元:黄道婆把黎族先进的棉纺技术带回松江。

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

江南一批小镇也因棉纺织业而迅速发展起来。

9.明清:生产工具革新:明代浙江嘉兴使用纱绸机。

地区行业分工:如江南“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

二、陶瓷业1.原始社会:半坡人有较高的制陶技术,他们制造的陶器,称为彩陶。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有了新品种黑陶和白陶,黑陶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典型器物。

2.商周:出现了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3.秦朝:兵马俑是制陶与雕塑结合的艺术化,4.魏晋:南方盛产青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制瓷业的发展五代时期的瓷业五代时期的瓷业主流仍然是“南青北白”,而制瓷技术则继唐之后有所发展,其中尤以越窑青瓷与定窑白瓷最为著名。

吴越国的越窑青瓷,多为贡品,胎质细腻,胎壁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润有光泽,造型和纹饰端整秀丽,反映了越窑瓷器在原料处理、烧造技术和装饰手法等方面的进步。

如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杯式执壶,流长而微曲,颈部加高,把手也较唐代的形式略长,壶腹近似圆球形,釉色明润,造型秀美,使用轻巧方便。

又如浙江嵊县出土的青瓷七子纹盒,盒盖上贴印七个儿童,形象栩栩如生,装饰花纹层次分明,极为精美。

这些都可说是越窑的代表性产品①。

吴越王钱元瓘墓出土的龙身涂金瓷罂,是当时用金银装饰的所谓“金■越瓷”,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五代越窑制瓷工艺的另一成就,是烧制缸、瓶等大件瓷器,这在成型和烧成技术上都是相当困难的。

唐代白瓷最有名的是邢窑。

到了晚唐和五代,河北曲阳定窑的白瓷产品逐渐兴起,其声誉也逐渐超过了邢窑。

如河北曲阳涧磁村窑址出土的器物有碗、盘、灯、碟、罐、盒、瓶、枕及玩具等,胎质一般都很细腻,胎体较薄,釉色也较莹润,说明其工艺水平是相当高的。

五代时的柴窑瓷器曾被列为五大名瓷之一。

明张应文《清秘藏》、谷应泰《博物要览》都载有关于柴瓷的精彩描述。

如张应文提到:“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

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此必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

”②谢肇淛提到柴窑时说:“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①。

柴窑的“雨过天青”瓷器受到如此之高的赞誉和推崇,可见当时烧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但可惜的是明代人就已见不到柴窑的成器了。

而柴窑的具体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有人认为柴窑即在后来的钧窑范围之内,也有人认为在郑州,但都缺乏足够的证据。

①柴窑仍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

宋代制瓷技术的发展辽宋夏金时期的制瓷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名瓷名窑遍布南北,特别是陆续形成的定窑、钧窑、耀州窑、景德镇窑、越窑、龙泉窑和建窑等八大窑系,以及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各具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北方的定州窑,后称“北定”,以烧造白瓷为主。

定窑白瓷继承和发展了邢窑白瓷的技术成就。

其胎质细薄,釉色滋润、洁白,造型端巧,装饰讲究,烧造技术已臻完善。

根据化验结果,定窑白瓷胎泥中氧化铝和氧化钛含量较高,尤其是氧化铝约在30%以上。

瓷釉配方中,以白云石代替石灰石,氧化镁含量也较一般为高,而氧化铁则在1%以下,烧成气氛为氧化焰,烧成温度应高于1100℃。

定窑工匠发明的覆烧工艺,是把盘碗之类的器皿倒过来烧,并用较薄的垫圈支垫,以代替过去的匣钵。

这种装烧方法,不仅节省窑位,而且节省物料和更充分地利用热效,因此使得产量增加,成本下降,后来得到了普遍的推广。

②由于覆烧法制成的器皿,沿上多不施釉,称为“芒口”。

有些定瓷芒口处包镶有金、银、铜口,以增强其装饰效果。

定瓷在装饰方法上有刻花、划花、印花及浮雕等,纹饰精美,对当时及后世各地瓷窑都有很大的影响。

除白瓷外,定窑还烧绿釉、黑釉和酱色釉器等。

①牛达生:《我国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中国印刷》1994 年第2 期。

②史金波、黄润华:《北京图书馆藏西夏文佛经整理集》,《文献》1985 年第4 期。

①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轻工业出版社1989 年版,第112 页。

①张应文:《清秘藏》卷上《论窑器第六》。

汝窑主要烧造宫廷用瓷。

汝窑青瓷是北宋青瓷的杰出代表。

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釉层较厚,釉色天青。

谷应泰《博物要览》和高濂《遵生八笺》称汝窑瓷器“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针”。

汝窑青瓷以支钉支烧,对支烧方法有所改进,对铁含量的掌握和还原火焰的控制也都十分准确。

浙江处州章氏兄弟的哥窑和龙泉窑(弟窑)瓷器一向享有盛名,哥窑瓷器制作精巧,胎骨大都为紫黑色或棕黄色,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

西哥窑釉为无光釉,色调比较浅淡,有粉青、奶白、米黄等色。

釉层极厚,釉面有大小各异的裂纹,俗称“百圾碎”,这是由于胎釉热膨胀系数相差过大的缘故。

裂纹的出现原本是一种缺陷,但因其自然美观,遂变病为美,成为一种天然装饰。

龙泉青瓷胎骨白色,釉无纹片,釉汁透明,釉色以粉青和梅子青最为著名。

粉青釉亦称虾青釉,釉层肥厚,釉表光泽柔和,具有青玉的质感。

梅子青釉是青釉的登峰之作,釉层更厚,颜色碧青,柔和淡雅,色调可与翡翠相媲美。

官窑也为宋代著名瓷窑。

北宋时在汴京(今开封)烧制。

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载:“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东京官窑瓷器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名贵青瓷。

青釉釉色很淡,光泽晶莹,胎釉很薄,并有冰裂和梅花纹等。

但由于较早的文献记载仅有上述一条,北宋官窑官址至今尚未发现,且传世官窑器物釉色和造型与汝窑多有相似之处,所以一些陶瓷史家怀疑北宋官窑是否在开封实有其址,也有人认为北宋官窑即是汝窑。

宋室南迁后,南宋朝廷在杭州置官窑,称为南宋官窑。

据文献记载,杭州有修内司官窑和郊坛官窑。

修内司官窑水平很高。

《负暄杂录·窑器》说它“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

明曹昭《格古要论》也谈到:“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

”河南禹县的钧窑独树一帜,烧造出丰富多采的彩色瓷器,尤其是创造性地烧制成功铜红釉,以及“钧红”等著名产品,从而突破了传统青瓷的范畴,为后来景德镇釉里红等铜红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分析,“钧红”施用的是一种乳浊釉。

“钧红”的红色是由于在1300℃的高温下还原铜的呈色作用。

红釉的成分中含有少量的铜(氧化铜含量约为33%),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

又由于釉中含磷(P2O5)较高,所以釉呈乳浊色。

至于钧釉的紫斑则是有意在青蓝色釉上涂上一层铜红而造成的。

钧瓷的青色也不②谢肇淛:《五杂俎》卷12。

同于一般的青瓷,浓淡不一,多近于蓝色。

蓝色较深的称为天蓝,较淡的称为天青,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施用的是一种蓝色乳光釉。

但其化学成分及呈色机理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钧窑的窑变,绚丽多彩,形态变化复杂,是窑变中的代表,为当时和后世许多窑场所仿制。

在烧造技术方面,钧窑及汝窑、德化窑等还根据需要建有阶梯式窑床,对窑炉做了一些改进。

北宋时景德镇瓷业和制瓷技术已有很大发展,南宋时期已成为白瓷的主要产地,后称“南定”。

当时制品中以青白瓷最负盛名。

青白瓷又称影青瓷,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

这种瓷器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其白度和透光度都已接近现代水平,而且胎薄而坚,釉质晶莹,声音清脆,表明影青瓷的瓷质以及当时制瓷技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外如河北磁县的磁州窑,烧瓷品种有白釉瓷、黑釉瓷等,产品多为盘、碗、盆、罐、瓶、壶、枕等日常生活用品,造型和装饰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有些还有俗称“宋加彩”的彩绘图案(有些学者认为“宋加彩”并非宋代所创而是金代所创)。

磁州窑系及其他一些窑系不仅广泛应用化妆土以增加瓷器白度,而且还进一步利用它来剔划出各种花样,形成了不少别致的新品种。

陕西铜川的耀州窑主要烧造青瓷,产品以民用为主,兼烧白釉、黑釉等,其造型、釉色乃至花纹都达到了成熟阶段。

尤其是耀州青瓷向以具有优美的地方风格,刻花、划花和印花取材广泛,技巧纯熟而著称于世,对邻近省区的瓷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耀州窑还采用耐火材料砌筑炉栅,并用煤作燃料烧窑,这在制瓷工艺方面也是很先进的。

属于建窑的是福建的两处著名窑场:建阳窑和德化窑。

建阳窑烧造黑瓷、青白瓷和白瓷,尤以黑瓷最为著名,称为“黑建”或“乌泥建”。

这种黑瓷胎泥含铁成分较多,胎色紫黑,胎体厚重,黑釉光亮如漆。

其中名品有“兔毫”、“油滴”、“曜变”等,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德化窑主要烧造白瓷,创烧于宋代,后来其烧造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到了明代,所产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光润明亮,且造型种类繁多,纹饰丰富精美,从而成为明代制瓷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德化白瓷也是我国外销瓷器的主要品种之一。

辽、夏、金的制瓷业辽夏金的制瓷业也比较发达。

据研究,辽代瓷窑大约出现在辽太宗会同年间至辽世宗一段时间之内(938—950)。

其制瓷工艺渊源于中原地区,与邢窑、定窑有密切关系。

其造型和纹饰则吸收了中原的传统,又具有民族的特点。

从林东辽上京窑、南山窑、白音戈勒窑、赤峰缸瓦屯窑、辽阳江官屯窑、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大同青瓷窑等处考古发掘结果看,辽瓷大体上可分为高温细胎白釉和黑釉瓷器,高温缸胎茶绿、黑、赭等杂色釉大型瓷器及低温三彩釉陶器三种。

在烧造技术方面已有施用化妆土、覆烧法、使用耐火材料等先进工艺。

但烧窑所用的燃料为柴草,迄今尚未发现有用煤作燃料的辽瓷窑场。

辽代陶瓷的造型和纹饰则多种多样,总的来说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

后者有长颈瓶、凤首瓶、筩式瓶、穿带壶、注壶、鸡冠壶、鸡腿瓶、海棠花式长盘、暖盘、三角形碟、方碟等。

在装饰手法上,以塑贴花纹最有特色,如塑贴皮条、皮扣、皮穗、皮绳,甚至加以缝线的针迹,仿照契丹人传统的便于携带的皮囊形状,尤为逼真,这也是适应于契丹民族游牧生活的反映。

金代前期东北地区的陶瓷产品,绝大多数为日用粗瓷。

如辽宁抚顺大官屯窑和辽阳冮官屯窑,都是在辽代基础上继续生产的瓷窑,其产品胎质粗厚,釉面不匀,且多为单色釉,造型不规整,装饰简单,但瓶、壶、罐等往往附有双系、三系或四系,这是前期金瓷较突出的器型特点。

金代后期即迁都燕京后在关内广大地区的陶瓷生产,则有了很大的发展。

如金代的定窑,河北磁县观台窑、钧窑、耀州窑,山东淄博磁村窑,山西浑源窑,安徽萧县白土镇萧窑、宿州窑与泗州窑等,不仅北宋时的瓷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并且有所创新。

如在造型方面,白釉黑花葫芦形瓶、黑釉桃形壶等,就是金瓷特有的器物。

金瓷以实用的生活用瓷居多,花纹装饰趋于简化,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笔绘、塑贴、加彩和纹釉等。

其中白釉加彩即先施白釉初烧后再绘上红、绿、黄等彩色低温覆烧,这是金代工匠新创的瓷器品种(但也有人称之为“宋加彩”)。

另外,为满足瓷器大量生产的需要,有一部分金代瓷窑不用覆烧法而采用砂圈叠烧工艺。

这样烧造出来的器物如碗或盘心一圈无釉,内底出现刮圈露胎的现象。

西夏陶瓷业,除少量高级瓷器由宋朝输入外,大部分为自己烧造。

所产瓷器,大多胎质比较粗糙,器型单调,工艺技术较为落后,但其中也不乏佳品。

如1956 年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敏盖村发现的两件酱褐釉剔花瓶,造型凝重大方,瓶身刻有牡丹花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夏陶瓷工艺所能达到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