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
通过压电陶瓷片的高频 震动,使药液穿过细小 的筛孔挤出,形成细小 颗粒
不同雾化吸入装置优缺点
类型
优点
缺点
• 有噪音
• 适用于下呼吸道病变或感染、气道分泌 • 需有压缩气体或电源(多为交流电源)
物较多,尤其伴有小气道痉挛倾向、低
驱动
氧血症严重气促患者
• 鼻-鼻窦喷射雾化器在治疗时需关闭软腭,
• 气管插管患者常用
12.06 11.8
城市
12.02 11.24
11.57 10.92
10
5
0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7年农村主要疾病死亡构成
2017年城市主要疾病死亡构成
19.45
1呼疾1吸病.57 11.57%
22.73
23.18 23.07
药
• 用药量(疗 程)不足或用 药量过大
• 过度使用 注射剂
• 作用重叠 • 相互矛盾 • 毒性增强 • 影响代谢吸收
我国不合理用药问题2、3
• 治疗肺部感染 的抗菌药物应 用合理率不足 50%
1. http://www.who.int/medicines/areas/rational_use/en/ 2. 肖爱丽, 等.中国药事. 2011; 25(6):576-578. 3. 王鹏, 等. 中国医药导报, 2015(23)57-62.
Zhu Z, et al. J Aerosol Med Pulm Drug Deliv. 2014 Oct;27(5)386-91
现有指南/共识在指导合理用药时存在不足
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指南
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指南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指南引言机械通气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可用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管理。
机械通气患者常常需要雾化治疗以改善气道湿化、黏液排出和药物吸入效果。
本文旨在提供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的指南,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这类患者。
一、机械通气患者的雾化治疗适应症1.1 气道湿化治疗机械通气患者往往因为气道湿化不足而引发气道黏液积聚、阻塞甚至感染。
因此,气道湿化治疗是机械通气患者的基本需求之一。
1.2 黏液排出机械通气患者常常产生大量黏液,使气道内黏稠,影响气道通畅。
雾化治疗可以通过湿化黏液,使其变得更易于排出。
1.3 药物吸入机械通气患者往往需要吸入各种药物,如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等。
通过雾化治疗,药物可以更好地被吸收并达到目标部位。
二、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的方法2.1 雾化器的选择机械通气患者的雾化治疗可以选择口腔雾化器、鼻腔雾化器或面罩雾化器。
选择合适的雾化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
2.2 雾化液的选择雾化液可以选择生理盐水、药物溶液或其他合适的液体。
选择合适的雾化液应考虑患者的病情、既往病史和药物治疗方案等因素。
2.3 雾化治疗的时间和频率雾化治疗的时间和频率应根据患者的情况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每次雾化治疗的时间为10-15分钟,每日2-4次。
2.4 雾化治疗的技术要点(1)合适的呼气门压:雾化液进入呼吸机气道时,必须调整呼气门压以避免雾化液反流。
(2)雾化速率和气流:雾化速率和气流应根据患者的情况来调整,以确保雾化液能达到目标部位。
(3)适当的呼气时间:在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时,要避免在呼气相进行雾化,以免影响机械通气的质量和效果。
三、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治疗的注意事项3.1 患者的观察在雾化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态、氧饱和度和症状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予以处理。
3.2 雾化器的清洁和维护雾化器应定期清洗和消毒,以保持其功能和卫生状态。
3.3 药物吸入和雾化治疗的时间间隔如果机械通气患者需要同时进行雾化治疗和药物吸入,应避免两者之间时间间隔过短,以免影响雾化液的吸入效果。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 PPT课件
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疗效佳
吸入疗法 全身不良反应少
雾化吸入 优势
起效迅速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 2016, 96(34): 2696-27081.
潮式呼吸既有效,无需患者配合
使用简便,无需特别学习 可使用高剂量药物 可同时辅助供氧
12.06 11.8
城市
12.0211.24
11.5710.92
10
5
0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7年农村主要疾病死亡构成
2017年城市主要疾病死亡构成
19.45
1呼疾1吸病.57 11.57%
22.73
23.18 23.07
3. 苏楠等, 中华内科杂志, 2014. 53(8): 第601-606页 4. 葛均波, 徐永健. 内科学.第8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我国呼吸系统疾病形式严峻
➢ 2018年王辰院士团队完成的大规模人群研究“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首项成果发表于国际权 威杂志《柳叶刀》上,研究结果显示
Zhu Z, et al. J Aerosol Med Pulm Drug Deliv. 2014 Oct;27(5)386-91
普及雾化治疗药物规范管理与合理应用的需求迫切
知识缺乏是开展率低的重要原因
迫切需要雾化相关知识培训
未能展雾化治疗的原因
0% 药物不足
50%
100%
76.2%
设备不足
75.7%
机械通气时雾化治疗的临床应用-(1)
Contents
目 录
一.共识制定的背景和概况 二.雾化治疗概述 三.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雾化要点 四.雾化疗效的影响因素和评价 五.常用的雾化治疗药物
雾化器置于不同位置及湿化对药物沉积率的影响
位置1:气管内管和Y型管之间
喷射 网孔 超声 压力定量
位置3:加热湿化器进气口处
喷射 网孔 超声 压力定量
吸入药物质量(%)
吸入药物质量(%)
吸入药物质量(%)
无湿化
加热/湿化
位置2:吸气肢管路距Y型管15cm处
喷射 网孔 超声 压力定量
无湿化
加热/湿化
无湿化
呼吸机送气后1-1.5秒摁压pMDI, 输送进入下呼吸道的气溶胶量可
忽略不计
Diot P,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5;152:1391-1394
应用pMDI时连接储雾罐的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6: 机械通气应用pMDI时,宜选择腔体状储雾罐连接
(推荐级别:C级)
推荐意见8: 雾化吸入时,可不用关闭加热湿化器;如应用小容量雾 化器需适当增加药量;如应用pMDI需连接干燥的储雾 罐,使用完毕后立即取下
(推荐级别:D级)
推荐意见9: 如果使用人工鼻,雾化吸入时需将其暂时取下
(推荐级别:D级)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 2014 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37(11):812-815.
III 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IV 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V 系列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2019年版雾化吸入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2019年版)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呼吸系统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给社会和国民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同时还伴随着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
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因其临床应用优势被国内外广泛使用。
在我国,很多基层医院,甚至大型综合医院由于医务人员对雾化吸入疗法及其药物应用认识不足,临床应用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
在这种形式下加强雾化吸入药物的规范管理与合理使用尤为重要!基于此 , 由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牵头、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合理用药学组于 2018 年 6 月 23 日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 2018 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研讨会”正式启动“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撰写项目 , 在会议上确定编写专家组成员 ,并对共识大纲进行专业细致的研讨。
2018 年 7 月 10 日在湖北省武汉市确定共识大纲内容。
2018 年 11 月 3 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上进行共识中期审稿 , 委员及学组专家对共识初稿内容进行逐条修订 , 并提出近 50 条专业修改建议 , 对共识内容的准确性与药学特色进行了严格的把关。
经过多次专家审稿和修订 , 2018 年 12 月 8 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 , 对“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的内容进行最后修订 , 得到编委会专家组的一致认可而最终定稿。
本共识在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合理用药学组专家 , 以及游一中教授为代表的专家顾问组共同努力下完成编写 , 旨在提高我国雾化吸入合理用药水平 , 造福广大患者 !雾化吸入是一种以呼吸道和肺为靶器官的直接给药方法 , 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应用方便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 已作为呼吸系统相关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
雾化吸入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氧气驱动,调整大小 6-8l/分
连续雾化吸入1520min,检测不良反
应并及时处理
治疗结束后,漱口, 口腔护理、拍背
统计疗效及不良反应, 按需调整方案
注意事项
雾化器、呼吸管道及雾化面罩等应专人专用,推荐一 次性装置;
提议指导患者采用正确旳呼吸方式;
治疗前若患者涂有油性面膏需清除,嘱咐患者勿让药 液或气溶胶进入眼中以降低刺激;
注意:剧烈震荡可使药 液加温,可能影响药物 稳定性
超声振动膜剧烈 震动,使药液经 过固定直径旳细 小筛孔挤出,形 成细小颗粒
吸入装置与药物选择
一、常用雾化装置类型
吸入装置与药物选择
二、常用雾化吸入药物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
国内已上市雾化剂型ICS涉 及 布 地 奈 德 ( BUD) 和 丙 酸倍氯米松(BDP)
单词
单字
不能讲话
精神状态
可有焦急尚平 时有焦急或烦 有焦急、烦躁 嗜睡或意识模
静
躁
糊
出汗
无
有
大汗淋漓
辅助呼吸肌活 常无 动及三凹征
可有
常有
矛盾呼吸
哮鸣音
散在,呼吸末 响亮、弥散 响亮、弥散 无 期
二、A级
呼吸频率
20-30次/min
II级 >30次/min
III级 >30次/min
• 异丙托溴铵为常用旳SAMA吸 入制剂
• 需注意:复方异丙托溴铵不能 与其他药物混在同一雾化器中 使用
药物
特布他林 沙丁胺醇 异丙托溴铵
常用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比较
起效时间 达峰时间 连续作用
(min)
(h) 时间(h)
5~15
机械通气过程中的雾化吸入治疗护理课件
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 者的呼吸情况、痰液情况以及雾 化吸入装置的使用情况,确保治
疗的有效性要性
提高患者舒适度
减轻呼吸困难
通过雾化吸入治疗,可以将药物直接 送至呼吸道,迅速缓解呼吸道痉挛和 肿胀,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从 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护理措施
为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体位、呼吸道湿化、雾化药物的稀释和吸入方式等细节,确保患 者能够顺利完成雾化吸入治疗。
并发症的发生率变化
并发症的预防
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困难、呛咳、过敏等并发症。一旦发现 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03
机械通气过程中雾化吸入治疗的护理措施
雾化吸入器的选择与使用
01
02
03
超声雾化器
利用超声波将药物雾化为 微小颗粒,适用于湿化气 道、稀释痰液。
喷射式雾化器
利用压缩空气或氧气将药 物雾化为微小颗粒,适用 于治疗呼吸道疾病。
吸入方式
面罩式或口含式,根据患 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吸入方 式。
药物选择与配置
机械通气是通过呼吸机等设备,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以维持适当的氧合和通气的 一种治疗方式。
机械通气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哮喘等患者。
机械通气的主要参数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吸氧浓度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进行调节。
雾化吸入治疗简介
雾化吸入治疗是指通过雾化装置将药 物或生理盐水等液体转化为微小颗粒 ,通过呼吸道吸入,以达到治疗目的 的一种治疗方法。
化,保持呼吸道通畅。
在雾化吸入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老年患 者的反应和呼吸情况,及时处理不良反 应和并发症,确保老年患者安全舒适。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与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滴注等给药方式相比,具有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给药简便等多种优势,因而在国内外均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我国很多基层医院甚至大型综合医院,由于医务人员对雾化吸入疗法及其药物应用认识不足,临床应用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
为了规范我国雾化吸入治疗用药的乱象,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领衔制定并于2019年2月刚刚发布了《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
这是呼吸领域首个完全由国家级临床药师委员会制定的专家共识,从临床药学的专业角度阐述雾化吸入治疗的合理用药,对提高我国雾化吸入合理用药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可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该专家共识里面有个配伍表,指出氯化钠溶液不能和其他药物(包括布地奈德或沙丁胺醇等)配伍!当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觉得很惊愕?“氯化钠溶液”是什么?指的应该就是包括生理盐水在内的各种医用氯化钠溶液,而不是特指用于手术、伤口等冲洗的外用剂,不然写进来毫无意义。
长年以来,我们在临床上不是一直常用生理盐水(0.9%氯化钠注射液)和雾化剂药物一起做雾化的吗?难道错了?为了确定这个问题的真伪,我先请问了临床药师,确认生理盐水(0.9%氯化钠注射液)属不属于氯化钠溶液?临床药师的回答是,氯化钠溶液通常是指氯化钠盐的水溶液,从药剂学角度和严格意义上来说,它还可以是其他溶媒溶解后液体的统称——换句话说,氯化钠溶液包括了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不等于生理盐水,但生理盐水是属于氯化钠溶液里的其中一种。
既然生理盐水是属于氯化钠溶液的其中一种,那也就是相当于一杆子直接否定了生理盐水可用于雾化。
生理盐水到底能不能与雾化药物配伍?可能有的人想当然地说,专家共识仅供参考,主要是以说明书为准。
殊不知,常用雾化剂型的药物说明书中,有些是确实有写可用生理盐水配伍,如“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但并不是全部都有写到可用生理盐水配伍,而生理盐水的说明书是没有讲可以用于雾化的——说明书没有写,而专家共识指出该配伍证据不充分时,如今的医患环境,你敢用吗?细心一点的同仁可能会说,表中写的是NI,指的是两个药放在一起时稳定性的证据不充分,并没有说不能配伍。
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作者: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作者单位:刊名: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年,卷(期):2014,37(11)1.Dhand R Basic techniques for aerosol delivery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20042.Fink JB Aerosol drug therapy 20133.Fink J;Ari A Aerosol delivery to intubated patients 20134.Ari A;Fink JB;Dhand R Inhal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receiv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an update 2012ler D;Amin M;Palmer B Aerosol delivery and mode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vitro/in vivo evaluation 20036.Ari A;Areabi H;Fink JB Evaluation of aerosol generator devices at 3 locations in humidified and non-humidified circuits during adult mechanical ventilation 20107.Ari A;Atalay OT;Harwood R Influence of nebulizer type,position,and bias flow on aerosol drug delivery in simulated pediatric and adult lung models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20108.O'Doherty MJ;Thomas SH;Page C J Delivery of a nebulized aerosol to a lung model during mechanicalventilation.Effect of ventilator settings and nebulizer type,position,and volume of fill 19929.Moraine J;Truflandier K;Vandenbergen N Placement of the nebulizer before the humidifier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effect on aerosol delivery 200910.Diot P;Morra L;Smaldone GC Albuterol delivery in a model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comparison of metered-dose inhaler and nebulizer efficiency 199511.Fink JB;Dhand R;Duarte A Aerosol delivery from a metered-dose inhaler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An in-vitro model 1996(2 Pt 1)12.Fink JB;Dhand R;Grychowski J Reconciling in vitro and in vivo measurements of aerosol delivery from a metered-dose inhaler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defining efficiencyenhancing factors 199913.Fuller HD;Dolovich MB;Turpie FH Efficiency of bronchodilator aerosol delivery to the lungs from the metered dose inhaler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A study comparing four different actuator devices 199414.Marik P;Hogan J;Krikorian J A comparison of bronchodilator therapy delivered by nebulization and metered-dose inhaler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199915.Dhand R;Duarte A;Jubran A Dose response to bronchodilator delivered by metered-dose inhaler in ventilator supported patients 1996nge C;Finlay W Overcoming the adverse effect of humidity in aerosol delivery via pressurized metered-dose inhalers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200017.LinHL;Fink JB;Zhou Y Influence of moisture accumulation in inline spacer on delivery of aerosol using metereddose inhaler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200918.Manthous C;Hall C;Schmidt G Metered dose inhaler versus nebulized salbutamol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199319.Duarte A;Momi K;Bidani A Bronchodilator therapy with metered dose inhaler and spacer versus nebulizer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comparison of magnitude and duration of response 200020.Mouloudi E;Maliotakis C;Kondili E Duration of salbutamolinduced bronchodilation delivered by metered dose inhaler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OPD patients 200121.Svartengren M;Anderson M;Philipson K Human lung deposition of particles suspended in air or in helium/oxygenmixture 198922.Goode ML;Fink JB;Dhand R Improvement in aerosol delivery with helium-oxygen mixtures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200123.Duarte AG Inhaled bronchodilator administration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200424.Tassaux D;Jolliet P;Thouret JM Calibration of seven ICU ventilators fo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ith helium-oxygen mixtures 199925.Ari A;Harwood RJ;Sheard MM An in vitro evaluation of aerosol delivery through tracheostomy and endotracheal tubes using different interfaces 201226.Longest PW;Azimi M;Golshahi L Improving aerosol drug delivery during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ith redesigned components 201427.Mouloudi E;Prinianakis G;Kondili E Effect of inspiratory flow rate on beta 2-agonist induced bronchodilation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OPD patients 200128.Mouloudi E;Katsanoulas K;Anastasaki M Bronchodilator delivery by metered-dose inhaler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OPD patients:influence of end-inspiratory pause 199829.Dhand R Inhalation therapy in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200730.Calvert LD;Jackson JM;White JA Enhanced delivery of nebulised salbntamol during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2006引用本文格式: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期刊论文]-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11)。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完整版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完整版慢性气道疾病的雾化吸入给药方案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常用药物包括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氟替卡松等。
大剂量雾化吸入激素可部分替代全身激素,减少全身激素的不良反应。
①成人:布地奈德每次0.5~1 mg,每日2 次;中重度患者每次1~2 mg,每日3 次。
②儿童:轻中度,在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的基础上联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每次1 mg)作为起始治疗,bid,必要时4~6 h 重复给药1 次,根据病情恢复情况酌情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维持7~10 d。
中重度:在第1~2 小时起始治疗中,联用雾化吸入大剂量布地奈德(每次1 mg,每30 min 雾化吸入1 次,连用3 次)能显著降低住院治疗率和口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率,并有效改善肺功能,在非危及生命哮喘急性发作可替代或部分替代全身用糖皮质激素。
但病情严重时不能替代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
➤支气管扩张剂轻中度急性发作的医院(急诊室)处理:反复使用吸入性SABA 是治疗急性发作最有效的方法。
也可以采用雾化吸入SABA 和短效胆碱M 受体拮抗剂(SAMA)雾化溶液,每4~6 h 1 次。
中重度急性发作急诊室或医院内的处理:首选吸入SABA 治疗。
初始治疗阶段,推荐间断(每20 min)或连续雾化给药,随后根据需要间断给药(每4 h 1 次)。
对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或经吸入性SABA 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采用SABA 联合SAMA 雾化溶液吸入治疗。
慢阻肺急性发作期➤ICS中度或重度慢阻肺急性发作期患者,雾化吸入布地奈德4 mg·d-1、8 mg·d-1和静脉应用泼尼松龙40 mg·d-1临床疗效相当,疗程5~7 d。
➤支气管扩张剂初始治疗方案可选择SABA 联合或不联合SAMA,中重度推荐联合应用SABA 和SAMA。
使用空气驱动的雾化器优于氧气驱动的雾化器,原因在于可以避免PaCO2升高的潜在风险。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尽管工业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尤其是空气污染以及吸烟率居高不下等因素,使得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城乡居民中最常见、病死率最高,经济负担也最重。
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与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给药等方式相比,雾化吸入疗法因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具有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等优势,被国内外广泛应用。
在我国,由于缺乏药物、设备和临床经验等原因,许多基层医院甚至高级别医院在雾化吸入治疗中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进而影响到患者的疗效[1]。
基于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携手国内儿科、耳鼻喉科、胸外科和药理学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制定本共识,以期更好地指导各级医务人员开展规范的雾化吸入治疗工作。
第一部分雾化吸入装置一、常用雾化吸入装置(简称雾化器)的种类及原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雾化器主要有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及振动筛孔雾化器三种[2,3]。
1.喷射雾化器:也称射流雾化器、压缩气体雾化器。
主要由压缩气源和雾化器两部分组成。
压缩气源可采用瓶装压缩气体(如高压氧或压缩空气),也可采用电动压缩泵。
雾化器根据文丘里(Venturi)喷射原理,利用压缩气体高速运动通过狭小开口后突然减压,在局部产生负压,将气流出口旁另一小管因负压产生的虹吸作用吸入容器内的液体排出,当遭遇高压气流时被冲撞裂解成小气溶胶颗粒,特别是在高压气流前方遇到挡板时,液体更会被冲撞粉碎,形成无数药雾颗粒。
其中大药雾微粒通过档板回落至贮药池,小药雾微粒则随气流输出。
鼻-鼻窦雾化器为附有振荡波的喷射雾化器。
在压缩机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集聚脉冲压力装置,脉冲波可直接作用于药物气雾,使药物的雾粒具有振荡特征,易于穿过窦口进入鼻窦,在鼻窦内达到很好的沉积效果。
2.超声雾化器:其原理是雾化器底部晶体换能器将电能转换为超声波声能,产生振动并透过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将容器内的液体振动传导至溶液表面,而使药液剧烈振动,破坏其表面张力和惯性,从而形成无数细小气溶胶颗粒释出。
雾化吸入专家共识word版
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药物雾化治疗的目的是输送治疗剂量的药物到达靶向部位。
对于肺部病变患者,雾化给药与其他给药方式相比,可达到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不良反应。
近年来雾化吸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了药物输出和吸入效率,使药物肺部浓度增加。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28%~68%的患者不会正确使用加压定量吸入器(pressure inhaler,pMDI)和干粉吸人器(dry power inhaler,DPI)。
导致雾化治疗无效。
不同雾化器产生气溶胶的机制不同,各有优缺点。
因此,应根据各种雾化器的性能特点选择合适的患者、药物、治疗时间、给药途径和剂量,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才能达到雾化治疗的效果。
为规范我国雾化治疗的使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进展,制定本共识。
其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国际感染论坛(ISF)提出的Delphi 分级标准,将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 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E 级,其中A级为最高。
一、雾化治疗影响因素药物在呼吸道沉积的影响因素包括气溶胶大小、气溶胶的形成和运动方式,以及患者的气道结构和呼吸形式。
(一)气溶胶大小和物理特性气溶胶大小是决定雾化治疗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用气体动力质量中位数直径(MMAD)来表示。
气溶胶呈动态悬浮,由于蒸发或吸收水分子,气溶胶会互相结合和沉积。
当吸水性的气溶胶处于潮湿环境中,易吸收水分而体积增大,从而影响气溶胶在呼吸道的沉积。
气溶胶在呼吸系统沉积的主要机制有3个:碰撞、重力、沉降和弥散。
直径较大的气溶胶(MMAD>10μm)由于惯性碰撞通常在上呼吸道或鼻咽部过滤;5—10μm的气溶胶可到达下呼吸道近端;1~5μm的气溶胶则经气道传输至周围气道及肺泡,其中3~5 μm的气溶胶易沉积于支气管或传导至气道;<1μm的气溶胶则通过布朗运动弥散至气管壁或肺泡后沉积,但其中大部分会随呼气呼出。
机械通气患者的雾化疗法
机械通气患者的雾化疗法【适应证】有或可疑有气道收缩或气道阻力增加,需要应用支气管扩张剂的患者,特别是哮喘患者;痰液粘稠需应用祛痰药的患者;需经气道给予其他药物(如激素类药物)者。
【雾化前评估】1.评估患者有无气道阻力增加:●吸气峰压与平台压差升高;●出现哮鸣音或呼吸音降低;●肋间和/或胸骨上窝内陷;●人-机对抗2.评估痰液情况:痰液性状、颜色和量。
【操作方法】1.用物准备:雾化器(大多数呼吸机均配有喷射雾化器),注射器,药液。
2.按医嘱配制药液,在雾化器储药罐内放入4―6ml药液。
3.将雾化器连接到呼吸机吸气回路中(如可能应距离Y型管至少30cm),气源接头端与呼吸机雾化接头相连。
4.开启雾化开关,注意观察管道是否通畅,有无气雾产生,气雾产生效果是否正常。
5.雾化器的使用可能会影响通气量及病人触发,应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
6.连续雾化直至无气雾产生(Drager呼吸机每次雾化时间为30分钟)。
雾化结束后应立即将雾化器从呼吸机回路中脱离,重新连接呼吸机回路并恢复至雾化前的设置。
【注意事项】1.雾化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如有心率、血压、呼吸等的明显恶化应立即停止雾化,并分析原因。
雾化过程中如判断有痰液潴留应及时予以吸痰。
2.注意无菌操作:配药及取药时应注意无菌操作,药物配置24小时后应丢弃;雾化器每24小时更换消毒,使用期间不能用自来水冲洗,以避免院内感染。
3.如患者使用人工鼻(温湿交换器,HME),雾化时应将HME去除。
4.尽管湿化气体可减少气溶胶输送40%,但仍应进行湿化以防因吸入干燥气体而引起气道刺激或支气管痉挛,可通过增加药物剂量来进行补偿。
【副作用】1.主要为药物的副作用:大量使用β-肾上腺素受体兴奋剂在危重病人可致低钾血症、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
2.自雾化器进入呼吸机管路的额外气体可增加气体容积、流速及气道峰压,还可导致病人在雾化治疗时不能触发呼吸机,造成低通气。
3.使用雾化器及其操作技术可影响呼吸机的工作状态或/和呼吸机报警系统的敏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竞军
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 组
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201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 组
药物雾化治疗的目的
• 输送治疗剂量的药物到达靶向部位。
• 对于肺部病变患者,雾化给药与其他给药 方式相比,可达到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 减少全身不良反应。
• 2.药物剂量:由于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的 效率不及普通患者自主吸入,因此机械通 气时应适当增加吸入药物的剂量。支气管 舒张剂是雾化吸人最为常用的药物,以沙 丁胺醇为例,吸入剂量增加一倍即可达到 支气管扩张效果。再增加剂量,疗效无明 显增加而不良反应明显增大,严重气道阻 塞的患者除外[1]。慢阻肺机械通气患者吸入 沙丁胺醇疗效的维持时间(2~3 h)明显短于普 通慢阻肺患者(4~6 h)。因此,机械通气时应 缩短雾化吸入间隔时间,增加治疗次数。
• 推荐意见5:在呼吸机送气初摁压pMDI,两 喷之间间隔15 s;使用前上下摇动pMDI即可, 两喷之间无需再次摇动(推荐级别:D级)。
• 推荐意见6:机械通气应用pMDI时,宜选择 腔体状储雾罐连接(推荐级别:C级)。 • 在机械通气患者应用pMDI需用储雾罐连接, 而储雾罐形状多样。研究结果显示,腔体 状储雾罐的肺内沉积量最高,直角弯头状 装置最低[13-14]。
• 推荐意见7:将pMDI及储雾罐置于吸气肢管 路Y型管处(推荐级别:D级)。 • 体外研究结果显示,pMDI连接腔体状储雾 罐放置于不同位置,气溶胶的肺内沉积量 有所差异。置于吸气肢管路Y型管处最多, 加热湿化器前15 cm处最少[6]。临床研究也 证实,将pMDI及储雾罐置于吸气肢Y型管处 疗效好[15]。
推荐意见12: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需要使用小容量 雾化器吸入时,宜用T管连接;雾(推荐 级别:E级)。
• 4.人工气道:体外研究结果显示[25],气管 切开由于径路短,雾化吸入时输送至下呼 吸道的药量较气管插管多。当气管切开患 者脱机但未拔管时,如果需要使用小容量 雾化器吸人,用T管连接与用气管切开面罩 相比,药物进入下呼吸道的量更高。如果 雾化同时用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进入下 呼吸道的药量增加3倍。
连接部位影响
• 持续产生气溶胶的雾化器直接连接在Y型管 或人工气道处,容易造成呼气相气溶胶的 浪费,体外和体内研究结果均表明,使用 呼吸机配备的能与白主呼吸同步的雾化器, 气溶胶在下呼吸道的沉积量约为持续雾化 器的3倍[5]。将持续雾化器连接在吸气肢簪 路远离人工气道处,管路可发挥储存的作 用,增加气溶胶输送量[6-8]。
• 但多数呼吸机向雾化器提供的驱动压力< 15 psi(l psi-6.895 kPa),比压缩空气或医院常用 的氧气(50 psi)小;驱动压力的减小,降低 了喷射雾化器的效率,产生的气溶胶直径 增大,从而减少其到达下呼吸道的总量。 有的呼吸机如PB840、Simens Servo等,未 配备雾化功能,只能应用额外的压缩气源 驱动,外接气流增大了潮气量,影响呼吸 机供气;增加了基础气流,容易造成患者 触发不良[3-4];持续雾化也造成呼气相气溶 胶的浪费。
• 6.呼吸机设置:为了有效地输送气溶胶到 下呼吸道,呼吸机输送的潮气量必须大于 呼吸机管路和人工气道的容量,成人潮气 量≥500 ml即可。高流量可产生涡流,涡流 中的气溶胶很容易发生碰撞而形成较大的 液滴,无法进入下呼吸道。因此,雾化吸 入时宜设置低流量和方波送气,以及较长 的吸气时间,有利于气溶胶在肺内的沉积[4, 12]。然而,在慢阻肺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研 究却未得到证实[27-28]。
• 推荐意见4:使用小容量雾化器进行雾化吸 入时,在呼气端连接过滤器以吸附气溶胶, 避免损坏呼吸机内部精密部件;过滤器需 定期检测或更换(推荐级别:E级)。
• 喷射雾化器通过T管连接于呼吸机管路中, 药杯通常处于低位,易积聚管路中冷凝水 而造成污染,因此雾化前应清空管路中积 水,雾化结束后尽快卸除雾化器。震动筛 孔雾化器的药杯置于管路上方,没有被冷 凝水污染的风险,使用更为安全[4]。 • 雾化器应专人专用,每次使用完毕需用无 菌蒸馏水冲洗干净,置于通风处晾干保存 [2,4]。
机械通气时特有的影响因素
• 1.加热湿化:体外研究[12]和临床研究[5]结果显示, 与不使用加热湿化器相比,使用加热湿化器后雾化 吸入时气溶胶在肺内的沉积量下降。这可能是由于 气溶胶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吸附水分后直径增大所 致。如果为避免上述情况而关闭加热湿化器,则需 要一定时间使管路完全干燥,长时间的干燥气体吸 入会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等不良反应[2]。权衡利弊, 建议在雾化治疗时不关闭加热湿化器,可适当增加 药量[2-4]。另有学者发现,在加热湿化的管路中使用 pMDI肺内沉积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气体中水分子 与助推剂或药物的表面活性物质发生反应,使助推 剂不易挥发。在应用储雾罐使助推剂充分挥发后, 气溶胶的肺内沉积量得以提高[16]。但是,若将储雾 罐长时间(1h以上)连接于应用加热湿化器的呼吸 机管路中,再连接pMDI雾化吸人,气溶胶在肺内的 沉积量下降一半以上[17]。
• 推荐意见3:应用持续产生气溶胶的雾化器 时,建议关闭或下调基础气流量;当基础 气流关闭时,建议将雾化器置于吸气肢管 路距Y型管15 cm处;当基础气流存在时,建 议将雾化器置于加热湿化器进气口处(推 荐级别:E级)。
• 小容量雾化器产生的气溶胶量大、持续时 间长,而气溶胶黏附在一些精密部件(如 流量传感器等)容易造成其损坏,因此, 雾化时应在呼气端连接一个过滤器以吸附 气溶胶[4]。过滤器需定期检测或更换,以防 气溶胶的吸附造成阻力增加,影响患者呼 气,导致内源性PEEP产生或增加等。
• 有的呼吸机如PB840、Simens Servo等,未 配备雾化功能,只能应用额外的压缩气源 驱动,外接气流增大了潮气量,影响呼吸 机供气;增加了基础气流,容易造成患者 触发不良[3-4];持续雾化也造成呼气相气溶 胶的浪费。
• 因此,使用额外气源驱动雾化器时,需适当下 调呼吸机预设的容量或压力。如果外接气源是 压缩氧气,会造成实际吸入氧浓度较呼吸机设 置氧浓度高,所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 慢阻肺)患者进行雾化吸入,建议采用压缩空 气驱动或适当下调呼吸机的预设吸氧浓度,以 避免过高氧浓度对呼吸的抑制。当患者出现触 发不良,造成通气不足时,可将呼吸机模式更 换为辅助-控制通气模式,并适当上调预设的 呼吸频率,以保证有效通气量[4]。雾化结束后 恢复原参数模式。若需抽取动脉血气,建议待 雾化治疗结束20 min后再执行,以保证结果的 准确性。
推荐意见13:雾化吸人时,尽量减少呼吸机管路打 折,避免使用直角弯头(推荐级别:E级)。
• 5.呼吸机管路:呼吸机管路中往往有较多 接头和弯头,例如连接Y型接头与人工气道 之间的直角弯头,呼吸机送气时容易在这 些部位形成湍流,导致雾化时药物大量沉 积,输送至下呼吸道的药量降低;一项最 新研究结果显示,改进为流线型的管路可 使输送至下呼吸道的药量明显增加[26]。
• 如果用氦-氧混合气体驱动喷射雾化器产生 气溶胶,由于密度较低,产生气溶胶的效 率降低,因此其驱动的气流量需要增大, 一般是应用氧气驱动气流量的1.5~2倍以上。 一个优选的方法是仍应用压缩氧气或空气 驱动喷射雾化器,用氦-氧混合气体输送气 溶胶。应用氦-氧混合气体代替空氧气作为 呼吸机的供气源时,会影响呼吸机的性能, 因此在使用前需重新检测呼吸机。
• 体外研究结果证实,将持续雾化器分别置 于吸气肢管路距Y型管15 cm处、人工气道处 和加热湿化器进气口处,当呼吸机未设置 基础气流时,雾化器置于距Y型管15 cm处, 气溶胶输送量最大[6];当设置基础气流后, 雾化器置于加热湿化器进气口处,气溶胶 输送量最大[6]。随着基础气流量增大,雾化 器无论置于何处,气溶胶输送量均降低[5,7]。 然而,这种雾化器位置与气溶胶吸入量的 相关性在临床研究中并未得到证实[9]。
小容量雾化器
• 小容量雾化器主要用于雾化吸入药液,如 支气管舒张剂、激素、抗生素、表面活性物质、 黏液溶解剂等,使用范围广,包括喷射雾化嚣、 超声雾化器以及震动筛孔雾化器。喷射雾化器 需要压缩气体驱动,有的呼吸机如Drager、伽 利略等,配备了雾化功能,雾化器的驱动气源 由呼吸机吸气相气流中的一个分支提供,是呼 吸机给患者输送潮气量的一部分,因此不会影 响呼吸机工作;由于只在患者吸气时产生气溶 胶,故不会造成呼气相气溶胶的浪费。
• 推荐意见8:雾化吸人时,可不用关闭加热 湿化器;如应用小容量雾化器需适当增加 药量;如应用pMDI需连接干燥的储雾罐, 使用完毕后立即取下(推荐级别:D级)。 • 推荐意见9:如果使用人工鼻,雾化吸入 时需将其暂时取下(推荐级别:D级)。
推荐意见10: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入的药量及次数 较普通患者适当增加(推荐级别:C级)。
加压定量吸入器
• 使用前需要上下摇动pMDI,雾化吸人时需 注意在呼吸机送气初同步摁压pMDI。Diot 等[10]发现,在送气前1~1.5 s摁压pMDI,气 溶胶输送量会降低35%;而在送气后1~1.5 s摁压pMDI,输送进入下呼吸道的气溶胶量 可忽略不计。故精确控制pMDI与呼吸机送 气同步能有效提高气溶胶输送。此外,与 两喷间隔时间<15 s相比,>15 s时气溶胶的 输送量较高;使用常规剂量时,间隔1min 与15 s无显著差别[11],而在剂量加倍时,间 隔15 s的气溶胶输送量较高[12]。两喷之间摇 动pMDI相比不摇动,气溶胶输送量降低[12]。
雾化器类型
• 主要包括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和震动 筛孔雾化器。
雾化治疗影响因素
• 药物在呼吸道沉积的影响因素包括气溶胶 大小、气溶胶的形成和运动方式,以及患 者的气道结构和呼吸形式。 • (一)气溶胶大小和物理特性 • (二)与患者相关的因素
机械通气患者雾化
• 可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人的装置有小 容量雾化器( small-volume nebulizer)和加压 定量吸人器(pressure meterdose inhaler, pMDI)。